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邹城市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邹城一中 2017 级高三下学期第 5 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 150 分 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讲好中国故事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国家间的语言障碍和经验障碍等一定程度上堵 塞了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造成传播路径不畅。将本土表达与精准送达相结合,是拓展中国 故事传播路径的有效手段。 本土表达就是在了解国际受众思维方式、接受习惯和理解框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国 家和地区,适时适地地调整传播路径,通过采取针对不同国家的本土化表达,构建起中国故 事的国内外对话体系,增强传播的针对性。一方面,要深入目标传播国的文化背景,准确把 握其接受特点,以寻求中国故事传播的突破点,为调整传播路径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针对 国别差异,用目标国听得懂、易理解的故事话语和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双方在互通的 基础上开展互动交流。 精准送达就是运用以数据为核心的算法技术,将中国故事融入高效的传播载体和平台, 分析受众的个性需要、喜好和习惯,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推送和个性化传播,以 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准度。一方面,要开发运用国内外受众使用率高、表现力强的载体, 以高效的载体助推中国故事的精准送达;另一方面,用适宜的表达方式推送故事内容,以个 性推送实现精准送达,满足个体的差异性需求。 (摘编自吴倩倩、张一《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大国精彩的三大着力点》) 材料二: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其对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特别是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作 用日益显现。 内容融合是媒体融合中最直观的层面。在国际传播中,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特点,对内容 进行充分挖掘,从多角度满足国际受众的分众化需求。与此同时,还可以改变以往单一媒体、 单一形态的传播局限,利用新技术加强与国际公众的互动,增加趣味性。同时,充分利用新 技术实现传播交互,提升国际舆论场的活跃度。在新技术助力下,国际传播不再是传统的单 向传播,能实现与受众的互动。国际受众在接触网上信息时,拥有跟帖、留言等表达的机会, 可获得更多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这能增强国际舆论场上相关议题的活跃度。 在国际传播中,不仅需要有优秀的作品和丰富的内容,还需要有完善的信息传播载体或 渠道,才能将我们精心烹饪的“精神大餐”送达国际公众手中。多样化的终端连接增加了国 际传播的途径。这些终端设备能适用于多样化的情景,发挥其独特作用,各司其职又融为一 体。国际受众在不同的生活场景,甚至是碎片化的时间里,也都全天候、全方位地被纳入国 际传播的网络。在此意义上,渠道融合极大增加了我国国际传播的空间和规模。 平台融合是渠道融合的升级阶段,一个成熟的平台往往运营多个渠道。在国际传播中, 可以建设自己的平台“造船出海”,也可与成熟的平台合作“借船出海”,通过吸引多种传 播主体的广泛参与,进行模式创新,将中国的故事和声音传得更远更深。当前,要加强国际 传播,除了传统的官方对外媒体,还要强调其他行为主体的积极作用,如政府部门、高校、 企业、非政府组织、公众等。平台融合为多元主体参与、形成矩阵化传播提供了可能。如 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不仅自建平台,还在全球十多个社交平台上运营了 20 多个官方账 号,其在脸书上的账号拥有 7000 多万粉丝。 当今,“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媒体 融合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传播逆差”拥有不断缩小的可能,中国面临赢得国际传播战 略主动的历史机遇。未来,我国的国际传播体系必然与媒体融合的大势相适应,无论在内容、 渠道和平台方面,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都拥有极大的提升潜能。 (摘编自张明新、文子玉《媒体融合促进我国国际传播的功能探析》) 材料三: 讲好中国故事,在当前西方话语霸权语境下,必须寻求并获得在国际场域的传播力。要 想国际社会了解和接受我们,就要主动把我们的想法说清楚,让真实的声音先入为主。中国 故事内容上丰富多彩,但在精神内涵和价值立场上,我们必须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 满自信地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为世界带来的丰富历史智慧和历史贡献;必须围绕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向世界讲好中国人民砥砺奋进、自强不息建设新中国的故事, 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故事。 如果说中国故事是中国话语、中国立场的形象化表述,那么,修辞手法就是对中国故事 表述系统的加工和装饰。修辞手法包括语言修辞和视觉修辞。语言修辞强调使用语言符号及 对比、隐喻、象征等修辞策略,以讲述真实感人的个案、生动有趣的故事等。视觉修辞则是 用图像化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要求必须了解目标受众的视觉文化心理。运用视觉修辞,不 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输出上,而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内嵌于视觉图像 中,以有效的视觉修辞策略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 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情感认同往往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当我们被一个故事所 感动时,往往也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故事所承载的价值观。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必须能够 塑造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的叙事语境。一方面个人了解他人的独特经历,并设身处地地体 会和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感受;另一方面,要寻求在特定议题上的共同见解,秉持“求同存异” 的精神,寻找中外共同的情感认同点。当然,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 而是要经由故事引人入“道”。入“道”就是经由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向世界提供全球公 共事务和公共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价值、中国智慧。 (摘编自连子强《中国故事对外传播叙事的体系性规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本土表达需要针对我国现实,寻找与不同文化间的契合点,进而开展互动交流。 B. 精准送达主要针对个体受众,既离不开高效的载体,又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C. 单一媒体不能够表现一个好故事的诸多要素,因而需要借助全媒体、融媒体等。 D. 修辞手法诉诸文化符号,从而能让外国人更好地“听得懂、听得进”中国故事。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真实客观、积极主动对外传播中国故事是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有力手段之一。 B. 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围绕新中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讲好中国故事。 C. 增进理解、寻求共识,能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提升我国对外话语感召力。 D. 情感认同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也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最终落脚点。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中国日报网推出系列视频,在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上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需求的公 众推出分众化账号,实现精准传播。 B. “这里是海南”系列活动聘请多种语言的运营人员与不同国家的粉丝进行线上互动,及时 回复各国粉丝的提问。 C.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题影像展,善用隐喻、映衬、双关等修辞叙事,设计出“一带一 路”动漫、吉祥物、表情包等。 D. 中国国际电视台在移动客户端上打造了聚合新闻、社交、直播、视频等多渠道的平台, 吸引了海外数百万用户的参与。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5. 请依据三则材料中的观点,对下列两则国际传播案例进行简要点评。 案例 1:动画片《雪人奇缘》在全球 46 个国家上映。影片中雪人大毛的冒险之旅途经 千峰竞秀的黄山、波光潋滟的千岛湖、临江危坐的乐山大佛……让海外观众足不出户游遍大 美中华:片中大毛对家的渴盼与期待,奶奶的操心与唠叨,伙伴们的团结与勇气,都让观众 倍感温暖。 案例 2:《国际广告》杂志刊登了一则某品牌油漆平面广告作品:画面上有一个中国古 典式凉亭,凉亭有两根立柱,未涂油漆的左立柱色彩黯淡,柱面粗糙,一条龙紧紧攀附在柱 子上;涂了油漆的右立柱色彩鲜艳,柱面光滑,一条龙跌落到地面上。 【答案】1. B 2. D 3. C 4. ①论证层次清晰。采用总分总结构,从内容、渠道和平台三个方面,论证了媒体融合对提 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作用。②论证方法多样。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 了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的发展不断深入的特点。 5. ①案例一呈现了中国自然风光,增强了观众对中国风景名胜的兴趣;中国式亲情、友情等 元素,唤起了中外观众的情感共鸣;通过视觉图像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 价值,是国际传播的优秀案例。②案例二立足于传统文化,将两幅画面对比,形象地表现了 产品特点;但“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跌落到地面”这一设计既不美观,也忽略了其 象征意义,从国际传播的角度看,有不妥之处。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 与选项内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 A 项,“针对我国现实”表述错误,从原文材料一第 2 段 “针对不同国家的本土化表达” 可知题干转述错误; C 项,“不能够表现”表述错误,从原文材料二第 2 段信息“还可以改变以往单一媒体、单 一形态的传播局限”可知选项错误;; D 项,“诉诸文化符号”表述错误,从原文材料三第 2 段信息“不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化 符号输出上”可知选项分析错误。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 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 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常见问题有:推 测变肯定导致表述绝对、信息杂糅不合文本、时空错位、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过度 解读文本等等。 D 项,“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的最终落脚点”表述错误,从材料三最后一段“在跨文化传播 实践中,情感认同往往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当我们被一个故事所感动时,往往也就 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故事所承载的价值观。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必须能够塑造唤起国外受众 情感认同的叙事语境”可知“也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的最终落脚点”无中生有。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论据的分析理解能力。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 和道理。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 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 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材料的 观点是“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其对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特别是国际传播能力的提 升作用日益显现。” C 项,侧重“修辞叙事”,与“媒体融合”没有关系,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 点。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归纳议论文的论证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从论 证方式的角度归纳论证特点。文章的论证方式包括:立论、驳论、立论驳论相结合三种方法。 二、从论证结构和整体论证思路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议论文,就全文的结构而言, 最常见的结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横式结构;一种是纵式结构。三、直接论证还是间接论证 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四、从论证方法使用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有的文章清 一色运用某种论证方法;有的文章以一种或几种论证方法为主,以其他论证方法为辅助。五、 从论点提出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归纳一篇议论文的论证特点,要关注其提出论点的 角度是是否新颖,同时要指出其观点是否独到。六、从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的角度归纳文 章的论证特点。七、从论据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八、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归纳文章的 论证特点。材料二从中国故事内容、传播中国故事的渠道和传播中国故事的平台三个方面, 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证了媒体融合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作用,可见论证层次清晰。运 用“在国际传播中,不仅需要有优秀的作品和丰富的内容,还需要有完善的信息传播载体或 渠道,才能将我们精心烹饪的‘精神大餐’送达国际公众手中”的比喻论证,“如 CGTN(中 国国际电视台)不仅自建平台,还在全球十多个社交平台上运营了 20 多个官方账号,其在 脸书上的账号拥有 7000 多万粉丝”的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的 发展不断深入的特点,可见论证方法多样。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材料内容,分析案例特点的能力。案例的分析与点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分析每个案例的背景;分析案例的简介与概况;将案例与传统的相关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案 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要素;分析案例的借鉴与启示。本题案例一通过影片中雪人大毛冒险之 旅的途经地向中外观众呈现了中国自然风光,增强了观众对中国风景名胜的兴趣;“片中大 毛对家的渴盼与期待,奶奶的操心与唠叨,伙伴们的团结与勇气”体现了中国式亲情、友情 等元素,唤起了中外观众的情感共鸣;“动画片《雪人奇缘》在全球 46 个国家上映”说明 通过视觉图像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是国际传播的优秀案例。案例 二立足于传统文化,将两幅画面对比“未涂油漆的左立柱色彩黯淡,柱面粗糙”“涂了油漆 的右立柱色彩鲜艳,柱面光滑”形象地表现了产品特点;但“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跌 落到地面”这一设计既不美观,也忽略了其象征意义,从案例内容“涂了油漆的右立柱色彩 鲜艳,柱面光滑,一条龙跌落到地面上”可知作为国际传播的《国际广告》杂志,这样的设 计宣传有不妥之处。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壮士心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 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 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注】这首诗作于 1934 年 1 月 11 日,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社会正处于日军践踏华北, 窥视中原的危急关头。 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一位壮士寄寓于江边的一个寺庵,从淹留中奋起,决然上马杀敌的故事,壮士 就是爱国志士的缩影。 B.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主要突出壮士的孤独;“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说尽岁 月的蹉跎和英雄迟暮的感慨。 C. “星斗恰似当年”一句,涵盖了很大的时间跨度,包容了丰富的故事,可以想见壮士当 年的英勇无畏与艰辛。 D. 壮士从梦境中冲向战场,义无反顾,执着地为理想信念而战,充满了英雄壮气,也暗喻 了诗人的渴盼之情。 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既交代地点又说明时间。“和”在这里是动词,简洁如画 的一句诗渲染了一种寂寥的氛围。 B.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梦能开花,诗人想象奇特瑰丽,慧心独具,一点不落俗套, 字里行间,沸腾着诗情。 C. 第三节,壮士举剑呐喊,在万马奔腾中前进。这一句留有很大空间,可能是想像中的战 斗,也可能是真实的战斗。 D. 这首诗弥漫着一种沉郁的色调和凄凉的氛围,并在这种色调氛围中描述了一个悲伤哀婉 的故事,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8. 诗歌的第一节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出两组。 9. 诗歌末句“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非常巧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D 8. ①热烈的梦境与凄凉的江庵,②壮士叱咤风云的当年和孤身独栖的现实。 9. ①用景物作结,寓情于景,意味深长,意蕴深远,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②江潮澎 湃,契合了壮士壮烈的胸怀,突出了人物形象;③隐喻在壮士的感召下,众多抗日勇士前赴 后继,视死如归;④江潮波澜壮阔,有力地烘托了抗战激情,升华了爱国主题。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 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 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 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 项,“主要突出壮士的孤独”错误,“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表现壮士的身份。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 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 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中,D 项,“描述了一个悲伤哀婉的故事”错误,在这种色调氛围中描述了一个悲壮热 烈的故事。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具体考查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 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 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分析诗歌第 1 节:“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与“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凄凉的江庵与 热烈的梦境形成对比;“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与“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叱咤风云的 当年和孤独衰老的现实形成对比。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 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 什么感情。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 等。“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壮士走了,留下江潮夜夜澎湃。“江潮夜夜澎湃”有比喻和 象征意义,象征了抗日勇士前赴后继的壮烈。一个悲壮热烈的故事激发读者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是一句景物描写,用在诗歌结尾,烘托了壮士形象,以景结情,升华了爱国主题。这一句 景物描写给读者留有很大想象空间,是想象中的战斗,也是真实的战斗,意味深长,意蕴深 远。 【点睛】现代诗鉴赏的方法:1、抓诗眼。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 键词句,是能使诗歌生辉的聚光点。诗眼的锤炼和设置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诗 评家无不从这点出发赏析诗歌。2、析意象。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客观物象撞击的 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 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艺术形象。诗歌中,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还要用意 象进行表达。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 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 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 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朱家乃乘轺车之洛 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 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 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 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 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 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 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 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 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 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 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 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 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B. 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 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C. 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 /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D. 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 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族,一种说法是父族、母族、妻族的合称。夷灭三族,是古代最残酷的刑罚。 B. 髡钳,古时的刑罚,髡是去发,钳是用铁束颈。这里指扮作一个犯罪的囚徒。 C. 郎中,本文中是指帝王的侍从,俸禄只有三百石,级别虽然不高,但相当荣宠。 D. 上客,这里指非常重要的客人或者地位很高的人;门客中地位最高的也称作上客。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 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 季布身处危难,得到众人保护。朱家给他穿上粗布的衣服,用一辆运输用的大牛车把他 送给周氏。周氏把他买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 C. 季布四处躲避,惨况堪比伍员,不同的是,伍子胥对迫害他的楚国报仇雪恨;季布则成 为刘邦的手下。 D. 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尽力与之联络感情, 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 (2)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 14. 刘邦为什么会赦免原本是仇人的季布?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称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朱家也因此而在当时出了名。 (2)我在天下到处宣扬您的名字,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的拒 绝我呢? 14. (1)刘邦听取了滕公的进言。(2)季布为项羽卖力,是尽了他的职分,是忠心的表现。 (3)刘邦赦免季布,向天下显示胸怀宽广。(4)逼迫季布,会为敌国所用。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事”是动词,意思是“侍奉”,宾语是“赵同等贵人”,动宾后应断开,排除 A 项; “善”意思是“交好”,主语是前面的“曹丘”,而下一句“闻”的主语应该是“季布”, 主语不一致,两句要断开,排除 BD 两项。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 项,“夷灭三族,是古代最残酷的刑罚”错误,“灭九族”才是最残酷的刑罚。“九族” 说法一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 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 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九族”说法二,是从本人算起向上五代,向下五代, 共是九代为九族,九代的直系亲属,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 孙、玄孙。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朱家给他穿上粗布的衣服,用一辆运输用的大牛车把他送给周氏。周氏把他买下来, 安置在田地里耕作”错误,周氏和朱家颠倒了,文中说的是“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 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 布,乃买而置之田”。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赞美,称赞;“摧刚为柔”,变刚强为柔顺;“以”, 因为。(2)中,“仆”,自己的谦称;“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状语后置句,应为“仆 于天下游扬足下之名”,“足下”,对对方的敬称,“游扬”,宣扬;“顾”,难道;“何”, 为什么;“距”同“拒”,拒绝;“深”,坚决。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刘邦为什么会赦免原本是仇人的季布”,然后浏览文本,找到设题的区域,筛选出相关的 信息,理解意思并进行概括。 首先找到刘邦赦免季布的内容,在第一段的最后,“上乃赦季布”,这就提示考生应该到上 文筛选信息;接着找到刘邦赦免季布的直接原因,即前一句“待间,果言如朱家指”,意思 是“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滕公上奏之后,皇上就赦免了季布, 可见第一个原因是皇上听进了滕公的进言;因为滕公是按照朱家意思向皇上进言,可见朱家 的意思应该也是打动皇上的原因,如“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意思是“做臣 子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这说明季布是忠心之 人;如“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意思是“现在皇上刚 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 这说明刘邦如能赦免季布,就能显示刘邦心胸的宽广;如“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 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意思是“再 说凭着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这样,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要向南逃 到越地去了,这种忌恨勇士而去资助敌国的举动就是伍子胥所以要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 因”,由此可知,如果刘邦逼迫过急,就会把季布逼到敌国去。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 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 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家说:“汉王朝悬赏捉拿您非 常紧急,追踪搜查就要到我家来了。将军您能够听从我的话,我才敢给您想个计策。如果不 能,我情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他。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 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卖给鲁地的朱家。朱 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买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朱家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了,拜见 的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喝了几天酒。朱家乘机对滕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追 捕他这么急迫?”滕公说:“季布多次替项羽窘迫皇上,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把他抓到 才干休。”朱家说:“您看季布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滕公说:“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 朱家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 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 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再说凭着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这样, 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了。这种忌恨勇士而去资助敌国的举动就是 伍子胥所以要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了。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 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滕公等待机会,果真 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在这个时候,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称 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朱家也因此而在当时出了名。后来季布被皇上召见,表示服罪,皇 上任命他做了郎中。 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擅长辞令,能言善辩,多次借重权势获得钱财。他曾经侍奉过 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 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等到曹丘先生回家,想要窦长君写信介 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 终于得到,便启程去了。曹丘先派人把窦长君的介绍信送给季布,季布接了信果然大怒,等 待着曹丘的到来。曹丘到了,就季布作了个揖,说到:“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 比不上得到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再说我也是楚地 人,您也是楚地人。我在天下到处宣扬您的名字,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 这样坚决的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留他住了几个月,把他作为最尊 重的客人,送他丰厚的礼物。季布的名声之所以远近更为闻名,这都是曹丘替他宣扬的结果 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萤 虞世南 的历①流光小,飘飖②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咏萤 李嘉祐 映水光难定,凌虚体自轻。 夜风吹不灭,秋露洗还明。 向烛仍分焰,投书更有情。 犹将流乱影,来此傍檐楹。 [注]:①的历:小粒明珠的光点,形容灵巧微弱的样子。②“飘飖”同“飘摇"。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虞诗的前两句,从萤火虫的发光之态和飞翔之形两个角度写出了它纤弱的特点。 B. “凌虚体自轻”的“虚”指天空,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虚"意思相同。 C. 虞诗由物及人,借咏萤火虫寄寓身世之感;李诗就物写物,意在绘萤火虫之形。 D. 两首诗都对萤火虫的形象进行了多方面细致入微的描摹,使读者顿生怜爱之情。 16. 两首诗皆咏萤,但写萤手法各异,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虞世南的《咏萤》是一首清新淡雅的咏物诗,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手 法,借咏流萤表达了物虽小而不碍其光华的哲理,从而袒露自己的心迹:一个人,不管地位 如何,处境怎样,都要勇敢地、顽强地表现自己;同时又借物自喻,寄寓身世之感。因有所 寄托,因而别具情致。②李嘉祐的《咏萤》运用铺陈的手法,通过萤火水上轻舞、空中展翅、 风吹不灭、露洗还明、输光伴夜读、流连在楹檐等形象的刻画,突出了其飞翔之姿、发光之 征。用墨如泼,多方勾勒,再现萤火的形态之美,给读者留下具体、深刻的印象。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 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 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 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 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 确认,得出答案。 D 项,“两首诗都对萤火虫的形象进行了多方面细致入微的描摹”理解有误。虞世南的《咏 萤》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是一首清新淡雅的咏物诗,作者借咏流萤表达了物虽小而不碍 其光华的哲理。而李嘉佑的《咏萤》则运用铺陈的手法,诗人就物写物,意在绘萤火虫之形。 对小小的萤火虫给予了深情的赞美。萤火虫虽光微体轻,但它凌风斗露,光焰不灭,其韧性 令人钦佩。故“两首诗都对萤火虫的形象进行了多方面细致入微的描摹”理解有误。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比较鉴赏题有如下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 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 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此题题干要求“两首诗皆咏萤,但写萤手法 各异,请简要分析”,考生要分别指出两首诗歌运用的技巧,然后再分析其各异。注意结合 诗歌的作者、注释、关键字词来分析。 虞世南《咏萤》的意思是:灵巧的身躯发出微弱的光芒,纤弱的翅膀轻轻飘动;只怕没有人 认识自己,独自暗中飞来飞去发出光明。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咏物诗,作者借咏流萤表达了 物虽小而不碍其光华的哲理,同时又借物自喻,寄寓身世之感。因有所寄托,因而别具情致。 李嘉佑的《咏萤》的意思:萤火虫虽光微体轻,但它凌风斗露,光焰不灭,其韧性令人钦佩。 火虫那微弱的光亮映照在水中摇曳不定,那小巧的身体在夜空中飞舞显得轻盈自在。夜风吹 不灭它的光斑,秋露浸洗还依然明亮。诗人对小小的萤火虫给予了深情的赞美。萤火虫虽光 微体轻,但它凌风斗露,光焰不灭,其韧性令人钦佩。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 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 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 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 托物言志等。 (三)名篇名句獸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向晋武帝表 示心愿达成后,将为国献身,报君大恩。 (2)姜變《扬州慢》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与杜甫《春 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来写城池的荒凉衰败。 (3)《登快阁》中 _____________一句化用了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_____________一句 化用阮籍的典故,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苦闷。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暮色降临后,景色忽然变得阴森恐怖,惊心动魄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臣生当陨首 (2). 死当结草 (3). 过春风十里 (4). 尽荠麦青青 (5). 朱弦已 为佳人绝 (6). 青眼聊因美酒横 (7). 熊咆龙吟殷岩泉 (8). 栗深林兮 惊层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 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陨、结、荠、弦、聊、殷、栗。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阅读语文老师对张艳军同学的作文片段作出的修改,读完后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记叙了李白和堂弟们相聚桃园饮酒赋诗的情景,醉柳清烟的园 中,四处春花飘香,众人摆酒设宴,谈笑风生,席间各赋新诗,李白为丛诗作序,抒发了自 己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欢快心情。 18. 第②处论据不恰当的原因是张艳军同学对“文章”一词的理解有误。请在以下选项中选 择“文章”在②处诗句中的正确含义( ) A. 过人的文采、才华 B. 字词的隐蔽、曲折的含义 C. 社会纲纪中的礼乐法度 D. 自然界中美好的形象、声音 19. 请说明③处的修改理由。 20. 请参考①处的修改意见为文段设置合理的分论点(20 个字以内)。 【答案】18. D 19. 并列谓语间用逗号 20. 很多艺术家将艺术成就归功于灵感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时注意要从词语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 感情色彩和语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尤其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 D 项,语段中的诗句“大块假我以文章”的意思是“大自然又给我们展现锦绣风光”,所以 “文章”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美好的形象、声音。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和辨析标点符号的能力。从考查范围看,以点号为主,兼顾常用的标号。 主要考查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分号、逗号、顿号七种点号的用法,标号只考查了引号、 书名号和括号三种。要熟记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结合语境具体分析。顿号的使用规则:并 列词语或短语后面有语气词不用顿号,用逗号;表种属关系(互相包含)的词语之间,一些 并列词语不需要停顿或停顿很小,不用顿号;并列成分是动词或动作性较强,之间不用顿号, 用逗号;邻近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不用顿号,但表示确数时用顿号;如果并列短语中, 某一部分内还有并列词语时,大并列短语之间用逗号,小并列短语之间用顿号;并列成分如 果完全由带引号或带书名号的短语组成,不需用顿号,但如果这些并列成分之中还有其它词, 需用顿号等。 “个人充当、扮演着‘桥梁’的角色,将创作的灵感和大众联系起来”中,“充当、扮演” 都是“角色”的谓语,并列谓语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 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 和论证的方法。 原文“艺术家不必致力于个人才华的提升”是这一段的分论点;但是后面引用画家布莱克和 《蝴蝶夫人》的作者普契尼的语言都跟“神灵”“上帝”有关系,而“神灵”等词语理解为 灵感,这一段结尾也强调“艺术家并没有将成就归功于个人的才华,而是将创作的灵感和大 众联系起来”,那么整段都应该在强调艺术家的成就与灵感的关系,因此开头的分论点“艺 术家不必致力于个人才华的提升”与论据不相符合,可以改成“很多艺术家将艺术成就归功 于灵感”。 【点睛】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 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 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21.近日,杭州养正小学的小朋友们戴着可爱“一米帽”开学复课的视频登上了热搜。 养正小学的洪校长表示,为了让一年级小朋友自觉养成疫情防控意识,主动与同学老师 保持一米距离,该校有了这样一个创意。开学前,老师就让孩子们在家和父母一起动手做“一 米帽”,在开学第一天戴到学校。要求不能碰到他人,不能损坏帽子。小朋友们戴着“一米 帽”都很谨慎,有其他小朋友要靠近,就先提醒:“注意距离注意距离!” 养正小学这一做法上了热搜后,舆论评价不一。对此,你又如何看待?请用一句话阐明自 己的立场并简述理由。不超过 45 字。 【答案】①赞成。此做法寓教于乐,富有创意,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防止学生密切接 触。②反对。此做法过于形式化,既迎合了学生游戏心态,影响上课,还对防疫于事无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考生有自己的独特认知,并能用简洁流畅 得体的语句表述出来,力求有理有据,还要注意字数要求。题干为:养正小学这一做法上了 热搜后,舆论评价不一。对此,你又如何看待?请用一句话阐明自己的立场并简述理由。不 超过 45 字。可赞成,也可以否定,辩证而言也可以。 若赞成可紧紧抓住材料中提示性语句“该校有了这样一个创意”,从而明确理由为“富有创 意”或“培养创新意识”;另外要关注事件发生的背景或者做事的出发点为疫情下,为了避 免近距离接触,得出理由为“一定程度而言可以防止学生密切接触”。 若反对,则注意“小朋友们戴着‘一米帽’都很谨慎”,暗示了不便利之处,影响上课等行 为。 22.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3 月 23 日,贵州电视台女记者在路上拍摄到一名开着无牌轿车违章逆行的女司机,在采访 中该女记者向女司机问到:“请问你是那个单位的?(女司机不语)你为什么不回答我的问 题?你这样不接受我的采访是不是觉着很丢脸啊?你既然觉着丢脸为什么还要违反交通规 则呢?你知不知道你已经丢尽了我们贵阳人民的脸啊?你要不要脸?你觉着丢脸吗……” 结果遭到了女司机的殴打。事后近九成网民认为该女记者语言不妥。 如果你是该女记者,你将如何表达劝告意图。要求语言表达得体,有说服力。(不超过 60 字) 【答案】您好,您的驾驶行为已经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为了他人也为了您和家人的 生命安全,请以后遵章驾驶好吗?让我们一起为争做文明出行人加没!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解答时要注意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看准对象,用 语讲究分寸;适应场合,巧妙用语;把握语体。原文中女记者的问话太过强硬,伤害了女司 机的自尊,不得体。考生的回答可以委婉地指出女司机的错误所在,讲明女司机这种行为的 利害得失,表达劝告之意,这样才有说服力。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四、作文(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说:“强健的肌肉是欢乐、活力、镇静和纯洁的源泉。” 鲁迅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 的材料和看客。”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先成为锦,再添上花 人生道路曲折漫长,路旁的风景有时温暖和煦,有时也会风雨交加。在此道路上,我们 如何走向未知的前方? 自古以来,中国人似乎很少关注和崇拜自己的身体。儒家的“天人合一”也好,道家的 “精、气、神”也罢,只是注重人的身体外与内的关系,而对于身体的本身似乎从来没有真 正地凝视过。即便到了晚明时期,人们注重的似乎也不过是物欲、色欲、食欲、金钱欲,鲜 见对于人体美的追求。而如今,人们似乎很重视人体美,其实那也只不过是看颜值罢了。因 此,可以从“强健的肌肉是欢乐、活力、镇静和纯洁的源泉”这句话想开去,谈身体之美, 进而指出现代人的健身是为了能在“看脸时代”更好地生存下来,其实并没有真正关注身体 本身的美。 一路坎坷,需要你有足够的体力与能量去突破,当然更需要你精神上的支持。如此,我 们才能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彼岸。 所谓“锦上添花”是也!人世间的风风雨雨,首先需要你强壮的身体去面对。台湾学者 陈冠学,在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之后,毅然辞去教师和编辑的职业,隐居故里,荷锄务农, 一粥一饭全靠自己的辛勤劳作,一退就是 30 年。神奇的是,他用他这 30 年活出了一个中国 的“瓦尔登湖”,有他的大作《田园之秋》一书为证。 若是陈冠学先生没有强劲的体魄,他如何才能锄地务农,如何才能实现自己内心的追求 呢? 强壮的体魄固然重要,健康的心灵也是人生的必需品。某报社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个 流浪汉在路上问行人借手机,有些人假装没听见径直走过,有些人竟粗鲁地将流浪汉推开, 但还是有些人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不仅借流浪汉手机,还询问他的生活,问是否还需其他 帮助。 他们用健康的心灵诠释着喧嚣中还有尘世之美,给予我们满满的感动!然而,社会上竟 有一些人本可以凭借自身强壮的体魄去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健康,却不愿意去做,甚为可惜! 当今有一个词语很是流行,叫“拼爹”。那些拼爹的熊孩子虽说拥有强壮的体魄,却没 有健康的心灵,开车撞人却毫无愧意,还有些人将纵酒吸毒当作家常便饭,他们硬是亲手将 自己健康的身体一步步推向深渊,摧毁着自己的人生。 光有强壮的身体是远远不够的。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才能舞出人生最曼妙的舞姿。 罗梭说:“一个有时间增加他灵魂财富的人才能真正享有闲暇。” 先成为锦,再添上花。人生漫漫,道阻且长,带上精神财富,用你伟岸身躯,走出灿烂 人生!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 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 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当今社会,人们好像非常关心自己的身体:跑步健身、美容 整形、减肥增肌等,不一而足。我们要问的是,你是否从中感受到了欢乐、活力、镇静和纯 洁?仅有外在颜值,却无内在涵养,国民素质如何体现?国民体格强壮,但教养不够,如何 成为文明强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体格和人格哪个更重要?这道传统的材 料作文题,三句话三个观点,选其一或三者兼顾来谈皆可。如果要得高分,可从第三则材料 入手,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这三个方面,都可以从小处着手,写出大文章。 方向一:为人类的身体喝彩。自古以来,中国人似乎很少关注和崇拜自己的身体。儒家的“天 人合一”也好,道家的“精、气、神”也罢,只是注重人的身体外与内的关系,而对于身体 的本身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地凝视过。即便到了晚明时期,人们注重的似乎也不过是物欲、色 欲、食欲、金钱欲,鲜见对于人体美的追求。而如今,人们似乎很重视人体美,其实那也只 不过是看颜值罢了。因此,可以从“强健的肌肉是欢乐、活力、镇静和纯洁的源泉”这句话 想开去,谈身体之美,进而指出现代人的健身是为了能在“看脸时代”更好地生存下来,其 实并没有真正关注身体本身的美。方向二:精神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第二则材料是鲁迅 说的一句话。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这句话的背景也不难猜到,鲁迅从学医转 而用笔做匕首和投抢,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呐喊”,疗愈国民的精神。 而这句话,在今天, 依然引人深思。如果精神立不起来,依然是病夫。由这句话出发引发议论,不失为一个较佳 的立意角度。但如果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记叙文或构思小小说,便能胜人一筹。 如何构思一个“只关心身体成才而不关心精神发育”的故事,也有向大师致敬的味道。方向 三:拥有健康的心理,道德不会滑坡。“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句话形象 地说明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夺走了周瑜风华 正茂的生命,这充分说明了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身体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啊!《红楼梦》中, “病美人”林黛玉,常常疑神疑鬼,郁郁寡欢,最终不寿而终,这不正说明了强健的身体对 心理健康的重大作用吗?所以,我们可以从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相互作用来分析身体和精 神到底哪个更重要。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 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 无边的空泛议论。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 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 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 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 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 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 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 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 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 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