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辽宁省凤城市高二5月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凤城市高二5月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辽宁省凤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5月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丑不成戏,无丑亦不成班。然而世人以为丑角不入行,连配角都算不上,不过是插科打诨而已。其实不然,丑角的唱念做打皆有独到的功夫,且无不有绝妙的特定程式。至于丑角的意义,司马迁在《史记》中专写《滑稽列传》,并在《太史公自序》中认为俳优“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故而“谈言微中”“谈笑讽谏”,进而“合于大道”,体现了古之“优谏”精神。‎ 丑角的历史恐怕要比“正角”久远得多。戏曲的雏形源自西周乐舞和秦汉百戏,其中包括民间杂耍。所谓秦之“侏儒”,汉之“俳优”,唐之“巷鹘”,元明之“丑”,显现了丑角演变的轨迹。其中,丑角戏在盛唐才渐至巅峰。这是因为唐明皇李隆基多才多艺,洒脱好玩,还亲自操刀写曲本,如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即为玄宗对“胡部新声”加以润色而成;他还时常充作鼓手琴师,更喜欢粉墨登场,嗜演丑角。‎ 唐代的“梨园”原为长安光化门北禁苑中与枣园、桃园、樱桃园并存的果园,李隆基常在此请李龟年、雷海青、黄旛绰、公孙大娘、李仙鹤等名伶演戏,剧种有全能戏、歌舞戏、参军戏和傀儡戏,兴之所至少不了也“客串”一把,后来干脆创办“梨园”戏班,开教坊,封伶官,设“坐部伎”“立部伎”,自称梨园“崖公”,“梨园”遂成戏曲的代称并风行起来。‎ 很多人认为唐玄宗喜演丑角,不过是为逗杨贵妃开心罢了。这未免太小看大唐雄主的气魄。在笔者来看,唐明皇敢演且擅演与皇上身份完全相反的丑角,源自他不同凡响的喜剧精神和器量,其胸襟、气度,无不与博大包容的盛唐精神相匹配,足可傲视古今。众所周知,现实世界拥有严酷的、森严的等级秩序,朝廷拥有铁定的无上权力,芸芸草民只能被动地服从权威、教条和禁忌。‎ 然而人类并不满足于铁定的现实世界,仍需要戏仿的、自由的虚拟世界,帝王也不例外:一则想象彼岸世界以寓存死后的灵肉——皇陵不过是它的投影而已;二则纵情艺术世界以欢娱精神——音乐、绘画、舞蹈和戏曲,无不成了他们戏仿的艺术形式。‎ 丑角“乔作愚谬之态,以供嘲讽”(王国维语),要么自嘲,要么讽世,必有不惧出“丑”的戏谑胆量和讽喻智慧。一国之君哪怕是在禁苑梨园演丑角,其个性、气度和胸襟也是极罕见的。‎ 后世丑角的特权和戏班的规矩,譬如丑角脸谱也源于盛唐:一国之君扮演丑角被认为有失皇威,于是演出时在其面部挂上玉片以遮掩,此后丑角脸谱即勾画“豆腐块”以代之。又譬如戏班唯丑角为大;大衣箱、道具箱不得随便坐,只有丑角可坐;丑角没勾画脸谱,其他演员不得化妆;赶庙会唱戏,戏班子要向“戏祖神”(唐玄宗被奉为“戏祖神”)磕头跪拜,丑角可免,等等,皆与唐明皇演丑角有关。‎ ‎(节选自《财经》2016年第34期苍耳《丑角杂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世人认为丑角不入行,连配角都算不上,是因为丑角不过插科打浑而已,不仅形象丑陋,还没什么真工夫。‎ B. 唐明皇李隆基多才多艺,洒脱好玩,不仅亲自操刀写曲本,常充作鼓琴师,更喜欢粉墨登场,嗜演丑角,所以,丑角戏在盛唐渐至巅峰。‎ C. 司马迁在《滑稽列传》中认为丑角在剧中善于用委婉的话讽喻规劝世人,体现了古之“优谏”精神。‎ D. 唐明皇敢演擅演丑角,不仅因为他不同凡响的喜剧精神和器量,更因为他所处的盛唐时代拥有博大包容的精神。‎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写丑角的演变轨迹,重点阐述了丑角在盛唐登上巅峰的原因和过程。‎ B. 现实世界拥有严酷森严的等级秩序,朝廷拥有铁定的无上权力,芸芸草民只能被动地服从权威、教条和禁忌,需要戏仿的、自由的虚拟世界。‎ C. 因为唐明皇嗜演丑角,被奉为“戏祖神”,后世丑角的特权和戏班的规矩都受到了很大影响,比如丑角脸谱就源于盛唐,又比如戏班丑角为大。‎ D. 本文介绍了丑角的意义、演变轨迹,重点介绍了盛唐时期丑角戏发展到高峰的过程中,李隆基对丑角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说“无丑不成戏”,强调丑角在戏曲中具有生、旦、净等行当无可替代的作用。‎ B. 戏曲的雏形源自西周乐舞和秦汉百戏,其中包括民间杂耍。所以丑角的历史要比“正角”久远得多。‎ C. 戏曲又称“梨园”,是因为唐代李隆基常在禁苑中的梨园请名伶演戏,自己也常常“客串”一把,后又创办了“梨园”戏班,开教坊,封伶官。‎ D.‎ ‎ 唐明皇在禁苑梨园演丑角,他的个性、气度和胸襟极为罕见,说明他具有不惧出“丑”的戏谑胆量和讽喻智慧。‎ ‎【答案】1. B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形象丑陋”错。该选项源自第一段,文中并没有形象丑陋这一说法。C项,“司马迁在《滑稽列传》中……体现了古之‘优谏’精神”有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了古之‘优谏’精神”,选项偷换概念。D项,“更因为他……”错,原文为“其胸襟、气度,无不与博大包容的盛唐精神相匹配”。‎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A项,“重点阐述了丑角在盛唐登上巅峰的原因和过程”有误,从文中第二段来看,并无“过程”‎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所以丑角的历史要比‘正角’久远得多”有误,原文第二段的开头说的是“丑角的历史恐怕要比‘正角’久远得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0月23日,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大桥的开通使粤港澳大湾区的虹吸效应逐步显现。旅游观光、访亲谈友、寻找工作、投资机会……交通的便利化,不仅利于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好流动,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 港珠澳大桥工程被英国《卫报》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最让人惊叹是它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长6700米,其中沉管段长5664米,最大安装水深超过40米,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大桥的建设初期,中国交建与欧洲顶级沉管公司洽谈合作,对方索要1.5亿欧元咨询费。天价咨询费买不回核心技术,桥梁建设者们只能自己摸索着自主研发。大桥标准沉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约4.4万吨。另外,沉管还要在12米深的海底实现厘米级精确对接,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难度系数丝毫不亚于“神九”与“天官一号”对接。世界顶级隧道咨询公司荷兰TEC的执行总裁汉斯评价:“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让中国从沉管隧道的相对小国,成为沉管隧道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摘编自《港珠澳大桥建设幕后》)‎ 材料二:‎ 通过上世纪80年代的“学习和追赶”,90年代的“提高和创新”,我国桥梁建设迎来了21世纪的“超越”阶段。中国桥梁快速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伴,与改革开放同行。‎ 在世界前10名最高桥梁中,有8座在中国;而在2020年前将完工的世界铁路10座最高大桥中,有9座是中国建造的。胶州湾大桥,获得国际桥梁组织颁发的乔治·理查德森奖,为中国桥梁工程获得的最高国际奖项!“大跨径桥梁技术上世纪在美国、欧洲,之后在日本得到了发展,而进入本世纪后,中国在质与量两方面都引领了世界。”著名桥梁专家、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前主席伊藤学说。‎ 大桥改善的不只是交通,更是产业发展、经济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大型桥梁建设可有效拉动建材、制造、装备、就业等领域的发展,推动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从一座桥的修建上,就可以看出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从全国各地的修桥历史,更可看出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但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对此,专家认为,在建设规模达到一定标准、施工工艺相对成熟完善后,个别指标特别是跨度的提升,并不代表技术水平的实质性进步。我国大桥建设,不能只强调桥长、跨径等表面上的第一,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比如,加大轻质高性能、耐久造桥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力度。‎ ‎(摘编自新华社《大桥上的中国-我国桥梁建设发展调查》)‎ 材料三:‎ 图表1:2011-2017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增长(单位:单位米,%)‎ 图表2:2014年公路桥梁调查表 ‎(摘编自新华社《大桥上的中国——我国桥梁建设发展调查》)‎ 材料四:‎ 我国桥梁建设空前繁荣,展望未来,桥梁的建设、维护任务依然很重。桥梁是交通的生命线,我们切实加强桥梁安全度和耐久性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桥梁的使用寿命。在桥梁建设技术上,我们加紧研制大型架桥机械、大型海底挖掘机械等造桥设备。尽快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在建桥机具设备上的差距。在桥梁设计创新方面,坚持“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的理念,既要注重经济实用,又要注重安全和美观;既要创新突破,又要体现中国文化。桥梁的维护也极为重要,我们应完善桥梁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保证桥梁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从多方面进行调整,中国桥梁建设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摘编自《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发展》)‎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使中国成为沉管隧道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B.‎ ‎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既促进了该区域资金量等资源的流动,更有利于深化该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C. 建设港珠澳大桥等大型工程,可改善交通,也可以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还能展现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 D. 桥梁的修建能显现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目前我国桥梁建设在质与量方面都引领了世界,因此地方政府可以不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 ‎5.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2011-2017年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同比增长率逐年下降,但同比增长保持在6%以上,我国公路桥梁建设发展良好。‎ B. 在我国公路桥梁中,传统钢筋混凝土桥所占比重较大,新式钢混组合桥的数量与美日差距不大,这说明我们建桥技术提高较快。‎ C.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桥梁建设快速发展,从2011年到2017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逐年递增。‎ D. 截至2017年,我国公路桥梁总数与公路桥梁里程数均超越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位居世界第一。‎ ‎6. 中国桥梁建设之路怎样才能越走越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C ‎ ‎6. (1)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掌握核心科技。(2)重视桥梁科技内涵及技术创新。(3)加强桥梁安全度和耐久性研究。(4)加紧造桥机具的研制。(5)注重桥梁设计理念。(6)完善桥梁的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D项,强加因果,地方政府可以不追求桥梁“第一”、“最高”的原因是桥梁“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阅读材料三,A项,“逐年下降”不正确。结合材料三图一内容分析,应为“有起有落”。B项,“新式钢混组合桥的数量与美日差距不大,这说明我们建桥技术提高较快”错误。结合材料三图表二“2017年公路桥梁调查表”分析,应为“明显不及美日”;“提高较快”应为“还应提高”。D项,“位居世界第一”不正确。结合材料三图表二内容分析,桥梁总数不及美国,“桥梁里程数为世界第一”无中生有。故选C。‎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题干是“中国桥梁建设之路怎样才能越走越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即促进中国桥梁建设继续发展的措施,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结合“天价咨询费买不回核心技术桥梁建设者们只能自己摸索着自主研发”“我国大桥建设不能只强调桥长、跨径等表面上的第一,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比如,加大轻质高性能、耐久造桥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在桥梁建设技术上我们加紧研制大型架桥机械、大型海底挖掘机械等造桥设备。尽快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在建桥机具设备上的差距”“桥梁的维护也极为重要,我们应完善桥梁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保证桥梁的安全和正常运行”“在桥梁设计创新方面,坚持‘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的理念,既要注重经济实用,又要注重安全和美观;既要创新突破,又要体现中国文化等内容分析概括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藏书的小楼©胡品清 楼这个富于诗情画意的字是中国文学的专利品,尤其是专属于诗的。同一楼字在法文或英文中便只是建筑学上的名词,平凡庸俗,仅仅意味着平房或楼下的反面,不蕴涵任何美感,而楼字在中国文学里是富于诗意的,会引起诸多美丽的、奇妙的联想。‎ 楼是凌云的建筑,所以会引起空灵飘忽的感觉,如“楼阁玲珑五云起”“山外青山楼外楼”。‎ 在昔日,女孩子们的闺房常常设在楼上,所以楼又是富于浪漫色彩的。它是名门闺秀的寓居:“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它是歌妓们的寓居:“美人一笑搴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它也是宫女们的居所:“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楼是高出地面的建筑,所以视野辽阔,宜于远眺。李后主在思乡的时候便攀登他谪居的小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游子远征的时候,被遗留在家里的思妇便在楼头忧郁起来:“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楼是触及重霄的建筑,所以气象万千。月明风静的夜间,楼提供一个空灵的境界:“小楼回首,明月自纤纤。”伤春时节,楼提供一个凄楚的意境:“子规啼月小楼西。”而在欲雨还睛的时刻楼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山雨欲来风满楼。”‎ 楼是古典,楼是东方。假如我是一位音乐家,我要以楼为主题写出一套组曲表现楼的各种意境、景象和情调。我要以小提琴的幽雅奏出“十二楼中月自明”的静夜,我要以横笛吹出“子规啼月小楼西”的凄清,我要以喧哗的小鼓和喇叭响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萧瑟。我要以肖邦式的夜曲在钢琴的键子上弹出“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的幽怨。假如柴可夫斯基住过中国古典的小楼,他可能写出比“胡桃夹子”更空灵的作品,假如蒙内曾住过中国古典的小楼,他会留下更多印象派的画面。啊!楼这个字,太美了。‎ 关于我的小楼,我能说什么呢,除了它曾给我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一年前,在此楼中,一切原也是寓于诗情画意的,如今只是一条幽暗的甬道的地方。那时我的小楼确然是美丽的,我可以静静地伫立楼前迷失在各种意境中。凌晨的微风中有树枝的沙沙声,有自画眉鸟的喉头滑出的清脆的歌声。‎ 在阴晦的日子,看迷迷蒙蒙的远山,真能体味到“数峰凄苦,商略黄昏雨”的意境,而“山雨欲来风满楼”更是这小楼的写真,因为华岗原是风岗,而我的小楼也就是风楼了。落日的楼头又是何其明艳!假如我是一位写生画家我要把远山的紫,落日的胭脂,暮天的柔和与明丽变为静止的永恒的悦乐。‎ 楼在山间,树在山间,楼在山山树树间,月明星稀的晚上,我们总爱看那一片森林,很蓝,很朦胧。“我便是小王子,”他说,“来自那星,那最微小的一颗。”我听着,迷失在蓝蓝的夜里。‎ 那仿佛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如今,那富于浪漫情调的楼廊变成了一条黑黝黝的甬道,甬道的那一边仲延出去便是一幢加筑的小楼。于是我清晨的廊外不再是霞光满天,黄昏的窗外不再响起夜曲,也永远不会明月一楼了。‎ 而且那些不知愁的女孩子们全迁来了。前窗外,不再有宁静,后窗外是一栋未完成的建筑,像一个黑色的巨人以庞然的阴影掩蔽一山美景。于是幽暗总停驻于室内,总是灰蒙蒙,冷冰冰的。永远抖不落冷湿和阴霾,纵令春山已是无处不飞花。‎ 冬去,春来,而小楼无春,没有阳光惊醒昏睡的盆景,圣诞红都苍白,龙柏也萎死。‎ 真不再留恋这失却了最重要的东西的小楼,也再不知道如何形容它,给它命名。不再是栖霞楼,不再是夕照楼,也不再是待月楼。它被摒弃于一切美好之外,不再空灵,不再凄迷,不再罗曼蒂克,我也不再能静静地伫立楼共。剩下的只有书架上那些美丽的洋装书,竖立着,斜倚着,色彩缤纷,像一些穿红着绿的小女孩。于是我只能懒懒地蜷伏于室内读露薏丝拉贝香艳的十四行,听小王子讲玫瑰和狐狸的故事。若此我只能把这所小楼命名为藏书的小楼了。‎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篇从“楼”字写起,然后紧紧围绕“楼”这一意象,广泛取材,自由剪裁,写出了楼字在中国文学里的多重诗意。‎ B. 文章在论述“楼是古典,楼是东方”时,运用种种设想,意在渲染楼的古典美、东方美,表达了作者对古典小楼的赞美与喜爱。‎ C. 在作者笔下,我曾经的小楼不仅具有美丽、幽静、空灵、典雅的意境之美,而且有浪漫的故事和甜美的回忆,与下文写现在的楼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D.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作者从小处着笔,层层推进,由广义的楼到个人的楼,从过去的楼到现在的楼,最后以藏书楼作结,自然流畅,神完气足。‎ ‎8. 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试做赏析。‎ ‎9. 文章结尾一句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有何作用?‎ ‎【答案】7. D 8. ①多引 用古诗词,增强文章文化意蕴;②整散结合,节奏明快,错落有致;③语言优美典雅。④运用比喻等修辞,如将洋装书比作穿红着绿的小女孩,形象生动。 ‎ ‎9. 情感:①留恋昔日美丽、幽静、典雅的小楼;②对现在的楼不再空灵,不再美好的无奈与失落;③对现在小楼尚可藏书的欣慰。‎ 作用:①使情感抒发更加含蓄蕴藉,余味无穷;②照应题目,结构完整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作者从小处着笔,层层推进,由广义的楼到个人的楼,从过去的楼到现在的楼,最后以藏书楼作结,自然流畅,神完气足”中“作者从小处着笔,层层推进”不当,作者先从文学作品中的“楼”起笔,再写到现实中自己的住所,是从作品到现实,从抽象到具体,这不是层进关系。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从修辞等角度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①多引用古诗词,如:李后主在思乡的时候便攀登他谪居的小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游子远征的时候,被遗留在家里的思妇便在楼头忧郁起来:“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增强文章文化意蕴;②整散结合,如“楼在山间,树在山间,楼在山山树树间,月明星稀的晚上,我们总爱看那一片森林,很蓝,很朦胧”,节奏明快,错落有致;③语言优美典雅,如“我可以静静地伫立楼前迷失在各种意境中。凌晨的微风中有树枝的沙沙声,有自画眉鸟的喉头滑出的清脆的歌声”。④运用比喻等修辞,如“剩下的只有书架上那些美丽的洋装书,竖立着,斜倚着,色彩缤纷,像一些穿红着绿的小女孩”,将洋装书比作穿红着绿的小女孩,形象生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我段落作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内容的充实作用;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构上,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中间,过渡照应,承上启下。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本题中,情感:①留恋昔日美丽、幽静、典雅的小楼,如文中所说“一年前,在此楼中,一切原也是寓于诗情画意的,如今只是一条幽暗的甬道的地方”;②对现在的楼不再空灵,不再美好的无奈与失落,如原文中“它被摒弃于一切美好之外,不再空灵,不再凄迷,不再罗曼蒂克,我也不再能静静地伫立楼共”;③对现在小楼尚可藏书的欣慰,如“剩下的只有书架上那些美丽的洋装书,竖立着,斜倚着,色彩缤纷,像一些穿红着绿的小女孩。于是我只能懒懒地蜷伏于室内读露薏丝拉贝香艳的十四行,听小王子讲玫瑰和狐狸的故事。若此我只能把这所小楼命名为藏书的小楼了”。作用:①“若此我只能把这所小楼命名为藏书的小楼了”一句使情感抒发更加含蓄蕴藉,余味无穷;②照应题目《我藏书的小楼》,结构完整。‎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也。少为县小吏,年十八,奉檄迎督邮,冉耻之,乃遁去。到南阳,受业于樊英。又游三辅,就马融通经,历年乃还。‎ 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常慕闵仲叔之节。尝与河内王奂亲善,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及奂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协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冉见奂车徒骆驿,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奂识其声,即下车与相揖对。奂曰:“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共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冉曰:“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便起告违,拂衣而去。奂瞻望弗及,冉长逝不顾。‎ 桓帝时,以冉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遭党人禁锢,遂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荫。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及党禁解,为三府所辟,乃应司空命。是时西羌叛,黄巾作难,制诸府掾属不得妄有去就。冉首自劾退,诏书特原不理罪。又辟太尉府,以疾不行。‎ 中平二年,年七十四,卒于家。临命遗令敕其子曰:“吾生于昏暗之世,值乎淫侈之俗,生不得匡世济时,死何忍自同于世!气绝便敛,敛以时服,衣足蔽形,棺足周身。坟封高下,令足自隐,勿令乡人宗亲有所加也。”于是三府各遣令史奔吊。大将军何进移书陈留太守,累行论谥,佥曰宜为贞节先生。会葬者二千余人,刺史郡守各为立碑表墓焉。‎ ‎(节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范冉传》有删改)‎ ‎【注】闵仲叔:闵贡,字仲叔,东汉节士。建武年中,应司徒侯霸的征召做了官,上任后却因“霸不问政事”辞官而去。‎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 B. 子前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 C. 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 D. 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辅”又称“三秦”,指西汉武帝至东汉末年期间,治理长安京畿地区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管辖地区。‎ B.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中国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如若去世,必须回到祖籍守丧约三年,亦称“丁忧”。‎ C. “闾”原指中国古代居民的基层组织,《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既二十五家为闾。文中指“里巷的大门”。‎ D. “谥”是对死去的帝妃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较高人物,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冉特立独行,行为往往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他与河内王奂交好,却不愿在王奂升迁时饯别送行,只在路边与弟弟交谈。面对王奂邀约,拂衣而去。‎ B. 范冉爱慕气节之士,不愿从俗为官。桓帝时,范冉被任为莱芜长,正逢母丧,不就职赴任。后被太尉府征辟,又因政论激进不能从俗,在朝廷佩韦以自勉。‎ C. 范冉洁身自好,安贫自若。范冉遭逢东汉党锢之乱,他带着妻子儿女,居无定所十多年,靠捡拾东西维持生计。后结草屋自居,粮尽断炊,仍安之若素。‎ D. 范冉生于乱世,不喜欢邪淫奢侈的社会习俗。他临终前,叮嘱儿子入殓时只穿平时的衣服,衣服足够遮体,棺材能放下身体即可,坟墓也不要修的太高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共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 ‎(2)冉首自劾退,诏书特原不理罪。又辟太尉府,以疾不行。‎ ‎【答案】10. B 11. C 12. A ‎ ‎13. (1)路上仓促,不是畅叙离别情怀的地方,可同我一道到前亭宿息,来诉说别离之情吧。‎ ‎(2)范冉第一个上书弹劾自己而辞职,朝廷下诏特别宽待不追究其罪责。太尉府又征辟范冉,范冉以病为由未到任。‎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的意思是我也想去见你,但我想以卑微的身份还是不便与有权势的朋友交往罢了。句中主语省略,“思”作谓语,“相从”作宾语,所以应在“相从”之后停顿。排除A、D项。“今子远适千里”的意思是现在你要远行千里。其中“千里”作“远行”的宾语,而不是“千里”“会面”,所以应在“千里”的前面停顿。排除C项。故选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错在“文中指‘里巷的大门’”。文中的“闾里”指的是“邻里”。故选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项,“却不愿在王奂升迁时饯别送行,只在路边与弟弟交谈”。原文“及奂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协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冉见奂车徒骆驿,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可见,范冉和弟弟带着麦酒来是为王奂践行的。故选A。‎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仓卒”:“仓促”;“陈契阔之所”:“畅叙离别情怀的地方”;“以叙分隔”:“来诉说别离之情”;“可共到”:“可(与我)共到”。第二句关键点:“自劾退”:“弹劾自己而辞职”;“辟”:“征辟”;“原”:“宽待”;“理”:“追究”;“以疾不行”:“以病为由未到任”。‎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 参考译文:‎ 范冉,字史云,东汉兖州陈留郡外黄县人。范冉年轻时担外黄县小吏。范冉十八岁时,县令命他去迎接督邮,范冉以此为耻,弃官而去。范冉到荆州南阳郡,师从樊英;又到三辅去游学,师从马融,过了一年才返回家乡。‎ 范冉喜欢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他十分仰慕闵仲叔。范冉与河内人王奂关系好。王奂后来担任考城县令,考城县与外黄县接壤,王奂多次写信邀请范冉,而范冉不去。后来,王奂升迁为凉州汉阳郡太守时,范冉才和弟弟范协一起步行带着麦酒,在路旁设坛等待。范冉看到王奂的车队浩浩荡荡的过来,他也不上前通报,而是和弟弟在路边辩论。王奂认识范冉的声音,立即下车与范冉作揖行礼。王奂说:“路途仓促,不是说话的好地方,我们可以一起到前面的亭子休息,以叙分别之情。”范冉答道:“你之前在考城县时,我也想去见你,但我想以卑微的身份还是不便与有权势的朋友交往。如今你要远行千里,后会无期,我所以特意来等候,与你诀别。我如果跟你同行,我怕将来有人会讥讽我贪图富贵。”于是,范冉起身告别,拂衣而去。王奂连看都没来得及,而范冉也不回头。‎ 汉桓帝时,朝廷任命范冉为兖州泰山郡莱芜县长,因为母亲逝世,范冉并未上任。之后,范冉又被太尉府征辟。范冉因为心急而不能与同僚合群,便经常在朝堂上佩戴皮绳。恰逢党锢爆发后,范冉推着鹿车,载着妻子儿女,靠着捡拾东西维持生计。或者住在旅馆,或者住在树下,如此生活十余年,后来才盖了一个草房居住。所居住的地方单薄简陋,有时粮食吃完了,生活没有着落,范冉也神态自若,言行没有改变。邻里编歌谣唱道:“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等到党锢解除,范冉被三公府(司徒、司空、太尉府)先后征辟入朝为官,范冉才应征入司空府。这时候,凉州发生叛乱,黄巾起义,朝廷规定各级官府的掾属不能擅自辞职、离任。而范冉第一个上书检举弹劾自己而辞职,皇帝刘宏下诏特别宽待而不追求其罪责。后来,太尉府又征辟范冉,范冉以身体不适为由而未到任。‎ 中平二年(185年),范冉时年74岁,在家中逝世。范冉临死前对儿子嘱咐:“我生活在昏乱的时代,碰到邪淫奢侈的习俗,我生没有匡世济时,我死后怎么能与这世俗同流合污!我死了就直接放入棺材之中,入殓时只要穿着平时的衣服,衣服足够覆盖我的身体,棺材足够放入我的身体即可。坟墓也不要修的太深、太高,足够埋下棺木即可。你不要让乡亲们增加麻烦。”在这时候,三公府均派令史前往范冉家中吊唁。大将军何进写信给陈留郡太守,多次商讨谥号,最终大家认同为“贞节先生”。范冉的葬礼有二千余人参加,兖州刺史和陈留郡太守各自为其立碑纪念。‎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 常州张卿养素堂©欧阳修 江左衣冠世有名,几人今复振家声?朝廷独立清冰节,闾里归来白首卿。‎ 志在言谈犹慷慨,身闲耳目益聪明。长松野水谁为伴,顾我堪羞恋宠荣。‎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拈出"家声"二字,意在指出家风传承的重要性,语气上颇为沉重。‎ B. "朝廷"与"闾里"对举,表达了诗人对张卿壮志难酬、白首归隐同情。‎ C. 从言谈慷慨、耳目聪明等细节描写中,可以见出张卿老当益壮的风采。‎ D. 对张卿安于"长松野水"的恬淡心境,诗人表达了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意。‎ ‎15. 这是一首酬赠诗,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追求的理想人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磊落刚正,心怀天下。在朝堂之上能够忠直敢谏,归隐田园后仍然关心国事。②清廉自律,淡泊名利。在宠荣之前保持戒慎警醒,与长松野水为伴陶冶情操。③勇于自省,重视传承。敢于以人为鉴来解剖自我,能继承和发扬优良家风。‎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技巧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逐一确认正误。B项表述不当。“朝廷”代指“为官”,闾里,本义指平民、邻居,这里指“致仕、退休”。此诗表达了对张卿为官清正、白首归去的敬意和自勉之情,并没有同情的意味在里面。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做本题时,要审读题干,明确要求;抓关键词语,体会情感表达;依照题目要求,组合答案。本诗是一首酬赠诗,是从诗的功用角度命名的,但从中也可看出诗人追求的理想人格。分析时要从酬赠入手,结合文意,体会诗人追求的理想人格。首联“江左衣冠”,运用西晋末期“衣冠南渡”的典故: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士族相随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南迁。后来衣冠南渡逐渐延缓成为典故,代指缙绅、士大夫等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事件,感慨过去王谢遗风已然消逝;颔联运用“朝廷”和“闾里”的对比,表达对张卿服事华发、以清终始的敬佩。颈联“犹慷慨”与“益聪明”描绘出一位老当益壮、志向远大的退休官员形象,表达出对张卿为官之道的赞同;尾联描述了两人不同的处境,一个“长松野水”。醉心山水但仍关心国事,一个仍在官场,以此告诫自己莫恋荣宠,保持警醒。“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提示考生先答理想人格是什么,再以诗句为例分析作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__________”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 ‎(2)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__________”一句,则表达了使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3)《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 ‎【答案】 (1). 金就砺则利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 艰难苦恨繁霜鬓 (4). 潦倒新停浊酒杯 (5).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6). 略无慕艳意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砺、利、省、繁、鬓、潦、缊、袍、敝、慕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凭阑观潮起,逐浪扬风帆。‎ 黄海之滨,浮山湾畔。( );海纳百川,见证着开放包容的广阔襟怀。应约而至, 。一架架飞机降落在青岛机场。上合组织领导人齐聚岛城,共商合作发展大计。齐鲁大地、孔孟之乡,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和而不同、世界大同,是“和合”思想的时代思辨,是中国理念同“上海精神”的 ;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会场内的亭台楼阁元素、地方特色的节目表演…… 一个个细节更凸显出中华文化底蕴。而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的东方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仪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心态。9日晚,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宴会厅在灯光的映照下, ,犹如海浪中的风帆,蓄势待发;背景墙上的巨幅工笔画《花开盛世》令人 ,恰若辉煌锦绣,尽显雍容华贵;宴会厅内,灯火通明,各方嘉宾静静聆听习近平主席的讲话。‎ ‎(《中国青年报》2018.6.12,有改动)‎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折射出了东方大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诚挚友好的仪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心态。‎ B. 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的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东方大国诚挚友好的姿态、沉稳大气的心态、从容自信的仪态。‎ C. 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了东方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心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仪态。‎ D. 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折射出了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东方大国诚挚友好的姿态,沉稳大气的仪态、从容自信的心态。‎ ‎18. 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下列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项是 A. 风送千帆,奔涌着合作共赢的澎湃力量 B. 心存一处,演绎着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 C. 乐奏万方,响彻在寥廓丰饶的齐鲁大地 D. 文承一脉,彰显着融通相生的文明之邦 ‎19.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风云变幻 肝胆相照 巧夺天工 赏心悦目 B. 风云变幻 相得益彰 美轮美奂 叹为观止 C. 风云际会 相得益彰 美轮美奂 赏心悦目 D. 风云际会 肝胆相照 巧夺天工 叹为观止 ‎【答案】17. D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能力。将病句放入文段中,强调的是分析病句的语境意识。首先应判定病句是一个单句,首先采取压缩的方式,提炼句子的主干,发现这个句子缺少谓语,应该把“折射出的”改为“折射出了”;语序不当,不是“日益折射出”,而是“日益走向”;搭配不当诚挚友好是姿态,沉稳大气是仪态,从容自信是心态。所以综合看来,D项正确。‎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根据前后文,从形式上看,B项,“美美与共”与“开放包容”结构不对称;C项,“乐奏万方”是动补短语,和“海纳百川”的主谓结构不对称;D项,“文明之邦”与“广阔胸襟”不对称。从内容上看,C、D两项的内容不太符合会议的宗旨。所以A项正确。‎ ‎【19题详解】‎ 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本题可运用排除法。风云际会:比喻有才华、有作为的人在难得的好时机聚合。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根据后文“上合组织领导人齐聚岛城,共商合作发展大计”,第一个空应填“风云际会”,这样就排除A、B两项。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肝胆相照:比喻真心诚意、以真心相见、互相坦诚交往共事,不能形容精神和理念。根据前文的“是‘和合’思想的时代思辨,是中国理念同‘上海精神’”,断定此处选用成语“相得益彰”。所以排除A、D 两项。巧夺天工:专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美轮美奂: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或装饰华美。根据语境这里强调的不是技艺,而是富丽堂皇。所以排除A、D两项。叹为观止:指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赏心悦目:指因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欢畅。但是“叹为观止”在使用时如果句子主语是观赏的对象(人或事物),要在“叹为观止”的前面加上“令人”“使人”“让人”。所以排除B、D两项。所以C项正确。‎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面几个话语情境存在五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情境一:某杂志上有一条请柬:“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 情境二: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三:记者连载报道:“滨河游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情境四:电台新闻广播稿:5日以来的多场豪雨,造成阿里山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 ‎【答案】(1)“乔迁新居”改为“搬新家”。 (2)“笑纳”改为“收下”。(3)“光顾”改为“游览”。 (4)“豪雨”改为“暴雨”。(5)“可望”改为“有望”。(广播不能出现谐音)‎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乔迁”,祝贺别人迁居或升官的话,不能用于“我“‎ 搬家;“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不合语境内容;“光顾”,敬辞,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语境为表示多次到滨河游园游玩,不合语境;“豪雨”“可望”和“好雨”“渴望”谐音,不符合电台新闻广播稿的要求。‎ ‎【点睛】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把敬辞用在自己身上就很可笑;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21.吟诵古典诗歌,脑海中会呈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或场面。下面是屈原追悼阵亡将士的《国殇》中的两句,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成一个场面。要求:紧扣诗句,语言表达生动富于感染性,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答案】战场上,风吹战旗飘飘,遮天蔽日啊,敌人来势汹汹,如同天边的浓云涌动;流矢纷纷坠落啊,勇敢的楚军将士们争先杀敌,呐喊声直冲云霄。在这短兵相接的战斗中,将士们奋死抗敌的身影是多么雄壮啊。‎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题干要求就屈原追悼阵亡将士的《国殇》中的两句诗“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用自己的语言对诗句的内容进行场面描写。在描写该场面时,要抓住诗句中的主要意象“旌”“日”“敌”“矢”“士”,以及“旌蔽日”“敌若云”“矢交坠”“士争先”的景象来描写。描写的内容要符合战斗中我方将士们奋勇争先的场面,语言要优美生动,表达要有感染性,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注意字数有限制。‎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冯梦龙辑《智囊全集》中,有一则关于东晋名臣陶侃的故事。‎ 陶侃在任荆州刺史之时,要求造船的匠人将锯木屑收集起来。大家并不知道刺史大人收集锯木屑有何用处。当年下大雪,陶侃就用木屑来铺路,便利通行。‎ 运往京城的官用竹子往往不要竹头,陶侃就让监督伐竹的官员把竹头留下,因为竹头坚硬,制造兵船时正好可以削制成好竹钉。堆积如山的竹头,在后来桓温讨伐蜀国时都派上了用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未雨绸缪,成事之前提 同样穿越“死亡之海”,余纯顺没能做好充足的准备,空有挑战自然的激情,却不幸身死其中,而卡拉却在穿越之前做足了准备,最终千方百计地适应自然后,穿越成功。不仅如此,卡拉还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自己服务。可见,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应自然,未雨绸缪,做足准备,善假于物,方能取胜。而盲目草率,最终只能以失败收场。可悲,可惜!‎ 尊重规律,不亦乐乎?做事情都要做到未雨绸缪,首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要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而这一规律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英法百年战争中的一次海战之前,英国人了解即将到来的一场大风暴,偃旗息鼓,避而不战。而法国人不相信这一传言,冒险穿越海峡,举军进攻,从而所有战舰,全军覆没,葬身鱼腹,使英国在战争中获得了根本性的胜利。正是因英国尊重气象规律,才使其获得了战争胜利。由此可见,尊重客观规律是未雨绸缪的前提与基础,倘若法国人尊重规律,没有冒险出征,而是做好做准备,等待时机,战局可能不会这样。违背规律鲁莽行事,必然带来恶果。‎ 提早准备,不亦智乎?既然未雨绸缪,做足准备需要以尊重规律为基础,那么比别人提早一步,让自己更早一些做准备则是做事成功的保障。毛泽东在少年求学时,每天都比别人早起一些,提前预习今天的学习内容。这样,他的学习成绩十分突出,终于从湖南师范脱颖而出,进入北大图书馆工作。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为后来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看来,古人说的没错:“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像徒步穿越大沙漠这样的大事,更改如此。所以说,机遇和成功,都是赐予那些事先有准备之人。而智者比别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提早准备,做足功课,占尽先机,进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盲目草率,不亦悲乎?有些人做事从不提前准备,不未雨绸缪,而是凭一腔热血和成事的冲动,盲目草率行事。他们对即将到来的事情心里没有数儿,因而无法把事情做得最好。当困难来袭,只能仓皇应对,手足无措,毫无章法,最终走向失败。当年刘义隆求胜心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只落得个“赢得仓皇北顾”的惨局。从此,国则不国,一蹶不振。倘若他当初像诸葛孔明那样行事,谨慎细心,不打无把握之仗,怎会落得如此下场呢?由此可见,那些盲目草率行事的人,都要为自己的鲁莽行为埋单,而酿成人生的惨剧,甚为可悲。只有那些无目标,无计划,像一只无头苍蝇般乱撞的人,才会落得令人遗憾终生的下场。‎ 法国哲学家帕格森曾说:“不对自己人生做准备与规划的人,终将一事无成。”确实如此,我们青年人,都要对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与准备,尊重规律,还要善于借助外物,发挥主观能动性,未雨绸缪为人生助力,这样,我们的人生才发挥最大的价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要求考生把握材料的中心话题和主要对象,从主要对象的角度思考立意是最为保险的办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考生要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的中心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然后分析材料的类型,如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本题就属于记叙性材料,对于这类材料,考生要圈出材料中涉及的对象,如本则材料涉及的对象主要是“陶侃”“木屑”“竹钉”。接着就要确定立意的角度,一般是从主要对象的角度进行立意,如本次作文,可以从“陶侃”的角度进行立意,分析陶侃做这些事情的原因、结果,采用因果分析法来进行立意。‎ ‎【审题】材料由陶侃的两则小故事组成,一是收集木屑后用它铺台阶,二是收集竹头后用它做竹钉。材料中的“木屑”和“竹头”本是废弃无用之物,但是在陶侃的安排下,一个铺了路,便利同行,一个制成竹钉,建造兵船,陶侃用自己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考生可以围绕“以知致用”进行立意;这些废弃之物在陶侃的巧妙运用之下都变成了宝物,可以围绕“变废为宝”“发挥事物的长处”等进行立意;因为陶侃事先收集的木屑、竹钉,解决了大雪路难行之灾和造船用竹钉的问题,因为他事先的这些工作做得很好,结果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考生可以围绕“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等进行立意。考生还可以从“木屑”“竹头”的角度立意,“木屑”“竹头”代表那些微小的、看似无用的东西,结果这些东西也有自己发挥价值的地方,由此可知,事物都有自己的价值,考生从这个角度立意也可以。‎ 供选立意有:①变废为宝;②未雨绸缪;③以知致用,知行合一;④任何事物都有无穷的价值。‎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亮丽的标题——《未雨绸缪,成事之前提》,最常见好用的拟题技巧是巧用四字短语成对偶或对仗结构,也或者化用名言警句展示自己的语言功底。其次由材料而引出话题,或者运用排比句引出自己的观点。正文主体部分运用并列式合对照示结构,从“尊重规律,不亦乐乎”“提早准备,不亦智乎”“盲目草率,不亦悲乎”三个角度举出实例进行论证,结尾呼应前文,引用名言,号召要为人生提前规划,并善借助外力。‎ 素材:‎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如果没有越王的准备,他怎么能够打败吴国? ‎ 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为写作《红楼梦》作了充分准备,终于写出了”,“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作品,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不打无准备之仗!‎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磨刀不误砍柴工!‎ 机遇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临时抱佛脚,事情易办糟。‎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变废为宝,你会感到一种无比的快乐,那是一种"大材没有小用"的快乐。‎ 青春就是一场变废为宝的成长,我终将会把过去不屑一顾的东西,一样一样地翻整出来,打上非卖品、无价之宝之类的标签。因为事实上,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被扔掉,最初背负的行囊就是我生命的全部。‎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