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但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 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体现在红色上。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它能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 服饰不但能突现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缨络”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彩金丝” 系着,后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为“弟子”,再铸一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而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又不细写她的服饰了。元春省亲时,我们只看到皇家仪仗队里有人捧着她的“冠袍带履”,回到家后,也只知道她一次次“更衣”。到底穿戴如何,没有具体写。这是不写之写之妙。 总之,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的服饰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绝不违背清廷禁律。 B.贾宝玉是《红楼梦》中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他的服饰特色体现在红色上,红色可谓他情感内涵的象征符号。 C.文中援引徐珂《清稗类钞•服饰》、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是为了说明“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 D.仅从“通灵宝玉”“寄名锁”“护身符”这些宝玉的佩饰物上,我们就可看到他作为贾母、王夫人的掌上明珠、贾府宠儿的特殊地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对人物的服饰描写手法多样,各具特色:既有对贾府宠儿宝玉所佩戴饰品的精细刻画,也有对落魄文人贾雨村衣着特点的准确概括,还有对尊贵皇妃元春服饰的“不写之写”。 B.王熙凤盛装出场见客时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套上“青缎灰鼠褂”,可见“褂子”是清人在正式场合加于袍外的礼服。 C.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的代名词,红色也正是“怡红公子”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因而曹雪芹笔下的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 D.曹雪芹不仅用服饰突出人物外貌和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也通过服饰反映了人物际遇处境,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伦理尊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的服饰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曹雪芹根据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季节轮换、地位尊卑的需要,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精华融为一体,运用到小说的描写之中。 B.看破红尘出家时,宝玉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这红色是他反抗封建礼教,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 C.服饰彰显人物的地位。邢岫烟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黛玉进贾府时也略去对黛玉的服饰描写,都显出她们贫穷窘迫、寄人篱下的困境。 D.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却不细写她的服饰,因为无论穿什么都不足以标榜其尊贵,便索性不写。这不写之写更能引起人种种美的联想,比详写更经济,更含义深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随着国家政策频繁出台利好新能源汽车,各地方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也逐步加大,截至2018年6月20日,全国共有上海、深圳、重庆等15省市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奖励政策。 在如此大规模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情况下,电动汽车的产销量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18年1-5月,汽车产销均呈增长趋势。5月,汽车生产234.44万辆,同比增长12.84%;销售228.77万辆,同比增长9.61%。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6万辆和1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5.6%和125.6%。 就在这形势看似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一个致命的问题却悄然浮现。一些为蹭热度、蹭补贴进入这个领域的电池厂商生产出来的电池远远达不到新补贴政策要求,由于产品不合格,生产的大量电池只好报废。福建猛狮科技总经理王少平表示,“国内锂动力电池正在向高品质、有产能的企业集中,大者恒大的趋势开始越来越明显。”而随着动力电池市场的进一步升温,锂电池行业内的企业分化开始进一步加剧。 (摘编自《动力电池市场的“内忧外患”》,2018年6月21日) 材料二: 2017年全球动力电池销量前1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就有7席,占据世界第一位;预计到2020年,我国在全球电池市场所占的份额将达七成以上;目前我国电池生产企业已超过了200家,是全球拥有锂电池生产企业最多的国家。然而这一串数字,并没有让业内人士觉得骄傲。 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所长周震说:“从行业角度来看,美国有比较强的研发设计能力,目前仍然引领锂电池原始创新、核心材料研发;日本作为电池材料制造大国,生产规范严格,能够最先制造出新的成品电池;我国和韩国作为第二梯队,后续跟进。” 据了解,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中,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都已实现了国产化,唯独隔膜仍是短板。核心专利缺乏,隔膜等关键材料不给力,不仅成了国产锂电池难以承受之痛,也拖了国产锂电池企业“走出去”的后腿。 (摘编自《一层隔膜两重天:国产锂电池尚需拨云见日》,《科技日报》2018年6月22日) 材料三: 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日前宣布,该国部分企业及学术机构将在未来5年内联合研发下一代电动车全固态锂电池,并力争早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00亿日元,丰田、松下等23家汽车、电池和材料企业以及京都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15家学术机构将共同参与研究,计划到2022年全面掌握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 此前,法国雷诺汽车业务负责人诺曼德表示,全固态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工业的新希望,在成本、密度和热稳定性方面都较目前的锂离子电池有巨大优势。 相比于传统锂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将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优势。首先,相同能量下,全固态电池更薄且体积更小,从而方便应用在新型小尺寸智能电子设备,实现终端产品的小微型化。其次,全固态电池轻便,能量密度高。综合考虑到以上两大因素,全固态电池相比于一般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可以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到目前为止,许多实验室中,都已经可以小规模批量试制出能量密度为300-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从能量密度的数据上看,全固态电池带给人们的直观体会是我们的手机等电子产品从“一天一充”升级到“两天一充”。 (摘编自《日本为何对全固态锂电池情有独钟?》,OFweek锂电网2018年06月20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以2018年5月份的汽车产销量为例,通过列数据、作比较可以看出,在汽车整体产销增长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 B.动力电池市场的进一步升温,加大了对为蹭热度、蹭补贴而进入该市场的电池厂商的淘汰力度,锂电池行业内的企业分化开始进一步加剧。 C.中国动力电池在市场份额和企业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从业内人士的角度来看,我国动力电池产业虽然规模够大,但仍然存在着不足。 D.作为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之一的隔膜不能实现国产化,不仅制约了国产锂电池的进一步升级,也成了国产锂电池企业“走出去”的障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利好政策,推进了地方补贴、奖励政策的出台,为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而相应的动力电池行业的跟进迫在眉睫。 B.三则材料都提及了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之间的关联,新能源汽车为电池产业带来市场,动力电池则是前者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C.日本作为电池材料制造大国,能够最先生产出新的成品电池,走在动力电池制造的前列,这可能得益于日本的企业和学术机构共同参与研究这一特点。 D.全固态电池在成本、密度和热稳定性方面都较目前的锂离子电池有巨大优势,它是新能源汽车工业的新希望,也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 6.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想要有所突破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月白湖荡 余显斌 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它水草。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水面有菱角,青嫩嫩的,随手捞起一个,洗一洗就可以生吃,味道青鲜鲜的。水下呢,还有嫩嫩的藕。这儿的湖泥很软,提一根荷梗,轻轻地扯起来,就带出一根藕来,白嫩嫩的。用水一洗,吃上一口,满嘴都是莲藕的香味。 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 每次等待小王叔叔时,棒子都会这么做。等到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小王叔叔就会出现,来时,骑着匹大白马。小王叔叔吃着菱角,还有嫩藕。棒子就跑过去,羡慕地摸着大白马的鬃毛。 小王叔叔笑道,想骑? 棒子点点头,当然。 小王叔叔就老气横秋地说,小鬼,太矮了,脑袋高过马背时,才能骑。 棒子噘着嘴,暗地里和白马比比,头刚刚挨着马背。 他想,再过一年就高过马背了,就可以了。 可是,离开后,小王叔叔却再没有来过。那天,棒子撑着一只小划子,藏在苇草里,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没有等到,几声鸟鸣后,他等来的是一个陌生人,是张叔叔。棒子忙问,小王叔叔呢? 张叔叔红了眼圈,轻声告诉他,小王叔叔遭遇了小鬼子,牺牲了。 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远处的天,近处的水,还有苇草、荷叶、荷花,都一片朦胧。他喃喃地道,怎么会?小王叔叔有大白马,又高又大,跑起来飞快。 张叔叔叹息,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跑起来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快多了。 棒子咬着牙,狠狠地道,东洋马,真可恨! 张叔叔也点点头咬着牙说,我们要报仇。 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原来,张叔叔这次来,是传达上级命令的,最近,一支新四军骑兵营要经过这儿,准备和湖东新四军二团会合,端掉小鬼子的碉堡。张叔叔告诉棒子,骑兵营来时,希望棒子能给带路。 棒子高兴极了,说声是。 张叔叔拍拍棒子的肩膀叮嘱,小鬼,注意安全啊。 棒子点点头,送走了张叔叔,撑着小划子,出没在密密的苇丛里,等着骑兵营的到来。 骑兵营来时是在一个晚上,月光水亮亮的一片,笼罩着湖面。湖面浮荡着淡蓝的雾,苇草和荷叶在雾里如淡墨画的一般,朦朦胧胧的。 张叔叔带头,将骑兵营长介绍给棒子。 骑兵营长笑着夸棒子是好样的。 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骑兵营长开玩笑说,没骑过吧?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的样子,逗得骑兵营长笑了,张叔叔也笑了。 湖里芦苇丛中隐藏着一条暗道,在湖中间,有新四军的监察哨把守着,有可疑人经过,监察哨马上鸣枪报警,对岸的新四军二团听到枪声,立即做好战斗准备。因此,鬼子几次来袭,都大败而归。 棒子当然能带人顺利通过,因为棒子是新四军的通讯员啊。 他手一挥,带着骑兵营出发了。 已经是后半夜了,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还有“咚”的一响,是青蛙跳水的声音。棒子带着部队,静静地走着,沿着那条路走着,新四军监察哨看见了,没有阻拦。棒子带着骑兵营走到一处湖湾处,将两根手指插入嘴里,“嘘”地吹响一声口哨。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抱着身边的张叔叔,“噗通”跳入湖水深处的苇草丛里。 湖里的月光顿时碎了。枪声响起,打破湖面的寂静。 骑兵营士兵一个个在枪声中倒下,不一会儿,全被消灭。 新四军战士划着水,从苇丛里浮出来打扫战场,同时寻找着棒子。一片荷叶下,一个声音道,在这儿呢。随着声音,棒子浮出水面,拖着肚子已经灌满水的张叔叔。 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 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摸清一切后,他枪杀了小王叔叔。然后,自己扮成通讯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特种部队,假扮做新四军骑兵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 他最终自投罗网,却弄不清自己究竟在哪儿露了马脚。 棒子得意地说,是你自己吐露了真相的。 棒子说,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因此,发出信号,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 大木三郎一听,傻了眼。 棒子随着新四军战士押着垂头丧气的大木三郎,迅速消失在月光下的苇丛中。月光慢慢变淡了,照着湖面,苇丛里有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棒子没等到小王叔叔却等来了一个陌生的张叔叔,这一蹊跷的情节为下文他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埋下了伏笔。 B.小说中反复出现“月光”形象,不但展示了那天晚上的特定环境,还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与故事情节相映成趣。 C.小说主人公棒子的形象生动鲜明:作为新四军通讯员,他尽管年纪还小,但机智勇敢,临危不乱,令人敬佩。 D.小说的语言清新自然,描写简练传神,如写月下苇草深处的露珠滴落声、青蛙跳水声,以静衬动,细致入微。 8.小说开头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结尾部分说,“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女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商隐能为古文 / 不喜偶对 / 从事令狐楚幕 / 楚能章奏 / 遂以其道授商隐 / 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 博学强记 / 下笔不能自休 / 尤善为诔奠之辞 B.商隐能为古文 / 不喜偶对从事 / 令狐楚幕楚能章奏 / 遂以其道授 / 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 博学强记 / 下笔不能自休尤 / 善为诔奠之辞 C.商隐能为古文 / 不喜偶对 / 从事令狐楚 / 幕楚能章奏 / 遂以其道授商隐 / 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 博学强记 / 下笔不能自休 / 尤善为诔奠之辞 D.商隐能为古文 / 不喜偶对从事 / 令狐楚幕楚能章奏 / 遂以其道授 / 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 博学强记 / 下笔不能自休尤 / 善为诔奠之辞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 B.古代男子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15岁左右的年纪。 C.古代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称元年。自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多以年号纪年。如文中的“开成二年”“会昌二年”“大中初”均采用帝王年号纪年法。 D.“迁”是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的词语之一,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左迁”指降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B.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 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C.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 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 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13.把文中画横线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唐诗,回答14--15小题。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注: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写作《琵琶行》次年,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 14. 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 时值夏季,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 C. “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 D. “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15.秋虽未至,但秋思已先秋而生。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12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蜀道难》中以行人触手可及天空之夸张手法写山高、写令人惊心动魄衬托路险的句子是: , 。 (2)《秋兴八首》(其一)中“ , ”两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因时局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其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3)《琵琶行》中,白居易运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让人回味无穷的句子是 , 。 (4)《寡人之于国也》中写鱼网不要随意进和打鱼,百姓就有吃不完的鱼鳖的两句是: , 。 (5)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的两句是: , 。 (6)《赤壁赋》中借客人之口来感慨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的语句是: , 。 三、 语言文字运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传遍全球,长盛不衰。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人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 。《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 。 俗话说,“三口为品”,这正是中国人对茶的品饮艺术极为朴素的认识,对于中国人来说品茶就是品味人生。茶里面既有大千世界的班驳色彩,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在这里,茶就像人们自身气象万千的人生经验。茶之“绿”,不仅是茶的本色,也是人类生命的本色。而茶之“苦”,不但是茶之真味,也是人生的真味。如此,茶才 ,回味不尽,中国人对品茶,强调的是切身的感悟与体验。前人于此常有 的描绘。近现代文学家林语堂有茶的“三泡”之境说,认为茶在二泡时最妙。第一次冲泡时宛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而“二泡”时则如十六岁之妙龄女郎,至“三泡”时已是少妇了。( )。此外,中国人在品饮时,注重体味茶汤中完整的世界,即融茶之色、香、味、神、境于一体,融诸多复杂的心理过程为一体,于无形之中完成从生理享受到精神享受的过程。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莫衷一是 不足为据 意味深长 出神入化 B.众口纷纭 无案可稽 耐人寻味 炉火纯青 C.莫衷一是 无案可稽 意味深长 炉火纯青 D.众口纷纭 不足为据 耐人寻味 出神入化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正是对苏轼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极为传神的演绎 B.苏轼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正是对这极为传神的演绎 C.这正是极为传神地演绎了苏轼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 D.“从来佳茗似佳人”苏轼名句正是对这极为传神的演绎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利用和发现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传遍全球,长盛不衰。 B.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茶的故乡。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C.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D.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茶的故乡。中国茶的利用和发现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传遍全球,长盛不衰。 20.文学鉴赏的过程,就是在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基础上再创造的过程。越是内涵丰富的作品,越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请仿照示例,在以下三篇备选文章中任选一篇,从两个不同角度解读。(5分) 【示例】在《祝福》中,我们既看到了以鲁四老爷为统治者的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也读出了社会底层普通劳苦大众的冷漠与不觉醒。 【备选】《林黛玉进贾府》《老人与海》《琵琶行》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中央电视台的《朗读者》节目广受欢迎,它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词,这些主题词都既富有内涵,又贴近生活。比如: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眼泪、告别、勇气、家、那一天、青春、味道、梦想。 以上主题词给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个主题词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根据原文”是之一“ 2.C 强加因果,原文第三段为“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 3.C 黛玉进贾府时略去对黛玉的服饰描写,并不是为了显示贫穷窘迫中寄人篱下的困境。 4.D原文是“核心专利缺乏,隔膜等关键材料不给力,不仅成了国产锂电池难以承受之痛,也拖了国产锂电池企业“走出去”的后腿”,并非“隔膜不能实现国产化”。 5.B“三则材料都提及了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之间的关联”一句错,材料二并没有提到两者的关联;还有应该是“优质电池”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6.提高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保证产品质量;提升国产动力电池的研发设计能力,掌握核心专利。加大对动力电池研究的资金投入;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系,增强研发设计能力,使科技成果能够快速落地。(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7.D(“以静衬动”不正确,应是以动衬静。) 8.①描写湖荡的秀美风光,为小说增添了诗情画意;②照应标题,并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做铺垫;③展现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有助于烘托棒子等新四军战士的美好形象。(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9. ①使小说情节发生逆转,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②张叔叔的日军间谍身份被棒子识别,充分表现了棒子的细心、机智,突出了他的形象特点; ③日军间谍冒充新四军通讯员,可见对敌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试题答案: 10.A 11.B 12.A (解析在后) 13.(1)第二年,令狐做宰相,李商隐多次写信陈说内心苦衷,令狐不理睬他。(“明年”“陈”“省”各1分,整体大意2分。) (2) 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给八州排序(或翻译成“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区区:小小的; 致:达到,发展;朝:使动用法。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10.试题分析: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11.试题分析:B.应该是20岁,女子15岁成年称“及笄”。 12.试题分析:A 李商隐在令狐楚手下是担任了巡官,但并非朝廷命官。天成二年,他才考中进士,脱下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曾祖李叔恒,十九岁中进士第,官位终于安阳(今属河南)县令。祖父李俌,官位终于邢州(今河北邢台)事参军。父亲李嗣。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孤楚出镇河阳(今河南孟县),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十二岁还不到。令孤楚因为他少年英俊,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令狐楚镇守天平(今山东东平)、汴州(今河南开封),李商隐跟随为巡官,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今陕西西安)。开成二年(837),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会昌二年(842),他又以书判中拔萃科。 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他掌书记,得侍御史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者,但本来是武将的后代,李德裕平时待他很好,那时李德裕掌权,起用他为河阳主帅。李德裕和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相互间仇怨很深。李商隐既为王茂元干事,李宗闵之党很鄙薄他。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品行不端。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来游京师,但朝廷久久不给安排职务。正碰上给事中郑亚任桂州(今广西桂林)廉察使,聘请他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847-860)初年,白敏中掌执朝政,令狐在内署,共同排挤李德裕,并逐出京师。郑亚因为属李德裕之党,也被贬为循州(今广东惠阳)刺史。李商隐随郑亚在岭南多年。三年(849)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李商隐为掾曹,让他管草写笺奏。第二年,令狐做宰相,李商隐多次写信陈说内心苦衷,令狐不理睬他。卢弘正出镇徐州(今属江苏),李商隐又跟随去任掌书记。正遇河南(今河南洛阳)府尹柳仲郢镇守东蜀,用他为节度判官、检验工部郎中。大中(847-860)末年,柳仲郢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罢废,回郑州(今属河南),没多久也就病死了。 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令狐楚能写奏章,遂即将他的写作经验传授给李商隐,从这时始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奏章。李商隐博学强记,写文章时下笔不休,尤其擅长撰写诔和祭奠之辞。他和太原(今属山西)温庭筠、南郡段成式同时齐名,当时号为“三十六”。文思清丽,温庭筠超过他。但他们都不持操行,恃才怪异偏激,为当时宦途中人所鄙薄,所以不能进而为名宦,坎坷终身。 14.B。 “连绵不断的蝉声”有误,原文为“薄暮两三声”, 15. ①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作者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老的感伤。 ②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③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往昔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浔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每点2分) 16. (1)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3)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7.A(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众口纷纭,人多嘴杂,议论纷纷。根据原文“人人言殊”可知,对于“中国人何时开始饮茶”,人们各有各的看法,没有统一的意见,因而应当选择“莫衷一是”,排除B、D两项。不足为据,不能作为依据。无案可稽,没有证据可查。此处意思是说人人都知道《食经》是伪书,因而《茶经》就不能作为“中国人饮茶饮茶起于神农氏”的依据,应选择“不足为据”,排除C项。意味深长,含蓄深远,耐人寻味。耐人寻味,形容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18.A(“从来佳茗似佳人”强调的是林语堂关于茶的“三泡”之境说,所以“这”为主语,排除B、D 两项;C项“这正是极为传神地演绎了……”的表述不顺畅,排除C项) 19.C 20.【答案示例】①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我们既看到了宝黛初会时的心心相印和一见钟情,也读出了封建豪门穷奢极侈的生活和封建贵族家庭森严的等级观念。 ②在《老人与海》中,我们既看到了圣地亚哥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的不屈精神,也读出了人类理应敬畏自然、呵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意义。 ③在《琵琶行》中,我们既看到了琵琶女娴熟精湛的音乐演奏技巧和不幸遭遇,也读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诗人怀才不遇时的凄凉境况和郁闷心情。 (解读符合文意,必须有两个解读角度,各2分;联系作品中的形象分析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1. 按照高考阅卷要求。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