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6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讲义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 考情纵览 阅读素养 1.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 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2.环境。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分为自然环 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 作用是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社会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 的生活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也可从侧面刻画人物,显示作品 主题。 3.人物。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如鲁迅 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 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 动作、神态、心理等,侧面描写通常以他人或事物来反映该人物,又叫侧面烘托。 一、线性简图 提要钩玄,连点成线。在阅读的时候,逐段提取小说的主要内容,用线性流程的方式串 联起来。如: 标题——段意 1——段意 2——(……)——末段——中心。 需要说明的是:(1)逐段为主,跨段为辅;(2)不求标准,只求方便理解;(3)后期可据 需调整、补充;(4)有时可能考虑背景;(5)中心(容易的、明显的,先写出;隐藏的、难度 大的,据后面问题需要再补);(6)竖式、横式,凭个人习惯。 线性,能更直观、醒目地凸显内容前后关联,方便阅读与解题。概要过程中,标记文中 情感或观点倾向明显的词句,甚至可以用一些简写词语。 线性简图实际就是梳理概括情节。情节是构成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环境都以情节为 依托,靠情节来串联,所以用线性简图来浓缩、把握情节是阅读小说的基础、起点。因情节 关联的内容较多,牵涉的范围较广,往往成为命题者关注的重点。当然也该成为我们备考的 重点。 二、问题定位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区域定位,确定所提问题在文章与线性简图中的位置,明确分析的 起点;二是知识定位,确定考查的是什么知识(也就是考点),适当展开回忆,借理论知识来 指导思维与答题的方向。一旦明确了考点,怎么答题,一般会有几个要点立刻清晰起来,组 织答案时只需把理论具体化。 三、瞻前顾后 就是立足问题的位置,在线性简图上由近到远,或者由前往后,联系标题、不同的段落、 中心,来参照,来细化,来助解。每联系一次,参照的语境、对象变化一次,可能就是一个 答案的要点,一个得分点! 如果说语境方面的“前”“后”是文本空间的话,那么,还要协调好时间上的三个“前 后”——要关注“三人”:命题者、作者、阅卷者。 1.关注命题者——审清指令 (1)问题的题干:答题角度、范围等。 (2)分值的提示(分值与要点个数有一定的关系)。 2.关注写作者——读懂文章 在指令的指示下,有目的、有选择地精读文章。理材料,寻文脉,品语言,辨技法,明 含意等。 3.关注阅卷者——精准作答 (1)条理意识,踩点答题。 (2)精准意识,挖深吃透(依问作答,原文优先)。 (3)专业意识,术语、模式。 (4)规范意识,书写工整。 真题文本 高效读文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一、线性简图 勾画重要语句,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狂风肆掠,口渴难耐(①~④)——他静心等待 救援,无奈天气恶劣(⑤~⑩)——听到敲击声 音振奋人心,被困队员们迫切需要救援(⑪~ ⑮)——齐心协力,让求救者进入,大家筋疲 力尽(⑯~○23 )——生之希望,蒙古同胞带来西 瓜,众人共享(○24~○30 ) 二、问题定位 定向阅读,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要在线性简 图的指引下确定各题及各选项的文字区间,进 行文字检索或提取。 1.(1)A 项,信息区间在第①~④段,提取关 键词“冲撞”“战栗”“摇晃”“遨游”等。 (2)B 项,信息区间在第⑯~○23段,提取关键 词“下死力”“慢慢”“瘫成一堆稀泥”。 (3)C 项,信息区间在第⑯段,提取关键词“有 资料没有”“当心”。 (4)D 项,信息区间在全文,提取关键词“天 神”“弱者”“竟是大西瓜”。 2.先信息定位,回忆相关理论知识。 小说第②④○26○28段集中写到“渴”和“解 渴”,提取关键词“难忍难挨的渴”“喉头有 梗阻感”“绿生生”“油津津”“馋人极 了”。然后瞻前顾后去理解,从小说文体特征 去分析概括。 续表 真题文本 高效读文 ⑲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 下死力的姿势。 ⑳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 慢慢移动门闩。 ○21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 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 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 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 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22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 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23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 上,瘫成一堆稀泥。 ○24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 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 灰扑扑的东西。 ○25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 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 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26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 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 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27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 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 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28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 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29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 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 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30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地来 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 3.结合线性简图发现,相关文字区间在第○30 段。明确小说结尾形式——既在意料之中又 出乎人的意料。本题的分析,要结合线性简 图,在人物、情节、主题、艺术效果方面寻 找。 三、使用原则 依据线性简图检索信息的方式有两种:一种 比较机械,遵循线性简图的流程顺序,从前 到后,逐一检索,寻找相似、相关的信息; 另一种比较灵活,从近到远——可以是语句 信息空间位置上的远近,也可以是意义联系 上的远近,这一种打乱了线性简图的基本流 程。建议从第一种方式练起,这样不容易遗 漏答案的要点。 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 在记忆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 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 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 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 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 析综合)和 D(鉴赏评价)。“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反映 出被困人员在强烈救人意念的驱动下迸发顽强的意志力;而“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 迹般的出现”,则反映出蒙古族同胞对基地试验队员的支持、救助,彰显的是热忱与善良。 可见,两者说明的应是生命力的强大与人性的美好,而不是“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2.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 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 答案 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 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解析 题干告诉我们,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联系小说的体裁特点来看,要回 答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这一问题,应当从情节安排、主题思想表达等方面来分析。①在 情节安排上,“渴”作为试验队员的感受,反映出小说情节是在“试验队员深陷绝境”的背 景下展开的。略去陷入绝境之前的内容,情节显得更加集中、简洁。②在主题表达上,“渴” 是试验队员在风沙肆虐这样特定环境下的状态和感受,能更集中而深刻地诠释小说的主题思 想——既讴歌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也揭示出“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的人生 道理。 3.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 品进行分析。(6 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对小说结尾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能力层级为 D(鉴赏评价)。 答案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 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 题干要求结合作品分析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所产生的艺术 效果,应多角度进行挖掘,联系小说的叙述角度、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及读者的阅读感受来 分析。①从叙述角度来看,小说是以试验队员“他”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送瓜人是怎么 冲破风沙,奇迹般地来到这里”这一“美好的谜”应当不在“他”所见所知范围,不去叙写, 就显得真实可信。②从情节安排来看,结局给出了一个“谜”,没有揭示谜底就戛然而止, 送瓜人究竟是怎样冲破风沙来到这里的,显得非常神秘,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从读者 角度看,读者是希望彻底知道谜底的,而作者偏偏不揭开谜底,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想象, 也就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真题文本 高效读文 (2016·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玻璃 贾平凹 ①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 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 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②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 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 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 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 叫王有福。 ③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 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④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 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 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⑤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 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⑥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 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 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 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⑦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 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 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⑧“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⑨“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 的,我有伤。” ⑩“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⑪“你……那酒店怎么啦?” ⑫“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⑬“这……” 一、线性简图 通过勾画重要语句,理清小说的 故事情节。 王有福失约(①)——王有福赴 约,却避开德巴街(②~④)—— 酒店贴出布告,我猜测王有福就 是受伤的路人(⑤~⑥)——我劝 王有福到法院告状索赔,却遭王 有福拒绝(⑦~○35 )——照相馆经 理大骂行人撞破玻璃(○36~○37 )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富有真实 感,并且“我”参与了故事情节 的发展。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人 物,“我”与王有福的对比,使 其形象更加鲜明。 二、问题定位 定向阅读,带着问题去读、去思。 要在线性简图的指引下确定各题 及各选项的文字区间,进行文字 检索或提取。 1.(1)A 项,信息区间在第①段, 提取关键词“踅进”“盯着”。 (2)B项,信息区间在第⑥~○26段, 提取关键词“肿胀”“小心翼 翼”“立即赤红”“告他 们”“索赔”。 (3)C 项,信息区间在第③段和第 ⑱段,提取关键词“好好治 病”_“赔不起”。 (4)D项,信息区间在第○29~○36段, 提取关键词“不安生”“眼睛瞎 了吗”。 (5)E 项,信息区间在全文,提取 ⑭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 “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⑮“这就好。”我说。 ⑯“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 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 了。” ⑰“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关键词“感动”“抵赖”“找 你”“上法院”。 续表 真题文本 高效读文 ⑱“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 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 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 呀!” ⑲“他们到处找你哩。” ⑳“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 是在街口认人吗?” ○21 “他们贴了布告……” ○22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 璃多少钱。 ○23我嘿嘿笑起来。 ○24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25 “赔我?” ○26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 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 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27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 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 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28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29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 是投案自首了吗?” ○30 “大伯,你听我说……” ○31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 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 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 2.先信息定位,回忆相关理论知识。 小说第⑤~○36段集中写到“我”, “我”是文中的次要人物,可以根据小 说文体特征,从人物、情节、艺术手法 的角度进行分析。 3.结合线性简图发现,相关文字贯穿全 文,提取关键词“弯下腰”“鞠了个 躬”“投案自首”“上法院”。 4.结合线性简图发现,相关文字区间在 第⑥~○35段,可结合文本情节分析人物 语言所折射的人物心理和深刻内涵,并 写出自己的见解。 三、瞻前顾后 认真研读题干,逐词逐句分解研读,研 究问题的题干:答题角度、范围等。另 外明晓分值的提示(分值与要点个数有 一定的关系)。 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 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32 “答应。” ○33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 开了饭桌。 ○34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35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 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36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 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 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 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 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37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 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做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 “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 害怕酒店追究责任,让他赔偿损失。 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 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 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答案 CE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鉴 赏评价)。A.“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不正确,情节没有体现这一点。B.解读 错误,“也有打官司的经验”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出现此内容。D.“王有福担心的‘投案 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无从体现,也可能仅仅发生了两起玻璃伤人事件。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鉴赏评价)。 答案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由“我”叙述出来,真实可信。②推动情节发展:“我” 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 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解析 “我”在文中是次要人物,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述“我”在文中的行为和所见。 那么,通过“我”的所见所思来讲述故事,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可信。另外,正是因为“我” 意图劝王有福去法院上告酒店,索要更多赔偿这一做法,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变化,也进 一步塑造了王有福这一人物形象。 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鉴赏评价)。 答案 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 有些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来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分善良:怀 疑酒店诚意,承认是自己的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解析 阅读全文,首先看文中有无对其性格特征直接概括的词语;然后要根据针对主人 公的相关描写和情节,来概括人物在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征。①文中王有福面对晚辈 “立即弯下腰”“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的动作描写以及谦和的语言描写可见主人公 的性情是谦卑的。②撞在玻璃上血流满脸却爬起来跑了,是怕赔钱,事后几天不敢去德巴街, 以及“我”问他时开始也不敢承认,这些都表现了他的胆小怕事,但又有些狡黠。③害怕“投 案自首”,不肯去领赔偿;不肯答应我建议的“上法院告他们”,还让我代赔玻璃钱,都展 示了王有福的固执但善良的人物形象。 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 谈你的观点。(8 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能 力层级为 D(鉴赏评价)。 答案 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 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的理由不够正当充 分。③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 福放弃赔偿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 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解析 题干要求针对“是否状告酒店”这个问题,写出更认同“我”还是王有福的态 度。这就需要考生结合文本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所折射的人物心理和深刻内涵,并写出自己的 见解。两个人的不同态度,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①如选择认同王有福的态度,可从撞 伤也有自己的原因、害怕赔偿而溜走是逃避责任、不应索赔、害怕被骗拒绝索赔的角度来作 答。②如果认同“我”的态度,可从王有福受伤是酒店失误导致、放弃赔偿缺乏法律意识、 对不良行为不应纵容的角度来作答。 真题文本 高效读文 (2015·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塾师老汪 ①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 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 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 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②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③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④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⑤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⑥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 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⑦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⑧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 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 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 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 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 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一、线性简图 通过勾画重要语句,理清小说 的故事情节。 塾师老汪讲不清楚道理,还动 不动跟学生急(①~⑥)——老 汪来到老范家任塾师(⑦~ ⑨)——老汪“乱走”的癖好 以及老范对老汪的开导(⑩~ ⑲)——叙述老汪的老婆银瓶 的性格爱好,以及老季与老范 的对话等(⑳~○31 ) 通过对善良、率真、落魄、喜 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 安慰、孤独不乐的老汪形象的 塑造,表现了老汪内心难以消 解的孤独,让人思考造成其憋 闷的原因。 续表 真题文本 高效读文 ⑨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 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 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 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 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 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 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⑩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 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 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 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 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 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 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 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 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 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⑪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⑫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 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 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⑬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 学不容易。” ⑭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⑮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 完了?” ⑯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 找,我差点丢了命。” ⑰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 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⑱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⑲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 他走了。” ⑳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 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 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 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 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21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 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22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 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 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 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 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 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 “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23老范:“为啥?” ○24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25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26老季:“不为老汪。” ○27老范:“为啥?” ○28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29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 ○30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 贼?” ○31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 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 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 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二、问题定位 定向阅读,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要在线性 简图的指引下确定各题及各选项文字区间, 进行文字检索或提取。 1.(1)A 项,信息区间在第⑥段,提取关键 词“自己讲不清楚”“还跟学生急”。 (2)B 项,信息区间在第⑩~⑰段,提取关 键词“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拦住”“哭 着”“不再问了”。 (3)C 项,信息区间在全文,提取关键词“跟 学生急”“何劝之有”“没法给你说”。 (4)D 项,信息区间在全文,提取关键词“躁 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别碰着无常”。 (5)E 项,信息区间在全文,提取关键词“开 封”“心里一惊”“嘴能说”“潸然泪 下”。 2.先信息定位,回忆相关理论知识。 小说第⑧~○30段集中写到“老范”,提取 关键词“东家老范的牛屋”“别人家的孩 子来随听”“明白”“不再问了”“还养 不起一个贼”等,结合言谈举止分析老范的 形象。 3.信息区间在第⑨和○31段,提取关键词“添 堵”“骂人”“潸然泪下”。 4.结合线性简图发现,相关文字贯穿全文, 孔乙己是一个可悲的人物形象,而老汪则不 是。两者相似在善良、落魄、书呆子气,不 同则在于孔乙己深受封建旧思想的压制,以 及周围人对小丑式的他无情调笑;而老汪则 是对学问的认真和投入,以及对自己老婆的 行为烦恼,周围人的不理解和交流上的困 难。 三、瞻前顾后 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词语,选取适宜的角 度。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紧扣题干要 求,抓住问题陈述的对象,对准文中的有效 信息,将题干要求和文中已知信息进行重新 排列组合。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 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每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倍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 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 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 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 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答案 C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鉴 赏评价)。涉及文章的细节、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和主旨等,答题时注意对照原文,认真分 析。A.“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分析有误,老汪讲不清楚,不代表他肚子里 没有东西,这不是无能的表现;文中也没有写老汪迂腐。B.“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 相大白”分析有误,从文中老范问老汪“怕不是你爹吧”以及“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 便知老范并未真正明白老汪为何要“走”。E.表述有误。文中并未展现“北方村镇的风俗”。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鉴赏评价)。 答案 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的“乱走”,并 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 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 解析 此题要求对东家老范这一形象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答题时,要找出对他进行描 写的内容,如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关注老汪的“乱走”,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 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等等。然后再根据其言行分析其特点。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 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 层级为 D(鉴赏评价)。 答案 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也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 心境;②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 ③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照应了他此前的 理解。 解析 解题时要思考两点:一是老汪怎样理解“有朋自远方来”,二是为何老汪会有这 样的理解。老汪认为“有朋自远方来”反映的是圣人的孤独不乐,而老汪这样理解,源于老 汪的处境,因为没有能够理解自己的人,所以老汪很孤独,因此他从“有朋自远方来”中读 出的是孤独不乐,认为圣人也是孤独寂寞的;同时,文末老汪认为老范是自己的朋友,也照 应了老汪对“有朋自远方来”的理解。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 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 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 力。能力层级为 F(探究)。 答案 (相似之处)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 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不同之处)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 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 难以排解的孤独。 解析 解答第一问,要分析两人在性情气质上的相同之处:都是读书人,都有书呆子的 性格特征,都很落魄;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引经据典为自己的落魄辩解,有一种自我 安慰的感觉。解答第二问,要分析其精神困境的根源的不同,需明确孔乙己和老汪在所处环 境、思想上的区别:孔乙己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封建文化的毒害;而老汪未受 所处环境的毒害,却内心苦闷,苦恼于不被人理解,有无法排解的孤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