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高考语文精选考点突破训练:古代诗歌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年高考语文精选考点突破训练:古代诗歌阅读

2020-2021 年高考语文精选考点突破训练:古代诗歌阅读 专项训练一 一、(2020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 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 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A 2.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 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 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 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唐 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 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 A“与外界不通 音讯”是错误的。 故选 A。 2.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 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 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 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 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 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 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 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 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 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二、(2020·湖北黄冈中学高三零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金)元好问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①。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②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注)①新亭: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②钓鱼坛:指东汉著名隐士严光 (字子陵)在浙江桐庐富春江的钓坛。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凸显词人的忧国之情,词人醉后天不亮就起来舞剑,并且吟诵《短歌行》感叹人生短暂。 B.正值国难,西北神州沦陷,令人难过,而“三十六峰”三句陡转,表明词人雄心不泯、壮志不消。 C.下片开头三句发出悲慨,虽然词人自认为是豪侠,但双鬓已斑白,仍未为国立功,显露无奈之情。 D.“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两句以问句表达豪情,词人虽已年老,但坚信能够建功立业,封侯留名。 2.简要赏析结尾处“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的表达效果。 【答案】 1.D 2.①借用严子陵隐居的典故,以“泪”直抒胸臆,表达了隐居的无奈和对时局的忧心;②以景结情,通过 浩浩的风、冥冥的雨营造凄苦氛围,寄托悲情。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 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 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 项, “‘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两句以问句表达豪情,词人虽已年老,但仍想建功立业,封侯留名” 理解有误。“他日封侯, 编简为谁青”,等到将来封侯的时候,青史上会留下谁的名字呢?是词人愤激之 辞。由于自己不在其位,报国无门,他日封侯,名上史书的人到底是谁呢?词人情绪转向低沉,既然自己 不能一展宏图,只好隐居江上。结合前后句来看,整个下片词人情绪都比较低沉,此问句表达的意思是“他 日封侯不会有我的名字”,表达的是封侯无望的悲哀。 故选 D。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 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表达了即使我像严子陵那样在钓鱼坛上垂钓,也不会忘记事业未成 的痛苦,面对浩浩的风,冥冥的雨,我会泪流满面的。这里运用典故,以严子陵自比,意谓在这江山易代 风雨如晦的末世,自己用世无望,只能选择隐逸。作者用“泪”直抒胸臆,强调词人隐逸的万不得已和十 分忧愤悲伤。“风浩浩,雨冥冥”,以景结情,营造了风雨如磐,天地迷冥,大自然都为之悲泣的氛围, 抒发了作者的满腔悲情。 【点睛】 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 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 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 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 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2020·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秦州杂诗(其一)① 杜甫 满目悲生事②,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③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④此淹留。 [注]①此诗是作者携家前往秦州(甘肃天水一带)投奔从侄杜佐和旧友赞公所作。②生事,即生计。③ 鱼龙、鸟鼠,即鱼龙河、鸟鼠山,代指秦州的山水。④心折,即心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满”字传神,极写悲况之广,“远游”交代路途遥远,绾涉后面的陇山、关隘、鱼龙与鸟鼠。 B.颔联“迟回”“浩荡”一语双关,既写出了秦州山关的地势特征,也流露出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心情。 C.颈联对仗工整,借山水写出了秦州一带的空旷宁静,以此衬托诗人因远游而生难以言状的悲苦情。 D.“心折”二字呼应开篇“悲”字,结构上首尾呼应,情感上引出思虑,战事不断,秦州还能淹留? 2.有人评价诗中“悲”字乃一篇之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悲”的原因。 【答案】 1.C 2.①穷困潦倒、全家生计无依之悲。“悲生事”“因人”,点明家境困苦,要投靠他人而生活。②投靠亲 友,飘泊不定之悲。诗人居无定所,只得携家到秦州投奔从侄、朋友而远游。③途中山川险恶,举步维艰 之悲。过陇山与险关,涉鱼龙河,渡鸟鼠山,一路艰险万分。④战事不断,家国不宁之悲。一路西征,不 停的战火,让诗人担心秦州也不是安宁之所。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 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 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 容进行分析。 C 项,“宁静”不准确,应为“寂寥”;“因远游而生难以言状的悲苦情”以偏概全,不止远游。 故选 C。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 如本题“有人评价诗中‘悲’字乃一篇之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悲’的原因”,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 析。 首句“满”字大境界,表现安史之乱背景下,百姓流离失所,艰难谋生。作者一家是千万个家庭之一,生 事犹生计,所经历的困境也是千万个家庭之一。所抒发的个人情感也具有代表性。 颔联“迟回,徘徊”,实际是抒发内心的犹豫不定。“怯”字即表现陇山的山路崎岖,又指代心情担忧, 与“迟回”相照应。“浩荡”是大境界的词,及是到了。到了大震关,前面的怯字并没有生出到达的喜悦, 反而是极目之处忧愁之大。 颔联两句同样优秀,“水落、山空”表明季节深秋。“鱼龙”川名,“鸟鼠”山名,皆是途中地名,又仿 佛途中实景。“水落”,深秋渡河,水少的景况。“山空”,万木凋零,所以鸟鼠深“秋”。途中山川险 恶,举步维艰之悲。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尾联是写诗人一边向西跋涉,一边不断打听前方有无战事,最后以“此地 亦不可久留”的心情结束全诗。战事不断,家国不宁之悲。 专项训练二 题量:3 大题 建议用时:30 分钟 满分:27 分 测试人: 实际用时: 得分: 一、(2020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 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 1.B 2.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 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 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 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 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 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 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 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 故选 B。 2.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 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 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 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在当时,高 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 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 实之间存在差异。 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 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 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 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 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 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 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二、(2020·河南高三零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① 陈师道② 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 小市③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 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 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 (注)①寇十一:即寇国宝,从陈师道学。白门,徐州城门名。②陈师道,北宋诗人,元祐初期,因苏轼等 人举荐,曾任徐州教授,其政治上接近元祐党人。本诗作于元符三年春天,宋哲宗死,徽宗即位,之前反 对变法、遭严酷打击的元祐党旧臣逐渐被召回。③小市:徐州地名。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句写登城所见的雄伟壮丽之景,“屹相望”写出了楼观高耸对峙的样子。 B.第二句写徐州城的地理形势,此处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堪称一方重镇。 C.第四句写诗人回家之后伫立门前,晚风吹动衣衫,顿生凉意,让人怅惘不已。 D.诗题中的“和”字表明这是一首和诗,应是诗人为酬答寇十一同题材的诗而作。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1.C 2.①诗人登楼观览的轻松愉快。前两联写诗人登上城门饱览山河风光,直到小市张灯才萌生归意,意兴盎 然,轻松愉悦。②政局变化、旧友回乡的欣慰喜悦。颈联写元佑党人喜逢新政被召回,被流放贬谪的朋友 终于能重回故乡,诗人为此感到喜悦。③想要归隐江湖又不甘心退出仕途的矛盾心情。尾联写明知自己与 富贵无缘,却又不能忘怀功名,自由自在归隐江湖。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 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 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 项,“让人怅惘不已”不当,从诗中来看,“轻衫当户晚风长”,意思是“身穿薄薄衣衫站立在当门,晚 风吹来只觉得分外悠长”,此时诗人的心情应该是轻松愉悦的。 故选 C。 2.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 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 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 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诗歌描述了诗人登白门楼的所见所思。诗歌上半段写登临的情况,下半段写归来后的感触,“重楼杰观屹 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写出自己登楼的畅快之感,突出诗人对徐州城雄伟壮丽之景的赞叹;“小市张灯 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因看到小市上了灯,诗人才萌动了归意,可见其游兴之浓,乘着和煦的春风回 到家门,然而诗人的意兴仍然未尽,故伫立门前,让晚风吹拂着轻衫,表现诗人洒脱而轻松;“孤臣白首 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写出了时局变化,诗人好友流放期结束,能够回到家乡,诗人为流贬远方的朋 友可以北归,内心感到十分之舒畅;“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流露出既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 又留恋仕途,功名之心难忘的矛盾的心情。 【点睛】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 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 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 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 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 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2020·天津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江城子 元好问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①。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②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注)①新亭: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②钓鱼坛:指东汉著名隐士严光 (字子陵)在浙江桐庐富春江的钓坛。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凸显词人的忧国之情,词人醉后天不亮就起来舞剑,并且吟诵《短歌行》感叹人生短暂。 B.正值国难,西北神州沦陷,令人难过,而“三十六峰”三句陡转,表明词人雄心不泯、壮志不消。 C.下片开头三句发出悲慨,虽然词人自以为是豪侠,但双鬓已斑白,仍未为国立功,显露无奈之情。 D.“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两句以问句表达豪情,词人虽已年老,但仍想建功立业,封侯留名。 2.简要赏析结尾处“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的表达效果。 【答案】 1.D 2.借用严子陵隐居的典故,以“泪”直抒胸臆,表达了隐居的无奈和对时局的忧心;以景结情,通过浩浩 的风、冥冥的雨营造凄苦氛围,寄托悲情。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 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 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 容进行分析。D 项,“‘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两句以问句表达豪情,词人虽已年老,但仍想建功立业, 封侯留名”理解有误。“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等到将来封侯的时候,青史上会留下谁的名字呢。是 词人忿激之辞。由于自己不在其位,报国无门,他日封侯,名上史书的人到底是谁呢?词人情绪转向低沉, 既然自己不能一展宏图,只好隐居江上。结合前后句来看,整个下片词人情绪都比较低沉,此问句表达的 意思是“他日封侯不会有我的名字”,表达的是封侯无望的悲哀。故选 D。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 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一掬钓鱼坛上泪, 风浩浩,雨冥冥”,即使我像严子陵那样在钓鱼坛上垂钓,也不会:忘记事业未成的痛苦,面对浩浩的风, 冥冥的雨,我会泪流满面的。运用典故,以严子陵自比,意谓在这江山易代风雨如晦的末世,自己用世无 望,只能选择隐逸。“泪”,直抒胸臆,强调词人隐逸的万不得已和十分忧愤悲伤。“风浩浩,雨冥冥”, 以景结情,营造风雨如磐,天地迷冥,大自然都为之悲泣的氛围,抒发悲情。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 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 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专项训练三 题量:3 大题 建议用时:30 分钟 满分:27 分 测试人: 实际用时: 得分: 一、(2020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 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 1.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 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 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 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 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 故选 C。 2.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 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 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 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 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 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 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 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 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 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 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二、(2020·湖南益阳市箴言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九日置酒 [宋代]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描绘重阳登高宴饮的情景,场面恢弘,气氛热烈,富有生活情趣。 B.诗人虽年事已高,性情旷达,乐而忘忧,任凭风吹冠冕,只管举酒言欢。 C.作者描绘傍晚时分的景象,雨过天晴,水面澄澈,日色清淡,不显华彩。 D.诗歌描绘的登高宴饮、满插茱萸的场景,均是中华民族重阳节的习俗。 2.结合全诗,谈谈“白头太守真愚甚”的“愚”表现在哪里?你对此有怎样的评价? 【答案】 1.C 2.(1)太守的“愚”,表现在:满插茱萸,寄希望可以辟邪;与亲友登高,不顾及太守身份,任凭风吹冠 冕,斗酒言欢。 (2)评价: ①形象:“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则豁达开朗。诗人鬓发虽白,九日登高,不作感慨语,却满怀对生 活的热爱;良辰美景,把酒言欢,遍插茱萸,活脱的形象跃然纸上,形神俱出。 ②风格:尾联以议论概括作结,诙谐幽默,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 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 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 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 C 项,“作者描绘傍晚时分的景象”理解错误。“秋晚佳晨”是晚秋的早晨;“日痕”是指太阳光,可见不 是描写重阳傍晚的景象。 故选 C。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此题要注意诗歌中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抓住抒情主人 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本题要求结合全诗,谈谈“白头太守真愚甚”的“愚”表现在哪里,你 对此有怎样的评价。第一问要结合诗歌中描写太守的诗句,重点抓住“愚”进行分析。“白头太守真愚甚, 满插茱萸望辟邪。”我这白头太守真是过份痴愚,指望避邪把茱萸插满了鬓发。“满插”为“愚甚”作了 注脚,所以指望避邪把茱萸插满了鬓发是“愚”的一个表现。如“高台复帐驻鸣茄”命人在高台上张起双 重帷幕,让乐队奏响动听的琴瑟琵琶。其中的“高台”、“复帐”、“鸣茄”几个意象,描写出了场面的 阔绰,气氛的热烈。当然,这样的场景绝对不是庶民之登高,而是富贵人登高赏景的情景。可见与亲友登 高,不顾及太守身份也是“愚”的表现。“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寻求欢畅任随帽子在风 中掉落,彼此劝酒争吹杯里的菊花。可见“任落风前帽”和“争吹酒上花”也是“愚”的表现。从上面的 分析来看,“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却矜持。我们再看“白头太守”,不仅说明了诗人与众不同的外 貌特点,而且也表明了诗人的太守身份。特别是结句“满插茱萸望辟邪”,可以说,从诗人的年龄和职位 来说,这样的打扮确实有些滑稽,感觉到到诗人所具有的放浪形骸,豁达开朗的性格。然而,正是这样的 形象描写,不但承接说明了上句中的“愚甚”的自嘲,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尊重民俗的作风。为此,我认为, 这也表现出了如同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 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 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2020·重庆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织妇叹 [宋]戴复古 春蚕成丝复成绢,养得夏蚕重剥茧。 绢未脱轴拟输官,丝未落车图赎典。 一春一夏为蚕忙,织妇布衣仍布裳。 有布得着犹自可,今年无麻愁杀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以“夏”与"春”字对举,以“重”与“复”字相照应,突出了织妇之勤。 B.三四句道出了织妇的处境。绢丝未成,就想着用它们去缴纳赋税和赎回典当之物。 C.五六句与宋代张俞《蚕妇》中的诗句“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七言律诗以织妇口吻,围绕织妇的勤与贫着墨,通篇饱含强烈慨叹,感人肺腑。 2.本诗题为“织妇叹”。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叹"的含意。 【答案】 1.D 2.(1)感叹织妇命运的悲苦。织妇的悲叹,不在“输官”、不在“赎典”,也不在“布衣仍布裳”,只在“今 年无麻”的情况下,才发出“愁杀我”的喟叹,逐层铺垫,深刻表现出织妇连最低生活需求都无法得到保障 的悲苦境遇。(2)感叹社会的不公。织妇一年到头“为蚕忙”,织的是绫罗锦绣,穿的却是“布衣仍布裳”, 对比中表现出社会的不公。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 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 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 确认,得出答案。 D 项,“七言律诗”错误,七律讲求平仄相对,颔联颈联须对仗;“通篇饱含强烈慨叹”错误,应是层层递 进,逐步表达出织妇的感叹之情。 故选 D。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 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翻译:春天织妇养蚕剥茧抽丝又 织成绢,夏季再次养蚕剥茧织绢。绢尚未织成就打算拿去向官府交纳,丝还没有下车就考虑拿它去赎回典 当的东西。织妇一春一夏忙于养蚕织绢,到头来自己却穿着布衣裳。有布衣穿的时候还算可以,但今年无 麻织布,只怕连布衣也穿不上了。《织妇叹》是南宋江湖派诗人戴复古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叙述了织 妇终年辛苦而生活艰难,在官府租税和高利贷剥削下,连麻布衣都穿不上的情形,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 时的社会矛盾,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以第一人称来写,紧紧围绕织妇的勤与贫着墨,层层 递进,对比鲜明,语言质朴自然,一字一句,读来感人肺腑。“春蚕成丝复成绢,养得夏蚕重剥茧。”这 是诗人的口吻,客观描述了织妇的辛劳。它通过劳作的重复性、贯性和紧张性透析而出。这两句虽与织妇 之叹无关,却注入了诗人叹其所忙、叹其所苦。以“夏”与“春”字对举,以“重”与“复”字相照应, 突出织妇之勤。“绢未脱轴拟输官,丝未落车图赎典。”这是织妇的口吻,但仍未见出所叹。相反却道出 了她的希望、热切的希望。绢未脱轴、丝未落车就想着如何用它们去输官、赎典,惟独没想到自己。她织 的是希望。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劳动者的劳而无获的凄苦处境,揭露了统治阶级盘剥的苛酷。这首诗便从 一个侧面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点睛】 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 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 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 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 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专项训练四 题量:3 大题 建议用时:30 分钟 满分:27 分 测试人: 实际用时: 得分: 一、(2020·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再赋海山楼① 陈与义②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有?非复当年单父台③。 [注]①作者曾登过海山楼,写过《登海山楼》一诗。②陈与义:南宋爱国诗人,后期诗风雄浑沉郁。③单父 台,指宓子贱琴台。孔丘的学生宓子贱,曾作单父宰,鸣琴而治,政绩斐然,后人思之,因名其弹琴之高台日 琴台。杜甫《昔游》诗说“昔者与高李,晚登……是时仓廪实,洞达寰区开。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君 王无所惜,驾驭英雄……”,描写唐玄宗时的盛世景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壮阔更衬托出海山楼之雄峻。 B.颈联中“还”却”的运用使诗句富于起伏顿挫,抒写了诗人报国无门、回天无力的悲愤之情。 C.尾联化用杜甫诗句,同是登高望远,今昔情势迥异,诗人怀古伤今,将感情推向高潮。 D.诗人遥望海山楼,抒发家国之感、时局之忧,全诗章法谨严,气象雄浑,格调豪迈雄放。 2.有人认为本诗颔联颇为精妙,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 1.D 2.①动静结合,“天影”“春容”是静态,“人”“来”两个动词则写天光云影与春日气象,使整个境界为 之飞动。②远近结合,“天影”是远景,“海潮”“楼台”“春雨”是近景,写景富有层次。③此联不仅雄浑 壮阔,而且以这种潮水奔涌、风雨齐来的危楼景象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诗人的不安,为后两联抒情做铺垫。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 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 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D 项,“遥望”错。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壮阔更衬托出楼之雄峻。颔联写 登楼所见之景。从前两联中可以看出诗人由登楼览景而触景生情,所以作者是站在海山楼观赏而非遥望。 故选 D。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鉴赏能力。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 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本题要求结合整首词对句子加以赏析,那么答题时就一定要将该句放到全词的语境 中,结合整首词的主旨鉴赏。 本诗是诗人由登楼览景而触景生情。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壮阔更衬托出 楼之雄峻。此处诗人的胸襟怀抱也借助山海的壮阔而获得展现。此句字面上写“山”实包涵海天在内,为 后面抒情做铺垫。颔联写“岸边与天上云彩倒映在水里,楼上的春色随着春而到来”。天影指天光云影; 春容指春天的景象,二者均为静态,“随潮入”和“带雨来”为动态。动静结合,写出了天光云影与春日 气象,使整个境界为之飞动。 “天影”是远景,“海潮”“楼台”“春雨”是近景。远近结合,写出了潮 水奔涌、风雨齐来的危楼景象。运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表达出时代的动荡和诗人的不安,为下 文颔联抒写报国无门、回天无力的悲愤以及尾联怀古伤今,抒发悲愤之情做了铺垫。全诗留下无穷的感喟。 此诗风格雄浑悲壮,音节宏亮顿挫。 【点睛】 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 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 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 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 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二、(2020·吉林长春十一高高三期末)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 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①,且休休②,一丘一壑③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①书咄咄:晋代殷浩被废职后,心中愤愤不平,终日用手指在空中划“咄咄怪事”四字。②且休休: 唐末司空图淡于名利,隐居山西中条山,建造了一座“休休亭”,并作《休休亭记》。③一丘一壑:用班嗣 语,指寄情山水,隐居山林,自得其乐。语本《汉书·叙传上》。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病中所见秋天的景色。起句写枕簟变凉,溪堂乍冷,“冷”字的妙处在于写出了身体触觉对自然 环境的反应。 B.“断云”句写水面上的风光。漂浮在水面的烟云随黄昏临近渐渐消散,呈现出一幅开阔、苍茫的画面。 C.词的下阕头三句有两个三字句、一对叠词,音节短促,悲愤和自适的情感相交织,后归于“一丘一壑” 的自得其乐。 D.这首词表现出辛弃疾在化用典故上的深厚功力。词的下阕语言简短,却一连化用了多个典故,精微要妙, 不着痕迹。 2.“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两句有何精妙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A 2.①拟人手法的运用。红莲盛开相互依偎,如同喝醉了酒的美人;白鹭无言兀立着,仿佛在发愁。词人赋 予了红莲和白鹭人的情态,颇有情趣。②两句写景色彩鲜明。红色的莲花,堤上的白鹭,色彩鲜艳相互映 衬,鲜明突出。③寓情于景,词人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寄予在眼前的景物之中。“浑如醉”“定自愁”虽用 来描写“红莲”与“白鸟”,但也暗写了词人内心的迷醉与愁绪。 【解析】 1.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 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 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A 项,“秋天的景 色”分析有误。“冷欲秋”是说快要到秋天;从后文写“红莲”可知,应为夏天的景色。“冷”字的妙处 是既写出了身体对自然环境的反应,也是词人心绪的表现。故选 A。 2.此题考核分析诗中的形象、语言和手法的内容,要求赏析“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两句有 何精妙,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选取,遣词造句、意境的创设、情感的表达、手法的运用角度切入, “红 莲”、“白鸟”二句转写近前景物:池塘里盛开的红莲互相偎倚,宛若喝醉了酒的美人。堤岸上的白鹭静 静地兀立着,它一定正在发愁罢!“醉”字由莲脸之红引出,“愁”字由鸟头之白生发,这两词用的真是 恰到好处,运用了拟人手法。红莲白鸟互相映衬,境界虽美,但“醉”、“愁”二字表露出词人内心的苦 闷。以上的景物描写,不但隐含着词人忧伤抑郁的意绪,而且为下阕抒情制造了一种清冷、空虚又而沉闷 的氛围。 【点睛】 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 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三、(2020·浙江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自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①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①蟠木:弯曲的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 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 2.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答案】 1.A 2.①知足常乐: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能充腹暖身即可,他认为“瘦薄”不影响“得年”,“单贫” 无碍“长富”,表现了一种乐观知足的态度; ②淡泊不争,洒脱随性:诗人以“老龟”“蟠木”自比,不 羡不争,“随分自安”,表达出淡泊随性的生活态度;③坚守本心:作者心中自有裁断,不在乎“闲人” 的看法,可看出他对自我生活态度的坚守。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 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 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 项,“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错,首联表达的是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并非实指生 活困窘。 故选 A。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的能力。答题中要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全面解读诗歌,然后仔 细阅读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本诗已经明确意在“自咏”,首联写到“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说只要吃的喝的姑且能够 填饱肚子就好,衣裘就算不算名贵,只要能暖身就行。说明诗人对于吃穿,对于物质并不讲究,对生活的 质量要求不高。然后颔联写到“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诗人认为身体瘦弱并不影响长寿, 物质的贫穷并不妨碍福气的拥有,表现的是一种不热心物质,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颈联写到“老龟岂羡 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用了两个表反问的字“岂”“宁”,这里是将自己比作“老龟”与“蟠木”, 说老龟怎会去羡慕那些牲畜吃得饱饱的,弯曲的树不会去与桃李争春。实则是在表达自己一种“不羡不争” 的态度,最后写到“随分自安”,一切顺从于自然,表现了自己淡泊一切,随性自然的生活态度;“随分 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自己不在乎外界怎么看我,不在乎“闲人”的看法,是非公论,心中自 有判断,展现的是对本心的坚守。 【点睛】 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 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 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 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 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专项训练五 题量:3 大题 建议用时:30 分钟 满分:27 分 测试人: 实际用时: 得分: 一、(2020·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三零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刘过 满院花香晴昼永,愔愔①中亭户无人。谁将心绪管青春?游丝②知我懒,江柳也眉颦。 近水远山都积恨,可堪芳草如茵。何曾一日不思君?无书凭朔雁,有泪在罗巾。 [注]①愔愔:寂静无声貌。②游丝:飘荡在空中的蜘蛛丝。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晴昼永”与李清照《醉花阴》中“愁永昼”都写白日漫长,都有表现人物的情感的作用。 B.上片最后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写蜘蛛丝和江柳,表现了主人公雍容、美丽的特点。 C.下片最后两句写主人公不知心上人身在何方,欲寄书信而不能,内心悲伤,徒然以泪洗面。 D.这首抒情小令无忸怩作态的弊病,情感真挚、缠绵,语言平易、清丽,结构紧凑、严谨。 2.下片前三句是怎样表达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前两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写近水远山都饱含离愁,茂盛的芳草令主人公又增愁绪,难以承受, 表达了主人公浓浓的离愁。②第三句直抒胸臆,用反问语气突出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 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 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B 项,“雍容、美丽的特点”理解错误,上片最后两句写蜘蛛网知道主人公漫无心绪,江柳也替主人公发愁, 表现了主人公茫然、孤寂的形象特点。 故选 B。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 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 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下片前两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可堪”是“哪堪”的意思。怨中之人眼中的近水远山,都成为阻隔自 己和所思之人见面的可恨之物,如茵的芳草则意味着春天将逝。时光不居,所思之人不归;岁月虚掷,相 思之人何堪!不过,以上这些意思词人在前面都没有明点出来,只是到了第三句,词人用反问语气直抒胸 臆,点明主人公“懒”和“恨”的缘由,乃是由于“思君”之故。然而尽管无一日不思,也是徒唤奈何。 二、(2020·郑州中学高三零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读放翁先生剑南诗草 戴复古 茶山①衣钵放翁诗,南渡百年无此奇。 入妙文章本平澹,等闲言语变瑰琦。 三春花柳天裁剪,历代兴衰世转移。 李杜陈黄②题不尽,先生模写一无遗。 (注)①茶山:指南宋大诗人曾几,曾几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是陆游的老师。②李杜陈黄、李白、杜 甫、陈师道、黄庭坚:前二位是唐朝大诗人,后两位是北宋大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题目交代了写诗的缘由,暗含着对陆游的崇敬之情以及思以为师之意。 B.“衣钵”一词交代了曾几和陆游的师生关系,也暗示了陆游诗文水平很高。 C.第五句既指出了陆诗描绘的自然风光,又赞扬了陆诗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D.诗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第二句暗含对比,尾联明确对比,两处角度不同。 2.本诗对陆放翁的诗文作了哪些方面的高度评价?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1.A 2.①语言风格方面:看似平淡,实则精工。颔联的“平澹,等闲”说的是平淡,“入妙,瑰琦”说的是精 工。 ②题材内容方面:极为全面,自然景色、历史兴衰等,都进入了写作范围。“模写一无遗”就是这个意思。 ③历史地位方面:宋室南渡后百余年间,陆游是最优秀的诗人,能与李白杜甫等大诗人比肩。首联和尾联 都能体现这一内容。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 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 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 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 出答案。 A 项,“思以为师之意”错误,题目没有暗含以陆游为师的愿望。 故选 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从全局入手,直接考查对诗歌思 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解答时要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 对陆放翁的诗文评价主要体现在:“入妙文章本平澹,等闲言语变瑰琦”,意思是,高妙的文章原本就是 质朴自然的,貌似平常的词语组合起来就显得奇伟超拔。“入妙”“平澹”“等闲”“瑰琦”可见评价的 是语言风格;“李杜陈黄题不尽,先生模写一无遗”意思是,李白、杜甫、陈师道、黄庭坚这些著名的大 诗人尚不能把天地万物、事态人情书写详尽,陆游先生却能描写得惟妙惟肖、情真意切、包罗无遗。可见 评价的是题材内容;“南渡百年无此奇”意思是,是南宋百年来绝无仅有的出神入化的文学极品;“李杜 陈黄题不尽,先生模写一无遗”,把陆游的诗与南宋百年来的作品以及李白、杜甫、陈师道、黄庭坚等这 些大诗人对比,突出陆游在文学上的地位与影响。 【点睛】 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题型,命题从全局入手,直接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和概括。此类试 题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在历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中都有重要体现。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就诗词 中某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一种是从整体入手,要 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 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三、(2020·河北枣强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②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 D.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并且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令人耳目一新。 2.诗歌从哪些方面写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李副使出塞旅程艰苦。以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的火山、赤亭写旅程艰苦,以此烘托李副使不畏艰辛、毅 然前行的豪迈气概。②李副使经历非凡。他经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乡愁于脑后。③李副使 志向远大。他远赴万里击胡,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 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 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B 项,“悲伤的惜别之情”分析错误,整首诗感情豪迈,虽写送别,但从“岂能愁见”“真是英雄一丈夫” 等可以看出并没有悲伤之情。 故选 B。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①注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 描写对人物的刻画;②注意环境描写(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③注意前后的 对比烘托;④注意知人论世,结合背景。 作答本题,需逐句理解诗歌含意,围绕“英雄一丈夫”分析概括李副使的形象特点。诗歌的开头两句即点 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前行 的豪迈气概。三、四两句写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他经常度越祁连城,哪里会害怕见到轮台月。最后两句 慷慨作结,直陈李副使只在马上求取功名,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 【点睛】 鉴赏人物形象的“四法”: 1.审读标题,挖掘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以传神。诗歌题目常常能传出很多重要的信息。 2.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 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 3.整体感知,确定身份: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 4.抓关键词,分析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完成,抓住了这些关 键词句,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诗歌赏析: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 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 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 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 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 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 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 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 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 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祗向”,语气恭 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这两句显示出作 者的英雄豪气,将诗情推向高潮。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被称为送别诗的“另类佳作”。 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产生了亲切洒脱的效果;悠扬流美的声调,也传达出奔放明快的诗意;自由活泼的 韵律和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专项训练六 题量:3 大题 建议用时:30 分钟 满分:27 分 测试人: 实际用时: 得分: 一、(2020·吉林一中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怀故人 寇準 清夜月初满,藓庭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①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注]①旧国:故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通过写“清夜”“月”“藓庭”,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自然环境。 B.颈联在前两联写景的基础上,通过“情何极”“思欲流”进行点题抒怀。 C.尾联通过对故人“今底处”的发问和作者独处“凝愁”来间接抒情。 D.本诗用简练朴实的语言,平淡自然地抒发了作者月下怀念故人的情感。 2.“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两句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 1.C 2.①视听结合。光下眼见“梧桐疏影”,耳边不时传来秋天蟋蟀乱鸣的声音,使诗句画面立体可感。②以 动衬静。以蟋蟀声乱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同时表现了作者的心绪不宁。③借景抒情。作者将自己对友人 的思念之情融入这凄清之景中,表达因思念而忧伤的情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 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 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 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 项,“间接抒情”错,“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意思是作者惦念着友人不知如今在何处,因而端坐着 独自忧愁,点出自己牵挂友人而“愁”的情绪,应为直接抒情。 故选 C。 2.本题考査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赏析“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这两 句的精妙之处,其实就是分析这两句诗的语言、形象以及运用的表达技巧等。这两句诗主要写景,那么在 答题时,就要重点关注常见的写景技巧,而景物描写一般是为抒情服务的。由此进一步赏析即可。 颔联“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意思是说:月光下眼见梧桐疏落的影子,耳边不时传来秋天蟋蟀的乱鸣。 首先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视觉“梧桐疏影”,听觉“蟋蟀乱声”,有声有形,让景物更为立体;蟋蟀 声的乱鸣更衬托出环境的寂静,是以声衬静的手法;“梧桐”“蟋蟀声”本是秋季容易令人伤感的意象, 加上“老”“秋”等字,营造出凄清悲凉的意境,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在对景色的描写中体现了对友人 的思念之情。 【点睛】 在诗词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2、 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 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 3、 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二、(2020·贵州高三零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②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②树杪(miǎo):树梢。③文翁:汉景帝时的蜀 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 无限欣羡。 B.颈联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 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 C.尾联以文翁来反衬李使君,用典贴切,并借以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D.这首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明快。 2.首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C 2.运用了想像、夸张的手法来写景。作者没有实写眼前送别之地的景物,而是想像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 风光: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虚写、互文、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手法中 的两种也可,只要能结合诗句分析。) 【解析】 1.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综合分析的能力。常见的错误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 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风格不正确,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解答此类题型,需要考生通读全诗, 从标题、作者、正文到注释,要务求全面。然后要看准要求,看清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选 项,是选择一项还是两项。再细品选项,要落实选项的内容在诗词中的位置,要注意是从语言、形象、手 法还是情感角度设置,诗词中有无相应的关键词或提示点。最后要学会排除。A 项考查考生对前两联景色和 作者情感的分析。B 项是对诗歌颈联内容和作者意图的分析。C 项是对诗歌尾联手法的分析,尾联使用的手 法并非反衬,而是以文翁来比李使君。D 项是对诗歌的立意、情感和格调的分析。故选 C。 2.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艺术手法的理解分析。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技巧;再释运用,即结合诗句具体 阐释如何运用表达技巧;最后析效果,主要从对形象、意境、结构和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分析。明手法,对 考生来说是一个难题,此题题干中说到的艺术手法,包括的范围较广,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艺术构思等。题干要求考生分析首联“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的手法,这两句诗歌是写景, 但并不是诗人看到的景象,而是他想象的,因此可以从想象的手法来分析,同时“万壑”“千山”又采用 了夸张的手法。既是写景,也可以从描写的角度入手,如虚写、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 【点睛】 小题 1:高考对诗歌采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其实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新课标的独创,早年的大纲卷一直 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后来变成了主观题,再后来有采用了客观题的形式。无论何种形式,无外乎对诗 歌形象、语言、手法和情感四个角度的考查。解题时须做到“四步”。第一步,通读诗歌从标题、作者、 正文到注释(如果有注释),要务求全面。看清诗歌的体裁、题材,撷取题目中的关键词。从内容上把握是 写景抒怀还是叙事体志,是送别友还是思念家乡;从手法上看使用怎样的手法;在情感上有怎样的表现; 在语言上有怎样的特征第二步,看准要求这类题目的设问方式大同小异,往往是从“理解”“分析”“鉴 赏”的角度设题。“理解”多是指内容、主旨、情感,“分析鉴赏”多是指语言、手法。这些需要了解, 但更重要的是看清选正还是选误,是不是通常所说的两项,是不是有“最恰当”之类的词语。“最恰当” 往往要注意选项的优中选优问题。第三步,细品选项诗歌鉴赏选择项的设置,往往按照诗歌内容上的先后, 逐联设题,也可能按照上下阕的语序,逐句分析。要落实选项的内容在诗词中对应的语句,留意命题点在 诗词中的位置,要注意是从语言、形象、手法还是情感角度设置,诗词中有无相应的关键词或提示点。第 四步,学会排除诗歌选择项的错误设置,与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文本的选项设置相似,也存在望文生 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因果错置、断章取义等问题,以及选项之间比较而言孰优孰劣的问题。这些都 要在准确、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巧妙排除,也可以代入原诗中,结合上下文语句检验。 三、(2020·通辽新城第一中学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父 陆游 数十年来一短蓑,死期未到且婆娑①。 敲门赊酒常酣醉,举纲无鱼亦浩歌。 片月又生红蓼岸,孤舟常占白鸥波。 人间各自生涯别,文叔②君房③愧汝多。 [注]①婆娑:逍遥;闲散自得。②文叔:刘秀。东汉王朝开国皇帝。③君房:贾捐之,字君房。西汉著 名政治家、文学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十年”与“一短蓑”两个平常的数量短语,表现了渔父一生的追求。 B.本诗中的“敲门”句与诗句“僧敲月下门”,描写的是两种不同的意境。 C.颔联“酣醉”“浩歌”照应首联的第二句,颈联“又”“常”呼应首联的第一句。 D.前三联主要运用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尾联议论,说渔父愧对文叔、君房。 2.诗中的“渔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D 2.“渔父”是一个隐士形象。首联表现出渔父的漂泊江湖,逍遥自在;颔联表现其安贫乐道,乐观豪放; 颈联表现其耐得住孤寂;尾联将其与文叔、君房对比,表现其超脱世俗,不求功名。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 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 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 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 项“说渔父愧对文叔、君房”有误,诗句“文叔君房愧汝多”,意思是文叔、君房见到你都有愧,因为渔 父过的是闲适自在的生活,而他们是历史上的著名的政治人物,奔波忙碌一生,不及渔父过得自由自在。 故选 D。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赏析形象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大 意,找出形象的身份、特征,以“特征+身份”的形式概括;再结合关键诗句,抓住对人物的直接刻画和侧 面烘托来具体分析。 首联“数十年来一短蓑,死期未到且婆娑”写渔父一生披蓑戴笠在江湖生活,闲散自得,展现了渔父的追 求就是过自由闲适的生活,追求闲散自得; 颔联“敲门赊酒常酣醉,举纲无鱼亦浩歌”中“酣醉”很有表现力,即便生活窘迫,没有钱沽酒也要去赊 酒喝,依然喝得尽兴;即便打鱼没有收获也要放声高歌。展现了渔父乐观豪放的性格; 颈联写景,通过“片月”“红蓼”“孤舟”“白鸥”等意象,营造出夜晚宁静、寂寞的氛围,进一步衬托 渔父闲适自在、安于孤寂的形象; 尾联直抒胸臆,说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人生追求,有人汲汲于功名富贵,有人想要过逍遥闲适的生活, 即便是那些功成名就之人也羡慕渔父能够自在闲适一生吧,并用“文叔君房”这两个历史有名的人物来与 渔翁作比对,说他们也“愧汝多”,进一步突出渔父不汲汲于功名的超脱世俗形象; 由此可见,渔父是一个自由闲适、漂泊于江湖的隐士形象。 【点睛】 鉴赏人物形象的“四法” 1.审读标题,挖掘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以传神。诗歌题目常常能传出很多重要的信息。 如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交代了季节、时间和送别的主题,对于把握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 用。 2.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不同时代的作家,其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不同, 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 例如李清照前期生活幸福美满,夫妻志同道合,伉俪相得,其词轻快、爽朗,充满生活情趣;后期遭受战 乱,夫妻分离,自然就比较悲伤、哀怨、凄婉。 3.整体感知,确定身份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 如杨炯的《从军行》,通过整体阅读,可大体给“书生”定位:一个充满血性、志在驰骋沙场、渴望建功立 业的书生形象。 4.抓关键词,分析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完成,抓住了这些关 键词句,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抓住“宦游人”“偏惊”“归思”“沾巾”等词可以分析出诗人宦游异 乡、伤感思归的形象特征。 专项训练七 题量:3 大题 建议用时:30 分钟 满分:27 分 测试人: 实际用时: 得分: 一、(2020·江西南昌二中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羌村三首(其一)(节选)① 杜甫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渔翁(节选)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注释)①本诗写与安史之乱中,诗人历尽艰险,终于返家之时。②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 人长呼之声。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描写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归客不远千里赶回家,却遭遇妻子责怪的微妙场景,用语直白而深 情。 B.杜诗“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两句是上两句的说明,“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 感慨。 C.柳诗的一二句描写了从夜到拂晓的景象。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 竹。 D.柳诗就像一幅飘逸的风情画,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境界奇妙动人。 2.苏东坡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柳诗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与杜诗中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都体现了“反常”,请比较分析二者的“反常”之处。 【答案】 1.A 2.①柳诗写景反常:清晨烟销日出,却“不见人”,渔翁“欸乃一声”,山水竟然变绿了,造景反常,富 有情趣,营造出悠远飘逸的意境。②杜诗写人反常:抓住“怪”这一心理细节,描写妻子看见诗人回到家, 不是喜悦,而是感到奇怪,待惊魂既定,才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突出世道动荡。 【解析】 1.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 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 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 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 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 要点,掌握关键信息,最后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 A 项,“却遭遇妻子责怪的微妙场景”说法错误。“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是夫妻刚见面时的特写镜头。 当丈夫突然出现在眼前时,不免惊疑发愣。待情绪稍稍平静后,才明白眼前所见为真,一时间悲喜交集, 不觉流下泪来。这一“反常合道”的生活细部描写,将乱世中夫妻团聚的场面写得逼真感人。因此,并不 是“责怪”,而是对我的归来感到“奇怪”。 故选 A。 2.本题考查分析古代诗歌的内容和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分析古代诗歌内容时,首先是要整体感知全诗, 要大致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所写对象、诗人情感这几个大方向;其次是要将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内容简 单地整理一下,看看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可以作几个层次的分类;再次是联系诗歌的题目和给出的注释、 诗人的生平经历等具体地分析题目指定的诗句内容。分析时,既要符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又要能 深入地体验到诗人此时的思想情感。答题时,一是要答出诗句的内容理解,二是要答出诗句所蕴含的思想 情感。比较鉴赏诗歌时,首先要通读全诗,把握大意,尤其要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作手法,包括作 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含注释);其次是要准确审题,找准异同,要结合题干中给出的比较角度(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来寻求诗词的相同点和差异性;最后,是全面作答,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分析, 又要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本题中,柳诗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是写景。这两句是说,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 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按理此时人物该与读者见面,可是反而“不见人”,这就是“反常”。 然而随“烟销日出”,忽闻橹桨“欸乃一声”,绿水青山顿现原貌。这也是反常。“烟销日出不见人”能 够传达出一种惊异感;而与青山绿水中间闻橹桨欸乃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也似乎为之绿得更可爱了。 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悠远飘逸的境界,富有情趣。杜诗中“妻孥怪我在, 惊定还拭泪”是写人,写出了丈夫突然出现在眼前时,妻子不免惊疑发愣。待情绪稍稍平静后,才明白眼 前所见为真,一时间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夫妻乍见时,妻子本该喜悦而不当惊怪,但妻子却“怪我 在”,这是反常。表现出了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亲人忽然出现,真叫妻孥不敢信, 不敢认,乃至发愣(“怪我在”)。直到“惊定”,才流下泪来。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非常时代 的影子,突出了世道的动荡。 【点睛】 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 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 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 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 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 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2020·辽宁实验中学高三零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还陕述怀① 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旗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②。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注]①这首诗是唐朝创建初期,李世民率师平定关东割据势力后,回师关中时所创作。②“背水纵神兵”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凯旋班师,感叹这都是为了“济世教民”,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B.尾联表明正是战争的残酷无情、战士流血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统一。呼应了首联,语义刚毅果绝。 C.诗人抒发时事感慨,充满浩然正气。在艺术表现上,议论、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自然贴切。 D.本诗构思缜密,一气呵成,全诗五联十句,全都对仗,音韵铿锵,是初唐诞生的一首优秀的格律诗。 2.本诗中间三联写了哪几个场面?请概括分析。 【答案】 1.D 2.①行军场面:第二联中“星旌”、“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 举”、“肃天行”,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②驻扎场面:第三联中“遍野”“万骑”“五营”写出千 军万马,漫山遍野。③战斗场面:第四联中“登山”“背水”写地形复杂;“麾武节”“纵神兵”谓指挥 灵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 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 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 确认,得出答案。 D 项,“全诗五联十句,全都对仗”错误,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全诗熔议论、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 五联十句,一气呵成,构思精缜、语言凝炼;中间三联六句,对仗工整,音韵铿锵。 故选 D。 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通读诗歌,了解大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还有选择题题干整体理解 诗歌,重点理解指定句子。翻译: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这一切都是为济 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啊。战争的场面如电闪,军情火急,动作迅猛。满山遍野驻宅了千军万马。 战场如登山一样,指挥也需要灵活。昨天的战争必将会流血牺牲,却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统一。《还陕述怀》 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平关东胜利回师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短排。此诗描写战争场面,抒发时事感慨,充满浩然 正气。中间三联分别描述行军、驻扎、战斗三个场面,是全诗核心部分。“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一 联写行军场面,“星旌”、“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肃 天行”,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短短两句十字,把一支军风严明、行动迅速、声势威严的正义之师的 雄姿展现在读者眼前。“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一联写驻扎场面,千军万马,漫山遍野。“登山麾武 节,背水纵神兵”一联则写驻扎场面,“登山”、“背水”写地形复杂;“麾武节”、“纵神兵”谓指挥 灵活。“背水纵神兵”用典,《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这里作者是以大军事家韩信自比。中间短短三联六句,再现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从列队行军到扎营 驻兵、再到临阵战斗,都写得凝炼而又具体形象。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 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 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2020·甘肃高三零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少府监李丞山池 李颀 能向府亭内,置兹山与林。 他人骕骦①马,而我薜萝②心。 雨止禁门肃,莺啼官柳深。 长廊閟③军器,积水背城阴。 窗外王孙草④,床头中散⑤琴。 清风多仰慕,吾亦尔知音。 [注]①骕骦(sù shuāng):骏马名。②薜萝:薜荔、女萝,两种植物。后借指隐士服饰或住处。③閟(bì):关 闭。④“王孙草”出自汉《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⑤中散:指三国时期的嵇康。崇 尚老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向府亭内,置兹山与林”这两句扣题并挈领下文,点出李丞山池所在位置,一个“能”字点出李丞 富有才华。 B.“他人骕骦马,而我薜萝心”这两句中,“骕骦马”与“薜萝心”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与他人相异的 情趣。 C.“雨止禁门肃,莺啼官柳深”这两句写李丞山池周围环境肃静、清幽的特点,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声衬 静的手法。 D.“窗外王孙草,床头中散琴”这两句运用对仗与用典手法,写友人李丞宅第的外部环境与内室陈设,可 见主人的雅趣。 2.“清风多仰慕,吾亦尔知音”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A 2.①表达了对友人李丞淡泊荣华富贵之高洁情怀的仰慕之情。②抒发了诗人与友人惺惺相惜、互为知音的 欣悦之情。③表达了诗人对隐逸山林、无世俗纷扰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 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 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 项,“一个‘能’字点出李丞富有才华”错。“能”在句中用作能愿动词,意为“能够”,联系“能向府 亭内,置兹山与林”这一联的意思看,诗人说少府监李丞能够在有限的府亭空间内布置这些山林风景,以 寄托自己的山林隐逸之思。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与他人的汲汲于荣利是不一样的。这种情怀或说精神怀抱, 在诗人看来,是一种“清风”。从诗篇整体结构看,“能”字居于首句句首,有“警策”全篇,奠定感情 基调之意味,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个“能”字伏笔下文的“而我薜萝心”,以及末 尾的“清风”。 故选 A。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 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本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归结,要读懂其思想感情,要联系全诗。“清风多仰慕”一句,“清风”是诗人 的化身,也暗含高洁之意,联系前面对李丞居住环境和情趣的描写,据此可以得出表达了对友人李丞淡泊 荣华富贵之高洁情怀的仰慕之情。“吾亦尔知音”一句直抒胸臆,但含意丰富,可以从友情方面进行解读, 据此可以得出抒发了诗人与友人惺惺相惜、互为知音的欣悦之情。另外,“仰慕”和“知音”还有另外一 层含意,联系前面诗句“而我薜萝心”“长廊閟军器”,以及引用《招隐上》和崇尚老庄的嵇康的典故, 可以得出表达了诗人对隐逸山林、无世俗纷扰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专项训练八 题量:3 大题 建议用时:30 分钟 满分:27 分 测试人: 实际用时: 得分: 一、(2020·安徽高三零模)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夕旅怀 [唐] 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释]:①崔涂:江南人,终生漂泊,曾久在巴、蜀、湘、鄂、秦、陇等地为客,自称是“孤独异乡 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指诗人家乡浙江 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描绘了早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写诗人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B.颔联第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 氛,令人触目伤怀。 C.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自己喜欢的书被别人翻动过,有寥落之意。 D.诗中前四句写的都是春夕实景,后四句重在议论,抒发了凄婉动人的愁绪。 2.这首诗蕴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春光易逝的伤春之情:春水远流,春花凋谢,诗人送春归,渲染了一片暮春景色,表达了诗人的伤春 情怀及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的感叹。②羁旅思乡之情:借蝴蝶梦、子规、月三更等意象及梦中之景,表 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③仕途坎坷、孤独飘零之苦:“自是不归归便得” 是无奈、伤心之语, 传达出诗人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④年华老去之悲:写自己华发满镜,满含青春不再的悲伤、无奈之 情。⑤归隐田园之意:暗用“五湖”的典故,表露归隐心迹。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 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 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 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 A 项,“首联上句描绘了早春景象”分析错误。首联上句“水流花谢两无情”,花已经谢了,描绘的是暮春 景象。 C 项,“因而家中自己喜欢的书被别人翻动过,有寥落之意”错误,选项曲解诗句意思,“故园书动经年绝” 意思是家乡的来信动辄几年都收不到,“动” 是“动辄”之意,“书” 是书信之意。 D 项,“诗中前四句写的都是春夕实景”不当,第三句“蝴蝶梦中家万里”意思是在睡梦中梦见了万里字外 的家乡,写的是梦中之景。 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评价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 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 思,然后分析情感。 本题,首联写了流水、落花、消逝的东风,这些都是暮春景色,表达了诗人的伤春之情。 颔联,“梦中家万里”,直接点出思乡之情,家在万里之外,自身自然是有羁旅之苦。“子规”“月”都 是思乡怀人的意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苦。 颈联,“书动经年绝”,和家乡很少有书信往来,体现自己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华发春唯满镜生”,满 头白发,体现诗人对青春不再的感伤,对年华老去的悲叹。 尾联,“自是不归归便得”,诗人说,假如自己能够回去,便能得到五湖烟景。“五湖”,是用典,春秋 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很明显是在表露归隐的心迹。诗 人想归却不能归的,也传达出诗人的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 另外,也可以结合注释①进行分析。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 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 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二、(2020·黑龙江大庆四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鱼湖上醉歌 元结 漫叟①以公田酿酒,因休暇,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欢醉中,意疑倚巴丘。②酌于君山③之上,诸 子环洞庭而坐……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我持长瓢④坐巴丘,酌饮四坐以散愁。 (注)①漫叟:形容放纵无拘束的老人。元结自号,曾任道州刺史,其时,写了好几首吟石鱼湖的诗。 ②巴丘:山名,在洞庭湖边。③君山:山名,在洞庭湖中。④长瓢:饮酒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叙述作者与他的友属在石鱼湖上饮酒的事及作者对此事的感受。 B.诗歌起句把石鱼湖想象为洞庭湖,描绘湖水上涨山色青翠的美丽景象。 C.连日大风大浪,也不能阻止众人驾船来饮酒,足以说明饮酒兴致之高。 D.此诗为古体杂言诗。句型、语气类似民歌。三句一换韵或两句一换韵。 2.诗歌刻画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案】 1. C 2. ①无拘无束,率性本真。自号漫叟,坐在巴丘,酌饮四座,放浪形骸,自由率真。 ②及时行乐,胸襟开阔。连日风浪,不废宴游;山为酒樽,水为酒池,涵天盖地,气度不凡。 ③淡于仕途,意欲归隐。流连山水,寄情长瓢,率性而为,淡泊明志,向往隐逸。 【解析】 1.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 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 项,“不能阻止众人驾船来饮酒”错误,“不能废人运 酒舫”指不能阻止驾船送酒来。故本题选 C 项。 2.题干是“诗歌刻画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说明。”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人物的性 格特点。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石鱼湖上醉歌》是唐代诗人元结的作品。诗前序言交代写作此诗 的缘由。诗文内容歌咏石鱼湖风景,抒发诗人淡于仕途进取,意欲归隐的胸怀。诗起首以洞庭湖作比石鱼 湖,以君山作比石鱼;接着叙述在石鱼的酌饮四座,寻欢作乐;最后说明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阻止饮酒 作乐,借以忘忧。诗人的诗性乘兴而发,率性本真,毫无拘束,足见诗人胸襟之开阔和及时行乐的思绪, 以及流连山水,淡于仕途,意欲归隐的思想情感。回答本题时可以从率性本真,及时行乐,淡泊明志,向 往隐逸等方面,分点概括答案要点,再结合诗中描写的人物的活动分析上述人物性格特点的表现。 【点睛】 如何做诗歌赏析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题:一、看背景。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二、看关键 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 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三、看体裁。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 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 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 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四、看技法。五、看意象。 三、(2020·四川高三零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台城路·寄姚江太白山人陈文卿 张炎① 薛涛笺上相思字,重开又还重摺。载酒船空,眠波柳老,一缕离痕难折。虚沙动月。千里悲歌,唾壶 敲缺。却说巴山,此时怀抱那时节。 寒香深处话别。病来浑瘦损,懒赋情切。太白闲云,新丰②旧雨③,多少英游消歇。回潮似咽。送一点 秋心,故人天末。江影沉沉,露凉鸥梦阔。 [注]①张炎,南宋词人,其大半生流落江湖,潦倒沉闷的际遇,使他更为珍重友情,此词便是寄给友人陈 文卿的。②新丰,在今陕西省临潼。唐初大臣马周,早年曾困于新丰旅店,这里泛指流落异乡。③旧雨, 用古诗意,喻指老朋友。 1.下列对这首此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头两句写作者一遍遍地翻看写满相思字句的信笺,展开又叠好,细腻地表现了收到友人来信的激 动与欣慰之情。 B.“却说巴山”两句,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诗句,把相逢的希望寄托于未来,此是宽己也是慰友,化 用贴切自然,有虚实相生之妙。 C.“回潮似咽”三小句借景抒情,写潮水减退,那声音像是阵阵呜咽,远去的潮水请把我在秋天里思友的 心意寄给远在天涯的故人。 D.此词是寄友酬赠之作,将叙事、用典、写景有机地交融于一体,语言简练浅白,表达情感深挚动人,显 示其词清空蕴藉的艺术特色。 2.这首词结尾两句极富情韵,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答案】 1.D 2.“江影沉沉,露凉鸥梦阔”意思是:月色江影朦胧,沙鸥在夜露中酣睡,沉浸在梦中。描绘了一幅沙鸥 夜宿图,以景结情,借朦胧月色、酣睡沙鸥表达词人思念友人、难以入梦的真挚情感。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 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 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 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 项,“语言简练浅白”错误,本词将叙事、用典、写景有机交融,语言精炼闲雅。 故选 D。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 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 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江影沉沉,露凉鸥梦阔。”朦胧月色中,江影沉沉,沙鸥在夜露中酣睡,沉浸在甜美的梦中。描绘了一 幅沙鸥夜宿图,在空旷、寂寥中表情达意。词人也想成幽梦,不辞天涯觅故人。但山长水远,忧愁满腹, 令人言难尽,梦不成;加之触景伤情,情更难已。 【点睛】 赏析诗歌句子鉴赏口诀: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 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 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 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 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 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 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 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六.品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 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 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专项训练九 题量:3 大题 建议用时:30 分钟 满分:27 分 测试人: 实际用时: 得分: 一、(2020·永安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海棠春• 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吴潜①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②。濯锦古江头③,飞景还如许! (注)①吴潜(1195-1262):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削职,历经宦海沉浮。此 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无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所作。②狐嗥兔舞:吴潜作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 蒙哥率十万军队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 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③锦古江头:指蜀地。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词人衰暮之年赏海棠,由此联想到当时“香海棠国”的战局。 B.“一饷”“尽”写海棠花开,表现出清明天气和暖,节物风光变化之迅速。 C.下阕回忆羽书万里传捷报,“狐嗥兔舞”之喻流露出对入侵者的蔑视。 D.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濯锦”二字,呼应开头,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 2.这首词刻画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虽然年老衰疲。但对美好事物仍充满热爱之情。诗人皓首对红花,因花开而欣喜,可见年迈的词人对 美的事物仍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和热爱之情。②烈士暮年。心系国事。词人居东南沿海,赏眼前海棠,思西 北边事。因捷报而振奋,壮心不已。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 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D 选项“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错误, “濯锦”代指遭受战火的四川,至今四川还有以“濯锦之江”命名的锦江区。故选 D。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时从诗句出发,借助意象、重要的词语或典故感知形象, 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还要注意对人物形象的描写,通过其语言、肖像、动作,特别是细节描写,体悟情 感,定格形,从全词营造的氛围上品读词人的心境和情怀。“对海棠有赋”,开头便咏海棠。“海棠亭午 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清明时节,节物风光变化迅速。中午下了阵“疏雨”,顷刻间海棠就大放 光艳了,“一饷”、“尽”将花开之快,观赏者的快感传神地表达出来,叫人多么惊喜。而这海棠沾雨之 后更显得鲜活冶艳,就叫人更加喜爱了。词人老大风情减,面对如此国色,似乎有点不知所措了。“老去 惜花心,相对花无语。”红颜皓首,两相对待,在这“无语”中我们不难体会作者自怜衰疲之意。“羽书 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狐嗥兔舞”指蒙古入犯。吴潜作此词的前三年,蒙古就开始侵扰四 川,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亲率十万军队自六盘山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 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受到很大挫折,因此曾一度 考虑退兵。这大约就是捷书所报的内容。词人以跳跃式思维写此事,可以想见他心情的振奋,壮心不已。 【点睛】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和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在理解人物形象时, 要抓住人物的语声、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及侧面、环境描写的烘托渣染来概括人物的特点,要结 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 二、(2020·黑龙江大庆四中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村童戏溪上① 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跄冲淖②去,纸鸢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④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注]①乾道元年(1165 年),40 岁的陆游被调任隆兴府通判,因谗言被罢免官职,闲居于山阴 4 年,此诗作 于乾道三年春。②冲,冲到泥沼里去。③纸离,风筝。④耦:读“ǒu”,两个人在一起耕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中的“观”字是统帅全诗的关键,前三联描写所观,最后一联抒发所观之感。 B.首联通过溪水堤平、村童谢晴等意象,描绘了祥和的画面,反衬尾联的不平心情。 C.“跋扈”一词变客为主,形象地描绘了风筝挟持风在空中飞扬跋扈发出声响的形象。 D.颈联由实转虚,展现了村童农忙时节跟随父兄农耕,冬闲则入塾学习的生活画面。 2.人们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首联中的“闲”字最值得品味,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 1.A 2.示例:“闲看”之“闲”并不是“悠闲”之“闲”,饱含着诗人的无奈与辛酸。①“闲”字蕴含着暂时 得来的对农村朴实生活情趣的享受。诗人在官场备受排挤遇此恬淡的农村生活,倍感受用。②“闲”字饱 含着对炎凉官场的厌弃。诗人力主北伐恢复中原,却受到主和派的打压,“闲”字背后隐藏着诗人的几多 辛酸。③“闲”字饱含着对正义的呼唤。该德才兼备,忠于朝廷却被免职闲居,“闲”字的背后,凝聚了 诗人对正义的期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 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 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 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项,“前三联描写所观,最后一联描写所观之感”的分析不当。根据诗句前两联才是描写所观,三、四两 联描写的是观后之感。 故选 A。 2.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 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题干要求,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闲”字的韵味。首联“闲看”“村童”二词, 紧扣诗题中“观”和“村童戏”的含蕴。颔联详写“童戏”的内容,原汁原味地写出了村童游戏的情趣。 颈联宕开一笔,由近及远,由实转虚,将时空的观照视角拉伸以远观,展现出村童农忙时节跟随父兄力田 耦耕,体会稼穑的艰辛,冬闲时则入塾学习,粗通文墨。这样的生活方式不正是刚刚经历官场炎凉的诗人 所欣羡的吗?尾联则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道出了心中的郁悒:村里的孩子读书,只学习极基础 的东西,在立契约、作担保时不被蒙骗就行。没有必要辛辛苦苦地通过读书追求高官,因为要做高官太难 了!这首诗是陆游免官闲居后的人生体验,是其厌恶官场倾轧、追求澄明心境的写照。所以,“闲”字饱 含着诗人对农村朴实生活情趣的享受以及对炎凉官场的厌弃、无奈与辛酸。总之,结合诗句,分析“闲” 字的内涵:“悠闲” 的状态和“闲人”的无奈、酸楚,不被重用,遭到排挤等即可。 三、(2020·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秋思 陆游 半年闭户废登临,直自春残病至今。 帐外昏灯伴孤梦,檐前暴雨滴愁心。 中原形胜关河在,列圣①忧勤德泽深。 遥想遗民垂泣处,大梁②城阙又秋砧③ (注)①列圣:指历代帝王。②大梁:北宋都城开封的古称。③秋砧:秋日捣衣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作者说自己秋日里不去登高望远,而在这半年中一直闭门养病,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B.首联两句作者采用倒装的写法,次句点明自己“半年闭户废登临”的原因:从晚春至今都抱病在身。 C.颔联描绘了一幅画面感强的秋夜难眠图,用"昏灯伴""寒雨滴"衬托了作者的孤老之状和愁苦之深。 D.颈联写中原山河壮美,地势险要,希望南宋朝廷像历代明君那样忧劳国事,守住中原,恩泽天下。 2.这首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1. D 2. ①想象中原遗民被外侵敌侵占,处于悲苦流泣之中;秋日时节,北宋的故都大梁城外的捣衣声,让 人思念流离失所的亲人。②表达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希望南宋朝廷能够恢复中原的愿 望。 【解析】 1.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 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 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 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 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 项,“守住中原,恩泽天下”分析错误,从诗歌的创作 背景及现实情况来看,南宋朝廷己偏居江南,中原己被金国占领。“中原形胜关河在,列圣忧勤德泽深”, 颈联陆游所写是希望南宋收复中原大好河山。 2.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和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破译尾联诗句,把握表层含义,“遥想遗民垂泣处,大梁城阙又秋砧”,尾联是说想象中原移民在 被外敌侵占的地方悲苦哭泣,北宋的故都大梁城外又响起秋天捣洗衣服的声音;然后结合诗人生平和时代 背景,理解主旨来分析深层含义。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他的作品 中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陆游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陆游年轻时就以慷慨报国为己任,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要旨,但是他的抗敌 理想屡屡受挫。于是,他的大量诗歌,既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从本诗的尾联来 看,“遥想遗民垂泣处,大梁城阙又秋砧”,由想起“遗民垂泣”“大梁秋砧”可知,诗中表达了作者的 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也表达希望朝廷能够收复中原的愿望。 专项训练十 题量:3 大题 建议用时:30 分钟 满分:27 分 测试人: 实际用时: 得分: 一、(2020·西藏昌都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南归① 王维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悬知②倚门望③,遥识老莱衣④。 (注)①开元二十五年,朝廷特招孟浩然任荆州从事,时孟浩然已年近五十,对官场生活毫无兴趣,因此告老 还乡,王维故写下此诗送别。②悬知:料想。③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 天倚门而望,盼你回来。”④老莱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 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春天将要过去,大雁已经北飞;“尽”“稀”两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去夏来时节转换的特点。 B.颔联写朋友将要与自己分别,回到南方的郢城家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舍之情。 C.颈联描写楚地稻苗长势很好,菰米也肥嫩饱满,从中可见对友人的羨慕、追随之意。 D.诗歌采撷“雁”“汉水”“稻苗”“菰米”等多种意象来表情达意,物象看似寻常,却寄寓深远。 2.请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 【答案】 1.C 2.①衬托。汉水广阔,友人孤单,一阔一孤,衬托岀友人旅途的孤单。②用典。用老莱衣的典故肯定和赞扬 友人,辞官归家、为父母尽孝的行为。③想象。整首诗以想象贯串全诗。首联想象友人到家时的家乡的景象; 颔联、颈联运用想象描写友人家乡的美好。尾联设想友人双亲倚门而望的情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重点字的作用、理解思想情感,赏析意象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经常综合 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 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内容上一般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 项,“从中可见对友人的羨慕、追随之意”错。颈联写了稻田的笔直,菰米收获,通过运用景物描写,渲 染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故选 C。 2.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技巧。诗歌常见的艺术技巧有: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白描、烘托、渲染、虚实 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联想、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 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 静结合、以小见大、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等。本诗颔联写水波辽阔 的汉江连着天,这种景象给人带来物大人小的感觉,汉水广阔,友人孤单,一阔一孤,衬托岀友人旅途的孤单。 颔联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尾联运用了老莱衣的典故,用老莱衣的典故肯定和赞扬友人辞官归家、为父 母尽孝的行为。表达诗人希望友人孝敬父母。整首诗以想象贯串全诗。首联想象友人返回家乡时的家乡的 景象;颔联、颈联运用想象描写友人家乡的美好。尾联设想友人双亲倚门而望的情景。全诗想象丰富,描 写流畅,毫无生硬感。 二、(2020·重庆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二) 苏轼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①。 [注]①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籍贯等均不详。活动在元和年代。韩愈善接天下士,他慕名前往, 赋《冰柱》《雪车》二诗,名出卢仝、孟郊二人之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通过乌鸦翻飞,晴泥没车等景象的描绘,写出了雪后初晴的明艳生动画面。 B.颔联写房屋似玉楼,大地如银海,下雪天很冷,肩上起鸡皮疙瘩,雪光亮得使眼睛发花。 C.尾联写诗人既老且病,感叹诗力大不如前,只得吟诵刘叉的《冰柱》诗来自慰。 D.诗人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角度描写景物,然后由所见写到所感,情景交融。 2.诗中颈联突出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 1.D 2.①运用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②由眼前大雪灭蝗虫,覆盖麦子,想象来年麦子应该会长得很茂盛, 这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或:实写大雪灭蝗虫、覆盖麦子,虚写来年麦子应该会长得很茂盛。)③表 现了作者对农家生计的关切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 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 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 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诗人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角度描写景物……”错误,从诗中来看,没有“听觉描写”。 故选 D。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中颈联突 出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然后分析颈联,找出使用了何种手法,其次对诗中的诗句 进行具体分析,最后阐释该种手法如何有效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意思是“大雪灭蝗虫,覆盖麦子,来年百姓麦子该会长得很茂盛”, 这是说大雪灭蝗,麦子得到雪覆盖则来年会长得茂盛,眼前这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在观赏雪景时, 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由“应”可知,此处是诗人的想象,属于虚写,诗人十分希望把自己对来年丰收的 希冀和祝愿,把这场瑞雪所引发的种种感受一一用诗表达出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生计的关切之情。 【点睛】 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 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 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 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2020·山东师范大学附中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开头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B.“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句正面点题,从诗人自己的角度写了秋风的劲疾肃爽。 C.“一年颜状镜中来”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诗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D.首尾两句都将秋风称为“君”,表达了作者对给万物带来生机的秋风的喜爱。 2.清代沈德潜评价这首诗歌“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唐诗别裁集》)。结合相关诗句分 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出“英气勃发”的。 【答案】 1.D 2.①第三联运用了侧面描写,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蜷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 青云,显示出一种潜在的力量,似乎只要时机一到,骏马就可奔腾,鸷雕就可翱翔长空,侧面烘托了秋风 给万物带来的勃发英气。②第四联直抒胸臆,天地寥廓,我就是抱着衰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 为“你”——胜过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作者直接表达出了他对秋的喜爱,更反映了诗人“老骥伏枥,壮 心不已”的自强不息进取精神,体现出了作者的“英气勃发”。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 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 项,“首尾两句都将秋风称为‘君’”分析错误,首句中“君”指诗人,尾句中的“君”指秋风。“天地 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 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故选 D。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手法、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 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题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歌如何体现“英气勃发”的: ①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着头,抖动拳曲的毛,大雕睁 开睡眼看万里青云。从侧面显示出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生气,抒发了诗人不服老,想为国立功和积极进 取的豪情。 ②尾联“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 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 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 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点睛】 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 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 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 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这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 新的精神。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 ──“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 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 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 《礼记• 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 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 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 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 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 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 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 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 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 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作者刘禹锡晚年 写的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 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