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中卫一中2019-2020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语文 命题教师:谢彦玲审卷教师:段立坤期望均分:95‎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剧,中西经济、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由此引发的东西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建成了东西文化在兼容与互相借鉴的过程中的碰撞也日趋激烈。人们在满足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思想观念的升级、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人们不可能再满足于过去的传统侄桔与束缚,人们寻求的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生活方式。突破传统、追求自我成为当今人们的精神目标与追求。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人们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取向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地转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生活上的富足与安定,这时期的人们寻求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精神文化、精神价值上的追求以及对自我精神生活的全新把握。文化成为这种要求的源动力,精神上的富足在这一时期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起来,而与文化相对应的艺术也在整合、兼容、吸收、冲撞中寻找着自我发展的方向、探索着新时期寻求发展与自我展现、自身发展的契机,当代中国水墨艺术自然而然地也在经历着这样的历史演变。‎ 一百多年前,从一批为追求理想、寻求艺术突破与创新的艺术探索者踏出国门,去西方寻求艺术真谛的时候起,中国的艺术家对西方艺术的借鉴与吸收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徐悲鸿、李可染、林凤眠等一大批老一辈艺术家的探索之路,同样也在被当今的艺术家们继承与延续着。当代中国的水墨画家们,在吸取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在探寻着用西方绘画技巧来改造中国水墨艺术的道路,实践着西学东渐的可操作性,探索着中国传统水墨艺术发展的新路。他们的艺术创作,在水墨语言上进行了许多突破传统笔墨规范与品味的实验;他们的绘画风格的形成与评价体系,有悖于传统笔墨体系的价值标准。‎ 虽然民族的特点深深地停烙印在他们的水墨作品中,但他们改造传统中国水墨艺术的探索精神也不可否认。这些当代水墨画家,广泛地受到了西现代艺术的影响,在笔墨的表现性、造型符号、画面构成、图像组合等方面体现出与传统文人绘画相区别的独特性,展现着自我的“前卫”。在当代水墨艺术创作中,水墨画家们尝试着消解传统水墨画的笔墨法则,以当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精神对传统中国水墨艺术进行构建。对传统审美情趣与审美取向的破坏、对传统技法的解构,对西方抽象主义、印象主义绘画技法地吸收以及画家自我个性自觉地张扬与宣泄,从各个层面使当代水墨画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与观念,深度影响着这个时代的艺术创作与艺术受众。这个时期,画家个体观念的自由与语言个性独创,使现在艺坛成千上万的画家以独创的样式与风格竞逐着。无论是“实验水墨”、“表现水墨”,还是“观念水墨”,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这个竞争时期的语言独创角逐。‎ ‎ (选自姚明琦《试析当代中国文化与当代中国水墨艺术》2017年5月版,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剧,中西经济、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因此引发的东西价值观念上的差异,造成了东西文化在兼容与互相借鉴的过程中的碰撞也日趋激烈。‎ B. 当代中国水墨艺术经历着历史演变,这是必然的,在文化源动力的作用下,艺术也在整合、兼容、冲撞中寻找着自我发展的方向,探索着新时期新的发展与自身发展的良好契机。‎ C. 当代中国水墨画家们,不断地吸取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精髓,同时探寻着用西方绘画技巧来改造中国水墨艺术的道路,实验着西学东渐的可操作性,探索着水墨艺术发展新路。‎ D. 水墨画家尝试着消解传统水墨画的笔墨法则,以当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精神对传统中国水墨艺术进行构建,从各个层面使当代水墨面以西方独特视觉冲击着这个时代的传统艺术与湣民族文化心理。‎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人们在满足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思想观念的升级、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人们寻求的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生活方式。‎ B. 当代水墨画家广泛地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我们对他们改造传统中国水墨艺术的探索精神不可否认,可惜的是那些民族烙印深深地停留在他们的水墨作品中。‎ C. 在探索水墨艺术发展的新路中,水墨画家在水墨语言上进行了许多突破传统笔墨规范与品味的实验;他们的绘画风格的形成与评价体系,有悖于传统笔墨价值标准。‎ D. 百年来,中国艺术家对西方艺术的借鉴与吸收从来没有停止过。百年前,中华民族就有为追求理想、寻求艺术突破与创新的探索者踏出国门,去西方寻求艺术真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突破传统、追求自我成为当今人们的精神目标与追求。人们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取向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地转变,人们寻求的是更深层次的精神价值上的追求。‎ B. ‎ 这个时代的艺术包作,画家个体观念的自由与语言个性的独刨,使现在艺坛成千上万的画家以独创的样式与风格竞逐着。“实验水墨”“观念水墨”等不同程度地反映着此期的语言独创角逐。‎ C. 水墨画家在笔墨的表现性、造型符号、画面构成、图像组合等方面体现出与传统文人绘画相区别的独特性,展现着自我的“前卫”,但是徐悲鸿、李可染等艺术家的探索之路,仍被其继承延续着。‎ D. 当代中国的水墨画家们,作者不否认他们改造传统中国水墨艺术的探索精神,但他们的艺术创作,他们的绘画风格的形成与评价体系,有悖于传统笔墨体系的价值尺度,这方面在作者看来应该受到批判和否定。‎ ‎【答案】1. D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D项,“从各个层面使当代水墨画以西方独特视觉冲击着这个时代的传统艺术与民族文化心理”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从各个层面使当代水墨画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影响着这个时代的艺术创作与艺术受众……”。故选D。‎ ‎【2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我们不可否认他们对改造传统中国水墨艺术的探索精神,可惜的是那些民族的烙印深深地停留在他们的水墨作品之中”一句分析有误,原文只是说虽然民族的烙印深深地停留在他们的水墨作品之中,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他们对改造传统中国水墨艺术的探索精神。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D项,作者并没有批判否定,这一点也应该体现他们“改造传统中国水墨艺术的探索精神”,是不可否认的。故选D。‎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D项无中生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白 玉 盅 林清玄 ‎①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②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 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 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 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有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几乎是画笔所无法表达的。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那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④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苦瓜,因为老使我想起在灶台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鲜美蔬菜不吃,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偏偏家里就种着几株苦瓜,有时抗议无效,常被妈妈逼着吃苦瓜,说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实是因为家中的苦瓜生产过剩。‎ ‎⑤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为苦了;也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 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⑥苦瓜有很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江浙馆子里的“苦瓜生吃”,把苦瓜切成透明的薄片,蘸着酱油、醋和蒜末调成的酱,很奇怪,苦瓜生吃起来是不苦的,而是又香又脆,在满桌的油腻中,它独树一帜,没有一道菜比得上。有一回和画家王蓝一起进餐,他也最嗜苦瓜,一个人可以吃下一大盘,看他吃苦瓜,就像吃糖,一点也不苦。有一家江浙馆里别出心裁,把这道菜叫做“白玉生吃”,让人想起白玉含在口中的滋味,吃在口里自然想起故宫的“白玉苦瓜”,里面充满了美丽的联想。‎ ‎⑦画家席德进生前也爱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还能下厨。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苦瓜灌肉,每次请客都亲自做这道菜。上市场挑选最好的苦瓜,还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细心地捣碎以后,塞在挖空的苦瓜里,要塞到饱满结实,或蒸或煮,别有风味。一次,画家请客,我看到他在厨房里剁肉,小心翼翼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时,真觉得人生的享受无过于此。我们开玩笑地把画家的拿手菜取名为“白玉盅”。如今画家去了,他拿手的“白玉盅”也随他去了。我好几次吃这道菜,总品不出过去的那种滋味。‎ ‎⑧苦瓜真是一种奇异的蔬菜,它是最美和最苦的结合,这种结合恐怕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以前有一种酸酸甜甜的饮料,广告词是“初恋的滋味”,我觉得苦瓜可以说是“失恋的滋味”,恋是美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恋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个人不能尝苦,那么也就不能体会到那苦中的美。‎ ‎⑨我们都是吃过苦瓜的,却少有人看过苦瓜树。去年我在南部,看到一大片苦瓜田里长出累累的苦瓜,农民正在收采,他们把包着苦瓜的纸解开,采摘下来,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颗的白玉。我站在田边,看着篮中满满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我想,真正苦瓜生命里的美,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 ‎⑩我买了一个刚从田里采下的苦瓜,摆在家里,舍不得吃;放置几天以后,苦瓜枯萎了,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与透明,吃起来也丝毫不苦,风味尽失。这使我 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 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它是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 ‎4.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白玉盅”为题,不仅点出了写作的对象,而且突出了苦瓜的外表美,流露出作者对苦瓜深深的喜爱之情。‎ B. 苦瓜不但外表美,而且切开也是美的,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人站在苦瓜面前,特别是在夏天,心中就会有凉意的感觉。‎ C. 作者在第⑧段说苦瓜“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在第⑩段又说“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这貌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D. 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苦瓜来寄托人生的感悟,告诫世人要像苦瓜一样,不但要有外表美,而且要拥有心灵美。‎ ‎5. 作者在第②段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苦瓜之美的?请结合文本简析。‎ ‎6. 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最后要写看苦瓜树和买苦瓜的经历?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①从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写苦瓜白玉般的色彩,疣状突起部分长得细致。②从触觉的角度进行描写苦瓜触摸起来清凉滑润。③运用衬托手法,用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来衬托苦瓜的颜色质地,衬托之中既突出了苦瓜的颜色质地之美,又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之情。④运用比喻,把苦瓜比作白玉,表现对苦瓜的喜爱。⑤联想,由苦瓜联想到了清朝的玉雕“白玉苦瓜”。 ‎ ‎6. ‎ 作者通过写看苦瓜树,表现了自己在田里看到颗颗白玉般苦瓜的喜悦激动之情;通过对买苦瓜的描述,表明了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的观点。与第②段照应(与前文的“白玉苦瓜”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D项,“告诫世人要像苦瓜一样,不但要有外表美,而且要拥有心灵美”错误。作者并没有劝诫世人,这只是他的一些生活感悟,选项说法牵强附会,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故选D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答出“作者在第②段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苦瓜之美”,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第②段,筛选出描写苦瓜之美的句子,进行分析。第②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直接描写苦瓜之美,“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其中,“晶润透明”“卵形的疣状”都是看到的,是从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的;“仿佛是白玉一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则是从触觉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第二层是侧面描写苦瓜之美,先是由苦瓜联想到“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接着又联想到“翠玉白菜”,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苦瓜的质地。‎ ‎【6题详解】‎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最后要写看苦瓜树和买苦瓜的经历”,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上来看,第⑨段写了看苦瓜树,作者写从树上摘下苦瓜“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颗的白玉”,“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表达出看到苦瓜时的喜悦激动之情。第⑩段写了买苦瓜,写苦瓜放置几天后再吃,已经没有苦味了,于是作者得到感悟:“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从结构上来看,这两段写作者眼见从树上摘下的苦瓜像“一颗颗白玉”,与上文写到的“仿佛是白玉一般”形成了呼应,起到了使结构严谨的作用。‎ ‎【点睛】第1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语言和手法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通读全文,关注细节。(1)快速通读全篇,依据写作顺序理解思路;(2)找出议论性的段落和语句,快速把握作者情感及全文思想主旨;(3‎ ‎)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品味语言特色及创作风格;(4)分析写作手法;(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 材料二: ‎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 “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7.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 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 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8.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 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 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9. “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答案】7. B 8. A ‎ ‎9. ‎ ‎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②“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③“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④“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A项,“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还有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C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D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题干要求选出“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考生应到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B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C项,“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D项,“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题干问的是“‘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通读材料,可以确定答题区域在分布在所给的三则材料中,仔细阅读文本所给的三则材料,答题时,可以从“中国诗词大会”特点概括,材料一中说“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材料二中说“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材料三中说“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比如本题中,题干问的是“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题干要求综合三则材料概括,可见答案来自这三则材料;然后到文中圈出介绍诗词大会特点、影响、人们感受等语言,最后根据分值进行概括。可以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对教育的影响、对文化思考的影响等方面筛选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1)‎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2)。‎ ‎【注】(1)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2)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0. 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春入平原荠菜花”写荠菜花开满了田野,表现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孟春之景。‎ B. “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 C. “闲意态,细生涯”写的是村民的生活状态: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井然有序。‎ D.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被罢官闲居农村时不为俗事所扰,心系田园,悠闲自得的心情。‎ ‎11. 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0. C 11. (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2)田园风光怡人,农家生活闲适,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3)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 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A项,“孟春之景”分析有误,应是仲春之景,由“荠菜花”“新耕”“蚕生”可知。B项,“一片凄凉景象”分析有误,应是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充满生意。D项,表达了词人被罢官闲居农村时不为俗事所扰,心系田园,悠闲自得的心情”分析有误,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故选C项 。‎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抒情方式分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一类叫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结句写景又叫以景结情。表现手法,包括动静相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结合,以虚衬实,想象,联想,用典,对比,烘托,细节描写,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手法。先点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题目问,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考生只能回答最主要的一种,不能回答种。结合词下面的注解及词的内容可知,这首词主要是借怡人的田园风光,来反衬自己的失意。手法应当是以乐景衬哀情。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词人想到了的失意,因此感叹岁月流逝,感慨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 ‎【点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 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怒,慨然曰:“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而公顾屏弃田里,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推较贤德,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恕奇其言,笑而不答。明年登进士。改庶吉士。遂上疏曰:“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疏入,不报。‎ 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复上书曰:“少师安持禄怙宠,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致仕尚书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竑刚毅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部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帝得疏,领之。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待智刺骨。‎ 鼐常朝当侍班,智苦之日:“祖宗盛时,御史付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 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智身亲三木,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日:“智见经筵以寒暑辍讲,午朝以细事塞责,纪纲废驰,风俗浮毒,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窃以为忧,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献者承吉意,竞谪广东石城。‎ 智至广东,总督秦紘檄召修书。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天启初,追谥忠介。‎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B.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C.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D.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13.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 B. 侍班,指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主、记事、记住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宜,即“入直”‎ C. 三木,桎、梏合称“三木”,可以枷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因为是木制的所以称为三木,一般借指较轻的罪行。‎ D. 对簿,指受审问。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簿。‎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邹智路过三原,拜见退休尚书王恕,为王恕的遭遇打抱不平,并表达了上书天子的意愿,王恕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B. 万安、刘吉、尹直把持朝政,邹智十分愤恨,等到孝宗即位时,便对此三人进行弹劾,后来其中二人被罢免。‎ C. 邹智向皇帝推荐王恕,等到王恕受诏进京后,又建议王恕先拜见皇帝陈述弊政,后接受官职,否则难以再见到天子。‎ D. 邹智与御史汤鼐意气相较,关系友善,他们经常在一起品评人物,理论朝纲与民生,但后来也因此犯罪,被捕入狱。‎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 ‎(2)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圮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答案】12. C 13. C 14. D ‎ ‎15. (1)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用疏来陈述,你有幸遇到朝廷革新的时候,何不效仿先朝事例行事。(2)张良有超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的深谋远虑,反去学习用荆轲、聂政的手段,仅仅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一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痛惜的。‎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本题:‎ 画线句“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翻译为:陛下对于辅臣,每当遇到政事必定同他们商议,并对他们施以隆重的礼遇和特殊的恩惠,也可以说很信任了。然而遇到升降一个人的职位,或是处理一件事,往往直接由宫廷发出诏谕,使一二个小人暗中掌握其权柄,这实际上是对辅臣既任用他而又怀疑他。此句中,“进退一人”与“处分一事”结构相同,两句中间断句,排除AB两项;“中旨”为名词,“旨意”的意思,作“降”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D项;所以正确断句为“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 C项,“因为是木制的所以称为三木,一般借指较轻的罪行”错,只有重犯如叛逆、剧盗、杀人等才会戴此重刑刑具,一般的轻犯好比如今违反治安法的只会选择其一,所以三木借指重刑。‎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 D项,“因此犯罪”错,原文为“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可见他并没有犯罪,是被人构陷。‎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 ‎(1)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翻译为: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用疏来陈述,你有幸遇到朝廷革新的时候,何不效仿先朝事例行事。注意得分点:惟:只有;幸:有幸;值:遇到;盍:何不。‎ ‎(2)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圮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翻译为:张良有超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的深谋远虑,反去学习用荆轲、聂政的手段,仅仅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一定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痛惜的。注意得分点:盖世之才:超人的才能;为:动词,作;谋:深谋远虑;特:只;计:计策,手段;固:一定;圮:桥;此……者也:判断句。‎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十二岁能写文章。家境贫穷,他利用烧树枝树叶发出的火光,夜以继日地读书三年。成化二十二年(1486),乡试中获第一名。‎ 当时明宪宗愈加懒理朝政,而万安、刘吉、尹直位居内阁权力机构,邹智十分愤恨。途经三原时,求见辞官返乡的尚书王恕,感慨地说:“要想治理好天下,在于任用君子斥退小人。当今小人在位,祸害天下,而您却被屏弃乡村。我此行并不是为了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推举有才德的人,改变风俗,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王恕认为他说的话不寻常,笑笑没有应声。第二年邹智考中进士,任庶吉士,邹智于是上疏道:“陛下对于辅臣,每当遇到政事必定同他们商议,并对他们施以隆重的礼遇和特殊的恩惠,也可以说很信任了。然而遇到升降一个人的职位,或是处理一件事,往往直接由宫廷发出诏谕,使一二个小人暗中掌握其权柄,这实际上是对辅臣既任用他而又怀疑他。陛下难道不想推诚布公地待人吗?”奏章送呈皇帝,皇帝不给答复。‎ 邹智生性大方豪气自负,当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也都意见相投,邹智同他们关系都不错。他们在一起品评朝臣,议论人物。不久,明孝宗即位,对以往的弊政多有改革。邹智很高兴,认为自己的计划能够实行,又上书说:“少师万安恃位取宠,少保刘吉对上欺骗对下附和,太子少保尹直心怀奸诈,都是些世上的小人。陛下留用他们,那么君王的德行必不完善,朝政必定整治不好,此弊病是应当革除的。退休尚书王恕忠诚聪慧,可以担当重任,尚书王刚强果断,可以止息大奸之谋,都御史彭韶端平正直,可以决断大政方针,他们是世间的君子。”皇帝看完奏疏,点头表示赞赏。过了不久,万安、尹直相继被罢免。而刘吉仍居旧职,他对邹智恨之入骨。‎ 汤鼐经常在朝廷值班,邹智告诉汤鼐说:“先世兴盛,御史值班,得当面向皇帝陈述朝政的得失情况,皇帝即刻决定是采用或是禁止。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用疏来陈述,这样君臣之间不能相互交流,你有幸遇到朝廷革新的时候,何不效仿先朝事例行事。”等到王恕接诏到了京城,邹智前去拜见王恕说:“后世做臣子的没有机会见到天子,因此处理政事大都马虎草率,希望您暂且不接受官职,先请求朝见皇帝,将时政治理不善的一些情况一一向皇帝陈述,极力要求革除,然后再接受官职,这样就可能于政事有所益。如果先接受官职,就再没有见天子的日子了。”汤鼐与王恕也未能采用他的建议。‎ 时逢审理刘概的案子,刘吉指使同党魏璋把邹智名字牵涉进去,邹智被捕关进诏狱,颈、手、足上都套上刑具,仅能呼吸,邹智在接受审问时,慷慨地回答:“我见御前讲席在寒暑间停止讲习,午朝以皮毛小事敷衍塞责,朝政纲纪毁坏,风俗轻浮,人民生活困苦,边境防备空虚,我暗自为此担忧,与汤鼐等来往时议论这些情况是有的,其他什么就不知道了。”议罪的官员承奉刘吉的意图,最终将邹智贬到广东石城。‎ 邹智到了广东,总理监督秦纮奉诏修书。弘治四年(1491)十月得病突然去世,年仅二十六岁。天启初年,追赠谥号“忠介”。‎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道遥游》中,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引出“小大之辩”的句子是_____,_____。‎ ‎(2)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_____,_____。‎ ‎(3)《道遥游》中,庄子用水、风做类比后推出大鹏要展翅高飞也需要有力凭借的句子_____,_____。‎ ‎(4)在《赤壁赋》中,用大胆的想象来描写箫声超强感染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 ‎(5)《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 ‎【答案】 (1). 小知不及大知 (2). 小年不及大年 (3). 我决起而飞 (4). 抢榆枋而止 (5). 风之积也不厚 (6).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7). 舞幽壑之潜蛟 (8). 泣孤舟之嫠妇 (9). 寄蜉蝣于天地 (10). 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有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1)知(2)决(3)抢(4)榆枋(5)负(6)壑(7)蛟(8)嫠(9)蜉蝣(10)粟。‎ ‎【点睛】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四)课内知识巩固。(9分)‎ ‎17.指出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错的一项()‎ A. 早缫而绪(丝)六国互丧,率路秦耶(大概)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抱负)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的地步)‎ B. 逞于一击之间(快意)非有平生之素(交情)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给)置之,区区不足较也(区区小事)‎ C.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迎接)思厥先祖父(我们)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可谓智力孤危(智单力薄)‎ D. 遂而鸡豚(抚养)其身之可爱(可怜)彼其能有所忍也(那些)比得软脚病(一个接一个)‎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本题:‎ A项,“早缫而绪”译为:早点缫好你们的丝。缫:动词,煮茧抽丝。“六国互丧,率路秦耶”译为: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率:全都。“‎ B项,“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译为: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与,动词,亲附,结交。‎ C项,“思厥先祖父”译为:回想他们的先辈。厥:代词,其,指他,他们。“可谓智力孤危”译为:智谋和力量(变得)势孤力弱。智力,古今异义,智慧和力量。‎ D项,“遂而鸡豚”译为: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遂:喂好。“其身之可爱”译为:他们的生命值得爱惜。可爱,古今异义,值得爱惜。“彼其能有所忍也”译为:他如果能忍受得住。其,助词,常用在“彼”之后。“比得软脚病”译为:近来得了软脚病。比,近来。‎ 故选D。‎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18.找出并归类下列词类活用正确的一组是()‎ ‎①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③其君能下人④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⑤李牧连却之⑥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⑦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⑧李牧连却之⑨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⑩老于此五物之间 A. ①④⑤⑧③⑦⑨⑥②⑩ B. ①④⑤⑧③⑨⑥②⑦⑩‎ C. ④⑤⑧③⑦⑨①⑥②⑩ D. ①④⑧③⑤⑦⑨⑥⑩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本题所有选项内容全部来自课本,根据“语法分析法”和“语境分析法”来判断活用类型,然后和例句进行比较,选出正确答案。‎ 本题:‎ ‎①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译为:所以那老人故意粗暴傲慢地侮辱他。折,动词活用作使动,使……受辱。‎ ‎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译为: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指受到的小的贿赂、大的贿赂。‎ ‎③其君能下人,译为:这个国君(郑国的国君)能够做到礼下于人。下,名词活用为动词,对人谦让,委屈自己。‎ ‎④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译为:项羽不能使他发怒。怒,动词活用作使动,使……发怒。‎ ‎⑤李牧连却之,译为:李牧连续抵御秦国(进攻)。却,动词活用作使动用法,使……退却。‎ ‎⑥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译为: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日” “月” , 都是名词作状语,每日每月。‎ ‎⑦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译为: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礼”,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礼待、礼遇”。‎ ‎⑧李牧连却之,译为:李牧连续抵御秦国(进攻)。却,动词活用作使动用法,使……退却。‎ ‎⑨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译为:(用)指甲划破树皮来看它是死了还是活着。爪,名词,手、指甲的统称,用作动词, 用指甲抓。‎ ‎⑩老于此五物之间,译为:在这五种物品中间变老。老,形容词作动词,变老。‎ 由以上分析可知:①④⑤⑧为“动词活用作使动”,③⑦⑨为“名词作动词”,⑥为“名词作状语”,②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⑩为“形容词作动词”。‎ 故选A。‎ ‎19.下列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②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③洎牧以谗诛 ‎④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⑤赵尝五战于秦⑥匹夫见辱⑦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⑧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⑨方其得意于五物之间⑩累于彼者已劳矣 A. ①⑤②④⑨③⑥⑦⑩⑧ B. ①⑤⑨②④③⑥⑦⑩⑧‎ C. ①⑤⑨⑩②④③⑥⑦⑧ D. ⑤⑨①②④③⑩⑥⑦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特殊句式的特点,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句式特点。‎ 本题: ‎ ‎①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译为:张良在圮上接受一位老人赠兵书。状语后置句,“于圯上”作“受书”的状语,正常语序为“夫子房于圯上之老人受书也”。‎ ‎②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译为:秦始皇已经不能惊扰他的谋略而使其盲动,项羽也无法使他激怒而去冒险了。此……也,判断句。‎ ‎③洎牧以谗诛,译为: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被动句。‎ ‎④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译为:因为争相贿赂倾国,导致自己国力下降,是灭国的道路。……也,判断句。‎ ‎⑤赵尝五战于秦,译为:赵曾与秦作战五次。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赵尝于秦五战”。‎ ‎⑥匹夫见辱,译为:一般人受辱。见,被。被动句。‎ ‎⑦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译为: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 为……所,表被动,被动句。‎ ‎⑧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译为:所以虽然百战百胜却轻易消耗了兵力。是以,因此。固定句式的标志。‎ ‎⑨方其得意于五物之间,译为:当自己在这五种物品中得到意趣时。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方其于五物之间得意”。‎ ‎⑩累于彼者已劳矣,译为:我被官场拖累,已经劳苦了。于,被。被动句。 ‎ 由以上分析可知:①⑤⑨为“状语后置句”,②④为“判断句”,③⑥⑦⑩为“被动句”, ⑧为“固定句”。‎ 故选B。‎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一个大坑,看着很松软,有点像巧克力蛋糕——这是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上午11时40分,“嫦娥四号”传回的月背影像图带给人们的______。这张在网络上刷屏的图片,拍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中的冯·卡门撞击坑。这一盆地是在40亿年前被小天体砸出来的。‎ 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由于潮汐锁定的关系,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相等,( )。同样,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使得人类无法对欲求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这大大_____了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是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此前,有关月球背面的信息主要来自遥感探测。此次,“嫦娥四号”携带月球车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是中国航天创造的有一个人类“第一次”,是中国为全人类科技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在公众和网友为此_____之时,科学家则对“嫦娥四号”所携带的月球车有着更多期待:当月球车正式开始巡视,将会有更多科学数据_____地通过地月之间的中继星“鹊桥”传回地面。有关月背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遐想 限制 亢奋不已 源源不断 B. 联想 限制 亢奋不已 不绝如缕 C 遐想 制约 兴奋不已 不绝如缕 D. 联想 制约 兴奋不已 源源不断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所以无论人们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能被看见 B. 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半球,即正面的半球能被地球上的人们看见 C. 所以无论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正面的半球 D. 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地球上的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B. 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C. 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D. 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答案】20. D 21. C 22. A ‎【解析】‎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掌握近义词语的能力。近义词涉及的范围很广、数量较大,要准确的辨析近义词,就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词语的含义、使用对象与范围、情感色彩、语体风格、固定搭配,语法功能等方面入手。备考中可根据资料把近义词归类整理,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将近义词编成口诀,就是一种很好的归类法。第一组: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联想: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语境中人们由“月背影像图”产生了对月球上具体情形的想象。应选“联想”。第二组:限制:不能踰越的一定界限。制约:一事物的存在、变化是另一事物存在、变化的先决条件,则前者制约后者。语境中说“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因而“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无法进行。这里应选“制约”。第三组:亢奋不已:极度兴奋,不能自控。兴奋不已:非常高兴,兴奋得不能自控。语境中,中国航天取得进展,公众与网友感到兴奋。此处应选“兴奋不已”。第四组: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指月球探测数据不断传来。应选“源源不断”。分析可知,D项成语全都恰当。故选D。‎ ‎【21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补写的部分在语境中是因果关系的结果的部分。根据语境,补写的句子主语是“人们”,应使用主动态。AB两项省略了主语,而采用了被动态表达,与语境表达不连贯。排除AB两项。D项 “观察月球”的立足点应是“在地球上”,“地球上的人们”语言累赘,说法不妥,目前地球之外还没有发现有人类。排除D项。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划线句子有两处有语病,其一是:“藏在”应搭配“深坑中”,排除CD两项。其二是:“研究”与“清楚”之间不需要加“得”。排除B项。分析可知A项修改的最恰当。故选A。‎ ‎23.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下面语段中的观点?()‎ 科学家发现,生活在大的群体之中的鸟类,比生活在孤独之中的鸟类大脑中有着更多的新的神经元,也有着更强的记忆力。他们据此向人类发出忠告:如果你是一个孤独者,你最好交结一些朋友,否则就会丧失你宝贵的脑细胞,导致记忆力低下。‎ A. 人类大脑和鸟类大脑根本不同。 B. 人脑比鸟类大脑发达得多。‎ C. 很多交友多的人记忆力并不好。 D. 很多孤独者的记忆力非常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逻辑思维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整体把握语段内容,分析句间逻辑关系,结合排除法,最后选择正确答案。‎ 本题:‎ 题干由“生活在群体中的鸟类,比生活在孤独中的鸟类有着更强的记忆力”,推出结论“人类也不应该生活在孤独之中。否则会导致记忆力低下”。‎ A项,说明人和鸟类的大脑不存在可比性,即论据和结论之间没有联系,能很好地反驳题干观点;‎ B项,没有指出两者有根本不同,削弱程度不如A项;‎ C项,只是通过举例说明题干的观点不一定可靠,但也可能这些人如果不交友记忆力更差,且“很多”是一个模糊概念,可能更多交友的人记忆力很好,故削弱程度也不如A项;‎ D项,削弱方式与C项类似。同样也不如A项。‎ 故选A。‎ ‎24. 下面这个新闻材料,请任选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语言流畅,50字以内。‎ 最近,北京大学宣布2012年将继续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全国211所中学可推荐260名学生。这些学生若通过面试,可在高考录取时享受北大降至当地本科一批控制线录取的优惠。不过,推荐生标准首次明确规定基础学业成绩位居全年级前5%以内,不孝敬父母的学生不得推荐。这不禁令人想起汉代的“举孝廉”。汉时选拔人才,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举孝廉。‎ ‎(1)我赞成:‎ ‎(2)我反对:‎ ‎【答案】赞成理由:孝敬父母及长辈的风气淡化乃至丧失,已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北大此项新规,对提倡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反对理由:无法量化标准,助长歪风邪气;变相鼓励家长孩子搞形式主义,被动造假。‎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要结合原文进行有理有据的阐述。‎ ‎25.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______‎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______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悄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文中空缺处应补的词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用“梵婀玲上秦着的名曲”比喻______,意在突出______。‎ ‎(3)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______衬托月色的朦胧:用______衬托月光的轻盈。‎ ‎【答案】 (1). 泻 (2). 浮 (3). 笼 (4). 光和影的组合 (5). 光与影内在的和谐美 (6). 叶和花 (7). 树影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此题主要考查对动词的精心锤炼。动词是文章活的灵魂,动词运用得妙,就能增强文章的精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使文章富有文采,令人耳目一新;动词运用得有灵气,还能增强文章的气韵。‎ 本题:‎ ‎“泻”,结合“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分析,喻体为“流水”。“泻”本指液体快速地流,这里从“月光如流水一般”的比喻而来,非常精工,加上“静静地”这一修饰语,使静态的月光流动起来,但又绝无声响,准确地写出了静穆的景象。‎ ‎“浮”字来修饰“青雾”非常恰当,写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了雾的轻飘状态,表现出当时荷塘朦胧宁静的特点。‎ ‎“笼”字照应上文叶子、花被雾笼罩的情景,同时给人一种朦胧之感。‎ ‎(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本题需要明确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点明表达效果。‎ 本题:‎ 原文“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该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作者通过看到的光与影的美丽联系到了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将荷塘月色的光影变化比作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运用听觉,突出月色的美丽和作者与自然的和谐。所以此处本体是“光和影的组合”,喻体是“梵婀玲上秦着的名曲”,意在突出“与影内在的和谐美”。‎ ‎(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本题主要涉及衬托手法(侧面烘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衬托手法是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入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本题:‎ 原文“月光如流水一般……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着轻纱的梦”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原文“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悄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通过写树、影的明暗掩映、错落有致,衬托月光的轻盈荡漾。‎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一味地怀疑,你的世界将变成灰色。有人说:一味地相信,你的人生就只能匍匐。‎ 对以上两种说法,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观点明确,以议论为主。③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信任与怀疑的辩证法       ‎ 作为一个生于中国,长于中国,最后也将死于中国的普通人,自然希望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也希望自己的思想与行动能够使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在此意义上,我愿意选择相信;然而,如苏格拉底所言,“没有经过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作为一个思想者,无论身处什么时代,我更愿意选择怀疑,在当下的中国尤其如此。‎ 怀疑一切固然很累,但相信一切则很可怕。信任是一种降低人际复杂性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成本的社会机制,固然是可欲的,但无数的历史事实却已经证明了--盲目地信任带来的往往是巨大的社会灾难。年轻人的活力固然值得羡慕,然而,最怕看到青年因盲信而产生的狂热--这在某种社会语境里虽然可以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但在更多情况下,却是一种巨大的破坏性力量,尤其在咱中国,后者的可能性往往更大。‎ 怀疑意味着“重估一切价值”,是人类批判性地介入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精神生命和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力量之源。有怀疑,方有追问和探索;有不懈的追问和探索,方有创造、有彻悟、有人类文明的进步。相信和怀疑都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而当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缺少的则恰恰是这两种力量,以至于既不能有效地相信,也做不到合理地怀疑--他们所有的往往只不过是盲信或拒绝相信一切罢了。‎ 信任危机并非理性地怀疑的产物——恰恰相反,它是盲信的亲生子女。盲信者在最终发现自己原来一直生活在欺骗之中,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不相信一切。怀疑者则不然,他质疑、他追问、他探究,经过省察和考证,他有选择地相信所遭遇到的一切--正是这种怀疑、追问和探究的行动,增加了大大小小的骗子手的犯罪成本,有效地抑制了各种形式的欺骗行为,最终产生的社会效果恰恰是各种值得信任的人和事的增多,而不是普遍弥漫的社会信任危机。‎ 如梁任公所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总之,作为中国社会的希望所在,广大青少年公民要有选择地相信,更要理性地怀疑——唯有如此,才是救治当下笼罩着中国的信任危机,建设和重建可欲的道德契约与人际和谐之不二法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抓住材料中“一味地怀疑,一味地信任”两句话,这两句话有一个共同点——都强调了严重偏向某一方面而导致不幸。结合二者的观点,不难看出,写作中要有辩证思想,要对这两种观点做出评价,再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一立论是在对题意的全面分析上得出,“一味”意味着盲目,对后面行为的价值表示否定;“一味地怀疑”意味着你对他人的诚信没有信心,认为这个世界充满黑暗和欺骗,从灰暗的心理出发,“你的世界就会变成灰色”看不到亮色,看不到希望,最终可能导致悲观厌世。“一味地相信”并不意味着你对世界充满信心,只能说这个人缺少头脑,严重一点,就说明这个人已被彻底愚化。“愚化”之后,就只能“匍匐”,只能仰人鼻息,蝇营狗苟地过完自己的一生。没有独立的思考就没有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作为人的尊严,生命就没有价值。‎ 两种说法的前后句既可以说是假设关系,也可以说是条件、因果关系,反正前面一句是前提,是条件,是原因,后面一句是结果。显然论证的重心在前提、条件、原因。倒过来将不符题意。“一味”的反面是对对象发出有立场有判断有取舍的行动,表现在行动(“怀疑”或“相信”)要有节制。如果从“怀疑是创新的前提”、“怀疑可以发现问题”等完全肯定怀疑的角度立论或者从“相信别人,让世界充满爱”、“患难见真情”等完全肯定相信的角度显然也是偏题的。‎ ‎“怀疑”也好,“相信”也好,都要从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大局着眼,从是否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而不是汲汲于一己私利,仅仅从是否有利于自身的角度。最糟糕不是不知相信或怀疑,而是明知相信或怀疑,却从一己之私出发,原本应该怀疑的却选择“一味地相信”,原本应该相信的却选择“一味地怀疑”。由此,也可以从“一味地怀疑”“一味地相信”的原因、动机分析去论证。‎ 立意:‎ ‎1.不能一味地怀疑,需要有信任;‎ ‎2.在特殊环境下,需要一定的怀疑,而不能一味地信任等;‎ ‎3.既不能一味地怀疑,也不能一味地相信;‎ ‎4.独立判断将使你的人生充满光明。‎ 素材:‎ ‎1.赵王不信任廉颇的防守策略,结果赵括葬送了赵国的数十万大军;项羽不信任范增,鸿门宴放过了刘邦,乃至最终兵败身亡;唐玄宗不信任哥舒翰的死守潼关策略,强行勒令进军导致大败,使得安禄山在进退无路的时候得以翻身;历史上多的是君主或是朋友间的疑虑一旦产生,本来没有异心的关系之间也会造成裂痕甚至成为真正的背叛。‎ ‎2.诚实是我们每个人所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人们常说:“诚实是做人之本”,是啊,做人交朋友最要紧的是诚实,大家不都喜欢诚实的孩子吗?如果你跟《狼来了》里的小孩子学,那就是不诚实,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结果他自食恶果,得到了丧命的下场。想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一位名人。‎ 华盛顿从小就是一个诚实的孩子。有一天,爸爸送给他一把小斧头,小华盛顿想试一试小斧头快不快,便把爸爸心爱的樱桃树砍了一刀。正巧爸爸当时回来了,小华盛顿知道无法掩盖这个事实,诚实地走到爸爸面前,低着头向爸爸认错。爸爸虽然心里很心疼他那棵樱桃树,但还是笑逐颜开地抱起儿子说:“一棵樱桃树算不了什么,但我希望你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3.信任,这两个千斤重的字在我们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人与人相处需要信任,商人与商人之间需要互相信任,更别说同学与朋友之间了。如果人们彼此间失去了信任,给自己的心灵上了一把沉重的铁锁,那么,那个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社会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会是一个死气沉的世界。那时候,世间的一切都将变得陌生。‎ 信任,是架设在人心的桥梁,是沟通人心的纽带,是震荡感情之波的琴弦。由许多例子可以看出,信任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它可以在任何人心中掀起喧然大波,促使他悬崖勒马。‎ 我们不应带着有色眼镜看人,人人多一份信任,就少一分隔阂,这样,难道不好吗?‎ ‎4.其实说真的,不管世间上有多少个坏人,心术很不正的坏蛋,但是我只是想说好人还是很多很多的,他们是无处不在,也许你会说:“人心险恶,知人知面不知心,确实也是,可人生在世,有些奇迹,是需要我们相信了,才会存在的,所以愿你做一回平时不敢做的事情,去相信一些需要你相信的人,哪怕你会有一点微微惶恐,心有不安。‎ 行文结构:‎ 第一部分:由苏格拉底名言得出观点——作为一个思想者,无论身处什么时代,我更愿意选择怀疑,在当下的中国尤其如此。‎ 第二部分:从“怀疑一切固然很累,但相信一切则很可怕”“怀疑意味着‘重估一切价值’,是人类批判性地介入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精神生命和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力量之源”“信任危机并非理性地怀疑的产物——恰恰相反,它是盲信的亲生子女”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由梁任公名言,再次扣题——作为中国社会的希望所在,广大青少年公民要有选择地相信,更要理性地怀疑——唯有如此,才是救治当下笼罩着中国的信任危机,建设和重建可欲的道德契约与人际和谐之不二法门。‎ ‎【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