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 ‎ ‎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2017年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入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 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寻“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 应是成长。唯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生活,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B.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C.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D.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B.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句子,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C.作者围绕“守护好古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及做法。‎ D.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要见物更要见人,保护村落的基础才更坚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B.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C.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D.引用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1958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这——给她以起死回生的力量。‎ 茹志鹃因《百合花》而成名,在荣誉面前,她考虑的是更艰苦的攀登。她以茅盾的鼓励为动力,在创作园地里开始了更加辛勤的耕耘。茅盾文章发表的第二年,是她创作丰收的一年。‎ 六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文艺界的风浪也一阵紧似一阵。对茹志鹃作品的评价分歧愈来愈大,否定意见在逐步升级,甚至要求她放弃自己的风格,去攀登重大题材的高峰,去描写“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在众说纷纭面前,她有点拿不准,感到无所措。1960至1961两年,茹志鹃已离开编辑岗位,从事专业创作,却只写了四篇小说《三走严庄》《同志之间》《阿舒》《第二步》。‎ ‎1963—1964年,文艺界更加充满火药味,束缚乃至扼杀文学创作的清规戒律越来越多。许多长于写重大题材的作家都遭到了批判,何况茹志鹃?“在这风风雨雨中,我惶惶然,茫茫然了,不知怎么奋斗才好了。”她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两年间,只写了《月牙初上》和《回头卒》。《回头卒》是她“文化大革命”前写的最后一篇小说,写得艰苦极了。一篇作品不是发自作家心灵深处,还有什么生命力呢?1964年以后,她除写小量散文外,就近乎搁笔了。这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作家来说,是多么痛心疾首的事啊:“我内心是着急、焦虑的,但是无计可施。因为当时形势要求的,正是我所不能的。我不会处理尖锐的矛盾冲突,不善于写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也极少写过反面人物等等,我愿意克服这些弱点,来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当时称作时代的要求),可是秉性是难移的。”‎ 实际上茹志鹃创作上的荒芜,早在“文化大革命”前三年就已经开始了。在动乱的年代,像她这样以写“儿女情”“家务事”著称的女作家当然不能幸免,她被戴上“文艺黑线的尖子”“文艺黑线的金字招牌”等帽子,遭到了无情的批判。‎ 乌云散去,晴空朗朗,茹志鹃终于迎来了百花争妍的春天。她从上海人民出版社调到《上海文学》,任编委,同年被选为上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国作 家协会理事。‎ ‎“创作上空白,生活却在延续,感情是延续的。”一个在艺术海洋里顽强探求的人,是不会徒劳的。茹志鹃的追求,果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丰收的硕果。‎ 茹志鹃作品中的鞭挞,有其深度和力度,在同类作品中也是高出一筹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她的心在流血,眼中充满了泪水。作家的鞭挞依然是属于她自己的。她说:“我不知不觉地在作品中也使用起批判这一武器。……我发现歌颂固然需要洋溢的热情,而鞭挞需要的热情则十倍于歌颂。而且这种热忱,不是洋溢的、轻松的,它灼灼于内,到了使人心痛的程度,然后才流于笔端。”‎ 从歌颂到鞭挞,这一变化说明,一个作家的思想观点,观察社会的方式、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某一个人生的里程中不能为人们所强求。‎ 茹志鹃“文化大革命”后的作品,在艺术手法上除保留原来的精粹之外,也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茅盾在逝世前几年,虽然已剩下不多的力气,却仍然关心茹志鹃的创作。以其微弱的余光读了她的许多近作,称为由《百合花》般的清新、俊逸“演变为耐咀嚼有回味的静夜的箫声”。‎ 茹志鹃沿着前辈作家为她指明的路,走过了荆棘丛生的沟沟壑壑;又带着无限的思念之情,走向新的生活。‎ ‎(摘编自孙瑞珍《茹志鹃传》)‎ 材料二 ‎1977年,《上海文艺》复刊在即。我调回编辑部时,茹志鹃早已参加了复刊的筹备工作。她那时非常忙,亲自组稿、审稿、改稿、发稿。巴老劫后复出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杨林同志》就是由茹志鹃一手编发的。邓友梅的获奖小说《我们的军长》更是在她启发、催逼、帮助下写出来的。当时还在工厂劳动的宗福先最早的文学作品也是送给茹志鹃看的。‎ 一位作协老同事的儿子也经常送稿请茹志鹃指点,而当时那位同事被错划为“反革命”还在农场服刑。十几年后,这位同事的儿子以优异成绩出国深造,他一说起在自己被打入另册时,是茹志鹃伸出温暖的手,就激动不已……‎ 我总感到,茹志鹃身上有一股正气,不骄不娇,无私真诚,对上从不媚颜,对下从不施压,她表里如一,严于律己,宽厚待人。‎ ‎(选自《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 材料三 茹志鹃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极其贫困。由于两岁丧母,父亲离家出走,她只得随祖母辗转沪杭两地,靠手工劳作勉强糊口。11岁才上小学。祖母去世后,被孤儿院收养。后进上海妇女文化班学习。‎ ‎……‎ 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宽广更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选自百度百科)‎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在茅盾的推荐下,起死回生,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 B.因为要写重大题材,表现“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1960至1961年间,茹志鹃特意离开编辑岗位,去从事专业创作。‎ C.十年浩劫无法浇灭茹志鹃的创作激情,其间她依然能取得较大的成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茹志鹃的处境有所改变,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D.从心灵的微笑到深沉的思索,茹志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文章记录了时代的变异和创作上的迂回曲折,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向往和追求。‎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六十年代初,文艺界对茹志鹃作品评价的分歧,令她感到苦闷,找不到写作方向。‎ B.1963—1964年,文艺界对茹志鹃的批判,使她极度痛苦,无法发自内心写作。‎ C.茹志鹃坚守自己的创作秉性,不改变自己以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1964年前后,就近乎搁笔了。‎ D.茹志鹃的作品加大了对现实鞭挞的深度和力度,作品的视野变得更宽广而深邃,她在艺术手法上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6.材料二选文的标题是“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请结合三则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风雨百合花”的理解。(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16题。‎ 沙 地(节选) 贾平凹 男人叫刘诚,河南人。正赤身趴在沙地上做俯卧撑,三伏天的太阳很焦,沙烫得像炒了一样,他浑身泛着汗油,黑黝黝地放光,撑起来,腔子陷下一个大瓢坑,卧下去,满身就隆起了黑肉疙瘩。如此功夫了半个时辰,末了瘫在那里,像一条掠上滩的鲸鱼,懒懒地向远处看起来。‎ 冷不丁,他安静下来,死眼盯着前边一丛草下的一群蚂蚁,黑乎乎地爬在一只软虫的身上。虫在挣扎着,百般扭动,却被蚂蚁驮着慢慢往前去了。他扑了近去, 用手捏死了蚂蚁,将那软虫儿放在手里;吹着气,走了回来,放在一丛毛柳里去了,还作起那么一个笑。‎ 笑得十分生动。有五分是小孩的纯真,那五分则是做大人的可笑了。‎ 他这种秉性,列湾人见得多了,却都猜摸不透。一半年前,他领着女儿叶叶,卖艺来到列湾村,手脚上麻利,口舌上话大,亏得女儿又十分人才,生意很红。可是,叶叶却得了暴病,突如其来地死了。他大哭了一场,掩埋了女儿,也再不去流浪,想从此在这儿落脚入户,守叶叶的一颗孤魂。‎ 列湾村有两个队长,一个姓李,一个姓谢。他备了一席酒菜,将老李老谢请到一起,两人满脸酒红,哈哈一笑:“这是好事嘛,何况你这么一身本事,我们是同意了!可一个大村,百人百心,我们再开个社员会,给社员做做工作吧。”一月一月过去,社员会却迟迟不开。‎ 刚进门,有人大声喊他了:‎ ‎“河南旦!河南旦!”‎ 村里人一向是这么叫他的,那里边意味着一种鄙夷,他没有恼过,也没有改正过自己的真名实姓。‎ 当下走了出来,看见是列湾村的来举,来举身上的衣服已经破了,满脸的血道,气喘着说:“队长叫你哩!”‎ ‎“是落户的事吗?”他边跑边问。‎ ‎“叫你去打架!”来举说。‎ ‎“打架?”他愣了。‎ ‎“南村又来欺负我们了,我们赶去说理,两厢就打起来了。”‎ 当下他不走了;他知道列湾和南村的矛盾,他是不好去参与的。来举见他不走,就说:“快去呀,用得上你的拳脚了!”‎ ‎“是叫我去行凶吗?”他吼叫起来,“我又不是列湾人,我打人家什么的?”‎ 来举说:“你这‘河南旦’,你要打赢了,列湾能不让你入户吗?难道光让你入户种我们的地,吃我们的粮?!”‎ 他突然大动肝火,一把揪住了来举的领口,提起来,叫道:“你也敢说这话吗?你再说一句!”‎ 来举吓得变了嘴脸。他手却松下来了,一扭头,独自走了。走了五步外,回过头来,来举还待在那里,他叫道:“你这个窝囊坯子!还等着列湾人都被放了血吗?!”‎ 南村人很厉害,追逼了过来,列湾人心不齐,终有两个人被围住,打得趴在地上了。‎ 他一时看得火起,当下将两个拳头提在腰间,一阵风卷了过去。‎ ‎“盐里没你, 醋里没你!”南村人说。‎ ‎“我抱打不平!”他黑着脸说。‎ ‎“你个野猫子种, 快滚开!”‎ ‎“要不滚呢?”‎ 一个小伙子扑了上来,他只扬手一推,仰八叉倒在水里;他便哈哈大笑了。南村一伙人扑上来,压住了他。列湾人一见,就又哗哗后逃。突然,他手脚四边一蹬,一扬,立即有四个人飞出了一丈来远, ‎ 还未爬得起来,他早反身一弹,跳出了二尺远近;剥了褂子,圆睁双眼,叫道:‎ ‎“好啊,有本事的都上来!”‎ 老李老谢跑过来,喜欢地说:“你应该再卸掉他们几条胳膊啊!”‎ 他却恼了:“你让我去蹲牢房?!”‎ 他捡起褂子,斜披在身上,向一个还倒在地上呻吟的受伤者走去;站住了,冷冷地看着,末了,从兜里掏出一个小瓶来,丢在怀里,说:“拿回去温了,敷敷,那个青块就会下去的。”‎ 南村人吃了大亏,老实起来。他声名便抖开来,很快入了列湾户籍。‎ 从此,他不是个流浪人,村里人却依然不大叫他的名字,老小还叫着“河南旦”。‎ ‎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叙述刘诚赤身趴在沙地上做俯卧撑,又营救软虫儿,为后文他替列湾人抱打不平埋下了伏笔。‎ B.‎ 列湾村民来举以入户要挟刘诚,要他跟自己去和南村人打架,刘诚恼羞成怒,但为了落户不得不去。‎ C.小说描写生动形象,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简单描摹,活画出列湾村两位队长自私狡黠的形象。‎ D.小说结尾,列湾村里人依然叫刘诚“河南旦”,虽然称呼没变,但其中的情感已有了微妙的变化。‎ ‎8.小说中的刘诚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贾平凹在小说创作中特别讲究语词的精(简洁)、准(准确)、狠(独到,有力度),请结合文中画线语段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有删改)‎ ‎【注释】戚继光:祖籍山东牟平,明朝抗倭名将。卫指挥佥事:官名。卫所:明代在京师和各地设 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剽悍:矫捷勇猛。薮泽:湖泽。审步伐便利: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大猷:俞大猷,明朝名将。飙发电举: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并著声:都有突出的声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B.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C.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D.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通经史大义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乃因地形制阵法 / 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C.赏罚信 / 愿陛下亲之而信之(《出师表》)‎ D.名更出大猷上 /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戚继光自幼性格洒脱。虽家庭贫穷,但喜好读书,精通儒家经典中的大义,被提拔为登州卫指挥佥事。‎ B.戚继光善于挑选土兵、训练士兵。他发现卫所军战斗力不强,就挑选精悍的士兵,运用独特的训练方法,练成了名闻天下的“戚家军”。‎ C. 戚继光与俞大猷都是名将。戚继光的操行不如俞大猷,可果敢刚毅超过了他。‎ D. 戚继光文武全才, 不仅屡克强敌,还著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2)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 ‎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 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 ‎ 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15.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短歌行》中,作者引用《诗经》中的“ , 。”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 ‎(2)北宋词人张先《翦牡丹·舟中闻双琵琶》中有:“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其中“江空月静”一句,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和《琵琶行》中的“ , 。”两句异曲同工。‎ ‎(3)《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 ‎(5)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第II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文学翻译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著精神?事实上,不懂法语的林纾和精通法语的王寿昌之间的合作,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向中国的读者________了文学翻译中的一个事实:翻译就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合作。这意味着文学的翻译,就是不同时代的合作,不同文化的合作,还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合作。也许正因如此,有关具体的翻译作品的质疑之声,总是________。当文学翻译从襁褓里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巨人之后,质疑之声也变得越来越响亮。‎ 多年来,总是有人________地强调时代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差异,如何在翻译的过程里伤害文学作品原作的精神。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文学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得益于差异的存在。‎ 我________,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会让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损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这是不可避免的,(    )。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是通过整体的力量体现出来的,一部成功的文学翻译作品也应该是整体的,就像有时候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犯上几个小错误,翻译家在翻译一部作品时同样也会犯上几个小错误,对此不必大惊小怪。‎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阐明 不绝如缕 滔滔不绝 承认 B.挑明 不绝如缕 喋喋不休 认为 C.挑明 不绝于耳 喋喋不休 承认 D.阐明 不绝于耳 滔滔不绝 认为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会让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B.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会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C.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会损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D.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会让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损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但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不能以此作为标准 B.或许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判断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C.甚至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判断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D.但是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人体内有两种生物酶同酒精代谢相关。一种叫乙醇脱氢酶,能使酒精转化为乙醛;__①__,能使乙醛转化为乙酸,最终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决定人的酒量大小的是乙醛脱氢酶。如果一个人的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__②__,乙醛容易蓄积在体内,少量饮酒就会出现脸红、心跳加速等现象。而那些酒量大的人,__③__,能迅速将乙醛代谢。他们少量饮酒后,脸色并无变化;但若过量饮酒,脸色会发青,身体也会受到很大伤害。‎ ‎21. 假设《涉江采芙蓉》中“采芙蓉”的是一名女子,请展开合理的联想,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下面的句子,描述要有文采。(4分)‎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很多时候,我们在自然山水中寻觅阳光,在亲朋好友中寻觅阳光,在伟大人物中寻觅阳光……但我们常常忽略了,我也可以是一束阳光,照亮自己,照亮他人。‎ 请以“我也是一束阳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试题答案 语文 ‎1.【解析】选A。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错,根据第三段结尾部分的内容可知,文章意在强调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应保护村落,振兴乡村。C项,“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为“村落不可能……唯其如此,才能……我们的根”。D项,“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错,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 ‎2.【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引用《汉书》中的句子,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而引用《乡土中国》中的话,则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3. 【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范围失当。原文是“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 ‎4. 答案 D 解析 A项,《百合花》发表后才受到茅盾的推荐。B项,因果关系原文依据不足。C项,“无法浇灭茹志鹃的创作激情”“其间她依然能取得较大的成就”错误,其间她只有“创作上的荒芜”“创作上空白”。‎ ‎5. 答案 C 解析 C项,应该是“1964年以后”。‎ ‎6.答案 ①“百合花”可理解为茹志鹃的代表作《百合花》,“风雨”是指小说的发表过程曲折,后来作品又备受批判。②“百合花”象征茹志鹃的命运,茹志鹃一生经历坎坷,风风雨雨几十年。③“百合花”外表高雅纯洁,“风雨百合花”象征茹志鹃在风雨中坚守的高尚人格。④痛苦和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这是对人的磨炼,也是一个人在成长中必须经历的过程。人生在世就必须能够承受并战胜这些“风雨”,生命才能闪耀出夺目的光芒。(一点2分,答出三点就给6分)‎ ‎7.B (3分)‎ 解析:B项错误。刘诚帮助列湾人主要是出于其侠义心肠,看到列湾人受欺负的惨状才仗义出手,从其“我抱打不平!”及对来举说的话均可看出。来举也无以入户要挟其的意思,因为来举无此权限,来举的话更多是一种善意的提醒。‎ ‎8.(6分)参考答案:‎ ①单纯:刘诚救了小虫后露出的笑容透着儿童般的纯真,可见他的单纯。‎ ②善良:刘诚解救沙地上的小虫,把药给受伤的南村人,都表现了他性格中的善良。‎ ③正义:刘诚虽不想介入两村的争斗,但见列湾人受了欺负,抱打不平挺身而出,可见他的正义感。‎ ④粗犷直率:刘诚说话做事直来直往,在他与来举、南村人、老李老谢的对话中都可以看出他性格中的粗犷直率。‎ ‎(写出一点得2分,概括1分,分析1分;答出3三点就给6分。其他答案若能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 6分) ‎ 参考答案一:‎ 语词的精指精炼,要用最节省的话来表达。如开头画线写练功的两句,100多字只出现一个主语“他”,用语能省则省。‎ 语词的准指准确,如开篇画线处的动词“趴”“撑”“瘫”等都切合情境,准确描摹出人物状态;“像一条掠上滩的鲸鱼”这一比喻也准确形象地描摹出练功后瘫趴沙上放松休息的情态。‎ 语词的狠强调独特到位,“一下子能说到人与事的骨头上”,如“太阳很焦”,用富有乡土气息的说法,既写出太阳暴晒、天气极热的客观情况,又透出人在此种状态下的焦躁难受,用语精简,表意丰富,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参考答案二:‎ 精:指措辞精炼,如文中描述三伏天的太阳很“焦”、刘诚将两个拳头“提”在腰间,都是十分精到的谓语。‎ 准:指描绘准确形象,如文中将刘诚比喻成“一条掠上滩的鲸鱼”,既形象地描绘出刘诚一身泛着汗油、黑黝黝的黑肉疙瘩的形象,又突出了沙地的特征,准确而生动。‎ 狠:指力度强,读起来充满了文字的力量感。如文中写刘诚与南村人的对话,一来一回,寥寥两句就渲染了双方对峙的紧张场面。‎ 参考答案三:‎ 画线对话很好体现了贾平凹小说语词的精、准、狠,写南村人责备刘诚多管闲事只用8个字,惜墨如金,没有一字多余,非常精炼;写他的回答加上“黑着脸”的神态描写,准确生动写出他对南村人以众欺寡的不满;“盐里没你, 醋里没你!”‎ 活用方言土语,符合人物身份,形象表达南村人对他要为毫无关系的列湾人强出头的不满,如见说话人声口,独特新颖,意蕴丰富,可见其“狠”。‎ ‎(写出一个方面得2分,其中点出对“精、准、狠”的理解各得1分,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恰当各得1分;其他答案若能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0.答案:C 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11. 【答案】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本题中“制”“信”“出”是一词多义。‎ A项,通,都是“通晓”的意思,所以选A;‎ B项,乃因地形制阵法:便按照地形制成阵法,“制”,制定,制成;增其旧制:,扩大它(岳阳楼)原来的规模。制”,规模。‎ C项,第一个信:诚信,第二个“信”,信任;‎ D项,第一个“出”:超出,超过,第二个“出”,发出。‎ ‎12. 【答案】  A ‎“世登州卫指挥佥事”,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不是提拔。‎ ‎13.(1)(戚继光)请准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从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得分点:击刺:攻击刺杀;兵:兵器;迭:轮番。每译出一个关键词1分,句意2分)‎ ‎(2) 戚继光身为将帅时,军令严明,奖赏惩罚讲诚信,军士没有不用心执行命令的。(得分点:将:将帅;信:讲诚信;命,执行命令。每译出一个关键词1分,句意2分)‎ ‎14.A (A“萧瑟凄凉”不符)‎ ‎15.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16.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7. 答案 C 解析 阐明:讲明白道理。挑明:说透,揭穿。根据语境,宾语是“一个事实”,用“挑明”更合适。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鸣响不断。根据语境,此处所指对象是“质疑之声”,用“不绝于耳”更合适。喋喋不休:形容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滔滔不绝:形容话很多,连续不断。此处说的是一些人反复多次、没完没了地强调,用“喋喋不休”更合适。认为: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承认:①表示肯定,同意,认可。②国际上指肯定新国家、新政权的法律地位。“认为”偏重于主观的看法,主观的判断;“承认”偏重于对客观事实的认可。根据语境,用“承认”更合适。‎ ‎18. 答案 B 解析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可将“由于……,会让一部文学作品……”改为“由于……,一部文学作品……”,或删掉“由于”;二是搭配不当,“损失”与“特征”不搭配,可将“损失”改为“丢失”。据此分析,本题选B。‎ ‎19. 答案 D 解析 根据语境,括号内补写的语句与括号前的句子应构成转折关系,故排除B、C两项。再对比A、D两项,“此”指代的是前文“不可避免”的事实,以“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承接前文,与前文衔接更紧密,故选D项。‎ ‎20.解析 ①处,前一句开始分述,“一种叫……”,故此处应接上文语意分述第二种,即“另一种”;从下文“决定人的酒量大小的是乙醛脱氢酶”可知,另一种酶是“乙醛脱氢酶”。据此,可补出“另一种叫乙醛脱氢酶”。结合上下文可知,②③处内容相关,互相照应,是对“决定人的酒量大小的是乙醛脱氢酶”的进一步解说。②处,根据上文可知乙醛脱氢酶“能使乙醛转化为乙酸,最终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将影响乙醛的分解,故可以补出“代谢乙醛的能力较差”之类的句子。③处,上下文介绍“酒量小”“酒量大”人的不同表现:“酒量小”的人因“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而“脸红、心跳加速”,那么酒量大的人则会因“乙醛脱氢酶活性较高”而迅速将乙醛代谢。故此处应补出“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较高”之类的句子。‎ 答案 (示例)①另一种叫乙醛脱氢酶 ‎ ‎②代谢乙醛的能力较差 ‎③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较高 ‎21.解析:要揣摩诗句的意境,要注意散文化的风格。‎ 答案:(示例)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风和日丽,一群农家女子荡着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摘几朵美丽可爱的莲花,回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一并放进袖中,插在发髻,幽香袭人,叫人心醉。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萦绕在船头,然后随风而逝。‎ ‎22.审题立意 文题“我也是一束阳光”关键词是“阳光”,这是个譬喻,“阳光”一词,让人联想,让人思考,既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可喻指让人感动、温暖的人、事与物,也可以是美好的思想、高尚的精神和崇高的境界,它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其次,要注意文题中的“我”,这是个限制性词语,目的是引导考生选材界定在“我”的范围中,写自己经历的事,写自己的亲身感受。本文较适合写记叙文,以第一人称来写,并且能做到把记叙、描写、抒情融为一体最好。‎ 雷区警示:文体中的一个“也”字,颇有深意,它暗含了“你(他)是一束阳光”,当然,文章重心不在“你”与“他”,而应落在“我”这个字上,否则,就会游离主题,出现偏题,甚至离题的文章。‎ 立意支招:从小处入手,写“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些事如一束束阳光,写从“我”身上折射出来的如阳光般的品质。也可从大处着手,通过“我”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主要场景来表现主题。‎ 角度一:美好品格是一束阳光。自己的生活情景、经历、感情变化等均可入题。可写“我”生活中一件或几件习以为常的事,这些事可以连缀一起,凸显其共同主题——美好品质;也可写一件波澜起伏的事,让人从“我”身上感到温暖。‎ 角度二:“我”也是个有用的人。总以为“我”是一个失败、无用或不求上进的人,后来通过某件事,发觉自己也是个对他人、社会有用的人,“我”也是一束阳光。‎ 选材支招:先从“我”的生活中选取那些让自己和他人感到温暖、得到鼓励的事,然后,尽量做到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有波澜,有吸引力。此外,也可从他人之口或眼中来发掘“我”身上的某种品质,这品质最后让人觉得如一束阳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