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中学、宜兴中学、梁丰中学、江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泰州中学、宜兴中学、梁丰中学、江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联合测试 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有效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面对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起了世界各国日益广泛的关注和日趋深入的讨论。‎ 杜维明从儒家道德与“文明对话”的角度讨论了建立共同体的可能性。在他看来, 共同体”这个词的理想含义在于,“人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分享一种共同价值和实实在在的公民道德,并通过致力于实现公善而联合为一体。然而,这样一种统一体允许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信仰差异,只要这种多样性和差异不致侵害他者的基本自由和权利”。对于儒家而言,道徳是形成一个良好社会的必要前提。因此,在儒家“修齐治平”的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首先展现为一个道德共同体,杜维明称其为“信赖社群”。对于一个“信赖社群”而言,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基于秩序的建构,更在于内心的彼此信赖与道德的影响。‎ 对于儒家生态哲学而言,讨论的范围仅限于人与人的关系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共同体中。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在此关系内人与其他生物都是平等、自由的。早期人类文明普遍有着对人的道德关怀大于动植物的特征。例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皆是人用以维持生计的生产材料。在中国,商周时期的宫廷亦曾以大量牺牲献祭。《论语》也记载,孔子退朝后听说马厩着火,问人的伤亡情况而不问马。但是,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它不是将动物作为没有自我意识、服务于人类的纯粹工具,而是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儒家虽然承认人在思想与行动上的优先性,但同时能够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在同一场域中的存在物,将自身的权力欲望转化为一种平等和友爱的精神。在儒家看来,人类与自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人能够通过道德实践参与到天地的运作之中,影响自然万物的生长;另一方面,自然也影响、转化着人的生活,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天道”的尊重和遵循。可见,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也是彼此“信赖”、观照的,我们将这样一种共同体结构视为“信赖社群”的扩大化。‎ 这样一种道德共同体有着显著的现实效应,可以为21世纪人类发展提供生存论层面上的启发。尽管全球生态伦理的确立还只是一种构想,但是从人类未来的发展上看,这构想是适合于当前需要的。‎ - 24 -‎ ‎(摘编自单虹泽《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依据儒家文化提出的以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 B. 杜维明对共同体含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儒家道德与“文明对话”基础之上的,具有当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C. 儒家生态哲学不仅关注了人与人的关系,也关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 D. 传统西方文化将自然作为纯粹的工具,不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这一点与儒家文化一致。‎ ‎2. 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展开论述突出了儒家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B. 文章从儒家道德共同体与儒家生态哲学人手,分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 C. 文章将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作对比,强调儒家文化对人的道德关怀的内在价值。‎ D. 文章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是按从现实到历史再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应对世界前所末有之大变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B. 儒家有关人类要对自然平等友爱的观点为全球生态伦理的确立提供启示和支持。‎ C. 对于儒家道德共同体的认识较之于儒家生态哲学的认识前者更为深入和完善。‎ D.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要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理念,还需作出长久的努力。‎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 A项,“依据儒家文化”于文无据。原文说“在儒家‘修齐治平’的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儒家生态哲学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可见“儒家”是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C项,“儒家生态哲学”“是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错误,原文为“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选项张冠李戴。‎ - 24 -‎ D项,“这一点与儒家文化一致”错误,从原文第三段“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它不是将动物作为没有自我意识、服务于人类的纯粹工具,而是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看,西方文化这一点与儒家文化不一致。‎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C项,“强调儒家文化对人的道德关怀的内在价值”有误,此处原文不是谈对人的道德关怀,而是对自然的关怀,见原文第三段“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它不是将动物作为没有自我意识、服务于人类的纯粹工具,而是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本题C项,“前者更为深入和完善”错误,文中并未比较对两者的认识程度,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选择题用好“比对法”,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4 -‎ 材料一:‎ 山西汾阳贾家庄首届吕梁文学季,聚焦“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主题,力求通过“返乡”和“书写”的互动,为现实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与启示。随着乡村变革日益走向城乡交融发展阶段,乡村世界在新时代重焕生机和活力。与当前的火热现实生活相比,一些“返乡体”作品显得单薄和狭窄,仅仅沦为无力的“一声叹息”,或流于“空山”“留守”模式的套路化、标签式描摹,缺乏处理新经验、呼应新时代的能力。如果不能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考量乡土经验,作家很容易就在转型期失去最佳的观察和创作视角。‎ ‎(摘编自文汇网)‎ 材料二:‎ ‎(数据光明网)‎ 被称为“返乡体”的知识分子返乡主题文章在各大媒体获得居高不下的关注度。这一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与其用“真实”形容这些文章内容,不妨说“返乡体”涉及的话题让公众的参与感更强——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益相关人,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农村社会通常被当作中国的缩影,所以对农村、农民的讨论常作为对中国问题讨论的替代。学者孔德继认为部分文章存在闭门创作、立场先行、将乡村问题化和缺乏历史感等问题。他将“返乡体”置于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进行分析,从知识分子处境转变的角度探讨“返乡体”文章的生成逻輯。作者认为,近年来的社会阶层国化加速,通过知识和学历改变命运越来越难,恰是返乡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和重要的社会背景,既塑造着乡村,也催生了被边缘化的返乡知识精英们的写作实践。‎ ‎(摘编自孔德继《“知识精英”的处境与“返乡体”的生成》)‎ 材料三:‎ - 24 -‎ ‎“返乡体”的创作主体是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大学生,他们回到阔别许久的家乡,生发近乡情怯的乡愁,再自然不过。调查和访谈当然有技巧,但首先还是一个融入的姿态问题。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土著”,也未必能够得到乡里乡亲“掏心窝子”的对待。调查重要,但是调查的时候也要动脑子,不能听风就是雨。找到一个对村里各人和事都了如指掌的“明白人”,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明白人”。陈云同志的“十五字诀”很值得参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必须反复求证、多方印证,完成一张拼图、一盘大棋。‎ 如果我们只是把“返乡体”当作一种文以载道、抒发乡愁的文休,那么任由情绪的宣泄和流淌,大可见怪不怪。如果我们要把它认真地当作反映乡村社会现实的文体,那么它除了情怀之外,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查设计和更广泛的代表性。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在田野村落中,脚踩乡间泥土,读懂真实中国。‎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光明智库:“返乡体”文章里,对农村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多有反映。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指出:“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相关文件精神应该怎么落实?‎ 贺雪峰:农村出现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与乡土道德规范弱化有关。这些不良风俗让农民深受其苦。要落实文件精神除了政府倡导之外,关键还要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引导农民成立村庄理事会一类的社会组织,由农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通过社会輿论制约不良风气,避免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 陈文胜:伦理道德是引导社会风气、凝聚社会人心的重要力量,也是乡村治理的灵魂。对许多农民来说,婚丧节庆是头等大事,关乎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荣誉和面子。因此,乡风文明建设重在引导,不能简单粗暴地用行政手段过度干预。移风易俗要发挥乡村社会组织,如红白喜事理事会等机构的自治劝导作用,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摘编自《光明日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西汾阳贾家庄首届吕梁文学季,聚焦“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主题,通过互动,或许可以为一些存在缺点的”返乡体”作品提供思想资源与启示 B. 大学生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从外地回到家乡,因久别家乡而引发乡愁,他们是“返乡体”的创作主体,但他们普遍缺乏乡土经验 C. 当前农村中存在的与乡土道德规范弱化有关的诸如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让农民备感痛苦的不良社会风气,在“返乡体”文章中多有反映 D. 网上对”返乡体”的看法并不一致,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肯定其对乡村的关注,但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则认为其对乡村面貌的反映并不完全真实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4 -‎ A. 因为“返乡体”让公众有较强的参与感,所以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益相关人,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 B. 孔德继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返乡体”认为这类文章中的一部分存在着闭门创作,立场先行、将乡村问题化和缺乏历史感等问题。‎ C. “返乡体”的创作者即使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很难得到乡亲的真心话,也不能完全依靠乡村的明白人”。‎ D. 乡风文明建设不能用行政手段过度干预,而要发挥乡村社会组织的自治劝导作用,从而引导人们制约社会不良风气凝聚社会人心,自觉有序推进。‎ ‎6. “返乡体”文章要有价值,应有哪些特点?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A ‎ ‎6. ①文本内容能客观反映出当前乡村的真实面貌。②文章应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查设计和更广泛的代表性。③文章能对当前乡村存在的问题及乡村文明建设等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可行性建议。‎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但他们普遍缺乏乡土经验”属于臆测。结合“‘返乡体’的创作主体是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大学生,他们回到阔别许久的家乡,生发近乡情怯的乡愁,再自然不过。调查和访谈当然有技巧,但首先还是一个融入的姿态问题。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土著’,也未必能够得到乡里乡亲‘掏心窝子’的对待”分析,选项内容把两个无关信息强行“嫁接”在一起。故选B。‎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A项,因果关系颠倒,结合原文材料二中“这一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与其用‘真实’形容这些文章内容,不妨说‘返乡体’涉及的话题让公众的参与感更强——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益相关人,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分析可知,破折号前后的内容,前面是结果,后面是原因。故选A。‎ - 24 -‎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答题区间在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二阐述了“返乡体”产生的原因和一些缺点,材料三谈到了“返乡体”应反映社会现实的问题,结合图表信息,可以得出文本内容能客观反映出当前乡村的真实面貌。材料三第二段明确指出“如果我们要把它认真地当作反映乡村社会现实的文体,那么它除了情怀之外,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査设计和更广泛的代表性”,据此可以得出文章应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查设计和更广泛的代表性。材料四谈到了乡村不良风气及其治理问题,结合图表信息,可以得出文章能对当前乡村存在的问题及乡村文明建设等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可行性建议。‎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方 芦芙荭 冬日的中午,奶奶和孙子躺在房山的花躺椅上晒太阳。‎ 天气好暖和。太阳就像那狗的舌头,一点一点地从他们的身上舔过,舔得他们身上的毛孔都一个个舒展开来。‎ - 24 -‎ 远处的山一座连一座,也极舒服地蹲在那儿晒太阳。‎ 奶奶真的老了,和孙子正说着话呢,眼睛就眯上了,随即,发出了轻轻的呼噜声。‎ 孙子觉得很无趣。以前爸妈在家时,院子里可热闹了。吃饭时,只要在场院里摆上桌子,那鸡呀狗的,都欢叫着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有时候,那做生意的就把车停在场院中,村子里的男男女女,买货不买货,都会围着那蹦蹦车叽叽噎噎地说个不停。可现在,那份热闹一去不返了。爸爸妈妈去了远方,门前的树上连只鸟都不落了。孙子将手里握着的土坷垃掷向树时,听到的只是“叭”的一声响。‎ 孙子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他跑到场院边对着一棵树撤了一泡尿,再用脚将一粒石子踢飞出去,那粒石子就像一只鸟一样在空中飞了好远好远,突然就中了弹一样,一头栽在前面一座楼房的房顶上。孙子不害怕——就是那石子砸中了那楼房的玻璃,也没什么可怕的,他知道,那也是一座空楼房——房子的主人也像他的爸妈一样,出远门了。‎ 孙子孤寂地坐在躺椅上,眼睛迷惘地向远处的那座山看去,很无助的样子。突然,孙子的眼睛亮了一下,仿佛黑夜里飞起的一星火。他连忙摇醒了奶奶。“奶奶,你看那山上是啥?”孙子其实还很小,对啥事都有些好奇 奶奶睁开昏花的眼睛,脑袋还有些迷糊。太阳有点耀眼,她就手搭凉篷向孙子指的方向看去。‎ 奶奶说,那是寨子,从前住土匪的;后来土匪走了,村子的男人就去那里躲抓壮了……‎ 孙子有些急了,说,不是,不是。那我知道,你都给我说一百遍了。我说的是那儿,你看,是那儿。奶奶再次抬起昏花的老眼,这次,她顺着孙子指的远方看了好久。‎ 噢,你问的是那东西。那是炼铁炉。1958年,全村的人都集中在那里大炼钢铁,吃共产主义饭呢。‎ 不是不是,这你也说过了。奶奶,我说的是那东西。‎ 奶奶这次看得很认真。山里的许多事,是给孙子讲过的。但讲过也就忘了,再有机会,她总会又讲,过去的事她记得太清楚了,眼前的事,她反倒有些记不住了。再说,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山那边去了,寂寞了总得说点什么吧。‎ 奶奶看了一会儿,忽然间恍然大悟。‎ 对了,对了。你问的是那东西?我以前怎么就没和你讲呢?那是碑。那年修从山里到山外的公路时,半拉子山崩了,死了好多人……这次,奶奶讲得很投入,她讲着讲着,老花的眼里意然有了泪。‎ 孙子有些不耐烦了,可当他看见奶奶眼里的泪时,口气软了许多。‎ - 24 -‎ 奶奶,你怎么又哭了?每次你一讲到那碑,那公路,你就哭。‎ 其实,在到奶的心里,她恨着那条路呢。那条路夺去了她丈夫的命,又是那条路,让她的儿子和媳妇背井离乡去了山那边,丢下年迈的她和年幼的小孙子。有时她想,人要那么多的钱做什么?一家人在一块儿多好哇!可儿子和媳妇不那么想。他们和村里的那些年轻人一道,年初出去,年尾才回来。‎ 孙子有些不依不饶。奶奶,我是问那个地方的那个东西。‎ 奶奶用手抹了抹泪,只好又抬起头向远方看去。奶奶根本就看不清那远处的东西,地老眼昏花的,常常把眼前的树当做人呢。她之所以能把远处每一座山上的东西说得清清楚楚,是因为那每一件事她都经历过。她是凭着记忆向孙子述说呢。‎ 奶奶看了好久好久,当然什么也没看清,终于有些泄气了。孙子呢,他一直以为他看见的是从山那边走来的人呢,看了许久,才明白,那不是。他也有些泄气了。‎ 奶奶的呼噜声再次响起时,孙子也睡着了。‎ 太阳很暖和,一串口水正从孙子的嘴角淌下来,有一瞬间,太阳光刚好照射在上面,竟然是那么晶莹透亮。‎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奶奶和孙子晒太阳起笔,以阳光下口水从孙子的嘴角淌下作结,看似充满温情,实则表现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孤寂。‎ B. “孙子有些急了”“孙子有些不耐烦了”“孙子有些不依不饶”等,这些情态的描写,引出一段又一段故事的讲述,颇具匠心。‎ C. 奶奶有些泄气了,是因为看了好久好久,也无法看清远处的东西;孙子也有些泄气了,是因为想看到从山那边来人的希望破灭了。‎ D. 小说选取乡村生活情景,用家常闲话表现人物的真实心理,反映当下乡村生活的悲苦忧愁,蕴含了作者严肃的思考、深切的担忧。‎ ‎8. 结合全文,说明“远方”在小说中的含义。‎ ‎9. 小说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空间上的远方,指远处的山和村里年轻人去的地方;②时间上的远方,指发生在久远的许多事情;③情感上的远方,指奶奶对往事的感慨感伤、孙子的孤寂和对亲情的渴盼等复杂情感。 ‎ ‎9.‎ - 24 -‎ ‎ ①叙事集中,故事在祖孙二人晒太阳的特定场景中展开;②用对话叙事,自然有序;③用片断连缀,呈现时代背景和生活画面。‎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思想内容是文章的主旨,就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就是作者主要要反映的内容,是作者写文章的目的。艺术特色一般来说,赏析它的结构,独特的修辞,这类题型都要结合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此题是选“不正确的一项”,D项,“反映当下乡村生活的悲苦忧愁”错误,应该是反应当下乡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孤独和忧愁。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本题要求分析“结合全文,说明“远方”在小说中的含义”,需要明确“远方”写的是什么,如何来写的,达到了什么效果。由“房子的主人也像他的爸妈一样,出远门了”“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山那边去了”,得出空间上的远方,指远处的山和村里年轻人去的地方。由“山里的许多事,是给孙子讲过的。但讲过也就忘了,再有机会,她总会又讲,过去的事她记得太清楚了,眼前的事,她反倒有些记不住了”,得出时间上的远方,指发生在久远的许多事情;由“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山那边去了,寂寞了总得说点什么吧。”“在到奶的心里,她恨着那条路呢。那条路夺去了她丈夫的命,又是那条路,让她的儿子和媳妇背井离乡去了山那边,丢下年迈的她和年幼的小孙子。有时她想,人要那么多的钱做什么?一家人在一块儿多好哇!可儿子和媳妇不那么想。他们和村里的那些年轻人一道,年初出去,年尾才回来”“孙子呢,他一直以为他看见的是从山那边走来的人呢,看了许久,才明白,那不是。他也有些泄气了”,得出情感上的远方,指奶奶对往事的感慨感伤、孙子的孤寂和对亲情的渴盼等复杂情感。‎ ‎9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小说表现手法的知识。本题要求解答“小说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常用的表达手法,首先明确小说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小说内容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我们需要立足文本内容,可以通过梳理相关情节,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使用的表现手法和所起作用。可以按要求结合这篇小说的叙事特点,归纳出本文叙事集中,小说开头写“冬日的中午,奶奶和孙子躺在房山的花躺椅上晒太阳”,结尾写“奶奶的呼噜声再次响起时,孙子也睡着了……”,故事在祖孙二人晒太阳的特定场景中展开;②用对话叙事,“‘奶奶,你看那山上是啥?’孙子其实还很小,对啥事都有些好奇……”,自然有序;③用片断连缀,“奶奶说,那是寨子,从前住土匪的;后来土匪走了,村子的男人就去那里躲抓壮了……”“噢,你问的是那东西。那是炼铁炉。1958年,全村的人都集中在那里大炼钢铁,吃共产主义饭呢”“对了,对了。你问的是那东西?我以前怎么就没和你讲呢?那是碑。那年修从山里到山外的公路时,半拉子山崩了,死了好多人……这次,奶奶讲得很投入,她讲着讲着,老花的眼里意然有了泪”,呈现时代背景和生活画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达可,字安节,宜兴人,尚书伊从孙也。万历五年进士,历知会稽、上高、丰城,并有声。选授御史。疏请御经筵勤学,时与大臣台谏面议政务,报闻。大学士越志鼻久疾乞休,未得请。达可力言志来衰庸,宜罢,不纳。二十八年正月,请因始和布令,举皇长子册立冠婚礼,简辅臣补合谏,撤矿税中使,不报。视盐长芦。岁侵,绘上饥民十四图,力请振贷。税使马堂、张日华议加盐税,奸商妄称嘉靖中大同用兵贷其费三万六千金,请于盐课补给,户部许之。达可皆抗争,事得已。改按江西。税使潘相殴折辅国将军谋记肢,并系宗人宗达,逐以劫课,刻上饶知县李鸿主使。帝切责谋圮等夺鸿官达可言宗人无故受刑又重之以诘责将以天潢人人自危鸿无辜不当黜愿亟正相罪复鸿官同官汤兆京方极论相罪,且言辽东高准、陕西梁水、山东陈增、广东李风、云南杨来皆元恶,为民害,不可一日留。皆先听。鸿,吴人,大学士申时行之婚。万历十六年举北闹乡试,为史部郎中高桂所攻。后七年成进土。至是,抗相,以强直称。相又请开广信铜糖山,采取大木,苗秦和就雌山石膏,达可复极课不可,圈臣亦争之,乃破。还掌河南道事。佐温纯大计京官。寻陈新政要机,痛规首辅沈一贯。‎ 或得车,最本知,再无南高太。石应光称,站团成位。领板安早以干要,我般封准食领实。达可站我流面刻之,晋3得甲。禁清正商式,屏牌部、致致正、惩好无数事,常细品。寻上流纪体去。章,随右副都部史。‎ 节选自《明史·吴达可传》‎ ‎10.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24 -‎ ‎ 帝切责谋圮等/夺鸿官/达可言宗人/无故受刑又重之/以洁责/将使天潢人人自危/鸿无率/不当础/愿亟正相罪/复鸿官/‎ B. 帝切责谋记等/夺鸿官/达可言宗人/无故受刑/又重之以话责/将使天淡人人自危/鸿无辜/不当黜/愿亟正/相罪复鸿官/‎ C. 帝切责谋纪等/夺鸿官/达可言/宗人无故受刑/又重之以诘责/将使天潢人人自危/鸿无辜/不当黜/愿亟正相罪/复鸿官/‎ D. 帝切责谋记等/夺鸿官/达可言/宗人无故受刑又重之/以诘责/将使天潢人人自危/鸿无辜/不当黜/愿亟正/相罪复鸿官 ‎11.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学士赵志来久疾乞体 乞休:乞求退休事 B. 简辅臣补台谏 简:简单 C. 视盐长芦 视:视察 D. 阁臣亦争之,乃寝 寝:平息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达可深谋远虑,直言进谏。他考虑到国家的未来和稳定,劝说皇上积极参加经绝,册立太子,撤去矿税中使等。‎ B. 吴达可心系百姓,造福一方。他做过多地知州,并且都留下了美好的名声;在长声任上为救济灾民尽到了责任。‎ C. 吴达可坚守原则,不畏权势。税使马堂等加盐税的提议和潘相的还告及采木谐石等行为都因为他的上书劝谏而得以止息。‎ D. 吴达可忠心歌歌,心怀回家。他规劝首辅沈一贯,阻止了史督话毁朝延贵南,并弹劾他,退休离任前还不忘进言。‎ ‎13.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侵,绘上饥民十四图,力请振贷。‎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10. C 11. B 12. C ‎ ‎13. (1)这一年年成不好,吴达可画了十四张机民图上奏,极力请求廉济灾民。‎ ‎(2)现在的普通人,他们低于圣人也是很远啊,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3)妊频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上,向下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称。‎ - 24 -‎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 本题句意为:皇帝严厉责备了谋圮等人,罢免了李鸿的官职。吴达可上奏:“宗室无故受到刑罚,又加之以诘问责备,会使天潢贵胄人人自危。李鸿无罪,不应被罢免。希望您赶紧处治潘相的罪行,恢复李鸿的官职。‎ ‎“达可言”后都是宾语,因此要断开,据此排除A、B;从标志性词语“又”可看出,“又重之以诘责”和“无故受刑”应该断开,据此排除A、B;“相罪”是“正”的宾语,“亟正相罪”是完整结构,不能断开,据此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B项,“简”翻译错误。根据语境,“简辅臣补台谏”译为:选拔内阁大臣补充谏官。故“简”应译为:选拔。‎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C项,“都因为他的上书劝谏而得以止息”表述错误,原文是“达可复极谏不可,阁臣亦争之”,可见不仅有吴达可的极力劝谏,还有其他大臣的极力争取。而且文中并未写明潘相的诬告行为“得以止息”。‎ 故选C。‎ - 24 -‎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的得分点:(1)侵,年成不好;饥民十四图,定语后置,十四张机民图;振贷,廉济灾民。(2)下,低于;耻,以……为耻。(3)爪牙之利,定语后置,锋利的爪牙;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坚强的筋骨;上,名词作状语,向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下;用,因为。‎ ‎【点睛】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 ‎ - 24 -‎ 吴达可,字安节,宜兴人,是尚书吴俨的堂孙。万历五年考中进士。历任会稽、上高、丰城知州,都很有声誉。选官授任御史。上疏表请皇帝积极参加经筵勤奋学习,并经常与大臣言官们当面议论政务,得到批复说“知道了”。大学士赵志皋病了很久,乞求退休,没得到批准。吴达可竭力奏称赵志皋衰老庸迈了,应该免除官职,没有被皇上采纳。万历二十八年正月,请求趁着年初发布大政方针的时机,将皇长子册立为太子,举行冠礼和婚礼,选拔内阁大臣补充谏官,撤销矿税中使这一官职,没有得到回复。(吴达可)到长芦视察盐政。这一年年成不好,吴达可画了十四张饥民图上奏,极力请求赈济灾民。税使马堂、张日华提议增加盐税,奸商谎称嘉靖年间大同用兵借贷了他的财产三万六千金,请求从盐税中补发给他,户部答应了。吴达可对这两件事都进行了抗争,事情得以停办。吴达可改任江西巡按。税使潘相打断了辅国将军谋圮的肢体,并逮捕了宗室朱宗达,诬告他们抢劫税款,弹劾上饶知县李鸿主使此事。皇帝严厉责备了谋圮等人,罢免了李鸿的官职。吴达可上奏:“宗室无故受到刑罚,又加之以诘问责备,会使天潢贵胄人人自危。李鸿无罪,不应被罢免。希望您赶紧处治潘相的罪行,恢复李鸿的官职。”同僚汤兆京也极力陈述潘相的罪行,并且奏称辽东高淮、陕西梁永、山东陈增、广东李凤、云南杨荣都是罪魁祸首,是人民的祸害,一天也不能留。陈奏都没有被听取。李鸿是吴地人,大学士申时行的女婿。万历十六年中了顺天府乡试,被吏部郎中高桂攻讦。而后七年考中进士。到那时,反抗潘相,以刚强正直著称。潘相又请求开挖广信铜塘山,采伐大木料,凿取泰和斌姥山的石膏,吴达可又极力劝谏此事不可行,阁臣也抗争此事,于是事情就止息了。(吴达可)返回后掌管河南道的事务。辅佐温纯考核京官。不久陈述新政的关键要点,深切地规谏首辅沈一贯。奏疏被扣留在中朝不发。升任为太仆少卿,二次升迁为南京太仆卿。召回改任光禄,升任通政使。镇抚史晋因罪罢官,妄自投递封章诋毁朝廷贵胄。吴达可封存了他的奏疏并弹劾他,史晋很快获罪。奏请规范奏疏的格式、屏除邪恶谄媚之人、重视封驳审议、惩办奸佞等几件事,皇帝嘉奖并采纳了。不久上疏乞求退休离任。死后追赠右副都御史。‎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水阁 韩琦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鳌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意阳节,这一天既可以置离怀递,也有菊花配螃蟹的习俗。②韩瑜(1008-1075),字雅主,自号赣臭,相州安阳(今阿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作的第一句写出了池馆园林的荒凉,反衬了嘉客在重阳贫菊品酒的雅兴之浓。‎ B. 虽然此时作者年事己高,然而他从心底里服老,尾联的两句“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正是这样的心理写照。‎ C. 诗中“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两句严格对仗,以“老圈”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D. 整首诗歌体现 - 24 -‎ 并不是在秋色里的持续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15. 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首联和颔联进行分析。‎ ‎【答案】14. B 15.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路坚的诗人形象。②首联两句写虽然诗人住处的水阁古德倾颗破败,但诗人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客欢度重阳,表现了诗人生活位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③颔联两句借赞项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却尤为芬芳而查意: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里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费,并自熟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的。‎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B项,“此时作者年事己高,然而他从心底里服老”表述错误, “漫有高吟力尚狂”意为“只有高吟诗歌的才力还十分健旺”,展现的是一 种诗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诗歌,然后根据诗歌中每一联的含义和意象,来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在答题的时候,先从整体上概括诗歌中人物的整体形象特点。然后再结合每一联,来具体分析。‎ 本题中要求概括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首联和颔联进行分析。此诗第一句写池馆园林荒凉的感觉,第二句点出九日宴会之事,虽然池馆倾圮。台榭荒芜,却有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环境虽然荒僻,人的兴致却很高,表现了诗人生活位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三、四两句正面写九日赏菊,这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而寄意: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两句含比兴之意,字面上是写菊花犹有晚香,言外之意则是表达自己有岁虽晚而节弥坚的品格。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的。根据这些概括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明确指出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________指出了蟹心浮气躁的结果。‎ - 24 -‎ ‎(2)《师说》中,凝练地概括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不愿从师学习的流避心态的语句是: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4)《赤壁赋》中“____,_______”两句借客人之口描写了苏子与朋友乘坐小舟举酒互劝的洒脱畅快的场景。‎ ‎【答案】 (1). 用心一也 (2).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 位卑则足羞 (4). 官盛则近谀 (5). 舳舻千里 (6). 旌旗蔽空 (7). 驾一叶之扁舟 (8). 举匏樽以相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鳝,羞,谀,舳舻,蔽,匏,樽。‎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0年前,中国大地_______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磅礴确之力______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情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受国主义情怀,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多地体现为“家国情杯”。五四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_______,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      )五四时代的青年们心怀天下,为济世救民,不惜_______,慷慨赴难。秉承五四精神,家国同构,以宏愿激发个体的神圣感。这才是五四精神最大的当代价值,也才是我们对五四运动100周年最好的起念。‎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爆发 鼓动 临危受命 夙夜在公 B. 暴发 鼓动 挺身而出 舍身取义 C. 爆发 鼓舞 挺身而出 舍身取义 D. 暴发 鼓舞 临危受命 夙夜在公 ‎18. 下列在文中括导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 - 24 -‎ B. 家国情怀的精髓,乃是担当和责任 C. 责任和担当,家国情怀的精髓就体现在里面 D. 家国情怀的精髓,就体现在担当和责任里面 ‎【答案】17. C 18.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选词语填空,要求学生答题前先将空格所在的前后语境读明白,然后结合词语的意思用法等进行判断。‎ ‎“爆发”,①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进出。如火山燥发。②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如爆发革命,爆发战争。‎ ‎“暴发”,①突然发财或得势。②突然发作。如山洪暴发。‎ 本题中,第一处横线,根据语境,此句是说五四运动突然发生,且与革命、战争、开火有关,因此应该选用“爆发”,排除选项B、D。‎ ‎“鼓动”,是指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含贬义。‎ ‎“鼓舞”,是使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褒义词。‎ 本题中,第二处横线,根据语境,可知此处所填词语要与“信心”搭配,因此只能选用“鼓舞”,排除选项A。‎ ‎“临危受命”,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挺身而出”,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 本题中,第三处横线,根据语境,此句是说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主动地、勇敢地站出来奋起抗争,而不是被动接受的任命,因此应该选用“挺身而出”。‎ ‎“夙夜在公”,指从早到晚,勤于公务。‎ ‎“含身取义”,是指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 第四横线处,根据语境,此句是说五四时代的青年们心怀天下,为济世救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此处应选用“舍身取义”,此外,“含身取义”与后面的“慷慨赴难”常常连用。‎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句子顺序是否合理,话题是否一致,前后是否照应,格式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等。‎ - 24 -‎ 本题中,括号前面“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此句中心话题为“责任”,前一句是说明白责任,后一句是说担当责任,为保持句子的连贯性,括号内句子的主语应为“责任和担当”,此外,B、D两项把“责任和担当”的顺序表述成了“担当和责任”明显与前文不能对应,因此选项B、D排除;C项中,“责任和担当,家图情怀精髓”,表述简洁明确,且与上下文语意贯通,在此处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选A。‎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调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①若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参造。‎ ‎②举酒属客 属:劝酒 B.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凭借,利用。‎ ‎②无长无少 无:无论 C. ①正襟危坐 危:端正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学生。‎ D. ①作《师说)以遗之 遗,遗留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天赋、资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A项,“参”解释错误。根据语境,应解释为“检验”;‎ C项,“徒”解释错误。根据语境,应解释为“类”;‎ D项,“遗”解释错误。根据语境,应解释为“赠送”;‎ 故选B。‎ ‎20. 下列句子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从而师之 A.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 侣鱼虾而友麋鹿 - 24 -‎ D. 顺流而东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例句“师”名词意动,以……为师;A舞、泣:动词使动;B水:名作动;C侣、友:同例句;D 东:名作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句读之不知,感之不解 B.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D. 客有吹洞箫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正常顺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A项,宾语前置句,正常顺序为“不知之句读,不解之惑”;‎ B项,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固一世之雄也”,“也”表判断;“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 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哉”;‎ C项,判断句,“是……也”表判断;‎ D项,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客者”;‎ 故选D。‎ ‎2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于”字用法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A. 师不必贤于弟子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答案】C ‎【解析】‎ - 24 -‎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此题考的是虚词“于”的意思和用法。‎ 例句:介词,均表被动,被。‎ C项,介词,均表被动,被。‎ A项,介词,比。‎ B项,介词,从。‎ D项,介词,在。‎ 故选C。‎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用“土”来形容不合潮流的事物,但当某些“土”的东西渐渐消失时,人们又帐然若失。《乡土中国》说,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落,还有习俗、文化……‎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拟标题: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要让中华土味成为新的时尚 说道“土”,你自然想到的是什么呢?有人常常将它和那些不合潮流、土气、过时甚至有些低档的文化符号连在一起。生活中,说你“土”,是说你不时尚,不洋气,甚至是俗气,没见过世面,很落伍。生活中需要带点儿“土”,就是想要那种原始的、自然的、纯正的、具有地域特征和个性特色的味道。比如,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东西前面加一个“土”字,比如土特产、土方法等,这些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的有地域特色的东西往往受到现代人的关注。 微博的“中华土味系列”话题下有过数万条内容,这些内容大多是在吐槽家装风格和穿着打扮。土味在一开始更像是一种品味判断,它来自格调鄙视链的上游,一切有着浓郁中式乡土风情的事物都可以被冠上“土味”的名号,接近西方社会生活方式的服务与产品就会被认为是“洋气”。可是,中式乡土风情的事物真的能丢吗?加上了限定词的“中华土味”,则超出了原本“土”的概念,时间越久,越被人怀恋,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价值不低反增,越显宝贵。我觉得,怎么辩证看待“土”,保留和继承“土”里的精华,比如习俗、文化等,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 24 -‎ 当某些“土”的东西渐渐消失时,人们为什么怅然若失?就是因为有值得怀恋之处,渐渐消失有人力不可为之处,也有不重视不保护不传承的原因,让人遗憾。不管何种原因,都需要我们知道,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该珍惜的珍惜,才有人类取之不竭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 现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在进步,创新无时不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节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味追赶新潮流的不少青少年对乡土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小,对乡土资源的忽视成为一种通病。乡土文化博大精深,它凝聚着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也是民族进取心和凝聚力的内在动因。‎ 了解家乡本土文化,能够让现代人对自己的故土家园、对我们的民族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正像《乡土中国》说的,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稼,还有习俗、文化……所以,引导青少年儿童关注、了解中华习俗、本土文化,不可忽视,势在必行。不仅如此,未来,我们还要让中华土味成为新的时尚,并将之作为必须担起的责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为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然后抓关键词、关键句等来把握材料的整体内容,从而确定最佳立意。本材料中,有人用“土”来形容不合潮流的事物,但当某些“土”的东西渐渐消失时,人们又怅然若失。人们为什么怅然若失?要理解分析其中的原因,才能找到立意的方向。《乡土中国》说: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稼,还有习俗、文化……这是给的写作提示。在一般人的眼里,“土”常常和那些不合潮流、土气、过时甚至有些低档的文化符号连在一起,但是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东西前面加一个“土”字,比如土特产、土方法等,这些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的有地域特色的东西往往受到现代人的关注。怎么辩证看待“土”,保留和继承“土”里的精华,比如习俗、文化等,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立意:‎ ‎①一分为二来看“土”,继承精华,弃其糟粕。‎ ‎②好好保护和继承中华传统土文化,它是人类历史的宝贵的遗产。‎ ‎③要让中华土味成为新的时尚。‎ ‎④要与时俱进,固守“土”就是拒绝进步。‎ 写作素材:‎ ‎1、在中药里面,很多时候同一种药物有很多种植物来源。但是能被广泛认同,并收载入历代医家的医书当中,被大规模运用的却只有那么几个,这些品种常常称为“正品”。可是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物种千差万别,一些地方限于自然条件没有正品药材,人们却发现了类似的品种,作用也比较相似,虽不如正品质量好,却是当地特色,因此会在前面加个“土”字。‎ - 24 -‎ ‎2、中华土味的关键字是“土”。公众号文章《中华土味男孩指南》曾经作过一番细致的解读:当代商品社会中,接近西方社会生活方式的服务与产品就会被认为是“洋气”,卖的价格也 高。而与“洋”相对的就是“土”:一切落后的、俗气的、low的事物都可以用“土”概括。但加上了限定词的“中华土味”,则超出了原本“土”的概念。‎ ‎3、2017年夏天,《战狼2》引爆院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票房超过50亿的电影。导演吴京在影片交流会中说的一句话被广为流传:“你帮我我帮你,你不帮我我还帮你,我帮了你你还害我,那我就干你。”这句话迅速成为了经典土味语录之一。土味视频的内核还是朴素的价值观、成功观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对人情社会的传统理解。‎ ‎4、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有一些文化基因需要传承,而承载这些基因的就是传统的经典著作。通过阅读乃至无数次细心揣摩潜玩,这种基因才会传递到阅读者身上,滋润修养一代又一代人。‎ 结构分析:本文由对“土”的理解,谈到社会中被认为“土”的表现,进而提及辩证看待“土”的问题,态度明确,接着将“土”引申到“中华土味”,深化了对“土”的认识,引导人们关注传统,关注中华土味,并号召“让中华土味成为新的时尚”,照应题目作结。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有现实意义。‎ ‎ ‎ - 24 -‎ ‎ ‎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