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0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04)

河北武邑中学 2016-2017 学年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人:袁占军 审核人:宋庆民 2017.04 温馨提示: (1)本场语文科目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本试题共 8 页,共 22 题,共 150 分。 (2)请用 2B 铅笔将选择题的答案规范填涂于答题卡相应位置。 (3)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工整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内。 (4) 交卷时,只收答题卡;考完后,保留好试卷。 第 I 卷(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9 分,每小题 3 分) “国学”如何“新视野” 陈平原 随着“国学热”的勃兴,其边界及内涵不断拓展,连我这样的门外汉,也都有机会凑热 闹,贡献几句大白话。以下五点——国学不是口号、国学并非、国学吸纳西学、国学兼及雅 俗、国学活在当下——权当迟到的祝福与期许。 国学是好东西,但不该是震天响的口号。因为,一旦成为口号,犹如漫天翻卷的大旗, 必定旗下鱼龙混杂,招来很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江湖骗子。当下中国,“国学大师”的 头衔似乎比物理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要好听得多。可我对于后者基本信任,对于前 者则敬畏之余,不无几分疑虑——主要是搞不清楚其研究对象、工作方式及努力方向,因而 不好评价其得失成败。 国学是大学问,但不该汲汲于晋升“一级”。几年前,若干出身经济学或自然科学的校 长们联袂,振臂疾呼,希望国家将“国学”确定为一级,并授予专门学位。理由是,现有的 文学、史学、哲学、数学、化学、耢理学等分科方式,属于西方体制,无法容纳博大精深的 中国文化。这里不想正面立论,单说这“一级”与“博士学位”,同样也属于西方体制。除 非恢复“六艺”、“四部”的分类方式,或干脆回到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考试,否则很难 摆脱这种“影响的焦虑”。应某大报之邀,我正想参与讨论,一听说是反对设“国学博士” 的,主事者当即表示,这文章可以不写了。 国学博大精深,但不该画地自牢。时至今日,我还是相信王国维的话:“学无新旧也, 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硬要将“国 学”与“西学”做彻底切割,不说理论上不够圆融,实际效果也不佳。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 如何看待新旧与中外,有过很激烈的争论,而日后对中国文化研究及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 是《新潮》诸子,而不是《国故》诸君。 谈论国学,其视角有广狭之分,在“固守五经”与“兼及雅俗”之间,我倾向于后者。 照理说,前者边界清晰,且渊源有自,容易做成“大学问”,只是因不接地气,很难茁壮成 长。后者则“无往而不在”,兼及精神与物质、殿堂与市井、书斋与田野,更容易为广大民 众接纳。说到底,热衷于谈“国学”的,更多动力来自政界、商界及大众媒体,而不是学院 派。 国学必须活在当下。世人所理解的国学,大都是“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而 晚清以降的中国文化,因其接受了西学的洗礼,很容易被剔除出去。这也是很多大学的国学 院在确定研究对象时,将边界划到辛亥革命的缘故。这么一束,国学也就成了“博物馆文化” ——很优雅,也很美丽,但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我最担心的。如何让中国文化重新 “血脉贯通”,是每一个关心国学命运的读书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 在这个意义上,“国学”确实需要有“新视野”。 (选自《文汇报》2015 年 9 月 30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国学一旦成为口号,就会被一些江湖骗子利用,他们在没有搞清楚其研究对象、工作方 式及努力方向之前,我们不好评价其得失成败。 B.国学是大学问,其内容极为丰富,很优雅,也很美丽,可是它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成 为了一种“博物馆文化”。 C.国学博大精深,不能画地自牢,如果硬将“国学”与“西学”做彻底切割,不仅理论上 不够圆融,就连实际效果也不佳。 D.谈论国学,其视角有广狭之分,“兼及雅俗”因接地气而“无往而不在”,那些热衷于谈 “国学”的,其实并不能得到学院派的支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当下中国,“国学大师”的头衔似乎比物理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要好听得多,“我” 对于“国学大师”的头衔则敬畏之余,不无几分疑虑。 B.我国应该恢复“六艺”,“四部”的分类方式,或干脆回到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考试, 否则很难摆脱那种“影响的焦虑”。 C.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如何看待新旧与中外,有过很激烈的争论,而日后对中国文化研 究及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是《新潮》诸子。 D.在“固守五经”与“兼及雅俗”之间,后者则“无往而不在”,兼及精神与物质、殿堂与 市井、书斋与田野,更容易为广大民众接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作者因搞不清楚当下中国的“国学大师”的研究对象、工作方式及努力方向,因而不好 评价国学的得失成败。 B.几年前,若干出身经济学或自然科学的校长们联袂疾呼,希望国家将“国学”确定为一 级,作者对此不赞同。 C.世人说起国学都认为是“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而对晚清以降的中国文化,则 很容易被剔除出去。 D.“国学”需要有“新视野”,每一个关心国学命运的读书人都必须认真考虑如何让中国文 化重新“血脉贯通”。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4 分) 鲁鲁(节选) 宗 璞 鲁鲁原是孤身犹太老人的一只狗。老人前天死去了,他的死和他的生一样,对人对世没 有任何影响。后事办完了,这矮脚的白狗却守住了房子悲哭,人们打他,他也不肯离去。房 东灵机一动说:“送给下江人范先生养吧。”这小村中习惯把躲避战乱到当地的外省人一律 称作下江人。于是他给硬拉到范家,拴在大树上。 晚上,鲁鲁坐在地上,悲凉地叫着,声音更带着十分的痛苦、绝望,像一把锐利的刀, 把山村的春夜剪碎了。 房门开了,两个孩子走了出来。6 岁的弟弟捧着一钵饭,对鲁鲁说:“鲁鲁,你吃饭吧, 这饭肉多。”10 岁的姐姐温柔地说:“鲁鲁,你就住在我们家吧。拉拉手吧?”这话今天姐 姐已经说了好几遍,鲁鲁总是发出一阵悲号,并不伸出脚来。姐姐伸手去摸他的头,鲁鲁一 阵颤栗,连毛都微耸起来。这只小手很轻,但却这样温柔,使鲁鲁安心。他咻咻地喘着,向 姐姐伸出了前脚。 “好鲁鲁!”姐姐高兴地和他握手。“爸爸妈妈!鲁鲁愿意住在我们家了!” 爸妈走出房来,在姐姐介绍下和鲁鲁握手。妈妈轻声责备姐姐说:“你怎么把肉都给了 鲁鲁?我们明天吃什么?”弟弟忙说:“明天我们什么也不吃。” 过了十多天,鲁鲁情绪显然已有好转。有一天,鲁鲁出了门,踌躇了一下,却忽然往山 下城里跑去了。他要去解开一个谜。 黄昏时他进了城,在一座旧洋房前停住了。他坐在门外,不时发出长长的哀叫。这里是 犹太老人和鲁鲁的旧住处。主人是回到这里来了罢?怎么还听不见鲁鲁的哭声呢?有人推开窗 户,有人走出来看,但都没有那苍然的白发。鲁鲁在门口蹲了两天两夜。第三天早上,人们 气愤起来,拿来绳索棍棒下决心要处理他。他又饿又渴又累,看着屋门,希望在这一瞬间老 人会走出来。但是没有。这时他想起了那温柔的小手,便跳起身,冲出重围向城外跑去了。 姐弟俩很难过,傻鲁鲁!怎么能离开爱自己的人呢!你一定会回来的吧。 他们终于等到了鲁鲁回来。姐姐冲过去弯身抱着他的头,他舐着姐弟俩的手,又给爸爸 妈妈作揖。那晚全家都高兴极了。 从此鲁鲁正式成为这个家的一员了。 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的那天,整个小村沸腾了。一家人紧紧抱在一起,他们终于可以回 北平去了。但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鲁鲁是不能去的。最后的决定是把他送给 T 市爱狗的唐 伯伯。 T 市附近,有一个著名的大瀑布,l0 里外便听到水声隆隆。车经这里的那天,姐姐发着 烧,还执意要下车去看。于是爸爸在左,妈妈在右,鲁鲁在前,弟弟在后,向观瀑亭上走去。 急遽的水流从几十丈的绝壁跌落下来,在青山翠峦中形成一个小湖,水气迷蒙,一直飘 到亭上。姐姐觉得那白花花的厚重的半透明的水幔和雷鸣般的轰响仿佛离她很远。她努力想 走近些看,但它们越来越远,什么也看不见了,倚在爸爸肩上晕了过去。 姐姐因病住进了医院,从此鲁鲁再也没有看见姐姐。没有几天,他就显得憔悴,白毛失 去了光泽。唐家的狗饭一律有牛肉,他却嗅嗅便走开,不管弟弟怎样哄劝。 范家人走时,唐伯伯叫人把鲁鲁关在花园里。在飞机上,姐姐和弟弟为了不能再见鲁鲁, 一起哭了一场。他们听不见鲁鲁在花园里发出的撕裂了的嗥叫,看不见鲁鲁因为一次又一次 想挣脱绳索,磨掉了毛的脖子。他们飞得高高的,遗落了儿时的伙伴。 鲁鲁发疯似地寻找主人。唐伯伯总是试着和他握手,同情地、客气地说:“请你住在我 家,这不是已经说好了么,鲁鲁。” 有一天,鲁鲁又不见了。过了半年,大家早以为他已离开这世界,他竟又回到唐家。他 瘦多了,身上好几处没有了毛。他又一次去寻找谜底后,又历尽辛苦回来,只是为了不违反 主人的安排。 但后来他却有了观赏瀑布的癖好。他常常跑出城去,坐在大瀑布前,久久地望着那跌宕 跳荡、白帐幔似的落水,发出悲凉的、撞人心弦的哀号。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本文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小狗以人的心理,细腻地描摹小狗鲁鲁的内心活动,使读者 能真切地感受到小狗内心复杂的情感。 B.鲁鲁去城里的旧住处守候旧主人,最后又回到范家,只是因为他遭到了人们的驱赶,再 加上饥渴疲累,这让读者看到了他的痛苦和无奈。 C.去到唐家后,鲁鲁得到了很好的优待,但他并不吃那一律有牛肉的饭,这反映了鲁鲁对 新主人的不满,以及对旧主人的忠诚。 D.文章以鲁鲁第一次丧家的哀号开篇,又以它第二次丧家的哀号结束,首尾呼应,对小狗 被无情抛弃的悲剧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5.文中两次写到了瀑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 6.著名作家孙犁评价《鲁鲁》:“表面是动物的悲鸣,内含是人性的呼喊。”请结合文本谈 谈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12 分) “稻香世家”的读书哲学 孟宪实 冯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出身,后来他自己称之为“稻香世家”。因为家贫,总是 要借债交学费,经常面临辍学危机。为了抵御贫穷,即使年龄小,他也知道拼命劳动。   1937 年,冯先生小学毕业,学校因为日本入侵,停办了。此后四年的辍学时间,他一 边劳动,一边自由阅读,读书成了他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一本《三国演义》读了好多遍,因 为没有别的书可读,于是故事读完读诗词,诗词读完读点评。少年劳动者,被书中的字句所 吸引,思想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苦难的叠加,满是劳累、辛苦和亡国奴的 滋味,身上担子沉重,但书中的世界是美好的、诗意的,令人心生向往。读书成了慰藉,成 了享受,读书在生活之上搭起精神瞭望台。   就这样,冯先生在劳动之余拼命读书,割草、挖泥、种地、放羊,他竟然都带着书,有 空就读。特别是夜晚,那是冯先生完整的阅读时间。《水浒传》《西厢记》《古文观止》《史记 菁华录》《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诗源》《陶庵梦忆》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阅读的。 这个时期,冯先生还开始了绘画,照着《芥子园画谱》描就是他最初的功课。 冯先生 17 岁的时候,才有机会读初中,初中毕业的时候,冯先生已经开始在无锡的报 纸上发表作品,有诗词有散文,这对当时那个“文艺青年”无疑是巨大鼓舞。1945 年抗战 胜利后,冯先生还有过一年的苏州美专的学习经历,后来因为美专搬回苏州而再次失学。这 个时期的冯先生,已经能够依靠教书生存,苦学正在给他的人生带来改变。读书作文,让冯 先生迈向新的人生高度。   冯先生真正进入做学问的状态,是步入无锡国专之后。导师的学术引领,也是发生在这 个时期。他至今记得国专的很多课程,比如朱东润先生开设的《史记》和《杜甫》课,声情 并茂的朗诵之外,就是各家观点的详细征引,自己的结论一定是在比较各种资料之后才能得 出。王蘧常先生讲《庄子》,一个学期没有完成《逍遥游》一篇,但感觉却是惊人的,因为 学生们真正体会到学问的深刻和博大。还有童书业讲《秦汉史》,所有的史料几乎都能背出 来,让人看到了学问的境界,真是山外青山。没有证据,就没有结论,不穷尽资料,就没有 发言权——这个学术真理,就是在无锡国专的时期深入冯先生的心底。也就是在这个时期, 对于中国文化,他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很多年以后,在为刘桂秋《无锡国专编年事辑》作 序时,冯先生总结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   冯先生至今听不得任何人的抽泣之声,因为早年他常常在母亲的抽泣中醒来。明天的粮 食又没有着落,母亲躲在厨房里,独自一人难过。年幼的冯先生,心中不免一阵阵彻骨的疼 痛。冯先生记得很多恩人的名字,在家里无米下锅的时候,他们送来了宝贵的南瓜。冯先生 一直喜欢南瓜,旅行所到之处,如果遇到南瓜,他常常流连不已。在他的书桌上,常年摆放 着南瓜,读书间歇,抬头就能看到。他的书斋号为“瓜饭楼”,是刘海粟为他撰写的,为的 就是纪念“以瓜当饭”的岁月。    冯先生从苦难岁月走来,他不愿意忘记那些苦难,甚至有点“感恩”的念头。其实,让 冯先生获得个人解放的是苦学,因此冯先生一直提倡自学,对于那些出身寒门的学子,总是 充满同情理解并全力支持。苦难不是动力,克服苦难的精神才是动力,人生难免遇风雨,怕 的是缺乏抗击风雨的精神。 (选自 2017 年 1 月 22 日《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我又穿越米兰、罗布泊、三陇沙入玉门关,查实了玄奘自于阗回归长安的最后路段。我 还经历了前后二十年的时间,查证了项羽不死于乌江的历史真相。我的学术道路,是重视文 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作定论。 ——冯其庸九十又三于瓜饭楼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冯先生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年龄还小的时候,就知道拼命劳动,花费了不少苦 力,读书要靠借债交学费,还面临辍学危机。 B.冯先生年轻时,还一度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兴趣,初中毕业的时候他创作的诗词、散文等 作品已经在无锡的报纸上发表了。 C.抗战胜利后,冯先生到苏州求学又再次失学,然而这时它的苦读与写作对人生的积极作 用开始显现,生活境遇得到改善,人生境界得到提升。 D.冯先生进入无锡国专后,才开始做学问,导师的引领最关键,正是朱东润、王蘧常、童 书业等国学大师把冯先生引入了学术的殿堂。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 分) A.1937 年,冯先生小学毕业,学校因为日本入侵,停办了。此后四年,他虽然也没有中断 自由阅读,但是劳动是他的主要任务。 B.冯先生酷爱读书,读书使他置身于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劳动之余,他还是拼命读书, 割草、挖泥、种地、放羊,他竟然都带着书,一有空就读书。 C.初中时期,冯先生阅读了许多书籍。如《水浒传》《西厢记》《古文观止》《史记菁华录》 等,这为之后的写作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冯先生对无锡国专有着深厚的情感,在那里他见识了学问的博大精深,懂得了资料证据 的重要性,对中国文化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 E.冯先生的学术研究,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如玄奘回归长安后的路段、项羽不死于乌江 等重大事件,他都是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做定论。 9.结尾处“冯先生从苦难岁月走来,他不愿意忘记那些苦难,甚至有点‘感恩’的念头” 怎样理解?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随从梁武帝。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 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恒思立效。除奉朝请。 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长 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 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 韦放曰:“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庆之曰:“魏 人远来,皆已疲倦,须挫其气,必无不败之理。”于是与麾下五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 震恐。庆之还共诸将连营西进,据涡阳城,与魏相持,自春至下冬,各数十百战。师老气衰, 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 师庆之别有密敕。仲宗壮其计,乃从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陷其四垒。九城兵甲犹盛, 乃陈其俘馘,鼓噪攻之,遂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诏以涡阳之地置西徐州。众军乘胜 前顿城父。武帝嘉焉,手诏慰勉之。 中大通二年,除南北司二州刺史,加都督。庆之至镇,遂围县瓠,破魏颍州刺史娄起、 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罢义阳镇 兵,停水陆转运,江湘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又表省南司州, 复安陆郡,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攻下楚州,执刺史桓和。景仍进军淮上,庆之破之。时大寒雪, 景弃辎重走。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州人李异等八百人表求树碑颂德,诏 许焉。五年卒,谥曰武。 (选自 《南史》,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B.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C.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D.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麾,指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麾下”原意指部下,或是将帅的谦称,现意为将帅的旗帜 之下。 B.刺史,又称刺使,职官。汉武帝始置,“刺”有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 C.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 为中央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D.仓廪,指贮藏米谷的仓库,如《史记》中就有记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 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陈庆之深谙用兵之道,北魏来犯,韦放认为不宜出战,陈庆之则认为北魏军远道而来早 已疲惫不堪,这正是挫伤他们锐气的好时机。 B.陈庆之擅长心理战术,他把被杀的北魏军俘虏的左耳陈列在城前,并鸣鼓呐喊,敌军溃 败。 C.陈庆之体恤百姓,他担任南北司二州刺史时,解散镇守义阳的士兵,停止水陆运输,使 江湘地区各州郡得以休养生息。 D.因为陈庆之善于用兵,屡打胜仗,所以豫州百姓上表要求为陈庆之树碑来称颂其功德, 朝廷下令同意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 (2)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11 分)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东坡:地名,在湖北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②毂纹:水中细小的 波纹。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上片首句直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结果,着意展现了醉而醒、醒而复醉的求醉之举,表现 出诗人非饮酒无以寄情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中的“三更”说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仿佛”则形象表现出诗 人醉意朦胧、恍恍惚惚的情态。 C.上片后三句以夜为背景,通过鼻息声、敲门声和江声三种声音的巧妙对比,突出了夜的静 谧和诗人渐复平静后的超然了悟。 D.下片前两句写出了作者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总免不了劳苦奔波,从而达不到 真正的物我两忘的境界,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感伤。 E.“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两句写诗人希望自己在余生里能像眼前江面上飘逝的小舟一 般,不被世事萦怀,而在自然之中获得精神解脱。 15.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上下片均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 来并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 句应对,应是“ ”。 (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了一场激战,战斗中只听得“ ”,收兵后, 呈现在眼中的则是“ ”的悲壮场面。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阕写了“ ”这样一个生活细节,烘托出了 周瑜“ ”的年轻将领形象。 第 II 卷(表达题 共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二项是(3 分)( )( ) A.母亲生病的那几年,我不即不离地守在她的床边,希望用自己放弃事业而换来的精心的 照顾,让她早日从疾病的苦痛中走出来。 B.农村文明建设要从细节做起,一些地方的“调停会”制度就很好,由于他们的调解,积 不相能的邻居能够和睦相处。 C.在我们周遭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有些看似聪明、真诚的沟通,很大程度上等于在给自己 埋地雷,要小心陷入交浅言深的误区。 D.拓展人际关系的一大法宝就是去帮助和关怀别人,因为我们的帮助,不仅能假力于人, 能给对方带来力量和信心,也能使自己从中收获一份友谊。 E.连续一个小时的体能训练后,篮球队员们累得如吴牛喘月,但为了能在高中篮球联赛上 取得好成绩,大家都毫无怨言。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射升空后,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成功构建, 标志着中国量子科学研究已处于领先地位。 B.二次元电影《你的名字》火遍全国,浪漫唯美的故事、让人有截屏冲动的精美画面,广 大友如痴如醉,带给人前所未有的体验。 C.成都市区金沙遗址的发现,进一步确定了古蜀文明考古学意义上的“宝墩、三星堆、金沙 三部曲”,从而解决了三星堆的来龙去脉。 D.针对擅用他人注册商标进行不正当竞争,以及假冒注册商标的行为均是微信侵权处理的 重点。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没出事“你好我好大家好”, ① 出事便“相互推责”,已成多部门治理、多环节监 管下的共同之处。安全标准也好,技术标准也罢,从本质上讲, ② 是监管的标准和态度 的结果, ③ 坚持一切从严并力求做到“零风险”, ④ 在标准上就必然会达到“史上 最严”, ⑤ 就可能“标准围绕监管转”, ⑥ 监管有多么松散则标准就有多低效。 20.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6 分) 有人认为道德是拘谨的、枯燥无趣的或较高远的,仿佛是日常生活之外的一件事情。① ___________,否则就不会有这些误会,因此正确认识道德就显得尤为重要。②     , 也是人生的艺术。所谓生命的和谐,即人生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谐,亦是自己 生命与社会其他人生命的和谐;生命和谐,会做人,做得痛快漂亮,就是③     。 21.“飞花令”是雅令中的一种,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必须含有“花”字,且对“花”字 出现的位置有严格的要求。这些诗可自作,也可背诵前人成句。行令者先后相续,作不出、 背不出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其喝酒。请根据你的背诵,完成下面的“飞花令”。(诗 句可以少于 7 个字;任选三句作答,写明序号;5 分) ①花□□□□□□;②□花□□□□□;③□□花□□□□;④□□□花□□ □; ⑤□□□□花□□;⑥千树万树梨花开;⑦□□□□□□花;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中国诗词大会》在春节期间热播后,获得冠军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学生武艺姝获得了 “古典才女”的美誉。然而,思想界随即引发了背诵古诗词是否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争论。 有人说,诗词大会打动了国人的“诗心”,背诵古诗词可以让我们了解并弘扬传统文化;也 有一些评论者认为机械的背诗比的不过是记忆力,与一个人的古诗鉴赏能力无关。更有学者 犀利地指出:少年人,背个诗词算什么本事?说这本质上是一场记忆力大比拼,是高考模式 的可悲延伸,是对青少年的误导。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角度,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如果 当然 只有 才能 因而 从而 B 只要 / 只要 就 不然 因而 C 一旦 其实 如果 那么 否则 / D 假使 就 既然 那么 / 所以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是谁在耳边,说,爱我永不变……”,近日,一部由孩子们主演的少儿版《白蛇传》 在某卫视播出,节目模式以“小孩演大剧”的形式“演文化经典、学文化经典”。在这部翻 拍剧中,小演员都不到十岁,可每个动作、每个表情都演绎得生动传神,让友惊呼“神还 原”。在一片惊叹声中,有人质疑:一群小孩演绎爱情故事,利用了孩子们的童真,有哗众 取宠之嫌;也有人不以为然:没什么大不了,只不过多种方式让孩子了解和弘扬传统文化。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角度,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少儿版《白蛇传》仍是一部成人剧 一部少儿版《白蛇传》正在上爆红,从场景到音乐都“神还原”《新白娘子传奇》,让不 少友又惊又喜,不过依然有人表示出一丝隐忧。 他们质疑的不是“小孩演大人”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而是担心《白蛇传》中过分强烈的 成人情感要素会对观看此剧的儿童造成不良影响,即他们担心此剧会加快儿童成人化的步伐。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曾如是写道:“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 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而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 尤其可悲。”尼尔·波兹曼对成人的评价未免太过消极、阴暗,不过至少较为准确地表达了 大多数成年人的心声,即儿童应保持一份天然的纯真,对“性”或“情爱”等既不了解更无 兴趣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人类对自身心理、身体等研究的加强,这种刻板僵硬的 儿童形象正在不可避免地被消解。弗洛伊德曾指出,人类从幼年起便对性充满了好奇和揣测。 儿童对成人情感无知,并不代表他们对此一无所知,他们始终在以自己的眼光看待这一切。 儿童的成人化或早熟化恐怕不可尽免,如果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断不会因为一部 《白蛇传》而加速或放缓进程。 观看少儿版《白蛇传》的主要还是成年人,特别是那些有怀旧情结并热衷翻拍经典的影 视剧消费人群。这部《白蛇传》说到底仍是一部成人剧,尽管演员是儿童,受众则主要是求 “新”心切的成年人。与其说这些成年人担心儿童受到不合时宜的信息影响,不如说是因为 他们在其中嗅到了一丝格格不入的气味。如同不少友表示的:所有的人物都被“萌化”了。 将人物“萌化”,亦即在一定程度上去除成人特有的严肃气质,观众便会自觉地放低要求、 放弃苛责,这并非暗示小演员们演技不佳,而是意在表明,小孩演大人的表演模式更讨喜, 因为除了作品的情节等要素外,观众还会自觉地寻找其他一些审美价值,如儿童天真的表情、 笨拙的动作等。通过年龄差来降低消费者心中的预期,本身就是典型的商业化操作行为,由 此可见,这依然是一部带着浓郁商业化色彩的成人剧。 我们也必须承认,这部《白蛇传》承载着部分影视工作者对艺术价值的追求。如何才能 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员?相信这是每一名演员都曾思考过的问题。撇开他们的答案不论,谁也 不能否认时下国内影视圈正变得越来越浮躁,不少演员不再将精益求精地打磨和提升演技作 为主要工作,反而热衷于炒作、制造话题,过着舍本逐末的生活。负责《白蛇传》的总导演 潘礼平表示,他们在选拔小演员时“只造小戏骨,不造小童星”“只选对的不选贵的”,这显 然不只是翻拍,还是对经典的致敬,“我们就是完全一比一地复刻,向经典学习向经典致敬, 只要是真正好的经典,就会去争取全面地还原,也会有创新”。当翻拍经典已成为商业化操 作的惯常手法,当翻拍不断沦为恶搞、亵渎时,我们的影视文化实则已处于不折不扣的倒退 之中。这份焦虑显然挂在每个清醒的影视工作者心中,也悬在每一个观众心中,让原本不甚 合宜的小演员以认真的劲头再现经典,的确不失为一种发人深省的方法。 少儿版《白蛇传》是各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既展示了一部分影视工作者“让演技 决定一切”“回归经典”的雄心,也展示出资本在控制影视剧生产后的野心。简而言之,《白 蛇传》主要涉及的是商业问题,而非心理问题,过分担心并无必要。 【解析】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 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 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 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1.关于时评。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 称,指对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发表自己看法的文章,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 表 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文章样式。它的特点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 产生的原因, 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 可以 归纳为以下几点: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 的源泉。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2.评论一般 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 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 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 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 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 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 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 得抄袭。 22.【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试题解析】该题属于漫画类材料作文。要在对漫画的内容做全面了解后,深刻理解 漫画的寓意。 该漫画呈现了一种社会现象,广场舞近年在大江南北非常盛行,跳广场舞有 利于身心健康,本是一件无可 厚非的事情。但是大妈们聚集跳舞,不分时间、场合,加之 巨大的音乐声响,会对附近的居民造成影响。 画面上部的小伙就是因为难以忍受这种“骚 扰,用自制水枪扫射,赶走舞者。 该漫画作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跳广场舞本是老年人一项有益的活动,但他们在 自我愉悦的同时 也应注意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小伙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没有采取有 效的沟通,而是选择一种简单、粗 暴的方式,则是道德的缺失,其行为更加恶劣。具体 写作时,可以从跳广场舞的大妈的角度来思考:①身 体的“舞”加上心灵的“悦”,才是 真正的身心愉悦;②良好的公共秩序,需要每个人的维护;③将心比 心,做自己喜欢的 事情时,心中应装着他人等。也可以从小伙的角度来思考:①做文明人,拒绝粗鲁;② 做事应讲究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有更好的结果;③维护权益要在道德、文明的基础上,不能 以暴制暴等。 还可以从双方的角度来立意:①理解、包容不可缺;②社会需要“爱心” 等。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被友称为“电视界的一股清流”。 百人团组成行走的“诗词库”,四位专家点评精准独到,加上温婉知性的主持人和满腹诗书 的选手,一起为观众奉上了 10 集“诗词界的饕餮盛宴”。有人说,诗词大会打动了国人的 “诗心”;也有人质疑,“不就是考死记硬背吗,这对我们沉下心来传播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 用?”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 800 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解析】题干说:“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一种博物馆文化”错,原文只是说很多大学的做法容 易使国学变成“博物馆文化”,只是假设,而非已然。(3 分) 2.B【解析】“我国应该恢复”,原文是“除非恢复”。(3 分) 3.C【解析】“都认为是”错,原文是说“大都是”。(3 分) 4、A (3 分) 5、①第一次写瀑布交代了与姐姐分别的地点,为下文鲁鲁在瀑布前的哀号埋下伏笔;② 第二次写瀑布,呼应前文,刻画了鲁鲁的形象,表现了鲁鲁对主人的思念和内心的哀伤;③瀑布的美及雷 鸣般的水流声,与离别的感伤交织在一起,营造了悲剧的氛围。(5 分,答出一点 2 分,二点 4 分,三点 5 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①动物的悲鸣:狗与主人的两次离别之痛,被世人驱赶打杀之苦,命运颠沛流离之艰。 ②人性的呼唤:人与人之间要关爱、忠诚,人与动物也应平等,热情相待。 ③作者借小狗的悲鸣,反映了战乱中人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无奈,呼唤心灵之间的贴近和沟通,真挚和 忠诚。 10、C 11.A 【“麾下”,原意为将帅指挥的旗帜之下,后引申为部下之意,或者是对将帅本人的敬称。】 12.D 解析:D 项因果不当,豫州百姓上表要求树碑的原因是他用侯景遗留的物资救活了百姓,而不是因 为他善于用兵。 13.(1)梁武帝生性爱好下棋,经常从晚上下到次日清晨还不停止,同僚都睡觉了,只有陈庆之不睡,一 听到呼唤就立即到达,很是被亲近赏识。(每,常常,1 分;辍,停止,1 分;见,被,1 分;大意,2 分) (2)当时下着大雪,天寒地冻,侯景抛弃了大批军用物资逃走。这一年豫州发生饥荒,陈庆之打开粮仓救 济灾民,保全救活了很多人。(辎重,物资,1 分;振,通赈,赈济,1 分;全济,保全救活,1 分;大意, 2 分) 14.CE (选 E 给 3 分,选 C 给 2 分。C 项中的三种声音没有进行对比,诗人也还没有“超然了悟”。E 项中 “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词人的想象。) 15.①上片“倚杖听江声”一句,描写了词人夜饮归来,敲门无应,于是倚杖听江声的画面。(1 分)词人 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人生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令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1 分)表 现出超然物外的豁达超旷之情。(1 分) ②下片“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描写深夜风停、水面平静之景。 (1 分)词人由此感受到自己所追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1 分)表达出词人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 脱的愿望。(1 分) (每点 3 分,景 1 分,情 1 分,分析情和景不可分离的关联 1 分) 16 答案:(1)此时无声胜有声(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小乔出嫁了,雄姿 英发 17、BC (选对 1 个 2 分,选对两个 3 分) A 项“不即不离 ”即:靠近;离:疏远。形容既不接近, 也不疏远。应换为“寸步不离”表示一步也不离开。D 项“假力于人”(假力於人) 凭借他人的力量。E 项吴牛喘月,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18.A(B、偷换主语;C、宾语残缺;D、成分残缺,删去“针对”。) 19、(3 分)C 20①这些误会缘于对道德的错误认识 ②道德是生命的和谐 ③人生的艺术(每答对一个得 2 分,意思对即 可) 21.(诗句可以少于 7 个字;任选三句作答;5 分) 参考答案:①花间一壶酒;花重锦官城;花谢花飞飞满天②春花秋月何时了;迷花倚石忽已暝;杨花落尽 子规啼;桃花落,闲池阁;③春江花朝秋月夜;感时花溅泪④枫叶荻花秋瑟瑟;满地黄花堆积;日出江花 红胜火;人比黄花瘦⑤间关莺语花底滑;人比黄花瘦⑦隔江犹唱后庭花;霜叶红于二月花;春城无处不飞 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朱雀桥边野草花。 译文: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郡国山人。年少的时候就跟随高祖,高祖喜欢下棋,常常通宵达旦不停止,其 它的侍从因疲倦睡了,只有陈庆之没睡,一听到招呼就来,于是很受亲近赏识。庆之跟随高祖东下平定建 业,不久被任命为主书,他散尽钱财,招集将士,常想有一天能够为朝廷效力。 梁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攻伐涡阳。北魏派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骑兵十五万来援战,其先锋 部队到达驼涧,距离涡阳大约有四十里。陈庆之想前往迎战,参军韦放认为北魏的前锋部队必定是精锐的 骑兵部队,跟它作战即便战胜了,不足以作为功劳,如果失利的话,则会挫伤整个军队的士气,兵法上所 说的以逸待劳,不如不要出击。陈庆之说道:“北魏的军队远道而来,都已经非常疲惫了,距离我们既然 很远,肯定不会怀疑我们(攻击他们),趁他们尚未聚集,我们必须挫伤他们的锐气,出其不意,一定没有 不打败(他们)的道理。而且我听说北魏军队他们所驻扎的营寨,林木丰盛,必定不敢在夜间出来巡视。 如果你们再有疑惑的话,那么我陈庆之请求一个人率军去攻击他们。” 于是陈庆之与他手下大约二百多名 骑兵长途奔袭,击破北魏的先锋部队,使得北魏援军人人震恐。陈庆之回到营寨,马上和众将一起连营进 发,占据涡阳城,与北魏的援军相持不下。从春到冬,打了将近数百仗,军队疲惫,士气衰微,魏国援兵 又想在梁军背后构筑工事。曹仲宗等担心腹背受敌,就商量想撤军。陈庆之拿着梁武帝赐给他的节仗(这 种节杖在外可代表皇帝本人,类似于后来的尚方宝剑),在军门前大声说:“我们一起来到这里,经历了一 年,浪费粮食和武器,数量非常多。众军无战斗之心,都商量着要退缩,难道这是想要成就功名?(这样 做)只不过是聚集在一起做劫掠滋扰的事罢了。我曾听说只要将自己置之于死地,才能获得生存,大家同 心协力,这样之后跟敌人作战!如果你们确实想退却,我手上有皇上的密敕,今日如果违反敕令,我就依 照密敕上的吩咐来行事。”曹仲宗认为他的计策充满豪气,于是就听从了他。 北魏的援军部队分兵牵制, 一连筑起十三道营垒。(为了击破这些营垒,)陈庆之率领一部分精锐的部队,每个人嘴里含着枚(以便不 发出声音),于一天夜里对北魏的营垒发起夜袭,攻陷其中的四座营垒,涡阳城的守将王纬请求归降。梁高 祖赞赏他,亲自写了诏书称他是:“不是名将的后代,也不是豪族的门下,觖望风云,以至到达这种地步, 在这次战役中,深思熟虑,有雄奇的才略,擅长攻克,获圆满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勋业),开朱门迎接宾 客,使自己的勇名传于史册,这难道不是大丈夫的本色吗? 梁大同二年,北魏派遣大将侯景率领七万人进犯楚州,楚州刺史桓和陷没,侯景继续进军淮上,并送 陈庆之一封信让他投降。梁武帝就命令湘潭侯、右卫将军夏侯夔等去支援陈庆之。援军刚刚开到黎浆县, 陈庆之已经击败了侯景。当时正值大寒雪,侯景丢弃许多军用物质而逃。陈庆之把那些军用物质全都收获 而返。陈庆之晋升官职,号仁威将军。这一年,豫州闹饥荒,陈庆之打开仓库赈济灾民,(灾民)很多得以 保全活命。豫州的百姓李升等八百多人上表朝廷,请求为陈庆之树碑颂德,梁武帝下诏答应了他们。梁大 同五年十月,陈庆之因病逝世,享年五十六。他被追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谥号武。 22.写作提示 《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中国国学热,热爱者有之,唏嘘者有之,艳羡者有之,批判者有之。材料中 一些评论者、学者的观点也合理。但是我们要明白,一档电视节目容量有限,不大可能具备普及传统文化 的能力。记忆力是基础,其他的各种能力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在传统文化长期式微的背景下,这是需 要呵护的。背诗也是需要下苦功夫的,不盲目追随同龄人聚集的潮流,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可敬的举动。 参考立意:(1)从支持的角度:①迎合了当前“国学热”,节目弘扬了传统文化精粹;②是综艺界的清流, 让人们看到了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③不必做过多的拔高,也不比认为没有积极的一 面;④少一点警惕和挑剔,多一点善意和欣赏;⑤启蒙国人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情,能普及中国古典文 化中的人文主义。 (2)从批判的角度:①大部分内容考察记忆力,对人的能力提高无益,更谈不上弘扬传统文化;②节目选 材基于中学教材,更加重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加重了急功近利的现实;③考查死记硬背,束缚人的创新能 力;④纯粹的记忆不能代替理解,只是暂时的;⑤能背多少诗词,与个人的文化程度、人格修养不成正比;⑥ 背诵量的大小不能衡量人的能力和本事。 首先是文化受尊重,其次才是传统文化受尊重。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要避免一种倾 向——传统文化成为独立的、与现实隔绝的文化。   -------------------------------------------------   《中国诗词大会》在春节期间热播后,获得冠军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学生武亦姝获得了 “古典才女”的美誉。然而,思想界随即引发了背诵古诗词是否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争论。 一些评论者认为机械地背诗比的不过是记忆力,与一个人的古诗鉴赏能力无关,更有学者犀 利地指出:少年人,背个诗词算什么本事?   平心而论,《中国诗词大会》推广传统诗词文化的成效有目共睹。观众在春节期间远离 了牌桌和酒席,坐在电视机前欣赏选手的精彩对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 人培养诗词修养同样从背诵开始,牙牙学语的童生在启蒙阶段背诵古诗词,大多“少年不识 愁滋味”。这无妨诗词文化的浸润,待到年岁增长,涉世渐深,自然明白“却道天凉好个秋” 的悲戚。   古诗词传播的最大挑战是其本身缺乏现实活力。古人吟诵古诗词,不光因为古诗词是高 雅文化,也因为其是流行文体,《诗经》的十五国风和宋词可以说是流行音乐歌词。士大夫 沉醉其间,引车卖浆者流亦参与其中。然而,自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逐渐取代古文,新 诗取代旧诗,古诗词就脱离了寻常人的文化生活。如今,有能力创作古体诗的人属于小众中 的小众,而且其创作水平与古人的距离岂止是十万里!   这也是很多类型的传统文化在传播中遭遇的共同尴尬。在日常场合穿汉服,难免引发路 人侧目;用毛笔写一封信,会被人嫌弃速度太慢。很多时候传统文化成了表演,被刻意为之。 对多数普通人来说,背诵古诗词最大的“用处”,是回答中小学语文考试的诗词填空。多少 人观看《中国诗词大会》时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时光,莫不因为那是自己记忆力最好、学习能 力最强的时候。   为单纯地背诵古诗词辩护者,往往强调这是一种“无用之用”,能够让学习者获得精神 幸福。然而,这么理解传统文化,潜台词似乎认为古诗词就该“曲高和寡”。毕竟,能够领 悟“无用之用”妙处的只是少数人,精神幸福也存在很多层面的解读。打游戏、做游戏直播 感到精神上很幸福,甚至将之上升为电子竞技的层面,也逐渐被社会所认可。推广传统文化 的目标,显然不能仅限于少数人的自斟自饮。   要让传统文化在更广阔范围生机盎然,就必须让其在更现实的层面产生影响。诗歌仍然 是有生命力的文体,现代诗依然有较多受众。将古诗词元素融汇于现代诗中,或许是传承传 统文化的好方法。像诗人郑愁予那样在创作中结合古诗词意象,就是基于传统的创新。虽然 不是每个人都要写诗成为诗人,古诗词欣赏能力也未必与背诵能力成正比,但在日常文字表 达中化用古诗词,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上雍容起来。   首先是文化受尊重,其次才是传统文化受尊重。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要避免一种倾 向——传统文化成为独立的、与现实隔绝的文化。与一些得到良好传承的地域文化不同,中 华文化在近现代经历了激烈的变动,旧文化几乎在一夜之间从现实生活中退出,这种狂飙突 进在世界范围内都属罕见。弘扬传统文化不能脱离现实文化格局,在渐进中重拾濒临丢失的 文化元素。   美国唱作人、艺术家和作家鲍勃·迪伦获 2016 年诺贝尔文学奖后,评委会公布的获奖 理由是“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作为一名流行歌手,鲍勃·迪伦继承了美 国的传统文化,其文学造诣获得专业领域认可,可见传统文化也能在公共流行中获得现实生 命力。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2.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李白:《月下独酌》) 3.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5.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8.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10.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11.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2.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王冕《墨梅》) 13.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杜甫) 14.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 15.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范成大) 16.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唐)李峤(qiáo) 17.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18.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 19.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 20.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 21.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高鼎:) 22.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23.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24.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25.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 26.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27.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佚名) 28.桃花潭水三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29.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30.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温庭筠) 31.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32.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 33.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