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 ‎。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 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 身体长得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 颖,主题有教益。‎ D.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 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 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 行为也具有深厚寓意。‎ ‎2.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4分)‎ ‎3.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 ‎ 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他六岁就开始读经书、学八股;八岁起开始接触史学,启蒙者是他的母亲。后来在父亲指导下,他从头至尾点读完了《纲鉴易知录》,后来又花了半年时间,点读了年编体通史《通鉴辑览》,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个概略的了解。与此同时,他还跟母亲学习了《说文解字》。   他就是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先生十一岁,已开始读报,关心时事。1898年戊戌变法,风云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成了他心目中的楷模。他读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文章、著作,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   他十五岁开始阅读正史,或抄录或点读,极其认真,且阅读速度惊人,能日读十四卷,每读书必从头至尾看完。十六七岁间,其父按苏常一带读书人家教子弟读书的常用方法,要他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通读一遍,以便在做学问之初,可知整个学问的概况及分类,知道天下学问有哪几种,每种源流派别如何,对学术史作一鸟瞰。他读得很认真,花了两年多时间,将经、史、子三部全部读完,只是集部读了一半。   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又阅读了《日知录》《廿二史札记》等书,着重学习怎样阅读史书及写作札记的方法。后来在经学名家丁桂征先生的指引下,他又花了三四年功夫,将有关小学的书及《十三经注疏》精读一遍,使经学、文字学成为治史的得力工具。1904年,他在邑人创设的“读书阅报社”听了元史专家屠寄先生的一次讲座,深受影响,开始研读辽金元史,从此爱好民族问题的研究。那年他二十三岁,首次读遍了“二十四史”。   先生每读书必用朱笔圈识,或眉批,或将材料抄录,加题识或按语,分类保存,在此基础上写成读书笔记。待有心得,意见成熟,即写成札记、论文或专著。如此五十年如一日,形成了先生扎实的治学功力及精切严谨的学风和文风。   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上海圣约翰大学爱国师生为悼念被杀害工人举行罢课,并在校内下半旗志哀,以示对帝国主义的抗议。美籍校长卜芳济竞蛮横地将当时的国旗拉下,踩在地上。于是全校师生愤而离校,并谋创光华大学。张寿镛先生任校长,知名学者如钱基博、胡适等激于爱国热忱,纷纷执教光华。当时已应沪江大学之聘的先生,看到光华初创,便决定赴光华任教,为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出一把力,争一口气。从此,几与光华终生相伴。   他进光华后,每周上课十多节,先后开过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文字学等十余门课程。他常穿深色长衫或袍子,戴一副深色近视眼镜,谦逊、质朴、睿智而又自信,具有东方学者的风度和气质。他的课极富魅力,很多受业学生认为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他上课时带几本古籍上堂,先以刚劲挺拔的书法板书一二段提纲,然后边踱方步边缓缓讲授,言词清晰,语气平和,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先生虽自称是个专门读书的人,但他历来反对死读书。他认为读书不能脱离实际,学问在空间,不在纸上。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1月29日常州沦陷。当时他对女儿说:“我已年过半百,决不向日本人低头!”他虽然生活清苦,但是立身持正,志节凛然。那时候常州,城门口有日本兵的岗哨,行人经过时要脱帽,他“遂不帽,誓言吾必光复乃戴帽”。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光华大学复校,翌年他特地在上海买了一顶六合帽戴上,扬眉吐气,昂然归故乡。    (摘编自陈吉龙《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传》)   相关链接:   (1)吕思勉(1884-1957),与陈寅恪、陈垣、钱穆并称为近代史学四大家。他学识渊博,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同时又极富获取新知的热情。治学领域广泛,在中国通史与多项专史的研究上都有建树,并撰写了大量教学用书和通俗读物,同时关注国事,心系民生。    ——‎ 李波《吕思勉与二十世纪前半期的新史学》   (2)先生不喜走访知名人士,自述见名人辄自远,不涉无谓的社会交际。没有学历学位,无党无派,遵从父训,一生唯好教书授业,小学、中学、大专、大学都教过。1926年进入光华大学,不久即受聘为史学系系主任,遂自托为终身归宿,前后凡30余年。    ——王家范《吕思勉与“新史学”》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吕思勉父亲依照苏常一带读书人家教子弟读书的常用方法,指导吕思勉通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便他在做学问之初对整个学问概况及分类有了解。   B.吕思勉六岁开始读经书,八岁接触史学,十一岁开始读报,十五岁开始阅读 正史,二十岁开始研读辽金元史,这些都是在父母的启蒙和指导下进行的。   C.吕思勉治学领域广泛,对中国通史和多项专史以及文字学都颇有研究,他在 光华大学曾开通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文字学等十余门课程。   D.吕思勉关注国事,爱国忧民,光华大学初创之际,已应沪江大学之聘的他毅 然决定赴光华任教,为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出一把力,争一口气。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吕思勉十几岁时就结识戊戌变法风云人物康有为、梁启超,阅读他们的文章、‎ 著作, 受他们的思想影响,把他们奉为心目中的楷模。   B.吕思勉读书认真且速度惊人,每读一书,必从头至尾看完,到二十三岁时已 将“二十四史”读了几遍,奠定了他成为史学家的坚实基础。   C.吕思勉学识渊博,国学根底深厚,具有东方学者的风度和气质,在光华大学 先后开设十余门课程,他讲课引经据典,深受学生喜爱。   D.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身居沦陷区常州的吕思勉,不齿于行人向城门口的 日本岗哨脱帽行礼的行为,发誓光复后才戴帽子。   E.吕思勉不喜结交知名人士,更不涉足无谓的社会交际,没有学历学位,遵从 父训,一生唯好教书,从小学到大学各学段学生都教过。 6.作为一位优秀的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治学成功的要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辞曰:臣之壮也 辞:推辞 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8.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沛公安在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是寡人之过也 ‎9.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晋侯”“秦伯”中的“侯”“伯”都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 子、男五等爵位。‎ B.“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 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行李”,文中的意思是“出使的人”;今天的意思通常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 子等。‎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 与“志”“记”意思同。‎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秦王方还柱走 还:环绕 B.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比:并,列 C.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借助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遭受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C.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12.从这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耿直刚烈,太子丹催促荆轲前去刺秦,荆轲虽屈于权势,但仍然毅然悲壮 辞别。‎ B.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蒙蔽秦王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C.镇定从容,秦武阳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国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 智化解。‎ D.忠义赤诚,荆轲希望生擒秦王,以便谋求秦燕长久和平,来酬谢太子丹。‎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5分)‎ (2)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4.‎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____________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_ ”。‎ ‎(2)漫步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襟抱与情怀:《荆轲刺秦王》“_____________ 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是荆轲赴汤蹈火的毅然决然。‎ ‎(3)《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________________”,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_________________ ”,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4题;共12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 ‎ 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 ‎②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高档电 器也不再望尘莫及了。 ③他在学习上坚持博学审问,对待工作更是兢兢业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 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④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不肯认真研究调查,他对于群众的意见总 是充耳不闻,所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评。 ⑤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 识,被弄得左支右绌,狼狈得很。 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的节目走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 中一举夺冠的小姑娘更是成为谈论的焦点。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④⑤⑥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出版社除了将本身的品牌作为吸引受众的内容进行推广,利用直播、短视频等 形式传播外,图书营销还有在社交平台做线上活动这个必选项。 ‎ B.运用互联网思维有助于优化治理,比如“最多跑一次”改革,办事程序能删繁 就简的原因,仰赖的就是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办事流程的全面再造。‎ C.观众跟随着这档浸润理想情怀的节目,回顾科学技术的研发过程,感知科学家 的创造力,把握时代的脉搏,激发前进的动力,受到各界一致好评。 ‎ D.该研究团队揭示了用化学方法制备干细胞的科学原理,开发了简单、高效制备 干细胞的新技术,为优化制备途径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和解决方案。‎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 , 。 , , , 。‎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 ⑥③④①②⑤ B ②⑤①④⑥③ C ②④⑥③①⑤ D ⑥④②⑤③①‎ 18.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3分) 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 树叶掬起温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 溪流吟唱欢快的歌曲,向你诉说春天的故事。‎ 四、写作(50分)‎ ‎19.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在一条条道路上行走。这些道路,或许是车水马龙的街道,或许是诗意盎然的小径,或许是成长与追求的道路……在这些道路上,你总会遇到一些故事,看到一些风景,听到一些声音……‎ 请选择让你印象深刻或感动的内容,选择适当的内容,将“_________的路上”补充完整并以之为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 ‎1.【参考答案】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B项,那句话主要说明“父亲”的恶习肆意形成背离了“爷爷”的愿望;C项,“情节跌宕起伏”错误,本文情节发展自然,水到渠成;D项,“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错误,主要是“爷爷”要偷学染布手艺。‎ ‎2.心态:反映出“爷爷”在产业被抵债之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分析:①“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是因为内心痛苦,没兴趣嚼黄豆了;②“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寓意其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答出心态给2分,每点分析2分。意思答对即可)‎ ‎3.①生动揭示“爷爷”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③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 B(研读辽金元史是在屠寄先生的影响下进行的。)‎ ‎5.CE (A项吕思勉并没有结识康梁二人,也不是读了二人的著作,受其思想影响才奉其为楷模的。B应为“首次读遍了二十四史”, D原文并没有他“不齿于行人”行为的意思。)   6.(1)父母启蒙指导,名家引领:吕先生读书受母亲启蒙,经父亲指导学会许多读书方法;治学中得到经学家丁桂征先生、史学家屠寄先生的指引影响。   (2)治学态度勤奋执着:吕先生治学中阅读了大量书籍,积累大量史学知识;潜心科研,五十年如一日。   (3)治学方法科学严谨:吕先生为了治史,还学习了经学、文字学,学习了阅读史书以及写札记的方法。   (4)治学领域广泛:他在光华大学先后开过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文字学等十余门课程。   (5)甘于平凡:不喜欢走访名士,不涉无谓的社会交际。   (4分,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给满分;没有分析,酌情扣分。回答“做学问灵活,不死读书”亦可酌情给分。)‎ ‎【答案】‎ ‎7.D.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D项 “武”应为“使用武力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即“武德”。‎ ‎8.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特殊句式。例句“有何厌”,宾语前置句。B项“在安”‎ ‎,宾语前置句。A项“也”,D项“也”表示判断句,C项“为”表示被动,被动句。‎ ‎9.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D项《左传》中的“传”不同于“志”“记”,是解说经义的文字。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答案】‎ ‎10.C ‎11.D ‎12.A ‎13.(1)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 ‎(2)荆轲在后面紧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非常吃惊,事情突然发生,根本没想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 ‎【解析】‎ ‎10.假借:宽容,原谅。‎ ‎11.A项,连词,于是,就/副词,竟然;B项,介词,按照/连词,用来;C项,连词,于是/介词,凭借;D项,均为连词,表修饰。‎ ‎12.“屈于权势”分析不当。‎ ‎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1)句关键词:“既”“奉”“发”。第(2)句关键词:“逐”“卒”。‎ ‎(【答案】(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2)风萧萧兮易水寒 ‎(3)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解析】‎ ‎【精准分析】此题考查背诵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中最容易写错的字有: “兴隆”的“隆”,“倾颓” “萧”“ 蹴”等。此外,还要注意不要漏字。‎ ‎15.答案:A ‎ ‎【解析:①“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使用错误,不能用来形容大自然山水。②“望尘莫及”指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使用错误。③“博学审问”指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求教。④“充耳不闻”‎ 指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⑤“左支右绌”原指弯弓射箭的姿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⑥“温文尔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使用错误。故选A 。】 16.【答案】D ‎【考点】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A.出版社除了…外,图书营销…中途易辄 B.…的原因,仰赖的就是…重复赘余 C.“受到各界一致好评”的主语不是观众,偷换主语。 D.正确。‎ ‎17.答案:A(衔接题,衔接的就是因果逻辑。“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这是个提示语,读之自然会形成一个疑问:“为什么要插上柳条?”下文定要回答这一原因,而且还要接住“柳条”这一话题。显然,⑥和③是紧接前文提示语之后的。而③又将话题转移到“生命力”上,那么紧承其意的应该是④了,然后④又抛出了一个疑问:“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自然是①了。既然这样,自然就有接下去的行为②⑤)‎ ‎18.参考答案:略(3分。每写出一句给1分,要求内容合理、拟人贴切,句式相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