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修辞教案(全国)(2)
2018届一轮复习 修辞 教案(全国) 学考《考试大纲》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学考考纲明确要求的有以下九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一般说,比喻、夸张、比拟、借代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是增强语气类。这九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简要归纳。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比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例句: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比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朱自清《荷塘月色》)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是(比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喻体)。 例句:母亲啊!你(本体)是荷叶(喻体),我(本体)是红莲(喻体)。(冰心《荷叶母亲》)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例句: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 【附】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例句: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春》)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③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朱自清《春》)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例句: a.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b.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 a.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b.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孙犁《荷花淀》) 3.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工具代本体、专名代泛称。 (1)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2)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句: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去……(鲁迅《故乡》) (3)具体代抽象 例句:南国烽烟正十年。(陈毅《梅岭三章》) (4)工具代本体。 例句:等到惊蛰—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刘绍棠《榆钱饭》) (5)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句: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从时间上进行夸张,把本来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在先出现的事物之前,或者说成两者同时出现,即在时间上总是把后出现的事物抢前一步。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句: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反复:是有意的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或抒发某个感情的修辞格。 例句: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8.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9.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1.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B.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C.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所以说它“莹白如冰雪”。 D.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贫困的孤岛上。 解析:A项,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C、D三项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A 2.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B.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C.海笑了/给我看/会游泳的鸟/会飞的鱼/会唱歌的沙滩。 D.我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解析:C项,使用了拟人的手法,A、B、D三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C 3.下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我等燕归来 B.幽幽岁月浮生来回/屏风惹夕阳斜 C.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 D.春风修剪着长发/彩蝶送来了发卡 解析:A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C、D三项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答案:A 4.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十八岁使我想起我当年跟学校大队同学远足深山。 B.伟大的东西是光辉的,光辉则引起虚荣心,而虚荣心容易给人以鼓舞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鼓舞的东西。 C.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D.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账户透支的威胁;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解析:B项,使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A、C、D三项使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 答案:B 5.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B.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C.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D.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 解析:D项,使用对比的修辞手法,A、B、C三项使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答案:D 6.下列词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解析:B项,“书生”和“挥斥”词性不对。 答案:B 7.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 B.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C.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 D.刻薄的人也许会敷衍出一把利剑,将我一条条地切割。 解析:C项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答案:C 8.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正像自然史博物馆显示了世界的物质外观那样,首都艺术博物馆显示了人类精神的无数个小侧面。 B.在我一生漫长的黑夜里,我读过的和人们读给我听的那些书,已经成为一座辉煌的巨大灯塔,为我指示出了人生及心灵的最深的航道。 C.但是,看得见的人们往往并不需要到首都艺术博物馆去寻找这把美的钥匙。 D.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解析:A项,作类比;B项,“漫长的黑夜”“灯塔”“航道”分别喻指“人生”“书”“人生及心灵的路途”;C项,“钥匙”喻指发现美的途径;D项,“明珠”比喻“西湖”。 答案:A 9.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 B.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 C.我们动身了,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 D.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解析:B项,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A、C、D三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B 10.下列各项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B.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C.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D.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解析:B项,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A、C、D三项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答案:B 11.下列句子在修辞使用上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 B.晚上,我们坐在院子里乘凉,听爷爷讲聊斋故事。他讲到紧张的时候,大家都屏住气;讲到轻松的时候,大家都拍手大笑。这时连月亮也探头探脑,冷眼瞧着我们。 C.距离学考越来越近了,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像决了堤的洪水,势不可挡。 D.纺织厂里的机器声隆隆地响着,和着我的心跳的旋律,像一首动人的催眠曲。 解析:B项,拟人,不合氛围;C项,夸张过分;D项,比喻不当。 答案:A 12.从修辞效果看,下面横线上所填的文字最好的一项是( ) 调查研究十分重要,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作风浮躁的人是下不去、蹲不住的。即使是下去了,蹲住了,“身入”能“心入”吗?到头来,________。 A.还不是油锅里加水,看起来溶在了一起,实际上油花还是浮在水面上。 B.还不是葫芦掉进井里,看起来是下去了,实际上还是浮在水面上。 C.还不是水中的月亮,看起来沉在了水里,实际上还是高挂在天空中。 D.还不是井底的青蛙,看起来沉到了水底下,实际上它还能浮到水面上来。 解析:注意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 答案:B 13.修辞方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 ②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④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⑤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①拟人,②比喻,③对比,④比喻,⑤对比。 答案:B 14.选出对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打印社会广告:“不打不相识。” ②裘皮大衣广告:“该大衣唯一的缺点是, 将使您不得不忍痛扔掉以前购买的毛线衣。” ③皮鞋油广告:“××牌皮鞋油,为足下添光。” ④儿童牙膏广告:“我叫小白兔,小朋友喜欢我,请到百货商店来找我。” A.反复 反衬 拟人 夸张 B.双关 反语 双关 拟人 C.双关 拟人 比喻 比喻 D.反复 反衬 拟人 比喻 答案:B 15.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表述,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了水花的颜色、形状和动态。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了六国创业的艰辛不易。 C.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山势的起伏而又微不足道。 D.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说理的文章更加生动吸引人。 解析:C项,使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 答案:C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