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之诗句赏析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之诗句赏析学案

诗歌鉴赏之诗句赏析(学案)‎ ‎【命题揭秘】‎ ‎ (二)考查角度高考对诗句表达效果的考查角度主要有:阐明诗句的含意;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简要说明诗句所运用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 ‎【典例剖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  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被贬职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诗意助读】 (登上快哉亭,只见)雨过天晴,树上的蝉畅快地鸣叫着;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大病初愈,(但因乡愁太重,)频频把盏;梦醒之后,倚楼远望,内心乡愁无限。斜阳中,乌鸦飞向古刹投宿;暮霭中,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一片凄迷的草色之中。一年一度的秋风,最能动人归兴,而今滞留他乡,无计归去,眼见得梦想成空,徒然催人早生华发而已。‎ 问题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析颈联“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思维建模:  第一步:描景象 描写的画面:斜阳中,乌鸦飞向古刹投宿;暮霭中,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一片凄迷的草色之中。‎ ‎           第二步:明作用 鸦投古刹,自是黄昏时万物栖止的典型代表;而落日余晖,又隐隐约约透露出诗人时不我待的迟暮之感。天色已晚,自然界的飞禽均有所栖,而自己的归宿又在哪里呢?“草 将野色入荒城”,用连绵的草色象征思念的深切,贺铸写的是秋草,其中又暗寓失意之恨。诗人于怀乡思归之中,又寄托了自己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 参考答案:此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艺术义)暮霭之中,夕阳飞鸦、鸦归古刹、草入荒城,渲染了一片萧瑟、凄冷的意境,(文本义:本义、深层义,言外义)寄托了作者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抒发了怀乡思归之情。(情感义)‎ 真题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2017年全国卷1)‎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文本义)(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艺术义)(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情感义)(2分)‎ 再次品味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注】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 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 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浏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C.颔联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颈联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15.有评价说本诗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15.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江畔边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拘留自己,有意将楼台层层遮掩。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 ‎【解题攻略】  赏析诗句四技巧 ‎1.弄懂表层含意  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回答此类问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 ‎2.把握句式特点 ‎ 类型       特点               类型       特点 倒装句有种错位的美          互文句 有种开合的美 对仗句有种整饬的美           炼字句 有种凝练的美 ‎3.关注表达技巧  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4.注意句子位置  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类型                        特点 首句             点题、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中间句     转折文意、承上启下 尾句             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含蓄隽永(以景结情句)‎ 解题步骤 ‎1、解读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 ‎2、抓住特点:抓住诗句写法或内容上突出的一点简析 ‎3、点出情境: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4、整合答案:按照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 ‎【对点通关】‎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上林春令·十一月三十日见雪   毛滂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落花飞絮蒙蒙,长忆著、灞桥别后。‎ 浓香斗帐自永漏。任满地、月深云厚。夜寒不近流苏,只怜他、后庭梅瘦。‎ 张炎《词源》云:“诗难于咏物,词为犹难……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体会本词结句“夜寒不近流苏,只怜他、后庭梅瘦”的妙处。‎ ‎ ‎ ‎ ‎ ‎ ‎ ‎ ‎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注】上,惟留汉将功。‎ ‎【注】 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结合全诗,赏析“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的妙处。‎ ‎ ‎ ‎ ‎ ‎ ‎ ‎ ‎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 ‎ ‎ ‎ ‎ ‎ ‎(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 ‎ ‎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  (1)“蝉曳残声过别枝”这句用词十分精到,请赏析。(4分)‎ ‎  答:‎ ‎ ‎ ‎                 ‎ ‎ ‎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概括。(4分)‎ 答:‎ ‎ ‎ ‎ ‎ ‎ ‎ ‎ ‎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在旅途中的孤苦之状。诗人用“细草”“微风”“独舟”等意象营造了旅 夜幽寂凄清的氛围。‎ B.颔联描写了野阔星垂、江流月涌的景象,明丽的景象,浑雄的境界,正好表现了诗 人忧国忧民的阔大胸襟。‎ C.颈联上句既是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意,下句表面上自我解嘲,实质上抒发了羁旅 漂泊中的孤苦凄凉之情。‎ D.诗人将“细草”“孤舟”等景象,放置于阔大的星空平野之间,在对比中增强了诗人 自己凝重的孤独感。‎ E.本诗既写旅途风貌,又抒发内心情感。前两联点明“旅夜”,后两联紧扣“书怀”,语 言清丽,结构谨严。‎ ‎15、本诗尾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 ‎ ‎ ‎ ‎ ‎ ‎ ‎ ‎ ‎ 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以村行为线素,用多彩之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乡野山村送人的景色。‎ B.首联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C.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描绘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D.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给读者带来唯美秋色的视觉联想。‎ E. 最后两句设为问答,直抒胸臆,抒写对幽静山村如家乡般美好的赞叹。‎ ‎(1)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 ‎ ‎ ‎ ‎ ‎ ‎ ‎ ‎ ‎ ‎(2)颔联“万壑有声含晚霞,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传通的名句,请分析这两句为人们赞叹传诵的原因。‎ ‎ ‎ ‎ ‎ ‎ ‎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至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     陆游 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苹汀下钓筒。‎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注:这首诗是宁宗庆元二年陆游在故乡山阴时,据梦中所得而补写,他时年七十二岁,已在家乡闲居多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項是(5分)   A.首联写诗人驾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缭绕的江河湖泊中飘然来往。   B.颔联写诗人乘小舟特意前来寻访“溪友”,可是没有访得溪友,索性坐下来握竿垂钓。   C.“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   D.诗人问诸公:吴中近亊你们知道吗?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 ‎ ‎  E.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15.本诗的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 ‎ ‎ ‎ ‎ ‎ ‎ ‎ ‎ ‎ 八、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8分)         东园雨坐书怀     刘 崧 鸟自鸣春花自开,离人去住总兴哀。荒村道路兼泥潦,故里田庐半草莱。‎ 万姓疮痍谁复问,群雄爪角自相摧。东南竟日愁昏黑,消息虚传首屡回。‎ ‎[注]刘崧(1321-1381),字子高,泰和人。生活于元末明初的战乱年代,元末举于乡。洪武三年以人才荐,授职方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   (1)请简要赏析“鸟自鸣春花自开”一句诗。(4分)   ‎ ‎ ‎ ‎ ‎ ‎ ‎ ‎(2)诗歌第二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在内容上与上下诗句有怎样的联系?(4分)‎ ‎ ‎ ‎ ‎ ‎ ‎ ‎ ‎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灞上秋居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4.下列对这 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描绘了灞原上撩人秋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萧森画面。‎ B.第三句不禁让人想起“落 叶归根”这个成语,作者这时看到他乡落叶顿有自己羁留外地、盼回故乡之感。‎ C.第四句中“寒”字写出了深秋已至,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一灯如豆,无法取暖,贫寒交迫的生活让作者难以维系。‎ D.尾联诗人大发感慨,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间接写出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E. 这首诗写景,不假浮词雕饰;写情,不作无病呻吟。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15.这首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多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 ‎ ‎ ‎ 诗歌鉴赏之诗句赏析(教案)‎ ‎【命题揭秘】‎ ‎(一)炼句 炼句中要炼的句子一般是全诗中极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句子。这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 ‎(二)考查角度 高考对诗句表达效果的考查角度主要有:阐明诗句的含意;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简要说明诗句所运用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  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被贬职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诗意助读】‎ ‎(登上快哉亭,只见)雨过天晴,树上的蝉畅快地鸣叫着;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大病初愈,(但因乡愁太重,)频频把盏;梦醒之 后,倚楼远望,内心乡愁无限。斜阳中,乌鸦飞向古刹投宿;暮霭中,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一片凄迷的草色之中。一年一度的秋风,最能动人归兴,而今滞留他乡,无计归去,眼见得梦想成空,徒然催人早生华发而已。‎ 问题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析颈联“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思维建模:‎ ‎  第一步:描景象 描写的画面:斜阳中,乌鸦飞向古刹投宿;暮霭中,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一片凄迷的草色之中。‎ ‎  第二步:明作用 鸦投古刹,自是黄昏时万物栖止的典型代表;而落日余晖,又隐隐约约透露出诗人时不我待的迟暮之感。天色已晚,自然界的飞禽均有所栖,而自己的归宿又在哪里呢?“草将野色入荒城”,用连绵的草色象征思念的深切,贺铸写的是秋草,其中又暗寓失意之恨。诗人于怀乡思归之中,又寄托了自己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 参考答案:此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艺术义)暮霭之中,夕阳飞鸦、鸦归古刹、草入荒城,渲染了一片萧瑟、凄冷的意境,(文本义:本义、深层义,言外义)寄托了作者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抒发了怀乡思归之情。(情感义)‎ 真题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2017年全国卷1)‎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E )(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文本义)(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艺术义)(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情感义)(2分)‎ 再次品味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注】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 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 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浏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C.颔联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颈联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15.有评价说本诗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4.BC 15.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江畔边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拘留自己,有意将楼台层层遮掩。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 ‎【解题攻略】‎ 赏析诗句四技巧 ‎1.弄懂表层含意 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回答此类问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 ‎2.把握句式特点 类型 特点 倒装句 有种错位的美 互文句 有种开合的美 对仗句 有种整饬的美 炼字句 有种凝练的美 ‎3.关注表达技巧 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4.注意句子位置 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类型 特点 首句 点题、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中间句 转折文意、承上启下 尾句 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含蓄隽永(以景结情句)‎ 解题步骤 ‎1、解读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 ‎2、抓住特点:抓住诗句写法或内容上突出的一点简析 ‎3、点出情境: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4、整合答案:按照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 ‎【对点通关】‎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上林春令·十一月三十日见雪 毛滂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落花飞絮蒙蒙,长忆著、灞桥别后。‎ 浓香斗帐自永漏。任满地、月深云厚。夜寒不近流苏,只怜他、后庭梅瘦。‎ 张炎《词源》云:“诗难于咏物,词为犹难……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体会本词结句“夜寒不近流苏,只怜他、后庭梅瘦”的妙处。‎ ‎【答案】 梅花雪中不畏寒冷,不同流俗,不趋炎附势,只在冰清玉洁中独弄清影。这白雪寒梅的形象寄托了词人孑然独立的志趣,象征了词人超拔绝尘的品格。‎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注】上,惟留汉将功。‎ ‎【注】 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结合全诗,赏析“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的妙处。‎ ‎【答案】 (1)虚写(想象)手法,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想象友人要去的地方。(2)上句写出雁门山地,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下句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3)突出它们地理位置的重要,以及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为结句的抒情做了铺垫。‎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3分)‎ ‎ ‎ ‎ ‎ ‎ ‎ ‎(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4分)(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单写“通感”并加以分析,也可得1分。)‎ ‎(2)答案示例:苦闷、抑郁的心境。(1分)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又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2分)“浮生”、“凉”、“又”等词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1分)‎ 或答闲适、自得其乐。(1分)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昨夜三更时分的一场好雨,让作者倍感爽快。(2分)“殷勤”等词 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态度明确,1分。简要表述下片词句意思,2分。结合下片分析作者感情,1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蝉曳残声过别枝”这句用词十分精到,请赏析。(4分)‎ 答:‎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概括。(4分)‎ 答:‎ ‎1、曳字抓住了蝉声悠长的特点,用得新颖别致,摹状精切传神,残字捕捉的是将止未止的蝉声,这种鸣叫有独特的声响和音色,能诱发读者的想象。这两字形象地描摹了蝉在飞行过程中的鸣叫声,不仅蝉有动势,而且有声有特色,给人以凄凉、孤寂、冷清之感。‎ ‎2、落泊失意、他乡作客的悲凉;对家乡的怀念;·怀才不遇的身世的感慨;面对现实的悲叹与无奈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在旅途中的孤苦之状。诗人用“细草”“微风”“独舟”等意象营造了旅 夜幽寂凄清的氛围。‎ B.颔联描写了野阔星垂、江流月涌的景象,明丽的景象,浑雄的境界,正好表现了诗 人忧国忧民的阔大胸襟。‎ C.颈联上句既是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意,下句表面上自我解嘲,实质上抒发了羁旅 漂泊中的孤苦凄凉之情。‎ D.诗人将“细草”“孤舟”等景象,放置于阔大的星空平野之间,在对比中增强了诗人 自己凝重的孤独感。‎ E.本诗既写旅途风貌,又抒发内心情感。前两联点明“旅夜”,后两联紧扣“书怀”,语 言清丽,结构谨严。‎ ‎15、本诗尾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14.(5 分)BC(B 项“忧国忧民的阔大胸襟”错;C 项“羁旅漂泊中的孤苦凄凉之情”错,颈联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与无奈之情)‎ ‎15.(6 分)示例:①本联运用设问,由所见之景而生问,自问自答,表达内心无法诉说而只有自知自言的无奈与伤感。(2分)②“天地一沙鸥”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比作天地间飘飞的沙鸥,以天地的阔大反衬沙鸥的微小,凸显诗人的孤弱,突出了其漂泊无依之苦。(4 分)(若从抒情方式回答,根据答案酌情给分)‎ 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以村行为线素,用多彩之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乡野山村送人的景色。‎ B.首联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C.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描绘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D.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给读者带来唯美秋色的视觉联想。‎ E. 最后两句设为问答,直抒胸臆,抒写对幽静山村如家乡般美好的赞叹。‎ ‎(1)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万壑有声含晚霞,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传通的名句,请分析这两句为人们赞叹传诵的原因。_______‎ ‎8.CE C.对比的作用在于“通过强烈的反差,突出事物的某种性质”。第二联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而不是“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E.尾联情绪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诗人的心情由悠然转而怅然 ‎(1)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哀伤。(2)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3)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衬。‎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至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 陆游 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苹汀下钓筒。‎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注:这首诗是宁宗庆元二年陆游在故乡山阴时,据梦中所得而补写,他时年七十二岁,已在家乡闲居多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項是(5分)   A.首联写诗人驾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缭绕的江河湖泊中飘然来往。   B.颔联写诗人乘小舟特意前来寻访“溪友”,可是没有访得溪友,索性坐下来握竿垂钓。   C.“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   D.诗人问诸公:吴中近亊你们知道吗?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   E.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15.本诗的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试题答案:‎ ‎14.BD(B项“偶经”可见诗人不是特意寻访。D项“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说法错误。“吴中近事均知否?”自问自答。高诉好友每家的团扇上都画着他)   15.①色彩浓淡相衬,景物相映生姿。雨后荷花分外洁白,碧绿的荷叶上停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色彩描写极为生动。②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洁白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上下翻飞。③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相结合。白色的荷花、红色的蜻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冲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八、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8分)    东园雨坐书怀 刘崧 鸟自鸣春花自开,离人去住总兴哀。荒村道路兼泥潦,故里田庐半草莱。‎ 万姓疮痍谁复问,群雄爪角自相摧。东南竟日愁昏黑,消息虚传首屡回。‎ ‎[注]刘崧(1321-1381),字子高,泰和人。生活于元末明初的战乱年代,元末举于乡。洪武三年以人才荐,授职方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   (1)请简要赏析“鸟自鸣春花自开”一句诗。(4分)   (2)诗歌第二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在内容上与上下诗句有怎样的联系?(4分)‎ ‎14.(1)乐景写哀情(衬托、反衬),(1分)鸟只是自己在春天里鸣叫,花只是自己在春天里开放,表达了美好的春景无人欣赏,(1分)透露了作者的寂寞与哀伤。(2分)(4分,意思对即可。)   (2)第二联写出了乡间破败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2分)既交代了上一 联作者“哀”的原因,(1分)也是下一联战乱造成的结果。(1分)(4分,意思对即可。)‎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灞上秋居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4.下列对这 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描绘了灞原上撩人秋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萧森画面。‎ B.第三句不禁让人想起“落 叶归根”这个成语,作者这时看到他乡落叶顿有自己羁留外地、盼回故乡之感。‎ C.第四句中“寒”字写出了深秋已至,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一灯如豆,无法取暖,贫寒交迫的生活让作者难以维系。‎ D.尾联诗人大发感慨,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间接写出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E. 这首诗写景,不假浮词雕饰;写情,不作无病呻吟。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15.这首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多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14.CD。【解析】C项,深秋确实有寒意,但本句并非突出贫寒交迫,而是在表现诗人因孤寂、凄冷而觉得寒;D项,并非间接写出,而是直接写出。‎ ‎15.①手法:使用以动衬静和烘托(衬托)的手法。露珠滴落的声响衬托出环境的寂静,与闲云野鹤般的僧人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②情感:表现出诗人长夜未眠的孤独之感和自身仿佛为世所抛的忧虑之感。③结构(艺术效果):与尾联的感慨自然衔接,使情感的强烈爆发水到渠成,不显突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