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卷新高考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摸底测试卷(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1届全国卷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摸底测试卷语文(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民族血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中华儿女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情感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由以血缘为基础的原始民族宗法制进入文明社会的发展历程,正是一个“由家而国”的历史过程,“家国同构”的社会基础和治理观念,促使人们形成爱家、爱乡、爱国的民族心理。从天然亲情开始,中国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仁爱扩至他人、桑梓、邦国,凝练为关爱同胞、经世报国的思想意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内忧外患,家国意识成为中国人民抗击外敌与建设国家的坚强精神力量。 家国情怀的实质是人类情怀。家国情怀是一个开放的情感体系,《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个人而至天下,由一点向外扩展,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逻辑与情感。中国人自古就有大九州的观念,视界是覆盖六合八荒的。中华传统文化重“和合”,倡导“和而不同”,家国情怀始终内蕴着人类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视为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人愿意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为实现全球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从而达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境界。 (摘编自陈金霞《砥砺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 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我们要弘扬家国情怀,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 22 - 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爱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相依,家国同理。家国情怀更体现为爱国,体现为由对“小家”的爱升华为对“大家”的爱,因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每个“小家”都是“大家”的一分子,拥有着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着责任。当前,社会上也存在想让自己的“翅膀”挂满黄金的现象,这种现象重视了“小家”而轻视了“大家”,以财富名利的现实满足矮化了家国情怀的崇高价值,背离了家国情怀应有的要求。新时代家国情怀主要表现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表现为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爱国主义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统一。 弘扬家国情怀要不断提升认知,培养情感。通过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实现以理服人、以学养人、以情感人的合力,不断深化全体人民对家国共同体的深刻认知,营造爱家、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良好社会心态和情感基础。家国情怀是知行统一的,既需要理性认识,也需要情感基础,更需要实际行动。始终秉承家国情怀,就要把个体价值、家庭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把自己的人生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 由于个体的身心特点不同,个体从事的职业不同,不同个体体现出来的能力具有差异性,其社会贡献的绝对量就有差异。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弘扬家国情怀是能力大的伟大人物的事情,与普通人无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全体人民都要尽最大的努力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地服务于祖国和人民,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 (摘编自练庆伟《家国情怀的时代意蕴》) 材料三 一个民族能够自立于当今世界民族之林,必然有其积极价值取向和道德力量,这种力量我们称之为时代精神。优秀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给人以心灵归属感,就在于它们敏锐地发现和艺术地表达了时代精神,让人体会到家与国、个人与社会、今天与过去的血肉联系和精神共鸣。 以文艺创作弘扬家国情怀,要勇于表达中华民族传承至今、富于时代精神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外化中国人内心的精神追求,书写中国人在实现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过程中付出的努力,鲜明反映倡导什么、拒斥什么、坚守什么。比如,中国人笃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究自律、行善、勤劳、节制,富于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比如,中国人历来主张“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义利观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再如,中国人历来提倡在社会活动中保持平和谦逊心态,推崇天人和谐、忠贞不渝、知音难遇等。这些价值追求无形中维系着社会健康运转,增强着我们继往开来、走向富强的文化自信,使全体人民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 - 22 - 以文艺创作弘扬家国情怀,要投身伟大时代,深入伟大实践,使家国书写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当代家国故事主题就是中国社会的创造、进步和昂扬,是中国在现代化路途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是我们越来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史诗般的成就呼唤史诗般的作品,作家艺术家只有拥有新眼光、新角度、新观念,才能把一个进步的现代的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呈现在世界面前。在新时代讲述家国故事、抒发家国情怀,要善于抓住反映时代精神的社会生活和心灵世界变化,要善于塑造反映时代精神的先进模范人物形象,善于利用具有强大传播能力的新兴媒体和艺术语言,具备面向全人类讲述中国故事的雄心和能力。作家、文艺家通过文艺创作,化刻板印象为鲜活形象,使“神秘”中国化为“多彩生动”中国,让世界对中国人伟大追梦精神和爱家爱国爱人类的博大胸襟有更全面更立体更深入的了解。 (摘编自梁鸿鹰《在新时代书写家国情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核心理念,家国情怀是中华儿女认同国家、民族、文化的情感基础。 B. 家国情怀内蕴人类情怀,因而是一个开放的情感体系,这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句可知。 C. 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爱家,进而体现为爱国,最高境界是爱人类,把世界视为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D. 家国情怀是知行统一的,秉承家国情怀就要坚持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坚决地舍弃个人利益。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家而国”的历史过程,爱家、爱乡、爱国的民族心理的形成与“家国同构”的社会基础和治理观念有关。 B. 古代中国人有大九州的观念,今天中国人愿意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致力于实现全球共同发展,从而达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境界。 C. 时代精神就是能让一个民族得以自立于当今世界民族之林的积极价值取向和道德力量,缺乏时代精神的民族必然缺少心灵归属感。 D. 以文艺创作弘扬家国情怀,除了要勇于表达中华民族传承至今、富于时代精神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要投身时代,深入实践。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 22 - A. 文化总能唤起人们对民族共同体最深沉的依恋。闻一多曾说,“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B. 梁晓声的《人世间》通过对祖国几代人灵魂蜕变、浴火重生的刻画,讴歌个人与国家荣辱与共,个人理想追求与家国利益相契合的精神,感人至深。 C.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人民居家防疫,家庭、社区“各自为战”,基层社区严防死守,从家庭到村庄、社区、街道、县市都守家有责、守土有责。 D. 中国自古多忧患,屈原“哀民生之多艰”,陆游“位卑不敢忘忧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忧的都是国家、天下的兴亡。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三则材料论述家国情怀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 A 2. C 3. B 4. ①观点鲜明,层次明晰:开头提出“新时代要弘扬家国情怀”观点,接下来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弘扬,层次分明。②方法多样,论证有力:运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方法,从不同方面将在新时代如何弘扬家国情怀论证得全面、深入。 5. 材料一侧重论述家国情怀概念的发展历程和实质;材料二侧重论述新时代如何弘扬家国情怀;材料三侧重论述新时代文艺创作要弘扬家国情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核心理念,家国情怀是中华儿女认同国家、民族、文化的情感基础”错误,由材料一“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民族血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中华儿女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情感基础”可知,“家国情怀是中华儿女认同国家、民族、文化的情感基础”不是因为它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核心理念”,因果关系不成立。 C项,“最高境界是爱人类”错误,由材料二“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爱家。……家国情怀更体现为爱国”可知,“最高境界是爱人类”则于文无据。 D项,“坚决地舍弃个人利益”错误,材料二中原文是说“要把个体价值、家庭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把自己的人生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并非“坚决地舍弃个人利益”。 故选A。 - 22 -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缺乏时代精神的民族必然缺少心灵归属感”错误,由材料三“优秀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给人以心灵归属感,就在于它们敏锐地发现和艺术地表达了时代精神,让人体会到家与国、个人与社会、今天与过去的血肉联系和精神共鸣”可知,原文是说优秀文艺作品能够给人以心灵归属感,“必然”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共有三段组成,由三个段落的关键信息“一个民族能够自立于当今世界民族之林,必然有……时代精神。优秀文艺作品……能够……表达时代精神”“以文艺创作弘扬家国情怀,要勇于表达中华民族传承至今、富于时代精神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文艺创作弘扬家国情怀,要投身伟大时代,深入伟大实践,使家国书写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可以将材料三的观点概括为:优秀文艺作品要表达时代精神,弘扬家国情怀。 据此,其中ACD三项都不是就文艺作品来谈,只有B项“梁晓声的《人世间》”是就文艺作品来谈,符合题目要求。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题目要求简要说明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作答时先要理清层次结构,然后结合内容从结构安排、论证方法的特点等方面来加以分析即可。 材料二由四段构成:第一段先提出新时代,我们要弘扬家国情怀的观点;第二段重点讲述新时代家国情怀的主要表现;第三段指出弘扬家国情怀要不断提升认知,培养情感;第四段指出新时代,全体人民都要尽最大的努力投身于弘扬家国情怀的事业中。综上可知,材料二的四个段落从提出观点到指出如何弘扬,观点鲜明,层次分明。 - 22 - 原文“家国情怀更体现为爱国,体现为由对‘小家’的爱升华为对‘大家’的爱,因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当前,社会上也存在想让自己的‘翅膀’挂满黄金的现象,这种现象重视了‘小家’而轻视了‘大家’,……背离了家国情怀应有的要求”运用对比手法,将爱“小家”更爱“大家”的家国情怀的表现与重“小家”轻“大家”的背离了家国情怀的做法进行对比进一步指出怎样才是家国情怀的表现。第四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运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弘扬家国情怀不单单是伟大人物的事情,而是全体人民的事情。材料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从不同方面了论证新时代如何弘扬家国情怀。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题目要求简要概括三则材料论述家国情怀的侧重点。 由文本第一段“中华民族由以血缘为基础的原始民族宗法制进入文明社会的发展历程,正是一个“由家而国”的历史过程,……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内忧外患,家国意识成为中国人民抗击外敌与建设国家的坚强精神力量”和第二段“家国情怀的实质是人类情怀”可知,材料一侧重论述家国情怀概念的发展历程和实质; 由文本第一段“我们要弘扬家国情怀,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第二段“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爱家。……家国情怀更体现为爱国,……新时代家国情怀主要表现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表现为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爱国主义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统一”、第三段“弘扬家国情怀要不断提升认知,培养情感”和第四段“全体人民都要尽最大的努力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知,材料二侧重论述新时代如何弘扬家国情怀; 由文本第一段“优秀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给人以心灵归属感,就在于它们敏锐地发现和艺术地表达了时代精神”、第二段“以文艺创作弘扬家国情怀,要勇于表达中华民族传承至今、富于时代精神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段“以文艺创作弘扬家国情怀,要投身伟大时代,深入伟大实践,使家国书写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可知,材料三侧重论述新时代文艺创作要弘扬家国情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化心梨 李满强 我家原来是有一棵沙梨树的。 在苹果还没有成为乡人的衣食父母之前,老家一带,以种庄稼为主,但一般人家,都会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一些杏儿、李子、苹果、桃等果树,乡人戏称为嘴头子。果子成熟了,也不售卖,主要是用来哄自家的小孩。吃不完的,就赠送左邻右舍、亲朋好友。 这些果树之中,就有沙梨树。 - 22 - 我小时候顽劣,十岁左右的年纪,和村里的一帮玩伴一起,上房揭瓦、下河摸鱼的事都干过,这其中少不了偷别人家的果子。在我和小伙伴的心里,有着一张详细的果树图谱,谁家的杏子个大味儿好,谁家的李子味道纯正,谁家的苹果快要成熟了……都是一清二楚的。夏夜的月光下,总有三五成群的少年在乡村的地埂上游荡,胆子小的望风,胆子大技术好的负责爬树摘果子。我们有个不成文的约定,一次偷摘的果子,够大家晚上分吃就好,不能多。这样做,一来怕引起主人的警觉,二来怕吃不完带回家去,受大人的责罚。 但即便是我们把村子里的嘴头子树都爬遍了,对于沙梨树,却是一直没有什么兴趣。秋天的时候,沙梨成熟,黄中透红,煞是好看。但我和小伙伴们都尝过,有些中看不中吃的意思。摘一颗下来,硬邦邦的,像石头,使劲咬上一口,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果肉几乎全是沙子一样的果渣,只能勉为其难地咂一点果汁。所以,后来那些沙梨果子去了哪里,我都没有怎么留意过。 对沙梨看法改变,缘于后来发生的一件事。 十二岁那年春节,我因为贪玩,穿得少,得了重感冒,咳嗽得厉害。老天又给大地捂了厚厚一场大雪,去乡卫生院的路都被堵上了,没法取药。正在我难受之际,父亲从堂屋的桌子底下搬出一个泥罐,小心翼翼地揭开罐口封存的泥巴,取出几个黑乎乎的物什来,圆圆的,似乎还冻着。 他将那物什放在凉水中,等待冰化了之后,整个儿放到茶缸里熬煮,之后递给我一杯清亮透红的汤汁,让我赶紧喝下去。第二天,奇迹一般,我居然不再咳嗽,感冒也很快痊愈。 父亲说,这是化心梨,就是沙梨树的果实。 自那以后,我就对沙梨树有了好印象。觉得它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上初中的时候,陆续读了一些诗词,小小少年,居然有了闲愁。每年春天梨花盛开之时,下午放学之后,会兀自跑到我家的沙梨树底下,对着那一树繁花,乱想一通。 祖父那时候已经年迈,气管又不好,每年冬天都会感冒卧床,父亲总要给他熬化心梨吃。乡人收藏化心梨,有一套自己的土办法。一般是秋天沙梨成熟之时,选个大饱满、没有受伤的摘下来,在泥缸底层垫上一层麦草,然后一层一层,将沙梨摆上去。整个泥缸垒满之后,再用泥将缸盖封住,然后就交给时间。 - 22 - 待到腊月天寒地冻之时,经过两三个月的降解,曾经黄亮的沙梨已经变得乌黑,里面的果肉也都化成了水,成了名副其实的化心梨。吃化心梨的时候,可以轻轻将把儿拔掉,被拔掉的把儿,已经汪出许多清亮的梨水来,赶紧将嘴凑上去,轻轻吮吸一口,顿时,一股酸中带甜的汁液,会将你的心肺完全征服。我甚至觉得,沁人心脾这个词,就是专门用来形容化心梨的。我小时候嘴馋,祖父吃化心梨的时候,我总凑在他跟前不肯离去,他看着不忍,就让我舔几口,但并不给我多吃。祖父说,化心梨性凉,多吃,对长身体的娃娃不好。 祖父去世后,我家的沙梨树也老了,结的果子又小又少。父亲那时忙于生计,很少去打理沙梨树了。有年秋天回家,看到父亲拿着斧头在砍沙梨树,我有些心疼,一问原委,父亲说是这树成精了,居然秋天开花,村人说这是很不好的预兆。父亲将信将疑,索性就将它砍了。 我家虽然不种沙梨了,但入冬以后,街道上总有售卖化心梨的。每年冬天我都会买上一些,用袋子装了,放在冰箱里,以备不时之需。后来翻书,才知道化心梨也叫软儿梨。《本草纲目》载:软儿梨有润肺止咳、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暖胃、醒酒等药用功效。陕甘宁一带的人,都有冬天吃化心梨治咳嗽的习惯。 位列20世纪中国十大书法家之一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老人曾赋诗赞叹:“冰天雪地软儿梨,瓜果城中第一奇,满树红颜人不取,清香偏待化成泥。”许多水果,都是以盛年成熟之色味而受人青睐,唯独化心梨不同,在黑暗中经受冷落孤独,最后以涅槃柔软之心,而疗人之伤,以衰惫残老之相而受人尊崇,算是水果中大器晚成的典范了!于右任先生这诗,也算是给貌不惊人而居功至伟的化心梨,还了一个公道罢! (选自《朔方》 6. 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题为“化心梨”,却从“我”家的沙梨树写起,暗示两者之间存在联系;事实上,后文中也用了不少笔墨描述怎样把沙梨变成化心梨。 B. 文章将苹果喻为“乡人的衣食父母”,形象地揭示了其对于乡人生活的重要性;将房前屋后的果树称为“嘴头子”,说明乡人对它们只吃不卖。 C. “我甚至觉得,沁人心脾这个词,就是专门用来形容化心梨的”,作者的这一感觉传神地表现出吃化心梨时酸中带甜、清凉舒适的独特感受。 D. 沙梨树秋天开花,村人说这是很不好的预兆,父亲因此将它砍掉。这折射出村民迷信、愚昧,也表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待加强的主题。 7. 下列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我家原来是有一棵沙梨树的”开头,自然引出对与沙梨树有关的人和事儿的回忆;这寥寥十余字独立成段,不枝不蔓,简练醒目。 B. 文章在叙写沙梨时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说其“中看不中吃”,后言其变成化心梨,滋味酸甜、功效多样,产生了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 - 22 - C. 文章动作描写准确传神,如父亲“搬出”泥罐、“揭开”泥巴、“取出”物什……一系列动作生动地表现出父亲做事仔细,爱子心切。 D. 文章引用《本草纲目》的相关记载,既巧妙地交代“化心梨也叫软儿梨”,又交代了化心梨的多种药用功效,有助于拓展和丰富文章内容。 8. “我”对沙梨(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9. 结尾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D 8. ①小时候,对它一直“没有什么兴趣”,不怎么留意;②治好“我”的咳嗽和感冒后,对它“有了好印象”,觉得它“神奇”;③有年秋天回家时,看到父亲砍沙梨树,“有些心疼”;④如今,对它尊崇,觉得它是“水果中大器晚成的典范”。 9. ①引用于右任诗作,来赞叹化心梨为“瓜果城中第一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②将化心梨与许多水果进行对比,赞颂其“在黑暗中经受冷落孤独…以涅槃柔软之心,而疗人之伤”的崇高精神,堪称大器晚成,点明文章主旨;③结尾的议论、抒情与前文的记叙、描写有机结合,对化心梨“貌不惊人而居功至伟”的评价总结升华了前文内容,增强了文章的哲理性和感染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D项,“表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待加强的主题”错误,文章的主题并非如此,而是赞颂化心梨在黑暗中经受冷落孤独以涅槃柔软之心来疗人之伤的崇高精神。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项,“文章引用《本草纲目》的相关记载,交代‘化心梨也叫软儿梨’”错误,由原文“后来翻书,才知道化心梨也叫软儿梨。《本草纲目》载:软儿梨有润肺止咳、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暖胃、醒酒等药用功效”可知,“化心梨也叫软儿梨”不是《本草纲目》的记载。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题目要求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我”对沙梨(树)情感的变化过程。 - 22 - 由原文“但即便是我们把村子里的嘴头子树都爬遍了,对于沙梨树,却是一直没有什么兴趣。……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果肉几乎全是沙子一样的果渣,只能勉为其难地咂一点果汁。所以,后来那些沙梨果子去了哪里,我都没有怎么留意过”可知,小时候,因为它“不怎么好吃”,所以对它一直“没有什么兴趣”; 由原文“他将那物什放在凉水中,等待冰化了之后,整个儿放到茶缸里熬煮,之后递给我一杯清亮透红汤汁,让我赶紧喝下去。第二天,奇迹一般,我居然不再咳嗽,感冒也很快痊愈”可知,当父亲用它治好“我”的咳嗽和感冒时后,我对它“有了好印象”; 由原文“有年秋天回家,看到父亲拿着斧头在砍沙梨树,我有些心疼,一问原委,父亲说是这树成精了,居然秋天开花,村人说这是很不好的预兆。父亲将信将疑,索性就将它砍了”可知,当我回家看到父亲砍沙梨树时,有些心疼; 由原文“许多水果,都是以盛年成熟之色味而受人青睐,唯独化心梨不同,在黑暗中经受冷落孤独,最后以涅槃柔软之心,而疗人之伤,以衰惫残老之相而受人尊崇,算是水果中大器晚成的典范了!于右任先生这诗,也算是给貌不惊人而居功至伟的化心梨,还了一个公道罢!”可知,读了于右任先生赞叹化心梨的诗后,我对它尊崇备至,认为它是“水果中大器晚成的典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段落的作用。 题目要求简要分析结尾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最后一段共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是引用于右任赞叹化心梨的诗,第二句是作者将化心梨与许多水果加以对比称赞化心梨的崇高精神,第三句话作者借于右任的诗评价化心梨,称赞其貌不惊人而居功至伟。从内容上看,可以揭示文章的主题,赞美化心梨虽其貌不惊但经受黑暗孤独后却能为人治病的崇高精神;从效果上看,第一句引用诗句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化色彩,结尾句议论既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和对主题的升华,又可以增强了文章的哲理性,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崔逞,字叔祖,清河东武城人也,魏中尉琰之六世孙。曾祖谅,晋中书令。祖遇,仕石虎,为特进。父瑜,黄门郎。逞少好学,有文才。遭乱,孤贫,躬耕于野,而讲诵不废。慕容暐时,郡举上计掾,补著作郎,撰《燕记》。及苻坚并慕容暐以为齐郡太守坚败司马昌明以逞为清河郡太守为翟辽所虏授以中书令慕容垂灭翟钊以为秘书监及慕容驎立,逞携妻子亡归 - 22 - 太祖。张衮先称美逞,及见,礼遇甚重。拜为尚书,任以政事,录三十六曹,别给吏属,居门下省。太祖攻中山未克,六军乏粮,民多匿谷,问群臣以取粟方略。逞曰:“取椹可以助粮。故飞鸮食椹而改音,《诗》称其事。”太祖虽衔其侮慢,然兵既须食,乃听以椹当租。逞又曰:“可使军人及时自取,过时则落尽。”太祖怒曰:“内贼未平,兵人安可解甲仗入林野而收椹乎?是何言欤!”以中山未拔,故不加罪。天兴初,姚兴侵司马德宗襄阳戍,戍将郗恢驰使乞师于常山王遵,遵以闻。太祖诏逞与张衮为遵书以答。初,恢与遵书云“贤兄虎步中原”,太祖以言悖君臣之体,敕逞、衮亦贬其主号以报之。逞、衮乃云“贵主”。太祖怒曰:“使汝贬其主以答,乃称贵主,何若贤兄也!”遂赐死。后司马德宗荆州刺史司马休之等数十人为桓玄所逐,皆将来奔,至陈留南,分为二辈,一奔长安,一归广固。太祖初闻休之等降,大悦,后怪其不至,诏兖州寻访。获其从者,问故,皆曰:“国家威声远被,是以休之等咸欲归阙,及闻崔逞被杀,故奔二处。”太祖深悔之。逞之内徙也,终虑不免,乃使其妻张氏与四子留冀州,令归慕容德,遂奔广固。逞独与小子颐在平城。及逞之死,亦以此为谴。 (选自《魏书·崔逞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苻坚并慕容暐/以为齐郡太守/坚败/司马昌明以逞为清河郡/太守为翟辽所虏/授以中书令/慕容垂灭翟钊/以为秘书监/ B. 及苻坚并慕容暐/以为齐郡太守/坚败/司马昌明以逞为清河郡太守/为翟辽所虏/授以中书令/慕容垂灭翟钊/以为秘书监/ C. 及苻坚并慕容暐/以为齐郡太守/坚败司马昌明/以逞为清河郡太守/为翟辽所虏/授以中书令/慕容垂灭翟钊/以为秘书监/ D. 及苻坚并慕容暐/以为齐郡太守/坚败司马昌明/以逞为清河郡/太守为翟辽所虏/授以中书令/慕容垂灭翟钊/以为秘书监/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祖,本为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此处指的是北魏太祖拓跋珪。 B. 尚书,原是宫廷里掌管文书奏章的官。汉以后地位渐高。唐代起为各部最高职位。 C. 《诗》,即《诗经》,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其中保存了从西周初年到战国时期的作品。 D. 冀州,古九州之一,包括现在河北、山西、河南省黄河以北和辽宁省辽河以西地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2 - 崔逞出身名门,数代为官。其远祖崔琰为曹魏中尉,曾祖父崔谅任晋中书令,祖父崔遇在石虎手下任特进,父亲崔瑜曾任黄门郎。 B. 崔逞少年好学,颇有文才。他遭逢动乱,孤苦贫寒,因专心读书而荒废耕田,后被本郡举荐为上计掾,补为著作郎,并撰写《燕记》。 C. 崔逞投奔太祖,受到礼遇。慕容驎即位后,他携妻儿逃奔归顺太祖,受到张衮的礼遇,被委以重任,统领三十六曹,在门下省任职。 D. 崔逞议论军粮,触怒太祖。太祖攻打中山,军队缺粮,向群臣问计,他说可摘桑葚充当军粮,并说可让士兵自己去摘,因此触怒太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虽衔其侮慢,然兵既须食,乃听以椹当租。 (2)国家威声远被,是以休之等咸欲归阙,及闻崔逞被杀,故奔二处。 14. 崔逞为何被太祖赐死?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太祖虽然恨他轻慢无礼,然而军队既然需要食物,就允许用桑葚充当租米。 (2)国家的威名传到远方,因此休之等都想归顺朝廷,等到听说崔逞被杀,所以投奔那两处。 14. ①太祖命令崔逞等人在写给郗恢的回信中贬抑郗恢的君主,结果崔逞等人在信中称其为“贵主”;②崔逞内迁时让妻子与四个儿子留在冀州,归附慕容德,只与小儿子留在平城。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司马昌明”作“以逞为清河郡”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C、D两项;“清河郡太守”司马昌明让崔逞担任的官职,中间不能断开,并且“为翟辽所虏”的主语应为“崔逞”而不是“太守”,排除A项。 划线句的意思是等到苻坚吞并慕容暐后,任命他为齐郡太守。苻坚失败,司马昌明任命崔逞为清河郡太守。崔逞被翟辽俘获,被任命为中书令。慕容垂消灭翟钊,任命崔逞为秘书监。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从西周初年到战国时期”错误,应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 故选C。 - 22 -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B项,“因专心读书而荒废耕田”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躬耕于野,而讲诵不废”意思是亲自耕田,并且不放弃读书。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1)“侮慢”,轻慢无礼;“衔”,恨;“须”,通“需”,需要;“听”,允许。 (2)“远被”,传到远方;“咸”,都;“阙”,朝廷;“及”,等到。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题目要求简要说明崔逞被太祖赐死的原因。 由原文“初,恢与遵书云‘贤兄虎步中原’,太祖以言悖君臣之体,敕逞、衮亦贬其主号以报之。逞、衮乃云‘贵主’”可知,崔逞等人在写给郗恢的回信中没有服从太祖的命令贬抑郗恢而称其为“贵主”,因而被赐死;由原文“逞之内徙也,终虑不免,乃使其妻张氏与四子留冀州,令归慕容德,遂奔广固。逞独与小子颐在平城。及逞之死,亦以此为谴”可知,崔逞内迁时,让他的妻子张氏与四个儿子留在冀州归附慕容德,只与小儿子崔颐在平城也是被赐死的原因之一。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2 - 崔逞,字叔祖,是清河东武城人,是曹魏的中尉崔琰的六世孙。曾祖父崔谅,任晋朝中书令。祖父崔遇,在石虎手下做官,任特进。父亲崔瑜,任黄门郎。崔逞年轻时好学,有写作才能。崔逞遭逢祸乱,孤苦贫寒,虽然在乡野间亲自种田,却不放弃读书。慕容暐时,崔逞被本郡举荐为上计掾,选补为著作郎,撰写《燕记》。等到苻坚吞并慕容暐后,任命他为齐郡太守。苻坚失败,司马昌明任命崔逞为清河郡太守。崔逞被翟辽俘获,被任命为中书令。慕容垂消灭翟钊,任命崔逞为秘书监。等到慕容驎即位后,崔逞携妻儿逃奔归顺太祖。张衮先前赞美崔逞,到相见时,以很隆重的礼仪相待。任命崔逞为尚书,把政事托付给他,让他统领三十六曹,另外派给他下属官吏,让他在门下省办公。太祖攻打中山未能攻克,军队缺粮,百姓大多藏匿谷物,太祖向群臣询问获取粟米的策略。崔逞说:“摘取桑葚可以用来充当军粮。所以飞翔的猫头鹰吃桑葚而改变声音,《诗经》述说过这事。”太祖虽然恨他轻慢无礼,然而军队既然需要食物,就允许用桑葚充当租米。崔逞又说:“可以让军人自己及时摘取,过了时令就落完了。”太祖生气地说:“内部贼人没有平定,军人怎么可以解除铠甲兵器进入林木丛生的山野去收取桑葚呢?这是什么话呢!”因中山没有攻克,所以没有加以惩罚。天兴初年,姚兴侵犯司马德宗的襄阳驻防军城堡,戍将郗恢迅速派使者向常山王元遵请求援兵,元遵把这件事报告给太祖。太祖诏令崔逞与张衮替元遵写信答复。起初,郗恢给元遵的信说,“贤兄称雄中原”,太祖因郗恢言辞违背君臣体统,敕令崔逞、张衮也贬抑他的君主的称号来报复他。崔逞、张衮却写作“贵主”。太祖愤怒地说:“让你回信贬抑他的君主,却称贵主,哪里比得上贤兄呢!”于是赐其自杀。后来司马德宗的荆州刺史司马休之等几十人被桓玄驱逐,都打算来投奔太祖,到陈留以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奔向长安,一部分归附广固。太祖起初听说休之等归降,很高兴,后来奇怪他们没有来,命令兖州刺史寻找。找到他们的随从,问其缘故,都说:“国家的威名传到远方,因此休之等都想归顺朝廷,等到听说崔逞被杀,所以投奔那两处。”太祖很后悔。崔逞内迁时,担心终究不能免祸,就让他的妻子张氏与四个儿子留在冀州,让他们归附慕容德,于是投奔广固。崔逞只与小儿子崔颐在平城。到崔逞被赐令自杀时,也以这作为罪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虞美人用李后主韵 刘辰翁① 情知是梦无凭了,好梦依然少。单于吹尽五更风,谁见梅花如泪不言中。 儿童问我今何在?烟雨楼台改。江山画出古今愁,人与落花何处水空流。 【注】①刘辰翁(1232-1297),南宋末年词人。宋亡后不仕。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意思是说,虽然知道梦境为空,可是连做一场好梦也很难得,悲苦之情溢于言表。 B. 三、四句看似写景,实则有所寄托。“单于”代指元朝统治者,“谁见”正显出词人的孤独。 C. “烟雨楼台改”不正面回答上句之问,而是描绘一幅苍茫凄迷的画面,暗含物是人非之叹。 - 22 - D. 这首词作于宋亡之后,采用李煜《虞美人》的原韵,同样抒发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16. 有人说,“江山画出古今愁”抒情极其曲折委婉。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词人运用移情于物(拟人)手法,来表述美丽如画的江山如今落入异族之手,心中不由涌起浓浓愁绪,作者不直接抒发国破家亡之感,而是用“江山画出古今愁”委婉曲折地去表达,沉郁动人。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 C项,“暗含物是人非之叹”错误,由诗句“烟雨楼台改”可知,楼台已“改”,物也不“是”。 故选C。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能力。 题目要求简要分析“江山画出古今愁”的抒情特点,解答时首先要明确其抒情的手法,然后再结合内容加以分析。“愁”本是人的感情,此句中由“江山”画出,所以运用了拟人手法,移情于物,结合注释作者为南宋词人可知,国家山河被外族侵略,国破家亡,应该是作者心中充满愁绪;而这种愁不直接抒发,却说是“江山画出”,委婉曲折,更加触动人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l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荀子运用对比,指出如果“锲而舍之”,就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如果“锲而不舍”,就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明之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今之众人”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更加愚笨。 (3)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写下怀古名篇,既因为他想到了英雄孙权,又因为在那窄狭的街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继而又联想到刘裕当年两次北伐,不仅装备精良,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朽木不折 (2). 金石可镂 (3). (犹且)从师而问焉 (4). 耻学于师 (5). 人道寄奴曾住 (6). 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默写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字形有“朽”“镂”“焉”“耻”等。 - 22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艾草又叫家艾、艾蒿,是菊料多年生草本植物。艾草的植株有奇香,这香气纯正、浓烈、持久,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艾草叶子的形状,像是钢叉,不是三叉而是五叉与七叉,如同兵器,可见艾草生来就具有了战斗的精神。 ① :正面是碧绿色,背面是灰白色。清风过处,叶片舞动,如旗飘扬,变幻多姿,令人赞叹。 艾草矮者齐腰,高可及人。一株株的艾草,笔直修长,颇有一派玉树临风的美感。艾草的茎呈方形,细者如箸,粗者如指。仔细端详,茎的外表有着一条条上下贯穿的纵棱,突出而明显。 眼观手摸,有棱有角,极具执着的个性。其实,一条棱就是一条藤,用于承载体重,支撑信念。这像人的筋骨,更像混凝土中的钢筋。是故,艾草们坚韧挺拔,不屈不挠,堪当重任。艾草最宜群植。成丛成片,才有气势,方成气候。 ② ,最好到蔓延的河滩,广袤的野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艾草们自由自在地生长,强壮蓬勃,野性张扬。大片大片的艾草,一样的高度,一样的装束,一样的风貌。它们列队整齐,精神振奋,充满了勇往直前的必胜气概,只需一声召唤,便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疫战斗。 18. 文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比喻、夸张、比拟 B. 比拟、比喻、排比 C. 借代、对偶、排比 D. 借代、比喻、夸张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艾草的植株有纯正、浓烈、持久的奇香,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18. B 19. ①原文将“奇香”的修饰语独立开来,能起到强调作用,有助于突出“奇香”之“奇”;②“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的是艾草的“香气”而非“植株”,原文的表达更加准确。 20. 示例:①艾草叶子的颜色正反不同 ②若想领略艾草的风姿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修辞的能力。 - 22 - “艾草叶子的形状,像是钢叉”“叶片舞动,如旗飘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体现艾草的战斗精神和风姿;“可见艾草生来就具有了战斗的精神”“眼观手摸,有棱有角,极具执着的个性”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将艾草人格化,使描写生动形象;“一样的高度,一样的装束,一样的风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子整齐,可以增强气势;“正面是碧绿色,背面是灰白色”“细者如箸,粗者如指”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本段中没有借代、夸张,排除ACD三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准确、鲜明、生动能力。 比较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在于语序的变化,原文为“艾草的植株有奇香,这香气纯正、浓烈、持久”,改后的句子为“艾草的植株有纯正、浓烈、持久的奇香”。从句式上看, 原文运用短句,直接用“这香气”做主语,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突出了“奇香”的特点;从语法上看,“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一句的主语是“香气”,改后的句子则是“艾草的植株”做句子的主语,与后文无法衔接,造成中途易辙的语病,所以原文表达更准确。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第一处,由前文“艾草叶子的形状”和后文“叶片舞动”可知,此处谈论的话题与“艾草叶子”有关;由下句“正面是碧绿色,背面是灰白色”可知,此处谈论的是“叶子的颜色”两面不同,由此可知,此处可写为“艾草叶子的颜色正反不同”; 第二处,由上句“成丛成片,才有气势,方成气候”可知,此处谈论的话题为“艾草的姿态”;由下句“最好到蔓延的河滩,广袤的野地”中“最好”一词可知,此处是指要看“艾草的姿态”能想到的最好的地点而不是指实际去,所以应是假设的情况,由此可知,此处可写为“若想领略艾草的风姿”。 21. 阅读下面的漫画《法》,回答问题。 - 22 - (1)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画面主要内容。(40字左右) (2)简要说明漫画寓意。(不超过30字) 【答案】(1)画面主体是一部大书,大书封面上的图案是一架天平;许多硕大的向日葵花簇拥在大书周围。 (2)法律维护社会公平,像阳光一样不可或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鲜明、准确、生动的能力。 题目一要求介绍画面内容,解答时先要找出图中要素,如书的封面、天平、向日葵等图案,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描述三者的关系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题目二要求简要说明漫画寓意,注意结合社会现实,然后再运用图中元素“天平”代表公平、公正,向日葵代表阳光的象征性含义,最后紧扣漫画题目“法”加以说明即可,注意不超过30字。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此次发射后,我国将进行北斗全系统联调联试,在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性能指标优异基础上,择机面向用户提供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以及星基增强、短报文通信、精密单点定位等特色服务。 【答案】关键信息: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提前完成,北斗全系统联调联试后将为用户提供相关服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对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时,先要理清段落层次,然后注意保留时间、地点、主体事件及其意义等关键信息。本段报道共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中关键信息为“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提前完成”,第二句话中的关键信息为“将进行北斗全系统联调联试”、之后“择机面向用户提供”相关服务。综合以上信息作答即可,同时注意结合字数要求加以整合。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22 - 几天前的一个傍晚,某市图书馆闭馆之际,天降暴雨,数十名读者希望留在室内避雨。但因到了闭馆时间,保安便强行锁门让大家离开。一名保安反问读者:“是不是这雨下到12点,你们就在这儿待到12点?”这事情发布到网上后,引发了网友的议论和思考。 对于上述事件,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图书馆让人“避雨”,既有温情更显文明 材料中提及某图书馆闭馆之际天降暴雨,保安拒绝读者馆内避雨之事引发了人们的讨论与思考。 如果说,广东东莞图书馆对惜别留言的农民工吴桂春“温柔相待”的话,那么山西阳泉市图书馆的保安驱赶躲雨市民,就让人感到一丝冰冷。按照规则闭馆原本没有错,但应该实现制度刚性与人文关怀的平衡:暴雨如注,避雨本来就是一项正当的利益诉求;但保安驱赶市民,则增添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感与隔阂感,降低了图书馆的声誉与社会认同。 读者既不是保安的亲戚朋友,也不是熟人,而是陌生人,不论是渴望早点下班,还是按照规定行事,“闭馆时驱赶躲雨市民”,图书馆的保安多少缺乏感同身受、换位思考的能力。作为图书馆一方,也应该能够体谅读者,成全读者,做到“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 对待陌生人的态度,衡量着城市文明的高度;同陌生人的联系,也考验着一个社会的黏度。个人在内心里建构一道区隔、疏远、排斥陌生人的小小围墙,现实中就会在人与人之间制造一条深沟大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闭馆时保安驱赶躲雨市民”根源于他们对读者缺乏足够的尊重与敬畏,不愿意“成人之美”。 面对“闭馆时保安驱赶躲雨市民”,有的人热衷于拿规则当挡箭牌,但实际上,规则的刚性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在确保起点公平和程序正义的基础上,对一些弱势群体和特殊情形给予适当的倾斜,并不会为规则“减分”,反而会增强规则的使用价值。规则人性化并不意味着任意裁量,更不意味着我行我素,而是要将人性化操作置于公共规则的框架内。突如其来的暴雨让许多读者措手不及,被暴雨淋湿不仅会带来身体的痛苦,也会带来精神的痛苦,那么作为公共空间的图书馆,理应为读者提供避雨的场所。 通过阅读来提升认识能力,有助于让读者重新认识自己和世界。书籍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图书馆也应该是一个有品位、有格调的地方。“闭馆时保安驱赶躲雨市民”不仅没有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友善,也没有让市民感受到规则的温度。驱赶躲雨的读者,图书馆失去了应有的体面。 - 22 - 一位网友在“闭馆时保安驱赶躲雨市民”新闻的留言中写道,“十几年前,在(北京)海淀区万柳的图书馆,下大雨,管理员推迟了闭馆时间,一直到雨停了才闭馆,我一直记得。”图书馆应该是一个能让人“避雨”的地方,一个让读者眷恋和温暖的精神家园。图书馆能让人“避雨”,才既有温情又更显文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题目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讲述的事件中有两类不同身份的对象,一类是读者,一类是保安。从事件的叙述逻辑来看,读者属于保安行事的背景材料,保安是命题材料的核心对象,所以,考生应对保安的言行进行重点分析。 保安依照规则按时闭馆,本没有错。错就错在他没有顾及天降暴雨的实际情况,而采取了一种强行锁门的粗暴方式驱离读者,并对读者进行嘲讽。这不仅缺少人情味,也对读者缺乏足够的尊重。同时,这件事也引发人们对规则的思考。规则的刚性;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在确保起点公平和程序正义的基础上,对一些弱势群体和特殊情形给予适当的倾斜,并不会为规则“减分”,反而会增强规则的使用价值。作为公共空间的图书馆,理应为读者提供避雨的场所。但遗憾的是,保安的做法让读者既没有感受到人性的友善,也没有感受到规则的温度。 立意: 1.设身处地,友善待人; 2.公共设施,理应服务公众; 3.既要坚持原则,也要适度灵活; 4.让规则更有温度。 素材: 1.6月24日傍晚天降暴雨之时,山西阳泉市图书馆保安按时闭馆拒绝读者避雨一事引发人们普遍关注。6月28日图书馆虽就此发布通报并致歉暂时平息了人们的愤怒与不满,但其引发的议论与思考不会就此停止。从保安对待读者的态度来看,保安存在粗鲁与自私的问题是毫无疑问的。这种情况下,保安无论是否提供避雨的服务,他对待读者的态度都是不当的,他的做法是不够尊重读者的体现。 - 22 - 2.面对突发事件的举止失当,实际上反映了制度上的漏洞。图书馆还没有从制度层面上给予保安行为的正确指导。现在至少可以反映出两点:一是保安不能对自己的职责进行准确定位。安全保卫是职责范围内的事,服务读者当然也是服务范围内的事。群众有困难,我们有义务尽最大可能予以帮助,保安的职责意识要强化。二是缺乏特殊情况处置程序。实际上,避雨这件事并非紧急事件,无论何种情况向直接上司请示一下也非常方便,而不是以个人意气去代表图书馆驱赶广大读者。所以,保安的履职意识和能力让人怀疑。事实证明,图书馆是愿意向读者提供避雨服务的。总之,这本来是个不难解决的问题,但不幸被不合格的演员演砸了。 3.广东图书馆温情的公共服务 一名湖北籍农民工给广东东莞图书馆的留言表上了热搜。表中提到这位湖北农民工来东莞十七年了,其中在东莞图书馆看书就看了十二年。他很喜欢看书,也认为图书对于人的发展是百益无一害的。但是奈何疫情的原因,自己在东莞工作的鞋厂倒闭了,没了经济来源的他,准备返乡谋生。而在临别之时,则通过图书馆的留言表写下了对东莞图书馆的眷恋和不舍。留言表被放到网上之后,受众都十分感动这位湖北大哥的真诚流露。随后东莞图书馆也通过官方媒体对于留言做出回应“感谢!我们一直在,等您再来!”,充满温情的回复得到网友一致认可。而随着留言表的曝光率增加,东莞人社部门也开始第一时间安排这位湖北大哥就职问题。许多爱心企业也积极联系人社部门和媒体记者,表示愿意为其提供岗位。6月26日,湖北大哥通过了东莞市一家物业管理公司的面试,将从事绿化养护工作。工作之余,湖北大哥可以继续在他热爱的东莞图书馆里看书了。 这则事情极具正能量,引发广大网友评论,图书馆果真是人世间最美丽的地方。而山西图书馆保安驱赶躲雨读者的做法,仿佛与大众对于图书馆的高度评价有点出入。或许正是人们看到广东图书馆的“美好”做法才会更加排斥山西图书馆的“不美好”。 4.硬性规则与弹性关怀 网上有很多人批评图书馆不懂变通,不近人情,没有一点为民服务的态度。但从表面上来看,图书馆按正常时间闭馆,保安按照图书馆规定准时锁门,本也是本职工作。但是遇到突下暴雨,读者不便外出,要求延长闭馆时间也不为过。如果当时保安大叔能够将闭馆时间延长至雨停时,那么或许这场舆论风波就不会掀起。从阳泉文化中心给出的声明来看,当值保安已经延迟了近20分钟才闭馆。而保安与读者发生言语口角,是出于疫情防控要求,请求之后才迫不得已,本人已经郑重道歉。而且保安作为执行人员,本职工作是维护图书馆秩序。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并没有多大的权限,如果一味强求或许对于保安自身也不公平。既然有关当事人已经作出道歉,那么网民也应该收敛一点,不必上纲上线,对其应抱有宽容的态度。 5.温情服务源于完善管理 - 22 - 虽然保安是当事主体,但是真正应该承担责任的是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如果在管理规章中,插入了延迟闭馆的标准或对策。那么保安就不会做出强硬的措施驱赶避雨读者。亦或许在图书馆门口向市民提供雨伞租借等类似人性化的服务,读者们或许就不会抱怨图书馆的不通人情。城市图书馆应该发挥“第三空间”服务功能作用,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平等。在创新开放化服务理念和多元化服务体系内部机制的同时,也应该拓展多样化服务渠道,将市民的需求具现化,才能更好地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图书馆被称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有着如此的美誉,所以在管理上也不能松懈。只有满足人们日益更新和多样化的需求,城市图书馆才能真正成为人间的天堂。 6.在此事当中,保安和市民都不存在明显不对之处。从市民的角度来看,雨突然下得那么大,保安却硬生生地将市民往雨里赶,这当然显得极为不妥。图书馆为市民而建,制定相关规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市民,机械地执行按时闭馆规则,俨然与为市民服务的初衷相违背,这样的冰冷态度,让人感觉比雨水还冷。但站在保安的角度来看,他其实也存在一些顾虑,也需要得到谅解。规则是否能够得到不折不扣地执行,关系到图书馆的秩序和安全,保安当然不能随意自作主张,否则,做得好倒没事,一旦因随意变通导致不良后果,说不定保安会因此卷铺盖走人。更何况,图书馆延长闭馆时间,其他工作人员也需保持在岗,这可不是保安所能决定的事。这事触及到社会管理方面的一个普遍现象。社会上存在各种规则,它们起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理应得到严格遵守。但另一方面,民众对于社会管理也存在人性化的需求,社会既要讲规则,但也不能忽视民众的感受,忽视社会服务的质量。从表面上看,两者似乎难以兼顾,因此很容易出现“图书馆保安驱赶躲雨市民”等现象。 结构:文章开头指出材料中保安拒绝读者馆内避雨之事引发了人们的讨论与思考,然后将之与广东东莞图书馆对农民工吴桂春的“温柔相待”作对比,指出保安驱赶市民的坏处,既增添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感与隔阂感,又降低了图书馆的声誉与社会认同;然后进一步分析“闭馆时保安驱赶躲雨市民”的根源在于他们对读者缺乏足够的尊重与敬畏;接着指出驱赶躲雨的读者,图书馆失去了应有的体面;最后回扣观点图书馆让人“避雨”,才既有温情又更显文明。 - 2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