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浙江)(一)
2018届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训练(浙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哲学的指导下,中华民族选择的第一个价值目标,就是求真。那么,什么是真呢?怎样求真呢? 道家的观点是:真就是道,道就是真。道家所说的道,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指自在的天道;另一方面表示人应当追求的理想、超验的精神境界。道家的核心论点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说道是道自身的原因,道只取法于它自己,不能再向外追溯,没有其他因素可以为道所取法。道以自身为法,所以道就是本真。人取法于自然之道,也就求得了本真。 道家强调,本真乃是不为任何人为因素干扰的纯真。道作为本真,既然是自为的,当然就是无为的。在“真”的前面,道家往往加个“天”字,这就是“天真”一词的来历。在老子看来,婴儿的状态,就是得道者的状态,婴儿才配得上“天真”二字,配得上“无为”二字,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任何人为的想法。普通人一旦长大了,就背离了那个原初的本真,就背离了大道。在《老子》一书中,经常出现“如婴儿之未孩(读为咳)”“比于赤子”之类的句子。老子认为,真就是不假人为,就是不矫揉造作。简单地说,就是不要装像。该哭就哭,该笑就笑,这才叫作“率真”,才叫作“真人”,也就是得道之人。 儒家对真的理解,也是建立在道之上。不过,儒家所说的道,指的是人道,表示一种理想的、入世的人格所应有的精神境界。儒家不认同那个本真的天道,强调人道是自为的。儒家心目中的“真”,不是自然意义上的“真”,而是人文意义上的“真”。换句话说,“真”不意味着“自然”,而意味着“应然”。人道作为“真”来说,就是人的一种应然心态。这种心态,可以叫作“真”,也可以叫作“诚”。在儒家眼里,“真”与“诚”是同等程度的观念,通常以“求诚”代替“求真”。孟子鼓励每个人效法义理之天,主张做人要像天那样诚实。“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思诚”就是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在儒家眼里,“求诚”与“求真”是一个意思,所以,儒家非常重视树立“诚”的观念。所谓“诚”,就是自觉了的“真”。朱熹对“诚”的解释就是“真实无妄”,就是“见天理之本然”。在何为“真”的问题上,儒道两家共同的选择,都是以“道”为真。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求真”是儒道两家共同倡导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价值理念。无为和有为既是相反的,又是相成的。儒道互相补充,满足人们不同的精神需求,都有助于人格的完善。正如冯友兰所说的:“儒家教人能负责,道家能使人外物。能负责则使人严肃,能外物则使人超脱。超脱而严肃,使人虽有‘满不在乎’的态度,却并不是对于任何事物都‘满不在乎’。严肃而超脱,使人于尽道德的责任时,对于有些事,可以‘满不在乎’。有儒家墨家的严肃,又有道家的超脱,才真正是从中国的国风中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是‘中国人’。”诸葛亮“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名句,正可以说是关于儒道互补的写照。 1.下列对儒道关于“真”的理论,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儒家主张“效法义理”。 B.道家让人做好自己,儒家教人做好天民。 C.道家欣赏“满不在乎”,儒家推崇“真实无妄”。 D.道家使人淡泊明志,儒家教人宁静致远。 D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的能力。D项,对应原文最后一句“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名句,正可以说是关于儒道互补的写照”。由文意及上下文可知,“淡泊明志”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因为儒家教人负责;而“宁静致远”是道家思想的影响,因为道家教人超脱。D项表达的意思恰好与原文文意相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只有婴儿才是“天真”的,而普通人都是做作的,因为只有婴儿才能保留最不受主观意图干扰的原初本真状态。 B.儒家之所以非常重视树立“诚”的观念,是因为在儒家的观念中,“诚”是“天理”,也是“义理”,是人应该效法的天道。 C.“求真”是儒道共同的价值追求,二者互相渗透,相互完善,构筑了他们不同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国人最基本的价值理念。 D.与道家主张人生要“道法自然”、葆有本真相比,儒家更推崇真诚的人文品质、积极的入世精神,力争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C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C项,无中生有,原文第4段只说“儒道互相补充”,选项中的“互相渗透,相互完善”于文无据。] 3.根据文章内容,在文中画线处填写两句话,使上下文衔接。(不超过30字)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的能力。由画线句的位置和题目可知,填在画线部分的是一个过渡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解答,尤其是要简洁概括上文的内容。由上下文可知,儒家和道家在“求真”方面的区别主要有两个:其一,他们追求的“真”的内涵不同,儒家注重人道,而道家注重天道;其二,所求之道不同,导致了儒家和道家在人生态度上的不同,前者倡导有为,后者倡导无为。 【答案】 儒家注重人道,提倡有为的人生态度。道家注重天道,倡导无为的人生态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科学与人文:医学的双重属性 吕小康 现代医学基本上是围绕“科学地”认识和治疗疾病而建立的。这种医学观的主要特征就在于把人看成相对独立的生物体,从生理学的角度寻找病理机制并据此建立治疗方案,并建立起一整套专业化的现代医疗体系。这种医学观即“生物医学”观。 在对疾病的认知模式上,生物医学倾向于以“病”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从19世纪的器官和组织,到20世纪的细胞和分子,现代医学对自身生理机制的探索日渐细微。在这种把宏观的人向微观的细胞和分子分解和还原的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人”的特征逐渐隐退,身体成为细菌、病原体、免疫细胞等生理名词的指称对象的“斗争场所”。如此,患者眼中的“病”与医生眼中的“病”逐渐产生了本质的区别:患者陈述的只是表面现象,而医生透过现代化的仪器探测后得出的结果以及对这种结果的生理学解释,才是最终的“真相”。 现代医院制度对疾病解释权的垄断,也就意味着患者将全部的信任寄托于医院与医生;患者对疾病解释权的丧失,也伴随着对自身责任最大程度的豁免。如此一来,在责任承担关系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医患不对称性。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大众对医院和医生的期待不断提高,因一些具体利益或细节问题而产生的纠纷很容易演变为各种形式的医患矛盾甚至是恶性冲突。 现实中的医患冲突,凸显了医疗活动的双重维度:它不仅仅是生物医学模式下的一种生理技术,也是一个涉及社会伦理道德、深受社会氛围影响的社会活动,同时具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 现实中的患者对疾病的理解、对症状的陈述、对治疗的需求,除了医生眼中的“生理疾病”因素外,往往夹杂着个人和家庭的心理诉求和利益考量。医生可能认为自己要解决的只是患者的“病”,而患者除了程序性的治疗外,还会衍生出其他要求,如医生的言语关怀、护士的导引态度、接诊时间的长短、收费的高低等。而这些“外围问题”往往是患者投诉的核心问题,也容易使医生、护士和医院其他工作者成为患者迁怒的对象。患者的普遍不满,医学工作者的满腹委屈,成为医患关系恶化的一大诱因。 要想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难题,除了加强制度建设外,还需要医学文化自身的重新建设和对医学本质的深入反思,以及大力提倡人文医学的实践氛围。医学并不能被完全定义为一门科学,至少医疗活动不应当被完全界定为一种科学化的工作;医生的业务能力,不能简单地定义为诊断能力、手术能力等狭义医学指标,还应当包括语言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柔性内容。医务工作者的态度、医院自身的管理、医疗机会是否平等,等等,都是医学从业者和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都是医疗活动的中心事项。从医学教育,到医生执业资格考试,到具体医疗活动的执行与管理,都必须考虑医学的双重属性。只有这样,才能还原医学在社会中的本来面目:给予人类更健康的生存状态,不论以科学,还是人文的名义。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造成医患冲突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患者眼中的“病”仅是表面现象,并不是“病”的“真相”,医患双方在对“病”的认知上不对称。 B.现代医院制度垄断了疾病的解释权,使患者将全部的信任寄托于医院和医生,最大程度地免除了患者自身的责任。 C.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大众对医院和医生的期待不断提高。患者除了程序性的治疗外,还会衍生出其他要求。 D.医疗活动具有双重维度:它不仅仅是一种生理技术,也是一个社会活动。它同时具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 D [D项,是对医疗活动性质的客观陈述,并不是造成医患冲突的原因。]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医学造成了两种不对称:一是医生和患者在对“病”的认知上不对称,一是医院医生和患者在责任承担关系上不对称。 B.在作者看来,相对于对患者的生理疾病的治疗,医生的言语关怀、护士的导引态度、接诊时间的长短、收费的高低等都属于外围问题。 C.在对疾病的认知模式上,生物医学以“病”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人的身体被看成细菌、病原体、免疫细胞等的“斗争场所”。 D.现代医学没有考虑医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结果模糊了医学在社会中的本来面目——给予人类更健康的生存状态。 A [B项,错在“都属于外围问题”。“属于外围问题”是生物医学的观点,而不是作者的观点。C项,原文说的是“生物医学倾向于以‘病’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D项,“模糊了医学在社会中的本来面目”的原因并不是现代医学“没有考虑医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而是只注重医学的科学性而忽视了人文性。] 6.从文中看,应如何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难题? 【解析】 文章前五段论述了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第六段论述了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的方法。在第六段中,首句是本段的中心句,点出了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难题的方法,下面是具体说明。只要明确了这些内容即可轻松得出答案。 【答案】 ①加强制度建设。②重新建设医学文化,深入反思医学本质,不能将医学完全定义为一门科学,在注重医疗活动科学化的同时,还要注重其人文性。③大力提倡人文医学的实践氛围。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罗丹说:“果然!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这话含意深厚,道理何在呢? 我们知道“自然”是无时无处不在“动”中的,物即是动,动即是物,不能分离。这种“动象”,积微成著,瞬息万变,不可捉摸。能捉摸者,已是非动;非是动者,即非自然。照片于物象转变之中,摄取一角,强动象以为静象,已非物之真象了。况且动者是生命之表示,精神的作用;描写动者,即是表现生命、描写精神。自然万象无不在活动中,即是无不在“精神”中,无不在“生命”中。 但是艺术是否能表现“动”呢?艺术怎样能表现“动”呢?我们拿一张照片《行走的人》和罗丹雕刻的《行走的人》一比较,就觉得照片中人提起了一只脚,而凝住不动,好像麻木了一样;而罗丹的石刻确是在那里走动,仿佛要姗姗而去了。罗丹说:“你们问我的雕刻怎样会能表现这种‘动象’?其实这个秘密很简单。我们要先确定‘动’是从一个现状转变到第二个现状。画家与雕刻家之表现‘动象’就在能表现出这个现状中间的过程。他要能在雕刻或图画中,使我们观者能同时看见第一现状过去的痕迹和第二现状初生的影子,然后‘动象’就俨然在我们的眼前了。” 这是罗丹创造动象的秘密。罗丹认定“动”是宇宙的真相,唯有“动象”可以表示生命,表示精神,表示那自然背后所深藏的不可思议的东西。这是罗丹的世界观,这是罗丹的艺术观。 罗丹自己深入于自然的中心,直感着自然的生命呼吸、理想情绪,晓得自然中的万种形象,千变万化,无不是一个深沉浓挚的大精神。这个自然的精神凭借着物质,表现出花,表现出光,表现出云树山水,以至于鸢飞鱼跃、美人英雄。所谓自然的内容,就是一种生命精神的物质表现而已。 “自然”本是个大艺术家,艺术也是个“小自然”。自然创造的过程,是精神的物质化;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物质的精神化。罗丹深明此理,他的雕刻是从形象里面发展,表现出精神生命,不讲求外表形式的光滑美满。但他的雕刻中确没有一条曲线、一块平面而不有所表示生意跃动、神致活泼,如同自然之真。 罗丹的雕刻最喜欢表现人类的各种情感动作,因为情感动作是人性最真切的表示。罗丹和古希腊雕刻的区别也就在此。希腊雕刻注重形式的美,讲求表面的美,讲求表面的完满工整,这是理性的表现。罗丹的雕刻注重内容的表示,讲求精神的活泼跃动。所以希腊的雕刻可称为“自然的几何学”,罗丹的雕刻可称为“自然的心理学”。 自然无往而不美。普通人所谓丑的如老妪病骸,在艺术家眼中无不是美,因为也是自然的一种表现。果然!这种奇丑怪状只要一从艺术家手腕下经过,立刻就变成了极可爱的美术品了。艺术家是无往而非“美”的创造者,只要他能真把自然表现了。 (选自宗白华《看了罗丹雕刻以后》,有删改) 7.下列对罗丹艺术特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捕捉自然动态变化的每个细节,用物象表现自然的真相。 B.注重表现自然内在的精神生命,不讲究作品外在的艺术形式。 C.深入自然中心,感受其气息,通晓其变化,刻画其心理。 D.关注人类的各种情感动作,善于表现人类精神的活泼跃动。 D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的能力。A项,“用物象表现自然的真相”错,原文第4段说“罗丹认定‘动’是宇宙的真相,唯有‘动象’可以表示生命,表示精神,表示那自然背后所深藏的不可思议的东西”。B项,扩大范围,原文第6段说的是“他的雕刻是从形象里面发展,表现出精神生命,不讲求外表形式的光滑美满”。C项说的是罗丹创作的方法,而非其艺术特点。D项,对应的是第7段“罗丹的雕刻最喜欢表现人类的各种情感动作”“罗丹的雕刻注重内容的表示,讲求精神的活泼跃动”,选项解说正确。]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判断,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在艺术家眼中,自然无往而不胜,是因为艺术家可以凭借自己的艺术创造去修补自然本身的缺陷。 B.罗丹不仅能从自然物质的“动象”中体悟到自然的真相,而且能用创作表现自然背后深藏的生命精神。 C.古希腊雕刻艺术讲究形式,求完整,偏理性;而罗丹雕刻讲究内容,求品质,偏感性,表现风格完全相反。 D.艺术家是“美”的创造者,无论怎样奇丑怪状的物体,只要一经艺术家的手,立刻就变成了极可爱的艺术品。 B [本题考查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的能力。A项,原因阐述错误,根据倒数第2段可知,丑的事物在艺术家眼里也是美的,无须修补。C项,无中生有,罗丹的雕刻“偏感性”于文无据。D项,根据原文最后一句可知,“艺术家是无往而非‘美’的创造者”有其充分条件——“他能真把自然表现了”,选项没有提到该条件。] 9.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的能力。首先,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一要解释为何说“照片说谎”,二要解释为何说“艺术真实”。其次,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归纳概括。照片说谎是因为它只表现事物的静态,而“动”才是自然的生命精神,是宇宙的真相。艺术真实是因为经过艺术创造的过程能够表现事物的“动”,能真把自然表现了。 【答案】 世上没有完全静止的事物,“动”才是自然的生命精神,是自然的“真相”;艺术家可以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表现“动”,而照片却难以表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