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2017-10)
班级: 姓名: 考号: ----------------------------------- ---------------------------密封线内不得答题 --------------------------------------------------------- 乌兰察布分校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一调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命题人:沈云霞 审核人:杨俊龙 分值 150分 时间 150分钟 )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2.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 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据史料记载,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乃至一切民间习俗,它的成因一般说来总是与原始社会中一个部落、一个部族或后来的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最根本的共同愿望密切相关,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而当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它自己的生命流程,随着人类世代的绵延,风俗不断被补充、被修正,并被代代相传。由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后代的人们往往不能理解远古祖先创造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遂根据各自的生存条件和状况,对这些习俗作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解说,这样就造成了或附会了许多有关习俗的解释性民间传说。可见,传说的附会总是在习俗形成之后,实际上是为了延续或加强这一习俗才发生的。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起初,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图腾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称为龙的节日,是对龙图腾的祭祀,是先民希望证明和显示自己的“龙子”身份,以此祈求龙保佑健康与安全,从而达到驱邪、疗病或祷祝丰收等等的目的。 可见,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为什么传说端午起源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其根源于民众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用某个传说来解释它。正如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到的除屈原外,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践的遭遇也都曾和端午节发生过关系。其实,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里,民间流传的端午习俗传说一定还要更多更复杂,经过淘汰才留下了上述四人保存于古籍之中。又经过多少年的流传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把端午习俗与介子推、曹娥、勾践并提,而只与屈原相联系了。不但在汉族地区如此,在少数民族中也是如此;不但在大陆如此,在香港、澳门、台湾,甚至在国外的华裔中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屈原的传说战胜了其他所有的传说,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屈原的品质,显然要比他们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中华民族在节俗和传说的长期流传中,集体地选择了屈原,是存在于一个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处,存在于融汇了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乃至社会政治理想而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 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从早期单一的辟邪驱瘟主题,逐步发展到兼顾辟邪驱瘟和纪念先贤,两个主题并重。其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天文学、医学知识,也体现着人民的忠孝观念。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端午节民俗中具有迷信性质的辟邪色彩逐步淡化,游戏娱乐成分(特别是其中龙舟竞渡游戏)逐步加强。可以说,同我国其它传统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的演变过程记录着中国人走过的历史脚印。 深沉的民族感情来源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当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大举入侵,许多人沉醉于“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民族节日在文化上的传承。今天,我们只有用实际行动捍卫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心怀敬畏,责无旁贷。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 B.古老的民俗文化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 C.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 D.像端午节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民俗文化是增强民族感情的载体,需要我们传承 和弘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都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 B.屈原的传说之所以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是因为屈原的品质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 C.后代的人们往往根据各自生存状况,产生了许多有关习俗的民间传说,这与人们生存环境的变迁不无关系。 D.从一开始的龙节到介子推等传说再到屈原说最后到今天娱乐成分的加强,端午节的习俗演变体现了民俗文化的补充性、修正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游的诗作“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反映出端午节纪念先贤和辟邪驱瘟两个主题。 B.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给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敲响了警钟。 C.“放花灯”向来被视为全台湾元宵节的代表,表明历史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是维系华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 D.某地方一年一度大搞竞龙舟比赛说明端午节的游戏娱乐成分加强,体现了国人对传统节日的淡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橘 子 李培俊 他上衣破了,裤子也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脸上还有几条浅色的灰道子,其中一条越过眉梢,在腮帮上拐了个S形的小弯,一直延伸到嘴角那里。他显得异常狼狈。天快黑时,他出现在卖橘子的小摊前。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塞进嘴里!但他没有。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这时,摊主拿起一只又圆又大的橘子递到他手上,那只橘子是摊子上最为鲜亮的一只。摊主笑笑说:忘记带钱了吧?以后记住,男人出门,口袋可不能空,吃吧,吃吧,自家树上结的。 他说了声谢谢,拿着橘子离开了。 两天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个卖橘子的小摊前。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橘子塞给他,不是一只,而是四只。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晚上摊主收摊,发现了那份报纸,打开一看,摊主惊呆了,上面有一则公安部门的悬赏通缉令,照片上那个通缉犯,竟是他!自己竟两次送橘子给他吃!几经犹豫之后,摊主还是拨通了报警电话。 公安部门调集警力,在小摊周围设伏,静等着逃犯的再次出现。三天后的中午,逃犯果然出现了。他没有马上进入警方的埋伏圈,而是远远站着,朝四周张望一阵之后,做出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动作: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到地上。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警察一拥而上,给他戴上手铐,推向远处的警车。他说,请等一下,能让我和卖橘子的老板说句话吗?带队的警长犹豫片刻答应了,两个警察架着他,来到卖橘子的摊主面前。他对摊主说:那张报纸是我故意放在你这里的。说完,逃犯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长气,跟着警察上了警车。 摊主连忙找出那份报纸,发现背面有几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长期以来,我像一只被猎人追赶的兔子,东躲西藏,白天钻进不见天日的密林,晚上睡在阴暗潮湿的山洞,吃没吃的,喝没喝的,我都快疯了……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犹豫不决时,你送给我橘子吃,还对我微笑。老实说,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对你,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2万元的赏金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 公安部门按照通缉令的承诺,第三天便把2万元赏金送给摊主。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8年之后,劳改农场的储油仓库发生火灾,危急关头,他冲进火海,搬出了8桶汽油,避免了一次灾难性的事故发生,又因一辆失控的卡车冲向一个狱友的时候,他及时推开狱友,却永远失去了左腿。 他获准减刑4年。出狱那天,他没有回家去见妻子儿子,而是拄着双拐去了那个小镇,去找送他橘子的摊主。摊主的妻子红着双眼告诉他,丈夫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说着,她递给他一个沉甸甸的纸包,对他说,临死前让我把这包东西交给你,说你用得着。他让你也摆个水果摊,挣钱虽然不多,可那是自己挣的,花着踏实。他打开纸包,里面是那2万元钱的赏金,分文未动。包钱的报纸,也是他当年留给摊主的那张。 几年时间,纸张已经发黄,通缉令上的照片也已有点模糊不清。 (选自《小小说精选》)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小说开头写到的“他”的衣着、神情、动作、心理等,都暗示 “他”是个逃亡在外的罪犯,并为下文“他”接受橘子、报恩等情节做了铺垫。 B. 摊主两次送给“他”橘子,一方面显示出摊主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的畏惧,因为摊主拨打报警电话前,有过一番心理博弈。 C.“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其中“颤抖”一词含义丰富,既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也有对“他”报恩的感动。 D. 小说叙事紧凑而不显散乱,语言朴素而不失细腻,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对摊主这样的普通人善良品质的歌颂,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 5.文中的“他”三次来到水果摊,试简要分析“他”来水果摊的目的。(5分) 6.结合全文,分析小说结尾的好处。(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停不下的艺术追溯--林风眠:中西巧调和 今天的梅州,是广东东北部一个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然而,在距离梅州市区20公里外的西阳镇阁公岭村,却依稀能看到100多年前留下的痕迹。这栋略显破旧的宅院,就是林风眠出生的地方。 在林风眠5岁时,家里把他送到了本族开设的立本学堂,读书认字,既是石匠又能画几笔的父亲还教他临摹《芥子园画谱》.在这种临摹中,林风眠接受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启蒙教育。 1915年,15岁的林风眠踏进了梅州中学的大门,在这里,林风眠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美术老师梁伯聪,正是这位梅州历史上最后一个能书善画的秀才,将林风眠引向了艺术的新天地。求学期间,亲朋从南洋带回的一些外文书籍,也让林风眠好奇不已。书中那些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西洋画插图,使得从小临摹惯了《芥子园画谱》的他,看到了另一个不同的艺术世界并心迷向往。 4年后,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他和林文铮一起登上了开往法国的邮轮。在国立高等艺术学院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林风眠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与思想的双重启蒙,对艺术的理解和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艺术不再是儿时临摹或少时喜爱的西洋画片,而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与思考。林风眠独特的绘画天赋使杨西斯惊叹不已,于是就推荐他到巴黎美院。1924年5月21日,第一次“中国美术展览会”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共和国广场的莱茵宫开幕,他的作品引起轰动。此时的林风眠,在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中西调和的基本艺术面貌。 约两年后,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回国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不久,林风眠发表了《谈东西艺术之前途》一文。他以论述艺术是如何构成的、东西艺术根本之异同等问题为基础,正式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力图在复兴东方艺术和调和东西艺术之间寻求新路。 为了实现“中西融合”的艺术理想,林风眠可谓殚精竭虑。他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艺术名家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王朝闻、苏天赐等都是林风眠的学生。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 1927年5月11日,林风眠组织本校师生召开了一场在当时国内规模相当大的艺术展。由于部分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激怒了奉系军阀,林风眠被迫辞去校长之职,离京南下,担任了由蔡元培亲手创建的杭州国立艺专第一任校长。执掌杭州国立艺专的十年,也是林风眠实践自己调和中西艺术理想的十年。这一期间,林风眠用象征手法创作了大型油画《人道》《悲哀》《死》《人类的痛苦》《渔村丰收》等作品,风格一如他“中西调和”的探索,造型简约,大笔触粗线条,色调强烈而凝重。 后来林风眠移居到了上海,他就像个苦行僧一样,不问世事埋头作画,在清苦孤寂中继续着中西艺术调和的探索。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林风眠终于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他的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孤独、忧郁和磨难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林风眠,但是,在他的笔下,却衍化出了寂静的山川,仿佛一片超现实的梦乡。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8日) 【相关链接】 ①在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法国美术教育的最高殿堂,林风眠不是个守规矩的“好学生”,他为塞尚、莫奈、马蒂斯等离经叛道的画家所倾倒,又在巴黎东方美术馆和陶瓷博物馆的彩陶、汉画砖、唐三彩、瓷器花纹上,发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 (《求实在线•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孤鸿林风眠》)②林风眠曾对人讲:“在北京和杭州当了十几年校长,住洋房,乘私人轿车,身上一点人气几乎耗光了。你必须真正生活着,能体验今天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首先是‘人’,彻底‘人’化了,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 (《求实在线•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孤鸿林风眠》)③“林风眠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融汇了东西方的优点,能够创造一种崭新的、从未有过的艺术形式。他是一个独领风骚数百年的领袖型、旗手型的人物。” --中国美术学院 原校长 肖锋④“他奠定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基础,他之后的赵无极、吴冠中等人都是追随他的道路的。没有林风眠,中国绘画就缺少一个走向现代艺术的大师。” --美术理论家 邵大箴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林风眠成为中国一个独领风骚数百年的人物,主要原因在于他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B. 林风眠的创作融汇了东西艺术之长,创造出了自己画作的独特的面貌,他没有忘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没有真正的人味,作品就没有生命活力。 C. 林风眠在中国绘画尤其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作品兼有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之长,造型简约,色调强烈凝重,独具一格。 D. 绘画是林风眠安身立命的凭借,是他毕生的终极追求,更是他表达强烈情感的媒介。他借助绘画表达他对国事的关心、对人生的思索、对身边人和事的敏感与爱。 8.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林风眠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既在学校接受了系统的文化学习,又在梁伯聪、南洋回来的朋友等人的影响下关注西方的艺术世界,这为他日后进行中西调和的创新打下了基础。 B.林风眠敢于打破常规,做事不按常理出牌,欣赏离经叛道的画家。当校长时他聘请木匠画家的齐白石,打破艺术的崇高地位,提倡各阶级共享的艺术。 C. 1919年,林风眠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接受了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双重启蒙,从此踏上了绘画艺术中西调和的探寻之路。 D. 林风眠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从1919年选择出国勤工俭学,到德国第一届“中国美术展览会”引起轰动,再到国内艺术展上借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都是他爱国的体现。 E. 大成就须经得起大寂寞。移居上海的林风眠不问世事埋头探索,孤独、忧郁和磨难围绕着他,但他终于超越自我,在创作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取得了巨大成就。 9.林风眠“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他的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试结合材料简述林风眠在绘画方面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虞潭,字思奥,会稽余姚人。父忠,仕至宜都太守。潭清贞有检操,州辟从事、主簿,大司马齐王冏请为祭酒,除祁乡令。值张昌作乱,郡县多从之,潭独起兵斩昌别率邓穆等。襄阳太守华恢上潭领建平太守,以疾固辞。遂周旋征讨,以军功赐爵都亭侯。绥抚荒余,咸得其所。寻被元帝檄,使讨江州刺史华轶。潭至庐陵,会轶已平,而湘川贼杜弢犹盛。时甘卓屯宜阳,为杜弢所逼。潭进军救卓,卓上潭领长沙太守,固辞不就。 帝为晋王,除屯骑校尉,迁宗正卿,以疾告归。会王含、沈充等攻逼京都,潭遂于本县招合宗人,及郡中大姓,共起义军,众以万数,自假明威将军。乃进赴国难,至上虞。明帝手诏潭为冠军将军,领会稽内史。潭即受命。义众云集时,有野鹰飞集屋梁,众咸惧。潭曰:“起大义,而刚鸷之鸟来集,破贼必矣。”遣长史孔坦领前锋过浙江,追蹑充。 成帝即位,出为吴兴太守。苏峻反,加潭督三吴、晋陵、宣城、义兴五郡军事。 会王师败绩,大驾逼迁,潭势弱,不能独振,乃固守以俟四方之举。会陶侃等下,潭率众与诸军并势,东西猗角。遣督护沈伊距管商于吴县,为商所败,潭自贬还节。 寻而峻平,潭以母老,辄去官还余姚。诏转镇军将军。以前后功,进爵武昌县侯。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转赖之。 潭貌虽和弱,而内坚明,有胆决,虽屡统军旅,而鲜有倾败。以母忧去职。服阙,以侍中、卫将军征。年七十九,卒于位。追赠左光禄大夫,谥曰孝烈。 (节选自《晋书•虞潭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转赖之/ B.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转赖之/ C.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转赖之/ D.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转赖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祭酒本是在大飨宴时以年老宾客一人举酒祭祀地神的风俗,后用为官名,意为首席、主管。 B.檄原是指较长的竹木筒,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后成为古代皇帝征召时所用文书的专称。 C.服阙最早出自汉朝蔡邕的《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铭》,指守丧期满除服,与“服除”同义。 D.谥号是古人死后依据其生前行迹所立,用来褒贬善恶的称号,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虞潭清正有操守,屡次推辞他人的举荐。虞潭平叛有有功,得到华恢、甘卓等人的举荐,他却极力推辞,最后推辞不了才接受屯骑校尉一职。 B.虞潭有主见,善于化解危机。王含、沈充攻近京城,他果断组织义兵勤王救国;接受皇帝任命后,机智化解危机,派兵追击沈充的部队。 C.虞潭遇事冷静,攻防有略。面对苏峻叛军的强大势力,虞潭担任总督后并没有立即组织进攻,而是待各处援军到来后才派兵去抵挡。 D.虞潭忠于职责,鞠躬尽瘁。虞潭身处国家多事之秋,多次领兵平定国内的叛乱,为国尽忠,晚年还担任侍中、卫将军等职,最终死在任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会王师败绩,大驾逼迁,潭势弱,不能独振,乃固守以俟四方之举。 (5分) ②潭貌虽和弱,而内坚明,有胆决,虽屡统军旅,而鲜有倾败。(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性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释】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因事被贬为潞府功曹任,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庾亮为晋朝太尉,《晋书》卷七十三载:亮都督江荆六州军事,镇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共登南楼,亮至,将起避,亮徐曰:诸君少住,尔等于此观月兴致不浅。便据胡床啸咏,其坦率多类此。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的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士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渊明,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15.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文解说。(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两句话是:“ ______ , ______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一句“ ______ ”极写刘裕为恢复中原而大举北伐时的威猛声势。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 ______ , ______ ”两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 第Ⅱ卷 (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清朝的雍正皇帝在位13年,竟写下了约4000万字的朱批,就连现在的专栏作家、网络写手也难以望其项背。 ②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蒋干被塑造成一个胸无城府却又自作聪明,十分迂腐可笑的形象。 ③政府和企业都在处心积虑地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所以毕业生就业也不是一样特别难以解决的事。 ④以前他是我家的邻居,我家有几个孩子,谁几岁,谁的性格怎样,你都了如指掌。 ⑤法国当地时间2015年11月13日晚,在位于巴黎北郊的法兰西体育场附近发生多起震古烁今的枪击爆炸事件。 ⑥责任重于泰山,我们要与人民同甘共苦,团结协作,夙夜在公,努力向历史和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A.①③⑤ B.④⑤⑥ C.②⑤⑥ D.①④⑥ 18.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利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 B.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许多期盼已久的夫妇却放弃了要“二宝”的打算,其主要原因不是观念的变 化,也不是经济、精力等方面的压力太大,而是因为“大宝”的坚决反对. C.CIPS 系统的建成和运行有利于提高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效率,促进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流通,更好 地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和“走出去”战略. D.一年来,从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到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从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到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一大批有力度、有分量的改革成果纷纷涌现.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3分) A.兹捡到钱包一个,内有饭卡等物品,暂惠存我处,遗失者请电话或短信联系政教处王主任。一经查实,定当奉还。 B.各位书友,新版《普希金诗选》业已售罄。本店正在多方组织货源,一旦到货,就立即函请各位光临。 C.先生迟暮之年,仍躬耕三尺讲台,实令后学感佩!值此先生六十华诞之日,我们恭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D.十二年寒窗苦读,我辈岂能马齿徒增,今日自当驰骋考场,蟾宫折桂,实现自我,感恩母校,报效祖国! 20.结合语境,在所给材料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性,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句不超过15个字。(6分) 全麦面是由整粒的小麦磨制而成,保留了糠层和胚芽,也保留了营养。__①___,纤维能在消化系统内溶解,但又不被肠胃吸收,但它能协助肠胃蠕动,___②___,同时排除体内废物,清理大小肠,达到健胃清肠效果,纤维素是治疗困扰很多人的便秘和减肥问题的绝妙良方。另外,全麦面不仅能提供人的生存能量,___③___,是人人选用的营养美食!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高一结束,我们将面临文理科分班问题, 我们应该选择理科 ,因为只有学了理科才能进入更好的大学,学到更多的知识,而有了更多的知识, 毕业后也就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① 不是选了理科就一定能进入更好的大学。② 。③ 。 四、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2. 作文: 理解以下两句古诗,体会诗意理趣,可以选择其中一句立意,也可有机结合两句诗意,综合立意,联系社会人生,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D 其它选项以偏概全,不是本文最终写作意图. 2. A“都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错误,原文第一段“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丢掉了“往往”二字. 3. D“体现了国人对传统节日的淡漠”无中生有, 文中并没说“大搞竞龙舟”是对传统节日的淡漠,只是说风俗的演变,游戏成分加强,但是无论什么形式的习俗都应该体现了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重视. 4. 选A【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B“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畏惧”错误,因为摊主两次送给“他”橘子并不知道“他”的身份. C“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错,主要是对“他”报恩的感动,对得到赏金的忐忑不安,对“他”前途的担忧. D“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错,无中生有,小说的主题主要是揭示着踏实做人、本分做事等朴素深刻的道理. 5. ①第一次来是因为饥饿难耐想抢橘子.小说中写到他“又渴又饿”“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②第二次来是为了报恩.“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想让摊主发现他是罪犯并报案领奖金. ③第三次来是为了自首.即让摊主领了奖金,也想结束自己的逃亡生活. (要求有观点有分析,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分析: 第一次来到水果摊: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塞进嘴里!但他没有.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这里的“又渴又饿”是主要原因,而后面的“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是他无钱购买而产生了“抢”的念头,因为从后文“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可知,“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是要掏出尖刀抢劫. 第二次来到水果摊: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 “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是重点,从后文“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2万元的赏金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可知,他再次来到水果摊是为了“报恩”. 第三次来到水果摊: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到地上.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 由此可见,他早就知道此次到来的结局,他的动作表明:来是为了自首. 6. ①故事情节上,结尾是摊主生前留给他的依旧用他曾经用的那张旧报纸包着的2万块钱,这样的结尾使情节再起波澜,增强读者阅读兴趣. ②人物形象上,使摊主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刻画出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不贪不占、踏实做人本份做事的感人形象. ③主题思想上,丰富文章内涵,深化小说主旨.使小说的主题不再停留在单纯的逃犯受感化自首感恩的层面,更包含着踏实做人、本分做事等朴素深刻的道理. ④艺术效果上,这样的结尾虽在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波澜起伏,跌宕丛生,使小说引人入胜,趣味性强. 解答时可从以下角度思考:①是否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是否使得情节更加完整,使得叙事更加合理;②是否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是否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是否揭示了主题或深化了主旨;④是否使环境更加典型;⑤是否使用了写作手法;⑥是否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本文结尾的作用主要是上述作用①②③.在情节上,两万块钱又回到了“他的手中,在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波澜起伏,引人入胜;透过结尾,凸显了摊主的高尚品德,表达了对他的赞美,进而突出并深化了小说的主旨:在逃犯受感化自首感恩的层面上,进一步揭示踏实做人、本分做事等朴素深刻的道理. 7. D、在无中生有,“对身边人、事的敏感与爱”于文无据. 8. BE 题中A项梁伯聪引领他在中国传统绘画方面走向艺术的新天地;C项应为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和思想的双重启蒙”,中国传统艺术的启蒙他幼时就接受了;D项属无中生有,林风眠出国留学、在国外艺术展上一举成名并未提到他的爱国情怀. 9. ①保持好奇心,善于学习,兼收并蓄.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艺术、西洋插画,还是西方的艺术理论与思想,林风眠都向往追求,兼收并蓄.②锐意革新,能打破传统,不拘一格.林风眠邀请木匠出身的画家讲课、不一味地做守规矩的“好学生”等,才能在调和东西艺术方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③贴近生活,保持人味.林风眠认为住洋房、乘轿车耗光人身上的人气,认为人必须真正活着,作品才有生命活力.④耐住寂寞,专心创作.林风眠在上于清苦孤寂中不问世事埋头作画,最终让自己的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⑤有师友亲人的帮助.梁伯聪将林风眠引向了艺术的新天地,院长杨西斯推荐到巴黎美院,蔡元培的慧眼识英,父亲的影响等等,都促成了林风眠的成功. 10. C “出仓米振救之”为“表”的内容,中间不可停顿,排除AD;“修沪渎垒”和“以防海抄”为目的关系,中间停顿,排除B.故选:C.译文为:当时,正是战乱刚过,百姓饥荒交迫,饿殍遍野.虞潭上表请命,取出官 仓中的粮食赈济灾民.又主持修筑了沪渎垒,以防御海潮,百姓们都仰赖他. 11. B“后成为古代皇帝征召时所用文书的专称”错,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12. A“得到华恢、甘卓等人的举荐,他却极力推辞,最后推辞不了才接受屯骑校尉一职”错误,“屯骑校尉一职”与“华恢、甘卓等人的举荐”没有直接关系.相关内容在文章第二段. 13. ①会,恰逢;迁,迁都;振,支撑;俟,等待. 译文为:恰逢朝廷大军战败,皇上被迫移驾迁都,虞潭势单力薄,无法独自支撑大局,就先稳固防守以等待四方共同兴兵. ②虽,虽然;坚明,坚定通达;倾败,大败. 译文为:虞潭看起来虽然温和文弱,但内心坚定通达,有胆识有决断,虽然多次领军作战,却少有大败. 参考译文 虞潭,字思奥,会稽郡余姚县人,是吴骑都尉虞翻的孙子.他的父亲虞忠,官至宜都太守.吴国灭亡时,虞忠坚守城池不投降,就为国捐躯了.虞潭清正坚贞而得操守,州郡征辟他为 从事、主簿,又推举他为秀才.时任大司马的齐王司马冏请他担任祭酒,出任祁乡县令,又改任醴陵县令.时逢张昌造反,很 多郡县都跟着他作乱,唯独虞潭领军斩杀了张昌别部邓穆等人.(平乱后)襄阳太守华恢推荐虞潭担任建平太守,虞潭以生病 为由坚决拒绝.便从此开始四处征战,因军功获封都亭侯.虞潭安抚了受战乱影响的灾民,让他们各得其所.又与各路军队一 起平定了陈恢的叛乱,转任南康太守,进封爵位为东乡侯.不久,虞潭被元帝征召,命他去讨伐江州刺史华轶.虞潭到庐陵时 ,赶上华秩已经被消灭了,但湘川乱贼杜弢还声势正旺.江州刺史卫展推荐虞潭兼任安成太守.当时甘卓驻军宜阳,被杜弢军 所逼迫.虞潭便领军前去解救甘卓,之后甘卓上书推举虞潭兼任长沙太守,虞潭坚决地推辞了. 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即位为晋王,虞潭被封为屯骑校 尉,升任右卫将军,兼宗正卿.后来他因病请假回家休养.碰上王含、沈充等人攻近京城,虞潭便在本县内召集宗族众人,还 有郡中大姓,一起组织义军,有上万人,他自称明威将军.他就领军前去勤王救国,到了上虞.晋明帝司马绍亲手写了诏书任 命虞潭为冠军将军,兼任会稽内史,虞潭立即领受了任命.义军汇集时,有野鹰飞来,聚集在屋梁上,大家都感到害怕(认为 是不祥的兆头).虞潭说:“我们按照大义起兵,连这刚烈凶狠的猛禽都来相会了,打败反贼的军队是必然的了! ”虞潭派遣军中长史孔坦率领前锋先过浙江,追击蹑充. 晋成帝即位后,虞潭出任吴兴太守,领秩中二千石的俸禄 ,加封为辅国将军;并因讨伐沈充有蓝,进爵为零县侯.苏峻作乱时,朝廷提拔虞潭总领三吴、晋陵、宣城、义兴五个郡的军 事事务.恰逢朝廷大军战败,皇上被迫移驾迁都,虞潭势单力薄,无法独自支撑大局,就先稳固防守以等待四方共同兴兵.不 久,(荆州刺史)陶侃领军南下,虞潭与(司空)郗鉴和(会稽内史)王舒一同举兵响应义军.陶侃等人给虞潭临时节度之权 ,监理扬州、浙西军事,虞潭率众与各路兵马一起起事,东西各路义军便互相借势而起.后来虞潭派督护沈伊在吴县抵挡苏峻 将领管商,却被管商击败,虞潭自已贬了自己的职,归还节度之权. 不久之后苏竣之乱平定了.虞潭以母亲老迈为由,就辞去 官职回到故乡余姚.朝廷下诏任命他为镇国将军、吴国内史.又改任会稽内史,还没出发,又改任为吴国内史.因之前的各种 功绩,提升他的爵位为武昌县侯,食邑一千六百户.当时,正是战乱刚过,百姓饥荒交迫,饿殍遍野.虞潭上表请命,取出官 仓中的粮食赈济灾民.又主持修筑了沪渎垒,以防御海潮,百姓们都仰赖他. 虞潭看起来虽然温和文弱,但内心坚定通达,有胆识有决 断,虽然多次领军作战,却少有大败.后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完毕后,以侍中、卫将军身份被征召.入朝后,改拜为右光 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并赐亲兵三百人,侍中之职不变.虞潭七十九岁时在任内逝世.朝廷追赠他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侍 中等职如旧,谥号孝烈. 14. AE A“不务政事”错误,根据注释作者因事被贬为潞府功曹任,是作者无政事可做. E对最后一联理解错误,最后一联是说自己能跨越千里上书,但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15. 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云外”,即指世俗之外,宦海之外,此指诗人现居的闲散之地,此联诗人自述一切率意而为,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落西山,无事时沿江漫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颈联崔峒以两位清雅疏放的古人,比喻两位同样雅洁的今人,说他们做官,不说政绩怎样,而说看花、对月,这样写主要是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同时稍露自伤不遇之情.ƒ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尾联转入满腹牢骚不平,我不远万里,到京城献书,谁知“君之门兮九重”,一片赤诚,难以上达天听,不为君知.这两句并不是“悔献书”,他对献书毫不悔恨,只是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答出情感给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分析: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要答出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和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赏析:“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据《唐诗纪事》及崔峒朋友们的诗文记载,崔曾登进士第,大历中任拾遗、补阙等职,后因事贬为潞府(治所在今山西襄垣县北)功曹,终被贬于州刺史,卒于贞元中期.从诗的作年和诗中语气来考察,这首诗可能即作于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且诗人所居之地又远离朝廷,因而诗的上句说数年来漂泊江湖,摒弃做官的虚名,下句“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意思说自己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金圣叹批曰:“‘遂’字妙!妙!言亦既宽然有余,更无欠缺也.不知何一日何一故又要献书,遂又生出无数不称情”(《金圣叹选批唐诗》卷之四上)以“遂”字为中心解这两句诗,一语中地.下一联具体描写潇洒的生活:“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云外”,即指世俗之外,宦海之外,此指诗人现居的闲散之地,此联诗人自述一切率意而为,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落西山,无事时沿江漫行.这两句颇似司空曙《江村即事》中“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一联的意趣. 颈联归结到寄韦李本意.“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上句陶潜指李明府,陶曾为彭泽令,故以陶比李,下句庾亮指韦应物.陶渊明既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李又是崔峒友人,从那首《赠同官李明府》中“流水声中视公事,寒山影里见人家”的句子,可以看出李明府也是一位胸怀磊落的人物;庾亮为晋朝太尉,《晋书》卷七十三载:亮都督江荆六州军事,镇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共登南楼,亮至,将起避,亮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兴复不浅’.便据胡床啸咏,其坦率多类此.”“楼中对月”疑写此事.韦应物为大历、贞元间著名山水诗人,性格清雅闲静,诗风恬淡,亦非追求功名利禄者.崔峒以两位清雅疏放的古人,比喻两位同样雅洁的今人,说他们做官,不说政绩怎样,而说看花、对月,这样写主要是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同时稍露自伤不遇之情.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尾联转入满腹牢骚不平,诗人向两位朋友诉苦:我不远万里,到京城献书,谁知“君之门兮九重”,一片赤诚,难以上达天听,不为君知.这两句并不是“悔献书”,他对献书毫不悔恨,只是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使得他不能象韦苏州和李明府那样,既能当官,又过着“潇洒送日月”的生活.“十才子”诗中常交织着“仕”与“隐”的矛盾.他们都是中下层知识分子,对他们来说,最惬意的莫过于“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这样吏、隐两全的生活,崔峒因未得到这种“待遇”而产生怨恨,不过,他的“怨”,是“怨而不怒”,合乎中庸之道的.崔峒的友人王烈有一首《酬崔峒》诗,对他的矛盾心理写得很形象具体:“狥旬世甘长往,逢时忝一官.欲朝青琐去,羞向白云看.荣宠无心易,艰危抗节难”. 16.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气吞万里如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7.D ①正确,望其项背:项:颈的后部.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符合语境; ②感情色彩不当,胸无城府: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褒义词,这里误用作贬义词; ③感情色彩不当,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形容蓄谋已久.这里误用作褒义词; ④正确,了如指掌: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符合语境; ⑤感情色彩不当,震古烁今:烁:光亮的样子.震动古代,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非常伟大.褒义词,这里误用作贬义词; ⑥正确,夙夜在公:从早到晚,勤于公务.符合语境; 故选:D. 18.D A.搭配不当,“完善效率”搭配不当,可在“住房公积金”前加“提高”. B.句式杂糅,“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宝’的坚决反对”将“主要原因…是‘大宝’的坚决反对”和“主要…是因为‘大宝’的坚决反对”杂糅,为了前后文的衔接,应取前者. C.成分残缺,“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和‘走出去’战略”中“支撑”的宾语中心词残缺,可在“战略”后加“的实施”. 19.B A项,惠存:敬辞,用于对方不当。C项,迟暮多年:迟暮指黄昏,比喻晚年,有夕阳西下之感,这样称呼对方不当。D项,马齿徒增:马的牙齿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比喻自己年岁白白地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老年人常以此自况自谦,用于年少学子不当。故选B。 20. ①全麦面富含大量的纤维②加强肠胃吸收营养③而且它所含营养素完美无缺 21. ②不是进入好的大学就一定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③不是学到更多的知识毕业后就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 22.作文(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