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宁阳一中2017级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2019.5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 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 其实,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毕竟,读者接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要对错误接受予以纠正。 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文本是一个未确定的“召唤结构”,文本“空白”中存在某种意向,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实现文本解读的一切潜在可能。个体读者只能实现一部分可能,而读者的多元反应成为必然。因此,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而文本本身又对阅读进行基本限制。正如鲁迅所言:“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 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有只“看不见的手”,不管读者愿意不愿意,背后的决定者乃是文本。 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审判……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总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应该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更不应一千个都不是哈姆雷特,甚至没有了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摘编自赖瑞云《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提倡多元解读的同时造成荒腔走板的解读。 B.单个读者的理解有局限性而无法像代代相承的接受链那样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C.“召唤结构”中的“空白”召唤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阐释。 D.对作品的理解应多元,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不能脱离作品另起炉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真正理解作品为写作动机,文章论证多元解读应避免的误区及要遵循的原则。 B.文章先从正面阐述“接受美学”的观点,又从反面批驳国内某些人的错误理解。 C.文章借鲁迅名言,论证读者在解读文本时既有想象自由又要受文本限制的观点。 D.文章以李白、杜甫诗歌的遭遇为例,论证经典文本的地位不受读者影响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找到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应注重读者能动性与作品限制性的统一。 B.对个人理解进行提高、修正并与其他读者交流,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作品。 C.由于文学普遍性的制约,读者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应该做到以作者设想为主。 D.同样重视读者理解,但“读者中心论”比“读者决定论”更看重文本限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个左右有条件、有基础、规模适当的城市,在全市域范围内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完成顶层设计引领、工业、农业、生活、风险防控、激发市场活力各方面的任务。并从组织领导、资金支持、监管执法、宣传引导等方面提供保障。 2020年是完成任务的关键时间点: 试点城市的大中型矿山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和标准,其中煤矸石、煤泥等固体废物实现全部利用;基本建成废弃产品逆向回收体系。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重点用膜区当季地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同城快递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全面应用;全面落实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推行垃圾计量收费。在试点城市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全面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摘编自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北京日报》2019年1月21日) 材料二: 我国每年新增固体废物100多亿吨,历史堆存总量高达600-700亿吨。固体废物产生强度高、利用不充分,部分城市“垃圾围城”问题十分突出,与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有较大差距。而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制度设计和实施的刚性不足,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目前不少地方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固废减量、回收利用与处置问题上考虑不足,严重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15年以来,广东省危险废物非法处置倾倒案件多达200多起,非法转移倾倒点遍布全省21个地市。“阳江市宏湘金属加工厂违法转移、倾倒危险废物达2万多吨;江门市长优实业有限公司产生的含镍危险废物2.1万吨非法倾倒于广东阳江、江门和广西梧州等地。”生活污泥违法倾倒猖獗,深圳、东莞、惠州、茂名、阳江、肇庆6个地市均存在非法转移倾倒污泥问题;发生非法跨界倾倒生活垃圾案件100多起,倾倒垃圾数十万吨。 (摘编自《“无废城市”建设的背景、目的和手段知多少?》,中国环保在线2019年1月28日) 材料三: 现阶段建立“无废城市”的多为发达国家,虽然纳入“无废”的废弃物种类有所不同,但没有将农业废弃物纳入“无废”目标。 绝大多数案例城市在制定“无废城市”目标前,均已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废弃物管理经验。其废弃物管理体系基本是政府主导、生产企业负责、家庭分类投放、废弃物处理商负责收集运输及处理,商业企业、建筑企业、工业企业则多为单独签约专门服务商。整体来看,由于废弃物管理体系较为完善,大多数案例城市征收的垃圾费已经能够完全覆盖相关支出,废弃物管理进入了良性运转轨道。 有些城市的做法极为典范:奥克兰市根据新西兰环境部的政策要求轮胎、电子设备、包装等行业企业对其产品进行回收处理。旧金山市将弃物收集、处理均外包给废弃物处理公司,并一同制定城市的废弃物管理方案;开发专门的废弃物网页和APP并进行培训,展示废弃物分类及处理信息,并启动数据库供信息查询。马斯达尔城修建低能耗的地下平板货运系统,提升运输效率,减少人工成本。 (摘编自蒙天宇《 “无废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中国环境报》2019年2月7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模式的“无废城市” ,将在全国范围内10个左右有条件、有基础、规模适当的城市,在全市域范围内开展建设试点。 B.在“无废城市”的建设试点城市,基本实现了同城快递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全面应用;全面落实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推行垃圾计量收费。 C.想要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努力解决好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固废减量、回收利用与处置问题上的欠缺。 D.绝大多数案例城市均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废弃物管理经验,有较为完善的废弃物管理体系,为其建设“无废城市”提供有利条件。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或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努力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需要长期探索与实践。 B.我国的固体废物保有量和产生量巨大,这和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制度设计和实施的刚性不足,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有关。 C.并非发达国家才能建设“无废城市”,虽然各国所定的“无废”的废弃物种类有所不同,但没有将农业废弃物纳入“无废”目标体系。 D.三则材料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方案指引,材料二侧重建设的现状和突出问题,材料三侧重可从国际“无废城市”案例汲取经验。 6.根据材料二,请指出广东省存有什么突出问题;解决相应问题可以从材料三列举的城市典范做法中汲取哪些宝贵经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 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 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8.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 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仲方,性歧秀,父友高郢见,异之,曰:“是儿必为国器,使吾得位,将振起之。”贞元中,擢进士、宏辞 ,为集贤校理,以母丧免。会郢拜御史大夫,表为御史。进累仓部员外郎。会吕温等以劾奏宰相李吉甫不实,坐斥去,仲方以温党,补金州刺史。宦人夺民田,仲方三疏申理,卒与民直。入为度支郎中。敬宗立,李程辅政,引为谏议大夫。帝时诏王播造竞渡舟三十艘,度用半岁运费。仲方见延英,论诤坚苦,帝为减三之二。又诏幸华清宫,仲方曰:“万乘之行,必具葆卫,易则失威重。”不从,犹见慰劳。鄂令崔发以辱黄门系狱,逢赦不见宥。仲方曰:“恩被天下,流昆虫,而不行御前乎?”发由是不死。大和初,出为福建观察使。召还,进至左散骑常侍。李德裕秉政,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德裕罢,复拜常侍。李训之变,大臣或诛或系。翌日,群臣谒宣政,牙阖不启。群臣错立朝堂,无史卒赞候,久乃半扉启,使者传召仲方曰:“有诏,可京兆尹。”然后门辟,唤仗。于时族夷将相,颅足旁午,仲方皆密使识其尸。俄许收葬,故胔骸不相乱。已而禁军横,多挠政,仲方势笮,不能有所绳劾。宰相郑覃更以薛元赏代之,出为华州刺史。召入,授秘书监。人颇言覃助德裕,摈仲方不用。覃乃拟丞、郎以闻。文宗曰:“侍郎,朝廷华选。彼牧守无状,不可得。”但封曲江县伯。卒,七十二,赠礼部尚书,谥曰成。仲方确正有风节,既殁,人多伤之。始高祖仕隋时太宗方幼而病为刻玉像于荧阳佛祠以祈年久而刓晦仲方在郑敕吏治护镂石以闻传于时 (节选自《新唐书·张仲方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高祖仕隋时/太宗方幼而病/为刻玉像于荧阳佛祠/以祈年久/而刓晦/仲方在郑/敕吏治护/镂石以闻/传于时/ B.始/高祖仕隋时/太宗方幼而病/为刻玉像于荧阳佛祠以祈年/久而刓晦/仲方在郑敕吏/治护镂石/以闻传于时/ C.始/高祖仕隋时/太宗方幼而病/为刻玉像于荧阳佛祠以祈年/久而刓晦/仲方在郑/敕吏治护/镂石以闻/传于时/ D.始/高祖仕隋时/太宗方幼而病/为刻玉像于荧阳佛祠/以祈年久/而刓晦/仲方在郑敕吏/治护镂石/以闻传于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宏辞,指“博学鸿词”科,唐代科举考试时针对进士及第者特别设置了这一科目。 B.万乘,“乘”指一车四马,“万乘”即万辆兵车,可代指天子或能出兵车万乘的大国。 C.东都,位置在东的都城,古时有些朝代设置两个都城,隋唐定都长安,设东都洛阳。 D.牧守,“牧”是指一郡之长,“守”是指一州之长,“牧守”泛指治理一方的最高长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仲方富有才华,但仕途不畅。他聪慧出众,科场得意,入仕后历经数朝,职位多次变动,最终被敬宗皇帝追赠为礼部尚书。 B.张仲方仗义执言,为民着想。在金州任刺史时,有宦官侵占民田,他多次上疏陈情,为百姓申诉冤屈,使正义得到伸张。 C.张仲方心怀国家,敢于进谏。他极力劝说敬宗不要耗费大量的资财建造竞渡船只,皇帝因此减去三分之二的预算。 D.张仲方为人仁慈,富有同情心。李训之变时,一些将相被灭族,京城中尸骸到处都是,仲方暗中派人辨认他们的尸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父友高郢见,异之,曰:“是儿必为国器,使吾得位,将振起之。”(5分) (2) 仲方曰:“恩被天下,流昆虫,而不行御前乎?”发由是不死。(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商山富水驿① 杜 牧 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戆,愚直。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借汲黯之事赞颂阳城的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诗人借贾谊凭吊屈原之事写阳城,“终须”二字暗含着对他忠而被贬的惋惜。 C.与邪佞者的尖锐对立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 D.全诗叙议结合,结尾认为不改阳城驿名能警醒为官者,点明诗人的写作目的。 15.这首诗的第二联写法巧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 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2)杜牧的《阿房官赋》写出了阿房宫的恢宏气势,“ ”一句写的是建筑占地之广,“ ”一句写的是建筑物数量之多。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时间走进了新世纪,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我国的文艺事业也进入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尤其是文学创作,走上了“快车道”,每年都有大量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竞相问世,这种繁荣所带来的百卉千葩,让人________。纵观历史,古有司马迁历时十余载成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近有清代小说家曹雪芹________,“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当代作家路遥过着“早晨从中午开始”的创作生活,耗时很久才得以完成《平凡的世界》三部曲……________,这些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著者以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经过长期的精雕细琢而成。同时,这些著者更以“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着一字空”的一丝不苟与精益求精的精神,( )。当然,在繁荣背后也存在________的现象。急功近利、胡乱拼凑而成的“文学快餐”,其低劣文字会让很多读者深受其害。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应接不暇 呕心沥血 毋庸置疑 泥沙俱下 B.应接不暇 呕心沥血 毋庸置疑 鱼目混珠 C.美不胜收 殚精竭虑 不言而喻 鱼目混珠 D.美不胜收 殚精竭虑 不言而喻 泥沙俱下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些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全都是著者以执着的信念和以坚忍的意志长期精雕细琢而成的。 B.这些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著者经过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长期精雕细琢而成的上乘之作。 C.这些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全都是著者以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经过长期精雕细琢而成的。 D.这些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著者以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长期精雕细琢而成的上乘之作。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完美地解释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创作品质 B.完美地诠释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创作品质 C.诠释了完美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创作品质 D.“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完美地诠释了的创作品质 20.下面的五个情景,在语言表述方面均存在不得体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5分) ① 情景一:同学聚会。一位同学紧紧握住老班长的手,激动地说:“班长,久仰了。特别想念你,一切都好吧?” ① 情景二:捐赠现场。捐赠方致辞说:“今天,我们公司尽绵薄之力,帮你们战胜困难,今后我们还将鼎力相助。” ② 情景三:博客留言。鄙人30岁华诞之际,感谢各位朋友的垂念。朋友们的祝福之语,如和煦春风,温馨动人! ③ 情景四:书写请柬。上面写着:我明天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在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④ 情景五:招领启事。 有位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165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望失主前往学校教导处找李老师认领。 21.某公司进行岗位培训。请你根据下面流程图,向客服中心的员工简要说明他们在“顾客回访流程”中的具体职责。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得体,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6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②很多人是因为看见而相信,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相信而看见。(马云) ③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王阳明) ④如果你要维持在原来的位置,你必须很快地跑;如果你想要突破现状,就要以两倍于现在的速度去跑。(《艾丽丝梦游仙境》) 在你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没有相关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请选择其中的两三句作为立意的依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宁阳一中2017级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B 2.D 3.C (二)实用类文本 4.B(未然变已然,忽视原文时间;到2020年才是完成任务的时间点。) 5.C(范围扩大,没有将农业废弃物纳入“无废”目标体系的是材料三中的案例城市,我国有将农业废弃物纳入“无废”目标体系,参见材料二中的2020年任务完成项目“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重点用膜区当季地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6.(1)广东省存有工业和生活固体废物产生量大(1分),废物非法转移倾倒事件高发频发的问题(1分)。(方向对即可。对应材料二,第一段为全国共性问题,故广东省也存在固体废物产生量大的问题,第二段是突出广东省自身工业和生活废物非法转移倾倒事件高发频发的问题) (2)宝贵经验: ①(解决工业固废)制定相关政策,实施生产者责任制。(对应材料三“奥克兰市根据新西兰环境部的政策要求轮胎、电子设备、包装等行业企业对其产品进行回收处理。”。) ②(解决生活固废)注重信息传播、培训,提升公众意识。(对应材料三“开发专门的废弃物网页和APP并进行培训,展示废弃物分类及处理信息,并启动数据库供信息查询。”。) ③(处置固废)充分调动市场资本及专业技术管理。(对应材料三“旧金山市将弃物收集、处理均外包给废弃物处理公司,并一同制定城市的废弃物管理方案”。) ④(处置固废)探索、研究与应用废弃物的新技术。(对应材料三“马斯达尔城修建低能耗的地下平板货运系统,提升运输效率,减少人工成本。”。) (经验每点1分,满分4分;如照抄原文对应信息点,不作整合归纳,应酌情扣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D 8.参考答案: (1)指向小说的情节,连长要给孩子一颗枪弹,最后却没有执行。 (2)象征着小红军,他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与抗日的决心。 (3)象征着一切抗日的力量,它们凝聚在一起,必将摧毁敌人。 9.参考答案: (1)人物描写真实自然。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 (2)情节发展合情合理。想念部队、宣传抗日等情节突出小红军的坚定信仰,为后面不畏死亡、坚持抗日的举动做好铺垫。 (3)环境描写反映现实。对陕北自然环境以及老百姓、东北军等社会环境的真实刻画,使小红军的形象有了现实基础。 10.【文言断句】(3分)C(始,高祖仕隋时,太宗方幼而病,为刻玉像于荧阳佛祠以祈年,久而刓晦,仲方在郑,敕吏治护,镂石以闻,传于时。) 11.【文化常识】(3分)D(“牧守”是指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 12.【内容概括】(3分)A(敬宗皇帝不对) 13.【文言翻译】(10分) (1)父亲的朋友高郢见了他,感到惊异,说:“这孩子一定能成为国家栋梁,假如我身居要职,将会提拔重用他。” 解析:(1)“父友高郢见”1分,“见”译为“见到”“看见”,补出宾语“他”。若将“见”理解为父亲朋友的名字或者没有宾语“他”则不得分。(2)“异之”1分,意动用法,译为 “认为他不同寻常”“感到他异于常人”“对他感到惊异”“对他感到惊奇”等。(3)“国器”1分,译为“国家栋梁”“国家人才”“治国之才”“国家重要官员”等名词义。(4)“使吾得位”1分,“使”“得位”同时译对方能得分,“使”译为“假使、假如”,“得位”译为“得高位 、得势、做到高官、身居要职”等义。(5)“振起”1分,解释为“提拔、任用、重用、起用”等义。 (2)仲方说:“皇上的恩泽遍布天下,惠及昆虫,却不能在皇上面前施行吗?”崔发因此被免去死罪。 解析:(1)“恩”1分,译为“皇恩、恩泽、恩惠、皇帝(您)的恩泽”。(2)“被”1分,遍布、施及。(3)“流”1分,“恩及,惠及”等义。(4)“行御前”1分,在皇上面前施行,在御前施行。(5)“发由是不死”1分。 【参考译文】 张仲方,天生才智出众,父亲的朋友高郢见了他,感到惊异,说:“这孩子一定能成为国家栋梁,假如我身居要职,将会提拔任用他。”贞元年间,仲方考中进士科和宏辞科,担任集贤校理,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适逢高郢被任命为御史大夫,上表推荐仲方担任御史。仲方几次晋升后,做到仓部员外郎。恰逢吕温等人因上奏弹劾宰相李吉甫不符合实情,获罪被斥责免官,仲方因为是吕温的同党,被降职补任金州刺史。宦官侵夺民田,仲方多次上疏请求依法处理,最终为百姓讨回公道。仲方被召回朝廷担任度支郎中。敬宗即位,李程辅理朝政,推荐仲方为谏议大夫。皇帝当时诏令王播建造三十艘竞渡船只,预计花费朝廷半年的运费。仲方在延英殿拜见皇帝,苦苦进谏。皇帝因此减去三分之二的预算。皇帝又下诏驾临华清宫。仲方说:“皇帝出行,必须备足仪仗和侍卫,如果少了就会失去威严。”皇帝没有听从,但还是慰劳了他。郭县县令崔发因为侮辱宦官被捕入狱,遇到大赦没有被免罪。仲方说:“皇上的恩泽遍布天下,惠及昆虫,却不能在皇上面前施行吗?”崔发因此被免去死罪。大和初年,仲方出任福建观察使。后被召回,晋升到左散骑常侍。李德裕掌权,仲方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在东都任职。李德裕被罢官后,仲方又被授予常侍之职。李训变乱那天,大臣有的被杀,有的被抓。第二天,群臣在宣政殿觐见。殿门紧闭,群臣混乱地站在朝堂上,没有史卒伺候,过了很久殿门才打开半扇,使者传召仲方说:“有诏书,任命张仲方为京兆尹。”然后殿门打开了,宣布群臣上朝。当时遭到灭族的将相,头颅和四肢扔得到处都是,仲方都暗中派人辨认他们的尸首。不久,朝廷允许收葬死难者,所以他们的尸骨没有混乱。后来,禁军专横,经常扰乱政务,仲方权力受到限制,没能有所弹劾纠正。宰相郑覃又让薛元赏取代仲方的职位,仲方出任华州刺史。后来他被召入京师,担任秘书监。人们纷纷说郑覃帮助李德裕,排斥仲方,不重用他。郑覃于是把准备任命仲方为丞、郎的奏书上报皇帝。文宗说:“侍郎,是朝廷重要的官职。仲方做刺史时没有政绩,不能授予这一官职。”只是封他为曲江县伯。仲方去世,终年七十二岁,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成。仲方刚正有气节,死后,人们多为他感到伤心。起初,高祖在隋朝做官时,太宗正年幼而且有病,高祖为此在荧阳佛祠刻玉像,来祈求太宗长寿,时间久了,佛像磨损,仲方当时在郑州,命令属吏修治维护,刻碑颂扬,在当时广为流传。 14.C 15.(1)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 (2)用夸张的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形象生动鲜明。 (3)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 (4)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对仗工整巧妙。 (答出2点即可,每点3分,共6分) 16.答案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 覆压三百余里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7.(3分)A 【解析】美不胜收,意思是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目不暇接,后来形容人太多或事务繁杂,接待应付不过来,还可形容花的种类繁多看也看不过来。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呕心沥血,比喻穷思苦索、费尽心血。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泥沙俱下,泥土和沙子一起随河水流下来,比喻人或事物不论好坏都一齐显现出来;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18.(3分)D 19.(3分)B 20.【答案】 ① “久仰”改为“久违”。 ② “鼎力相助”改为“全力相助”。 ③ “华诞”改为“生日” ④ “乔迁新居”改为“搬新家” ⑤ “人民币165元”改为“人民币若干” 21.你们先从售后中心那里拿到顾客的资料,然后给顾客打电话,询问他们的满意度。如果满意,就直接记入档案;如果不满意,就通知相关部门处理。最后记得把相关部门报送的不满意原因和处理结果也记入档案。 22. 参考例文: 一起奋斗 向前奔跑 李 斌 2019年04月19日04:5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要落实好,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的农家院里,习近平总书记言之谆谆、掷地有声的一席话,激扬起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如期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的精气神。 如果说“精准”二字是脱贫攻坚的杠杆支点,那么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强大意愿、干群齐心自强不息的攻坚干劲,构成的就是撬走贫困这座大山的磅礴之力。祖祖辈辈喝盐碱水的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水引来了,路修通了,广大干部群众以过硬作风向脱贫发起冲刺;湖南凤凰县菖蒲塘村,向农村电商和农旅结合要效益,美好蓝图让农民感觉更有奔头;新疆疏附县阿亚格曼干村围绕合民意、惠民生来制定和落实扶贫政策,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激发了村民脱贫决心……尽锐出战、合力攻坚的生动场景充分说明,“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美好梦想无法自动实现,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归巢雁”扑下身子创业带动乡邻致富,“不脱贫誓不还” ;贫困群众昂扬志气拒绝“等靠要”,“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农家娃奋发图强专心念书,寄望于“知识改变命运”……这些土生土长的致富因子,让脱贫具有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老县长”高德荣说得好,“高黎贡山高,独龙江水长,共产党的恩情,比山高来比水长”。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当“众人拾柴”的心气儿被党的好政策一唤而起,内部奋发就能与外部帮扶形成共振,脱贫攻坚就能积力之所举而无不胜。 实干是最醒目的引领,落实是最有力的托举。“愚公”李保国“把自己变为农民,把农民变成自己”,毕生致力于培育适合太行山的经济作物,“承包”了上万群众的幸福生活。“樵夫”廖俊波,带着大家下乡村、进厂矿、访社区,激励身边干部群众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一举让贫困县变为“省十佳”。在优秀党员、优秀扶贫干部身上,有着为民造福、成就大我的高尚追求,也有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责任担当。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实干是最好的领导方法,也是过硬的领导能力。领导干部只有躬身实干、狠抓落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成为“行家里手”、当好“施工队长”、发挥“头雁效应”,才能一倡百和、一呼百应,凝聚起广大党员群众众志成城同心干的奋斗热情。 马克思说,最先朝气蓬勃地投入新生活的人,他们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以梦为马、再接再厉,每一份付出都会照亮梦想的天空。我们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要把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用汗水浇灌硕果,以实绩标注担当,带领各族人民创造“比蜜甜来比花香”的美好生活,创造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新辉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