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5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届高考语文试题精选:高考文言文阅读题选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选 1.下列八句中红字的“之”“其”全都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1990年全国高考题)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④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⑤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⑦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⑧会其怒,不敢献。 A.③④⑥⑦ B.②③⑥⑧ C.③⑤⑦⑧ D.①④⑤⑧ 答案:C。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完成(1)─(7)题。(1990年全国高考试题) 田单①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②,立则丈插③,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庙亡矣,魂魄丧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④之奉,西有淄上⑤之娱,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鼓之,狄人乃下。 注:①田单:战国时齐人,以功封安平君。②蒉(kuì):草编的筐子。 ③丈插:即“杖锸”,拄着铁锹。④夜邑:地名。⑤淄上:地名。 (1).“五里之城,七里之郭”指的地方是(1分) A.夜邑 B.即墨 C.淄上 D.淄、渑之间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加黑字的正确词义是 (2).上车弗谢而去 A.道歉 B.告诉 C.感谢 D.告辞 答案:D。 (3).先生志之矣 A.作标记 B.记住 C.记述 D.通“识”,知道 答案:D。 (4).以下例句中的“所以”,和“此所以破燕也”中的“所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 ⑥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 ⑦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⑧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 A.①⑥⑦ B.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 D.②③④⑤⑧ 答案:B。 下列句子的正确意思是 (5).请闻其说(2分) A.请让我听听你的说法 B.请让我听你说一说 C.请你听我说一说 D.请你听听这种说法 答案:A。 (6).明日乃厉气循城(2分) A.第二天就激励士气,巡视城中。B.第二天就激励士气,沿城墙巡视。 C.第二天就振作精神,巡视城中。D.第二天就振作精神,沿城墙巡视。 答案:D。 (7).鲁仲子在战前预言:“将军攻狄,不能下也。”从原文本意来看,他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3分) A.先前田单织蒉杖锸,贫困窘迫;而今黄金横带,四处游乐,已经丧失斗志。 B.过去田单城廓狭小,背水一战;如今东有夜邑,西有淄上,因而尾大不掉。 C.眼下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现在情况是田单享有厚俸,溺于欢娱,只有士卒奋臂欲战,当时情况完全相反。 D.目前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当时情况是田单有死之心,因而士卒无生之气,现在情况完全相反。 答案:D 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完成(1)-(2)题(1991年全国高考试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以下例句中的"则"与"则忧其民"中的"则"意义、用法相同的是(2分)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D.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答案:D。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正确意思是(2分) A.不认为外物的好或坏和自己的得或失是可喜或可悲的事。 B.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 C.不认为外物的美好是可喜的,也不认为自己的坎坷是可悲的。 D.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者感到悲伤。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1991年全国高考试题) ①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昼夜勤作息,伶萦俜苦辛。 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 B.②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⑥ 答案:B。 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回答(1)-(7)题。(1991年全国高考试题)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言。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①。常朝南殿,见典御②进新冰,钩盾③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怒,诟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率皆如此。识者多有叔段、州吁④之饥。后嫌宰相,遂矫诏斩之,又惧有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殿门;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即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注]①乘舆:帝王的代称。 ②典御:主管皇帝膳食的官员。 ③钩盾:主管皇帝果蔬的官员。 ④叔段:郑庄公之弟,受母姜氏宠爱,骄横自恣,后谋反时为庄公所败。州吁:卫庄公宠妾所生,受宠爱,喜争斗,弑桓公自立后,不修德政,虐待百姓,被杀。 (1).下列两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是(1分) ①器服玩好,必拟乘舆。 ②不知分齐,率皆如此。 A.hào fèn B.hào fēn C.hǎo fèn D.hǎo fēn 答案:A。 (2)中文"东宫"是谁的代称?(2分) A.齐武成帝 B.太子 C.太后 D.琅邪王 答案:B。 下列各句中加黑词语的正确意义是 (3).年十许岁,骄恣无节。(2分) A.骄傲专横 B.放荡不拘 C.骄傲放纵 D.骄傲自满 答案:C。 (4).玩鲁者亦当矜怜。(2分) A.愚笨而鲁莽 B.固执而粗鲁 C.顽皮而愚蠢 D.愚昧而蠢笨 答案:D。 (5).下列句子中的"意"同"我何意无"的"意"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⑤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A.①④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③⑤ 答案:A。 (6).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这句话正确的意思是(2分)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应当让他有所成就。" B.武成的帝每次见面时都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C.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D.武成帝每次见面时都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应当让他有所成就。" 答案:C。 (7).对于琅邪王,"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饥",其原因是(3分) A.琅邪王同叔段、州吁一样,受到父母宠爱,却萌生谋反之心。 B.琅邪王同叔段、州吁一样,受到父母宠爱,而他自己却未能加以节制。 C.琅邪王同叔段、州吁一样,母亲宠爱他,欲立为君,却未能对他严加管束。 D.琅邪王同叔段、州吁一样,父母宠爱他,他却蓄意谋反,遭到了惨败。 答案:B。 6、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题。(1992年全国高考题)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蜀吴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次少之。 (1).下列两句中的加红字的正确读音是(1分) ①由是屡被谴黜 ②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A.chù yú B.zhuó yú C.chù yǔ D.zhuó yǔ 答案:C。 (2).“除佐作郎”中“除”字的正确意思是(2分) A.降职 B.调职 C.升职 D.授职 答案:D。 下列各句中加蓝词语的正确意义是 (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红的字在用法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当以《晋书》相付 ②执手相看泪眼 ③可觅千斛米见与 ④君既若见录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答案:D。 (4)“坐是沉滞者累年”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2分) A.“屡被谴黜”,“乡党以为贬议” B.“寿独不为之屈”,“屡被谴黜” C.“蜀平” D.“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乡党以为贬议” 答案:D。 下列句子的正确意思是 (5)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2分) A.宦人黄皓独揽权柄,耍弄威势,大臣都违背自己心意而依附他 B.宦人黄皓专门耍弄威势权术,大臣都违背自己心意而依附他 C.宦人黄皓独揽权柄,耍弄威势,大臣都迎合他的心意并依附他 D.宦人黄皓专门耍弄威势权术,大臣都迎合他的心意并依附他 答案:A。 (6).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2分) A.认为陈寿虽然未能远避嫌疑,但推究实情还不至于被贬废 B.认为陈寿虽然未能远避嫌疑,但按原本情况还不至于被贬废 C.认为陈寿即使未能远避嫌疑,推究实情也还不至于被贬废 D.认为陈寿即使未能远避嫌疑,按原本情况也还不至于被贬废 答案:A。 (7).传文评价陈寿说:“其为时所重如此。”这样说的根据是(2分) A.宦人黄皓专弄权威,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 B.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 C.撰《魏蜀吴三国志》,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D.夏侯湛见寿所作,坏己书而罢,张华认为当以《晋书》相付。 答案:D。 (8).对传文自“或云”至末尾一段内容正确的理解是(2分) A.交代了陈寿低评丁仪、丁及诸葛亮、诸葛瞻的原因。 B.反映了陈寿撰史的态度有欠严肃、公允,有挟私报复之嫌。 C.评价诸葛亮、诸葛瞻有别于丁仪、丁,褒贬不同,侧重各异。 D.陈寿客观记载了诸葛亮、诸葛瞻的弱点与不足,议论他的人因此就少了。 答案:B。 7、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题。(1993年全国高考题) (李)衡字叔平,襄阳兵家子,汉末入吴为武昌渡长。时校书郎吕壹操弄权柄,大臣畏之,莫有敢言者。……荐为郎,太祖①引见喜之,衡乃口陈吕壹奸短数千言,太祖有愧色。后数月,壹事发坐诛,衡大见显用。……时帝为琅王在郡,家人淫放,衡数以法绳之。妻习氏常谏不可。衡不从。 寻而帝立,衡忧惧,谓妻曰:“不用卿言至此,今奔魏何如?”妻曰:“不可,君本庶人,先帝赏拔过量,既作无礼,而复逆自猜嫌,逃叛求活北归,复何面目见士大夫乎?衡从其言。衡欲为子孙储业,妻辄不听,曰:“财聚则祸生。”衡遂不言。后密使人于江陵龙阳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树,临死,敕儿曰:“汝母每恶吾治家,故穷如此。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绢壹匹,当足用耳。衡亡后,儿以白母。母曰:“此当是种甘橘也,汝父每欲积财,吾常以为患,不许。七八年来失十户客,不言所之,当是汝父有此故也。恒见汝父称太史公言:‘江陵千树橘,亦当比封侯。’吾答云:‘人患无德,不患不富贵,若贵而能贫,方好耳,用此何为!’今无乃是耶!”子访得之。 〔注〕①太祖:即孙权,三国吴开国皇帝。 ②琅王:即孙休,三国吴第三个帝王。 (1).下列两句中红字的正确词义是(2分) ①莫有敢言者 ②奸短数千言 A.①没,没有、②过错 B.①没,没有、②坏话 C.①没有谁、 ②坏话 D.①没有谁、 ②过错 答案:A。 (2).文末“子访得之”中“访”字的词义是(2分) A.咨询 B.探望 C.寻求 D.访问 答案:C。 (3).下列例句中红字的字,与“汝母每恶吾治家”中的“每”字,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衡数以法绳之 ②妻习氏常谏不可 ③妻辄不听 ④恒见汝父成太史公言 A.① B.②④ C.③ D.②③ 答案:B。 (4).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3分) ①壹事发坐诛 ②不用卿言至此 A.①吕壹因起事谋反而被诛杀 ②没听你的话以致到这样的地步 B.①吕壹因起事谋反而被诛杀 ②没听你的话却跑到这里来了 C.①吕壹因事情暴露而被杀 ②没听你的话以致到这样的地步 D.①吕壹因事情暴露而被诛杀 ②没听你的话却跑到这里来了 答案:C。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既作无礼,而复逆自猜嫌(2分) A.既然作了无礼的事情,却又预作猜疑 B.已经作了无礼的事情,而又预作猜疑 C.已经作了无礼的事情,而又叛逆猜疑 D.既然作了无礼的事情,却又叛逆猜疑 答案:B。 (6).不责汝衣食,岁上绢壹匹(2分) A.不会向你求取衣食,每年只要上交绢一匹 B.不会向你求取衣食,每年又能上交绢一匹 C.不会索取你的衣食,每年只要上交绢一匹 D.不会索取你的衣食,每年又能上交绢一匹 答案:B。 (7).以下各句话中,构成李衡想“奔魏”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不用卿言至此 ②既作无礼,而复逆自猜疑 ③衡乃口陈吕壹奸短数千言,太祖有愧色 ④家人淫放,衡数以法绳之 ⑤复何面目见士大夫乎 ⑥寻而帝立,衡忧惧 A.③④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答案:B。 (8).对于文中自“衡欲为子孙储业”至“今无乃是耶”一段文字的内容,以下所作说明正确的是(3分) A.李衡想为子孙储业,但其妻看重德行,认为既应该善处显贵,又应该耐得贫穷,因而坚决反对积财,以致家境渐渐贫困。 B.虽然李衡用沉默不言来表示自己心里同意妻子不应积财的观点,但他还是暗地里添置产业,默默地为子孙后代储业。 C.李衡为人有其虚伪的一面,他不像某些贪官那样公然聚敛财富,而是称引太史公言作为借口,种橘千树以添置产业。 D.尽管李衡经常说到种千树橘可以相当于封侯,但其妻却认为既应该善处显贵,又应该耐得贫穷,无须为子孙添置产业。 答案:D 8、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题。(1994年全国高考题)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①。”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家,则不肯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②,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觊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觊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宋书·孝义传》) [注] ①白粲:白米。 ②籍:户口册,即下文的“黄籍”。当时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解职归家奉养。 (1).下列两句中红字的字的正确意思与读音是(2分) ①扬州辟从事史。②竭身运力,以给供养。 A.①设立pì②给以gěi B.①设立pì②使……丰足jǐ C.①征召bì②使……丰足jǐ D.①征召bì②给以gěi 答案:C。 (2).对“辄货市粟麦”一句中“货”、“市”词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都是“卖出” B.都是“买入” C.买入、卖出 D.卖出、买入 答案:D。 (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红字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 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 每至哭踊,顿绝方苏 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家,则不肯受 A.两个“亲”字相同,两个“每”字不同 B.两个“亲”字相同,两个“每”字也相同 C.两个“亲”字不同,两个“每”字相同 D.两个“亲”字不同,两个“每”字也不同 答案:C。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2分) A.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将打开州府大门请你留任。 B.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将禀告上司挽留你。 C.州中空缺有俸禄微少的职位,将禀告上司挽留你。 D.州中空缺有俸禄微少的职位,将打开州府大门请你留任。 答案:B。 (5).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3分) A.实际尚未来得及奉养,哪能借此以求得俸禄? B.实际尚未来得及奉养,哪能借助这稀有的俸禄? C.实际尚未到奉养之年,哪能借助这稀有的俸禄? D.实际尚未到奉养之年,哪能借此以求得俸禄? 答案:D。 (6).对以下两句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扶侍私庭; ②顿绝方苏 A.①在家奉养母亲;②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B.①扶助母亲理家;②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C.①扶助母亲理家;②叩首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D.①在家奉养母亲;②叩首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答案:A。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何子平孝心的一组是()(3分) ①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 ②何心独飨白粲。 ③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 ④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 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 ⑥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答案:C。 (8).下列对何子平去职归家奉养老母一事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老母“籍注失实,年未及养”,子平依律仍可在州任职,但他出于“归养之愿,又切微情”的考虑,坚持归家。 B.子平归家之后,“竭身运力,以给供养”,认为“希禄本在养亲”,坚持“县禄唯以养母一身”,从而实现了“归养之愿”。 C.子平不愿以老母“实年未满”而“苟冒荣利”,又不肯“以母老求县”,归家养母,竭尽全力,从而深受顾觊之敬重。 D.由于老母“籍年已满”,子平去职归家;尽管顾觊之希望他在州任职,但他碍于“公家正取信黄籍”,婉言谢绝。 答案:D。 9、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题。(1995年全国高考题) 郑善果母者,年二十而寡。性贤明,有节操,博涉书史,通晓治方。每善果出听事,母恒坐胡床,于障后察之。闻其剖断合理,归则大悦。若行事不允,或妄怒,母乃还堂,蒙被而泣,终日不食。善果伏于床前,亦不敢起。母方起谓之曰:“吾非怒汝,乃愧汝家耳。吾为汝家妇,获奉酒扫。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在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徇国,继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此心。汝既年小而孤,吾寡妇耳,有慈无威,使汝不知礼训,何可负荷忠臣之业乎?汝自童子承袭茅土,位至方伯,岂汝身致之邪?安可不思此事而妄加怒,心缘骄乐,堕于公政!”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善果曰:“儿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何自勤如是邪?”答曰:“呜呼!汝年已长,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至于公事,何由济乎?今此秩俸,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当须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妻子奈何独擅其利,以为富贵哉!又丝(xǐ,麻)纺织,妇人之务,上自王后,下至大夫士妻,各有所制。若堕业者,是为骄逸。吾虽不知礼,其可自败名乎?” (1)对下列四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若行事不允,或妄怒。允:公平。 B.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谨慎而恭敬。 C.吾亦望汝副其此心。副:符合 D.岂汝身致之邪?致:导致。 答案:D。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 母何自勤如是邪? 以身徇国,继之以死。 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 A.两个“勤”字相同,两个“徇”字不同 B.两个“勤”字相同,两个“徇”字也相同 C.两个“勤”字不同,两个“徇”字相同 D.两个“勤”字不同,两个“徇”字也不同 答案:B。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吾为汝家妇,获奉洒扫。奉洒扫:指从事家务。 B.当须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先君:指已经去世的父亲。 C.汝自童子承袭茅土。承袭茅土:指承袭公候的爵位。 D.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夜分:指夜尽时分。 答案:D。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3分) A.我以为你懂得天下的道理,现在听到这话,才知道你仍然没有懂。 B.我以为你懂得天下的道理,现在听到这话,所以才说你仍然没有懂。 C.我以为你懂得治理天下,现在听到这话,所以才说你仍然没有懂。 D.我以为你懂得治理天下,现在听到这话,才知道你仍然没有懂。 答案:A。 (5)①或妄瞋怒②何由济乎(2分) A.①或者狂妄地发怒;②凭借什么才能成功呢 B.①或者狂妄地发怒;②有什么理由能成功呢 C.①或者胡乱地发怒;②有什么理由能成功呢 D.①或者胡乱地发怒;②凭借什么才能成功呢 答案:D。 (6)①独擅其利②若堕业者(2分) A.①独自专占其利;②你对正事怠惰 B.①独自专占其利;②如果对正事怠惰 C.①独占擅用其利;②如果对正事怠惰 D.①独占擅用其利;②你对正事怠惰 答案:B。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郑母教子为官清正有关的一组是(3分) ①吾非怒妆,乃愧汝家耳。②在官清恪,未尝问私。 ③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④何可负荷忠臣之业乎? ⑤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⑥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⑤⑥ D.②③④ 答案:D。 (8)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母感慨善果是个年幼的孤儿,自己又是寡妇,有慈无威,未能教他懂得礼训,教导他不要心缘骄乐,堕于公政。 B.郑母希望善果应该仿效其父,要在官清恪,不问私事,以身徇国,继之以死,做一位无愧于家国的忠勤之士。 C.郑母鼓励善果处理政事应该剖断合理,同时又劝戒他不要妄加瞋怒,行事不允,骄逸堕业,以负荷忠臣之业。 D.郑母认为善果自小袭爵封候,位居三品,但却不是自身致之,要求他能够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以报答天子之恩。 答案:C。 10、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题。(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 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少刚明勇决,身长七尺,须髯若神。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守武人,为奸利无所忌,永数引法裁之。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后守欲变具狱①,永力争不能得,袖举牒还之②,拂衣去。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③。"府不敢迫。县有潭出云雨,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府遣卒数辈号"警盗",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于是部使者及郡文移有不便于民者④,必条利病反复,或遂寝而不行。或谓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它。"大谷人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⑤。 注:①具狱:据以定罪的案卷。 ②牒:授官的文书。 ③投劾:递交弹劾自己、请求去职的呈文。 ④文移:公文。 ⑤遮留:拦阻挽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永以书抵幕府 抵:送达。 B.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 迕:违背。 C.或遂寝而不行 寝:止息 D.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贾祸:消除祸患。 答案:D。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2分) () ①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 ②永以书抵幕府 ③以资觞豆之费可乎 ④毋以此贾祸 A.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D.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答案:D。 (3)《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 ()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答案:C。 (4)文中"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上的关联词语,应当是(2分) A.既然……只有…… B.倘若……那么…… C.只要……就…… D.宁可……也要…… 答案:B。 以下(5)(6)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3分) () A.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B.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C.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D.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答案:A。 (6)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3分)() A.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B.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 C.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D.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 答案;C。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永刚直抗上举动的一组是(3分) () ①盛威临永,永不为动 ②袖举牒还之 ③永杖巫,暴日中 ④必条利病反复 ⑤或遂寝而不行 ⑥吾知行吾志而已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答案:B。 (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郭永屡次援引法令节制丹州长官,因而受到威胁,但郭永胸怀宽广,顾全大局,反而为他说好话,向朝廷作了推荐。 B.郭永厌恶巫师借"岁旱"以哗众取宠,他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以致县中百姓刻石记载了他的奇功异绩。 C.郭永痛恨"警盗"为非作歹,四处制造事端,他坚决地将"警盗"押送到府,使上级部门改变了原先的做法。 D.郭永不愿与世浮沉,他坚持自己的志向而受到百姓的爱戴,数年后回大谷复职时,老人孩子非常热情地对待他。 答案: C。 1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题。(1997年全国高考题)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①,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②,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联有法官。”命编入史。 [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③象魏: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善才绳之。 绳:捆绑。 B先涕泣不自胜。 胜:控制。 C朕之恨深矣。 恨:遗憾。 D请今日为始。 请:请求。 答案:D。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划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飞骑因番请见。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A.“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 B.“因”为“乃”相同,“止”和“仅”也相同 C.“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 D.“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也不同 答案:B。 (3)"以至是"一句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3分) A.悲泣不自胜,命杀之 B.大怒,命促刑 C.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 D.我为子不孝 答案:C。 (4)下列关于对话中人物称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以此表示尊重。 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 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答案:D。 以下(5)(6)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徒流及死,具有等差(3分) A.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等级次第 B.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相等的差别 C.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相等的差别 D.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等级次第 答案:D。 (6)①不惧比干之诛 ②高宗意乃解(2分) A.①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 ②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 B.①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 ②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 C.①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 ②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 D.①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 ②高宗的情绪之才缓解 答案:C。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3分) ①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 ②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 ③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 ④卿能守法,朕有法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权善才得罪了飞骑,飞骑为了报复;利用高宗奉守孝行的心理,竭力要将善才的过错酿成死罪,从而引发了高宗和狄仁杰之间是否要处死善才的一场激烈争论。 B.由于狄仁杰坚持己见,拒绝执行高过的命令,高宗为此十分恼怒,在这君臣双方相持不下时,侍中张文挥动笏板,要仁杰离去,但仁杰仍然援引古例强行谏劝。 C.狄仁杰在谏劝时,十分讲究语言艺术,他称赞高宗有如尧舜,而尧舜又是以宽厚仁爱为本的君主,这就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仁杰的谏劝。 D.狄仁杰认为法令既已公之于众,就不可有徇情枉法而罚非其罪的事情,他主张法令不可无常,使全国上下无所适从,只要法令没有改变,就不可将善才处以极刑。 答案:C。 1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题。(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 李若水字清卿①,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③。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曰④:“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临军挝破其唇,血骂愈切⑤,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 ②躐跻:越级升官。 ③扈从:随从护驾。 ④粘罕:金国贵族,官至都元帅,执掌国政。多次率军攻打北宋。 ⑤血:含血喷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非所以靖公议也 靖:平息。 B、金人曳出,击之败面 曳:蜂拥 C、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拜见。 D、我为国死,职耳 职:职分。 答案:B。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3分) ()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领以没 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习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龄。 答案:B。 以下(4)-(5)题的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4)①其罪当与童贯等 ②帝殊有难色(3分) () A、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B、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C、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D、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答案:D。 (5)①汝归勿遽言 ②奈并累若属何(3分) () A、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答案:C。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 ②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 ③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④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争。 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但又流露出对父母的牵挂,要仆人转告兄弟慢慢地禀告父母,不要惊吓了老人。 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血痛骂,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 答案:A 1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太守。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 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迁左丞,行徐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 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1)下列句子中加下粗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B.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 C.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 D.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B.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 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C.人遂竞贡新果。 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D.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答案:D。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多有出息,(研)常得郡县为征。 B.及(琼)欲求谒,度知其意。 C.苦请,(颍)遂便为留。 D.自从(琼)贷粟以给付饥者。 答案:A。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 B.径将我入青云间———直接把我带入缥缈的云天中 C.启听淮北取籴———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北民众来购买粮食 D.遂得商估往还———于是使得商贩之间能够自由交往 答案:B。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 ①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 ②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 ④仍致于听事梁上。 ⑤遂上表陈状。 A.①③ B.②④⑤ C.③④ D.①②⑤ 答案:C。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做官,他认为应当先设官职而后求人,个人不应主动求官。曹芝十分欣赏,委任他为参军。 B.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他的这一政绩,对贼人起了威慑作用,于是邻郡有的富豪为免遭抢劫,将财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苏琼清正审慎,严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他留下赵颍的新瓜却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 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答案:D。 1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剌史,遂良复职,黜仁约为清水令。或慰勉之,仁约对曰:“仆狂鄙之性,假以雄权,而触物便发。丈夫当正色之地,必明目张胆然,不能碌碌为保妻子也。”时武侯将军田仁会与侍御史张仁祎不协而诬奏之。高宗临轩问仁祎,仁祎惶惧,应对失次。仁约历阶进曰:“臣与仁祎连曹,颇知事由,仁祎懦而不能自理。若仁会眩惑圣听,致仁祎非常之罪,则臣事陛下不尽,臣之恨矣。请专对其状。”词辩纵横,高宗深纳之,乃释仁祎。仁约在宪司,于王公卿相未尝行拜礼。人或劝之,答曰:“雕鹗鹰鹯[注],岂众禽之偶?奈何设拜以卑之!且耳目之官,固当独立耳。”后为左丞,奏曰:“陛下为官择人,无其人则阙。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之深矣。”振举纲目,朝廷肃然。 [注]雕鹗鹰鹯:四种猛禽。 (1)下列两句中加粗的字的正确词义是 ①颇知事由 ②臣之恨矣 A.①稍微 ②怨恨 B.①稍微 ②遗憾 C.①很,甚 ②遗憾 D.①很,甚 ②怨恨 答案:C。 下列(2)、(3)两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2)假以雄权,而触物便发。 A.如果有了强大的权力,遇事就要发难。 B.如果有了强大的权力,遇事就要发作。 C.借助着强大的权力,遇事就要发难。 D.借助着强大的权力,遇事就要发作。 答案:D。 (3)若仁会眩惑圣听,致仁祎非常之罪…… A.像仁会这样迷惑皇上的听闻,致使仁祎遭受极大的罪名…… B.如果仁会迷惑皇上的听闻,致使仁祎遭受极大的罪名…… C.如果仁会迷惑皇上的听闻,致使仁祎犯了极大的罪过…… D.像仁会这样迷惑皇上的听闻,致使仁祎犯了极大的罪过…… 答案:B。 (4)韦仁约谈到自己对王公卿相的态度时,运用了一些比喻与称代,以下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众禽”比喻王公卿相,“雕鹗鹰鹯”用以自喻,“卑之”的“之”称代王公卿相。 B.“雕鹗鹰鹯”比喻王公卿相,“众禽”用以自喻,“卑之”的“之”称代王公卿相。 C.“众禽”比喻王公卿相,“雕鹗鹰鹯”用以自喻,“卑之”的“之”称代自己。 D.“雕鹗鹰鹯”比喻王公卿相,“众禽”用以自喻,“卑之”的“之”称代自己。 答案:A。 (5)以下各句中,能够反映韦仁约不甘“碌碌为保妻子”品格的一组是 ①弹右仆射褚遂良 ②当正色之地,必明目张胆然 ③臣事陛下不尽,臣之恨矣 ④于王公卿相未尝行拜礼 ⑤耳目之官,固当独立耳 ⑥振举纲目,朝廷肃然 A.②⑤⑥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③④⑥ 答案:B。 (6)对文中自“后为左丞”至末尾一段文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韦仁约的谦逊之辞。他认为自己尚不是合适的人选,但皇上既然选中自己,于 是勉力整肃朝政。“美锦”用来比喻国家大事。 B.这是韦仁约的赞叹之辞。他知道没有合适的人选,官职宁可空缺;感谢皇上对自己的 信任,于是勉力整肃朝政。“美锦“是指国家的经济财富。 C.这是韦仁约的自信之辞。他认为自己正是合适的人选,皇上又知人善任,因而知恩图 报,整肃朝政。“美锦”用来比喻国家大事。 D.这是韦仁约的自得之辞。他认为由于有了自己这样合适的人选,官职就不必空缺,因 而为感谢皇上而整肃朝政。“美锦”用来比喻国家的经济财富。 答案:C。 1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2000年全国高考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日:“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回:“臣父清恶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 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 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答案:C。对文言文词义的理解是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极为重要的问题。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阅读学习过程中积累有关文言实词的知识,并应具备分辨实词词义的能力。这道题选择了4个较常见的文言实词,放在上下文中要求考生分辨对它们的解释就正孰误。从解题方法上看,最简单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之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A项中对“省”字的解释为探望,这是中学生常常接触到的基本用法,即使在现代汉语中也还有此类用法,如“省亲”之类,是文言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留。因而这项考查难度并不很大,学生应能正确辨别。B项中对“审”字的解释为知道。“审”在文言中有“详细、周密”的意义,例如《礼记·中庸》中的“审问之”,表示详尽地请教别人。这是最常见的用法。但除此之外“审”还可以表示弄清楚、弄明白,例如贾谊《治安策》中“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的“审”字。由此引申,“审”又有知道、了解的意思,本题中“不审于何得此绢”的“审”就是“知道”义。这道题稍显曲折,考生也不可能掌握词义的引申线索,但只要将这句话放入更大一些的语境之中,也能较快地判断“知道”义是正确的。因为胡威在问话中是想弄清绢的来路,只有“知道”义最符合上下文文意的要求。C项对“樵”的解释是“打柴”。“樵”本来是指木柴,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才得到它的引申义“打柴”。例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刍牧樵采”是指割草、放牲口、打柴、摘取花果,均为动词用法。如何区分“樵”字的名词用法与动词用法呢?最简单的办法是看它与其他词语的结合关系。放在上下文中,“樵”字之前有动词“取”,其后又有动词“炊爨”,整体意思是取柴做饭,“樵”字当然是名词“木柴”义,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选项。D项对“信”的解释为使者,这也是中学生能够掌握的常用义,例如《孔雀东南飞》中“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中的“信”,就是使者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来亥,体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商相如门谢罪。 D 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答案:A。考查异同的方式。设置这道题是为了考查学生对于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想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已有知识与现在面临的新问题串连起来,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有4个例句是从中学课本中选来的。这样做更便于考查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A项中的两个“故”字,从词性来看前者是连词,后者是副词;从意义来看前者表示结果,后者表示特意做某事,理论上的分析解释不难对两者加以区分,但放在句子中却很容易产生混淆。不过,当我们把两个 “故”字分别引入各自的上下文,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胡质的话是说,因为是我的俸禄之余,所以才把它给你作为回家途中生活之用。上下文中否定绢为不义之财,“故”字即承此而表示结果。后一例出自《信陵君列传》,说侯生要考验信陵君,因而特意在市中与朱亥长时间谈话,以观察太子的态度,“故”在这里只有解释为“特意”才能与上下文贯通。B项两个“每”字均为副词,指“ 每次、每当”,这从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与《促织》中该例句的上下文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因而难度不大。如考生一时忘记了《促织》中的上下文,头脑灵活者也可从该例句的下一分句中所用的“则”字得到启发,因为例句本身就可以告诉你,它表示的意思是“每次—……就……”的意思。C项中两个“因”字均为介词,表示“通过”义。后一例句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传世名篇,说廉颇无脸面直接上蔺相如门上请罪,只好间接地通过宾客带着自己前去,因此才能避免场面、气氛的尴尬。阅读材料中的“因”字是胡威已经离开父亲回家,无法当面禀告,只能通过使者传递消息给父亲,让他知道此事。两个“因”字的意思相同。顺便说到,“通过”这一词义也是‘“因”字作为介词的常见词义,学生不应感到困难。D项中的两个“及”字也是介词,表示某一动作涉及到某一处所或范围。阅读材料中的“及”字指谈话涉及到“平生”,《赤壁之战》中的“及”字指大火烧起后蔓延到“岸上营落”。“及”字的此类用法也很常见,它由其动词义虚化而来,与动词义十分接近,考生不应感到陌生。按照题干的要求,这道题的正确选项为A。 (3)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②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③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④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答案:A。由于阅读材料较为浅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本来就较少,可作为考查点的更少,所以在编制试题时只选用了一个主谓相续的判断句式,另外三句则选用了容易引起混淆的其他形式。在命题时我们采用了两两比较以分辨彼此之间异同的考查方式。A项中认为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这是正确选项。句①“大人清白”与句②“名誉著闻”,从句式上看均为一般性的形容词谓语句,“清白”“著闻”分别充任“大人”“名誉”的谓语,二者没有不同。这类句式虽然没有写入《考试说明》,但在古今汉语中却是完全相同的,不应成为考试中的困难,犹如“品格高尚”“祖国伟大”一样较易理解。句③句④则有不同。句③中加点的“其都督”是以判断句的身份充任“知”这一动词的宾语的,而且这个判断句与现代汉语不同,没有使用“是”字一类的判断词。我们希望考生能正确认识它的性质,并进而与句④中作为偏正短语的“其都督”区别开来,最终正确解答此题。句④中的“其都督”是指胡质帐下的都督,“其”指称“胡质”。这两句从意思上看并不难区分。需要说明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说,句④的“其都督”并非句式问题,因而我们在题干中说“从句式的角度看”,而未说“以下句式”之类的判断语。明白了四个句子的内容,再通过比较弄清句①与句②、句③与句④之间各自的异同关系,判断B项、C项、D项的正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道题的正确选项为A。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 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 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 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造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答案:B。前几年在考查文言文翻译时,我们通常采用从某一句话中选择两个常用的文言实词,每个实词又提供两种解释,然后交叉构成四个选项的方式。这种方式由词语贯通文意,既考查了翻译,又突出了重点。但它也有不足,即考查的面较窄,又与常用实词的考查稍有重复。从去年开始我们换用了一种新方式,即从阅读材料中选择出四句话,分别为它们配制译文,考查它们在文中的意思是否正确。这样既拓宽了阅读考查面,又更符合考查文言文翻译的意旨。今年我们承袭了去年的做法,重点考查对整个句子文意的理解。A项中“随旅进道”是难点,其中“旅”指旅客,“进道”指上路。前者的用法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商旅不行”的“旅”字相同,熟悉《岳阳楼记》的考生对此不应感到困难。后者的“进”字的基本意义是“前进”,这里与“道”相联系,应该理解为“上路”。因此,A项的译文是正确的。B项中的难点在“先其将归”。在阅读材料上下文中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前”,指胡质帐下都督想赶在胡威回家之前去预先迎候他。编制试题时我们用“早就要带他回去”进行干扰,考查考生是否准确了解“其将归”的含义。当然这句译文是错误的。C项中的难点稍多。一是“阴”表示暗中,这是常用义。二是“资装”表示“准备盘缠”。“资”当“蓄积、准备”讲并不难理解,例如《国语·越语》中“贾人夏则资皮”的“资”字;“装”当“行装”讲也常可见到,例如《战国策·齐策》“于是约车治装”的“装”字。但要把这两个词联系起来理解,并将“装”字引申理解为“盘缠”却有一定的难度。三是“要”字,原义是“中途拦截”,指半道上截住某人。在配制译文时,我们选用了更能表示帐下都督心理的“迎候”一词。这一选项有两三个难点,是本题中最难的选项,估计C项或许会被一些考生误选。D项中“因”当“于是,就”讲,“向”当“先前”讲,“遣”当“送走”讲,虽然考生要费一番思量,但不会遇到大大的困难。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① 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②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 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 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 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 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答案:A。这道题采用给出六个例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择全都说明胡质、胡威“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这一惯用的方式来进行考查。解答此题的思路应当是,将六个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来判断正误。第①句“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这是对儿子询问绢之来路的表白,说明实为正当所得,确能说明胡质的清慎。第②句“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这是描写胡威在归家途中勤俭辛劳的,也应当属于清慎的范围。第③句“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这句话的主语是谁,对正确理解文意十分重要。其实,“少进饮食”是指胡质帐下都督对胡威“少进饮食”,并非胡威本人“少进饮食”,所以这一句与“其父子清慎如此”并无关系。第④句“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这句话说到胡威不愿无功受惠,不愿接受帐下都督的照顾。在明白了其身份后,只有拿出自己赖以为路资的绢送给对方,并且把他打发走。可见,这句也符合题干的要求。第⑤句“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这句话是从胡质的角度讲的,他对帐下都督的奉承拍马十分反感,不但没有奖赏,反而痛责一百枚,开除官职。这无疑也符合题干的要求。只是由于编制选项的需要,我们未把它放在正确选项中,这并不意味着这句话不符合要求。我们在题干中间的是“全都说明‘其父子清镇如此’的一组”,只要该项答案中的句子全都符合题意即可,并不一定要该项答案包罗所有符合题意的句子。第⑤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这句话是作者的评述,讲到胡质父子二人名声很大,后来又做到很大的官。显然,这也并非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内容。解答本题时只要理清了这六件事情的性质,选择正确答案就很容易了。这道题的正确选项为A。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答案:C。这道题的题面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四个切入点进行概括分析。这四个切入点是:胡威、胡质帐下都督、晋武帝。试题拟设了四种对文意的概括与分析,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为了适当降低难度,我们在命题时于四个选项中均未涉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仅仅从阅读材料反映的内容着眼,要求考生能够读懂全文,不要发生误会。构拟这类试题中的错误点,常常是在大体准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辨别。例如本题C项为:“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是谁将途中之事告诉了胡 质,是帐下都督,还是胡威?根据文意,帐下都督是不愿将此事告知胡质的,所以他的许多做法均瞒往胡质。而胡威清慎的本性使他“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并导致胡质对帐下都督的处罚。因此从选项所述内容的整体上看,C项的概括与分析是不正确的。A、B、D三项在对文意概括分析时没有错误。按照题干的要求,这道题的正确选项为C。 16、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2001年北京春季高考试题) 徐九思,贵溪人。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恂恂若不能。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九思摘其奸,论如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于是人人惴恐。为治,于单赤①务加恩,而御豪猾持严。讼者,扶不过十。诸所催科②,预为之期,逾期令里老逮之而已,隶莫敢至乡落。县东西通衢七十里,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九思节公费,瓷以石,行旅便之。朝廷数遣中贵③醮神三茅山,县民苦供应。九思搜故牒,有盐引④金久贮于府者,请以给赏,民无所扰。岁侵,谷涌贵。巡抚发仓谷数百石,使平价粜而偿直于官。九思曰:“彼籴者,皆豪也。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谷多,则使称力分负以去,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积九载,迁工主事,历郎中,治张秋河道。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九思议筑减水桥于沙湾,俾二水相通,漕水溢,则有所泄以入海,而不侵田,少则有所限而不至于涸。工成,遂为水利。 [注]①单赤:孤苦无依的平民。②催科:催收租税。③中贵:有权势的太监。④盐引:商人运销官盐的凭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视事,恂恂若不能。 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 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 瑞恐:恐惧。 C.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雨雪:下雪。 D.瓷以石,行旅便之。 行旅:行走旅游。 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 A.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 B.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 C.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 D.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 答案:C。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隶莫敢至乡落——衙役中没有谁敢到乡村中去 B.贫民虽平价不能籴——贫苦民众即使是平价也不能买进 C.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于是按时价卖出其中一半,把钱交入官府 D.谷多,则使称力分负以去——稻谷多,就计民众据自己体力分取背走 答案:B。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徐九思为民谋利的一组是 ①九思搞其奸,论如法 ②逾期今里老逮之而已 ③有盐引金欠贮于府者,请以给赏 ④巡抚发仓谷数百石 ⑤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 ⑥筑减水桥于沙湾,俾二水相通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答案:C。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徐九思吏治严明,坚决处罚违纪官吏,尽管郡中上司求情也不赦免。治理百姓,则尽力施恩于孤苦无依的平民,严加管束邪恶奸猾的势力。 B.徐九思关心百姓疾苦,他翻修道路以方便交通,又在朝廷祭神扰民的情况下,请求动用府库中的盐税收入赏赐百姓,以减轻百姓的负担。 C.徐九思处理政事灵活变通,灾荒年份巡抚平价卖粮,他认为只有富豪才有能力买粮,因而动用部分粮食无偿周济濒于死亡的饥饿贫民。 D.徐九思注意水利建设,为避免河水泛滥淹没良田,他兴建工程沟通漕河、盐河、使水溢时能泄水入海,水少时又不致干涸,使百姓永久得利。 答案:A 17、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椽,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恐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豪富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一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乃反间于燕。 B 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 D燕军扰乱奔走。 答案:A。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答案:B。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都投降 B.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燕军把坟墓全部挖开,烧化死人 D.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然它的末端 答案:B。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代乐毅。 ②及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答案:C。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天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放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 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答案:C。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2002年北京春季高考题选) 孙登字子高,(孙)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以恪为左辅,休右弼,谭为辅正,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等皆为宾客,于是东宫号为多士。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立凡二十一年,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臣躬之节。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删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谥登曰宣太子。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或共帐而寐 B 拜受而已 C 出身忧国 D 通达治体 答案:B。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铨简秀士 铨简:选拔 B 当由径道 径道:小路 C 登所生庶贱 所生:指生母 D 登辞疾不受 疾:急速 答案:D。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由惑于郑袖。 B 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 以恪为左辅……是为四友 是说也,人常疑之 D 使求过丸 行过夷门,见侯生 答案:B。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忍致罚,呼责数之——不忍心处罚,只是把他叫来,责备了一番。 B 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有一个人拿着弹弓,带着弹丸,大家都认为他就是那个射弹丸的人。 C 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孙登对待下属,少用平民的礼节。 D 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孙登死后,这篇上疏才被孙权看到,孙权更加悲痛。 答案:C。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孙登“待人接物”态度的一组是 ①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 ②远者归复,近者尽力 ③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 ④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 ⑤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⑥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 A ①⑤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④ D①③⑤ 答案:D。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登是孙权的长子,后立为皇太子,他平易近人,在身边聚集了一批人才。 B 孙登爱护百姓,不扰民,明辨是非,宽以待人。 C 孙登孝顺母亲,特别是对养母徐夫人恭敬有加,他坚决要求孙权立徐夫人为后。 D 孙登盛年而卒,临终上疏对国事多所建议,特别提出国家的政令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化。这篇上疏感人至深。 答案:C。 19、阅读下文,完成(1)—(5)题(14分)(上海市1999年高考试题) 明季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者,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每幕夜樵采,独行山中,不避蛇虎。”所得薪,人负百斤而止,髯独负二百四十斤,然鬻于人,止取百斤价。人或讶问之。髯曰:“薪取之山,人各自食其力耳。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吾力倍蓰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且值贱,则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由是颇异之,加刮目焉。 髯目不知书,然好听人谈古今事,常激于义,出言辩是非;儒者无以难。尝荷薪至演剧所,观《精忠传》,所谓秦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流血几毙。众咸惊救。髯曰:“若为丞相,奸似此,不殴杀何待?”众曰:“此戏也,非真桧。”髯曰:“吾亦知戏,故殴;若真,膏吾斧矣!”其性刚疾恶类如此。 (1)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是(4分) 貌露而伟( )姓名不著( ) 如吾薪( )易售尝荷至演剧所( ) 答案:伟岸;高大;魁梧 明显;显露;出名,著名 柴;柴火 场所 (2).下面两个“若”字在句中的意思分别是(2分) 若( )为远相若( )真,青吾斧矣 答案:你 假如 (3).与“故贱其值”中“贱”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范增数目项王 B.云青青兮欲雨 C.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D.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 答案:D。 (4).与“不殴杀何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吾屑今为之虏矣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沛公安在 D.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答案:C。 (5).本文叙述了两件事,表现了“髯樵”性格的两个侧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答案:不见利忘义(不计小利)性刚疾恶 20、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1999年上海市高考试题)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日:“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徙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1)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是(4分) 子( )之十三篇皆中规矩绳墨( ) 王徒( )好其言北威( )齐、晋 答案:你(或先生) 规矩;法度 白白地;但,仅 称威;威服;威摄 (2).下面两个“使”字在句中的意思分别是(2分) 于是孙子使( )使( )报王曰 答案:派 使者 (3).把下列句子中省略的词境入括号内(2分) 可试( )以妇人乎 答案:之(或兵法)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卒以为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终于任命他为将军(重点词“卒”“以[之]为”“将”) (5)本文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除“列传”外,《史记)记述人物的体裁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写两种)(2分) 答案:本纪 世家 (6)孙武拒绝吴王赦免宠姬的理由是(用文中词句回答)(3分) 答案: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21、阅读下文,完成(1)一(4)题。(12分)(2001年上海春季高考试题)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注]武节,泛指武艺兵法。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自伤年老失时( ) 是以泣也( ) 答案:(2分)悲哀(1分) 因此(1分) (2).与“昔周人有仕数不遇”中的“遇”词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遇事不慌 B。随遇而安 C.不期而遇 D。知遇之恩 答案:D。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答案:有人间他:“你为什么哭呀?”(2分) 刚练好武艺,重用武士的君主又死了。(2分) (4).导致“周人”可悲结局的自身原因是什么?(3分) 答案:学习本领不专一,(2分) 盲目跟随君主的好恶而决定自己的行动。(1分) 22、阅读下文,完成(1)一(5)题。(13分) (2001年上海春季高考试题)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日:“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日:“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以义行称( ) 遗布一端( ) 或至涂而反( ) 答案:被称道(著称)(1分) 赠送(1分)通“途”,道路(1分) (2).与“后有老父遗剑于路”句式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死生,昼夜事也 B。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C.石之锤然有声者 D。刑戮是甘 答案:A。 (3).文中画线部分共有三个分句,请依次写出前两个分句(2分) 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 答案:既怀耻恶 必能改善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答案:盗贼害怕我知道他做了坏事,这是有羞耻心的表现。(2分) 王烈派人寻找,就是原先那个偷牛的人。(2分) (5).你认为王烈能使盗贼改过自新靠的是什么?(2分) 答案:以德感人 23、阅读下列古代名句,解答第(1)—(3)题。(12分)(2001年夏季上海市高考试题) ①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②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 ③今日乌合,明日兽散。 ④所谓文者,务必有补于世而已矣。 ⑤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⑥古之善为国者,信赏而必罚,道德而齐礼。 ⑦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⑧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⑨举直错(同“措”)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⑩友直,友谅(诚实),友多闻,益矣。 ⑾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 译文: 答案:法律,是用来禁止百姓做坏事使他们走向善行远离罪行的。 (2)上列古代名句中的9句,它们的内容可分为三类。请在方框内填上类别,在横线上填写与之相关的句子序号。(4分) 关于□□的,有 ① ⑤ ⑾ 关于□□的,有 ② ⑥ ⑨ 关于交友的,有 答案:学习(1分) 治国(1分) ③⑦⑩(2分) (3)从下列名句中任选一句,谈谈你对这一名句的体会。(80字左右)(5分)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贵人而贱己 答案:略。理解正确,重在体会,语言通顺。 24、阅读下文,解答(1)—(4)题。(15分)(2001年夏季上海市高考试题) 射 说 元好问 晋侯觞客于柳溪,命其子婿驰射。婿佳少年也,跨蹑柳行中,胜气轩然舞于颜间。万首聚观,若果能命中而又搏取之者。已而乐作,一射而矢堕,再而贯马耳之左。马负痛而轶,人与弓矢俱坠。左右奔救,虽支体不废,而内若有损焉。 晋侯不乐,谢客,客有自下座进者,曰:“射也,技也,而有道焉,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何谓得之于心?马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为一,的虽虱之微,将若车轮焉,求之不中,不可得也。不得心则不然,身一,马一,弓矢一,而的又为一,身不暇骑,骑不暇彀,彀不暇的,以是求中于奔驶之下,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走非有得于射也,顾尝学焉。敢请外厩之下驷,以卒贤主人之欢,何如?”晋侯不许。顾谓所私曰:“一马百金,一放足百里,衔策在汝手,吾安所追汝矣。”竟罢酒。 元子闻之曰:天下事可见矣!为之者无所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是可叹也。作《射说》。 [注]①虱、车轮:纪昌学射,悬虱日日观望,当视虱如车轮,射技便大进。②彀:拉弓。③走:自称谦词。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晋侯觞客于柳溪( ) 再而贯马耳之左( ) 而的又为一( ) 以卒贤主人之欢( ) 答案:觞:以酒款待(1分) 再:第二次(1分) 的:箭靶(1分) 卒:成全、完成(1分)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2分) ①顾尝学焉 / 顾谓所私曰 ②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 / 将若车轮焉 A ①用法相同,②不同 B ①用法不同,②相同 C ①②用法意思均相同 C ①②用法意思均不同 答案:D。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何谓得之于心? 译文: 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 译文: 答案:什么叫做在心里获得它(射箭之道)?(2分) 他不摔破头、摔断身肢就很幸运了,(1分)(还)期望什么射中呢!(2分) (4)“说”常常有所叙、有所议。从本文看,所叙的事情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所议的观点是(用文中句子回答) (4分) 答案:(1)晋侯子婿驰射失败,客分析原因并愿用自己的骑射证明射而“有道”,但遭晋侯拒绝。(所叙三点为2分,缺一点扣1分) (2)为之者无所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引前两句1分,引后两句1分) 25、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13分)(2002年上海春季高考试题) 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有余,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余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伪也。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人名)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已。 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日书。 注:乘除:抵销,这是说上述的各种技法如顺逆、旁侧、斜直的合理运用,使之互相补充,从而获得平衡。 自然之数:指符合自然的情理。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天下之能事毕矣 ( ) 或不能必其主名( ) 答案:完备(或:穷尽)(1 分) 确定(或:肯定)(1分) (2)、文中用了“游刃有余”、“运斤成风”两个成语,写出其中一个的含义和表达作用(3分) 答案:含义:游刃有余:比喻才学能力出众。运斤成风:比喻技艺出神入化。(1分) 作用:表示对吴道子画艺的高度评价。(2分)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知者创物,能者述焉 答案: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传述)。(重点词“知”“焉”)(2 分) 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所藏,平生盖一二见而已 答案:不过世上很少有(吴道子的)真迹,像史全所收藏(真迹或精品),(我)平生大概只能见到一二次罢了。(重点:“盖”、“而已”、补省略)(3分) (4)根据文意,写出作者的艺术创作主张。(用文中句子回答)(3分) 答: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26、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14分)(2002年上海春季高考试题) A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后也。” B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 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予汉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三易马而后( ) 今君后则欲逮臣( ) 乙竟日亡所获也( ) 子意乎鱼( ) 答案:分别为换、更换(1分) 赶上(1分) 整日(1分) 愿望(或:目标、希望)(1分)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3分) ①而先后心在于臣 /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 ② 用之则过也 /乃投竿问甲曰 A ①意思同 ②意思不同 B ① ②意思都相同 C ① ②意思都不相同 D ①意思不相同 ② 意思相同 答案:C (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译文:你没有把驾车技术全教给我。(重点:“御”、“未尽”、句式) (4)、两文所写事件不同,事理剖析上A段侧重一方,B段则 ;人物表现上,A段以对话为主,B段除有人物对话外,还有 ,因而记叙更具完整性。两文所含之理相同,可概括为 (4分) 答案:分别为:对比双方(1分) 动作描写(1分) 目标集中(或:注意力集中,心无杂念)(2分) 27、〔此题理工科考生做,文科考生不做〕(1978年全国高考题) (1)下文加黑的词跟现代语的哪个词相当,把它填在括号里。(9分)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还为女()杀彘(猪)。”妻适市来(妻子从市场上回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2)把下面三句话译成现代语。(6分) (a)妻止之曰—— (b)特与婴儿戏耳—— (c)婴儿非与戏也—— 答案: (1)曾子之(的)妻之(往,前往,去,去到)市,其子随之(她)而泣。其母曰:“女(你)还,顾反为女(你)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它)。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你)欺之(他),是教子(孩子,译为“儿子”也不算错)欺也…… (2)(a)妻子阻挡他说…… (b)只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罢了。 (c)孩子不是能跟他闹着玩的。(译为“孩子是不能跟他闹着玩的”,也对。) 28、〔此题文科考生做,理工科考生不做〕(1978年全国高考题) (1)下文三个括号里各有六个虚词,保留最合适的一个,把其余五个划去。(4分) (所、岂、虽、亦、必、故)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所、岂、虽、亦、今、既)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乃、而、亦、故、则、且)曰:教学相长也。 (2)上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一句的意思是什么,从下面三条解释里选择一条正确的,把不正确的两条划去。(3分) (a)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 (b)知识不够,然后才能知道自己要反复学习。 (c)智力不够,然后才能知道自己要反复学习。 (3)上文“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一句的意思是什么,从下面三条解释里选择一条正确的,把不正确的两条划去。(3分) (a)董得艰难困苦,然后才能自力图强。 (b)知识贫乏,然后才能勤奋地钻研。 (c)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然后才能努力向上。 〔此题文科考生做,理工科考生不做〕 答案: (1)(虽)有嘉肴……(虽)有至道……(故)曰教学相长也。 (2)(a)是正确的。 (3)(c)是正确的。 29、把下面一段文言文译成现代语。(注意:“1、根据原文直译,2、译文要通顺,3、要加标点符号,4、译文写在试卷上。)(15分)(1978年全国高考题) 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族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按可诬一世之人!” 标准答案: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贤才,他过了很久也没有推荐什么人。太宗责问德彝,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现在没有杰出的人才啊!”(“耳”译为“罢了”或“而已”也对。)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取(译为“利用”也可以)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异代”译为“古代”、“前代”、“过去的时代”也算对)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30、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做后面的题。(理工科考生两小题都做,文科考生只需做第二小题。)(1979年全国高考题)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垣墉两字都是墙的意思),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1)[这一题理工科考生做,文科考生不做]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跟现代语的哪个词相当,把它填在句后的括号里,只许填一个词,否则不给分。 (a)乞猫于中山() (b)中山人予之猫() (c)吾之患在鼠() (d)去饥寒犹远()() (e)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2)[这一题理工科、文科考生都要做] 下面三个句子各有五条解释,把正确的一条选出来,在后面的括号里打个“√”,其余四条后面的括号里一律不要填写任何符号。 盍去诸? (a)大概该赶走它了吧?() (b)为什么赶走它呢?() (c)何不离开这儿呢?() (d)何不把它赶走呢?() (e)何不离开这些东西呢?() 是非若所知也。 (a)这道理不象我们知道的那样。() (b)是对还是错你是知道的。() (c)是你所不知道的。() (d)是对还是错正象我们知道的那样。() (e)这道理不是你所能知道的。() 不病于无鸡乎 (a)不觉得失掉鸡有害吗?() (b)不比没有鸡更有害吗?() (c)不因为失掉鸡而受到损害吗?() (d)没有了鸡不是一种损失吗?() (e)不会因为没有鸡吃而生病吗?() 答案: (1)(a)乞(要,讨) (b)予(给) (c)患(祸害、忧患、担心、担忧、忧虑) (d)去(离,距离)犹(还、尚) (e)夫(那) (2)盍去诸?(d)是正确的。 是非若所知也。(e)是正确的。 不病于无鸡乎?(d)是正确的。 31、[这一题文科考生做,理工科考生不做](1979年全国高考题) 给下面一段文言文加上标点符号,并译成现代语。(注意:1.译文要紧扣原文,不另添枝叶;2.译文要通顺。) 上(指汉高祖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各有差(高下不等)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答案: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译文: 汉高祖刘邦曾经随便地(“从容”二字不译,或译作“无拘束地”都算对)同韩信谈论将领们的才能,认为他们各有高下。刘邦问:“象我,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兵。”刘邦说:“对你来说又怎样呢?”韩信说:“象我这样的人,兵越多越好啊。”刘邦笑着说:“越多越好,为什么你会被我捉住呢!”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却善于统率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 32、文言文的标点、解释和翻译〔理工科考生做(1)(2)小题,共20分。文科考生做(2)(3)小题,共28分〕(1980年全国高考题) (1)给下面这段文字加上标点,并解释带加黑的词。解释写在括号里。〔这一题理工科考生做,文科考生不做。共10分,标点占5分,解释占5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段文字中带有着重号的句子。译文写在括号里。〔这一题理工科和文科考生都做。10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至书以观(),每假借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3)给下面这段文字加上标点,并解释加黑的词语。解释写在括号里。〔这一题文科考生做,理工科考生不做。共18分,标点占8分,解释占10分〕 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①圯②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①下邳(pī):地名。 ②圯(yí):桥梁。 第(1)小题答案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或“。”)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或“,”)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或“:”)兵刃既接,弃甲曳兵(兵器,或“武器”)而走(跑,或“跑掉”、“逃跑”),(或“。”)或(有的人,或“有的”、“有人”)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或“。”)直(只,或“仅”、“不过”)不百步耳,是(这,或“此”、“这个”)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本文有删节〕 第(2)小题答案 无从至书以观--无法获得书来读。(“致”翻译成“取得”“得到”也可以) 手自笔录——亲手抄写。(亲自抄录) 弗之怠——不放松这项工作。(不放松抄写工作)(翻译成“不放松”“不懈怠”,也算对。) 走送之——赶紧送还书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这个原因,人们大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或者“由于这个缘故,人们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 <第(3)小题答案 张良尝(曾经)闲从容步游下邳圯。(或“,”)有一老父,衣褐(穿粗毛衣,或“穿粗麻衣”、“穿粗布短衣”),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转过头来看,或“看着”)谓良曰:“孺子,(或“!”,或不加标点)下取履!(或“。”)”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给我穿上鞋,或“替我把鞋穿上”)!”良业(既然,或“已经”)为取履,因(就,或“便”、“于是”)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一里左右,或“一里光景”、“里把路”),复还,曰:“孺子可教矣!(或“。”)后五日平明(天刚亮的时候,或“黎明”、“早晨”、“清晨”等),(或不加标点)与我会此。(或“!”)” 评分标准: 1.第(1)小题的标点,每错两处扣0.5分(应该标点的地方未加标点或用错标点,不应该标点的地方误加标点,都扣分),上下引号分别计算,扣完5分为止。 解释五个词,每个词1分。 2.第(2)小题翻译五句,每句2分。 3.第(3)小题的标点,每错两处扣0.5分,扣完8分为止。其他要求同第1项。 解释八处词语,“衣褐”、“履我”两处各占2分,其他六处各占1分。如果“里所”中的“所”字解释错了,扣0.5分。 33、文言文阅读的标点、解释和翻译(24分)(1981年全国高考题) (一).给下边这段文字加上标点,并解释加点的词语。(12分)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解释下边的词语: (1)或:(2)诸: (3)弗:(4)以: (5)丧:(6)不若: (二).解释下边这段文字中加点的词语,并翻译带横线的句子。(12分)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释下边的词: (1)族: (2)复: (3)递: (4)得: (5)鉴: (6)使: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句子: (1)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三)文史类考生附加题(10分,计入总分) 给下边这段文字加上标点,并解释加点的词。 永(指永州)之氓(百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钱)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解释下边的词: 1.绝: 2.腰: 3.有顷: 4.怠: 5.且: 答案: (一)题标点: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或“,”)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或“。”)若以与我,皆丧宝也。(或“,”“:”)不若人有其宝。” 解释: (1)或:有人,有个人。把“宋人或”连起来解释成“宋国有一个人”、“有一个宋国人”或“宋人里有一个人”,也算对。 (2)诸:之于。(解释为“于”也算对。) (3)弗:不。 (4)以:拿,或“将”、“把”。 (5)丧:丧失,失去。 (6)不若:不如。 (二)题(12分) 解释: (1)族:灭族,杀死合族(或“全族”)的人。(解释为“灭”、“消灭”也算对) (2)复:又,或“再”。 (3)递:交替。(解释为“传递”、“顺着次序传下去”、“更递”也可以) (4)得:能,能够。(解释为“可以”也算对) (5)鉴:鉴戒,借鉴。(或“以……为镜子”) (6)使:让,叫。 翻释: (1)假使六国的君主都各自爱护他们的人民,那就完全能够抵抗秦国。 (2)秦人(或“秦朝的统治者”、“秦朝”、“秦王朝”、“秦朝皇帝”)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让后人来为他(或“他们”)哀叹。 (三)文史类考生附加题 标点: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或不加标点)水暴甚,(或“。”)有五、(或不加标点)六氓乘小船(或加“,”)绝湘水。(或“,”)中济,(或不加标点)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或“,”)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或加“,”)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或“!”)蔽之甚,(或“!”)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解释: 1.绝:渡,横渡。 2.腰:腰中围着。 3.有顷:一会儿。 4.怠:疲倦无力。 5.且:将,将要。 34、文的解释和翻译(14分)(1982年全国高考题)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注意: ①这段文字里的“上”、“天子”、“皇帝”都指汉文帝。 ②亚夫:即周亚夫,细柳军主将。 解释上面一段文字中带点词语(8分) 1.已而: 2.被甲: 3.锐兵刃: 4.且至: 5.居无何: 6.按辔徐行: 7.曩者: 翻译上面一段文字中带横线的句子。(6分) 1.将以下骑送迎: 2.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3.称善者久之: 答案解释: 1.已而:随后。(答“旋即”、“不久”也对) 2.被甲:披铠甲。(答“穿上衣甲”也对) 3.锐兵刃:把武器磨得很锋利。 4.且至:将要到来。 5.居无何:过了不久。 6.按辔徐行:控制着缰绳让车马慢走。 7.曩者:刚才。(答“从前”、“先前”也对) 翻译: 1.主将及其属官都骑着马迎接和送行。 2.它们(指霸上、棘门军)的主将确实(或:本来)是可以加以袭击并俘虏的。(或:它们的主将确实是可以用偷袭的办法加以俘虏的。) 3.称赞他好,称赞了很久。(答为“连声称赞他好”或“称赞了好久”也可以。) 35、扼要回答下面一段文字说了哪几层意思(6分)(1982年全国高考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答案:一共说了三层意思:1.“积土成山”至“无以成江海”,说学习要有积累;2.“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学习要持之以恒;3.“蚓无爪牙之利”以下,说学习要专心致志。 36、下面一段文字,知其大意,然后解释翻译一些词句。(15分)(1982年全国高考题) 孙吴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膂,与国为存亡之臣也。自古将帅,未尝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孙权初掌事,肃欲北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后瑜临终与权笺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肃遂代瑜典兵。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蒙遂亦代肃。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谁可代者?”蒙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逊遂代蒙。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虽更相汲引,而孙权委心所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 1.下列带点词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意思?答案写在括号里。(5分) a.瑜止之,荐之()于权 固本于(孙)策、(孙)权之()雄略 b.与(于)国为()存亡之臣也 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 c.然()一时英杰 此诸贤则不然() d.未尝不矜能自贤()(注意:解释“自贤”) 此诸贤()则不然 e.疾()胜己者 称疾()还 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a.当广求其比。 b.若以代瑜,死不朽矣。 c.谁可代者? d.无复是过也。 e.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 这段文学选自《容斋随笔》卷十三。 答案 (一)解释 1.之:他 之:的 2.为:是 为:被 3.然:但是,然而 然:这样,如此 4.自贤:自以为德行才能都好 贤:有德行才能的人 5.疾:妒嫉 疾:疾病 (二)翻释 1.应当多找些和他类似的人。 2.如果以他代替我周瑜,(我)虽死也不朽了。 3.可以代替你的人是谁?(或:谁是可以代替你的人?) 4.不会再有人超过此人了。 5.坐镇在西部边界地区三四十年,成为威风凛凛、大名鼎鼎的将领。 37、解释加点的词语,翻译下面划横线的句子。答案写在词句后面的括号里,每一处只许填一个答案,否则不给分。(21分)(1983年全国高考题) 1.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烟,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答案 1.有故:有旧交,或:有交情,或:有旧。[1分] 臣活之:我救活了他。或:我使项伯免遭死罪。[1分] 孰与君少长:他与您谁年纪轻;谁年纪大?或:和您比起来,年纪谁小谁大?[1分] 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或:把他当作兄长来待。[1分] 要:邀请。[1分] 籍吏民:登记官吏和人民,或:造官吏名册和户籍册。[1分]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派遣将领守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出进和意外的变故啊。或:派将领把守关口,为的是防备其他坏人进出和发生异常情况(这句话的译文必须把因果关系表示出来,否则算错。)[2分] 岂:难道,或:哪里。[1分] 倍:背弃,或:叛。[1分] 2.间于齐楚:处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间于”解作“介于”“夹在”也算对。[1分] 是谋:这个(种)谋划。“谋”解作“计谋”“主意”也算对。[1分] 非吾所能及也:不是我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或:不是我能够想得出来的。[1分] 无已:不得已,或:没有办法。[2分] 斯:这,或:这个。[1分] 池:护城河。[2分] 效死:奉献出生命,或舍生相报。[2分] 去:离开。[1分] 38、给下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标点加在原文中间,翻译的文字写在相应的原文字句下面。(15分)(1983年全国高考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这一段文字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答案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和朋友约好一同外出, ②期日中, 时间约定在中午,或:以中午为期, ③过中不至, 过了中午友人还不来,或:过了中午还不来, ④太丘舍去。 太丘就丢下他走了。或:太丘就不管他走了。 ⑤去后乃至。 陈太丘走了之后友人才来。 ⑥元方时年七岁, 元方当时才七岁, ⑦门外戏。 在门外游戏。 ⑧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家不在?”或:……“令尊在家么?” ⑨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回答说:“等您很久不来,已经走了。” ⑩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朋友就发怒说:“不是人啊! (11)与人期行, 跟别人约定一起外出, (12)相委而去。” 把对方丢下就走了。”或:把我丢下就走。” (13)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或:……您和我的父亲约定以中午为期。 (1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到了中午还不来,那就是没有信用; (15)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当着儿子的面骂父亲,那就是不讲礼节。”或:……那就是没有礼貌。” (16)友人惭, 朋友感到惭愧, (17)下车引之,(此处用“。”号亦可) 下车招呼元方,或:下车拉元方, (18)元方入门(此处加“,”号亦可)不顾。 元方走进家门,不理睬他。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红的字。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2.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4.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5.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与璧而秦不与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答案: 1.背()2.违背、背弃3.失败4.依仗、凭借5.承担、担负 39、给下面的文言文加上标点。(1984年全国高考题) 霍光为人沉静详审长才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推崇)光。 答案: 霍光为人沉静详审,长才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 评分说明“美须髯”、“端正如此”、“风采”之后必须标句号,“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必须加引号,以上四处标错一处,扣一分。其他处要求断句正确。错两处扣一分;漏标、错标各算一处。 4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画横线的语句。(1984年全国高考题) 戴进,锻工(锻炼金属制作首饰的工匠)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一日,于市见熔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粮食)?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今人铄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将安托吾指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人御(使用)耳。彼惟煌煌是耽(沉溺),安知工苦?能徙智于缣素,斯必传矣。”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 1.直倍常工 2.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 3.不朽吾名 4.子巧托诸金 5.斯必传矣 答案 1.价钱比一般工匠的产品高出几倍。(“直”、“倍”译错各扣一分。译为“高出一倍”也不算错) 2.我竭尽自己的心思制作这种东西,哪里只是为了换饭吃?(前半句和后半句各一分) 3.使我的名不朽。(“不朽”的使动用法没译出,不给分) 4.你的巧妙的技艺放在金银首饰上 5.则(就)必然能流传后世。(“斯”译为“则”、“就”均可) 41、下边两段文字,记述了同一史实。对照阅读,按后面的要求答题。(13分)(1985年全国高考题) 《明史·周顺昌传》(节录) 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 )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毙一人,余负重伤,窬垣走。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 )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五人墓碑记》(节录) 予犹记周公(周顺昌)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然在墓者也 1.从下列词里选取恰当的填入《周顺昌传》中的括号内。 则及乃与然以 2.下列两个短句是从《周顺昌传》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它们各应在哪两句之间,用A、B符号分别标在原文应在的位置上。 A众益愤 B众纵横殴击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周顺昌传》 A为德于乡。 B德顺昌甚。 C前谒。 《五人墓碑记》 A行为士先者。 B按诛五人。 4.比较《周顺昌传》与《五人墓碑记》的两段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答案。 A这两段文字在记述苏州市民自发斗争场面时,对材料的处理有所不同。有的材料,《周顺昌传》写得详细,而《五人墓碑记》写得简略,试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这两段文字,对材料取舍、详略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分,每个词0.5分) (及)闻逮者至 (以)民情上闻 (乃)东厂耶 (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2.(2分,每句1分) A众益怒,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 B众纵横殴击,毙一人,……。 3.(5分,每个字1分) 《周顺昌传》 A善事,或好事,有益于士民的事 B感恩,或感激,爱戴 C上前 《五人墓碑记》 A表率、B查究 4.(4分) A①《周顺昌传》从“士民德顺昌甚”的角度,详细地写出苏州市民斗争的全过程,如“众咸愤怒”,“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众益愤”,“众纵横欧击”等,而《五人墓碑记》只写“众不能堪”。②前者着力渲染市民抗暴的声威,如“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在群众欧击下,“东西窜”、“毙一人”,“余负重伤,窬垣走”,而后者只写“而仆之”,“噪而相逐”。以上两方面,答出一个方面即可。 B①体裁不同。一为传记,以记叙为主。一为墓碑记,以议论为主。 ②突出的重点不同。一为周顺昌立传,突出周顺昌的品德及苏州市民对周顺昌的感戴。一为五义士树碑立传,突出五人死义的经过。 A题1分。 B题3分,答对一个方面给1分,答对两个方面给3分。 42、阅读下边这段文字。在方括内加上标点,然后按后面的要求答题。(12分)(1985年全国高考题) (谢)灵运既东〔〕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惠连幼有奇才〔〕不为父方明所知。灵运去永嘉还始宁,时方明为会稽(太守),灵运造方明,遇惠连,大相知赏。灵运性无所推,唯重惠连,与为刎颈交。时何长瑜教惠连读书,亦在郡内,灵运又以为绝伦。谓方明曰:“阿连才悟如此,而尊作常儿遇之;长瑜当今仲宣(王粲,字中宣,汉末文学家),而饴以下客之食。尊既不能礼贤,宜以长瑜还灵运。”载之而去。长瑜才亚惠连,雍、之不及也。 1.解释“饴”、“尊”两个字在文中的含义。 A饴:“饴”字在字典中有四个义项,你认为应取哪一项?在括号里打“√”。 糖膏()美味之食()赠与()以食食(sì)人() B尊:“尊”字可有下面四种解释,你认为应取哪一种?在括号里打“√”。 尊敬()尊贵()尊长()推崇() 2.下面是对ABC三句话的不同解释,请分别选择正确的一种,在括号中打“√”。 A“灵运去永嘉还始宁”的意思是: 灵运到了永嘉和始宁。() 灵运离开了永嘉和始宁。() 灵运离开永嘉回到始宁。() 灵运到了永嘉又回到始宁。() B“灵运造方明”的意思是: 灵运前往会见方明。() 灵运前往访问方明。() 灵运前往探视方明。() 灵运前往拜谒方明。() C“长瑜才亚惠连,雍、之不及也。”意思是说: 长瑜才不及惠连,雍、之也不及惠连。() 长瑜才不及惠连,雍、之则不及长瑜。() 长瑜才不及惠连,雍、之更望尘莫及。() 长瑜才不及惠连,雍、之根本不能和长瑜、惠连相提并论。() 3.把文中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 标点:依次为〔,〕〔、〕〔、〕〔、〕〔,〕〔,〕〔。〕〔,〕 (2分,每错两个扣0.5分) 1.以食食之尊长(2分,各1分) 2.灵运离开永嘉回到始宁。 前往拜谒 长瑜才不及惠连,雍、之不及长瑜。 (3分,各1分) 3.译文(5分。错一句扣1分,每句中有一处错误,全句不给分) 谢灵运离开永嘉回到始宁,这时谢方明当会稽太守,灵运去拜谒方明,遇到谢惠连,非常赏识。灵运性格不轻易推崇别人,只推重惠连,与他建立同生共死的交情。当时何长瑜正教惠连读书,也在会稽郡,灵运又认为这师生俩的才德是无与伦比的。灵运对方明说:“阿连这样聪慧有才华,您老却把他看成平庸的孩子,何长瑜是当今的王粲,您却供给他普遍客人的饮食。您既然不能尊重有才德的人,应该把长瑜交给我。”于是载着长瑜离开了。 43、阅读下边三组句子,注意其中加点的字。读后填空,每个括号里只填一个字母。(3分)(1986年全国高考题) 甲 (A)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B)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适大病,不能行。 乙 (A)公输盘不说。 (B)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D)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丙 (A)遂与秦王会渑池。 (B)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D)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在甲组中,()和()中的“适”意义相同。 在乙组中,()和()中的“说”意义相同。 在丙组中,()和()中的“会”意义相同。 答案:甲组A和C 乙组B和C 丙组B和D 44、下边(甲)(乙)两段文字分别见于《世说新语》和《资治通鉴》,二者记的是同一件事而略有不同。阅读后回答问题。(17分)(1986年全国高考题) (甲)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jué,欺诈)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 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yuè,黄,帝王用的仪仗),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世说新语》) (乙)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资治通鉴》) 1.给(甲)中画横线的文字加上标点符号。(2分) 2.为两段文字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解释。(3分) (1)陈() (A)chén陈列(B)zhèn阵地(C)zhèn阵容(D)zhèn列阵 (2)觇() (A)zhān察看(B)chān窥视(C)zhàn看望(D)zhān偷看 (3)数() (A)shuò屡次(B)shù很多(C)shǔ数说(D)sù经常 3.从下列语气词中选出三个,分别填到文中相应的〔〕里。(3分) 邪也矣焉耳 4.(甲)中的“晋宣王”是谁?(乙)中的“帝”指谁?“辛毗”和“辛佐治”是什么关系?(3分) 5.(甲)中说得“亮设诱谲万方”,(乙)中是怎么说的?摘出(乙)中相关原文,并把它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 译文: 6.诸葛亮不能把对方引诱出来作战, 按照(甲)的说法是因为: 按照(乙)的说法是因为: (用现代汉简要说明)(2分) 7.《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它成书比《世说新语》早还是晚?(2分) 答案: 1.(2分)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震动”后用逗号也不算错)错一处扣1分,扣完2分为止 2.(3分)(1)D(2)B(3)A答对一处给1分 3.(3分)也矣邪答对一处给1分 4.(3分)晋宣王即司马懿,“帝”指魏明帝,辛毗字佐治(或辛毗即辛佐治)答对一问给1分 5.(2分)原文: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 译文:诸葛亮就送给司马懿头巾之类妇女穿戴的服饰 摘对原文给1分,译文对给1分(“巾帼妇人之服”译成“妇女的衣服”不扣分,“遗”译错扣0.5分) 6.(2分)(A)辛毗制止司马懿出战(B)司马懿本来就不想打答对一处给1分,意思相同即可 7.(2分)《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它成书比《世说新语》晚答对一问给1分 45、下面的五句古文的译文,只有两句是符合原意的,把它们找出来。(3分)(1987年全国高考题) (A)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译文)醒来时只看到枕席,方才的烟雾云霞都不见了。 (B)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译文)我所喜欢的是“道”,进入了技艺的阶段了。 (C)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译文)在那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度,致力耕织,修治攻战的器械,在国外实行连衡而和诸侯相斗。 (D)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译文)樊哙把他的盾牌反扣在地上,将猪腿放在上面,拔出剑切开来吃。 (E)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宝重器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译文)诸侯都很恐惧,在一起会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珍器重宝和肥沃的土地,来送给天下之士。 〖答案〗:(A)(D) 46、下面句子中的加点的词,有的是人称代词,有的不是。各句分别属于A、B、C、D中的哪一种?请回答。(4分)(1987年全国高考题) (A)两个都是人称代词 (B)两个都不是人称代词。 (C)前一个是人称代词,后一个不是 (D)后一个是人称代词,前一个不是。 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答〗() 2.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以结盟好。〖答〗() 3.予我千金,吾生若。〖答〗()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答〗() 答案:1.B;2.D;3.D;4.C答对1个得1分 47、古文阅读(1987年全国高考题) 下面一段文字引自《孟子》,小字是古人的注解。借助这些注解阅读原文,然后回答问题。(15分) 逢蒙学射于羿,(羿,夏之诸侯,善射,百发百中。逢蒙,羿弟子也,亦弟子也,亦能百中。)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A):“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仆,御者也)。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瘐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端人用心有邪辟,知我是其道本所出,必不害我也。)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B):‘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叩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庾公之斯至,竟如孺子之所言。而曰:“我不敢废君事。“故叩轮去镞,使不害人,乃以射孺子,四发而去。乘,四也。孟子言是,以明羿之罪。假使如子濯孺子之得尹公他而教之,何由有逢蒙之祸乎?) 1.羿和逢蒙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子濯孺子、庾公之斯、尹公之他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曰(A)的说话人是谁?曰(B)的说话人是谁?(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两个“曰”后面都只有前引号(也就是上引号),没有后引号(也就是下引号),请把后引号补上。(标在原文上)(2分) 4.下面的句子是什么意思?选出正确的答案。(4分) (1)今日我疾作 (A)今天我出发得匆忙。 (B)今天我赶快来作战。 (C)今天我的病突然加剧了。 (D)今天我的病犯了。 〖答〗() (2)问其仆 (A)问他的卫士。(B)问君王的使者。 (C)问替他驾车的人。(D)问他的左右侍从。 〖答〗() (3)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 (A)虽然如此,今天的事是君主命令的事。 (B)虽然如此,今天的事是你引起来的。 (C)即使如此,今天的事是君主命令的事。 (D)即使如此,今天的事是你引起来的。 〖答〗() (4)发乘矢而后反 (A)向四辆兵车射箭然后回头。 (B)向四辆兵车射箭然后投降。 (C)射了四箭然后回去。 (D)射了四箭然后背转身。 〖答〗() 5.子濯孺子确信庾公之斯不会杀死自己,是因为:() (A)他知道庾公之斯生性仁慈。 (B)他知道庾公之斯为人正直。 (C)他知道庾公之斯认识自己。 (D)他知道庾公之斯忠于君主。 6.“抽矢叩轮,去其金”这句话中的“金”指的是_________(答案不超过两个字)。“去其金”是为了___________(答案不超过六个字)。(2分) 7.孟子认为“羿有罪(过错)”的理由是什么?注解中有一句话说明了理由,请把这句话找出来,并译成现代汉语。(3分)得分 注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分)都是师徒关系(意思对即可),有一处错不给分 2.(2分)A孟子;B庾公之斯(答对1个得1分) 3.(2分) 曰(A)全段结束处打双引号 曰(B)“我不敢废”后打单引号 答对一处给一分,单双引号打错的不给分。引号打在点号里面不扣分。 4.(4分) (1)D;(2)C;(3)A;(4)C(答对1个得1分) 5.(1分)B 6.(2分)箭头(镞)不伤害人(使不害人) 答对1个得1分,超过字数不给分 7.(3分) 注解:假使如子濯孺子之得尹公之他而教之,何由有逢蒙之祸乎? 译文:假如象子濯孺子找到尹公之他来教那样,哪里还会有逢蒙之祸呢? 译文意思对即可。注解1分,译文2分。译文有误,错1处扣1分,扣完2分为止。 48、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方括号中是古人注解),读后答题。(15分)(1988年全国高考题) 甲.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注:使酒,因酒纵性谓之使酒。近,谓亲近天子而为大臣。]至,留邸(①a)一月,见(①b)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注:谓窥见陛下深浅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乙.以一人之誉而召季布以一人之毁而遣季布天下将窥其浅深虽然何病人主威福之大权,岂以天下莫能窥为不测哉!布之悻悻于罢去,而仰诘人主以取快,其不足以为御史大夫,明矣。使酒难近之实,自露而不可掩矣。文帝之失,轻于召布也,非轻于罢布也。慎用大臣而不吝于改过,闻人之言,迟之一月,而察其非诬,默然良久而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所以养臣子之耻也,非惭也。如(①c)其惭邪,抑(①d)以轻于召布而愧其知人之不夙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①对下列多义词,分别选出符合文义的解释。(4分) a邸 (A)国舍(B)旅馆(C)停留(D)达 答() b见 (A)进见(B)知道(C)显露(D)被 答() c如 (A)好象(B)或者(C)假如(D)将要 答() d抑 (A)发语辞(B)而且(C)还是(D)只是 答() ②选出“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的正确解释。(2分) (A)这个人一定有利用我来欺骗陛下的意图。 (B)这个人一定有人为我欺骗陛下的想法。 (C)这一定是有人利用我来欺骗陛下。 (D)这一定是有人认为我欺骗陛下。 【答】() ③选出“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的正确解释。(2分) (A)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到这件事后,就有办法窥测陛下的深浅了。 (B)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到这件事后,有的会据此窥测陛下的深浅。 (C)我担心天下的人,知道或听见这件事的,就有办法窥测陛下的深浅了。 (D)我担心天下知道或听见这件事的人,有的会据此窥测陛下的深浅。 【答】() ④选出“布辞之官”的正确解释。(2分) (A)季布拒绝回到河东太守任上去。 (B)季布辞别文帝回到河东太守的任上去。 (C)季布辞去了河东太守的官职。 (D)季布推辞了文帝封他的河东太守这个官职。 【答】() ⑤从司马迁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对季布和文帝的看法,王夫之的看法与他不同。两者的差别有四种说法,选出正确的一种。(3分) (A)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但知过能改;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任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改过太迟。 (B)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又文过饰非;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人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知人太晚。 (C)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又文过饰非;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任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改过太迟。 (D)司马迁认为季布刚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见,但知过能改;王夫之认为季布偏狭任性,文帝知过能改,只是知人太晚。 ⑥给画“~~~”线的文句加标点符号。(2分) 以一人之誉而召季布以一人之毁而遣季布天下将窥其浅深虽然何病 答案: ①(4分) a.A、b.D、c.C、d.D (对1个得1分) ②(2分)C ③(2分)A ④(2分)B ⑤(3分)B ⑥(2分)以一人之誉而召季布,以一人之毁而遣季布,(用冒号也可)天下将窥其浅深。(用逗号不算错,但前面不能用冒号)虽然,何病? 49、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方括号中古人的注解),回答18——24题。(1989年全国高考题)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钟侍王,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①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不足保也;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②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夏桀之国,左天门③之阴,而右天溪④之阳,庐、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武侯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注:吴起列传有,小异。史迁曰:“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扬雄曰:“美哉言乎!使起之用兵每右斯,则太公何以加诸?”二子论之当矣。然其言不可以人废也。] [注]①吴起:战国时魏人,曾为魏将,屡建战功,魏文侯任作为西河守。文侯死,遭人陷害,逃奔楚国。不久任楚令尹,辅佐悼王实行变法。他严明法令,裁减冗员,整顿统治机构,促进了楚国的富强。悼王死,为旧贵族杀害。②三苗:我国古代部族名。③天门:山名。④天溪:水名。 18.下面一句话中“重”字的正确读音和解释是(1分) 是重危也。 (A)zhòng重大的(B)chóng重复 (C)zhòng更加(D)chóng重新 【答】[] 以下两题,例句中加红的字和题目中带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19.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2分)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C)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D)其行罚也,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 【答】[] 20.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2分) (A)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D)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答】[] 21.“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这句话的正确译文是(2分) (A)然而能够取得那些城高人众二者并具的地方,是因为那些地方政治不好。 (B)然而却能够取得那些城高人众二者并具的地方,说明魏国政治不好。 (C)然而那些地方能够被兼并,是因为那些地方政治不好。 (D)然而却能够兼并那些地方,说明魏国的政治不好。 【答】[] 22.本文中夏桀之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是(2分) A.左天门之北,右天溪之南。 B.左天门之南,右天溪之北。 C.左天门之南,右天溪之南。 D.左天门之北,右天溪之北。 【答】[] 23.古注中所引史迁、扬雄的观点和注者自己的观点正确的理解是(4分) A史迁肯定吴起之言,否定其行。扬雄既肯定其言,又肯定其行。注者赞同史迁的意见。 B史迁肯定吴起之言,还定其行。扬雄既肯定其言,又肯定其行。注者赞同扬雄的意见。 C史迁、扬雄、注者都肯定吴起之言,否定其行,只是程度和表述方式有所不同。 D史迁、扬雄、注者都肯定吴起之言,否定其行,表述方式不同而程度并无差异。 【答】[] 24.根据古注,可以知道原文中吴起的这些话又见于哪一部古书?(2分) 答案: 18.(1分)C19.(2分)A 20.(2分)D21.(2分)C 22.(2分)D23.(4分)C 24.(2分)《史记》,有错别字不给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