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马鞍山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2月份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殷墟甲骨文是商朝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②甲骨文的发现也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中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证实,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③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实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④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政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起了催生作用。1927年秋,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为了继续在此地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开始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 26 -‎ ‎⑤甲骨文发现的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在乾嘉学风的影响下,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更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原的理论与其整个文字系统皆难以维持,从而使“许学最后的壁垒也被冲破了”,从此“中国文字学就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中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 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诗三百”的夏商时代开始进行。‎ D. 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 旧史学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D. 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 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商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要对地下出土的新材料做详尽的研究便可完成。‎ - 26 -‎ C. 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 甲骨文被发现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学者们研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题中A项,“商代中后期”错误,原文 “殷墟甲骨文是商朝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晚期;‎ C项,“夏商”时期内容错误,见第②段中引用胡适的话,“诗三百”大约是西周时期,换了一种说法;‎ D项,见第②段,是错误的,偷换了概念,是证实“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而不是泛泛的“所载内容的真实性”,因为所载内容还有很多,扩大了范围。‎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题中C项,“旧史学的研”错,见第④段,原文只说“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而不是泛指旧史学,扩大了范围。‎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题中B项,“要对地下出土的新材料做详尽的研究便可完成”说法错误,根据第③段“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只说明增强可信性。‎ 故选B。‎ - 26 -‎ ‎【点睛】此类试题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水底的微光 任紫钰 ‎①他试了试水,温的。‎ ‎②一群孩子聚集在浅水区,水汽笼着他们,只能听见他们说笑的声音,像哗哗的流水。这个游泳馆有些年头儿了,暗沉的池水映着斑驳的墙壁,到处都雾蒙蒙的。来这里的多是周边在社会底层讨生活的工人,像他和他的工友们。这是个星期二,深水区空无一人,他对自己说:“很好,很完美。”此时在他的心里,游泳就是一种神圣的仪式,只有在无人之处,安静时分才显出意义。‎ ‎③只几秒的时间,水便淹没了他,从脚趾到头顶。在润滑的温暖里,他想起了四面环山的故乡,想起了大海。现在,他北上打工,离海更远了。他只能偶尔来这池水里想象大海,想象自己抓住了海的一片衣角。‎ ‎④他将头深埋进水里。水淹没了他的五官,阻断了他与世界那细若游丝的联系。拍拍耳廓,能听见孤独的声音。在这回声里,他不断下沉。终于,他的脊梁接触到池底,他的身体微微发颤。他竟然想起了社区的图书室。图书室不大,十几平方米的样子,里面逼仄地挤着几排书架。闲时,他总爱去那里看书,一看就是几个小时,阳光透过窗棂,照着空气中悠闲翻飞的尘埃,他竟觉得很美,美得如他的梦境。在那无数次出现的梦境里。他是一个手捧诗集的白衣少年。把他从梦境中惊醒的总是他那些粗鲁的工友、整日骂骂咧咧的食堂师傅、颐指气使的工头儿。就是在那间图书室里,他遇见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才翻上两页,他就觉得像腿上刚结痂的伤口瘙痒难耐。他边读边想,所谓的字字珠玑,说的就是这样的文字吧。读到一半,他用袖子遮住了满脸的泪水,在人们诧异的眼神中匆匆离开。他开始攒钱,两个月后,他买下了《人间失格》。他用干净的细白棉布把书包好,珍重地放好。‎ - 26 -‎ ‎⑤过了几个月,工头儿开始拖欠工资。他和工友急了,追着讨要。又怕因此丢了饭碗。他和几个人商量,要告,联名书签了好几页,到了站街那天,却只剩了他。他挥舞着名单,想抓住最后一根稻草。他说:“你们一起来啊!这是我们应得的!”工友们纷纷别过脸去,不看他。他感到有口气憋在嗓子里,憋得他胸口闷疼。他跑出了工棚,陪着他的只有身后的风。他终归是无处可去。天黑了。他回到工棚。屋里人头攒动,地上一片狼藉。包书的细白棉布躺在地上,一片污浊。工头儿扭头看着他,半笑不笑地说:“还知道回来,能耐了啊?!”说着,他从一个工友手里拿过那本《人间失格》一撕两半,扔在地上。工头儿又环视工友们,吆喝着:“都愣着干嘛?”工友们互相看看,又看看他,看看工头儿。终于,有几个工友对他动手了。拳头落在他的背上,手掌推搡在他的臂上。说实话,并不重。可他,承受不了。他再次转身跑了,跑进了这个游泳池。‎ ‎⑥水继续淹没着他。他的胸膛感受到了压力,他体验到了一种生命的快感。他的耳边想起了太宰治的话:“幸福感,就是沉入悲哀之河的河底的那些闪着微光的金砂。就是那种感觉吧,经历过悲伤的极服,心情不可思议地,朦胧地明亮起来。”‎ ‎⑦他的胸腔撕裂般疼痛,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他口鼻全张,水一股脑灌下去,顺过气管刀枪一样呛入。他的身子开始抽搐,水恣意地从四面八方挤进毛孔……黑暗应该如约而至了。就在黑暗来临前的瞬间,他看到了水底的微光。在水底的微光中,他看见了工友们的脸孔,那些他再也不想见到的脸孔。他能感到工友们粗糙的手,一双一双锤在他的背上,按在他的胸前。说实话,这力道比在工棚打他的时候重多了。他甚至还听见他们透着痛惜的骂声:“这个闷憨书生,就知道他心里不痛快了会来这里,万没想到他会寻死!”“这个憨货要真见阎王了,我们这些人这辈子也别想安生了。”‎ ‎⑧他努力睁开眼,透过工友们的肩膀,看到了浅水区的孩子们。那些孩子都惊讶地站立在水中,他们明亮的面孔犹如开在晨雾中的新鲜花朵。‎ ‎(选自《金山》2017年第4期,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环境描写既再现了这个“有些年头儿”的游泳馆陈旧破败、水汽迷蒙的特点,也烘托了主人公沉重黯淡的心情。‎ B. 小说第四段中梦境与惊醒后的情景形成对比,表现主人公人生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突出了“他”的不幸遭遇。‎ C. 读书读到满脸泪水、用干净的细白棉布包书、受了委屈选择轻生,这些情节都体现了小说主人公性格敏感脆弱的一面。‎ D.‎ - 26 -‎ ‎ 小说开头和结尾都有对“浅水区孩子们”的描述,既体现了作者在叙事谋篇上的用心,也暗示了“他”的心理变化。‎ ‎5. 小说中有多处现实与回忆交织的描写,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6. 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标题“水底的微光”的丰富意蕴。‎ ‎【答案】4. C 5. ①现实与回忆交织,补充交代事件的原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②巧妙推进故事情节,如和工友追讨工资,被工友背叛,遭工友报复等;③有利于展现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如因北上打工而思念家乡,因现实困窘而心生悲凉,因工友背叛而轻生;④让文章结构避免平铺直叙,更富于变化之美。 ‎ ‎6. ①水底微光是指真实的光。“他”被救上岸时在濒临死亡的状态下感受到的光亮。②也指希望之光。“他”曾以为粗鲁软弱的工友背叛了自己,陷入到绝望的水底,但工友们的关爱和及时救助给轻生的“他”以希望。③指卑微人性中的善良之光。这些工友虽然临事怯懦、屈从权势、“助纣为虐”,却并非因为邪恶,而只是对现实的妥协,他们仍然怀着善良友爱之心。④还可指梦想之光。“他”虽然在社会底层讨生活,却仍酷爱读书,珍爱书籍,心存梦想。⑤指温暖之光。遥远大海边的故乡带给远离家乡、北上打工的“他”心灵的温暖。‎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题中C项, “用干净的细白棉布包书体现了小说主人公性格敏感脆弱的一面”错,“是在那间图书室里,他遇见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才翻上两页,他就觉得像腿上刚结痂的伤口瘙痒难耐。他边读边想,所谓的字字珠玑,说的就是这样的文字吧。读到一半,他用袖子遮住了满脸的泪水,在人们诧异的眼神中匆匆离开。他开始攒钱,两个月后,他买下了《人间失格》。他用干净的细白棉布把书包好,珍重地放好”中可知,这一举动是表现主人公对书的珍视。‎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中多次出现的情节的作用的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然后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情感、艺术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 - 26 -‎ 第一处,从“在润滑的温暖里,他想起了四面环山的故乡,想起了大海。现在,他北上打工,离海更远了。他只能偶尔来这池水里想象大海,想象自己抓住了海的一片衣角。”中可分析出“现实与回忆交织,补充交代事件的原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第二处,从情节结构,联系第5段,从“在这回声里,他不断下沉。终于,他的脊梁接触到池底,他的身体微微发颤。他竟然想起了社区的图书室。图书室不大,十几平方米的样子,里面逼仄地挤着几排书架”中,可分析出“巧妙推进故事情节,如和工友追讨工资,被工友背叛,遭工友报复等”;‎ 第三处,从“水便淹没了他,从脚趾到头顶。在润滑的温暖里,他想起了四面环山的故乡,想起了大海。现在,他北上打工,离海更远了”“就在黑暗来临前的瞬间,他看到了水底的微光。在水底的微光中,他看见了工友们的脸孔,那些他再也不想见到的脸孔。他能感到工友们粗糙的手,一双一双锤在他的背上,按在他的胸前”可分析出“有利于展现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如因北上打工而思念家乡,因现实困窘而心生悲凉,因工友背叛而轻生”‎ 最后,从艺术效果角度,文中多处现实与回忆交织,可分析出“让文章结构避免平铺直叙,更富于变化之美”。‎ ‎【6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了探究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从“就在黑暗来临前的瞬间,他看到了水底的微光”可分析出“水底的微光是指真实的光”;从“在水底的微光中,他看见了工友们的脸孔,那些他再也不想见到的脸孔。他能感到工友们粗糙的手,一双一双锤在他的背上,按在他的胸前”可分析出“他被救上岸时在濒临死亡的状态下感受到的光亮”;从“他努力睁开眼,透过工友们的肩膀,看到了浅水区的孩子们。那些孩子都惊讶地站立在水中,他们明亮的面孔犹如开在晨雾中的新鲜花朵”可分析出“也指希望之光。他曾以为粗鲁软弱的工友背叛了自己,陷入到绝望的水底,但工友们的关爱和及时救助给轻生的他以希望”;从“在水底的微光中,他看见了工友们的脸孔,那些他再也不想见到的脸孔。他能感到工友们粗糙的手,一双一双锤在他的背上,按在他的胸前“他甚至还听见他们透着痛惜的骂声:‘这个闷憨书生,就知道他心里不痛快了会来这里,万没想到他会寻死!’‘这个憨货要真见阎王了,我们这些人这辈子也别想安生了。’”可分析出“指卑微人性中的善良之光。这些工友虽然临事怯懦、屈从权势、‘助纣为虐’,却并非因为邪恶,而只是对现实的妥协,他们仍然怀着善良友爱之心”;从“他开始攒钱,两个月后,他买下了《人间失格》。他用干净的细白棉布把书包好,珍重地放好”中可以分析出“还可指梦想之光。他虽然在社会底层讨生活,却仍酷爱读书,珍爱书籍,心存梦想”;从“在润滑的温暖里,他想起了四面环山的故乡,想起了大海。现在,他北上打工,离海更远了。他只能偶尔来这池水里想象大海,想象自己抓住了海的一片衣角。”可分析出“指温暖之光。遥远大海边的故乡带给远离家乡、北上打工的他心灵的温暖”。‎ ‎【点睛】小说情节的作用: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效果)的作用;结构上 是指对其他情节(上下文)的作用。 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 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他原因、渲 染氛围、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考虑;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从情节与小说的读者的关系考虑。‎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日:“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射醉,呵止广。广骑日:“故李将军。”尉日:“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口“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店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成,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 26 -‎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节选自《李将军列传》)‎ ‎7.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暂:突然 B. 吏当广所失亡多 当:判决 C. 中石没镞 没:陷入 D. 用此,其将兵数困辱 用:使用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因引而入塞 ②因复更射之 B. ①大军不知广所之 ②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C. ①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 ②广以卫尉为将军 D. ①专以射为戏 ②士以此爱乐为用 ‎9. 下列语句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 ‎①因推堕儿 ②宽缓不苛 A. ①于是把少年推了下去②宽容而不繁杂 B. ①趁机把少年推了下去②宽松而不苛刻 C. ①趁机把少年推了下去②宽容而不繁杂 D. ①于是把少年推了下去②宽松而不苛刻 ‎10.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记叙了李广射虎被虎扑伤经历,意在表明李广的胆量过人,可射艺还不够精。‎ B. 选文体现了李广为人清廉,热爱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得士卒的喜爱和拥护。‎ C. 选文力求全面真实,既叙述了李广的公报私仇,又赞美了他的军事才能和名将风度。‎ D. 选文写人除了正面描述外,还善于运用侧面烘托,从不同角度来表现李广的形象。‎ ‎【答案】7. D 8. A 9. B 10. A ‎【解析】‎ ‎【7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题中D项,根据上文“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可知,强调的是李广箭术高明,下文承接由此产生的结果,“用此”中此即指代此内容,、“用”译为“使用”则句意不连贯,应译为“因为”。‎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题中A项,①句的“因”译为“于是,就”,②句中的“因”译为“于是,就”;‎ B项, ①句的“所”是所字结构的标志词,②句的“所”译为“大约”;‎ C项, ①句的“以”译为“用”,②句中的“以”译为“让”;‎ D项,①句中“为”译为“作为”,②句的“用”译为“被”。‎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根据上文“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可知,是李广假装死亡,抓住机会上了胡儿马,可推出“因推堕儿”中“因”是趁机,排除AD;“宽缓不苛”是形容李广的性格,“苛”译为“繁杂”,而“繁杂”形容事务,不能形容性格,排除C项。‎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A项,“射艺还不够精”错,根据下文“广亦竟射杀之”可知,李广最终将虎射杀,可见射艺高超。‎ 故选A。‎ - 26 -‎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 后汉用马邑城引诱单于,派大军埋伏在马邑旁的山谷里,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兼任属护军将军。这时单于觉察到这件事,离开,汉军都没有功劳。那之后四年,广让卫尉担任将军,出雁门攻击匈奴。匈奴兵多,大败李广的军队,活抓了李广。单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下令说:“一定把李广活着送来!”李广当时受伤生病,匈奴骑兵就把李广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瞥见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推下匈奴少年,夺下他的弓,鞭马向南奔驰几十里,又遇到他残余的部队,便领着进入关塞。匈奴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跑一边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所以得以逃脱。就这样回到汉朝,朝廷把李广交付给官吏审理。官吏判罪李广丢失死亡的人多,被敌人活抓,应当被斩,用钱赎免死罪,被贬为平民。‎ 很快,李广在家赋闲了几年。李广和颖阴侯灌婴的孙子灌 强隐居长安以南的蓝田县,并在南山打猎。有一天夜晚,李广带 着一名随从去田野和一个朋友饮酒,在回来的时候,经过霸陵 亭,正好看到了喝醉的霸陵尉,他大声训斥李广,不允许李广通 过。李广的随从就说:“这位是前任李将军。”霸陵尉说:“就是现任将军也不能通过,更何况是前任呢。”于是就把李广扣 留在霸陵亭过了夜。过了不久,匈奴侵入杀害了辽西太守,韩 将军也被打败,于是韩将军调任到了右北平。于是汉武帝征召 为右北平太守。李广接到任命之后,请求朝廷派霸陵尉与他同 去,当霸陵尉来到军中时,李广就将他杀掉了。‎ 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人听说后,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一直避开他,好多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李广出外打猎,看到草丛中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一箭射去,箭头没入石头中,走近一看,是块石头。于是重新再射,竟再也射不进去了。‎ 李广为人廉洁,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吃喝都与士兵一样。终李广一生,当了40‎ - 26 -‎ 多年的二千石,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临终时都没有说家产的事。李广身材高大,两臂如猿,他善于射箭也是天赋,即便是他的子孙或外人向他学习,也没人能赶上他。。李广口舌笨拙很少说话,与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阵势,饮酒专以射箭作游戏,一直到死。李广带兵,到了粮水缺乏的地方,见到水,士兵们没有全都喝到时,他不接近水边,士兵没有全都吃过时,他不尝食物。他执法宽大、松缓,不苛待部下,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效力。他射箭,看见敌人迫近,不在几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放箭,只要箭射出去,敌人就随着弓弦声响而倒下。因此,他带兵出击多次被围困受辱,射猛虎也被虎扑伤。‎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基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圈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郭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尤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日:“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颖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肆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B. 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肆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C. 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肆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D. 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肆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 26 -‎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 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 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D. 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取代聘史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多次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萧禧羞愧无言以对。‎ B. 许将善于治理。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郓俗士子爱好聚集议论官政,他恩威并施,稍加禁止,此俗自然止息。‎ C. 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详细回答。‎ D. 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向他征询此事时,他回答说这是不道德的。‎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答案】11. A 12. D 13. B ‎ ‎14. (1)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把他们全都释放了。‎ ‎(2)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肆意编造构陷罪名,贬斥元祐旧臣,奏请挖开司马光坟墓。)‎ ‎【解析】‎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题中,“看南朝状元年看的宾语是南朝状元,“及肆射”的意思是“等到练习射箭”,应该从中断开,而B项、D项将两句连在一起,误将“肆射”当作看的宾语,故排除BD;“将先破的”意思是“许将先射中”,表意完整,“使萧禧馆客”的主语应是契丹,而C项将“契丹”与“将先破的”相连,句意不连贯,排除C项。‎ - 26 -‎ 故选A。‎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错,近侍是亲近皇帝的侍从之人,职位不一定高,对帝王影响不一定大。‎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项,“他恩威并施,稍加禁止”错,根据原文“将虽弗禁”可知,许将未加禁止。‎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题中重点词语:籍:登记;狱:监狱;是:这;肆:肆意;罗织:编造构陷罪名;发:挖开。‎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6 -‎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县人。考中进士第一名。神宗召他入对,任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查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留难。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代州的土地,每年岁聘的使者不敢去,就任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在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定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谈到代州的事情,不对他们驳斥,就会伤害国家大体。”于是命令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住的人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说道:“看看南朝的状元。”等到练习射箭,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还不行吗?为何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回来报告,神宗称赞他。第二年,他任职秦州,又改郓州。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都把他们释放,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了。父老感叹道:“从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又看到监狱空了。”郓州的俗人士子喜欢聚集诽谤官方,许将虽然没有禁止,但他们的风俗自动改变。召任兵部侍郎。上疏说:“治理军队有规章,名称虽然不同,或纵或横,或方或圆,让万众像一人一样。”对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他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详细奏报;第二天,访问枢密大臣,却回答不上来。绍圣初年,入朝任吏部尚书,章惇担任宰相,和蔡卞一同大肆意罗织罪名,贬谪元祐时的大臣,上奏开挖司马光的墓。哲宗以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墓,不是盛德的人所做的事。”管理颍昌府,移官到大名,在大名六年,多次告老,被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去世,年七十五岁。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定。‎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因参与政治革新运动接连被贬放,时任和州刺史。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联交代自己与友人刘禹锡分离已久,友人长期在外郡供职,官场失意。‎ B. 颔联交待和州沙口堰、水心亭等自然风物,想象刘禹锡在和州的闲适生活场景。‎ C. 颈联描述和州清晨江上雾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雨后山色青绿,城郭风光更美丽。‎ D. 尾联抒写了作者对友人才华的赞誉,以及对友人境遇的同情和深深的关切之情。‎ ‎16. “闲”是全篇的诗眼。请分析“闲”的内涵,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刘禹锡“闲”的表现。‎ ‎【答案】15. B 16. “闲”的内涵:“闲”是被闲置不受重用,内心不得志的苦闷。‎ - 26 -‎ ‎“闲”的表现:结合四联关键词简要分析,首联“倒酒瓶”当春把酒畅饮;颔联“特过”“看花”绕道沙口堰送客,常上水心亭赏花;颈联“晓来”“雨后”诗人流连当地美丽的风光;尾联“闲时赋诗”“醉中高吟”。刘禹锡官场失意,通过“饮酒”“送客”“赏花”“赋诗”“醉吟”等寄情于山川风物,以抒发内心的苦闷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想象刘禹锡在和州的闲适生活场景”错,结合注释,刘禹锡因参与政治革新运动接连被贬放,“送客特过”“看花”表面闲适,实则是刘禹锡以此排遣内心苦闷。‎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分析‘闲’的内涵,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刘禹锡“闲”的表现”,第一问分析内涵时,结合注释联系背景,刘禹锡刘禹锡因参与政治革新运动接连被贬放,怀才不遇,诗中表现的“闲” 表面是闲适,实则是刘禹锡备受冷落,闲极无聊,只好寄情山水排遣内心的苦闷。闲”的内涵应是被闲置不受重用内心不得志的苦闷之意。‎ 第二问分析闲的表现,回归原诗,逐句分析,提取关键词语,组织答案。首联关键词语:“倒酒瓶”当春把酒畅饮;颔联关键词语:“特过”“看花”绕道沙口堰送客,常上水心亭赏花;颈联关键词语:“晓来”“雨后”诗人流连当地美丽的风光;尾联关键词语:“闲时赋诗”“醉中高吟”。最后结合注释及四联中的关键词语分析刘禹锡的情感,得出“官场失意,通过‘饮酒 ’‘送客’‘赏花’‘赋诗’‘醉吟’等寄情于山川风物,以抒发内心的苦闷之情”。‎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 26 -‎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描绘音乐经过短暂的停顿后猛然变得激越雄壮,将全曲推向高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 ‎(3)李广死后,司马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谚语)来赞誉他品德高尚,用不着自我宣传,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司马迁《李将军列传》)‎ ‎【答案】 (1). (1)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 (2). (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 (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乍、鸣、戈、蹊。‎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记》体大思精,_____________通过描写起伏跌宕的情节,展示了_____________的社会历史画卷。3000多年历史,风起云涌的时代,宏大壮阔的场面,纷繁复杂的史事,林林总总的人物,汇聚三寸笔端。《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髙超的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 26 -‎ ‎。“本纪”还是“世家”。司马迁的安排,可谓_______,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也是合乎逻辑的归纳。《史记》各层次的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了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形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人物传记有分传与合传。( )。合传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有时达到___________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通过叙述某一类型的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应有尽有 波澜壮阔 见微知著 天衣无缝 B. 包罗万象 云谲波诡 独具慧眼 滴水不漏 C. 应有尽有 云谲波诡 见微知著 滴水不漏 D. 包罗万象 波澜壮阔 独具慧眼 天衣无缝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B. 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C. 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D. 在司马迁编排人物传记表现出高超的技巧时,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各一传是分传,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是合传 B. 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是合传,人各一传是分传 C. 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 D. 合传则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分传即人各一传 ‎【答案】18. D 19. B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然后做出判断。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语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自相矛盾。‎ 第一空:“包罗万象”指内容丰富,应有尽有。“应有尽有”指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根据语境“《史记》体大思精”,第一个横线处填包罗万象更为贴切。‎ 第二空:“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云谲波诡”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就像云彩或波浪那样千姿百态,后多用来形容世态或文笔变幻莫测。根据“起伏跌宕”这一语境可知,第二个横线处应用波澜壮阔。‎ 第三空:“独具慧眼”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见微知著”指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根据后文“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了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可知,第三个横线处应用独具慧眼。‎ 第四空:“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滴水不漏”形容说话、做事十分周密,没有漏洞。两者适用对象不同。根据后面“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这一语境,第四个横线处应用天衣无缝。‎ 分析可知,D项成语全都恰当。‎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项,搭配不当,“造成”与“叙事脉络”不搭配。‎ C项,中途易辙,“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的主语应是“人物传记”。‎ D项,成分残缺,无主语。‎ 故选B。‎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根据上文“人物传记有分传与合传”的照应关系,先说分传,后说合传,可排除B、D两项;根据下文“合传是以类相从……”叙述结构,补写的语句应句式一致,可排除A项。‎ 故选C。‎ - 26 -‎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15个字。‎ 人这一生当中要接受三种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________。如果将教育比作一棵树,那么,家庭教育则是树根。家庭教育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_________,好的家庭教育必然来自好的家长。________,也是终身老师,他们的言行影响自己的孩子一辈子。‎ ‎【答案】 (1). (1)而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2). (2)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家长 (3). (3)家长不仅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先读懂语段的大意后,第①处依据“如果将教育比作一棵树,那么,家庭教育则是跟。”可以推测;第②处依据“家庭教育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好的家庭教育必然来自好的家长”可以推测;第③处依据“也是终身老师,他们的言行影响自己的孩子一辈子”可以推测。‎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题中这段话有很强的逻辑关系。‎ ‎22.下面是某校校庆会务组准备发出的一份邀请函的正文,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尊敬的校友您好!峥嵘九秩,桃李五洲;岁月如歌,悠悠风华。3月1日,学校将迎来建校90周年诞辰的大喜日子。值此喜迎校庆之际,谨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广大校友致以诚挚的问候,特邀您们在百忙中光临,共叙友情,共谋发展,共襄盛举。纸短情长,望务必到会。会后欢迎参观校园。‎ ‎【答案】⑴将“诞辰”改为“华诞”(“诞辰”多用于所尊敬的人)。‎ - 26 -‎ ‎⑵“大喜日子”删除(口语化,场合不对)。‎ ‎⑶“望务必到会”,改为“望到会”,或“期待您的到来”。‎ ‎⑷“您们”,改为“您”。‎ ‎⑸“纸短情长”删除(“纸短情长”常用于书信)。‎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诞辰”多用于所尊敬的人,对学校用“华诞”合适。“大喜日子”较口语化,不适合用于邀请函,可删去。“望务必到会”说法生硬,不适合邀请函,可改为“望到会”,或“期待您的到来”。 邀请函是针对个人的,所以把“您们”,改为“您”。“纸短情长”常用于书信,不适合邀请函,要删除。‎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一批新出炉的主旋律歌曲又与大家见面:《我们都是追梦人》《时代号子》《乘风破浪再出发》……“千山万水,奔向天地跑道;你追我赶,风起云涌春潮”,这是《我们都是追梦人》描摹的小康路上的奋进场景;“汗也不白流,累也不白受,实干才能出成就,谁也别吹牛”,这是《时代号子》对实干兴邦最质朴的歌咏;“如果不曾长路跋涉,怎知道道路曲折?如果不是跨越江海,哪知道前途壮阔?”这是《乘风破浪再出发》对奋斗历程的回首,对“两个一百年”壮阔征程的展望。‎ 还有哪些主旋律歌曲,令你过耳难忘?‎ - 26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胸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旋律。请选择一两首你所熟悉的主旋律歌曲,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由之而生发的思考与感悟,参与校报举办的“我喜爱的主旋律歌曲”主题征文活动。‎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示例 我们都是追梦人 ‎——我喜爱的主旋律歌曲 先秦的《乐记》有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在各种文艺形式中,声乐因直接发自人的内心而最能打动人心,优秀的主旋律歌曲则是以声乐艺术的经典形式,奏响时代的号角、唱响人民的心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胸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旋律。如果要说有哪一首主旋律歌曲我最喜爱,我想说的是《我们都是追梦人》。‎ ‎“千山万水,奔向天地跑道;你追我赶,风起云涌春潮”,这是《我们都是追梦人》描摹的小康路上的奋进场景。它不仅唱出了中国人的自信和活力,也唱出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所以每每听到这首歌,总忍不住让人心潮澎湃,心中涌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梦想才会有希望。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们都是追梦人》这首歌,让我想起了2018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在各地考察时欣喜地看到,长江两岸绿意盎然,建三江万亩大地号稻浪滚滚,深圳前海生机勃勃,上海张江活力四射,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这些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是新时代奋斗者挥洒汗水拼出来的”。无论是探索太空奥秘,还是脱贫攻坚战,或是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等,我们都取得了令全国人民都值得骄傲的成绩,我们党给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梦想是美好的,不会因为你的泪水和汗水而弃你而去,花蕾一定会因你辛勤的灌溉而盛开。‎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任何文艺活动,都是一个时代人们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的形象体现。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就是一个时代的一种“表情” 。主旋律歌曲无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 26 -‎ 回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的披荆斩棘,70年的风雨兼程,追梦的脚步未停过。“千山万水,奔向天地跑道;你追我赶,风起云涌春潮”,在《我们都是追梦人》的旋律中让我们努力奔跑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给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认真审读材料,看好具体要求,在材料涉及的范围内,确定角度,进行立意。读懂材料,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的一步。材料先说“最近,一批新出炉的主旋律歌曲又与大家见面:《我们都是追梦人》《时代号子》《乘风破浪再出发》”,然后分别列举其中的歌词进行简要解读,进而引发读者思考“还有哪些主旋律歌曲,令你过耳难忘”,并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胸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旋律” 作结,体现分析理解时注意歌曲的时代感。“请选择一两首你所熟悉的主旋律歌曲,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由之而生发的思考与感悟”这是具体写作要求,“参与校报举办的“我喜爱的主旋律歌曲”主题征文活动”这是写作的目的。“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可选取材料中提到的主旋律歌曲,也可以自己去寻找“过耳难忘”的其它主旋律歌曲,比如土地革命时期的《十送红军》 《四渡赤水出奇兵》 、抗战时期的《保卫黄河》 《地道战》 、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的天》 《红星照我去战斗》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党啊亲爱的妈妈》 《社会主义好》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灿烂阳光下》等等这些呈现出特定的、鲜明的、先进的时代性来写思考和感悟。如,材料提到的《我们都是追梦人》,这是2019年央视春晚歌曲,“千山万水,奔向天地跑道;你追我赶,风起云涌春潮”,这是《我们都是追梦人》描摹的小康路上的奋进场景,可围绕“我们都是追梦人”来表现奋进场景,进而寻找合适的立意。可以写追逐个人梦想,也可以写追逐国家梦想。可以谈对追梦的感悟,写“追梦”的意义,也可以写要做什么样的追梦人,追什么样的梦;还可以写怎样追梦。如联系《时代号子》,可对实干兴邦进行歌咏;联系《乘风破浪再出发》可写对奋斗历程的回首,对“两个一百年”壮阔征程的展望。只要选择一两首你所熟悉的主旋律歌曲,围绕“主旋律歌曲”内容来写,主题积极向上,都是符合要求的。‎ 参考立意:‎ ‎1、追逐梦想,成就人生 ‎2、做一个脚踏实地的追梦人 ‎3、努力奋斗,承担使命,实现强国梦 ‎4、实干才能出成就,实干兴邦 ‎5、回首奋斗历程,展望“两个一百年”的壮阔征程,乘风破浪再出发 - 26 -‎ 素材积累:‎ ‎1、主旋律歌曲俗称“红歌” ,主要是指“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革命经典歌曲,广义上指所有进步的、健康的、励志的歌曲,也包含世界各国的经典革命歌曲。优秀主旋律歌曲蕴含着强大的精神感染力。‎ ‎2、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 ‎3、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在冬夜的火堆旁,在阴天的雨雾中,梦想着未来。有些人让梦想悄然绝灭,有些人则细心培育、维护,直到它安然度过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而光明和希望总是降临在那些真心相信梦想一定会成真的人身上。——威尔逊 ‎4、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林语堂 ‎5、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像我这样去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但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梦想,设计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梦想。梦想是生命的灵魂,是心灵的灯塔,是引导人走向成功的信仰。有了崇高的梦想,只要矢志不渝地追求,梦想就会成为现实,奋斗就会变成壮举,生命就会创造奇迹。——罗伯·舒乐 ‎6、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价值。——约翰·菲希特 ‎7、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苏格兰作家、历史学家 托·卡莱尔 层次结构:本文以正副标题的形式,展示了文章中心。开篇以引用开篇,引出要写的对象——最喜爱的一首主旋律歌曲《我们都是追梦人》,紧扣题干要求。接着从文艺创作的角度和歌词的内涵两个方面进行了肯定,并借助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寄语“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和展示的祖国的发展变化,突出了追梦的重要性。结尾照应开头,进一步强调了文艺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并强化了追梦的主题。结构完整,论述层次清楚,语言流畅,有一定说服力。‎ - 26 -‎ ‎【点睛】给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的来源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或是寓言故事、历史事实,或是诗歌、漫画、名人名言,或是最近发生的事件、报刊上刊登的新闻等等。这些材料有时是单个的,有时则是一系列、一组。材料作文的体裁范围也很广,有的要求写作一篇记叙文、有的则要求写作说明文,不过,更多的是要求根据材料写作议论文。也有的材料作文可能要求写作者根据所给的材料进行联想、想象等,把材料续写、扩写或缩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如何正确分析材料呢?首先,要仔细地阅读材料,从中提炼出几种可能的观点。如果是多篇材料,则要从中理出他们的相同点,抓住主要矛盾。写作口诀:‎ 一、作文成绩看字迹,得分要素是第一 二、考试作文五六段,干净整洁看卷面 三、开头结尾要简练,最好首尾两行半 四、动笔之前要拟题,漂亮标题如美女 五、作文首尾要打眼,丰富多彩出靓点 六、动笔之前不要慌,想了题目列提纲 七、想好主题和文体,非驴非马不可取 八、适当克隆和“抄袭”,考前备料攒信息 九、篇幅争取要写满,多写一点是一点 ‎ ‎ - 26 -‎ ‎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