-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福州八县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福建省福州八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熟稔(rěn) 赍(jī)发 酒馔(zhuàn) 岑(cén)寂 B. 叨(dao)扰 尺牍(dú) 锭(dìng)子 氽(tǔn)水 C. 老鹳(huàn) 侍(shì)候 剜(wā)出 促狭(xiá) D. 逋(bū)慢 央浼(miǎn) 糍(zī)粑 东皋(gāo)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对于字音类题目,考生要着重记忆自己容易出错或习惯性出错的字音,注重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本着记少不记多的原则。B项,叨tāo;C项,剜wān,鹳guàn;D项,浼měi,糍cí。故选A项。 【点睛】 对于字音题,首先要有专项复习,在常见易错词语表中筛选自己易错、易混淆的词。另外,平时要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量,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要将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字形题归纳积累,分析研究,最好按字形题考查的类型进行分类,同时,要将课本中出现的词语进行积累,要仔细区别与识记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等,把握其字形。总之要勤于积累,将自己记不准、易混淆的词语整理在专项笔记本中,并且在以后的各种练习中不断补充自己的笔记。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淡泊 矜持 蓬篙 难堪 B. 鲁莽 优渥 福祚 尺牍 C. 舂米 睢园 矫历 迤逦 D. 尴尬 帝阍 拨擢 山岨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对于字形类题目,考生要着重记忆自己容易出错或习惯性出错的字形,特别是形近字,注重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本着记少不记多的原则。A项,篙——蒿;C项,历——厉;D项,拨——拔。故选B项。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原先的南门溪污染严重,恶臭逼人,经过有关部门一年多的治理,南门溪终于河清海晏。 B. 他看上去一副弱不胜衣的样子,实际上,他身体健康,骨骼强健,耐力和速度非一般人可比。 C. 房客们对自己的开销和享受到的相应服务锱铢必较,在这样一种氛围下,乔伊斯对当前这波打折后将出现一轮相似的房价上调的推论持怀疑态度。 D. 尽管伊叙两国政府也受到国内丛生的各派武装力量的牵制,但极端组织在两河流域的命运已然日薄西山。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河清海晏”指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比喻天下太平。不能用于河道清理。“弱不胜衣”胜:禁得起。形容人很瘦弱,连衣服都承受不起。使用正确。“锱铢必较”锱、铢,古代较小的重量单位;锱铢,指很少的财物或很小的事情。形容斤斤计较。符合语境。“日薄西山”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符合语境。故选A项。 【点睛】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1)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2)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3)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B. 在线教师时薪过万的消息自从引发社会关注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意识到,如何与力量巨大的互联网相处正成为教育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C. 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 D. 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项,语序不当。“自从”应提至句首。C项,搭配不当。“担任……岗位”属于搭配不当,应是“担任……职务”。D项,多重否定不当。“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应改为“因为好经也要提防被念歪”。故选A项。 5.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而后乃今将图南 目吴会于云间 B.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宾主尽东南之美 C. 乐琴书以消忧 悦亲戚之情话 D. 而征一国者 具以表闻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词类活用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B项,上: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上;美:形容词用作名词,俊杰。A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南:名词用作动词,向南飞;目:名词用作动词,看。C项,均为意动用法,乐:以……为乐;悦:以……为悦。D项,均为使动用法,征:使.……信任;闻:使……闻。故选B项。 6.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问征夫以前路 ③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 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⑤且臣少仕伪朝 ⑥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⑦奚以知其然也 ⑧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⑨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A. ①②/③⑧/④/⑤/⑥/⑦⑨ B. ①④/⑥/③/⑤/②⑦⑨/⑧ C. ①②/③⑧/④/⑤⑥/⑦⑨ D. ①④/②⑥/③/⑤/⑦⑨/⑧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对句式知识的积累情况,抓住标志性的词语进行判断。①被动句;②状语后置句;③定语后置句;④被动句;⑤省略句;⑥状语后置句;⑦宾语前置句;⑧否定判断句;⑨宾语前置句。故选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美学和艺术更追求美和善的统一,西方美学和艺术更追求美和真的统一,在戏剧中,西方悲剧往往一悲到底,而中国悲剧的结尾一定是光明的。 B. 中国绘画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注重的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不注重散点透视,注重的是焦点透视。 C. 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和《楚辞》突出表现、抒情和言志,而西方文学的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则侧重于再现、模仿、写实。 D. 西方文化强调“二元对立”,主张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因此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便提出中西美学的显著不同:中国美学更多地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美学更多地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 B. 第二段作者论证了中国美学强调抒情与西方美学注重写实的差异,接着又概括了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中西文学的源头不同。 C. 第三段作者更进一层,论证了中西美学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尤其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显著差异。 D. 文章层次非常清晰,在论证过程中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将原本抽象的美学原理阐述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假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不是安排大多数主要人物都死亡的结局,这出悲剧的认识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B. 《诗经》《楚辞》虽然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的表现形式一样而且都注重抒情。 C. 如果中西方文学艺术的源头相同,那么便不会造就中西方美学与艺术的特色不同的局面。 D. 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希望从中吸收精华。 【答案】 7. B 8. B 9. A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不注重散点透视,注重的是焦点透视。”原文表述为“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故选B项。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文中没有说中西文学的源头不同是主要原因。故选B项。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B项,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说《诗经》《楚辞》的表现形式一样。C项,表述绝对化,中西方美学与艺术特色不同的原因还在于两者民族文化的不同。D项,因果关系不当。中西方文化难分优劣,其原因不是西方人“已经认识……希望从中吸收精华”,而是中西方文化各有优缺点。故选A项。 【点睛】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信任 余显斌 他一个唿哨,在积雪的旷野打着旋子,远远传开。随着口哨声,远处一个红点跳动着,跌跌撞撞滚来,越滚越近,是只小小的狐狸。 小狐狸毛茸茸的,如一个小小的红线团,额头有指肚大一块白毛,珍珠一样。这是只才出生不久的狐狸。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 它知道他拿了可口的食物。因为从第一次遇见他,直到现在,他都这样。果然,他笑笑的,手一扬,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笑着。摸着它的头道:“别闹别闹,放好了吃。”为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地上,放好鸡肉。肉一放下,小狐狸就扑过来,使劲嗅着,流着哈喇子,吧唧吧唧吃起来。 半只鸡吃完,它的小肚皮胀得鼓鼓的,更像个毛茸茸的线团了。 接着它抬起头,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它知道接下来,会逗它玩,带着它跑,这些从相遇到现在,也从没断绝过。也因为如此,它从一只生性胆小的小狐,变成了只爱亲近人的小狐。果然他拍拍它的头,在雪地跑起来,快活笑着。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两个点,一红一黑,在雪地翻滚着。玩得差不多了,他喊一声:“回了!”一挥手,走了。小狐狸舍不得,跟着他,轻轻叫着撒娇,好像没玩够似的。一直到他走远了,不见了,小狐狸才回过头,回到自己隐秘的洞穴里,偎依着母亲,做起香甜的梦。 一直这样,大概两个月吧。 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小狐狸没吃的,饿得叽叽溜溜叫。老狐狸也饿得浑身发软,几次小狐狸跑出洞,又失望地哼哼叽叽跑回来。上午时雪地响起一声唿哨。小狐狸一听,乍了下耳朵,跌跌撞撞跑出来,球一样滚到他面前,扯他的裤脚,跳起来,抢他手中的鸡肉。他笑骂:“馋东西,饿坏了。”他把肉放好,很大一只烤鸡。小狐狸扑过去,流着口水,摇摆着脑袋撕咬着。 这时那边土坎上,一只狐狸露出头,是那只老狐狸。它小心地看看,小狐狸正在大快朵颐。肉的香味,远远飘来,它也流出了口水。它小心地爬上土坎,一步一步靠过来。它可能清楚,自己一身火红的皮毛太珍贵了,会引来无数的贪婪和阴谋,所以不得不小心。刚走几步,“哐”的一声,它的脖子被夹住了,是个钢夹,钢夹力道很大,传来骨头碎裂声,还有老狐狸的惨叫声。 这夹子,是他下的。夹子必须有一定重量,机关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恰好。他要的,是老狐狸的皮子。这样的皮子,想要猎到,难如登天。因此,市场价几万元一张。小狐狸的太嫩,没人要。因此他想了这么个办法。 小狐狸停住了,抬起头,眼光中,一片迷蒙疑惑。 那只老狐狸的皮,他卖了三万多。他笑笑,数着票子。他知道还有一个三万元在山林里等着他:一年后,小狐狸就会长大。 一年一晃就过去了。 他上了山,果然看到了那只长大的小狐狸,皮毛比它母亲的还红还净,额头那块白毛,仍珍珠一样;但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显然它也认识他,蹲在那儿,长长叫了一声。 他已跟踪它几天,办法用尽,也无法到手。 终于有一天让他逮着机会,他举起猎枪。但它一跃跑了,雪地里一条红线,弯弯曲曲,弹弹停停。他打不中,就追。 雪很厚,狐跑起来有些艰难,他看看就要追上,猛扑过去。那只狐一拐,转了个弯。他扑空了,只听“咵”的一声,接着一声惨叫,他晕了过去。 醒来时,他的一只手已断。这山里,下夹子的人很多,他中了别人的一个夹子。 10.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详细描写了小狐狸的外貌,但对猎人的外貌没做细致的刻画,这是因为猎人长什么样并不那么重要,作者主要是借助心理描写了刻画猎人形象。 B. 小说中多次写到了雪,狐红雪白,色彩鲜明,画面生动而美好,另外“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的描写则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 小说三次写到了小狐狸面对猎人的眼神,前两次眼神“亮亮”的,后来“闪着白白的光”,凸显了小狐狸对猎人从信任到惊恐的情感变化。 D. 小说前半部分写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亲密无间,与后半部分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关系变化形成对比,这样的反差引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E. 小说主要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使小狐狸的形象丰满生动,深入人心,而且也使小说语言呈现出活泼自然的特点。 11.请概括小说中的猎人形象。 12.小说标题“信任”拟题精妙,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它的精妙之处。 【答案】 10. BD 11. 小说中的猎人是一个①善于伪装,②处心积虑,③自私贪婪,④冷酷无情的人。 12. ①从形象方面:“信任”凸显了人性中的残忍和兽性中的纯真,在小狐狸对猎人的信任和猎人处心积虑设下的获取“信任”的圈套中,突出了猎人的处心积虑,又突出小狐狸的单纯。 ②从情节方面:“信任”是小说的线索,它贯穿全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小狐狸对猎人的信任导致了老狐狸的上当;信任被亵渎也导致了小狐狸对猎人的仇恨,最终猎人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③从主题方面:“信任”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揭示、批判了人性中的自私、冷漠和唯利是图,呼唤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呼唤人类纯真善良本性的回归。 【解析】 10.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项“作者主要是借助心理描写了刻画猎人形象。”不准确。C项,“凸显了小狐狸对猎人从信任到惊恐的情感变化”不准确,小狐狸“闪着白白的光”,眼里流露出的是的情感是有变化但说是惊恐仅为主观臆断。E项,“小说主要通过……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使小狐狸的形象丰满生动”有误,从文中来看,心理描写不明显,主要是外貌和动作描写,另外描写方法和语言风格没有必然的联系。故选B、D项。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此处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如,猎人百般与小狐狸搞好关系的原因是想借助小狐狸让老狐狸放松警惕,引出老狐狸,然后卖老狐狸的皮挣钱,而猎人设置的机关必须有一定的重量才能启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正好,这就表现出猎人善于伪装,处心积虑的特点;如猎人杀死老狐狸的时候,毫不手软,甚至没有片刻的犹豫不忍,丝毫不考虑小狐狸对他的信任,心里想的只有钱;如猎人不立刻杀死小狐狸不是因为对小狐狸的怜惜,而是因为小狐狸的不值钱,想要等小狐狸长大后再杀,第二年再见到小狐狸的时候,他毫不手软,跟踪几天,用尽办法,一心想要猎杀小狐狸,这表现出猎人贪婪自私冷酷的特点。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标题的作用的能力。首先理解标题的内涵,然后从形象、情节、主题等几个角度分析作答。“信任”的意思是指信赖、相信的意思,可以表示为对别人相信并加以任用,也可以说是彼此之间的互信。本文以“信任”为题,小狐狸信任猎人,而猎人恰恰是利用了小狐狸的信任设下圈套,这反映了人的贪婪狡诈以及动物的纯真,文章在对比之中突出表现了人物形象;从文中来看,猎人利用了小狐狸的信任,可以说全无信任可言,而文章又偏偏以“信任”为题,这就在主题上揭示、批判了自私冷漠的人性和唯利是图的社会现象,呼唤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呼唤人类纯真善良本性的回归。 【点睛】 围绕标题设题,考生要先考虑标题的含义,而分析含义一般从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分析。表层含义指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不是比喻句,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用主要有: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象征或比喻、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引起读者的兴趣、制造悬念、烘托、使形象使动等。比如本题,就可以从标题对人物形象的凸显、主旨的揭示以及情节的推动等几个角度作答。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后参东海王越军事。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士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帝尝从容谓导曰:“卿,吾之萧何也。” 永嘉末,迁丹阳太守,加辅国将军。导上笺曰:“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封不过亭侯。仓舒,爱子之宠,赠不过别部司马。以此格万物,得不局迹乎!今者临郡,不问贤愚豪贱,皆加重号,辄有鼓盖,动见相准。时有不得者,或为耻辱。导忝荷重任,谨送鼓盖加崇之物,请从导始。”帝下令曰:“导德重勋高,孤所深倚,诚宜表彰殊礼。”拜宁远将军,寻加振威将军。愍(悯)帝即位,征吏部郎,不拜。 (选自《晋书·王导传》)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遂倾心推奉 倾心:爱慕 B. 皆江南之望 望:有名望的人 C. 帝乃使导躬造循、荣 造: 到……去 D. 寻加振威将军 寻: 不久 14.下列对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洛阳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古称洛京,京洛,洛城等。它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也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B. 古代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士庶莫有至者”的“庶”指“庶民”。 C. “三月上巳”是我国古代的上巳节,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 D. 曹操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昔魏武”中的“魏武”就是他在位时的年号。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导和元帝亲如挚友,当吴地人士不亲附元帝时,他为此深感忧虑。 B. 为了提高元帝的名望,王导让元帝在上巳节去观看洗濯,带了许多名流跟在后面以壮声威,从而使江南人士纷纷倾心归附。 C. 王导为元帝尽忠尽智,深受元帝器重,元帝把他看成是汉代名相萧何。 D. 看到朝廷对官吏几乎有求必应,封赏过滥,王导便上奏请求谨慎施行。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 (2)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答案】 13. A 14. D 15. B 16. (1)不久,京城洛阳沦陷,中原上层男女大部分来到江南避乱,王导劝元帝选用其中有才能、有品德之人,和他们一起谋划大事。 (2)琅琊王仁德虽然厚重,但名望还轻。兄长在此早已声名大振,应该想办法匡助时局。 (3)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解析】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时应把选项中加点的实词代入句中,结合具体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A项“遂倾心推奉”,在原文中的意思是“于是全心全意推戴尊奉(辅助)元帝”,所以“倾心”,在文中的意思应该是“全心全意”。故选A项。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D项中的“魏武”不是曹操在位时的年号而是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故选D项。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B项错,不是王导让元帝去观看上元洗濯,而是借此机会展示元帝威仪和风采。故选B项。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第一句关键词:“俄而”,不久;“倾覆”,沦陷;“避乱江左”,“到江南避乱”状语后置句;“图”,谋划。第二句关键词:“厚”,厚重;“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名论”,名望;“匡济”,匡助、匡时济世。第三句关键词:“奚以……为”,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之”,到。 【点睛】 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亲名王裁,官至镇军司马。王导年幼时就有风度,有远见。十四岁时,陈留名士张公见到他十分惊奇,对他的堂兄王敦说:“看这个孩子的相貌心志,是做将相的人才。”最初王导承袭祖上的爵位,后做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当时晋元帝还是琅琊王,与王导一向亲密友善。王导知道天下已乱,于是全心全意推戴尊奉(辅助)元帝,暗中立下复兴国家的志愿。晋元帝对他也很器重,志趣相投如挚友,元帝在洛阳时,王导时常劝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及至元帝出镇下邳,就请王导做安东司马,参与军事谋划,王导尽智尽力。元帝刚出镇建康时,吴人不相依附,过了一个多月,仍没有士人百姓前去拜望,王导为此深感忧虑。待王敦来朝见,王导对他说:“琅琊王仁德虽然厚重,但名望还轻。兄长在此早已声名大振,应该想办法匡助时局。”到了三月上巳节,元帝亲自前去观看修禊仪式,一路乘坐肩舆,威仪齐备。王敦、王导以及众名臣骏将也都骑马护行。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一带名望极高的人,他们私下前去观望,看到这种场面,都十分吃惊,于是一起在路旁迎拜。王导于是又向元帝献计说:“古代凡是能够称王天下的,没有不礼遇遗老贤才,存问风土人情,虚心坦诚,以便招揽天下俊杰的。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国土分裂,我们立国的大业尚在初创,当务之急在于取得民心啊!顾荣、贺循二位是当地的士族首领,不如将他们吸引过来以便广收人心。他们二位一来,其他人便没有不来的了。”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拜访贺循、顾荣,两人都接受邀请到元帝的府中,这样吴地的人士纷纷前来拜见,百姓归心于元帝。从此之后,各地相继尊奉元帝,开始有了君王与臣子的礼数。 不久,京城洛阳沦陷,中原上层男女大部分来到江南避乱,王导劝元帝选用其中有才能、有品德之人,和他们一起谋划大事。这时荆州和扬州社会安定,人口众多,王导管理政事力求清静安民,经常劝导元帝严格约束自己,砥砺节操,辅助君王,安宁国家。于是王导更受元帝重用,两人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朝野上下都敬慕他,称之为“仲父”。元帝曾经私下里对王导说:“爱卿,你就是我的萧何啊!” 永嘉末年,迁任丹阳太守,加拜辅国将军。王导上疏说:“从前魏武帝是达治之主,荀彧作为王佐之才,也不过是被封为亭侯;曹冲是曹操的爱子,也不过赠别部司马。依此来推究其他事物,怎能不谨慎小心呢?现在到地方做官,不管是能力高低地位贵贱,都给予威重的官号,还总是给予鼓吹华盖,请求动辄就会被批准。时而得不到官号的,就感到耻辱。我不称职地担当重任,郑重地送还鼓盖等礼崇之物,请从我开始。”司马睿下令说:“王导德重功高,为孤所倚,本想予以表彰加以殊礼。”于是拜宁远将军,不久又加振威将军。愍(悯)帝即位后,王导被任命为吏部郎,不接受任命。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下面小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②。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①杜二甫:即诗人杜甫。②徂徕:山名 17.下列关于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与好友离别之时,同游鲁郡一带的池台亭阁,表现出两人深厚的情意。 B. 颔联中的“何时”“重”两词表达了李白渴望来日能够再与好友相逢畅饮的心情。 C. “飞蓬各自远”句以蓬草随风飞舞喻与好友离别后自己漂泊无依,难舍之情隐于其中。 D. 本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中间寄以金樽重开的希望,首尾呼应,情味深长。 18.请评析第三联中“落”、“明”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 17. C 18.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描绘了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净的徂徕山色。“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真挚淳厚,纯洁无邪。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自己漂泊无依”有误,“飞蓬各自远”意思是诗人和友人分别后,各自像飘飞的蓬草般漂泊无依。故选C项。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此处主要是考查诗歌炼字的能力,解答时,将相关的“字”带入具体的诗句语境中,分析其运用的艺术手法,以及产生的艺术效果。“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这里“落”,将“泗水”写得极富动感,“ 秋波”好像从天上落入“泗水”一样。而这里形容词“明”用如动词,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运动感,运用了拟人手法,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着徂徕山,这就把山色写活了,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 【点睛】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这类题答题步骤是: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评卷人 得分 五、情景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东皋以舒啸,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渔家傲·秋思》一词中,写边塞将士思念故乡,却因边患未平而不能做归家打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峰上古塔之高和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5)王勃的《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晚霞之中一副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6)庄子的《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宋荣子超脱世俗毁誉,我行我素的形象。 【答案】临清流而赋诗 茕茕孑立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赋”“茕茕”“孑”“浊”“勒”“升”“鹜”“誉”“沮”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轻松筹等网络募捐平台成为很多人寻求救助的途径,事实证明①__________。但作为第三方平台,②_________,可以任由求助者任意调整数额,显然存在漏洞。这种操作的存在,会给爱心人士一种错觉,即求助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③_________,而不是根据实际需要筹措善款。 【答案】①也确实有不少人借此摆脱或缓解了危急 ②对目标筹款金额缺乏足够的监管 ③可以想筹多少说多少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题时,要纵观整个语段,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相关提示,进行准确补写,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第①空“事实证明”,根据前后语境看,轻松筹等网络募捐平台帮助了不少人,第②空根据“但”,意思应该转变了,据后面“可以任由求助者任意调整数额,显然存在漏洞”内容可知,第三方平台对目标筹款金额缺乏足够的监管。第③空根据前后语境“即求助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而不是根据实际需要筹措善款”可知,应为求助者在轻松筹等网络募捐平台想筹多少说多少等相关内容。 【点睛】 “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为下面漫画拟写题目,并写出漫画寓意。(不得以“无题”为题) 注:画中人物手中所拿为手机 (1)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2)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 【答案】(1)题目:低头看手机,祸从天上来/“危险”的手机/(意思对即可) (2)寓意:人们沉迷于手机生活不可自拔的同时,忘了关注身边的安全隐患。(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漫画图重点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联想与想象能力。做题时,首先要细察画面,人物景不遗漏,抓住矛盾;分析细节,分析图中每个元素的密切关系,夸张处有弦外音,细节处表达真正意图,揣摩寓意;注意提示,抓住关键。注意标题、漫画中的文字、标题中的提示。本题漫画中一个男子手中拿着手机,正一边玩手机,一边低着头大步行走,而他的头顶上空有一个大大的危险标志,同时有一个內似铁球类的东西正对着他的头落下来。由此考生可以思考,“危险标志”和“铁球”都象征着人们身边的安全隐患,而人们埋头于手机中,则忽视了或忘了关注身边的安全隐患。据此,考生可以按照题干要求进行答题即可。 评卷人 得分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10月4日,经过5个多小时的努力,22名擅自进入箭扣长城的驴友成功获救。北京市怀柔区政府为此次营救,耗费了巨大的公共资源,更严重的是救援人员也面临巨大的危险。箭扣长城是未开放的长城地段,当地政府设置了警示牌,但因风景迷人攀爬者屡禁不止。截至目前,我国也没有相关法规规定被救“驴友”要承担何种责任。 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有的网友认为任性的驴友就必须对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承担相应救援费用;但有网友认为驴友作为纳税人有权享受公共服务。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得套作,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自游是否真的自由 繁忙生活里,假期显得格外难得。越来越多驴友利用国庆黄金周外出旅游,旅行讲究轻松自在,然而去年发生的“17驴友擅闯林,救援工作难开展”事件却不得不让人重新思考旅行的自由,究竟是何种程度的自由。私以为该起事件中的驴友,真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近年来,自由旅游者已将自由的定义下限无节制下降,不再满足于灯红酒绿的城市,闻名中外的名胜,向着“规定”的底线出发,已经成为部分驴友“变质”的探险目的,此次事件中提到的广西来宾市自然保护区明确规定禁止游客进入,17位驴友的擅自闯入不但表现了对规则的漠视,生命的不负责,更是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破坏。 规则的制定来自于对秩序的维护,行为的约束,及一定程度上的保护。规定游客禁止进入自然保护区可能出于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或是未开发地区可能对游客造成伤害的避免,驴友对规则的漠视最终导致自己被困林中,一切责任应由他们独立承担。 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必然是驴友们的“擅闯计划”产生原因之一,被困林中还存在出行前准备不足,没有料想到意外对策等因素,如此莽撞的出游行为,对自身生命安全以及参与营救的救援人员安全都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自由建立在保障生命安全健康进行的条件下,而不是随心所欲,不虑后果。 不遵守相关法规,耗费巨大公共资源实则是对稳定社会公共秩序的一种破坏,公共服务的建设是为了更及时更有效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对于破坏规则这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及不负责的行为,公共资源巨大的耗费着实令人惋惜。公共秩序的公平稳定需要我们共同维护,前提便是遵守规章制度。 自游是否真的自由,自由建立在遵守规定,保障生命安全,不破坏公共秩序的情况下,驴友说走就走的行为固然有可赞扬之处,每一个人都应该在这种果断、无畏的基础上更理性、成熟地看待自由,真正做到为他人、为社会着想。 作为社会生活群体中息息相关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互相约束,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请为他人的自由让路。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作文时,考生有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第一段给我们介绍了需要评说的新闻事件以及新闻背景,“22名擅自进入箭扣长城的驴友成功获救”“耗费了巨大的公共资源,更严重的是救援人员也面临巨大的危险”。第二段则是这一事件引起的社会的强烈反响,即给我们呈现了针对该事的两种种观点:(1)这些被救援的驴友就必须对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相应承担政府救援费用;(2)驴友是公民,作为纳税人,有权享受公共服务,不应为救援买单。题干则表明写作要求,并问:对此你有何看法?立意时,我们可参考材料所给的观点,也可针对事件生发合情合理的其他看法,比如谈权利和责任,谈自由与法制,批判驴友的任性行为等,但绝不能做不加思辨的“传声筒”,缺少自己的独立思考,比如有学生就大赞特赞驴友的行为。要抓住“对此你有何看法”的“此”是什么,找准“就事论事”的“事”。写作时需针对驴友一事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观点,由表入里,在情、理、法的内在脉络中进行分析阐述,走向思维的深度。特别重要的是必须结合具体问题来具体分析,基于事实和真相的基础上进行有理有据的逻辑分析。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