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0-2021学年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学案:15-2 答司马谏议书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教材2020-2021学年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学案:15-2 答司马谏议书 Word版含解析

答司马谏议书 1. 走近作者 生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荆国 公,宋徽宗时追封为舒王。故世人又称王荆公、舒王。北宋抚 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改革家,北宋丞相、新党领袖。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 持下,以“富国强兵”为宗旨大规模推行改革变法运动。改革 变法历时 16 年,虽然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并且随着宋 神宗的病亡戛然而止,但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王安 石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 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 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作品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 作品大都收集在《王临川集》中,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 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2. 背景解读 宋神宗煕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保守派的 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字君实),多次写信给王安石, 要他停止变法。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煕宁三年(1070)二月一封 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复了 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一一置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 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 3. 相关知识 书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 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 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 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司马 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1.通假字 (1)不复一一自辨. (同“辩”,分辩) (2)不宜卤.莽(同“鲁”) (3)故今具.道所以(同“俱”,全,都,详尽) 2.古今异义 (1)于反覆..不宜卤莽 古义:书信往返。 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2)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 今义:小或少。 (3)故略上报.. 古义:写回信。 今义:向上级汇报。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作动词,办事 5.文言句式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判断句) (2)终必不蒙见察(被动句)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状语后置句) (4)以谓受命于人主(状语后置句) (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宾语前置句) (6)至于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句) 1.阅读第一段,并说说本段的行文思路。 答:本段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 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草率粗疏,现在则要“具道所以”——详细 说明一下原因,由此转入正文。 2.文中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 得矣。”从这封信看,作者和司马光之间对哪些“名实”的看法存在 分歧? 答:“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3.为什么王安石变法会遭到反对? 答: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选拔人才,因此主张废除靠文 辞取士的科举制度,要从“乡党”中提拔官吏。他还认为国家财政困 难,主要原因不是官多俸禄多,而应从增加社会财富入手,以发展生 产作为理财的前提。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对人民的掠夺, 因此遭到他们的反对。 4.作者引“盘庚之迁”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答:引用“盘庚之迁”的历史事实,意在说明“怨诽之多”并不 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为“壬人” 的毁谤而放弃新法的推行;同时也表明自己会像盘庚那样,力排众议, 坚持变法,这也表现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变法一事持什么样的态度。 答:文章措辞虽然委婉,但表露了作者坚持原则、坚决变法的政 治态度。 1.主旨归纳 本文作者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 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了自己坚持原则、坚决变 法的政治态度。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行文简洁,结构严谨。 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 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 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2)论证方法多样。 ①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 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 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 不是自己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 ③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 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以历史上曾有过的“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 为流言蜚语所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 法的坚定决心。 4.课文全译 古今异义 一、知识讲解 “古今异义”词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这 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义扩 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类别 阐释 示例 词义 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中国”,古义指“中原 地区”,现指“整个中 国”。 词义 缩小 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 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谷”,古义是粮食作物 的总称,故有“五 谷”“百谷”之说;今义 在北方专指“小米”,在 南方专指“稻谷”。 词义 转移 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 示乙事物。 “孙子膑脚”的“脚”, 古义指“小腿”,今义专 指“足”。 词义 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 的语义较强,现在表示的 语义较弱。 “羞”,古义是“羞愧, 感到耻辱”,今义是“害 羞,不好意思”。 词义 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 语义较弱,现在表示的语 义增强。 “宣言”,古义是“扬 言”,今义是“宣告、声 明”。 感情色 彩变化 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 色彩发生了变化。 “逢迎”,古义是“迎 接”,中性词;今义是“迎 合”,贬义词。 二、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古义:母亲。 今义:称呼跟母亲辈分相同、年纪差不多的无亲属关系的妇女。 (2)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4)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义:遵守约定。 今义:限制。 (5)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古义:表示地位低下,见识短浅。 今义:表示品德低下。 (6)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孔雀东南飞》) 古义:可爱,褒义词。 今义:值得怜悯。 (7)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战国策》) 古义:大腿。 今义:臀部、屁股。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的要旨是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 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今 天我们要把历代政治家的这份为政宝鉴铭刻于座右铭,时时处处用于 绳墨我们的行为。 王安石:怒行追疾风,忽忽跨九州 于今人而言,王安石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文学造诣,然而,他 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改革家之一。目睹了积贫积弱的社会现 状后,王安石于嘉祐三年(1058 年)向仁宗上疏,提出了改革的主张, 却没被采纳。但他坚持自己的变法理想,最终等来了施展拳脚的机会。 熙宁元年(1068 年),神宗为摆脱宋王朝的政治、经济危机,召见王安 石,王安石立即提出全面改革的建议,神宗欣然采纳,并于次年任命 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得到神宗支持后,王安石便在全国实施了全方位的改革。他是一 个理想主义者,有着无与伦比的使命感和革故鼎新的热情。为了尽快 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在明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 而成之,则为大害”的情况下,依然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接连实施了 十几项新法。这致使某些新法因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无法顺利实 施。 而王安石本人也较为执拗。他的改革是一场全面的改革,触及了 社会各阶级的利益。而他并没能很好地争取到支持者,他的变法在朝 堂上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极力反对,在民间也得不到底层人 民的支持,变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扰民、损民的负面效果。他 原本“试图把人们引入天堂”,结果却“把人们引入了地狱”。即便 如此,他仍然执拗地强行推行新法,因此被时人称为“拗相公”。 在诸多势力的反对下,变法的最大支持者神宗动摇了,并最终罢 免了王安石的相位。之后,王安石仕途坎坷,几度退隐。哲宗即位后, 司马光等保守派重掌朝政大权,新法被陆续废除。 改革虽败,其人可敬。“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的王安石虽 不注重生活细节,却颇为廉洁自律。即使对王安石攻击最凶的人,也 不敢说他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尽管他的变法遭不少人反对,但他被 罢相后还不断有人去探望他,就连政敌司马光以及先是支持他后又反 对他的苏轼也很尊重他。 “直面批评”“双赢的智慧”“个人与国家”“讽谏的智慧” 等。 王安石是个位极人臣的政治家,勇敢地走上了变法改革之路,因 此赓续了王朝的命脉。“拗相公”王安石过于理想主义,他的变法不 切实际,加之他性格执拗,变法终以失败收场,但他也因廉洁自律而 让人敬畏。素材适用于个人命运、勇于改革、自律廉洁、理想与现实 等话题。 示例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谏唐太宗说:“念高危则思 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 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唐太宗虚心纳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终 成就“贞观之治”之伟业。“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 重温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我们会深刻感受到:小到一个人,大到 一个国家,不可以没有忧患意识。一个人如果没有忧患意识,总是想 当然地认为自己很出色,那么他被人超过只是迟早的事;而一个国家 如果没有忧患意识,不能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国家也就难以 长盛不衰。 示例 2:古往今来,每当国家陷入统治危机的时候,改革者们便站 到了时代的最前沿。他们以壮士断腕的莫大勇气,掀起了一股股彪炳 千古的改革狂潮。肩负历史使命的王安石,迫切希望革故鼎新。王安 石能够登上历史舞台大展拳脚,主要是因为神宗的支持。但由于他过 于理想化,加之为人过于执拗,缺乏灵活的政治手腕,没能争取到各 个阶级的支持,所以一旦失去神宗的庇护,便只能政息人亡。“律己 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就个人而言,位极人臣 的王安石却始终能够公而忘私、廉洁自律。尽管他的变法连遭非议, 但其为人却为世人所景仰。 居安思危则存,贪图安逸则亡 吴 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自然界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海 尔张瑞敏常说:“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微软比尔·盖茨也 常常提醒自己:“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这警示人们,居 安思危则存,贪图安逸则亡。居安思危是保证个人成才的前提,是一 个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一个条件。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是一种超前的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者,则昌则盛;反之,则衰则亡。翻开历史长卷,这样的例 子不胜枚举:夫差之于勾践、项羽之于刘邦……国家如此,个人成长 何尝不是这样?唐朝有位才华出众的宰相魏征,他为辅佐唐太宗李世 民治理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魏征政治管理的核心就是“居安思危, 善始克终”。他常常以隋朝灭亡作为教训,规劝太宗要“居安思危, 善始克终”。唐太宗接受魏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建议,励精 图治,从而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历史证明,增强忧患意识, 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 为什么要居安思危?由于事物的发展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有 一些突发的偶然事件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 祸福”,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种意外的突发事件,往往会使人陷入 困境,甚至会改变人的命运。所以作为商人,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 还要懂得留一半清醒,来观望竞争对手;作为农夫,在春播秋收时分, 也要抬头看一看老天的脸色,以备不测;作为学生,在生活无忧的时 候,也不忘记考虑一下未来人生的艰难考验。每一个人的生活不可能 永远一帆风顺,坦途与荆棘,顺境与逆境,常常交替出现。所以我们 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在事业成功的时候,要想到失败和挫折; 在生活富裕的时候,要想到贫穷和困苦;在身体健康的时候,要想到 疾病和伤亡;在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时候,要想到人生的艰难和生 活的辛酸。居安思危永远是我们人生的格言。 “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提醒,使张瑞敏率领海尔走 向世界;“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的告诫,使比尔·盖茨率领 微软席卷全球。“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样深刻的哲理, 不仅对国家、对企业具有警示和指导意义,对于个人亦然。能居安而 思危的人,必然是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强者,是对生活有着深刻认识 的智者。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人生的辉煌。 文章引用名言、列举事例反复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 然处在安全的环境里,也要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要有随时应付意 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 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文章内容引人思考,极富感染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