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作文_共10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春节习俗作文_共10篇

春节习俗作文_共10篇 范文一:春节民风民俗作文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春节习俗——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m.qc99.com)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彩头,希望一切顺利,这其中有许多旧习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扫帚之俗,以为新年使用扫帚将会把运气扫走,扫去财运,新的一年会难交好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为使此俗流行,还定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新年也不可骂孩子,说话必须特别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饭碗,大家也绝不骂他,反而说他“岁岁平安”,因“碎”“岁”谐音冲一冲不祥的气氛。新年里,大人最怕小孩子说溜了嘴,开年讲些不太吉利的话,除了横关照竖关照,有的地方还用块红布或草纸向孩子们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当作屁股,即使说出不吉利的话来,也等于放屁。还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于枕边,叫做“压岁果子”。橘子、荔枝谐音“吉利”,以求来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区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偷财神爷像,而且偷到后要把它藏在裤裆里,以取“财神入库(裤)”这句成语的意思。在这些异想天开的趣俗之中,埋藏着历代多少劳苦百姓献媚命运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范文二:春节民族风俗作文 春节到了,大家都回家过年了,我们坐时光机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为什么过年不叫“过日”或是“过喜”?也许,大家头上都满头问号。‎ 这也是由一个故事引起的,不,应该说是一个传说。从前,天庭有一只怪物,有鹿角、虾须、鹰爪、蛇身、鱼鳍,这只怪物到处兴风作怪,吃人、吃兽,人见人怕,兽见兽躲,天庭把它锁在囚房,除夕之夜可以放它出来,神仙们叫它“年”。每除夕之夜“年”就出去吃人吃兽,谁见了它就倒。终于有一天,人们发明了烟花,红对联,红纸。除夕之夜,人们放着烟花点着火把,把房子添上了红家具,红对联。这时,“年”来了。可是,红色刺的它睁不开眼睛,火把烤着了它的尾巴,对联搞的它满身都是,人们见它怕红色,使用红家具扔它,小孩子用火在它身上点烟花,搞的它头咬尾巴转圈。年气愤的回到了天庭,人们就叫这一天过年,有时也叫春节。‎ 春节大家都会包饺子,吃年饭,有时,一些较有钱的人家里,还会回老家。‎ 我现在在湖南过春,湖南都是一些唱戏的人来表演的。湖南人都是去卖对联,对联也是象征幸福美好。春节大家都去看春节联欢晚会,大家也会去包饺子。‎ 东北,除夕,首先全家一起祭祖,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上了首,晚辈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饭后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最后全家吃饺子,百十个饺子中,只有一个饺子有硬币,吃到的诸事顺遂。‎ 河北:年初一,祭拜天地;年初二,家里小狗过生日;初三初四,走亲访友,媳妇回娘家;初五,“破五”祭财神;年初六,百无禁忌,出门活动筋骨;年初七,吃面条;年初八祭玉皇大帝;年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大吃大喝;年初十四,准备闹元宵;年初十五,吃元宵,看灯火;年初十六,回归清淡;年初十七,春节落幕。‎ 我们湖南人,先是去先辈坟上祭祖。除夕,一定会吃鸡鱼肉三样,而且得是大鱼,大肉!(m.qc99.com)鸡要整只的清炖,要选公鸡,炖到后,鸡头立起来放,鱼蒸到后,上面撒满红辣椒,而且,三十晚的鱼千万千万不能吃完,要留到初一吃,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辣椒当然是红红火火了,初一早上吃点东西后,就可以做米酒了,也叫甜酒。‎ 对了,春节父母亲朋友家人都会给小孩子红包,压岁钱,传说是除夕络绎年的,年就不吃小孩子了。‎ 除夕家宴菜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人一般人家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猪肝,猪心,猪肚制品,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为三蒸,三糕,三丸。‎ 占岁。旧时民间进入新日初几日的天气占本年年成。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八日为谷,当日晴,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阳,所主之物不昌。‎ 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花生,苹果,瓜子,糖为主。‎ 春节,你快乐吗?总之我很快乐。我们要把春节传下来,它是我们的骄傲!‎ 范文三:春节民风民俗之人文意义 ‎【春节人文意义】‎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 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新年十日歌 年初一,一寤觉(音告)来太阳照东窗,起身忙换新衣裳;家堂君亲天香点,祖宗尊像挂中堂。九子果盘装齐整,预备客人来来往;今朝叮嘱佣人莫扫地,小儿吃饮莫淘汤。‎ 年初二,儿童更欢喜,昨口初一不出户,今日要到亲眷人家去拜拜年。哥哥弟弟手相牵,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临到走,还有二百压岁钱。‎ 年初三,去拜丈母哉。姑爷带仔姑娘———同来,人得门。笑口开。拜见文人权道恭喜。拜见丈母说发财。茶又好,酒又好,隔壁伯婆含笑问姑娘。啥时候。踏月养个小宝宝。‎ 年初四。夜不眠,家家接财神,处处放吉鞭。五路正神当中坐,招财利市分两边。斤头腊烛煌煌亮,齐供羊头元宝鱼。回家拜跪忙碌碌,一心奉敬办至矣。呜乎,哪有千万财神爷。分身到你店堂里。‎ 年初五,伙友要吃开张酒。酒酣快猜拳;五对八马不离口。有个朋友聊下去,有个朋友要分手。来来去去各自忙。来者心欢喜,去者心悲伤。劝君莫悲伤,以后须要巴巴结结争个好面光。‎ 年初六。仍穷新衣服。锣鼓声喧震耳聋。预借元宵习练熟。元宵闹花灯。各处有风俗。龙灯身袅袅,虹灯芒族族;叮嘱小儿勿买糖。省下钱来买蜡烛。状元及弟旧名词。要换共和称五族。‎ 年初七。人生日。早餐餐毕取秤来,称出轻重最划一。哥哥称了六十斤,弟朗称了四十七,开口向哥道,休发诩。明年弟弟多吃肉。发个大块头超过你。‎ 年初八。麦生日,农户家家祈丰年。世间一日没了麦。将有何物柬充饥。一粒麦,种下田,待到秋成九秋天,不知费了气力几多许,才得摔掼稻吃新米。‎ 年初九,天生日。世间人人都靠天。做事先求弗欺天。婆婆拜佛好修行。新华无事都念经,修得百年无毛病;交好运,退灾星,好行方便发善心。‎ 年初十,地生日。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脚踏实地。‎ 范文四:春节民风民俗之人文意义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人文意义】‎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 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新年十日歌 年初一,一寤觉(音告)来太阳照东窗,起身忙换新衣裳;家堂君亲天香点,祖宗尊像挂中堂。九子果盘装齐整,预备客人来来往;今朝叮嘱佣人莫扫地,小儿吃饮莫淘汤。‎ 年初二,儿童更欢喜,昨口初一不出户,今日要到亲眷人家去拜拜年。哥哥弟弟手相牵,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临到走,还有二百压岁钱。‎ 年初三,去拜丈母哉。姑爷带仔姑娘———同来,人得门。笑口开。拜见文人权道恭喜。拜见丈母说发财。茶又好,酒又好,隔壁伯婆含笑问姑娘。啥时候。踏月养个小宝宝。‎ 年初四。夜不眠,家家接财神,处处放吉鞭。五路正神当中坐,招财利市分两边。斤头腊烛煌煌亮,齐供羊头元宝鱼。回家拜跪忙碌碌,一心奉敬办至矣。呜乎,哪有千万财神爷。分身到你店堂里。‎ 年初五,伙友要吃开张酒。酒酣快猜拳;五对八马不离口。有个朋友聊下去,有个朋友要分手。来来去去各自忙。来者心欢喜,去者心悲伤。劝君莫悲伤,以后须要巴巴结结争个好面光。‎ 年初六。仍穷新衣服。锣鼓声喧震耳聋。预借元宵习练熟。元宵闹花灯。各处有风俗。龙灯身袅袅,虹灯芒族族;叮嘱小儿勿买糖。省下钱来买蜡烛。状元及弟旧名词。要换共和称五族。‎ 年初七。人生日。早餐餐毕取秤来,称出轻重最划一。哥哥称了六十斤,弟朗称了四十七,开口向哥道,休发诩。明年弟弟多吃肉。发个大块头超过你。‎ 年初八。麦生日,农户家家祈丰年。世间一日没了麦。将有何物柬充饥。一粒麦,种下田,待到秋成九秋天,不知费了气力几多许,才得摔掼稻吃新米。‎ 年初九,天生日。世间人人都靠天。做事先求弗欺天。婆婆拜佛好修行。新华无事都念经,修得百年无毛病;交好运,退灾星,好行方便发善心。‎ 年初十,地生日。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人畜房屋都依地;米 麦百谷都生地。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脚踏实地。‎ 范文五:春节民风民俗之人文意义 春节民风民俗之人文意义.txt珍惜生活——上帝还让你活着,就肯定有他的安排。雷锋做了好事不留名,但是每一件事情都记到日记里面。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人文意义】‎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新年十日歌 年初一,一寤觉(音告)来太阳照东窗,起身忙换新衣裳;家堂君亲天香点,祖宗尊像挂中堂。九子果盘装齐整,预备客人来来往;今朝叮嘱佣人莫扫地,小儿吃饮莫淘汤。‎ 年初二,儿童更欢喜,昨口初一不出户,今日要到亲眷人家去拜拜年。哥哥弟弟手相牵,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临到走,还有二百压岁钱。‎ 年初三,去拜丈母哉。姑爷带仔姑娘———同来,人得门。笑口开。拜见文人权道恭喜。拜见丈母说发财。茶又好,酒又好,隔壁伯婆含笑问姑娘。啥时候。踏月养个小宝宝。‎ 年初四。夜不眠,家家接财神,处处放吉鞭。五路正神当中坐,招财利市分两边。斤头腊烛煌煌亮,齐供羊头元宝鱼。回家拜跪忙碌碌,一心奉敬办至矣。呜乎,哪有千万财神爷。分身到你店堂里。‎ 年初五,伙友要吃开张酒。酒酣快猜拳;五对八马不离口。有个朋友聊下去,有个朋友要分手。来来去去各自忙。来者心欢喜,去者心悲伤。劝君莫悲伤,以后须要巴巴结结争个好面光。‎ 年初六。仍穷新衣服。锣鼓声喧震耳聋。预借元宵习练熟。元宵闹花灯。各处有风俗。龙灯身袅袅,虹灯芒族族;叮嘱小儿勿买糖。省下钱来买蜡烛。状元及弟旧名词。要换共和称五族。‎ 年初七。人生日。早餐餐毕取秤来,称出轻重最划一。哥哥称了六十斤,弟朗称了四十七,开口向哥道,休发诩。明年弟弟多吃肉。发个大块头超过你。‎ 年初八。麦生日,农户家家祈丰年。世间一日没了麦。将有何物柬充饥。一粒麦,种下田,待到秋成九秋天,不知费了气力几多许,才得摔掼稻吃新米。‎ 年初九,天生日。世间人人都靠天。做事先求弗欺天。婆婆拜佛好修行。新华无事都念经,修得百年无毛病;交好运,退灾星,好行方便发善心。‎ 年初十,地生日。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脚踏实地。‎ 范文六:作文:春节民俗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内容最丰富的的传统节日,普天同庆。春节又称“过年”,最早的含义是人们用来庆祝一年的收获并祝福来年有个好收成。节日的形成,源远流长。古代春节,叫做元旦,元,始也;旦,晨也,即一年之始,也叫三元,岁之元,日之元,月之元。最早定春节为新年在汉武帝初元年。‎ 过年之前,我们要“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霉运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地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还有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除夕守岁是重要的年俗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在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岁,象征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赶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代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春节民俗便是我们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了。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内容最丰富的的传统节日,普天同庆。春节又称“过年”,最早的含义是人们用来庆祝一年的收获并祝福来年有个好收成。节日的形成,源远流长。古代春节,叫做元旦,元,始也;旦,晨也,即一年之始,也叫三元,岁之元,日之元,月之元。最早定春节为新年在汉武帝初元年。‎ 过年之前,我们要“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霉运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地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还有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除夕守岁是重要的年俗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在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岁,象征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赶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代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春节民俗便是我们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了。‎ 范文七:春节民俗作文 春节民俗作文(一)‎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团团圆圆。春节有许多习俗,比如: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等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它们吧!‎ 贴门神这是几乎家家户户过年都要做的,关于贴门神还有一段有趣的神话传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位龙王总想偷吃玉帝的贡品,玉帝发现后狠狠地惩罚了它,可龙王依然屡教不改,于是,玉帝让两位身强力壮的天神看守大门,不让龙王再来捣乱。可是两位天神和我们一样要睡觉休息。于是玉帝想了一个好办法,把两位天神的画像贴在门上,从此贴门神的习俗就这样代代流传。‎ 在我国的北方有一种习俗,就是吃饺子,饺子的谐音即“交子”,表达了人们对更岁交子,对新的一年吉祥富裕的一种渴望。而南方人则喜欢在大年的早晨吃汤圆,意味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圆圆满满,团团圆圆。人们还喜欢把一种叫“荠菜”的蔬菜和汤圆一块吃,“荠菜”有被称作“聚财”意喻在新的一年招财进宝,心想事成。‎ 春节里,我们更少不了要放鞭炮来活跃一下春节时欢欢喜喜的气氛了。放鞭炮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的时侯,有一只叫“年”的怪兽,每到春节的时候就出来吓唬人,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用竹筒点燃扔向它,竹筒爆炸后发出很大的声响,吓走了年兽,放鞭炮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它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它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它们吧!‎ 春节民俗作文(二)‎ 人们都知道,春节要放鞭炮,贴对联。你知道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传说中有一个怪兽——年,常常在大年初一来骚扰人们过春节,于是,村里的人们就会到深山去躲避那个怪兽——年。‎ 第二个春节到了,人们都跑往深山去躲避年。正在这个时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挡住了跑往深山的人们,说道:“大家不要慌!我知道怎么挡住年。”人们不相信,更加快速地跳往深山。‎ 到了晚上,年来了。老爷爷从房间里拿出一串鞭炮,在身上披了一块红布,就跑出了房间。‎ 到了房门口,鞭炮霹雳啪啦地响,红布在风中飘动,年顿时不敢往前走了,转头就跑。人们欢呼着跑下山,称赞老爷爷很聪明。‎ 哦!原来年怕声音和红色。所以,人们过年都要放鞭炮,贴对联。‎ 范文八 春节期间,我和爸妈到爷爷奶奶家过年。吃饭时,奶奶端上了美味可口的年糕。我心一急,连手都没顾上洗就大口大口吃了起来(我最喜欢吃年糕了)。吃着吃着,我想光吃不行,还是搞清楚年糕的由来吧!于是问爷爷:“爷爷,这年糕的由来您能跟我讲讲吗?”爷爷说:“好,吃年糕是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春节习俗,它是用黍米粉和红枣合制而成。寓意是来年全家生活甜甜蜜蜜。所以取名叫年糕。年糕还是春节供养祖先主要供品之一。除夕夜,家家户户在供桌上把年糕摆成宝塔状,表示来年生活步步登高。有的还制作成大圆盘状,起名叫‘高坨’。表示团团圆圆,大吉大利。年糕还是春节后走亲访友的必备礼物,互相赠送,祝福。”爷爷接着说:“我们全家吃年糕,祝福在新的一年里全家和谐幸福。更重要的是希望任岩松德智体全面发展,就像宝塔形的年糕那样,步步登高!”我回答说“我一定不会辜负您和奶奶对我的期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前言:了解春节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春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迎接新的一年来临。‎ 二、内容: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小年——腊月二十三 我们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 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接玉皇——腊月二十五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 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蒸馍花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贴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贴春联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看春节联欢晚会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古有的习俗,但进入80年代后,由于电视的普及,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盛宴”,每年全球都有超过十亿人通过电视或者互联网收看春晚。‎ 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 饺子 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 ‎“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 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过年歌 民谚云:“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农历每年的腊月三十日,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时候。这一天,人们从早到晚,要准备许多美味食品,举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人们称这一天叫做“过年”。过大年,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为了过好年,旧时农家一进腊月的门坎,就开始忙年。尤其是从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起,人们就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日夜忙个不停 大年三十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大年初一,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每户人家都要起来。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红爆竹,即做爆竹的纸必须是红色的,保证爆炸以后红的纸屑能够遍地铺满,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象征新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这时满院瑞气,喜气洋洋。这就是“开门爆竹”一说。而且,满院的爆竹碎红是不能扫的。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如果非要扫地不可,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可以聚集财气。现在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 年初五赶穷无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许多地方时兴一种叫做“赶五穷”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越远越好。尤其放“二踢脚”(两响)称“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 人们从初一至初四已经四天没干活了,日出之前放炮崩穷后,要努力干一天活,称“恨穷”。“破五”意味着只要在新的一年里,不辞劳苦勤勤恳恳便可过上好日子。“破五”早晨进劳苦大众祈求吉利、幸福的日子。这天忌串亲访友,也不准串门,说是走亲会把晦气带到别人家。‎ 打扫卫生是一种彻底的大扫除。从每间房屋里把垃圾扫出门外。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许搞卫生的,也扫扫地,但只能在屋里扫,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特别大年初一,那是一扫帚也不能动的,说是动了就将好运气弄掉了。可到破五这一天,却非彻底地搞一回大扫除不可了。等到 垃圾扫出大门,扫到一个角落,便也将鞭炮从屋里放到了屋外,于是拿来一个极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点燃了,轰隆一声,仪式完毕。人们说:这下子,一切穷气穷鬼都给赶跑了!于是吃饭。‎ 正月十五——元宵节 这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三、结尾:春节的意义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 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 范文九:春节民风民俗 春节民风民俗 在农历12月23日零时的钟声敲响时,进入了昌乐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杀鸡、包饺子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记得从电视上看到桂林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不使人间遭殃。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其实中国过春节的风俗大同小异,每种风俗都包含了不同的意义。 都是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一家人聚在一起看春节晚会,其乐融融,笑声一片。呈现一派幸福和谐的景象。这个夜晚,灯火通明,鞭炮伴随着零时的钟声迎来了新的一年,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 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家家户户依旧灯火通明,象征着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岁岁平安。就算是休息了,老人们也不要熄灯,这犹如一把火种,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大年初一清晨,人们争相早起开门,用热烈的爆竹声来迎接财神爷爷的光临。街坊邻里、朋友、同事,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恭祝新年好。小孩们给大人拜年,大人要给小孩们压岁钱。春节是人们增进感情,巩固友谊的好时机,人们互相拜年,寓情于乐,回顾过去,憧憬未来,情浓意浓。‎ 范文十:民风民俗——春节 ‎“民风民俗”——春节 ‎(调研报告)‎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扫尘: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春联: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现在,我们都是住楼房的,小区里物业人员都不让在小区里放鞭,如果实在要放应该去指定地点去燃放。许多人都买了电子鞭炮,这种鞭炮无污染,为我们增添年味还为环境做贡献。‎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年糕: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春节真不愧为我们中国盛大的节日,竟有这么多的习俗。那就让我们去亲身体验一下春节的魅力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