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全国)(2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全国)(29)

‎2018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训练(全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问题。(12分)‎ 再听一段梅葆玖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这是京剧《大唐贵妃》中的一段唱词,也恰唱尽梅葆玖一生:一生为艺,一生为戏。‎ ‎1934年,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57号“梅宅”,是梅兰芳第九个孩子。‎ 梅兰芳原本选定的接班人是第三子葆琪,可惜葆琪8岁患白喉病去世。梅葆玖10岁时,父亲让他试演一段《三娘教子》,“一看嗓子、扮相都可以”,决定让他继承梅派。‎ 被命运选中,梅府最小的孩子不得不收起心来,一边读书上学,一边拼命学戏。13岁,梅葆玖正式登台演出。‎ ‎2016年3月29日,梅葆玖的最后一个生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青年学生一起度过。每次大家鼓掌时,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 这天,最小的梅派男旦巴特尔为梅葆玖演唱《麻姑祝寿》,梅先生很是高兴。没想到,两天后,梅葆玖因突发支气管痉挛,导致脑缺氧送医院抢救。亲友在他耳边放《大唐贵妃》,他一度有心率反应。但奇迹没有出现,4月25日上午,梅葆玖病逝,享年82岁。‎ 梅葆玖一生培养了49个弟子,他曾说:“我给父亲有了交代,也给了梅派、给了京剧一个交代。”‎ 梅葆玖幼年学戏,父亲是名角,但并不亲自教他,而是延请名师王幼卿为他开蒙。梅兰芳看老师教儿子,从来不插手,他对儿子说,老师教你的都是对的。‎ 在梅葆玖的回忆里,父亲是一个狂热爱学习的人,每周两次,下午四点以前学习英语。每天请俞振飞先生来,向他学习昆曲。梅葆玖也犹记得,父亲当年追着盖叫天学一个动作,还跟荀慧生学眼神,跟程砚秋学水袖。‎ 梅兰芳对佛学也相当有研究,他自创的《天女散花》,每一个手势无不从佛学中而来。梅兰芳研究服饰学,演出的服装都自己设计,然后让妻子到大栅栏去买料子。他喜爱花卉园艺,据说研究出如何嫁接培植4000多种牵牛花的技术。他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并擅长写诗填词……‎ 梅兰芳教育孩子们,传统的东西要学,西方的东西要懂。‎ 见过梅葆玖的人都说,无论是长相,还是做派,他都似足了父亲梅兰芳。‎ 梅葆玖讲话的声音轻轻的,但声音的位置偏高,这或许是一个男旦演员常年保存的讲话习惯。那些字正腔圆的语调,听了让人浑身一激灵,仿佛北京的四合院、城墙根儿、老槐树都盛放在那一个字节一个字节上。‎ 作为梅家在世唯一活跃在梨园界的孩子,梅葆玖努力扛起梅家这面树起了百年的旗帜。‎ 时代发展,传统戏种没落,让年轻人接受古老的戏曲成为梅葆玖常思考的问题。他豁达面对时代的选择,努力让京剧靠近时代步伐。‎ 一次和唱片公司合作跨界流行乐坛,录制《贵妃醉酒》《太真外传》等唱片,外界有不少物议。但梅葆玖仍坚持有保留地革新:“像《太真外传》这些唱腔里最传统的东西,我原封不动。”‎ ‎2013年,梅葆玖最后一次在上海登台演出。工作人员感叹:“玖爷西装翩翩但盈盈下拜的模样,真是难以形容的优雅。”梅葆玖先生说普通话、上海话都很好听,尤其上海话用词老派,比如年轻人都已经不会用了的“交关”,他说出来有一种别样雅致。应观众要求给海报、书籍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台湾作家陈念萱感叹:见过梅家人,你会懂得什么叫教养。一分来自与生俱来的音色,三分来自家学渊源,而最重要的部分,却是那万金不换的教养与门风。难怪梅兰芳先生会要求梅葆玖,四十岁以前,不许演出《贵妃醉酒》。梅先生向来主张,生活里的晶莹剔透,才能让舞台上的演出不是表演,而是自然呈现。‎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梅兰芳三子葆琪的夭折,继承梅派艺术的重担便落在了年幼的梅葆玖身上。梅葆玖扮相、嗓音俱佳,加之后天的不懈努力,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B.梅葆玖的长相、做派以及字正腔圆的语调,无不体现出梅派旦角的神韵,他不仅扛起了梅派旗帜,还豁达面对时代选择,坚持有保留地创新。‎ C.为让古老的戏曲更接地气,靠近时代,每次演出后,面对观众的掌声,梅葆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只要观众要求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D.文章以“再听一段梅葆玖”为题,既契合了传主的身份,讴歌了梅葆玖艺术的一生,也表达了人们对一代京剧大师的景仰和深切怀念之情。‎ 答案 C 解析 分析有误。面对掌声欠身致意及应观众要求签名,表现的是梅葆玖良好的教养,与“接地气,靠近时代”无关。‎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梅葆玖一生为戏,13岁正式登台演出,一生致力于京剧的传承。即便在病危时,也一度对《大唐贵妃》有心率反映,可见其对京剧的热爱。‎ B.梅葆玖的成功,离不开父亲对他的悉心教导和严格要求。梅兰芳亲自为其启蒙,要求其兼学中西文化,在四十岁前不准演出《贵妃醉酒》。‎ C.梅葆玖作为梅派京剧的传承人,没有辜负父亲的殷切希望,很好地传承了梅派艺术。‎ D.梅葆玖的优雅气质令人感叹,他最后一次在上海登台演出时,身穿西装盈盈下拜的模样令工作人员感叹。‎ E.文章在写梅葆玖的回忆时,提到当年梅兰芳对学习的狂热,吸取不同人的优点,这体现了梅兰芳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 答案 BE 解析 B.为梅葆玖启蒙的不是梅兰芳;E.“不耻下问”无依据。‎ ‎(3)这篇传记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梅葆玖的?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先天条件优越;②从小刻苦学戏;③深受父亲影响;④颇有儒雅气质;⑤‎ 致力传承创新。(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得满分。大意正确即可)‎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先对文章的层次思路进行分析,如文章第三段主要介绍梅葆玖的先天条件优越;第四段主要介绍他从小刻苦学戏;八到十一段主要写他深受父亲影响,颇有儒雅气质;最后主要写他致力于传承创新。层次划分出来,对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问题。(14分)‎ 橘子 李培俊 他上衣破了,裤子也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脸上还有几条浅色的灰道子,其中一条越过眉梢,在腮帮上拐了个S形的小弯,一直延伸到嘴角那里。他显得异常狼狈。天快黑时,他出现在卖橘子的小摊前。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塞进嘴里!但他没有。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这时,摊主拿起一只又圆又大的橘子递到他手上,那只橘子是摊子上最为鲜亮的一只。摊主笑笑说:忘记带钱了吧?以后记住,男人出门,口袋可不能空。吃吧,吃吧,自家树上结的。‎ 他说了声谢谢,拿着橘子离开了。‎ 两天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个卖橘子的小摊前。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橘子塞给他,不是一只,而是四只。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晚上摊主收摊,发现了那份报纸,打开一看,摊主惊呆了,上面有一则公安部门的悬赏通缉令,照片上那个通缉犯,竟是他!自己竟两次送橘子给他吃!几经犹豫之后,摊主还是拨通了报警电话。‎ 公安部门调集警力,在小摊周围设伏,静等着逃犯的再次出现。三天后的中午,逃犯果然出现了。他没有马上进入警方的埋伏圈,而是远远站着,朝四周张望一阵之后,做出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动作: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到地上。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警察一拥而上,给他戴上手铐,推向远处的警车。他说,请等一下,能让我和卖橘子的老板说句话吗?带队的警长犹豫片刻答应了,两个警察架着他,来到卖橘子的摊主面前。他对摊主说:那张报纸是我故意放在你这里的。说完,逃犯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长气,跟着警察上了警车。‎ 摊主连忙找出那份报纸,发现背面有几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长期以来,我像一只被猎人追赶的兔子,东躲西藏,白天钻进不见天日的密林,晚上睡在阴暗潮湿的山洞,吃没吃的,喝没喝的,我都快疯了……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犹豫不决时,你送给我橘子吃,还对我微笑。老实说,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对你,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2万元的赏金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 公安部门按照通缉令的承诺,第三天便把2万元赏金送给摊主。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8年之后,劳改农场的储油仓库发生火灾,危急关头,他冲进火海,搬出了8桶汽油,避免了一次灾难性的事故发生,又因一辆失控的卡车冲向一个狱友的时候,他及时推开狱友,却永远失去了左腿。‎ 他获准减刑4年。出狱那天,他没有回家去见妻子儿子,而是拄着双拐去了那个小镇,去找送他橘子的摊主。摊主的妻子红着双眼告诉他,丈夫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说着,她递给他一个沉甸甸的纸包,对他说,临死前让我把这包东西交给你,说你用得着。他让你也摆个水果摊,挣钱虽然不多,可那是自己挣的,花着踏实。他打开纸包,里面是那2万元钱的赏金,分文未动。包钱的报纸,也是他当年留给摊主的那张。‎ 几年时间,纸张已经发黄,通缉令上的照片也已有点模糊不清。‎ ‎(选自《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写到的“他”的衣着、神情、动作、心理等,都暗示出“他”是个逃亡在外的罪犯,并为下文“他”接受橘子,报恩等情节做了铺垫。‎ B.摊主两次送给“他”橘子,一方面显示出摊主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的畏惧,因为摊主拨打报警电话前,有过一番心理博弈。‎ C.“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其中“颤抖”一词含义丰富,既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也有对“他”报恩的感动。‎ D.小说叙事紧凑而不散乱,语言细腻而生动,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对摊主这样的普通人善良品质的歌颂,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 答案 A 解析 B.“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的畏惧”理解错误;C.“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理解错误;D.“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无中生有。‎ ‎(2)文中的“他”三次来到水果摊,试简要分析“他”来水果摊的目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第一次来是因为饥饿难耐想抢橘子。小说中写到他“又渴又饿”“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②第二次来是为了报恩。“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想让摊主发现他是罪犯并报案领赏金。③第三次来是为了自首。即让摊主领了赏金,也想结束自己的逃亡生活。(一点1分,二点3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出写“他”三次来到水果摊有关的文字,再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第一段可从犯人的心理、动作描写分析出他的目的,这是第一次;第四段重点关注与报纸相关的语句,同时结合后文犯人对摊主说的话及报纸上的留字进行分析,这是第二次;第五段他主动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表明他想自首,这是第三次。‎ ‎(3)小说结尾出乎意料,试结合全文,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情节(艺术效果)上,结尾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使小说的情节曲折,增强了阅读的兴趣。②人物形象上,使摊主的形象更加丰满。他善良、不贪、踏实做人。③‎ 主旨上,深化了小说的主旨。从一个单纯的感恩主题,深化为踏实做人,本分做事。(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要点进行综合分析。作者在结尾上的处理比较符合小小说特点,依据相关术语进行作答即可,对赏金的安排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既表现了摊主的善良,也升华了文章主旨。‎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9分)‎ 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歌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一种是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获得无穷之意蕴。‎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析”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含蓄”。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认为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是有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一种补充。之后,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至南宋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之美推至极致,还提出了“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说法。‎ 降至明清,以含蓄评诗文更成为惯则。清代“神韵”领袖人物王士祯直承了严羽“得意忘言”的含蓄说。他盛赞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认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意忘言之妙”。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诗要“神寄形中”,所以须“脱形写形”,说谢灵运诗就是“多取界外,不失环中”。明人胡翰认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唯有“象外”“言外”才会“四表无穷”。‎ 以上论述,说明不同的时代都在强调含蓄所具有的笔墨寥寥、意溢千里的美学价值。崇尚深情绵邈、含蓄蕴藉,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神韵天然之佳作,便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至今天不衰。‎ ‎(摘编自《中国古典诗词的显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含蓄表现在诗歌内容上是指诗人把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的旨意说得隐约模糊,让人捉摸不透,如李商隐的《无题》。‎ B.手法上的含蓄,是指诗人采用借代、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造成弦外之音,使读者从有限的描述中获得无穷的意蕴。‎ C.先秦六朝典籍中,虽没有提及“含蓄”一词,但朦胧隐约手法的运用却受到推崇赞许,这也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D.早在先秦诗歌中,含蓄手法就有运用,但“含蓄”一词真正作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应该源于中唐时期的诗歌理论专著《诗式》。‎ 答案 C 解析 奠定含蓄理论基础的是《文心雕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引刘禹锡的“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来证明,在唐代营造“象外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风格已成为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 B.司空图倡导在有限的“象”“景”之外营造更大的空间,来传达“不尽之意”,这与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的主张是相同的。‎ C.两宋时期,含蓄已经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了,这种评价诗文的标准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 D.严羽提出了“得鱼忘筌”“羚羊挂角”等说法,可见他更强调诗歌深妙的义理,对于诗歌的语言表达则不必过于深究。‎ 答案 D 解析 “对诗歌的语言表达则不必过于深究”错。诗歌追求含蓄,“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不是不重视语言表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以时间为序,具体论述了“含蓄”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在不同时代的发展,这也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B.先秦诗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运用,例如《诗经·蒹葭》中就有“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的朦胧之美,可知含蓄手法当时已得到人们的推重。‎ C.含蓄美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同样适用于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说含蓄美是诸多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 D.王士祯认为盛唐诗“意蕴含蓄,意在言外”,王夫之说谢灵运诗“多取象外,不失环中”,说明在含蓄理论出现之前,诗人们对含蓄手法的运用已较成熟。‎ 答案 B 解析 “含蓄手法当时已得到人们的推重”原文无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