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一语文试题
2020 年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月考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 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呼应着“一带一路”倡议,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的延伸,诗歌创作也开辟出了 一条朝向海洋的航线。越来越多的诗人将笔触伸向大海的神秘与无垠,抒写海洋意象与海洋 经验,从而拓宽了新诗的题材,形成了诗歌创作中审美方式的嬗变与生存经验的更新。 ②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并不陌生。当曹操面对大海时,首先征服他的 是大海对日月经行的容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但是,曹操在 《观沧海》中对海洋的书写也预示了诗人的位置与书写范式:一种海边眺望式的感性书写。 这种书写一直延展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意味着诗人的立足之地仍然 是坚实的陆地。诗人用想象中的春暖花开遮蔽了对大海本身的恐惧,拒绝了直接面对大海不 测的幽深与辽阔。这种对于海洋的眺望式书写构成了审美经验与生存经验的双重自闭。在眺 望中,海洋成为陆地的中断而不是延伸,作为陆地的限制而不是开放。用黑格尔的话说,他 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 ③现在,到了必须与海发生积极关系的时刻。诗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海的眺望与想象,而 是真正地朝向海洋,投身海洋,置身于大海之中。“一带一路”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新 的机遇与挑战。《三沙抒怀》《诗遇三沙》《海天集》等诗集的陆续出版,展示了诗人们跃过陆 地的边界,朝向海洋,投身大海的积极努力。诗人们终于摆脱了眺望式、观光式、想象式的 海洋书写,而真正让海洋作为一种诗歌元素内化为诗人的生存视野,从而在诗歌中带来一种 全新的生存空间感受与诗歌审美经验。 ④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经验的开拓。在诗歌中,海洋 成为祖国的具体构成部分,被诗人具体地感知。诗人李琦在《三沙笔记》中写道:“祖国在 此,有了颜色、气味、形状和声音/蓝色的系着白浪花飘带的祖国/贵重的被波浪簇拥的乡 土。”诗歌更新着人们对于祖国的认知:无垠的大海的蓝也是我们贵重的乡土。 ⑤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海与诗”构成一种丰富而微妙的互喻关系。海洋在拓 展诗的经验疆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激发诗歌本身的形式与语音的潜能。诗人蒋浩的作品《诗》 是一首典型的“海之诗”。在诗中,“诗与海”之间具有非常微妙的互喻、互文关系。诗歌采 用的体例具有波浪般的片段性、一种海水涌动的语法和一排排浪式的句群。“岛是这颗心脏。 波浪是,船也是。”诗人不再仅仅把海洋作为一个观光的对象,而是将海洋当成一个立足点, 重新展开诗人的语言和诗人的世界。 ⑥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诗歌审美经验的体验。当诗人被命运驱使,来 到大海之中,他总会从大海里获取他所寻找的东西。许多震撼的瞬间会楔入诗人涌动的生命 的潮汐中。这样的瞬间,要求诗人更新自己的诗歌语言与诗歌经验来适应这种全新的生存经 验;或者说,为这种全新的生存经验找到一种恰当的诗歌表达。如果再用以前的“风、花、 雪、月”的诗意经验模式,显然不能够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和海洋化的新的生存秩序。 ⑦当一个诗人敢于站在大海边上,敢于出海,敢于像海燕置身于海洋的风暴中,他才不 会辜负这个新时代。 (摘编自田一坡《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审美方式的嬗变促使诗人们拓宽诗的题材,把笔触伸向大海去抒写海洋意象和海洋经 验。 B. 从李琦和蒋浩的作品看,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通过海与诗的互喻,能更新我们对祖国的认 知。 C. 当诗人跃过陆地的边界,投身大海之中,那些震撼的瞬间总会使他找到一种全新的生存经 验。 D. 当诗人将海洋当成一个立足点而不是观光对象时,诗歌语言就不再是以前的“风花雪月” 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就提出了“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的背景与意义。 B. ②至⑥段从不同角度提出分论点以论证中心观点,各段之间构成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C. 在论证对待海洋的态度上,作者列举《三沙抒怀》等,与曹操和海子的诗形成对比。 D. 文章最后指出诗人们要敢于置身海洋的风暴中,才不会辜负这个新时代,收束有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摆脱眺望、观光、想象式书写,让海洋内化为诗人的视野,才能带来全新的诗歌感受。 B. 诗人如果恐惧大海,拒绝直面其幽深辽阔,就容易造成审美经验与生存经验的双重自闭。 C. 想要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海洋化的生存新秩序,就要摒弃传统的诗意经验模式。 D. “一带一路”的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可见时代呼唤诗人也造就诗人。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 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项,“诗歌审美方式的嬗变促使诗人们拓宽诗的题材,把笔触伸向大海去抒写海洋意象和海 洋经验”错误,选项因果倒置,第一段说的是“越来越多的诗人将笔触伸向大海的神秘与无 垠,抒写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从而拓宽了新诗的题材,形成了诗歌创作中审美方式的嬗变 与生存经验的更新”,选项将二者的关系颠倒了; B 项,“从李琦和蒋浩 作品看,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通过海与诗的互喻,能更新我们对祖国 的认知”错误,选项把李琦和蒋浩作品的特点交融到一起了,第四段说的是“朝向海洋的诗 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经验的开拓。在诗歌中,海洋成为祖国的具体构成 部分,被诗人具体地感知。诗人李琦在《三沙笔记》中写道……诗歌更新着人们对于祖国的 认知”,第五段说的是“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海与诗’构成一种丰富而微妙的互喻 关系……诗人蒋浩……在诗中,‘诗与海’之间具有非常微妙的互喻、互文关系”; D 项,“……诗歌语言就不再是以前的‘风花雪月’了”错误,“不再是”的说法过于绝对, 第六段说的是“如果再用以前的‘风、花、雪、月’的诗意经验模式,显然不能够很好地应 对……”,文中说的是“不能够很好应对”。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 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 的 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 B 项,“②至⑥段……各段之间构成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错误,从文中来看,这几段分别是说 “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并不陌生……用黑格尔的话说,他们和海不发生积 极的关系”“现在,到了必须与海发生积极关系的时刻。诗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海的眺望与想 象,而是真正地朝向海洋,投身海洋,置身于大海之中”“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 种新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经验的开拓”“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海与诗’构成一种丰 富而微妙的互喻关系”“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诗歌审美经验的体验”,由此 可见,并非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 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 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 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 与全文保持一致。 C 项,“想要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海洋化的生存新秩序,就要摒弃传统的诗意经验模 式”错误,“就要”的说法过于绝对,第六段说的是“如果再用以前的‘风、花、雪、月’ 的诗意经验模式,显然不能够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和海洋化的新的生存秩序”,文中说 的是不摒弃的话就不能很好地应多,并非是不能应对。 故选 C。 【点睛】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 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 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 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 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 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 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 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 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 事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思维导图,英文是 TheMindMap,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使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 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 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我们知道发散性思维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 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 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 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 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 结可以视为你的记忆,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也就是你的个人数据库。 材料二: 思维导图利用图像、分支和关键词等元素,充分调动全脑来记录和表达思想,它有四大 原理,分别是图像原理、发散原理、收敛原理和主动原理,它有四大要素,分别是图像、颜 色、线条和关键词。 思维导图的结构也很简单,主要结构是中心图、主干和分支,除了中心图、主干和分支 之外,还有关键词和小图像。 中心图占据了思维导图的中心,是将思维导图的主题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 的形式表示出来;主干也叫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它与思维导图的中心图相连,是信息组织 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一级分支下面又有二级分支,是每一个大方面下的几个小方面。逻辑 层次非常清晰。主干和分支以线条的形式表现,关键词写在线条上,简洁明了。 关键词和分支旁边可以画一些小图像,加以颜色等,就可以更好地刺激大脑,印象更加 深刻。 材料三: 从系统思维的要求来看。思维导图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工具。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表 面上看是一张放射性的大网,但如果把枝叶都垂下来,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树形结构。 而现实中的系统绝不会都只是树形结构这么简单,系统的结构是非常多样的,并且有的复杂 系统很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的组合,会非常复杂。所以,如果凡事都用思维导图,那么我们 其实是曲解和简化了原本的系统。 不少人把思维导图既当作自己思考某个问题的起点,又当成了终点。当把一张思维导图 画完时,就以为已经大功告成、万事大吉。思维导图的流行使很多人误以为系统分析就是这 样一个简单、可控的过程,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给剖析清楚。它使人们 忽视了系统的复杂性,低估了系统思维的艰巨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 所以对待思维导图正确的做法是:适度地使用它,把它作为思维工具之一,而不是全部。 以问题的本质、本原为起点和终点进行思考,思维可视化的形式应依不同问题的性质而自由 变化和创造,不必拘泥于思维导图的结构和风格。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有效而又极具实用性 图形思维工具,它可以将人们的发散性思维 进行形象化展示。 B. 人类的发散性思考方式决定,进入大脑的每一种资料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向 外发散出无数的关节点。 C. 材料二的“思维导图图例”具备了图像、线条和关键词三大思维导图要素,但是颜色这一 要素展示得不够充分。 的 D. 材料三认为“思维导图不是一种理想的思维工具”的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比较简单,是 浅尝辄止的思维成果。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能有效提升人的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实现科学与艺术、 逻辑与想象之间的平衡发展。 B. 思维导图的主干部分是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的,主要呈现 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 C. 思维导图实际上还是一种树形结构,而现实思维系统却复杂多样,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的 组合,树形结构只是其中之一。 D. 思维导图并不能表现思维的全貌,但作为一种工具,它能将思维可视化,因而可以大大激 发我们大脑的无限潜力。 6. 根据材料信息,按序号补齐下面三则材料中所述的思维导图的空缺内容。 【答案】4. D 5. C 6.①思维导图的定义和功能(或特征)什么是思维图”亦可);②功能(或作用)③关键词和小图 像;④图例(或思维导图例);⑤容易曲解和简化原本复杂的系統;⑥适度使用。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 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D 项,“材料三认为‘思维导图不是一种理想的思维工具’的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比较简单, 是浅尝辄止的思维成果”错误,“思维导图的流行使很多人误以为系统分析就是这样一个简 单、可控的过程,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给剖析清楚。它使人们忽视了系 统的复杂性,低估了系统思维的艰巨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误认 为”“似乎”等说明“简单”只是人们的错误认知,事实并非如此,且“浅尝辄止”只是人 们形成的思维习惯,而非思维成果。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 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 比对。 A 项,“能有效提升人的左右脑的机能”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 脑的机能”,是“充分运用”而非“有效提升”; B 项,“思维导图的主干部分是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的,主要 呈现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错误,材料二第三段说“中心图占据了思维导图的中心, 是将思维导图的主题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主干也叫思维导 图的一级分支,它与思维导图的中心图相连,是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选项混 淆了“中心图”和“主干”两个部分,“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的形式”表现 出来的是“中心图”,不是主干,“呈现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的是“主干”,不是“中 心图”; D 项,“思维导图……它能将思维可视化,因而可以大大激发我们大脑的无限潜力”错误,选 项强加因果,“将思维可视化”和“激发大脑的潜力”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要求“根据材料信息,按序号补齐下面三则材料中所述的思维导图的空缺内容”,然后要梳理 材料的信息,再根据图上已有的内容来填写空白的内容。从图上来看,思维导图的主干主要 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已经给出的是“思维导图的内容和结构”和“思维导图的缺点和使用 方法”,这二者分属于材料二和材料三,故考生需要浏览材料一,看材料一主要介绍了思维导 图的什么内容,材料一一共三段文字,结合三段内容可知,主要是介绍思维导图的定义和功 能;再看分支部分,第一个分支是针对材料一而言,材料一共三段文字,已经提供的是第一 段和第三段的信息,故考生要填写的是第二段的信息,即思维导图的功能或作用;第二个分 支是针对材料二,材料二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元素、原理、要素和结构,以及思维导图的 图例,而结构部分又包括中心图、主干、分支和关键词及小图像;第三个分支是针对材料三, 包括缺点和正确使用,缺点主要是第一段和第二段,即“容易曲解和简化原本复杂的系統” 和“形成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正确使用在第三段,主要是适度使用和变化与创造。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各题。 最幸福的事 张爱国 课堂上,钟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让自己感到最幸福的事是什么?” “受到老师的表扬最幸福。”刚刚受到钟老师表扬的李大雷第一个站起来,得意扬扬地 说。 “最幸福的是考了第一名!”张明明说着还挑衅似的看了看李扬──这两个孩子一直在 学习上较劲,而上周的考试,张明明获得了第一名。 “最幸福的是过周末!”陈志磊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因为周末,外婆会为我 做很多好吃的。” 孩子们哄堂大笑,陈志磊真是个“贪吃鬼”。 “今年春天,我爷爷的腿好了,又重新能挑水的时候,我感到最幸福。”龙小刚进入了 回忆状态,“去年下大雪之后,有一天我爷爷摔了一跤,躺在床上不能动。我奶奶又挑不了 水,每天都逼着我和她一起抬。地上滑,好几次,我和奶奶都摔破了手,还摔坏了几只桶呢。 那时候,我、爷爷、奶奶和弟弟真苦啊,舍不得喝水……所以,爷爷腿好了,能够一跛一跛 地拎水的时候,我感到特别幸福!” “你爷爷奶奶真笨!看我爷爷奶奶,建了个大水窖,趁天晴把水窖挑满水,就够一家人 过冬了……”说话的孩子还想取笑龙小刚,被钟老师制止了。 “去年,邻居莲奶奶病了,睡在家里好几天没人知道,我最先发现的,是我给她儿子打 了电话,她儿子才从外地赶回家里带她治病的,不然她就死掉了。”班上有名的“调皮鬼” 刘洋大声说,“现在莲奶奶总夸我是好孩子,还常常给我糖吃。要我说,我才是最幸福的。” 孩子们显然不屑。 的 “这也算幸福啊?哼!” “我还帮一个老爷爷打过电话呢……” “我也是……” “我也有一次……” “我那次帮了一个小妹妹打电话,她想她爸爸妈妈了……” 教室里哄闹起来,钟老师拍了拍讲桌,启发孩子们再换换角度。 “我最幸福的事是在今年暑假。”柳静尽力说得有文采一些,“我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 到了我爸爸妈妈打工的深圳──啊!深圳真大啊,比我们镇上大多了。那天晚上,我爸爸没 上班,带我到大街上──啊!深圳的大街真亮啊,各式各样的灯都有。逛完街,爸爸还带我 吃了肯德基──啊,肯德基真……” “嘁!深圳算什么?”同桌郭童很不服气,“深圳有东方明珠塔吗?有海洋世界吗?有 世博园吗?没有吧?但上海都有。我暑假去的时候,我爸爸妈妈一整天都没上班,带我看东 方明珠……” “老师,郭童撒谎!他根本就没看到东方明珠塔。”一个叫刘洋的同学站起来,又冲着 郭童叫道,“我爸爸打电话和我说了,你爸爸刚走出工地不远就迷了路,然后随便找个地方 说是东方明珠塔,你其实连东方明珠塔的影子都没看到……” “我看到了,我看到东方明珠塔的塔尖了,我还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好几天呢。”郭童气 呼呼地反驳道,“你嫉妒我,因为你爸爸妈妈从来都没带你去过那儿……” “你们别吵了,要我看,去深圳,去上海都比不上我去我姑姑家幸福。”杨鑫博眉飞色 舞地说,“姑姑和姑父都忙,很少在家,我一去,就能和我表哥整天打游戏、上网,想玩什 么就玩什么。” 这时,钟老师叫起很少发言的郭素素,问:“郭素素,你来说说最幸福的是什么。” “我……其实我觉得每天都很幸福。”郭素素淡淡地说,“每天下午放学后,爷爷坐在 院子里抽烟,奶奶在厨房里烧饭,妹妹和我一起写作业。等爸爸妈妈从地里回来了,全家人 就坐在一起吃饭……” 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郭素素还在说着,突然,不知谁哭出了声,一个,两个,一大片。 (选自《小小说》)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钟老师这一形象文章虽然着墨不多,但是通过他制止孩子取笑小龙、启发孩子们转换角度 思考等细节,可以看出他教育有方。 B. 小说设计孩子们围绕帮人打电话而引发争议的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塑造乡村孩子们乐于 助人、朴实善良的群像特点。 C. 小说善于运用短句,这既符合孩子们口语表达的特点,结构简单,句意明晰,也使文章具 有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特点。 D. 孩子们对幸福的理解虽然各有不同,但都真实地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作者并没对孩 子的幸福观作出直接的褒贬评价。 8. 郭素素的发言为什么会引发一片哭声?作者以此作为文章的结尾,蕴含了怎样的情感和用 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9. 文章主要采用孩子们的对话来进行叙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郭素素介绍的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起的幸福情景, 是班上大部分孩 子期望而又难以实现的,因而引发哭声一片。②以此结尾表达了作看对农村留守孩子及留守 老人生活现状的反思与同情。③作者用这种言有尽向意无穷的方式结尾,唤起读者(或社会) 对留守家庭进行关注与思考,以增强文章的现实批判力。 9. ①(形象角度)能够充分展示留守儿童的形象特点,真实反映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 ②(内容角度)能够广泛地展示现实生活,通过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能够折射出城市农民工、农村 留守老人等的生活状况。③(艺术效果角度)便得叙事助]集中,通过不同孩子的讲述把不同家 庭的生活状态集中展示出来。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 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 项,“……主要是为了塑造乡村孩子们乐于助人、朴实善良的群像特点”错误,选项的解读 偏离本文的中心,从文中来看,小说设计孩子们围绕帮人打电话而引发争议的这一情节主要 展示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来反映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并非是展示孩子 的乐于助人和朴实善良。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小说情节,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 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郭素素的发言为什么会引发一片哭声?作者以此作为文章 的结尾,蕴含了怎样的情感和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然后找到小说中郭素素发言的内 容,并分析其他孩子的发言的内容,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别,这就是孩子哭泣的原因,最后分 析作者这样收尾的用意。先看第一个问题,郭素素感到幸福的事是“每天下午放学后,爷爷 坐在院子里抽烟,奶奶在厨房里烧饭,妹妹和我一起写作业。等爸爸妈妈从地里回来了,全 家人就坐在一起吃饭”,而且“每天”都如此,说明这对于郭素素来说,是常态,即一家人守 护在一起,再看其他孩子,有的是与爷爷奶奶相守,有的只能在假期见到父母“几天”,对于 郭素素来说是常态的事情,而对于其他孩子来说都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引发孩子们的一片哭 声。再看第二个问题,作者用郭素素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幸福情景和引发的一片哭声 收尾,揭示了留守孩子和留守老人的普遍现象,“哭声”既然是孩子的伤感,也有作者对他 们的同情,以此收尾可以引发人们对这种现状的关注。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 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文章主要采用孩子们的对话来进行叙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 处?请简要分析”,然后概括对话的内容,分析这些内容在塑造形象、凸显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同时分析这种方式的艺术效果。从文中来看,老师“自己感到最幸福的事是什么”这一问题 引发出同学诸多回答,如“因为……因为周末,外婆会为我做很多好吃的”“那时候,我、 爷爷、奶奶和弟弟真苦啊,舍不得喝水……所以,爷爷腿好了,能够一跛一跛地拎水的时候, 我感到特别幸福”“邻居莲奶奶病了,睡在家里好几天没人知道,我最先发现的,是我给她 儿子打了电话,她儿子才从外地赶回家里带她治病的,不然她就死掉了……我才是最幸福 的”“我还帮一个老爷爷打过电话呢”“我那次帮了一个小妹妹打电话,她想她爸爸妈妈 了”“我最幸福的事是在今年暑假……我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到了我爸爸妈妈打工的深 圳”“我暑假去的时候,我爸爸妈妈一整天都没上班,带我看东方明珠”“你嫉妒我,因为 你爸爸妈妈从来都没带你去过那儿”“都比不上我去我姑姑家幸福……姑姑和姑父都忙,很 少在家”,这些对话反映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孤独无依、思念家人,同时也 展示出留守儿童的特点,反映了他们真实的内心需求——与父母在一起,而且这些是不同孩 子的讲述,这样就把事情普遍化了,把不同的家庭展现出来,反映了社会的共性问题,引发 人们的关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字德辉,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累 官学士、少詹事。华有器度,在讲幄[注]最久,孝宗甚眷之。正德初,进礼部左侍郎。以守仁 忤刘瑾,出为南京吏部尚书,坐事罢。瑾败,乃复故。华性孝,母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 余、犹寝苫蔬食,土论多之。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 十五访山海诸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 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决囚江北,引疾归。起补兵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 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 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 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戡宁王宸濠乱。嘉靖六年,诏守仁总督两广兼巡抚。 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硃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 不苟言笑。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 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 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而 硃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注】讲幄:指天子、太子听讲官进讲之处。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 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 B.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 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 C.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 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 D.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 言/年十五/访山海诸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长官称礼部尚书。 B. 弱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到二十岁,故称“弱冠”。 C. 乡试,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主持考试,一般在八月举行,又称“秋闱”。 D. 擢,提升官职,此外“授”“除”“拜”均可表示授予官职,“迁”则指官职调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华德才兼备,深受世人好评。他曾考中状元,担任学士等职,深受孝宗眷顾,年逾古稀, 仍能依制为母守孝,受到士人赞美。 B. 王守仁不畏权贵,惨遭廷杖贬谪。他为了营救被刘瑾逮捕的戴铣等人,直言上奏,却惨遭 杖责,被贬离京,担任南京吏部尚书。 C. 王守仁因俗化导,深受百姓爱戴。他担任贵州龙场驿丞时根据当地习俗教化引导百姓,夷 人十分欢喜,纷纷伐木造屋供其居住。 D. 王守仁勤奋刻苦,开创阳明心学。他探求程朱理学,数年也无收获,居蛮荒无书籍,仍终 日研究旧有知识,求之于心格物致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华性孝,母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 (2)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王华生性孝顺,母亲年龄超过一百岁去世。 王华已经七十多岁,仍然睡在草席上,以 蔬菜为食物,士人评论赞美他。 (2)王守仁不久病得很重,上疏请求退休,举荐郧阳巡抚林皇代替自己,未等待诏命下达就还 乡了。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守 仁”“祖母”“神人”“云”“异人”“之”“山海诸关”等,然后根据语法和句意进行排 除。 AB 项,“名”是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宾语是“云”,故应在“云”后断开,排除 AB 两 项; D 项,“异人拊之”,主语是“异人”,谓语是“拊”,宾语是“之”,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 且“更名”的宾语是“守仁”,故应在“之”和“更名”之间断开,排除 D 项。 故选 C。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 项,“弱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到二十岁,故称‘弱冠’”错 误,应该是二十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 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王守仁不畏权贵,惨遭廷杖贬谪。他为了营救被刘瑾逮捕的戴铣等人,直言上奏,却 惨遭杖责,被贬离京,担任南京吏部尚书”错误,选项将王华和王守仁的事件掺杂到一起, 第一段说“以守仁忤刘瑾,出为南京吏部尚书”,这里“出为南京吏部尚书”应是王华;第二 段说“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 丞”,王守仁直言上奏,应是被贬谪到贵州,担任贵州龙场驿丞。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逾”,超过;“卒”,去世;“犹”,仍然;“寝苫蔬食”,睡在草席上,以蔬菜为 食物;“论”,评论,“多”,赞美;“之”,代词,代王华。(2)中,“甚”,厉害;“疏”, 上疏;“乞骸骨”,请求退休;“举”,推举,举荐;“自代”,宾语前置句,应为“代自”, 代替自己;“俟”,等候,等待;“归”,回乡。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 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 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注】 苏 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 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 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注】这首词大致创作于词人被贬黄州之后。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词以议论为主,夹以抒情。援情入理,情理互喻,既朴实又形象生动。 B. 上阕运用典故发端,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尘俗人生的否定。 C. 下阕以高歌结尾,情绪豁达开朗,充满了飘逸旷达超凡脱俗的闲适之情。 D. 全词语言意显词浅,带有口语化的痕迹,似乎毫不经意,然又颇具匠心。 15. 本词上阕蕴含作者多种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对世俗追名逐利的嘲讽,将名与利比喻为蜗角、蝇头,嘲讽之意一 览无余;②对政治斗争相互倾轧的厌倦,词人感叹万事皆由前定,何必争个谁弱谁强;③对自身 处境的悲愤,不问世事,全身远祸,未老放我,百年沉醉,抒发的是内心的无奈与悲愤。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 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 A 项,“情理互喻”“形象生动”错误,从词中来看,应该是全篇援情入理,情理交融,并非 是“情理互喻”;同时“朴实”和“形象生动”本身就是矛盾的,且从词中来看,词人现身说 的 法,真抒胸臆,言语是朴实的。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 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词上阕蕴含作者多种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这是针对上阕 设题,然后理解上阕的意思,分析其中的手法,结合注释来分析情感。“蜗角虚名,蝇头微 利,算来著甚干忙”,功名利禄本是构成世俗观念的核心,而经历了人世浮沉的苏轼却以蔑视 的眼光,称之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进而以“算来著甚干忙”揭示了追名逐利的虚幻, 这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蝇营狗苟尘俗人生的否定;“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词人由世俗对名利的追求,联想到党争中由此而带来的倾轧以及被伤害后的自身处境, “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谓此事自有因缘,不可与争,但得者岂必强,而失者岂必弱,因此 也无须过分介意;“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词人意图在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祸,一“浑”字抒发了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一个愤 世嫉俗而以无言抗争的词人形象呼之欲出。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 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 —→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 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 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 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 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 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 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 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们该何去何从?寻找理想要仰望星空、百折不挠,不要像《蜀道难》 中“①________,②________”,因高远艰险而畏惧叹息;实现目标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要像《劝学》中所说的“③________,④________”,永不止步,勤能补拙;为人处世要树立 自信、超越自卑,正如《出师表》中所说“⑤________,⑥________”。 【答案】 (1). 扪参历井仰胁息 (2). 以手抚膺坐长叹 (3). 驽马十驾 (4). 功 在不舍 (5). 恢弘志士之气 (6). 不宜妄自菲薄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 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 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扪、胁、抚膺、驽、驾、 恢弘、妄、菲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 年被称为“5G 元年”。5G 是以“大带宽、大连接、低时延、高可靠”为特征的第五 代移动通信技术。与 4G 相比,5G 不仅可以用于语音通话、收发视频,还将支持物联网、虚拟 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从这一点上看,( ),而是将通信网络技 术推向万物互联的新高度。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着技术向前发展,而技术发展又为应用升级提供可能,激励 开发者创造出________的应用场景。在远程医疗领域,基于 5G 网络“低时延、高可靠”的特 性,医生可以通过 5G 网络完成远程手术;在新闻媒体领域,5G 的“大连接”特质可以让未来 的新闻向受众提供交互式、沉浸式的 3D 流媒体影像,真正让人__________。而对广大手机用 户而言,因为“大带宽”的特质,5G 比 4G 快 10 倍左右,看视频更方便快捷只是一个“开胃 菜”,5G 时代的移动通信或将迎来革命性的发展。而在__________的应用场景中,VR/AR(虚拟 现实/增强现实)将是首先爆发的一个场景。高速的移动互联网可以增强 VR/AR 设备工作效率 的同时,低时延的特性可以有效降低 VR/AR 设备成像带来的眩晕感。 信息通信技术已广泛渗透经济社会各领域,以 5G 为代表的新技术__________,它的发展、 进步,必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改变人类文明的进程。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4G 不仅是简单升级为 5G B. 5G 不仅是对 4G 的简单升级 C. 4G 不是简单升级为 5G D. 5G 不是对 4G 的简单升级 18. 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形形色色 躬逢其盛 纷至沓来 方兴未艾 B. 层出不穷 身临其境 纷至沓来 如日中天 C. 形形色色 身临其境 五花八门 方兴未艾 D. 层出不穷 躬逢其盛 五花八门 如日中天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高速的移动互联网可以提高 VR/AR 设备的工作效率,同时其低时延的特性可以有效缓解 VR/AR 设备成像带来的眩晕症状。 B. 高速的移动互联网可以提高 VR/AR 设备工作效率的同时,低时延的特性可以有效缓解 VR/AR 设备成像带来的眩晕症状。 C. 高速的移动互联网可以增强 VR/AR 设备的工作效率,同时其低时延可以有效降低 VR/AR 设 备成像带来的眩晕感。 D. 高速的移动互联网可以提升 VR/AR 设备工作效率的同时,低时延的特性可以有效降低 VR/AR 设备成像带来的眩晕感。 【答案】17. D 18. C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 要求选出“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前面“与 4G 相比,5G 不仅可以用于……”和后面“……而是将通信网络技术推向万物互 联 新高度”可知,这是说 5G 的特点,故应以 5G 为陈述对象,这就排除 AC 两项; 再从关联词的搭配角度来看,后面说“而是……”,这是表并列关系的词语,而“不仅”是表 递进关系,二者不能搭配,一般是“不是……而是……”,排除 B 项。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的 第一处,“形形色色”,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 没有穷尽;语境是说激励开发者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应用场景,应使用“形形色色”; 第二处,“躬逢其盛”,亲身经历那种盛况,或指太平盛世;“身临其境”指亲身面临那种境 地;语境强调可以让人亲身面临那种境地,与“盛况”无关,应使用“身临其境”; 第三处,“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五花八门”比喻花样繁多或变幻 多端;语境是形容“应用场景”之多,应使用“五花八门”; 第四处,“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 蓬勃发展,褒义词;“如日中天”,好像中午时的太阳,比喻事物正在最兴盛的时候;语境是 形容“以 5G 为代表的新技术”,形容其发展的态势,应使用“方兴未艾”。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 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 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 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 变的。 “高速的移动互联网可以增强 VR/AR 设备工作效率的同时,低时延的特性可以有效降低 VR/AR 设备成像带来的眩晕感”,第一个问题,“增强……效率”搭配不当,应为“提高……效率”, 排除 C 项; 第二个问题,“降低……眩晕感”搭配不当,应该是“缓解……眩晕症状”,排除 CD 两项; 第三个问题,“高速的移动互联网可以增强 VR/AR 设备工作效率的同时,低时延的特性可 以……”结构混乱,前一句句意没有表达完整,第二句就换了话题,可以把前一句中的“同 时”放在下一句开头,并在“低时延”前添加代词“其”,指代前一句中的“高速的移动互联 网”,排除 B 项。 故选 A。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 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 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 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 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 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 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①________,大致说来能获得以下三 方面的综合效益。首先,垃圾分类可以节省土地。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 分之一,而垃圾场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其次,垃圾分类能够减少污染。通过堆放或 填埋处理垃圾,即使垃圾处理地远离生活场所并采用相应的隔离技术,②________,这些有 害物质会随着地球的循环渗透到整个生态圈中,污染水源和土地,最终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此外,③________,如 1 吨废塑料可回炼 600 公斤柴油,回收丢弃的食品、织物可以生产有 机肥料等。 【答案】 (1). 垃圾分类( 或者“它”)的好处很多 (2). 也阻止不了有害物质渗透 (3). 垃圾分类还可以变废为宝(回收利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 能力。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垃圾分类”。 第一处,前面是“垃圾分类”的概念,后面说“大致说来能获得以下三方面的综合效 益……”,由此可知,横线处的内容应是总说垃圾分类的诸多好处; 第二处,前面说“即使垃圾处理地远离生活场所并采用相应的隔离技术”,“即使”是表示假 设的关联词语,一般与“也”搭配,那么横线上的句子应是“也……”,结合后面“些有害物 质会随着地球的循环渗透到整个生态圈中……”可知,横线上的句子应是说无法阻止有害物 质渗透; 第三处,“此外”表明后面是对前面的补充,后面“如 1 吨废塑料可回炼 600 公斤柴油,回 收丢弃的食品、织物可以生产有机肥料等”,这是举出例子对前面进行说明,由此可知,横线 处的句子应是说垃圾分类的益处。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字。 从 2019 年 6 月 1 日开始,八达岭长城景区正式实施全网络实名制预约售票及限流措施, 每日游客总量控制在 6.5 万人次。通过预约、限流等方式,不仅能保障游客的游览安全,也 能提升观赏体验,让长城内外、无限风光更好地丰盈每个人的心灵。另外,蜂拥而至的游客, 让长城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增加了被破坏、被损毁的可能性。通过预约、限流为长城“减 负”“纾压”,也是对长城必要而及时的保护。 【答案】八达岭长城正式“限流”,实施全网络实名制预约售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分析材料的类型,如本次 所给的材料是新闻,新闻一般由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其中导语和主体是主要部分, 导语是新闻内容的总括,而主体是对导语的解说和补充,然后针对新闻找到导语部分,明确 新闻的主体、事件,最后按照“何人何事”进行概括。分析本段材料可以发现,这则材料一 共四句话,第一句是导语,“从 2019 年 6 月 1 日开始,八达岭长城景区正式实施全网络实名 制预约售票及限流措施,每日游客总量控制在 6.5 万人次”,主体是“八达岭长城景区”,事 件是“实施全网络实名制预约售票及限流措施”;第二、三、四句是对“预约、限流”这些方 式作用的解说,故考生可以抓住导语部分进行概括。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只小鸡,它想飞过在它面前很高的一个栅栏,可是它怎么扑腾也飞不过去,试了好 多次,面红耳赤,一地鸡毛。但是,往后退几步,它突然发现那个看起来很高的栅栏,其实 只有一米宽,它是可以绕过去的……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人生,渡向何方 有贤者言:“明经年,世事无常;人生如月,盈亏有间。”在人生的旅途上奔波,体味 到的不仅有山青水绿,燕舞莺歌,更有层峦叠嶂与崎岖坎坷。面对人生十字路口的浑沌与迷 茫,有人选择了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萎靡不振;有人则牢记“有志者,事竟成”,下定决心 不达目的不罢休,可结果往往不如人意。相较之下,我更欣赏第三种人:他们会静下心来, 换一个角度来审视环境,调整前进的方向,结果总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确的方向是成功的一半,选定了一个正确的方向,才能拨开重重迷雾,使自己豁然开 朗,走出苦闷与彷徨,从而达到一个新的人生高度。当陶渊明厌恶了官场的虚伪黑暗时,他 改变了人生的航向,毅然选择了清贫,归隐田园,于是后人才有幸能读到“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这些清新舒畅的诗句。试想如果当时他没有选择“开 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而是继续在官场中庸庸碌碌、昏昏噩噩地过完一生,那么世上不过 多了一个无所作为的庸官而已。“陶潜”这名字将会湮没在吏部那一长串官员名册中,后世 那些不得志的文人也将失去一个能给自己精神慰藉的家园。 人生中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固然重要,但关键还需要舵来掌握前进的方向。班超放弃了书 斋,选择了驰骋沙场,为国家建下万世不朽之功勋,在茫茫西域中将自己的身影定格为一座 丰碑,历史上从此便留下投笔从戎的佳话。比尔•盖茨放弃了学业,选择了在风云变幻的经济 浪潮中艰苦创业,最终创建了微软帝国,并成为世界首富,让自己的人生演绎成一部传奇。 他们选对了自己的方向,把握住了自己命运的舵,从而将自己生命的船摆渡到了成功的彼岸。 只有备上人生的方向盘,才能冲出风沙弥漫、烟雾笼罩,去赢得灿烂星光、满天朝霞。 在理想的桅杆被风浪摧折的时候,在命运被搁浅在泥泞的沙滩的时候,在面对落寞和失 意而无处躲藏的时候,不必怨天尤人愤世嫉俗,这时需要我们冷静下来,克服自身的浅薄、 鲁莽,重新调整前进的方向,或许成功正在某一个角落静静地等待你的到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 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 而对于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 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 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审题】首先概括材料,材料是说小鸡想要过栅栏。然后分析小鸡是如何过栅栏的,一开始 它“怎么扑腾也飞不过去,试了好多次”,结果是“面红耳赤,一地鸡毛”;后来它“往后退 几步,突然发现那个看起来很高的栅栏,其实只有一米宽,它是可以绕过去的”。一开始小鸡 之所以想要“飞过栅栏”,是因为遇到高的东西,一般都是采取“飞”的方式,是常规思维在 作怪,由此可以围绕“摒弃思维定势”“不能墨守成规”“打破常规”等进行立意;后来小 鸡经过观察,发现只要绕一下就可以过去,结果小鸡顺利地过了栅栏,由此可以围绕“学会 变通”“转换思维”“换个角度”等进行立意;从小鸡最终获得成功来看,可以围绕“方法 的重要性”“做事要讲究方法”“成功要选择正确的方向”。最后分析文体,材料没有限定文 体,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要求文体要清晰。 参考立意: (1)成功,需要选择正确的方向;(2)凡事要讲究方法(或:方法的重要性);(3)摒弃 思维定势(凡事不能墨守成规);(4)学会变通;(5)换个角度看问题。 行文结构安排: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人生,渡向何方”。然后开 篇由面对生活的不同态度引出自己的态度。正文部分围绕“正确的方向是成功的一半,选定 了一个正确的方向,才能拨开重重迷雾,使自己豁然开朗,走出苦闷与彷徨,从而达到一个 新的人生高度”“人生中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固然重要,但关键还需要舵来掌握前进的方向” 两个方面逐层递进进行论证。结尾部分收束全篇,回扣标题。 素材: 1.杨振宁青年时期喜欢物理,而且想成为实验物理学家。然而,在实验室工作的近 20 个 月中,杨振宁的物理实验进行得非常不顺利,做实验时常常发生爆炸。当时实验室里流传着 这样一个笑话: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一天,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泰勒博士直率 地对杨振宁说:“我认为你不必坚持一定要写一篇实验论文,你已经写了一篇理论论文,我 建议你把它充实一下作为博士论文,我可以做你的导师。”杨振宁接受了泰勒的建议,毅然 把主攻方向转至理论物理研究,最终于 1957 年 10 月与李政道联手摘取了该年度的诺贝尔物 理学奖。 2.鲁迅怀着救死扶伤的志向远涉重洋,踏上了求医之路。然而,在国外的见闻让他深刻 地意识到国民的思想比肉体更需要拯救。于是,他毅然放弃了最初的想法,转而从事文学创 作,用笔“呐喊”,唤醒麻木的国民。 3. 我们占据的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去的方向。——霍姆斯 4.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英)奥立 佛•温德尔•福尔摩斯 5. 人生的足迹,也需要辨明前进的方向,不辨方向的启程无异于盲人瞎马,不但到不了 前进的目标,还会使你离目标越来越远,甚至会迷失方向,南辕北辙,误入歧途。——任瑞 羾《足迹》 6. 除非我们改变方向,否则我们最有可能到达我们朝向的目标。——中国谚语 7.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 穷。——《中庸》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 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 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 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 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 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 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 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 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 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 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 视角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