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游历是中国古代士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时代的士人或为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学说,或为求师、求学、求宦而四处游历。士人的游历都是当时社会制度和环境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士人在各个政权之间游历,推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学说,逐步形成了士人游历的文化传统。到了唐朝,士人尤其是落第士人游历之风更浓。 唐朝落第士人游历的脚步遍布大江南北,主要集中在两京及京畿地区、重要藩镇幕府所在地和文化名人寓居地区。落第士子四处游历的原因很多,不仅有个人喜欢游历山水、亲近自然等主观因素,更与唐朝政治格局和制度设计密切相关。 唐朝作为科举制度实行的早期,还有察举制的残留,推荐在科举考试录取中占有重要地位。落第士人不断地游历于官宦名士之间,以期获得他们的赏识和荐举。对于落第士人来说,所历之处充满了机会和吸引力。这促使唐朝士人落第后并不待在书房专心于学业,而选择四处游历,推销自己。 唐朝落第士人大规模游历也是唐朝特有的政治制度格局促成的。唐朝虽为中央集权制政权,但地方政府权限较大,刺史和节度使均有辟属僚佐的权力。中晚唐时期,藩镇势力强大,“宦游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大批官僚名士进入幕府,这对落第士人产生了很大吸引力。“唐士子应举,多遍谒藩镇、州郡丐脂润,至受厌薄不辞。”这种政治格局设计为落第士人从它途入仕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平台。 唐朝落第士人游历也是社会大环境所致。唐朝社会落第士人有“白衣公卿”“一品白衫”之称,上层官僚可以利用合理的规则,积极举荐落第士人,使他们成为自己未来的势力。正是这种相互需求的“相资”关系,才使许多上层官僚士大夫热心与落第士人进行交往,这也激发了他们游历的热情。 唐代落第士人的大规模游历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安定因素,对社会和政权的稳定有潜在的危险,但落第士人的游历更有其积极作用。落第士人走出书斋,扩大和各个阶层的社会交往,增加了人生阅历,加深了对社会各方面的认识,为未来入仕储备了必要的社会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游历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落第者走出本乡,主动进行文化交流,加强了地域之间文化的融汇,在事实上促进了唐代文化的繁荣。 宋代,随着君主集权的加强,士人可游历的社会空间不断萎缩,游历传统逐步淡化。而科举制度的完善也使得落第士人不再需要“觅举”。宋代落第士人也有走出书斋去游历的,但主要是为了游学和寻访名师,与唐代迥然不同。 (摘编自黄云鹤《试析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地区主要集中在政治和权力的中心,带有极强的目的性。 B. 唐代地方政府权限较大,落第的读书人也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举荐进入仕途。 C. 在唐朝,落第士人也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上层社会也因此乐于与他们交往。 D. 游历对落第士人增长阅历积累社会经验,对促进文化交流与繁荣有重要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科举制引出话题,探讨唐朝落第士人游历之风的形成原因和社会影响。 B. 相对于个人因素,文章认为社会因素才是唐朝落第士人游历现象普遍的主因。 C. 文章辩证分析了落第士人大规模游历的多方面影响,并特别突出其积极意义。 D. 文章从游历的文化传统写起,多方比较引证,剖析了唐朝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士人游历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可以从士人的游历窥探当时的社会环境。 B. 如果不是察举制的残留,唐朝落第士人游历于达官贵人的风气就不会如此浓厚。 C. 宋代也有落第士人外出游历的,但一般不是为了推销自己,而是重在提升自我。 D. 君主集权越加强,科举制度越完善,游历的空间就越狭小,游历文化就越淡薄。 【答案】1. D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缩小范围,“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地区主要集中在政治和权力的中心”错误,根据原文“唐朝落第士人游历的脚步遍布大江南北,主要集中在两京及京畿地区、重要藩镇幕府所在地和文化名人寓居地区。”可知,游历地区还包括文化名人寓居地区,即文化中心;B项张冠李戴,“落第的读书人也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举荐进入仕途。”错误,根据原文“唐朝社会落第士人有‘白衣公卿’‘一品白衫’之称,上层官僚可以利用合理的规则,积极举荐落第士人,使他们成为自己未来的势力。”和“唐朝虽为中央集权制政权,但地方政府权限较大,刺史和节度使均有辟属僚佐的权力。”可知,是上层官僚举荐落第士人,地方政府则是征辟他们;C项强加因果,由原文“上层官僚可以利用合理的规则,积极举荐落第士人,使他们成为自己未来的势力。正是这种相互需求的‘相资’关系,才使许多上层官僚士大夫热心与落第士人进行交往,”可知,上层社会乐于和他们交往的主要原因是有相互需求的“相资”关系。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选项,“从科举制引出话题”错误。由原文第一自然段“游历是中国古代士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时代的士人或为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学说,或为求师、求学、求宦而四处游历。士人的游历都是当时社会制度和环境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可知,文章从游历这个文化传统写起,引出话题,而非“科举制度”引出。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D选项判断绝对,根据原文“宋代,随着君主集权的加强,士人可游历的社会空间不断萎缩,游历传统逐步淡化。而科举制度的完善也使得落第士人不再需要“觅举”。”可知,这种“君主集权越加强,科举制度越完善,游历的空间就越狭小,游历文化就越淡薄”逻辑关系发生在宋代,而不能据此推断为所有都这样,扩大了范围。而且选项中“游历的空间”文本中表述的是“社会空间”,也扩大了范围,游历空间也包括自然地域,所以不符合文意。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材料二: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乌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 时代之重》) 材料三: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80%以上,甚至有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四: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而便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所最为期待的。通过“互联网+”把以上这些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个电话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资源和服务。 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业、商家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的情况;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救济的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摘编自苑广阔《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空巢老人数字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 B. 虽然中国社会在不断进步,但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当下已成为社会难题。 C. 因为年老体弱,农村空巢老人要面对来自外在危险和自身疾病的双重威胁。 D. 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表明,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的数量将接近老年人口总数的一半,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许多困难。 B. 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矛盾,直接造成了空巢老人问题。 C. 根据材料二,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诸如“医保”改革政策的落实,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D. 依据材料四,“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的对象目前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年群体”。 6. 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A 5. B 6. ①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发展平衡,减少烤动力候鸟式迁徙;②推进社保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创造了条件;③加大政府投入,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④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探索新的养老模式。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内容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本题: A项“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错加因果,空巢老人数字多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无因果关系。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本题: B项“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矛盾,直接造成了空巢老人问题”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二,原文表述为“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并不就是说“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等直接造成了空巢老人问题”。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本题: 要求回答“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注意结合材料中的句子“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可以总结出“推进社保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创造了条件”;结合原文“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可以总结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发展平衡,减少烤动力候鸟式迁徙”;结合原文“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徒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可以总结出“加大政府投入,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探索新的养老模式”等。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哑巴叔叔 徐成龙 哑巴叔是我们村里的。哑巴叔不是先天聋哑,小时候发高烧,吃药打针不管用,连续“烧”了好几天,这一“烧’’就把哑巴叔叔烧成了哑巴。 听大人们说,小时候的哑巴叔很聪明,喜欢玩泥巴。泥巴在哑巴叔手里颠来倒去一阵子,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小动物惟妙惟肖地出现在眼前,惹得小伙伴围着他跑东家走西家,整个村子都是嘻嘻哈哈的笑声。几只大黄狗也乐颠颠地东奔西跑呢! 长大后,哑巴叔以捏泥人为营生,一个稻草把,几块橡皮泥就是他的全部行当,走村串户赚点钱过日子。 哑巴叔的手艺越来越精,捏泥人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从小狗小猫到人物造型,千姿百态,无个不精,方圆几十里闻名遐迩。 到后来,哑巴叔开辟新的场所,来到了小城,把精心捏成的泥人,整整齐齐插在一个稻草把上,像一个小展厅,陈列着一个个美柃美奂的艺术品。哑巴叔扛着稻草把,沿着大街走,身后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城里的小学生看着活灵活现的小泥人,兴趣盎然,雀跃一般,纷纷掏钱购买。哑巴叔的生意越来越好,腰包就鼓了,乐得他咿哩哇啦地叫。 有一个小女孩,最喜欢哑巴叔捏的泥人了,隔三差五就要买一些,不是小动物就是卡通人物。 一次,夕阳西下,小女孩欢蹦着过来,指了指自己的脸蛋,又指了指哑巴叔的手,眼神充满了期待。哑巴叔眨巴着眼睛,心领神会,瞅了瞅小女孩,掏出橡皮泥揉了揉,三两下一个小女孩的模样出来了:大眼睛,圆脸蛋,小巧的鼻子。小女孩接过小泥人,爱不释手,咯咯一阵笑,挥挥手走了。 这时,一个中年人走过来,拉住小女孩的手,附在她耳畔一阵嘀咕。小女孩疑惑地看着中年人,使劲挣脱中年人的手。中年人不罢休,抱起小女孩向前走去。小女孩哭喊着,挣扎着,无济于事,她被塞进一辆轿车。轿车一个拐弯,朝着小巷疾驰而去,扬起一陈灰尘,不见踪影。 一天,两天,过了好几天,哑巴叔在街上天天徘徊到天黑也不见小女孩来买泥人。一天,哑巴叔在城里的角角落落转悠,猛地看见墙角、电线杆上张贴着一张张纸,仔细一看,纸上印着小女孩的照片,还有一些文字。小女孩活泼可爱,眼睛明亮有神。小女孩不是别人,正是经常买泥人的那一个。 第二天,哑巴叔不再扛着稻草把卖泥人了,径直来到了派出所,咿哩哇啦一通。公安人员不明就里,虎着脸,推推搡搡赶他出门。哑巴叔竖眉瞪眼,一动不动,拿出从墙上撕下来的纸片,指着小女孩的照片比划。公安人员似乎明白了什么,倒了一杯水给他喝。哑巴叔定定神,从衣袋里掏出一块橡皮泥,一阵捣鼓,一个中年人的相貌出来了,棱角分明,活的一样。哑巴叔指指小女孩,指指自己捏成的泥人,对着工作人员咿哩哇啦,脸色涨得通红。公安人员恍然大悟,留下泥人,拍拍哑巴叔的肩,让哑巴叔回去。哑巴叔对着公安人员一弯腰,笑容满面地走了。 过了半个月,小城里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公安部门破获了一起特大拐卖儿童的犯罪团伙。除了祸害,城里的老百姓奔走相告,拍手称快,鞭炮放了一整天,劈劈啪啪震天响。据说,这个案子靠的是一个卖泥人的哑巴提供的线索。一传十,十传百,妇孺皆知。 从此,小城里的人见到哑巴叔卖泥人,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会买一些小泥人带回去,唯独不见那个小女孩。 哑巴叔依然在小城的街上卖泥人,只是在上学或者放学的时间,准时在校门口走来走去,眼睛显得特别有神。 7. 下列选项中对小说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哑巴叔不仅手艺高超而且心地善良充满正义感,当他得知小女孩被坏人抓走后利用自己特长捏泥人帮助警察破案。 B. 文章最后哑巴叔经常“在校门口走来走去,眼睛显得特别有神”,这个时候哑巴叔卖泥人已经不是生意上意义,而是一种寻找与等待:在破案之后,也许人们都忘记了小女孩,而哑巴叔却始终没有放下。这样更是深化了主题,突出了哑巴叔的美好心灵。 C. 文中写小女孩最喜欢哑巴叔捏的泥人了,隔三差五就要买一些,是为下文哑巴记住了小女孩的特征叔帮助寻找小女孩做铺垫。 D. 文章通过大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给我们刻画出一个捏泥人技艺高超,心灵美好的哑巴叔。 8. 文章前部分极力写哑巴叔捏泥人的手艺,说“到了出神人化的地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 两次写到哑巴叔生意的火红场面,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答案】7. D 8. 极力写哑巴叔的手艺呼应前文,强调哑巴叔虽然残疾却“很聪明”,醉心于这些小动物、小泥人,充满爱心,有利于塑造哑巴叔的人物形象;为下文哑巴叔用泥人捏出罪犯相貌给公安部门埋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现哑巴叔的手艺使文章富有情趣,增强可读性。 9. 第五段写“城里的小学生看着活灵活现的小泥人,兴趣盎然,雀跃一般,纷纷掏钱购买”,这只是发自小孩子对泥人的喜爱;倒数第二段写到“小城里的人见到哑巴叔卖泥人,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会买一些小泥人带回去”,连大人也买,说明哑巴叔的生意不只是因为泥人的可爱,更是因为人们从哑巴叔身上看到了正义,是社会对他的褒扬。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对内容的理解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本题: D项“文章通过大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给我们刻画出一个捏泥人技艺高超,心灵美好的哑巴叔”中“语言和心理描写”错,原文中无语言和心理描写。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作用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读懂文章,把握作者写作的意图,然后依据上下文,找出句子出现的语境,依据语境作答句子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内容和主题方面分析。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 本题: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到了出神人化的地步”是进一步突出哑巴书的捏泥人的技艺高超,形象塑造出哑巴叔内心的善良;从情节结构上看,原文的下文是“哑巴叔用泥人捏出罪犯相貌给公安部门”,所以此处为下文捏出犯罪嫌疑人的相貌做铺垫,进而情节上进一步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从表达效果上看,使得小说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就会更加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分析,分析文章内容要结合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文章的主旨。 本题: 题干表述为“两次写到哑巴叔生意的火红场面,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不同”。首先分析第一处,原文“雀跃一般,纷纷掏钱购买”说明这是小孩子内心的喜爱,这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原文“小城里的人见到哑巴叔卖泥人,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会买一些小泥人带回去”表明这正是社会对哑巴叔这种正义行为的褒奖,凸显文章的主旨。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B.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C.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D.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 “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 “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 “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 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 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 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2)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答案】10. C 11. C 12. B 13. ①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 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②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本题: “不豫”是“身体不好”的意思,作“仁宗”的谓语,其后断句,排除AB两项;“国嗣未立”是主谓结构,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其后断句;“天下”为名词,指“天下的人”,作“寒心”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D项;此外“闻”和“继”是连续的两个动作,不应断开;所以正确断句为: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全句译为: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 C项“成语‘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错误,依据文化常识判断,“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 B项,“设譬引喻”错,原文为“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由此可知,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 (1)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翻译为: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 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翻译时注意得分点:没,死;如,像;昆弟,自己的兄弟;贤,意动用法,认为……贤。 (2)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翻译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翻译时注意得分点:见,看见;为……所,被动句;而,表转折;益,更加;甚,厉害;当,应当;贺,庆贺。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 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对皇上当面说:“我过去在并州作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前面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着重的和友善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惠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唐)王绩 东皋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③ 注释:①东皋:诗人隐居的地方。②徙倚:徘徊义。③采薇:此处用古代隐士伯夷、叔齐的典故。武王平定了商纣,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 14. 下列选项中对本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 B.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C.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渴望贤才的迫切心情。 D.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15. 请简析这首诗是怎样扣住“望”字有层次地展开景物描写的。 【答案】14. C 15. 诗人举目四望,写秋色先从大处着眼,描绘出一幅静谧而略带萧瑟的背景,而后又在这背景上增加关于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使整个画面动起来,营造出一种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或答:诗歌由远景到近景,注意静态美与动态美的结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山野秋景”不施脂粉”的朴素之美)(得分点:要求答出画面由静到动的变化;能够说出整幅画面自然、朴素的总体风貌)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本题: C项“表现了诗人渴望贤才的迫切心情”错,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指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烟霞,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心里默默念着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态,复杂抑郁,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再找出诗中的景物,概括景象的特点以及描写方法,然后描摹诗歌图景,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剖析作者的情感。 本题: 中间四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 (2)李白《行路难》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 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自信。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沙漠冰封、阴云密布来烘托送别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 长风破浪会有时 (4). 直挂云帆济沧海 (5). 瀚海阑干百丈冰 (6). 愁云惨淡万里凝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既有直接性默写又有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1)隆(2)倾(3)颓(4)济(5)沧(6)瀚(7)阑(8)惨(9)凝。 【点睛】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语言文字运用 凭阑观潮起,逐浪扬风帆。黄海之滨,浮山湾畔。( );海纳百川,见证着开放包容的广阔襟怀。应约而至,风云际会。一架架飞机降落在青岛机场。上合组织领导人齐聚岛城,共商合作发展大计。齐鲁大地、孔孟之乡,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和而不同、世界大同,是“和合”思想的时代思辨,是中国理念同“上海精神”的相得益彰 ;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会场内的亭台楼阁元素、地方特色的节目表演…… 一个个细节更凸显出中华文化底蕴。而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的东方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仪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心态。 9日晚,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宴会厅在灯光的映照下美轮美奂,犹如海浪中的风帆,蓄势待发;背景墙上的巨幅工笔画《花开盛世》令人赏心悦目,恰若辉煌锦绣,尽显雍容华贵;宴会厅内,灯火通明,各方嘉宾静静聆听习近平主席的讲话。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折射出了东方大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仪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心态。 B. 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的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东方大国诚挚友好的姿态、沉稳大气的心态、从容自信的仪态。 C. 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了东方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心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仪态。 D. 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折射出了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东方大国诚挚友好的姿态,沉稳大气的仪态、从容自信的心态。 18. 下列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项是 A. 风送千帆,奔涌着合作共赢的澎湃力量 B. 心存一处,演绎着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 C. 乐奏万方,响彻在寥廓丰饶的齐鲁大地 D. 文承一脉,彰显着融通相生的文明之邦 19. 下列各句中省略号和文中“节目表演……”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 B. 有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C. 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喊:“指导员,指导员……” D. 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答案】17. D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本题: “而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的东方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仪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心态”,这是一个单句,首先采取压缩的方式,提炼句子的主干,发现这个句子缺少谓语,应该把“折射出的”改为“折射出了”;“日益折射出的东方大国走向”语序不当,“日益”是修饰“走向”,不是“日益折射出”,而是“日益走向”;“诚挚友好的仪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心态”搭配不当,诚挚友好是姿态,沉稳大气是仪态,从容自信是心态。所以综合看来, A项,“折射出了东方大国日益走向”语序不当,“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仪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心态”语序不当; B项,“折射出的……”成分残缺,句中缺少谓语动词,可以把“的”改为“了”,即“折射出了……”; C项,“日益折射出了……”语序不当,应为“折射出了日益走向……”,且“东方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心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仪态”语序不当,可以改为“诚挚友好的姿态,沉稳大气的仪态、从容自信的心态”。 D项,正确;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本题: 根据前后文,后面说“海纳百川,见证着开放包容的广阔襟怀”,从句式的对称性角度来看,括号中的内容应与后面的内容构成对仗,这就要求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和短语的结构要一致,故从形式上看: A项,正确; B项,“美美与共”与括号后面句子中的“开放包容”结构不对称,故排除; C项,“乐奏万方”是动补短语,而“海纳百川”是主谓结构,故不对称; D项,“文明之邦”与“广阔胸襟”不对称; 从内容上看,CD两项的内容不太符合会议的宗旨。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省略号和文中‘节目表演……’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首先分析题干中标点符号的作用,然后根据自己的识记,浏览选项,排除有错误的句子即可。 本题: 文中“节目表演……”的省略号,表示同类词语或事物的省略; A项,表示引用内容省略; B项,表示同类词语或事物的省略; C项,表示重复词语省略; D项,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故选B。 【点睛】补句的命题规律: (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 (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 (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 有效的答题技巧: (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 (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 (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 (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0.某地拟修建一条高速公路,一棵千年古柏正巧处于高速公路必经之地,须加以砍伐。各界人士闻讯后纷纷上书有关部门,要求修改设计方案。请根据下列人物身份,分别拟一句话,说明他们反对砍伐的理由。 (1)植物学家说:__________。 (2)历史学家说:__________。 (3)美学家说:___________。 【答案】 (1). 植物学家说:不能砍!这棵千年古柏是研究物种多样性及物种遗传的绝好的样本。 (2). 历史学家说:不能砍!这棵千年古柏是这座城市的历史见证和悠久文化的象征。 (3). 美学家说:不能砍!千年古柏的挺拔虬劲的风姿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具有无可替代的美学价值和美学意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本题: 注意得体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或性格。植物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关注的角度(或重点)肯定不同,对古柏的态度自然也不同。因此,对于植物学家来说,这棵千年古柏的价值就是为了研究物种多样性及物种遗传的,所以植物学家说“不能砍!这棵千年古柏是研究物种多样性及物种遗传的绝好的样本”;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这棵千年古柏“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象征”着悠久文化,所以历史学家说“不能砍!这棵千年古柏是这座城市的历史见证和悠久文化的象征”;对于美学家而言,他看到了千年古柏的“挺拔虬劲的风姿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他觉得它具有无可替代的“美学价值和美学意义”,所以美学家说“不能砍!千年古柏的挺拔虬劲的风姿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具有无可替代的美学价值和美学意义”。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题干中的要求其实也是解题提示,概括来说有三点:说出理由,有针对性,符合情景、身份。 21.201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日,请为下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30个字。 20年前,伴随着《七子之歌》的感人旋律,历尽风雨的澳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从此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铸就又一个历史丰碑。今天,濠江流彩,莲花盛放,一个生机勃勃、安定祥和的澳门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祖国的南海之滨。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回归20年来,澳门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稳定和谐,本地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518.7亿澳门元增加至2018年的4446.7亿澳门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排在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从幼儿园至高中实现15年免费教育,长者、婴幼儿、中小学生、孕妇纳入免费医疗,“莲花宝地”开创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局面。澳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向世界展示了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彰显了“一国两制”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答案】续写“一国两制”成功实践新篇章,热烈祝贺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一国两制”成功实践,欢庆澳门回归祖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则新闻,根据新闻的结构特征,抓住导语部分提炼新闻事件,拟写标题,另外也要注意新闻主体中有无新闻要点。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感知新闻内容的基础上,先确定新闻的导语,然后依照“人+事”的模式概括即可。 本题: 新闻导语是第一段,抓住关键语句“20年前,伴随着《七子之歌》的感人旋律,历尽风雨的澳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从此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铸就又一个历史丰碑”和“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彰显了‘一国两制’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从中进行整理概括即可。 写作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新历年”或“公历年”。元旦寄予了人们新一年的期待和美好祝愿。 请你准备一篇以“元旦”为话题的演讲稿,代表你的班级参加全校“欢庆元旦演讲比赛”。根据以上要求,选取恰当的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的演讲稿。 【答案】范文: 新年新收获新气象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马上就要迎来2020年的第一个节日了:元旦。“元旦”是什么意思呢?元有“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起来便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的一年。 新一年,总是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福。在这除旧迎新的日子里,世界各国的人们都以其别出心裁、各具特色的方式迎接着新年的到来。 在英国,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风俗,人们都争取第一个去打水,认为第一个打水人为幸福之人,打来的水是吉祥之水。在巴西,人们争先恐后地寻找那象征幸福的金桦果。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找到这种罕见的果子。他们称之为“寻福”。在蒙古,老人会装扮成牧羊人的样子,穿着毛绒的皮外套,头戴一顶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响,以示驱邪祝福。 不管是哪个国家,过元旦有什么风俗,人们渴望幸福,祝福吉祥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我在这里也祝愿我们全校师生在新的一年里都有新收获和新气象。 而时光老人专门嘉奖有理想的人、有目标的人、有准备的人、有毅力的人、有恒心的人、有勇气的人、有信心的人、有成绩的人。东晋诗人陶渊明曾有过这样的感叹:“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我们也不乏这种紧迫感。高三是享受拼搏、奋斗人生的最佳时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敢与天公试比高。年轻是我们的资本,成功是我们的追求,愈挫愈勇是我们的宣言。高三是拼搏的一年。人们常说:人生难得几回搏?就是说,拼搏要抓住时机。拼什么?拼效率,有了效率才会有成功;拼心态,愉悦的心态激活大脑的思维;拼意志,顽强的毅力不畏惧任何失败。 让我们以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以勇敢的态度战胜畏惧,以激情的态度快乐学习,以平静的态度挑战忧虑,以自信的态度改变现状,以期待的态度憧憬未来!拼搏会让你的人生如诗如歌,拼搏会让你的梦想绚丽如虹;拼搏会让你登上一座风光无限的理想巅峰。 在这距离高考仅剩的166天里,我们高三全体师生众志成城,奋力耕耘,竭尽全力,“甘将心血化时雨,润出桃花一片红”。我们相信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以我们的智慧来驾驭考场,一定能决胜千里之外。 看,“落叶开花飞火凤,参天擎日舞巨龙”,听,“战鼓声声催,骏马不停蹄”。同学们,十年砺剑他日策马闯雄关,一朝试锋六月扬眉传佳音。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 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材料要求写一篇以“元旦”为话题的演讲稿,紧扣“学校”,“代表你的班级”即学生身份。“欢庆元旦演讲比赛”,可以从新年的“新”入题,元,谓“始”,可以写新开始,新希望。注意材料中的关键句“元旦寄予了人们新一年的期待和美好祝愿”,可以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年祝福等。 立意: 1.欢欢喜喜庆元旦,全力以赴迎考试; 2.新年新气象; 3.新年新起点; 4.喜迎元旦; 素材: 1.亲爱的同学们,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又是一年。这个周六就是我们盼望已久的元旦了。元旦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节日。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世界各国的人们都以其别出心裁、各具特色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阿根廷人认为水是最圣洁的。每年元旦,各家老少成群结队到江河中洗“新年浴”,以洗去身上的一切污秽。德国人在元旦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横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似锦,春满人间。瑞士人有元旦健身的习惯,他们有的成群结队去爬山,站在山顶面对冰天雪地,大声歌唱美好的生活;有的在山林中沿着长长的雪道滑雪,仿佛在寻找幸福之路;有的举行踩高跷比赛,男女老幼齐上阵,互祝身体健康。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洲在新年来临之际,大街小巷到处都摆着玫瑰花,几十辆鲜花装点的彩车载着身着礼服的少女徐徐而过。人们会在节日期间选出当年的玫瑰皇后和玫瑰公主,在对美的赞赏中迎来新年。 元旦即始,万象更新。亲爱的同学们,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我们的人生将进入新的征程。一切都是新的。而我们,也将迎来我们的期末考试。同学们,期末考试就好像是老师和家长对我们进行的大阅兵,我们要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的接受来自师长们的大检阅。新年有新气象。我们更要加倍努力,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复习好各门功课,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2.又逢元旦节,新的一年在人们的期待中开始了。元旦节已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了,那么,元旦节从何而来?它又象征着一种什么意义,我们一起来看看。随着2020年第一屡阳光照亮大地,新年开始了她翩翩的脚步。难得的一次节假日让平时忙碌的人们有一次休闲的机会,陪同爱人,牵着孩子,走进广阔的城市空间,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新年的阳光。一张张明媚的笑脸充满着对新年到来的希望和祝福。 元旦节是我国建国后法定的一个节假日,但元旦一词,在我国的历史上却出现的很早。南北朝时期首次出现“元旦”这个词语,而在此以前的“元日”、“正旦”等词都是指待新年的第一天。 年法,以前的元旦节往往就是指农历正月初一,1949年,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将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 在“元旦”这个词语中,元的意思是第一或开始,旦的意思是太阳升起或是白天。元旦,便是新年的第一天。它蕴涵着一种蓬勃的生机,表明一种美好的开始。 一年之际在于春,作为一个全新的开始。平时忙忙碌碌的人们在元旦这个节假日,和家人一起放松放松心情,活动活动筋骨,然后再开始新一年的播种和耕耘。 3.1月1日 又称元旦,“元”是开始,第一之意;“旦”是早晨,一天之意。“元旦”就是一年的开始,一年的第一天。从字面上看,“旦”字下面的一横代表着广袤的地面,一轮红日正从地平线上喷薄而出,放射着灿烂辉煌的光芒,这个象形字生动地反映了旭日东升的形象。把“元旦”合在一起,就是要人们以蓬勃的朝气和奋发的斗志来迎接崭新的一年。 我们也将用自己方式来迎接元旦的到来,献给敬爱的老师一杯清茶,送给挚爱的父母一句暖语,都会使我们的节日气氛更加温馨,更加融洽。在此,我代表七四班的全体同学,祝所有的爷爷奶奶身体健康,福如东海;祝所有的爸爸妈妈工作顺利,事业有成;祝同学们全面发展,茁壮成长;祝愿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生活幸福,福寿安康! 4.2020年,我们可爱的华夏神州又增添了新的一道年轮,标志着时代的航船乘风破浪,伟大祖国又迎来了充满希望的一年。 1月1日之所以称为元旦,“元”是开始,第一之意;“旦”是早晨,一天之意。“元旦”就是一年的开始,一年的第一天。从字面上看,“旦”字下面的一横代表着波涛澎湃的海面,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喷薄而出放射着灿烂辉煌的光芒,这个象形字生动地反映了旭日东升的形象。把“元旦”合在一起,就是要人们以蓬勃的朝气和奋发的斗志来迎接崭新的一年。 同学们,时光老人的脚步在悄悄挪移,我们不是都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感觉吗?东晋诗人陶渊明曾有过这样的感叹:“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我们也不乏这种紧迫感。我们是青年,青年是生命中的春天,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成学业于本世纪,成事业于新纪元,我们将成为时代洪流中搏击风浪的勇士。生逢此时,荣幸又艰巨。读书,是一切成大事者的必由之路,是一切创造的基础。认真读书是时代的要求。我们要用勤奋和汗水夯实学业大厦的地基,用拼搏向时光索取价值,用双手为鲜艳的五星红旗添彩。只有这样,才无愧于华夏子孙,才能肩负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 行文结构: 第一部分:开场白,引出“元旦”; 第二部分:在这除旧迎新的日子里,世界各国的人们都以其别出心裁、各具特色的方式迎接着新年的到来,如“英国”“巴西”“蒙古”; 第三部分:我祝愿我们全校师生在新的一年里都有新收获和新气象,激励同学们以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以勇敢的态度战胜畏惧,以激情的态度快乐学习,以平静的态度挑战忧虑,以自信的态度改变现状,以期待的态度憧憬未来! 最后:以“看”“听”引用诗句并寄语同学而结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