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

‎2020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阿 芳 林语堂 我家里有个童仆,我们姑且叫他阿芳,因为阿芳,不是他的名字。由某兑换铺雇来时,阿芳年仅十五,最多十六岁。现在大约十八岁了,喉管已经增长,说话听来已略如小雄鸡喔喔啼的声调了。但是骨子里还是一身小孩脾气,加上他的绝顶聪明,骂既不听,逐又不忍,闹得我们一家的规矩都没有,主人的身份也不易支撑了。阿芳能为人所不能,有许多事的确非他不可,但是做起事来,又像诗人赋诗,全凭雅兴。论其混乱,仓皇,健忘,颠倒,世上罕有其匹。大约一星期间,阿芳打破的杯盘,总够其余佣人打破半年的全额。然而他心地又是万分光明,你责备他,他只低头思过。而且在厨房里,他也是可以称雄称帝,不觉中几位长辈的佣人,也都屈服他的天才。也许是因为大家感觉他天分之高,远在一班佣人之上。你只消听他半夜在电话上骂误打电话的口气,便知道他生成是一副少爷的身份。‎ 在阿芳未来的时候,修理电铃,接保险丝,悬挂镜箧,补抽水马桶的浮球,这些杂差,都是轮到我身上的。现在一切有阿芳可以代拆代行了,我可以安然读柏拉图的《共和国》,不会奉旨释卷去修理自来水马桶,或是文章做得高兴不至于有人从厨房里喊着:“喂!水管漏了。”单单这一层的使我放心,已经足以抵补我受阿芳的损失而有余了。他有特赋的天才,多能鄙事,什么家具坏了,会自出心裁,一补一塞,一拉一敲,登时可以使用起来;闲时也会在花园中同小孩讲其火烧红莲寺的故事,到底不知道是讲的小孩有趣,还是听的小孩有趣。尤其是有一件事,使我佩服。自从到我家之后,他早已看准了我的英文打字机。每晨我在床上,他总在书房里打扫两个钟头,其实正在玩弄那一部打字机。有一天,打字机凭空坏了。我花了两小时修理不好。我骂他不该玩弄这个机器。那天下午,我出去散步回来,阿芳对我说:‎ ‎“先生,机器修理好了。”‎ 还有许多方面,确乎非有阿芳莫办。他能在电话上用英语、国语、上海语、安徽语、厦门语骂人。而且他哪里学来一口漂亮的英语,这只有赋予天才的上帝知道罢。只消教他一次便会。他说Waiterminit而不像普通大学生说Wait-a-meenyoot。我劝他晚上去念英文夜校,并愿替他出三分之二的学费,但是他不肯去。‎ 叫阿芳做事,又是另一回事了。比方叫他去买一盒洋火,一去就是两个钟头,回来带了一只新布鞋及一只送给小孩的蝗虫,但是没有洋火。一收拾卧房,就是三小时,因为至少有一小时须喂笼鸟,或者在厨房里同新老妈打诨说笑。“阿芳你今年十八岁了,做事也得正经一点。”‎ 我的太太说。但是有什么用?还要看他摔破杯盘,把洋刀在洋炉烤焦了(洋刀洗好在洋炉里烤易干,是他天才的发明),簸箕放在饭台上,扫帚留在衣柜中,而本人在花园里替小孩捉蝗虫。现在我的茶碗没有一副全的了。到了他预备早餐时,厨房里又是如何一阵阵“乒——乒——乓”的声音,因为他相信做事要敏捷。早餐本来是厨子的事,但是不知如何,已变成阿芳的专利。‎ 三星期前,我们雇了一个新来洗衣的老妈。这个老妈并不老,只有二十一岁。从此厨房重地又变成嬉笑谑弄的舞台了。工作更加废弛,笑声日日增高。打扫房间已由二小时增到三小时,阿芳连我每日应刷的皮鞋都健忘了。我教训他一次,两次,三次,都没结果,最后无法,我便下严重的警告:如果明天六时半皮鞋不给我擦亮,放好在卧房前,定然把他辞退。我必须维持主子的身分。那天晚上,我召集全家佣人,重申警告,大家都有惧色,尤其是烧饭洗衣的老妈,我安然就寝,决定家中的纪纲已经恢复了。‎ 第二天早晨,我六时醒来,静听房外的声音。六时二十分,洗衣服的青年老妈把我皮鞋放在门前。我觉得不平。‎ ‎“我是叫阿芳带来的。你为什么替他带来?”‎ ‎“我正要上楼,顺便替他拿来。”那老妈恭而有礼地回答。‎ ‎“他自己不会带来吗?是他叫你的,还是你自己作主?”‎ ‎“他没叫我,我自己作主。”‎ 我知道她在撒谎。阿芳的梦魂还在逍遥睡乡。但是这位青年老妈婉辞地替阿芳辩护,倒使我不好意思。我情愿屈服,不再整饬纪纲了。现在厨房里如何天翻地覆,我是无权过问的了。‎ 按:此为两年前存稿,阿芳后来与新老妈串通在外行窃,入狱,今年六月出狱,至此尚未见面。‎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阿芳与新来洗衣的老妈年纪相差不大,他们经常在厨房玩笑嬉闹,以致影响到工作,我怕他们长久下去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所以决心整顿他们。‎ B.阿芳做事总是心不在焉,差错不断,让我觉得无可奈何;修理电铃、接保险丝、悬挂镜箧、补抽水马桶的浮球这些杂差做得让我满意,让我放心。‎ C.作者没有歧视家里的童仆阿芳,而是以平实的笔调,如叙家常般地展现了他的形象,在字里行间流溢着脉脉的温情,显示出深沉、委婉的写作风格。‎ D.作者善于运用朴素而个性化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在我和青年老妈的对话中,青年老妈理直气壮的心态,我同情老妈的心情,都表现得恰到好处。‎ ‎2.作品中的阿芳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作者对阿芳的叙述有哪些技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教 授 ‎【美】兰斯顿·休斯 七点整,一辆大型轿车在布克蒂华盛顿旅馆前面停了下来,一个穿制服的白人司机从车里走了出来,向大门走去,打算向服务台询问有没有一位名叫布朗的黑人教授住在这里。其实这位教授正坐在门厅里。‎ 司机一进来,教授就迎了过去。“是钱得勒先生的汽车吗?”他带点踌躇地问道。‎ ‎“对,先生,”白人司机对这位穿戴整齐、身材矮小的黑人说,“您是布朗博士吗?”‎ ‎“我就是。”教授微笑着稍稍欠身说。‎ 司机给布朗博士打开了临街的大门,他们上了车。‎ 汽车驶过一条长长的黑人街。坐在轿车里的教授对于黑人区的大街总是呈现同样的低劣的、讨厌的景象感到很遗憾。教授移开了目光,不再去看这种又贫穷又邋遢的典型黑人大街的令人不愉快的情景。‎ 钱得勒一家在中西部和南方都很有势力,是美国巨富之一。现在这位钱得勒先生和他的夫人,就邀请布朗教授到他们的住宅来吃晚饭。‎ 教授坐在这辆又宽大又暖和的轿车里,在美丽的林荫大道上迅速地前进,黑人贫民区已经远远地落在他们后面了。‎ 教授叹了口气,望着汽车外边宽广的草地和好看的住宅,这些住宅里面住的都是白人。过了一会儿,汽车转进一条郊区道路,只见一些吊着常春藤的围墙,修得很整齐的灌木,还有黄杨木等,这些都表明这里不仅仅有住宅,还有庞大的庄园。不久,汽车穿过充满了喷泉和树木的园林,开到了一座像旅馆一样大的私人住宅前。一盏挂在高大门廊上的巨大吊灯,散发出柔和的光线,直照在轿车镀有铬合金的黑色车身上。白人司机跳下车来,恭恭敬敬地为黑人教授把车门打开。男管家领着教授走进一间大客厅。‎ 这时钱得勒先生和他的夫人走上前来,一一同教授握了手。他们又介绍了另一位将和他们一起进晚餐的客人布尔威克博士。‎ ‎“很高兴认识您,”布尔威克博士说,“我跟您一样,也是社会学家。”‎ 男管家送来一大银壶雪利酒。他们都坐下来,开始有礼貌地谈了起来,布尔威克博士开始问起布朗教授的那本书——《偏见的社会学》,问他认为黑人问题是否能有解决的一天。‎ 布朗博士亲切地说:“我们是在前进。”这句话是他经常说的,虽然他老是感到自己是在说谎。‎ 布尔威克博士说:“没有一所为黑人办的大学——虽然这儿的人口有将近百分之四十是黑人。我们又不能把他们当作本校学生收下。这个在目前是不可能的,太不幸了。”‎ ‎“确实,确实。”钱得勒先生说,“但是,等你们黑人有了发展——我们希望他们将来有所发展,我们委员会计划帮助他们发展——那时候他们的系将由像您这样的人来主持。”‎ ‎“您说得很对。”布朗博士圆滑地答应着,他想到他们会捐赠一个社会学的讲座,他自己将成为讲座的第一任教授,也许每年可以收入一万元。但是他的脑子里忘不了刚才坐车经过的黑人区大街,满街的肮脏、悲惨景象,还有那热水总是冰冷的只住黑人的旅馆,那个他讲课的黑人教堂,以及其他所有隔离黑人、歧视黑人的待遇——从来就没有对黑人有过平等的待遇!‎ ‎“饭已经好了。”男管家说。‎ 他们站起来,走进餐厅,边喝汤边轻松地交谈。‎ ‎“您的《偏见的社会学》,”布尔威克博士说,“在结束处有一段话是我非常赞成的。”‎ 布朗博士不住地点着他的黑脑袋,心里想的却是有了一年一万元的收入,夏天他可以把他的一家带到南美洲去,在那儿他们就可以有三个月的时间不当黑人。‎ 钱得勒说:“现在我们再谈谈您的学院——大学吧,我相信您称它为大学。要使它成为第一流的大学,您需要的是……?”‎ ‎“我们需要……”布朗博士说起来了。眼前来了黄金机会,这工作可能变成一年一万元的职位,他本人可以有足够的钱,至少能带领他的一家到南美洲去旅行,在那里他们就可以不当黑人了。“我们需要,钱得勒先生……”‎ 布朗博士的小学院所需要的东西在钱得勒夫妇的眼里都算不上一回事。布朗博士这种明智的、稳健的提出要求的方式使钱得勒夫妇的慈善心肠大为高兴。‎ 在适当的时候布朗博士起身要走了。汽车叫来了,他与布尔威克博士和钱得勒夫妇一一握手。这些白人对布朗博士感到满意,于是他们就鞠躬送别。‎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钱得勒夫妇对黑人布朗教授极其尊重,因而专门派了一位穿制服的司机准时到达旅馆去接布朗教授用晚餐。‎ B.布朗教授坐在车上经过黑人区的时候,看到黑人区的景象感到很遗憾,这是因为他自责没有为黑人种族争取应有的权力和地位。‎ C.小说在塑造布朗教授这个人物形象时,揭示了他的自私、虚伪和软弱,让读者在冷冷的轻蔑中又分明感受到一种沉重。‎ D.小说通过语言、心理等描写从正面突出了钱得勒先生的形象特点,又通过对其居住环境的描写从侧面说明了钱得勒先生的身份和地位。‎ ‎2.小说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指出三处并简要分析。‎ ‎3.有人说布朗这个人物形象是十分矛盾的,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难舍的礼物 刘文艳 人们都很留恋童年、少年、青年时期。那个时期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多,无须为物所累,所以生活很轻松。‎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属于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多。许多东西留之无用,弃之可惜;也有许多东西留之有用,但用处不大,却难以摆脱牵挂之念,甚至是为物所累,疲于整理,使生活变得很不轻松。‎ 女儿今年春节回家,与我一起探讨人与物的关系。她的话耐人寻味:“我们在与物建立关系时要十分慎重,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一旦与物建立了所属关系,便难以割舍,难以割舍的东西越多就越累。因此当你要割断与物的关系时,一定要毅然决然,否则就根本割舍不掉,割舍不掉就为物所累。”我很赞同她的观点。于是她帮我收拾出许多衣物、书籍和一些积攒起来的生活用品,并确定哪些送与何人,捐赠何处。因为有了与物品割断联系的理念,我也毫不犹豫地支持女儿的清理行动。‎ 但也有例外。有两件东西已经被女儿理所当然地清理出去了,我却又把它们捡了回来。这两件东西不是什么贵重物品,也不是稀有之物,就是两双拖鞋。然而在我看来,这两双拖鞋的意义却非同一般。‎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在辽宁北票二中读书。当时我与班里的一位女同学非常要好,她也是我最为欣赏的同学之一。她学习成绩好,经常在班里名列前茅,特别是语文非常出色。她还多才多艺,会唱歌,会识谱,舞蹈方面也很有造诣。她让我十分羡慕,对我也十分亲近。‎ 当然,我们俩十分要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差不多的家庭背景,当时我们都是农村户口。高中毕业时,城市户口的同学都分配了工作,只有我和她两个女生没分配工作,因为是农村户口,毕业就回村参加生产劳动了。我三年后被调入北票县妇联、县委办公室工作。可她却没有我这么顺利,回到村里一直没有机会展现才华。她曾想去当一名民办老师,可没能如愿。后来她经人介绍嫁给了一个在土产公司工作的赶着马车拉土特产的“车老板”,人很厚道,也很体贴。我曾经去过她的家里,三间平房,东西两个屋是土炕,中间的屋是锅台,很是俭朴。‎ 有一年春天,我出差去朝阳,一些中学同学赶来相聚,她也带着女儿来了。当时她正在为得了脑瘤的女儿愁眉不展。后来因为工作忙,跟她联系的也少了,听说她终于当上了民办教师。又过了几年,我突然接到她的电话,说她的女儿不仅病治好了,而且已经考上了省城的大学。又过了四年,孩子要大学毕业了,我又接到她的电话,说孩子已经经过笔试、面试纳入了留校任教的名单,近期还要进行最后一次考核。她说:“虽然女儿各方面都很优秀,但还是想请你找学校有关方面关注一下。”‎ 我知道她很不容易,于是找到在校工作的一个朋友,请她帮助了解一下情况。朋友回话说,这个孩子确实很优秀,但是不知什么原因没有被录用,现在名单已经定了,不能再改了。过了一段时间,她来电话说,女儿找了一个多月也没找到适合的工作,希望我能再帮帮忙。我也很为她着急,当时答应了。过了些日子,我介绍她女儿参加了一个国有文化企业电脑维修人员的招聘,孩子很顺利通过笔试、面试,以较高成绩被录取。尽管这份工作每个月只有一千元工资,可她女儿还是很珍惜,很高兴地去了。一个月后,这个孩子拿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水果来看我,很自豪地说:“阿姨我开工资了,这回我能供妹妹上学了!”我听了有些惊诧,这点儿钱还能供妹妹上学?她却说:“我一个月给妹妹六百元钱,妈妈、爸爸就不用再给她生活费了。爸爸妈妈供我们姐妹俩上学挺不容易的,这回也不用那么辛苦了!”我问:“你的生活费只有四百元够用吗?”她说:“够了,我中午吃饭不花钱,住宿也不用花钱,四百元一个月足够用了!”那一刻,我真觉得这个孩子非常不容易也很懂事。‎ 那年秋天,我的这位同学来了我这里。她说:“孩子有了一个很好的工作,非常感谢你,特意赶来看看你。”说着,从一个大的旅行袋里拿出两个小布袋,边拿边说:“也没有什么好东西给你带,这是我家新磨的高粱米,这是新小米。”接着,从旅行袋里拿出一个用塑料薄膜封好的玻璃瓶,“这是我自己做的酱,是用黄豆做的,非常好吃。”我一一接过,连连说:“这都是绿色食品,是好东西,谢谢、谢谢!”她又从袋子底拿出一个纸包,打开,是两双色彩鲜艳的拖鞋,“这两双拖鞋是我自己做的。”我接过来仔细地看着,这两双鞋做得真是很精细:用麻绳和布做的鞋底,钩针钩织的鞋面,一个是网络状用丝线勾织成的,一个是毛片状用毛线编织成的,一双粉红色,一双火红色,很是喜庆。我十分高兴地收下了这两双鞋。‎ 现在,虽然这两双鞋旧了,可我还是觉得非常亲切。穿着它们,除了感觉到浓浓的情意外,也提醒着自己,要珍惜生活,懂得知足,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多尽一份责任。‎ ‎(有删改)‎ ‎1.解释加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非同一般:‎ ‎(2)懂事:‎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篇文章在结构上很有特色,先抑后扬,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简要分析作品的结尾的好处。‎ 一、【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痴。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模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平。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痛,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柳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执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粒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待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1.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2.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 ‎3.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4.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 二、【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步舞 ‎(法)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使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给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他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大开顶针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止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肠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常微笑。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地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在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的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上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地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皇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小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害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 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C.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 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2.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I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有声电影 老 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人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2.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3.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闯关检测 一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结构、内容、人物、主题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注意理解其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同时注意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A项,“我怕他们长久下去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错误,由原文“工作更加废弛,笑声日日增高。打扫房间已由二小时增到三小时,阿芳连我每日应刷的皮鞋都健忘了……我必须维持主子的身分。那天晚上,我召集全家佣人,重申警告,大家都有惧色,尤其是烧饭洗衣的老妈,我安然就寝,决定家中的纪纲已经恢复了”可知,原因不是担心“他们长久下去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而是他们不把主子的教训当回事,挑战“我”作为主子的尊严。B项,“阿芳做事总是心不在焉”错误,由原文“阿芳能为人所不能,有许多事的确非他不可,但是做起事来,又像诗人赋诗,全凭雅兴”“‎ 他有特赋的天才,多能鄙事,什么家具坏了,会自出心裁,一补一塞,一拉一敲,登时可以使用起来”可知,他做事不是“心不在焉”,而是“全凭雅兴”。D项,“青年老妈理直气壮的心态,我同情老妈的心情,都表现得恰到好处”错误,由原文“那天晚上,我召集全家佣人,重申警告,大家都有惧色,尤其是烧饭洗衣的老妈,我安然就寝,决定家中的纪纲已经恢复了”“第二天早晨,我六时醒来,静听房外的声音。六时二十分,洗衣服的青年老妈把我皮鞋放在门前。我觉得不平”可知,青年老妈的心态应该是战战兢兢、胆怯不安,“我”的心情应该是对阿芳愤愤不平。故选C。‎ ‎2.①聪明乖巧。他擅长修理各种器具,能讲多种语言,受责备时只是低头思过。②天真烂漫。他和小孩讲火烧红莲寺的故事,给小孩捉蝗虫,用很长的时间喂笼鸟。③顽皮放肆。半夜在电话上骂误打电话的人,常打碎杯盘,不理会主子的教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分析事件,理清情节,抓住事件,结合文中有关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即可。由原文“在阿芳未来的时候,修理电铃,接保险丝,悬挂镜箧,补抽水马桶的浮球,这些杂差,都是轮到我身上的。现在一切有阿芳可以代拆代行了……他有特赋的天才,多能鄙事,什么家具坏了,会自出心裁,一补一塞,一拉一敲,登时可以使用起来”“他能在电话上用英语、国语、上海语、安徽语、厦门语骂人”“然而他心地又是万分光明,你责备他,他只低头思过”可以看出,阿芳是一个聪明手巧、能反省思过的人。由原文“闲时也会在花园中同小孩讲其火烧红莲寺的故事,到底不知道是讲的小孩有趣,还是听的小孩有趣”“比方叫他去买一盒洋火,一去就是两个钟头,回来带了一只新布鞋及一只送给小孩的蝗虫,但是没有洋火”“一收拾卧房,就是三小时,因为至少有一小时须喂笼鸟”可以看出,阿芳是一个骨子里充满孩气、天真的人。由原文“加上他的绝顶聪明,骂既不听,逐又不忍,闹得我们一家的规矩都没有,主人的身份也不易支撑了”“你只消听他半夜在电话上骂误打电话的口气,便知道他生成是一副少爷的身份”“‘阿芳你今年十八岁了,做事也得正经一点。’我的太太说。但是有什么用?还要看他摔破杯盘,把洋刀在洋炉烤焦了(洋刀洗好在洋炉里烤易干,是他天才的发明),簸箕放在饭台上,扫帚留在衣柜中”“我知道她在撒谎。阿芳的梦魂还在逍遥睡乡”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调皮任性、随意而为、不受规矩约束的人。‎ ‎3.①以“我”的视角来叙述,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时正时反,抑扬兼用。如第一段中,“阿芳能为人所不能”是扬,“但是”一转,是抑;“然而”又带出扬,“称雄称帝”的傲气,“生成是一副少爷的身份”则又是抑,这样的叙事富有变化,情感跌宕起伏,既写出人物的为人行事,又写出了作者的真实情感。③详略得当,繁简适中。写阿芳“学来一口漂亮的英语”比较详尽,略写“多能鄙事”,如何“补”“塞”“拉”“敲”略去不表,这样写使叙事回旋委曲,错落有致。④‎ 映衬烘托。我修不好打字机,衬托了阿芳的聪明。青年老妈任劳任怨代阿芳替主人擦皮鞋,并--早送上楼,对描写阿芳起到了有力的烘托作用。面对“我”的警告烧饭洗衣的老妈非常害怕,反衬了阿芳照睡不误的不以为意,这样写耐人咀嚼,富有回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叙述人物的技巧,可以从叙述的人称、视角、顺序等以及塑造人物的手法、情节安排等多个角度加以分析,注意结合文本。①从叙述视角看,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写,以“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贯穿全文来讲述“阿芳”身上的故事,更具有真实性,易于让读者相信。②作者眼中的阿芳“绝顶聪明”“能为人所不能”但又“混乱颠倒”“毫无规矩”,既可“称雄称帝”又仿佛是“生成一副少爷的身份”,后因“在外行窃入狱”,作者既赞扬他的优点,又不回避阿芳的“不完美”,叙述人物全面客观,情节抑扬起伏,作者情感真实。③由文中“他能在电话上用英语、国语、上海语、安徽语、厦门语骂人。而且他哪里学来一口漂亮的英语,这只有赋予天才的上帝知道罢。只消教他一次便会……我劝他晚上去念英文夜校,并愿替他出三分之二的学费,但是他不肯去”“他有特赋的天才,多能鄙事,什么家具坏了,会自出心裁,一补一塞,一拉一敲,登时可以使用起来”可知,作者写阿芳在情节叙述上有详有略使文章内容丰富、主次分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④由文中“有一天,打字机凭空坏了。我花了两小时修理不好。我骂他不该玩弄这个机器。那天下午,我出去散步回来,阿芳对我说:‘先生,机器修理好了。’”“那天晚上,我召集全家佣人,重申警告,大家都有惧色,尤其是烧饭洗衣的老妈,我安然就寝”“我知道她在撒谎。阿芳的梦魂还在逍遥睡乡”可以看出,作者以“我”的“笨拙”衬托阿芳的聪明,以青年老妈的胆小反衬阿芳的毫不顾忌,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读来令人印象深刻。‎ 二 ‎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从小说开头来看,钱得勒夫妇对布朗教授是有一定的尊重的,但从全文来看,钱得勒夫妇内心对黑人还是存在歧视的。B项,“这是因为他自责没有为黑人种族争取应有的权利和地位”说法错误,布朗教授此时并没有自责心理,而是对黑人区的景象感到厌恶。D项,小说没有对钱得勒先生的“心理”进行描写。‎ ‎2.①黑人和白人居住环境的对比。“又贫穷又邋遢的典型黑人大街”,与白人那边“宽广的草地和好看的住宅”构成对比,显示出不同种族在物质形态上的强烈鲜明的反差。②布朗教授的头衔和地位的对比。布朗是教授,和布尔威克博士一样是社会学家,但布朗在他们面前却唯唯诺诺。他的“教授”“社会学家”的头衔,与他在这个社会所处的可怜地位构成对比,丰富了人物形象,揭示了社会现状。③布朗的身份与他的表现的对比。布朗教授是黑人社会学家,本应为黑人谋福利,但他却自私自利,在与钱得勒等人交谈时一心想着“一万元”等私利。‎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要求分析小说中的“对比”点,而且限定了答案点的数量。考生可以从环境与环境、人物与人物、人物与自身等多方面去思考其具有对比性的地方,并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和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 ‎3.同意。理由:①布朗教授去见钱得勒夫妇是为黑人学校寻求帮助,看起来是在为黑人谋福利,但他的内心却只想为自己谋福利,虚伪、自私。②他既贪恋已经获得和将要获得的比同肤色大多数人要优越的社会地位和物质享受,又不断地为黑人在这个国家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感到气恼和痛苦。③他渴望清除种族歧视,对穷苦黑人的可悲处境怀有同情,但又对斗争的前景信心不足,向现实妥协。‎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可以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着重在人物性格的矛盾性上多做思考。答题时,先要亮明观点,再分点说出自己的理由。寻找作为理由的依据时,可重点把握人物行为和心理上的矛盾或可笑之处。‎ 三 ‎1.(1)①那两双拖鞋是要好的同学亲手做的,是纯朴的友谊和真挚的情感的象征,它们对于作者的意义很不一般。②表达了作者对这两双拖鞋的珍视之情。‎ ‎(2)①作者同学的女儿能吃苦,关心疼爱家人,知道减轻家庭负担。②表达了作者对同学女儿的赞赏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词语丰富含义的能力。作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词语的三层含义:一是表层义,即词语的字面意思;二是句内义,即在语境中的意思;三是句外义,即言外之意。解答此题,需结合上下文内容来分析。(1)“非同一般”指的是两双拖鞋对作者的意义。从下文来看,表层义指两双拖鞋是同学亲手做的,深层义则是两双拖鞋是两人之间的不能用物质价值衡量的深情厚谊,言外之意则是对鞋的珍视。(2)“懂事”表层义是同学女儿对家人的理解和关心,深层义是表达对同学女儿的赞赏之情。‎ ‎2.①通过对拖鞋材质、样式、颜色的细致描写,突出鞋的精细、美观。②证明这是同学精心制作的,突出同学的用心、辛劳。③这两双拖鞋承载着非同一般的精神重量,与前文作者舍不得扔掉相照应。④句子形式整齐,音节匀称,使喜爱之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可从内容、结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同时考虑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如字词的锤炼,句式的选择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使用此种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的效果等。如文中画线句属于细节描写,且句式整齐,音节匀称,突出了拖鞋做工的精细,做鞋人的认真、辛劳,以及承载的非同一般的精神重量,表达出了作者对其的喜爱之情。考生理解了这些,分点作答即可。‎ ‎3.作者开篇绕道而行,从抒发人生的感悟执笔,对物的占有与舍弃进行了一番审视,领悟到必须下决心斩断人与物之间的纠缠。这是抑。对被扔掉的两双拖鞋,作者又恋恋不舍地捡回来,接下来围绕这两双拖鞋,展开了对青春时代的美好回忆,讲述了一段凝重深沉的情感故事,凸显了这两双拖鞋承载的精神重量。这是扬。文章升腾跌宕,先抑后扬。‎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抑扬的概念。欲扬先抑,这种技法是指本来想要颂扬某种人、某个现象或某种倾向,先描述或勾画他(它)的不好,然后转而表现他(它)的好,使读者从情节的跌宕中进行思考,受到启迪。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哪些地方是“抑”,哪些地方是“扬”,本文先写对人与物的关系的感悟,即必须下决心斩断人与物之间的纠缠,然后过渡到所要叙述的中心事件上,从不忍舍弃的再普通不过的两双拖鞋这个角度切入,讲述了一段凝重深沉的情感故事,凸显了这两双拖鞋承载的精神重量。先抑后扬。‎ ‎4.①与本文的题目互为照应,表明这两双拖鞋承载着浓浓的情意,十分难舍。②深化文章中心。至此,我们领会到,作者难舍的不仅是这两双浸着浓厚情感的拖鞋,难舍的还有作者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多尽一份力的责任感和发自内心的良善的力量与美。作品的结尾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文化人士的高尚品格和人文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文章结尾的好处,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分析。结构: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等。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等。就本题而言,结构上有与题目互为照应的作用;内容上,通过上文作者对同学、对同学女儿的热心帮助之事,再结合“也提醒着自己,要珍惜生活,懂得知足,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多尽一份责任”一句,不难看出结尾深化文章中心的作用。‎ 高考链接 一 ‎1.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文学作品的句子中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要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什么情感。句子“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句子“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句子中有“快了”“长了”“跑去了”“开花了”等,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句子“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得,成群结队地就都一起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2.①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可见“我”的友善。②“故意的不出声”,逗冯歪嘴子说话,表现出调皮可爱的一面。③想吃粘糕,又听话,可见“我”的乖巧。④想吃粘糕又待在那里不说话,表现出矜持的一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由原文“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可知,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可见“我”的友善。由原文“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可知,“故意的不出声”,逗冯歪嘴子说话,表现出“我”调皮可爱的一面。由原文“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可知,想吃粘糕,又听话,可见“我”的乖巧。由原文“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待在那里”可知,“我”想吃粘糕又待在那里不说话,表现出矜持的一面。‎ ‎3.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的叙事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三抓一想”。一抓作者的写作视角,首先确定作者是运用第几人称进行叙述的,然后要根据人称的表达效果,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二抓小说的叙述方式,阅读作品,了解其叙述方式,然后分析具体的表达效果。三抓小说的叙事线索,首先确定叙述线索,是单线还是双线,然后根据具体线索分析其作用。一“想”作品的叙述背景,叙述背景主要起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的作用,有的背景还富有象征意义,在分析时要考虑这方面的作用。由原文“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可知,文章运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由原文“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可知,文章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文章从“夏天”到“秋天”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由原文“从此那磨房里面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可知,文章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4.示例一:选“磨房里外”。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③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示例二:选“冯歪嘴子”。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标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思考标题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是否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度,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是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本题不管是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果选“磨房里外”为标题,理由可以从交代文章发生的背景、构建故事情节和“里外”的深层含义来考虑。如果选“冯歪嘴子”为标题,可以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和文章主旨方面考虑。‎ 二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查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B项,“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强加因果,老人避开别人的原因与出身、性格无关,他只是想在这个幽静的地方重温被人遗忘的舞步,享受这份独特的快乐。故选B。‎ ‎2.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衬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文学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题干的核心词有两个:“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塑造人物形象运用的表现手法”。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小说直接描写老舞蹈师的句子比较多,“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折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沿的怪诞的灰礼帽”“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属于外貌描写,“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损坏了”属于细节刻画,都表现了老舞蹈师的守旧和衰老;“他意外打了个哆嗦”“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是细节刻画,“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有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是语言描写,表现了老舞蹈师谈起小步舞时的痛苦和无奈。对老人的侧面烘托主要集中在对花园的描写上,“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非常幽静”“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花园的幽静和消失都烘托了时代变迁使小步舞被渐渐遗忘所带给老人的痛苦和失落。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3.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侧重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从环境的渲染、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的暗示等角度考虑,但题干中要求分析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指向性非常明显。解答此题,重点分析环境与情节的作用即可。自然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常常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推动。本文开篇就对卢森堡公园的环境进行描写,公园里幽静宜人,而“我” “不太喜欢喧闹”,到公园散步“是我最喜爱的享受”,如此美好休闲的画面自然为“我”和老人相遇提供了可能,同时又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背景;“我”和老人从相遇到了解再到感悟人生都是在苗圃这个特定的环境展开的,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消失了的旧时代的芳华,“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这里不仅仅是一座苗圃,还是一个已逝时代的展现,所以苗圃自然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也展现了老人的一生,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我”和老人的相失也是因为苗圃被铲平,留白式结尾“他们怎样了呢”韵味无穷,容易引起读者思考。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三 ‎1.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作用、主题理解、标题作用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通过对特定背景下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C项,结尾虽然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但不是因为思想转变,他们没有真正了解有声电影,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胡乱作出的评价。‎ ‎2.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固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的能力。题干“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有很强的指导性,由此可知应该按照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进行概括分析。分别为:没看电影之前,刚刚听说了有声电影之后要去看,到了电影院之后,看完电影之后。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分析概括人物不同的心理。‎ ‎3.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先引原文,然后分析手法及效果。原文中涉及的手法很多,引用经典语句、排比描写人物情态、夸张、口语化、反语等,都可以让语言诙谐幽默。在指出原文内容之后针对手法进行分析并说出幽默的效果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