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8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 8 月份阶段测试 语文试题 时间:150 分钟 分数: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 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 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人不仅凭借劳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实现社会财富的创 造和积累,而且,在根本上,人最终也要通过劳动来实现人之为人的自由本质。因此,在马 克思恩格斯看来,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不仅意味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且,真正 自由的勞动将构成人的第一需要。日常生活的延续离不开劳动,美好生活的实现更有赖于勤 勉而高效的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精湛的技艺,积极的合作都特别重要。在这个意义上, 劳动不仅创造财富,而且造就美德。 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 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之所以需要引起、调整和控制这种过程,在根本上,是 因为人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足够的生活资料,满足自身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要求。然而, 如果劳动者缺少基本的技艺,那么他们的劳动就无法实现“物质变换”这个目标,如果劳动 者的技艺不够精湛或有效,那么,随着人们所需生活资料越来越多,社会将越来越可能出现 普遍的困乏。如果劳动者的技艺不够丰富或广泛,那么,社会成员所期待的美好生活也就无 法实现。 因此,劳动需要技艺。亚里士多德说,“技艺”就是劳动或制作这类活动的美德。一旦 某人作为劳动者而开始行动,他就必须努力让自己的劳动成为“好的劳动”,即技艺精湛的 劳动。而且,也只有当他真正展示出高超、精湛的技艺,使得劳动富有成效,他才能配称为 卓越或优秀的劳动者。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当然需要认真地钻研、反复地练习,探索有效 的途径,培养自身坚忍不拔、精益求精的美德品质。 人类的劳动具有社会性,它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劳动。随着劳动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社 会的劳动发展,越来越精细的社会分工开始发生,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协作开始运行,越来越 庞大的社会工程开始出现。对于任何单个的劳动者而言,要想完全依靠自己的劳动完成某项 任务,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 2 - 面对这样的客观状况,正如法国学者涂尔干指出的那样,劳动者个体将会越来越直接而 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相对于社会和他人的依赖性,越来越感受到自己作为某个集体或整体的环 节意义。此时,如果他不选择积极的合作,不与他人保持团结,不积极参与既有的分工与协 作,不愿作出相应的奉献和适当的牺牲,那么,他就既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能力、实现 自己的劳动目标,也不能充分获得他人的社会承认,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所以,从根本上讲,现实的劳动要求使得劳动者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团结和社会 凝聚的必要性,使得他们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社会协商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在广泛而深度的 社会联系下,不仅劳动者个体之间,而且劳动者个体与群体之间都将在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 上更加一致。相应的,他们也就更可能形成宽容、友善、互助、为他人奉献甚至牺牲的美德 品质。 (摘编自李义天《劳动造就美德》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足够生活资料来满足自身生活要求,故需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间 物质变换过程。 B. 劳动者在努力让自己的劳动成为技艺精湛的劳动的同时,也是在培养自身坚忍不拔、精益 求精的美德品质。 C. 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劳动者只有与他人团结协作,作出一定的奉献牺牲,才可能实现自 己的劳动目标。 D. 在现实的劳动要求驱使下,劳动者自觉参与社会协商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从而形成友善、 互助等美德。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引用总书记的论述,揭示劳动对于人的重要意义,提出中心论点。 B. 文章从劳动者自身的技艺、劳动者与他人的合作两个方面对观点进行论证。 C. 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D. 文章多处引述名人的言论或观点,不仅丰富了内容,也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劳动不仅是人满足最基本生存需要的手段,也是实现人之为人自由本质的途径。 B. 高超、精湛的技艺不仅是实现“物质变换”的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一种美德。 C. 随着现代社会的劳动发展,单个的劳动者已经没有可能依靠自己完成某项任务。 D. 涂尔干指出,劳动者将会越来越依赖社会和他人,成为某个集体或整体的环节。 - 3 -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 项,“从而形成友善、互助等美德”说法不正确。由原文“相应的,他们也就更可能形成宽 容、友善、互助、为他人奉献甚至牺牲的美德品质”可知,是“更可能形成”,说的只是一 种可能。D 错误。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 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 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错误。文章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第一段总说“劳动…… 造就美德”,二三段论述在提升劳动技艺过程中培养自身坚忍不拔、精益求精的美德品质, 四至六段论述劳动分工与协作过程中培养宽容、友善、互助、为他人奉献甚至牺牲的美德品 质。C 错误。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 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 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A 项,正确。 B 项,“高超、精湛的技艺不仅是实现‘物质变换’的目标的必要条件”错误,由原文“然而, 如果劳动者缺少基本的技艺,那么他们的劳动就无法实现‘物质变换’这个目标”可知,实 现“物质变换”的目标的必要条件是“基本的技艺”,而不是“高超、精湛的技艺”,选项 偷换了词语。B 错误。 C 项,“单个的劳动者已经没有可能依靠自己完成某项任务”错误,由原文“对于任何单个的 - 4 - 劳动者而言,要想完全依靠自己的劳动完成某项任务,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可知,“单 个的劳动者已经没有可能依靠自己完成某项任务”说法过于绝对。C 错误。 D 项,“涂尔干指出”理解有误,结合原文语句“正如法国学者涂尔干指出的那样,劳动者个 体将会越来越直接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相对于社会和他人的依赖性,越来越感受到自己作为 某个集体或整体的环节意义”可知,涂尔干说的是劳动者的主观意识与感受,而并非“涂尔 干”自己的观点,选项曲解文意。D 错误。 故选 A。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 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 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 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 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 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 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 活动。其内涵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信息通信产业部分,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 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二是数字经济融合部分,即传统产业由于应用数字技术 所带来的生产数量、质量和生产效率提升,其新增产出构成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数字经济特色鲜明。首先中国的数字经济覆盖面更加广泛, 囊括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等多个领域。其次,中国数字经济独有的政府支持和企业创新双 驱动模式效果显著,推动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此外,中国数字经济的市场应用较为广泛, 民众接受度高于世界其他国家。最后,不同于其他国家只有大企业参与数字经济创新,中国 不仅有大企业引领创新,各中小企业的创新参与度也很高,表现活跃。 (摘编自张莉《中国数字经济须正视挑战》) 材料二: 当下,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不断实现历史性突破,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数字经济大 - 5 - 国。同时,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联合国《2019 年数字经济报告》显示,中美 两国是全球数字经济领跑国家。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2018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 31.3 万 亿元,占 GDP 比重为 34.8%。产业数字化效能也在不断提升,2018 年,产业数字化规模为 24.9 万亿元,占 GDP 的比重为 27.6%。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崛起,网络零售额、移动支付交 易规模均位居全球首位。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正常工作与生活轨迹。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数字 经济依托 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大型互联网平台优势,不仅为 疫情联防联控和复工复产作出贡献,更成为对冲疫情影响、提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让行 业、企业、政府、学术界甚至是个人都越来越意识到数字经济的重要性。 (摘编自高晓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材料三: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我国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的广度深度不 断扩展,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产业组织形态和实体经济形态不断重塑,数字经济已经成 为我国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但同时,数字经济发展中 面临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首先是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当前,数字经济在第三产业中发展较为超前,第一、二产 业相对滞后;在东南沿海发达省市数字经济发展较好,而西部省区市在规模和增速上都普遍 落后;在消费领域数字经济发展较快,而生产领域技术和资源投入仍然不足,创新、设计、 生产制造等核心环节的实质性变革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 其次是融合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不足,信息化投入的试错 成本和试错风险超出企业承受能力。新兴产业虽然发展快但体量尚小,平台经济、分享经济 等新模式新业态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有限。 再次是治理能力和制度建设滞后。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线下线上问题聚合交 错,市场运行更加复杂,线下不规范问题在线上被快速复制放大,一些新型经营不规范问题 持续涌现。现有监管框架条块化与属地化分割,而数字经济发展跨领域与跨地区特点突出, 传统监管已不能适应跨界融合发展需要。还有些新的业务领域存在制度空白,给行业发展带 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洪慧民《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4. 下列关于“数字经济”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经济关键生产要素是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其重要载体是现代信息网络。 - 6 - B. 数字经济用以提升效率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推动力是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 C. 数字经济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其重要性已得到全社会一致认同。 D. 数字经济在中国呈现出覆盖面更广、驱动模式独特、市场应用较广泛等鲜明特色。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政府支持和企业创新驱动下,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目前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已位居世 界前列。 B. 我国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但当前也存在产业、地区等发展不 平衡现象。 C. 2018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 31.3 万亿元,占 GDP 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产业数字化规模居 全球首位。 D.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也带来一些弊端,如市场运行更加复杂,出现了新型经营不 规范问题。 6. 根据材料三,谈谈如何发展我国数字经济。 【答案】4. C 5. C 6. ①加大投入,合理布局,促进各产业、各地区、各领域均衡发展。②夯实融合发展基础, 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③加强制度建设,改革监管框架,提升治理能力。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下列关于‘数字经济’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 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 项,“其重要性已得到全社会一致认同”表述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二“在抗击疫情过程中, 数字经济依托 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大型互联网平台优势,不 仅为疫情联防联控和复工复产作出贡献,更成为对冲疫情影响、提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让行业、企业、政府、学术界甚至是个人都越来越意识到数字经济的重要性”可知,只是让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数字经济的重要性”,但并不说明“得到全社会一致认同”。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 - 7 - 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 一一进行比对。 C 项,“产业数字化规模居全球首位”于文无据,材料二说“产业数字化规模为 24.9 万亿元, 占 GDP 的比重为 27.6%。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崛起,网络零售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均 位居全球首位”,居全球首位的是“网络零售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而不是“产业数字化 规模”。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结合文中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根据题 干要求,回到原文中筛选关键信息,分点概括作答即可。 题干已给出答题区域,找到材料三,筛选“发展我国数字经济”可能面临的问题,找到解决 问题的办法,或材料中直接提出的主要方法概括作答。 “首先是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第一、二产业相对滞后……西部省区市在规模和增速上都 普遍落后……生产领域技术和资源投入仍然不足,创新、设计、生产制造等核心环节的实质 性变革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针对不平衡现象,产业要合理布局,地区要均衡发展,投入 不足要加大投入; “其次是融合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不足,信息化投入的试错成 本和试错风险超出企业承受能力。新兴产业虽然发展快但体量尚小,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 新模式新业态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有限”,针对基础薄弱问题,显然要夯实融合发展基础; 对于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要让他们各自加强薄弱部分,做大做强; “再次是治理能力和制度建设滞后……现有监管框架条块化与属地化分割,而数字经济发展 跨领域与跨地区特点突出,传统监管已不能适应跨界融合发展需要”,要提升治理能力,加 强制度建设,同时要改革监管框架,适应时代发展。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 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 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 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 - 8 - 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 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 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 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 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 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 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 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 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 坡。 - 9 -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 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 76 岁了。我已经走了 12 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 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 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道。 “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 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 运吧。 (选自人教版《小说阅读》选修教材)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质朴清新,反对战 争的深刻主题得以体现。 B. 小说以“我”为全知视角,讲述了一个“现在进行时”的故事,“我”的出现增加了作品 的真实感,亲切感。 - 10 - C. 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自己,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意在表现他老迈唠叨、对外界 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 D. 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表现人物心理,虽然没有一句情绪化的语言,但老人的内心之痛 却细致入微的体现出来。 8. 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概括。 9. 小说为什么以“桥边的老人”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年迈体弱,疲惫不堪;②充满爱心,淳朴善良;③热爱家乡,厌恶战 争。 9. ①题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主要人物,引发阅读兴趣;②明确典型的环境和场景,展 现了人民因为战争而颠沛流离,美好家园被摧残的景象;③有利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老 人最终选择留在桥边,是对命运的绝望,是对战争的控诉,使小说主题深刻,震撼心灵。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 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 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 项,“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错误。原文是“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法西 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 B 项,不是“全知视角”,而是“有限视角”;“讲述了一个“现在进行时”的故事”说法不 正确,原文是“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 C 项,“意在表现他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说法错误,原文大意是表现老人 最终选择留在桥边,是对命运的绝望,是对战争的控诉。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 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 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 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 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此题从“年迈体弱,疲惫不堪”“充满爱心,淳朴善良”“热爱家乡,厌恶战争”等角度概 - 11 - 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例如,,结合文中“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 镜”“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等分析,这几处肖像描写表现了老人的年迈体弱,疲惫不 堪。 结合文中“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可 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等分析,这几处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充满爱心, 淳朴善良。 结合文中“政治跟我不相干”“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他说, ‘我 76 岁了。我已经走了 12 公里,再也走不动了’”“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等分析可知,这几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表现老人热爱自己的家乡,厌恶战争。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标题的作用的能力。对小说标题作用的分析做到五看:一看标题内容,包 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含义:是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主要事件;二看与主旨的关 系:可否作为文眼,能否揭示小说主题,是否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否是作者的情感的触 发点;三看与人物的关系:能否表明人物性格,是否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四看手 法:是否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五看与情节的关系:是否起到线 索作用。答题时,要联系人物、情节、环境和主旨来分析。 标题是文章的文眼,本文以“桥边的老人”为题,“桥边”交代了小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 “老人”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利于刻画人物性格,引发阅读兴趣。小说小说选取“浮 桥”这一特定场景,写在“涌过桥去”的逃难人群中,一个老人却因眷恋故土和心爱的动物 而不忍离去,展现了战争造成人们美好家园被毁、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景象。小说的主要 情节是通过“我”与“桥边的老人”的对话完成的,“我”问故乡,问动物,问政治以及老 人的对答,揭示出了老人的善良、无助,从而揭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那浮桥仿佛一个窗 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们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小说的结尾老人最终选 择留在桥边,是对命运的绝望,是对战争的控诉,使小说主题深刻,震撼心灵。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 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 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 析人物形象。本题可以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 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 - 12 - 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 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 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 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 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 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 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4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祯,字维卿,安化人。隆庆五年进士。除高平知县,征授御史。万历初,傅应祯以直 言下诏狱..,祯与同官乔严、给事中徐贞明拥入护视之,坐谪长芦盐运司知事。迁归德推官、 礼部主事,三迁顺天府丞。十八年,洮河有警,极言贡市..非策,因历诋边吏四失。帝以纳款 二十年,不当咎始事,遂寝其议。召为左佥都御史,再迁户部右侍郎..。赵用贤以绝婚事被讦, 户部郎中郑材复诋之。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材愤疏诋祯祯遂乞休不允御史宋兴祖请改材他部 避祯全大臣体乃出材南京。祯寻调兵部,进左侍郎。二十四年,日本封贡事偾①,首辅赵志皋、 尚书石星俱被劾。廷臣议战守,章悉下兵部。祯等言:“今所议惟战守封三事。封则李宗城 虽征,杨方亨尚在。若遽议罢,无论中国数百人沦于异域,而我兵食未集,势难远征。宜令 方亨静俟关白②来迎则封,不迎则止。我以战守为实务,而相机应之。且朝鲜素守礼,王师所 屯,宜严禁扰掠。”而疏内言志皋、星当去。诏诘祯,止令议战守事,何擅及大臣去留,姑 勿问。志皋自是不悦。有欲即用为尚书者,志皋以故憾,阴沮之。而张位、沈一贯雅与经略 邢玠、经理杨镐通,亦不便祯所为,言祯非将材,惟萧大亨堪任。帝不听。甘肃缺巡抚,祯 以刘敏宽名上。给事杨应文言敏宽方坐事勘,不当推举。帝以诘祯。祯言:“前奉诏,敏宽 须巡抚缺用,臣故举之。”帝怒祯不引罪,调之南京。后考察,南京言官拾遗及祯,遂命致 仕。久之,起南京刑部尚书。逾年复引疾..,不俟报径归,帝怒,竞夺祯职闲住。未几卒。 (选自《明史·卷二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九》,有删减) 【注】①封贡,指的是册封和通贡互市。偾,失败。②关白,日本天皇成年后,辅助总理万 机的重要职位,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丞相。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材愤/疏诋祯/祯遂乞休/不允/御史宋兴祖请改材他部避祯 - 13 - /全大臣体/乃出材南京/ B. 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材愤/疏诋祯/祯遂乞休/不允/御史宋兴祖请改材他部避祯 /全大臣体/乃出材南京/ C. 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材愤/疏诋祯/祯遂乞/休不允/御史宋兴祖请改材他部避祯 /全大臣体/乃出材南京/ D. 祯驳材/疏语侵其父洛/材愤/疏诋祯/祯遂乞/休不允/御史宋兴祖请改材他部避祯 /全大臣体/乃出材南京/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诏狱”就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如 明代的锦衣卫就是诏狱的一种。 B. “贡市”是中国古代一种贸易,指外国或异族商人随贡使到指定地点进行贸易。 C. “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 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 D. “引疾”是指中国古代官员们辞去官职的一种方式、借口或原因,指托病辞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祯关心国事,积极献策献言。在朝廷大臣讨论对日本应采取的措施时,他曾经上奏,分 析形势,陈述利弊,积极表达了自己坚决反对对日妥协的态度。 B. 李祯不畏权贵,为人正直敢言。傅应祯因直言入狱,他不怕得罪皇上,入狱看护;在首辅 赵志皋、尚书石星都被弹劾时,他也进言应当罢他们的官。 C. 李祯树敌众多,幸得皇上保全。在有人打算立即擢用他为尚书之时,赵志皋因为旧怨暗中 作梗,张位、沈一贯等人也进言说他坏话,然而皇上却没有采纳。 D. 李祯委过于人,终致惹怒君王。甘肃巡抚空缺时,他把正在接受调查的刘敏宽的名字报上; 在皇帝询问此事时,他把过错推到皇上身上,皇帝把他调往南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以纳款二十年,不当咎始事,遂寝其议。 (2)诏诘祯,止令议战守事,何擅及大臣去留,姑勿问。 【答案】10. B 11. C 12. A 13. (1)皇帝认为对方已归顺二十年了,不应当再追究当初的事,就搁置了他的意见。 (2)皇上下诏书责问李祯,只命令你讨论战守的事,为什么擅自涉及大臣的去留问题,姑且 不要再过问此事。 - 14 -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 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 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 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 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中,这句话的大意是:李祯驳斥郑材的奏疏,话语侵犯到他的父亲郑洛。郑材愤恨,上 疏指责李祯,李祯就乞求退休,皇上不允许。御史宋兴祖建议调郑材到其他部以避开李祯, 保全大臣的体统,于是就将郑材外放到南京。“祯驳材疏”为主谓宾短语,中间不可隔开, 由此排除 A、D 两项;“祯遂乞休”为主谓短语,中间不可断开,由此排除 C 项。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 C 项,侍郎,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 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 副。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 “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 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 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 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 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 导致误判 A 项,“积极表达了自己坚决反对对日妥协的态度”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李祯反对立即开战, - 15 - 主张“俟关白来迎则封,不迎则止”“以战守为实务,而相机应之”,这是说李祯认为应该 看时机来决定如何对付,其实是一种妥协政策,并不能说是“坚决反对妥协”。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 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 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在 考查课内文言时,还要注意平时的阅读和复习。 本题翻译时要主要以下重点字词:(1)“纳款”:归顺;“当”:应该;“咎”:追究;“始”: 当初的;“寝”:搁置。(2)“诘”:责问;“止”:只;“何”:为什么;“擅”:擅自; “姑”:姑且。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 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 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 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 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 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 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 意译。 参考译文: 李祯,字维卿,安化人。隆庆五年中进士。任高平知县,召调为御史。万历初年,傅应 祯由于直言被下到诏狱,李祯和同任御史的乔严、给事中徐贞明一起进去看护他,因此被贬 谪为长芦盐运司知事。(后来)升为归德推官、礼部主事,三次升迁后为顺天府丞。十八年, 洮河有警报,他竭力进言贡市失策,就一一指斥边防官吏四项失职。皇帝认为对方已归顺二 十年了,不应当再追究当初的事,就搁置了他的意见。被任命为左佥都御史,再升为户部右 侍郎。赵用贤因断绝婚姻的事被攻击,户部郎中郑材又指责他。李祯驳斥郑材的奏疏,话语 侵犯到他的父亲郑洛。郑材愤恨,上疏指责李祯,李祯就乞求退休,皇上不允许。御史宋兴 祖建议调郑材到其他部以避开李祯,保全大臣的体统,于是就将郑材外放到南京。李祯不久 调到兵部,升为左侍郎。二十四年,日本封爵纳贡的事没有办成,首辅赵志皋、尚书石星都 被弹核。朝廷大臣讨论战守,奏章都下到兵部。李祯等进言:“现今所商议的只有战、守、 - 16 - 封三件事。封则李宗城虽然被召调,但是杨方亨尚在。如果忽然主张罢除,不要说中国几百 人沦陷在外国,我们士兵粮食尚未聚集,形势不允许远征。应当命令杨方亨静候关白来迎接 使臣就封,不来迎就停止。我们将战守做为实在的事,看时机来对付。而且朝鲜一向遵守礼 制,王师屯驻的地方,应当严禁骚扰抢占。”奏疏内进言赵志皋、石星应当去职。皇上下诏 书责问李祯,只命令你讨论战守的事,为什么擅自涉及大臣的去留问题,姑且不要再过问此 事。赵志皋从此不喜欢李祯。有人打算立即擢用他为尚书,赵志皋因以前的不满,暗中阻止。 张位、沈一贯和经略邢玢、经理杨镐很要好,也不认为李祯的作用便利,进言李祯不是将材, 只有萧大亨可以胜任。皇帝不采纳。甘肃缺乏巡抚,李祯把刘敏宽的名字报上去。给事杨应 文进言刘敏宽正因事受审查,不应当推举。皇帝将这责问李祯。李祯说:“以前奉诏刘敏宽 等待巡抚缺时擢用,所以臣推举他。”皇帝生气李祯不认罪,就调他到南京。后来考核官员, 南京的谏诤官员在考察之后纠弹官员过失时牵涉李祯,就命令他退休。很久以后,起用为南 京刑部尚书。过了一年又托病求退,不等批复就离职回去,皇帝发怒。皇帝最后却削夺了李 祯的官职让他闲住。没多久死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6 小题,20 分) 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徐子与谳狱①江南 杨继盛② 寥落白云司半虚,看君此去更何如? 西曹月满幽人榻③,南国星随使者车。 塞雁不堪行断夕,秋风况是叶飞初。 秣陵④故旧如相问,为道疏狂病未除。 注:①谳狱,审问案情。徐子与奉旨将赴江南。②杨继盛(1516~1555):长期做官南京,后 至京师,因弹劾奸臣严嵩而入狱,本诗为其狱中所作。③西曹句:西曹是刑部的别称,幽人, 幽居之人,此处指囚徒。④秣陵: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南京。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既有送别友人的感伤,又有狱中明志的慷慨,柔情宛转而又不乏执著。 B. 如今白云司中寥落半虚,诗人对友人寄予厚望,希望友人南下可以改变此种局面。 C. 诗人借想象中的月色和星光,描摹友人星夜兼程,奉旨前往江南审案的画面。 D. “塞雁行断”表达深重的别愁,“况是”二字强调此别后心境将日益萧瑟的悲情。 【答案】C - 17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 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 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 项,“诗人借想象中的月色和星光”错误,“西曹月满幽人榻,南国星随使者车”一句中, 根据注释“因弹劾奸臣严嵩而入狱,本诗为其狱中所作”“幽人,幽居之人,此处指囚徒” 可知,“月光”是实写,只有星光才是虚写。 故选 C。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 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 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 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 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 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桂州腊夜 戎昱①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②,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③,辛苦向天涯。 [注]①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唐大历初年被镇守荆南的卫 伯玉辟为从事,后漫游湘桂间。大历后期宦游至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 昌巙的幕宾。这首诗是他到桂州第二年岁暮除夕之夜所写。②残漏:残夜将尽时的滴漏,漏, 漏壶,古代计时器。③骠骑:骠骑将军的简称,这里借指诗人的主帅李昌巙。 A. 诗歌首联写除夕守岁,诗人直坐到三更已尽。“尽“赊”二字表现出作者浓重悠长的乡思 和离家万里的处境。 B. 颔联乃诗人于忧愁之中凄然入睡,梦回故园所见之景。思乡情重,诗人在梦中甚至听见寒 夜里雪落竹丛之声。 - 18 - C. 诗歌的最后一联与首联相呼应,点出诗人宦游在外,归途漫漫,岁暮不得归的原因,并以 此收束全诗。 D. 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诗人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辅以环境气氛的渲染, 呈现出隽永含蓄、深情绵邈的艺术风格。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分析诗歌 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 项,“诗人在梦中甚至听见寒夜里雪落竹丛之声”错误。作者听见寒夜里雪落竹丛之声并非 在梦中,而是真实的感受。诗的三四两句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 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前句说醒,后句说睡。“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 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凄清。这把寒夜的环境气 氛渲染得很足。那个“偏”字,更细致地刻画出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感受,似有怨 恼而又无可奈何。“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在“梦”之 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就使“梦”带 上了悄怆的感情色彩。 故选 B。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②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③处,松煤浅染饱霜兔。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①此诗是黄庭坚被贬戎州(今四川宜宾)时为黄斌老送他一幅横竹画而作。②此君,指 竹子。③石泓,砚台的别称。 A. 一、二句写黄斌老在块垒难平之下进行创作,故画出的竹子气势峥嵘,不同凡响。 B. 三、四句写卧龙一般的竹子屈服困顿在雷霆之下,实际上是隐喻诗人被贬的遭遇。 - 19 - C. 五、六句描述黄斌老在明朗的窗下,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这幅优雅的横竹图。 D. 七、八句写画上三块石头是防止竹子画好了像龙一样飞去,表现黄斌老画技的高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 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 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 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 项,“屈服困顿在雷霆之下,隐喻诗人被贬的遭遇”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竹子像卧龙横 卧雷霆不能惊,您与青竹全都忘了形”,是赞扬黄斌老所画之竹的处变不惊的气度,选项过 度解读。 故选 B。 【点睛】此诗开头第一句就写出“酒浇胸次不能平”,这是借三国魏阮籍的故事说明黄斌老 画竹是有所谓而作,是在“酒浇胸次不能平”的心情下画的,同时又是诗人以此自道。当时 政局为章惇、蔡京搅乱,黄庭坚和黄斌老二人都很不满。画家本来就有“喜画兰、怒画竹” 的说法,因此这句诗既表达了斌老,同时也表达了黄庭坚自己的郁愤不满的心情。 “吐出苍竹岁峥嵘”的“吐”字下得极好,说明这幅横竹画创作动机非凡,是把“胸次 不能平”的心中块垒呕心沥血地吐出来,所以才画得如此头角峥嵘,不同凡响。它在凛冽的 岁暮也是高昂挺拔的;它像卧龙一样硬朗,在风雷之下硬着腰身,不为它所惊,不为它所屈。 这正象征了他们两人都能顶受住当时的政治旋风,忠于自己的理想。第四句“公与此君俱忘 形”,是解释上句“卧龙偃蹇雷不惊”的,竹之所以能不为风雷所惊,是因为斌老画竹时把 自己的品格、精神全都灌注渗透在他所画的竹上,与竹融化为一。人有高尚的品格,才画得 出高尚的画,这和作诗一样,“诗之等级不同,人到那一等地位,方看得那一等地位人诗出”, “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见徐增《而庵诗话》)。因此这句诗也是双关,既歌颂了 斌老艺术胸襟的阔大,也透露出了作者自己的创作思想和他的人品,竹不为雷霆所惊,正如 他们处变不惊。下面两句是叙斌老作画的情景,石松即石砚,在明朗的窗下,斌老用兔毫笔 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优雅的横竹图,除画了横竹之外,还画了几块石头,让竹子盘根于 其上,像这样处理,是考虑到竹子像龙一样夭矫、灵气,如果没有几块石头,把这些像龙一 样夭矫的竹子蟠曲起来,它会像张僧繇画的龙一样,有朝一日把眼点了,就会乘雷霆破壁飞 去。这样便歌颂了斌老画技的高超。古人多以龙比况竹子,这是用了费长房的故事,见《神 - 20 - 仙传•壶公》,壶公以竹杖使费长房骑之到家,后弃于山坡上,竹杖化为青龙。章惇诗:“种 竹期龙至,栽桐待凤来。”黄庭坚咏竹多爱用此典故,如《从斌老乞苦笋》:“南园苦笋味胜 肉,箨龙称冤莫采录。”《和师厚栽竹》:“葛化龙陂去,风吹阿阁鸣。”用卧龙去描写横竹 是最恰当不过的。 这首诗是古体诗,前四句用庚韵和青韵,平声;后四句用御韵和遇韵,仄韵;平仄交替, 增强了诗的音节美。黄庭坚的诗以炼句著名,像“吐出苍竹岁峥嵘”的“吐”字,“卧龙偃 蹇雷不惊”的“偃”字,“晴窗影落石泓处”的“落”字,“松煤浅染饱霜兔”的“饱”字, “中安三石使屈蟠”的“屈”字,都下得异常突兀,使人读起来有挺拔瘦劲之感,末尾说三 石屈蟠,怕横竹飞去,尤为隽永有味。 17.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塞上曲送元美 明 李攀龙 白羽如霜出塞寒, 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 多少征人马上看。 A. 首句勾勒出一幅信使带着那份如含严霜的羽书,冒着塞外的寒风策马飞奔的画面。 B. 次句运用借代手法,以“胡烽不断”代指异族频频入侵,战报直入朝廷,局势之严峻尽在 不言中。 C. 第三句把边塞的月夜写得非常静美,既衬托情意,暗示时间,又与下文“征人”看月相照 应。 D. 征人马上望月,表达了将士们立功边塞的豪情,也表达了希望元美勉力边务,不辱使命的 感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 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 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 项,“征人马上望月,表达了将士们立功边塞的豪情”错误,“马上望月”表达的应该是戍 - 21 - 边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故选 D。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 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 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 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 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 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三首(其三) 张耒 枣径瓜畦经雨凉,白衫乌帽野人装。 幽花避日房房敛,翠树含风叶叶香。 养拙①久斑藏姓氏,致身②安事巧文章。 汉庭卿相③皆豪俊,不遇何妨白发郎。 【注】①养拙:谓才能低下而闲居度日,退隐不仕的自谦之辞。②致身:出仕。③白居易诗 有云:“汉庭卿相皆知已,不荐扬雄欲荐谁?”借扬雄的典故表明自己才华卓绝却无人引荐 的苦闷。 1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枣径瓜畦”写出乡村生活的恬静,“白衫乌帽”描绘出诗人山野农夫般的朴素形 象。 B. 颔联写幽花躲避夏日骄阳,村里低矮的草屋聚敛在一处;绿树迎风招展,风带来绿叶的芳 香。 C. 诗歌前两联选取远离官场的农村夏日景象,用语平易晓畅,恬淡优美的景色透露出诗人清 闲的心境。 D. 尾联和白诗一样写到“汉庭卿相”,却反其道行之,丝毫没有不被赏识的失落与惆怅。 19. 诗人在本诗中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8. B 19. ①借景抒情;前两联描写夏日田园山村宁静优美、清凉惬意的风光, 表达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烘托自己归隐后的清闲心境; ②对比反衬;颈联以闲居度日与出仕做官便不能精心雕琢文章进行对比,反衬心境安闲、轻 - 22 - 松、愉悦,流露出对目前生活的满足之情; ③用典抒情;尾联反用白居易“汉庭卿相”的典故,称自己“不遇何妨”,表达自己愿意远 离官场,终老乡间的归隐之情。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 项,“村里低矮的草屋聚敛在一处”错误,颔联“幽花避日房房敛”中的“房房”,根据下 句“叶叶香”的对偶可以推测,并非指“房屋”,而是指花房,即“花冠”“花心”,“敛” 指聚拢,朵朵幽花为躲避烈日暴晒而把花瓣聚拢在花心。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 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枣径瓜畦经雨凉”一句,写出田园特有的风光,枣树荫庇的小路,种满瓜果的田地,在雨 后一片清凉,而“白衫乌帽野人装”的诗人在田园之中,满心惬意;“幽花避日房房敛,翠 树含风叶叶香”紧扣题目“夏日”,写出日光强烈,花心紧敛,微风轻拂送来草木清香的情 景,显得安静娴雅,流露作者对村庄风光的喜爱之情,也透露出作者归隐时的闲适悠然心境, 这是借景抒情; “养拙久斑藏姓氏,致身安事巧文章”把自己隐居守拙与“致身”无暇写好诗文进行对比, 以出仕忙于公务来反衬归隐的愉悦轻松之情; “汉庭卿相皆豪俊,不遇何妨白发郎”一句,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反用白居易为无人引荐而 苦闷的典故,来表达即使“不遇”,也对自己这个“白发郎”毫无妨碍,有远离官场,终老 山村的意愿。 【点睛】诗歌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 情、借事抒情、借古讽今;其中应用最多的便是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中,有即景抒情(即选取眼前所见景物即兴抒情)、借景抒情(为表达某种特定情感 而有意识地选取含有那种情感的景物来抒情,如杜鹃——思归、柳树——离别等)、移情于景 - 23 - (将人的情感转移到景物之上,写景物有了某种情感,通常都用了拟人手法,如本诗中“长 江悲已滞”)、融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中没有表达作者情绪的字词,但景物本身所蕴含的特点 已烘托出作者的情感,如凄凉景象往往代表心情悲伤,秀美景色往往表示作者喜爱赞美之情 等) 这些手法并非泾渭分明,常会混合使用,总之,“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要注意把握景中 所含之情,才能将顺利答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2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自述在江州的居住环境潮湿荒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_______”,一句表示蜀地与秦地之间少有往来的情形, 用“_______”进一步表明蜀地与秦地之间没有人可以通行的道路。 (3)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一句与“不忘初心”表达的情怀相同,“_______”一 句点明作者坚信自己纯洁的品质并没有亏损。 【答案】 (1). 住近湓江地低湿 (2). 黄芦苦竹绕宅生 (3). 不与秦塞通人烟 (4). 西当太白有鸟道 (5). 退将复修吾初服 (6). 唯昭质其犹未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型默写和理解型默写两 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型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 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湓、塞、修、唯、昭、犹。 三、语言文字运用(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快速崛起,强力推动了媒体融合,带来了一场“传播革 命”,极大地改变了文艺创作、生产、评论、传播和消费等各个环节。文艺生态发生了 的变化,文艺评论也出现了 的新特征。但是,近年来,作为文艺评论的重要对象, 文艺作品因为资本等市场力量和互联网等科技力量的强力介入,其数量呈爆炸式增长,但质 量上却 。 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 )。不管技术如何进 步,也改变不了评论者对文学作品创作主体的决定性影响,不管网络文艺如何喧嚣热闹,更 改变不了文艺评论引领大众审美潮流和社会价值判断的功能和作用。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 - 24 - 能够发现和解决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 的形成,而且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因此, 文艺批评者要 、主动应对,坚守艺术理想、批评精神和独立品格,引领文艺朝着健康 繁荣的方向阔步前进。 2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铺天盖地 空前绝后 良莠不齐 当仁不让 B. 翻天覆地 空前绝后 参差不齐 首当其冲 C. 铺天盖地 前所未有 良莠不齐 首当其冲 D. 翻天覆地 前所未有 参差不齐 当仁不让 2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B. 是多出精品、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C. 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引领风尚、提高审美的重要力量。 D. 是提高审美、引领风尚、引导创作、多出精品的重要力量。 23.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优秀的文艺评论,能够发现和抵制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 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而且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 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 B. 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 品的精髓,而且能够发现和抵制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 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 C. 不仅优秀的文艺评论,能够发现和解决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 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而且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 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 D. 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 品的精髓,而且能够发现和解决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匡正文艺风气,推 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 【答案】21. D 22. A 23. B 【解析】 【21 题详解】 - 25 -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 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 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铺天盖地:形容来势猛,声 势大,到处都是。此处指文艺生态的变化大而不是声势大,故应该选择“翻天覆地”;前所 未有:从来没有发生过的。空前绝后:指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 无二。也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此处新特征应该之前未有,不能断言包括以后,故应该选 择“前所未有”;参差不齐:本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侧重于品质,不能用于形容水平、成绩等。此处 对象为文艺作品质量,所以应该选择“参差不齐”;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 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此处是指文艺批评者要积极主动,故应该选择“当仁不让”。 故选 D。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 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此处根据后文提示,文艺评论作用对象首先应是文学作 品的创作主体,其次是文艺作品和文艺评论等的阅读者即大众,最终是对社会风气的作用, 排除 C 项、D 项;再根据行为先后逻辑顺序排序,应是先创作才有精品,排除 B 项。 故选 A。 【23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 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 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 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 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 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此题“不仅”应放在“优秀的 文艺评论”之后,排除 A、C 两个选项;“解决”和“倾向”属于搭配不当,排除 C、D 两个 选项。根据内容的递进关系,应先是具体性的帮助创作者、读者和观众,然后才是对抽象性 的文艺风气、文明风尚等产生影响,故可排除 A 选项。 故选 B。 - 26 -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 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 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 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 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 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四、写作(60 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我校于 2019 年 11 月 19 日举行了 2020 届高三学生“高考倒计时 200 天誓师大会”,大 会上无论是领导讲话还是学生代表发言都反复提到了以下一些词语: 泪水 疲惫 欢笑 执着 超越 感伤 初心 友谊 竞争 实力 那么你眼中的高三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请你写一篇发言稿,选择上面 2--3 词语作为关键词, 并以高三学子的身份在这次高三誓师大会上作主题发言。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题目自拟;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不忘初心,超越极限,铸就辉煌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不忘初心,超越极限、铸就辉煌》。 高三,是一个充满竞争、充满压力的阶段,谁都想在挑战中超越,在超越中充实,在充 实中收获幸福的果实。当别人都在努力时,你只有做得更好,才能让自己准备得更充分,才 能在竞争中、高考中取得最后的胜利。今天,在还有 200 天就要高考的日子里,我想对你说: 与其徘徊犹豫,不如不忘初心,超越极限,铸就最后的辉煌。 是啊,十几年漫长的等待,十几年艰苦的跋涉,十几年力量的积蓄,我们的初心到底是 什么?与我而言,就是不负父母、老师的期望、不负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为我们的命运奋 力一搏。 回首高三生涯,我为同学们的付出感到骄傲:自习课上,为了提高效率而站着学习的身 影;课间十分钟,争着抢着向老师问题的情景;成绩无法提升时焦灼的目光和痛苦的泪水; 考试失利时通红的眼睛和倔强的目光;熄灯后蹲在宿舍楼道里看书的执著;跑操前争分夺秒 看书的急迫……这一切一切,让我作为一名高三的学子而感到自豪,更为你们的父母有这样 - 27 - 懂事、要强的儿女而感到由衷的欣慰。成绩已经不是衡量你们的唯一尺度,最主要的是,你 们不忘初心、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对得起为你们操劳奔波的父母。 可是,学习并不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的,我们也有许多的困惑……剩下的 200 天,我 还有潜力可挖吗?对手都那么优秀,我能超过她们吗?还有,听说高考有不确定性,万一我 高考失利怎么办……面对大家的困惑,我想说的是与其徘徊犹豫,不如不忘初心,超越极限, 铸就最后的辉煌。 还记得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吗?它谱写了一曲在极度困境中不断超越极限、挑战自我 的英雄赞歌。那位历经磨难却无法磨损其英勇意志的老人,用他奋斗的人生观告诉我们:一 个人战胜困难的极限可以达到别人无法企及的程度。 所以,在距离高考只有 200 天的时候,我们没有时间再去怀疑自我,没有时间去想高考 的结果。但我相信,汗水浇灌的花朵终将盛开在辉煌的终点。对那些考一本有困难的学生, 我想说:即使失败了,也要做顶天立地的英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 人与海》中的这句话一直深深地震撼着我。今天,我把它送给你,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 希望你们记住: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因为超越极限不是一句口号,要想实现它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艰苦的努力。同学们,我们 要学会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激情,从点滴小事中寻找动力。拿起笔来吧,记录生活中的感动, 把它们放在你的心里,贴在你课桌上,让我们时时从这里汲取精神的养料,找到学习的动力, 不忘初心,挑战高考的极限,让我们都行动起来,用我们最后的努力,为 200 天后铸造辉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也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解答 此类题目,需要首先审清题目要求,然后抓关键词、关键句等把握材料内容,然后最后确定 最佳立意。本则材料中的关键词都是关于 2020 届高三学生“高考倒计时 200 天誓师大会”, 大会上无论是领导讲话还是学生代表发言都反复提到了以下一些词语。写作任务也很明确: 围绕我们眼中的高三的生活,选择上面 2--3 词语作为关键词,请你写一篇发言稿,并以高三 学子的身份在这次高三誓师大会上作主题发言。这就要求我们写作内容要围绕高三生活展开, 观点也应该是围绕高三生活应该怎样度过来展开;关键词要选 2 到 3 个,而且要使之形成有 机关联;另外对于誓师大会发言稿的语境要求也不容忽视。该命题有一定的限制性,“以高 三学子的身份在这次高三誓师大会上作主题发言”限定了写作者的身份、读者的身份,写作 的大背景和小情境;而关键词“泪水、疲惫、欢笑、执着、超越、感伤、初心、友谊、竞争、 实力”的选择,则是此次立意的关键。 - 28 - 参考立意: 1.不忘初心,超越极限,铸就辉煌 2.面对竞争、执着奋斗、不负芳华 3.擦干泪水、挑战自我,超越极限 4.面对竞争、用实力说话 写作素材: 1、对极限的挑战,其实就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每一次挑战的成功,就意味着生命价值的一 次提升。同学们,年轻的我们怎能甘于平庸?请记住:挑战高温的极限,矿石才会百炼成钢; 挑战苦难的极限,心灵才会绚烂芬芳;挑战高考的极限,让我们 200 天后铸造辉煌! 2、是谁在吟咏:“假如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假如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便只 是背影”?是谁在高呼:“立根原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 北风“?又是谁在高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些声音像闪电刺穿了天空, 像天雷激荡着海水,照亮了穹宇,鼓起滔天巨浪,澎湃、撞击着岩石堤岸,铿锵豪放、遒劲 恣肆,似近实远,亦真亦幻。是勾魂的号角,引魄的魔音,诱我向前不息,召我步履不辍。 高考路上,让我们擦干泪水、挑战自我,砥砺前行。 3、高考路上,我坚守我的阵地——校园、教室、课堂,不曾向着外边多姿多彩的世界犹疑踟 蹰、挪动半步。并不是我不热爱那些泛着津津甜味清爽惬意,满富麦香、泥土滋味的阳光, 只因我心中有一个恒定的梦想,便不容我想入非非心猿意马朝三暮四,不许我懈怠放松懒散 疲沓。而高考路上也使我明白了:人生无极限,奋斗无止境。不管高考结果如何,我们都应 该挑战自我,为自己赢得一份尊严,给父母一个承诺。这让我想起了作家汪曾祺说过的话: 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调动起来,倾力一搏,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 这才叫活着。 4、人总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创造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奇迹。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 母亲将 1 岁大的孩子独自留在家里,当她办完事回家时,在楼下恰好看到孩子正爬上窗口, 并从三楼窗口摔落下来。她拼命奔过去,刚好接住从楼上摔落的孩子。消防队以此做了一个 实验:把一个重量和孩子相等的麻袋从三楼推下,让全体队员轮流站在那位母亲的位置上去 接袋子,结果没有一个人能接住。我一直为这个爱的奇迹深深感动。一个无意义的麻袋,是 无论如何也不会激起消防队员超越极限的潜力的,但它也恰好证明: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在 座的每一位同学,你们谁敢说,我的努力已经达到了极限?相信你自己,200 天,我们可以创 造奇迹! - 29 - 5、我想对你和所有在座的同学说,应该这样面对高考: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但要心态平和; 把握眼前,不问结果。不管能不能考上本二,我们都要对自己十二年的学习生涯负责,对父 母老师的无私付出有所交代。在结果没有出来之前,一切皆有可能。到现在还在犹豫该不该 学,该不该努力,这种想法简直太幼稚。我承认高考有不确定性,但我更相信,高考是科学 的,它能检验出你的真实水平,只要你在知识储备和心态平和上锻炼到位,高考一定能给你 一个满意的答案!出现意外的毕竟只是个别现象,而且大多与心态有关。 结构层次:本文可以采用递进式结构,首段引材料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不忘初心,超越极 限,铸就辉煌,然后先谈自己的初心是什么,接着介绍我们充实的高三生活以及学习生活中 的一些困惑,然后指出解除困惑的做法就是不忘初心、超越极限。最后发起号召,结束全文! - 3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