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部分区县2020届高三下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题
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初检测(六校联考)语文学科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宵上市,让人们翘首以待的新年高潮到了——元宵节。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皓月当空。春节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一副鲜红的春联,人们穿新衣、戴手饰,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张灯结彩,男男女女都踏月、看灯,整条的大街像是在办喜事,火炽而美丽。人们每每_______地制成各样的冰灯,______,煞是好看。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姗处”的创作背景便是元宵灯节。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要先用来放在佛龛前供养神佛,神佛歆享之后再留给人们。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兴奋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________。一样的九洲同庆,以前,人们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要靠大家自己开创。春节向我们传递出希望的讯息,一年之际在于春,美好的生活还需要我们砥砺前行,不负韶光。 1. 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供(gōng)养 火炽(chì) 翘(qiào)首以待 腊八粥 B. 煞是(shà) 戴手饰 佛龛(kān) 一年之际在于春 C. 歆(xīn)享 馄饨(tun) 砥(dǐ)砺 皓(hào)月当空 D. 阑(lán)姗 庇佑(bì) 九洲(zhōu)同庆 不负韶光(sháo)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独出心裁 鬼斧神工 熏陶 B. 独出心裁 玲珑剔透 熏染 C. 标新立异 鬼斧神工 熏染 D. 标新立异 玲珑剔透 熏陶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A项,翘(qiáo)首以待; B项,“戴手饰”应改为“戴首饰”,“ 一年之际”应改为“一年之计”; D项,“阑姗”应改为“阑珊”,“ 九洲”应改为“九州”。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第一组词语,标新立异:指通常指提出新的主张、见解或创造出新奇的样式,也指为了显示自己,故意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用往常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吸引人。独出心裁:原来指诗文的构思有独特之处,后泛指想出的办法或做工与众不同。此处用来形容人们制造冰灯,应该用独出心裁。 第二组词语,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也比喻人精明灵活。鬼斧神工:指建筑雕塑的技艺精巧。此处用来形容冰灯的特点,应该用玲珑剔透。 第三组词语,熏染:多人的思想和生活习惯逐渐受到影响(多指不良的)。熏陶:因长期接触某些事物而受到好的影响。此处与“迷信”相搭配,应该用熏染。 故选B。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我们要利用好现有津蓟、津唐两个合作项目公司,建立互动协调机制,并全方位拓宽两地港口企业战略合作领域和机制。 B. 春节期间,越来越多人选择到故宫感受浓厚的节日气氛,故宫电子门票在网络平台开售将近两个多小时,预约人数就突破千万,再次刷新在线预约纪录。 C. 氟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它可以增强牙齿中钙的抗酸性预防龋齿不再发生,但出于高氟地区,长期喝浓茶的居民不适宜使用含氟牙膏。 D.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项,搭配不当,“拓宽”和“机制”不搭配; B项,重复赘余,“将近”和“多”都表示约数,应该去掉其一; C项,否定不当,“预防不再发生”应为“预防再发生”。 故选D。 【点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4.校园文化节上,文学社准备举办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展览。以下是该展览的版块标题:①凌绝泰山,一览天下②旅食京华,针砭朱门③渔阳鼙鼓,国破春望④避乱入蜀,草堂闲情⑤缘江出蜀,夔门秋兴下列语句也可以作为该展览版块标题的一项是() A. 绣口一吐,半个盛唐 B. 漂泊西南,老病孤舟 C. 无题顿挫,接武诗圣 D. 忠君爱国,香草流芳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应用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先分析题干所提供的板块标题,找到这些标题的共性,然后再进行选择。题干说这是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展览,考生可以借助提供的板块标题判断出该人物是谁,然后再进行选择。分析所提供的五个标题来看,应是与“杜甫”有关。①出自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②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关,也是杜甫初到京城时所作,暗合“旅食京华”;③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有关;④中的“避乱入蜀”“草堂”明显指杜甫;⑤中的“出蜀”“夔门秋兴”指杜甫的《秋兴八首》。可见,这位作家应是杜甫。 A项,“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指李白; B项,“飘泊西南,老病孤舟”,暗指杜甫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C项,“无题”“接武诗圣”指李商隐; D项,“忠君爱国”“香草”指屈原; 故选B。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不仅培养了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而且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间的日常饮食,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这就是说,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国先民把黍米放在火上烧熟,把剖开的小猪放在火上烤熟,在地上挖个坑贮存水,用双手捧着水来喝,用草扎成的槌子敲打地面当作鼓乐,好像用这种简陋的生活方式便可以向鬼神表示敬意,从而得到神的庇护和赐福。这样,最原始的祭礼也就由此产生了。《礼记》中认为原始的礼仪行为就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这便是所谓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人要吃喝,以为神也离不开食物,所以要将自己的食物也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中国的先民们想通过这种简单的仪式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而当这种纪念仪式逐渐定型化,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义时,原始的礼便有了自己的雏形。这里,我们将“污尊而杯饮”之类的仪式称为“原始的礼”,主要是肯定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种源于饮食的祭礼,是中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的文化创造。中国先民是按照人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的生活的,以为祭祀就是让神吃喝,神吃好喝好以后才能保证大家平安。所以,“礼”与解为甜酒的“醴”字,音既相同,意义也有相通之处,亦非巧合。人们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 关于礼的起源,国外的一些学者也有浓厚的兴趣,其中以英国学者威廉·罗伯逊·史密斯的观点影响最大。史密斯认为,图腾制是由一种叫“图腾餐”的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图腾餐”是神与神的崇拜者之间“共餐”,“共餐”的意思就是坐在同一张桌子上进餐。共餐本身就是一种礼貌的表现。世界上许多民族礼的起源大都与饮食有关,这对于理解中国礼的起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说,《礼记》中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与史密斯的“共餐”制的说法有相似之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关于礼的起源的认识与实践是十分类似的。他们都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密莫过于“吃的是同一锅饭”,如中国先民们就将那种分立门户、自成一体的做法,视为另起炉灶、感情淡薄的表现,因而饮食筵宴就成了中国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主要手段。在此基础上,各种饮食礼节也就产生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5. 下列关于“礼”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古代社会,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的“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 B. “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先民们通过毫无保留地向神奉献自己的食物,来请求神的庇佑。 C. “原始的礼”指的是“污尊而杯饮”之类的仪式,它肯定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D. 关于“礼”的起源,世界上的许多民族与我国的看法完全一致,如英国学者威廉·罗伯逊·史密斯的“共餐”制之说。 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以及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都来源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B. 《礼记·礼运》中记载,我国先民“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来表达对鬼神的敬意。 C. 中国先民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的简单仪式逐渐定型化,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义时,原始的礼便逐渐形成了。 D. 世界上许多民族对礼的起源的认识与实践十分相似,这对理解中国礼的起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我国古代社会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活动,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的,所以说,“礼”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B. 我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并且按照人类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的生活,从而创造了祭礼文化。 C. “礼”与解为甜酒的“醴”字不但音同,意义也有相通之处,这种巧合,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 D. 中国人并不赞同分立门户、自成一体的做法,而是十分重视饮食筵宴,并将其作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主要手段。 【答案】5. D 6. C 7. C 【解析】 【5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题目。D说法过于绝对。“从而可以理解中国礼的起源”,原文“这对于理解中国礼的起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C 未然变成已然。原文说的是“原始的礼便有了自己的雏形”,而不是“逐渐形成”。 点睛:做归纳和筛选信息的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原文和题干可知,此题中B项,“原始的礼便逐渐形成了”说法错误。由原文第三段“原始的礼便有了自己的雏形”可知未然变成已然。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词语。 【7题详解】 试题分析:C “这种巧合”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亦非巧合”;另外“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的是人们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而不是“这种巧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嘉传 (宋)苏轼 叶嘉①,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②,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③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少顷,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选自《东坡全集》 有删改) 【注】①叶嘉:叶之嘉者,指茶叶。②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③传:传车,驿站的车马。 8.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久饫卿名 饫:饱。指所闻已多 B. 计欲倾之 倾:倾慕 C. 命赍书视之 赍:拿来 D. 神苶思困 苶:疲倦 9.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我其试哉 其孰能讥之乎 B. 必槌提顿挫之乃可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 嘉之谓也 臣之壮也 D. 上以不见嘉月余 以其无礼于晋 10.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是 A.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B.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C.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D.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11. 下列语句,全都直接表现叶嘉美德的一组是 ①容貌如铁,资质刚劲 ②养高不仕,好游名山 ③粉身碎骨,臣不辞也 ④劳于万机,神苶思困 ⑤为之起立,颜色不变 ⑥其气飘然,若浮云矣 A. ①③ B. ③④ C. ④⑥ D. ③⑤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叶嘉出身布衣,从小树立气节操守。因品行出众被皇上征召入朝,在朝中他宠辱不惊,气度非凡,敢于直谏,忠心报国。 B. 文章开篇介绍了叶嘉的家世,他的原籍是福建,祖先曾居上谷,曾祖父茂先迁居武夷,死后葬在郝源,从此茂先的子孙都成了郝源人。 C. 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同时也通过对叶嘉生平的叙述,劝诫人们对名利不必汲汲以求,而应功成身退。 D. 本文表面写人,实际写茶叶。通篇无一“茶”字,却又无处无茶,从茶的历史到茶的采摘、制作、品质、功效,其中蕴含着丰厚的茶文化内涵。 13.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 (2)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 (3)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答案】8. B 9. D 10. A 11. D 12. C 13. (1)于是游学并拜见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与众不同,为他写下了记录他特点的文章,并在后世中流传。 (2)叶嘉虽然被羞辱并因此而站起来,但容色并未改变。(3)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B项,“计欲倾之”的“倾”是“倾轧”“排挤”的意思。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前者是副词,“可要”,表示期望;后者是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B项,前者是副词,“才”;后者是动词,表判断,“是”。 C项,前者是助词,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意思是“说的就是叶嘉啊”;后者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项,两个都是介词,表原因,“因为”。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划线句的翻译是:评论说:现在姓叶的分散在天下各地,他们都不喜欢住在城邑里,只喜欢住在山中。住在福建中部的,一般是是叶嘉的后代。天下姓叶的虽然很多,可是德行馨香被世人看重的,都比不上福建这里的。“散居天下”是状中,中间省略了“于”,应是“散居于天下”,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C;“为世所贵”中“为”表被动,意思是被世人看重,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需要对每一句的意思理解到位,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体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①是描写叶嘉外貌的句子;②是描述叶嘉的曾祖的个性爱好的句子;④是写皇帝忙于政务,心力交瘁的句子;⑥是皇帝评价叶嘉气质的句子,说他是真正的清白之士。以上句子都不能体现叶嘉的美德。而③是叶嘉在皇帝面前的表态,体现他忠心耿耿,大义凛然,不惧生死的美德,⑤是叶嘉受辱之后的表现,体现他镇定自若,宠辱不惊的美德。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C项,“劝诫人们对名利不必汲汲以求,而应功成身退”在文中没有体现,文末苏轼说“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意思是要学习他正直的本色、苦苦劝谏的精神,尽心尽力报效国家、不替自己考虑的品行,这是作者最主要的写作目的。整篇文章无论是从叶嘉的经历还是从他作者的论述中,都没有体现“功成身退”的观点。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游,游学;奇,意动用法,认为他奇特(与众不同);传于时,状语后置,应是“于时传”,在当世流传。 (2)见,表被动,被;为,因为;颜色,古今异义,容色。 (3)司,作动词,掌管;逆,忤逆;堪,忍受。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叶嘉,福建人。他的先人住在上谷。曾祖父叫茂先,修养高尚却不去做官,喜欢游览名山。到了武夷山,茂先很喜欢它,于是就在这里安了家。曾经说:“我培植功德,虽然不被时人所采用,然而会给后世留下清香,我的子孙后代一定会在中原地区兴盛起来的。“叶茂先安葬在郝源,子孙于是都成为郝源人。 到了叶嘉这一代,他年轻时就注重培养好的气节品行。有人劝他练习武艺。他说:“我应该成为天下英武之人的精华,扛一支枪举一杆旗,哪里是我做的事呢?“于是游学并拜见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与众不同,为他写下了记录他言行的文章,并流传于当时。皇上读了介绍叶嘉的文章,认为他很好,下令建安太守征召叶嘉,并提供驿站的车马送他到京城来。太守开始派人查访叶嘉的住处,让人拿出皇帝的诏书给叶嘉看。叶嘉没出来,郡守亲自到山中,劝说他,才登车出发。皇帝看到了叶嘉,说: "我很久以前就听过你的大名,只是不了解你的真实情况,我一定要试试看。“于是就回头对大臣们说: "我看叶嘉外貌像铁一样,禀性刚劲,难以急用,必须用棰子不断敲打捣碎才可以。“就用话来吓唬叶嘉:“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用来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叶嘉情绪高昂地吐了一气,说:“我只是住在深山密林的卑贱之人,有幸被您选用到这里,能够造福他人,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推辞。”皇上听罢笑了,吩咐人把他作为有声望的人物来安排他,又让他掌管机要事务。 不久,皇上下令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和叶嘉共事。欧阳高嫉妒叶嘉刚一做官就得宠,谋划着要排挤他。叶嘉虽然遭受羞辱,并因此而站起来,但容色并未改变。皇上为此责备欧阳高,爱怜叶嘉,看着他的脸色,过了好一会儿, 说:“叶嘉确实是清白之士,他的清气飘然如白云。”于是邀请并设宴款待他。过了一会儿,皇上高兴地咂了咂舌头,说:“起初我看到叶嘉时并没有多少好感,久久体味他的话,却特别让人珍爰,我的精神不知不觉就轻松而清醒了。《尚书》 说敞开你的心扉,滋润我的心田’,说的就是叶嘉吧。“于是封叶嘉为钜合侯,位居尚书,并说:“尚书是专管我的喉舌的。”从此叶嘉更加受到皇上的宠爱。 后来因为在花园侍宴,皇帝饮用过量,叶嘉苦苦劝谏。皇帝很不兴,说:“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就唾弃他,命令侍从把他打倒在地上。叶嘉严肃地说: "陛下一定要那人甜言蜜语口齿伶俐,这样才喜欢他吗?我说的话虽不好听,时间久了却有好处,陛下尝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吗?”皇上于是宽恕了叶嘉,然而也因此疏远了他。 叶嘉仕途不顺之后,就隐退回到福建中部。皇帝因为一个多月没有看到叶嘉,又在国事上操劳受累,神情倦怠思维困顿,很想念叶嘉。就下令把他召来,还像以前一样恩宠他。过了一年,叶嘉请求让他告老回乡,皇帝说: "钜合侯,对我可真是尽忠了。”就封赐爵位给他的儿子。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品行优良的弟子,年年推荐给朝廷。 评论说:现在姓叶的分散在天下各地,他们都不喜欢住在城邑里,只喜欢住在山中。住在福建中部的,一般是是叶嘉的后代。天下姓叶的虽然很多,可是德行馨香被世人看重的,都比不上福建这里的。叶嘉以平民百姓的出身受到皇帝礼遇,被封为彻侯的爵位,位居八大职位的行列,可说是相当荣耀了。可是他正直的本色、苦苦劝谏的精神,尽心尽力报效国家、不替自己考虑的品行,那是很值得学习的。 第Ⅱ卷(笔答题11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 张道洽 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 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描写了梅花生长的环境——竹林深处,“一径苔”写出人迹罕至之感。 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它羞于与向阳之雪为伍,耻于向东风自荐,表现其孤高傲岸的品格。 C.颈联写梅花不管是长在野桥边还是长在深谷中,都是自生自灭,写出了它的随遇而安。 D.诗人咏梅,既是赞美梅花,也是托物言志,表达了对美好情操的向往之情。 (2)赏析诗歌尾联。 【答案】(1)C (2)①尾联的意思是;醉酒之后不要睡在庭前的梅树下面,因为我担心风一旦吹过,被吹落的梅花会被我玷污了。②尾联是虚写或想象,是在前三联赞美梅的高洁、隐逸、生命力顽强之后,写自己面对梅产生的敬重之情。 【解析】 【详解】(1)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随遇而安”说法有误,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有的梅树长在野桥旁,无人管理,任随明月做了它的主人;有的梅花长在寒谷中,只要有根在,到了春天依然会抽枝吐蕊。表达了诗人对梅花远离尘嚣、自由自在、清高疏放、执着坚贞、百折不回品性的赞美。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诗句的鉴赏评价能力。赏析诗句,首先应该翻译出该句的意思,然后分析其运用的手法,最后结合情感分析表达效果。 尾联的意思是:醉酒之后不要睡在庭前的梅树下面,因为我担心风一旦吹过,被吹落的梅花会被我玷污了。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诗人担心吹落的梅花被自己玷污,是因为在诗人心中个,梅花是高洁无暇的,所以尾联是在前三联赞美梅的高洁、隐逸、生命力顽强之后,写自己面对梅产生的敬重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2)吾所以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策扶老以流憩。 (5)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入芙蓉浦。 【答案】 (1). 寄蜉蝣于天地 (2).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4). 时矫首而遐观 (5). 隔叶黄鹂空好音 (6). 小楫轻舟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蜉蝣、矫首、遐观、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庄重 朱以撒 ①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每一个游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是一年深秋了,这四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会诉说一些什么?它的含意太飘渺了,一些场景被放置在过去时上,把玩之下只能听到远来的风声。我想起来了,当时的情景也是在深秋,就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墨色在干裂的秋风里粘稠了,不是十分滋润,法师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澹地落下。字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所有的感受都简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当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墙。我通常把这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是的,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情让人速长几岁。 ②人生的一些场景如果不懂得庄重,心就总是悬浮无着。 ③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的大学生活。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一个清晨,从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着懒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接下来我吓了一跳,原来是办丧事——这是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后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就有些人开始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 ④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像树,一棵树倒下的时候,内部昭示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 ⑤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予我的。她就是我的二姨。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她有生的日子里,她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每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用箸。她感谢上天给予的一日三餐的美食,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日子贫瘠粗砺。粮店凭票证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她常年的胃痛加剧了,却仍然吃得那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卫生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 ⑥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影响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断涌出来。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像二姨那样,我品尝到了大地的芳香。布莱克说:“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堂……”这“看”里肯定有心的投入,不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么轻易地感受。 ⑦庄重的高级形式乃是敬。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朱子语类》)。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人伦,都是有道理的。人不是独立不倚的存在,连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个世界的前前后后充满了联系。庄重的举止,使自己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顿。不过,生活中这样的举止毕竟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粗野把更多时间与空间充塞了。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世界里,戏说正在迅速消解着庄重;失去了敬,怀旧、伤春、悲秋、闺怨、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得轻浮起来,甚至沦为世俗。 ⑧放下书本,夜幕降临的时刻走到城市高处,在闪烁着艳丽的灯影里,我看到一个城市在娱乐中漂浮无定。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是怀有崇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他们的历程伴随着苦难与雄心,每一个人要被考证或阐释,都可以带出与之相伴的那段沉重的时光。可惜——没有噱头。他们的故居此时大门紧闭,黯淡无光,本该让城市所铭记的人,在娱乐声色中,渐渐被遗忘了。一个时代不庄重了,戏说搞笑如潮水浸湿了我们的生活,日子肯定浮华起来。时光如果像一盘不变质的录影带就好了,它可以倒卷,让我们看到一些凝重严峻的细节,包括每一个眉眼里那些值得崇敬的东西。 ⑨那么,自问:你,在什么时候显得稍稍庄重一些呢? ⑩庄重,它所持有的庄严、深重的气息,令今日的生命感到难以承受之重。太多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东西。 在初秋的树干上,我看到夏日遗留在上边的三五蝉壳,风吹过来,微微作响。主人扔下它们远去,此时恍若三五空屋。 1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来省会初期,作者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的习俗。 B. 繁华的生活让城市的人们沉溺于娱乐,失去庄重之心,所以作者渴望回到艰难的过去。 C. 作者认为人生需要各种仪式,在遵循这些仪式的过程中,人就能体会庄重,懂得敬畏。 D. 食物难以下咽,二姨却以庄重的神情用心品尝,甘之如饴,因为她对造物主心怀感恩。 17. 从全文来看,作者笔下的“庄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18.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引用朱熹的话有怎样的作用。 19. 赏析尾段划线句子。 【答案】16. D 17. ①面对生命的到来或逝去,持有最基本的肃穆、郑重之情;②面对艰苦的生活、坎坷的命运,依然保持感恩之心;③面对天地间的诸多人事,保持敬畏之心;④对于已逝的英灵,要永远铭记与崇敬。 18. 朱熹提出“敬”的重要性,作者以此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庄重的高级表现是一种敬畏之心。引朱熹的话,既是对上文“庄重”表现的总结深化,也引出下文——即对当代人缺乏敬畏之心、世界越来越娱乐化的反思与批判。 19. ①比喻/以景结篇②通过蝉脱壳生动写出了现代人丢掉了人应有的庄严深重,丢掉了生命的厚重,放弃对生命本质的追求。③卒章显志,深化主旨表明作者对庄重的敬畏。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的习俗”说法有误,原文是说“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可见作者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并不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的习俗。 B项,“渴望回到艰难的过去”说法有误,原文中作者确实提到“太多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 一个时代不庄重了,戏说搞笑如潮水浸湿了我们的生活,日子肯定浮华起来”,可见作者认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庄重,但是作者并未流露出想回到艰难的过去的想法。 C项,“就能”说法有误,原文中作者提到,“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庄重的高级形式乃是敬”,可见要体会庄重,懂得敬畏,必须有心的投入,用心敬畏,而不是只要遵循各种仪式就可以的。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文中对于“庄重”这一概念的表述,然后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第三段,作者观察到城市的送葬者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原本应该庄重的场合变了味,于是作者说“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第四段作者提出“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可见在作者看来,面对生命的到来或逝去,应持有最基本的肃穆、郑重之情; 第四段,作者写到自己的二姨,即使身体有缺陷,在那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依旧乐观平静,每次饭前都通过仪式,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可见在作者看来,庄重还表现在面对艰苦的生活、坎坷的命运,依然保持感恩之心; 第七段,作者指出,“庄重的高级形式乃是敬”“失去了敬,怀旧、伤春、悲秋、闺怨、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得轻浮起来,甚至沦为世俗”,可见在作者看来,庄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面对天地间的诸多人事,保持敬畏之心; 第八段,作者写到,很多本该被我们铭记的人,他们的故居此时“大门紧闭,黯淡无光”,“本该让城市所铭记的人,在娱乐声色中,渐渐被遗忘了”,可见作者认为对于已逝的英灵,要永远铭记与崇敬。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具体考查对引用句子的作用的分析,作用类试题,可以从结构、内容、主旨等角度来分析。 从结构上来说,引用句承上启下,既是对上文“庄重”表现的总结深化,也引出下文——即对当代人缺乏敬畏之心、世界越来越娱乐化的反思与批判。 从内容上来说,朱熹的话提出“敬”的重要性,作者以此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庄重的高级表现是一种敬畏之心。 从主旨上来说,朱熹的话引出了作者自己的对于庄重的理解,敬畏之心是庄重的高级表现,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主旨。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赏析其语言风格,语言特色;其次,要抓关键词,从词语运用方面进行赏析;然后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最后,从对结构、内容、主旨、情感等方面的作用来赏析。 最后一段,卒章显志,作者用蝉脱壳留下空壳的自然现象,来比喻人们抛弃敬畏,丢掉庄重,就如同蝉一样,只有一副躯壳,这样的躯壳是没有灵魂的,以次来说明现代人应该保持敬畏之心,保持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不做没有灵魂的空壳。 【点睛】鉴赏散文作品,要分析所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感悟形象的内在品质,或作者的深层感情。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然会通过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们的内在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要培养并提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六、语言知识运用(13分) 20.请写出下列判词分别对应的《红楼梦》中的人物。 (1)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2)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3)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4)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答案】元春 探春 史湘云 王熙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中人物形象分析和积累的综合能力。该题意在指导学生去阅读文学名著,名著阅读需要积累大量的人物形象,这要靠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积累的方式主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 (1)“二十年来辨是非”,是说元春明理。“榴花开处照宫闱”,“榴花开”指女子出嫁,是说元春一嫁嫁到宫中,光耀家门。“三春争及初春景”,是说贾家自元春入宫,家道由三春又回到初春的景致。结果如何呢?还是走向反面:“虎兔相逢大梦归”。第九十五回,元妃死。在虎兔相交之年死去,即立春在虎年,死在立春后一日,从命理上来说,便是兔年开始。名义上死在虎年,实则死在兔年,便是所谓的“虎兔相逢”。 (2)“才自精明志自高”是说探春才华出众而且志向远大(见红楼梦中探春理家和查抄大观园),“生于末世运偏消”是指她并非正室所生而是出自侧室(赵姨娘),后两句是指探春远嫁。 (3)“富贵又如何?襁褓之间父母违”写湘云生于封建侯门富贵之家。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指的就是她家。但这又能怎么样?湘云在婴儿时期“襁褓之间”父母便去世了。虽然富贵而无人关心,从小没得过温暖。“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第三句“展眼吊斜辉”说的是转眼之间,只有湘云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伤了。“湘江水逝楚云飞”点出了“湘云”二字。湘江在湖南,地属古代的楚国,故有楚云之称。湘江流逝,楚云飞散,隐喻史家衰败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用的是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之欢会的典故。 (4)“凡鸟偏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吕安对喜的典故,点出“凤”,自然是种讥讽。“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 21.下面是我校化学兴趣小组学生负责人王哲给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写的一封短信,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尊敬的约翰爷爷: 您好!作为当今国际化学界霸主,您能够应允忝列我校化学兴趣小组顾问,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为本小组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我们十分感激,本小组广大化学佼佼者恳请您不吝赐教。 敬祝编安。 汉中市龙岗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王哲 2019年10月23日 【答案】(1)将“霸主”改为“大家”;(2)将“忝列”改为“屈就”;(3)将“绵薄之力”改为“指导帮助”;(4)“佼佼者”改为“爱好者”;(5)将“编安”改为“安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得体的运用的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 作为一名学生,给诺贝尔奖获得者写信,应该注意用于的规范得体,要使用书面用语,“霸主” 是指权力、级别或势力方面的至高无上,也可以指专横霸道的人,这里使用不恰当,应该改为“大家”; “忝列”是谦辞,有愧于排列在其中,不可用于他人,应该改为“屈就”; “绵薄之力”也是谦辞,用在说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不可用在别人身上,应该改为“指导帮助”; “佼佼者” 指某领域上优秀的人,不可用来说自己,应该改为“爱好者”; “编安”,书信结尾的问候语,一般用于给编辑或者导演的书信,此处应该改为“安康”。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诗》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朋友之道,可以群居也。(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 22. 根据前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孔子对__________的重视。 23. 结合材料,说说子贡与皇侃引用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各有什么用意? 【答案】22. 学诗或诗教 23. ①子贡引用诗句,用以比喻人有了好的品质,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②皇侃引用诗句,用以表明大家在一起,互相切磋交流学问,可以增进彼此情谊,起到协和群体的作用。 【解析】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需要理解前两则材料的意思。结合第一则材料“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始可与言诗已矣”及材料二内容“诗,可以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等分析可知,孔子对学诗的重视。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及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结合材料内容分别分析引用的目的。结合“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分析,但不如虽贫穷但快乐,虽富裕却爱好礼制。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像加工骨、象牙、玉、石等艺术品一样,经过切割、糙锉、雕刻、磨光等工序,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自己,达到完美的境界。贫穷时不曲意奉承他人,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态;富裕时不骄横无礼,老老实实做人。用以比喻人有了好的品质,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结合材料三“是朋友之道,可以群居也”分析可知,表明大家在一起,互相切磋交流学问,能够增进情谊,协和群体。 【点睛】参考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逢迎谄媚,富裕而不骄矜傲慢,怎么样?”孔子说:“好。但不如虽贫穷但快乐,虽富裕却爱好礼制。”子贡说:“《诗经》说:‘切割,锉刻,雕削,磨光’,是不是这个意思呢?”孔子说:“子贡呀,这样才可以和你讨论诗了。告诉你过去的,你便能用在未来上。” 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诗经》说:“切割,锉刻,雕削,磨光”。找到和朋友相处的方法,可以成群地聚居在一起探讨了。 七、(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来说,中国的概念非常简单:我的祖国,我自豪。他们从小在这个环境里长大,对国家有种天然的认同感。当然,等他们更成熟时,他们也会意识到要向世界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是,中国这个词,以及背后那一整套文化符号,对他们有强烈的吸引力。 2019年,淘宝上好几家汉服店,销售额不声不响过了亿;600年的故宫成了文创产业的头号IP,故宫IP带火了一批网红爆款;李子柒中国古风美食文化视频在海外“圈粉”无数;华为科技公司,注册下一代商标时,操作系统叫鸿蒙,实验室叫玄武。还有什么昆仑、浩天、灵豸等商标,均出自《山海经》,这些字词读起来总让我们内心澎湃。你该怎样解释呢这种内心感受呢?只有一个解释,因为它们是我们文化的根,是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符号。 你认为的中国文化符号是什么?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中国的文化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中国的文化符号 中国的文化符号多是传统,美国的文化符号多是现代。两国虽然位列文化大国的前两位,但在我看来两国的文化都不全面。只有传统与现代并存,才是真正博大精深的文化。 文化,是历史的结晶。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屈原作为中华民族的苍茫劲骨,身上寄寓了中华民族许多深远的文化。千百年前这位佩兰餐菊的大人物在汨罗江畔披发行吟,最终感天动地地一跃,让中华的历史上刻下了这个散发着馨香的名字。从古至今,仍有多少文人墨客以“佩兰”明志?仍有多少“社会良心”们以屈原为榜样?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端午节”也是因为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才至今不衰的。若是缺少了历史的积淀,还有谁能去找到这样一种镌刻在一个民族骨子里的文化符号呢? 文化,是现代的产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事的变迁,文明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文化消失了。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迷信被时间冲淡了,再也没有人去迷信功法而走火入魔了。现代人对于寺院的概念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祛邪保命,而是一种内心愿望的寄托地。曾经中国传统符号中的佛寺,经过时代的浣洗,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走入现代的符号中。 文化,是传统与现代的并存,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看着日历,我们能从中发现传统与现代的符号:二十四节气的农历与包含元旦、圣诞的公历印刷在了一起,互补交合;看着建筑,我们能从中发现传统与现代的符号:天安门的古朴庄严与国家大剧院的现代动感相互映衬,遥相呼应;地铁站中现代的列车与青花瓷的站台相融合;看着奥运,我们能从中发现传统与现代的符号:传统祥云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产生了我们的火炬;乒乓球馆的传统屋檐与现代的设施相结合,产生了美轮美奂的场馆……文化的博大精深是要抓住历史保留传统的同时与现代恰当的结合,只有这样的文化才是鲜活永存的。 文化的符号中多一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多一些包容并蓄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让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下去。 文化的巨人,从昨天走向明天。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分析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立意。 首先抓住材料关键词,年轻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主要来自于“中国这个词,以及背后那一整套文化符号”,材料第二段主要讲到汉服店的火爆,故宫成了文创产业的头号IP,一大批带有传统文化印记的产品成为了网红产品,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符号。然后分析题干要求,要求以“中国的文化符号”为题,写出自己心目中的传统文化符号是什么,体现对材料的感悟和思考。所选符号必须正面,展示自信,不能是负面的,比如“中国式过马路”“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所选关键词必须是可观可感的的具体文化“符号”,如文物、景观、名胜、人物、书法绘画、艺术形式等等,不能是抽象的精神层面的词,如工匠精神、道德秩序、勤奋努力等。所选符号在正文内容中要有分展示,既能表达符号的浅层意义,又能表现其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人文内涵,充分体现文化自信。比如“书法体现方正品格”“园林建筑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等等。所选关键词要形成有机关联,体现思考,形成整体。如茶道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品茶、鉴茶的历史近五千年,茶与人们的生活可谓息息相关。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名茶荟萃、茶具斗奇、茶艺精湛、茶宴飘香,茶人茶事、茶礼茶俗、茶诗茶画,无所不容。茶,与儒释道都进行了深入融合,成为人们修身养性、参禅悟道的重要门径。还可以写“一带一路”,能源丝路、科技丝路、空中丝路、通讯丝路等。 参考立意: 1. 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2.传承文化符号,增强文化自信 3.传统与现代并存,促进文化符号发展 参考素材: 1. 中华经典古文中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品质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塑造完美的人格,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尾生抱柱、曾子杀彘,留给我们一个个重诚守诺的典范;廉颇负荆请罪,顾全大局,与蔺相如冰释前嫌,团结一心,传下知错能改的佳话。 2. 中国古代的文人,崇尚宇宙、敬畏自然、思考人生、关注心灵,因此在他们的文章中显现出深刻的哲学思辨色彩,引人深思、值得寻味。教材中有不少充满哲思的佳作。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之后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拘无束、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体现的正是道家哲学的本质内涵。《秋水》以神奇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描绘了河伯和海若的形象,告诫人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宏观地看待问题不做井底之蛙。《邹忌讽齐王纳谏》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远及近,由小到大,层层深入,强调了类比联系、迂回推理的重要性。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一次半途而返的游览生发开去,点明“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阐述了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苏轼在《赤壁赋》中由水与月的消长盈虚之变生发出人生须臾、宇宙无穷的感慨,更由此阐明世间万物“变”与“不变”的哲理,传达一种旷达自适的处世哲学。这些朴素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民族性的内容,既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意识形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 遥记李白曾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华文化千年传承,而发源地就是黄河。黄河流出了中华文化不倒的文化。它在历史的风烟中静静地流过,赋予华夏人黄色皮肤,流进华夏人的血脉。黄河与长城都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而黄河更像是一位母亲,她甘心流入中华人民日常生活中去,以热爱的怀抱给予子民前进的力量。 4. 中国古代史学著作浩如烟海,体现了凝重的历史反思。这些思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如节选自《史记》的《完璧归赵》和《鸿门宴》,让我们了解到在历史事件中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腐化不体恤民意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警告。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并借古讽今“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欧阳修借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苏轼的《教战守策》认为当今之严重危险,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天下虽平,不敢忘战”,居安思危,能逸能劳,方可以御不测之患,因而主张平时教民习战讲兵。这些文章无不体现古代历史学家朴素的历史唯物观,他们借古讽今,警示后代应以史为鉴,君明臣贤教化清明才能受百姓拥戴,绵延历史。 5. 中华民族对美有独特的感受和追求。文学大师们在一篇篇精美绝伦的文字中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审美情趣。《归去来兮辞》表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愉悦、淡泊之美;《赤壁赋》在清风、明月、饮酒、赋诗的诗情画意中流淌着旷达和超然的情怀之美;《项脊轩志》满载着归有光“多可喜,亦多可悲”的细腻真挚的亲情之美;《祭十二郎文》饱含着骨肉分离字字血泪的至爱亲情之美;《石钟山记》凝聚着清雅、深沉之美;《孔雀东南飞》歌颂了爱情忠贞之美;《陌上桑》赞颂不为权势所屈敢于斗争的秀外慧中的女性之美……这些空灵而丰富、至真而至纯的审美情趣,无不体现出深沉的美学积淀。 行文结构: 首先在第一段中提出论点“只有传统与现代并存,才是真正博大精深的文化”, 然后分别从“文化,是历史的结晶” “文化,是现代的产物”“文化,是传统与现代的并存,是两者的有机结合”这三个角度来论证观点,最后在文末重申论点。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词句有:白色的底子、底色会影响整幅画的色调、发展密切相关、一个人具有或选择怎样的底色。考生可以根据以上关键词句进行审题立意,在写作的时候注意扣住材料的中心“底色”,进一步结合生活挖掘材料中心内含。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