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 第二次教学检测语文试卷 温馨提示: 1.本试卷共四大题,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卡”上涂写,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2.请在答题卡规定区域内答题,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72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多年以前中国诗人艾青先生写过几句诗:蚕在吐丝的时候,没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出现,当然是因为有了蚕丝,有了丝绸,有了丝绸制作的华丽衣服,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希望,人的追求,人的实践。所以丝绸之路是时间的产物,是人的实践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 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在北京的舞台上出现了一部影响巨大的舞剧,《丝路花雨》。这部舞剧不仅在北京好评如潮,一票难求,后来这部剧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累计演出场次高达1800多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观众通过这部舞剧,了解丝绸之路,欣赏中国的艺术,也加深了对中国的理解。可以说,这个舞剧所表现的历史故事,依然在当今社会发生着,所塑造的人物依然活在我们周围。如舞剧所塑造的美好艺术形象“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取自于敦煌壁画,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创造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妙飘逸的审美观。随着舞剧在国际舞台上不断演出,这个艺术形象也深入到欧洲、美洲、非洲很多国家的观众脑海里,成为关于中国、关于丝绸之路的一个标志性记忆。这样一部作品唤醒了大家对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激活了历史想象,再现了历史上的辉煌。好的艺术作品的力量很大,因为它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给人以教育、给人以联想、给人以启迪。所以它产生的作用是超出文化,超出艺术的。 凡是人类历史上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凡是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留下了痕迹的东西,文学和艺术都不会忘记,多年以后会重新用艺术的形式再现那段历史。凡是精心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必定给现代的人以很多的启迪,除了让我们通过这样一种艺术欣赏来回顾历史之外,也会让我们借鉴历史经验,面对现实,创造新的更美好的生活。我们的世界长期存在着各种矛盾,但是好的艺术作品向我们昭示,善的、真的、光明的总是会战胜恶的、假的、黑暗的。通过艺术的创造和艺术的欣赏,我们的思维不应再局限于海上丝绸之路和陆地上的丝绸之路,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类的历史和未来。 丝绸之路,是政治合作之路,也是经济贸易之路,更是文化交流、艺术融汇之路。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留下了诸如敦煌莫高窟这样的伟大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我们现在面对新的丝绸之路,在新的丝绸之路上已经发生了很多新的故事,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应该不仅仅关照历史、回忆历史,更应该把眼光放到现在,甚至要看到未来。我们要了解新的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新的故事,发现新的文化的雏形。 在以往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艺术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是沙漠、骆驼、大帆船、滔天巨浪、敦煌壁画等等,我想在未来的关于“一带一路”的艺术创作当中出现的很可能是高铁、飞机、巨大的货轮,以及更加丰富多彩的现代化的生活。时代发展了,生活变化了,有关艺术表现的内容也必将随之发生变化。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政治之路,也不仅仅是贸易之路,而是人类的文化的共融之路,是人的情感的理解沟通之路,是人类新的文明的创造之路。所以,丝绸之路是人的道路! (莫言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研讨会”上的发言,2018年10月9日,光明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蚕丝、丝绸,以及丝绸制作的华丽衣服的出现,人的希望,人的追求,人的实践就产生了。 B.1979年诞生的舞剧《丝路花雨》,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累计演出场次高达1800多场,产生了巨大影响。 C.好的艺术作品的力量很大,因为它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给人以教育、给人以联想、再现历史上的辉煌。 D.虽然这个世界长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但是善的、真的、光明的往往会战胜恶的、假的、黑暗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在开头的部分提出丝绸之路等产生与人密切相关,在结尾的部分点明丝绸之路是人的道路,首尾照应,中心明确。 B.文章首段把蚕丝、丝绸等物与人的希望、追求等进行对比,得出了丝绸之路是时间的产物,是人的实践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的结论。 C.作者认为艺术表现的内容应随时代而发生变化,并以高铁、飞机等可以进入到关于“一带一路”等艺术创作中作为例证。 D.文章论述了好的艺术作品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并进一步提出通过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我们的思维要面向人类的历史和未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取自于敦煌壁画,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创造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妙飘逸的审美观,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B.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需要了解新的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新的故事,发现新的文化的雏形,这样才可能做到关照现在,关照未来。 C.无论是古丝绸之路还是新丝绸之路,都不仅仅是政治之路、贸易之路,可见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D.正如敦煌莫高窟为我们的艺术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一样,“一带一路”的出现,势必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创作素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身后的眼睛 曾 平 那是一头野猪。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包谷地上,也洒在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包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扑面而来的野猪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去。尽管只有一小步,但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嗷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它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眼睛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亲母亲紧张的脸上,他们的担心暴露无遗。孩子的父亲和母亲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有些时候了。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 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满獠牙的嘴。 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 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 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儿地,跑了。 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号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儿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孩子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孩子依然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他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自己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起笔不平凡,镜头直接展示了那“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直接告诉读者孩子是来看护窝棚的,他的任务是防止野猪偷食包谷棒子。 B.“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运用了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孩子惶恐害怕的心理,也表现了他为了与父亲的一言之诺,而敢与野猪相对峙的精神。 C.“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因为他的“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是孩子没有这么做,因为如果这样做的话,就是一种胆怯,一种懦弱,一种退缩。 D.小说最后追述“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给人带来真实感,并给人以余音袅袅、韵味悠长之感。 5. 这篇小说多次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刻画“孩子”的形象,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作简要分析。(6分) 6.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孩子”还是“孩子的父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题。 材料一 近日,上海地铁上有一年轻男子以上班太累为由,拒绝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还抢夺乘客拍摄的手机。随后,该男子回应称,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 争座事件频发,除了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也与一些市民让座的公德意识缺失有关,然而,公交车和地铁均是公共场所,车上的座位当属公共资源,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在照顾老弱病残孕等人群的基础上,一般讲完的是先来后到、顺位而坐,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 给特殊人群让座,并非是法律规定,而仅是社会公德的一种价值取向。现实情况却是,年轻者给年老者让座,变成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而年老者给年轻人让座,被公认为违反了常规和伦理,这显然是一种道德的“错位”。 从某种程度上讲,发生在公交车和地铁上的“让座风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人文关怀的呼唤与诉求。因此,与其道德绑架“让座”,不如增加公交车、地铁上的老幼病残孕专座。 (摘选自《让座不如增加专座》2017年7月6日《北京晨报》) 材料二 图表一:你不让座的理由 图表三:如果发现真有人需要座位,对于不让座的人,你怎么看? 材料三: 越是这种人人自觉、从善如流的时候,也越要防止出现那种过犹不及的“指教心态”——有些人好为人师,常常越俎代庖,“做人情”。 有道是“让座是情分”,上海地铁中的“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时下确存这么一种文明的“陋习”:一些人所谓的讲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常常是用作审判他人。这里,还应该批评一下那个拍照的乘客,且不议随意偷拍传播是否有侵权之嫌,而动辄以曝光威胁他人让座,显然已跟文明修为背道而驰。 真正的文明引导者,一事当前,只会先想到“我能怎么做”,而不是手电筒照别人,习惯性地去指教“你该如何做”。 (摘编自《多做“让座主角”,少当“让座指导”》,2017年7月6日光明网) 材料四 在如何对待公交“让座”这类道德行为时,我们常常没有厘清,乃至有意无意间混淆了“道德高线”与“法律底线”之间的区别和界限,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很明显,“让座”只是一种“道德高线”,而非“法律底线”层面和意义上的行为。只可以在道德上倡导,而不可以在法律上强制,即使“拒不让座”,也并不违反法律。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强求甚至强制他人“让座”,势必不仅侵犯他人“不做什么”的法律自由,而且同时也会无形中矮化贬损“让座”等道德行为原本固有的高尚德行、成色。 作为一种社会美德,“让座”非常值得提倡、追求,但如何去提倡、追求,显然也应以一种充分合乎道德的方式来进行。要想真正倡导这种美德,更道德的方式方法,显然不是“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而是“自己主动让座”“检讨自己何以没让座”。 (摘编自《“让座纠纷”混淆了道德高线法律底线》,2017年7月7日红网) 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让座的原因、对象各不相同,不让座的原因却在自身。 B. 大多数民众都有给人让座的经历,同时,选择让座的对象主要集中在老人、孕妇等有需要帮助的人。 C. 即使真的有人需要座位,大部分人也认为不让座的人也有他的理由,另外认为“他买了票,让不让是他的权利”的也不少。 D.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有一小部分人从来没有让座的经历;还有极少数人认为让不让座和自己没有关系,持无所谓的态度。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每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公共资源的权利,而面对抱小孩的妇女不主动让座,年轻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 B. “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他们所讲的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仅仅是为了审判他人。 C. “让座”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行为,“不让座”也没有触碰到“法律底线”,若强制让座,势必侵犯了他人的法律自由和人生权益。 D. 在“让座”纷争中,“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是导致中国式“让座纠纷”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 9. 结合所给材料,谈谈如何解决让座纠纷问题。(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0~13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却,竟然 B.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 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过其他的人 11、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其皆出于此乎? B.吾未见其明也 C.其可怪也欤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散文家,明人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既是一场复兴儒学的运动,也是倡导古文、反对骈文的文学革新运动。古文运动的理论,对于开创作家自由抒发的文风,拨正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和学问。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5分) (2)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5分) (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杜甫《登高》,完成 14~15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4、对这首诗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句写诗人登高所见所闻,“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勾画出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优美画面。 B、三、四句写诗人远眺所见,仰望萧萧而落的树叶,俯视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C、五、六句诗人把以上景物描写蕴涵的感情明朗化了,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思想感情。 D、七、八句写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悲愁难以排遣,“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15、分析作者复杂感情的具体内容。(6分)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在《劝学》中,“ , ”两句强调了整 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如引用“五丁开 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 , 。” (3)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的“ , ” 两句写出了昭君生前的不幸与孤苦,死后的孤寂与冷落。 (4)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 出《琵琶行》中“ , ”的感慨。 第II卷 表达题(78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题。 所谓幼儿园“小学化”,指的是在幼儿园阶段提前教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这种现象近年来非常普遍, ,甚至传导至幼前阶段,也就是还没上幼儿园就开始教这些知识了。更有甚者,小孩还在幼儿园阶段就在上奥数班,至于学拼音、英语,更是 。上海的家长们为了给孩子报某个毫无资质的学前班,挤破了头不说,排队报名的黄牛号都涨到5000元,这事情也一度闹得 。 这样做的弊端很显然,就是填鸭式的教育剥夺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和儿童的想象力,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这个道理很浅显,家长不可能不懂。既然如此,为何家长们依然 呢?原因就在于,这么做的“好处”也很明显。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学习小学阶段的知识,到时候就能轻松对付课内学习,也就可以比其他同学抢先一步。更重要的是,许多民办小学在招生时,也会明里暗里考察小孩掌握的知识,而那些提前学的孩子更有被录取的优势。 只有加快各级招生体制改革,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幼儿园“小学化”这一乱象才可能从根本上被遏制。这样也才能避免专项治理工作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死循环。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靡然成风 层见迭出 沸沸扬扬 蜂拥而至 B. 蔚然成风 层见迭出 沸反盈天 趋之若鹜 C. 蔚然成风 司空见惯 沸反盈天 蜂拥而至 D. 靡然成风 司空见惯 沸沸扬扬 趋之若鹜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样做的弊端很明显,就是剥夺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而填鸭式的教育也禁锢了儿童的想象力 B. 这样做的弊端很明显,就是剥夺了儿童的想象力,而填鸭式的教育也禁锢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 C. 这样做的弊端很显然,就是剥夺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而填鸭式的教育也禁锢了儿童的想象力 D. 这样做的弊端很显然,就是填鸭式的教育剥夺了儿童的想象力,而也禁锢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逐渐得以减轻 B. 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被逐渐减轻 C. 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被减轻 D. 逐渐减轻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 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某外地游客在武汉老字号“蔡林记”品尝了正宗的武汉热干面,赞不绝口。店主说:“欢迎以后常来啊!”该游客说:“一定一定!下次来武汉,一定还光临贵店。” B.小红生病了,给班主任老师写了请假条,主要内容是“因我不慎感冒发烧,不能到校上课,希望准我一天假,特此声明。” C.值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世界文化政策大会召开之际,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向大会致以热烈的祝贺。 D.一位同学在讨论会上说:“像吴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之力,我们深感荣光。” 21、以下是某市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关于“在知道吸烟会引发多种疾病的前提下,是否还会吸烟” 问题的调查数据图表,请把下面图表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符合逻 辑,不超过75个字。(6分) 四、写作(共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新冠病毒肆虐,钟南山院士给出建议:“我总的看法,就是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1月18日傍晚,84岁的钟南山院士再度挂帅,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坐在高铁餐桌一角查资料、听报告…… ②李文亮作为新型病毒“吹哨人”,坦荡签过“训诫书”后,投入医疗一线,病床上仍然请愿:“我好了,我也去”,2月7日,34岁的李文亮医生被病毒带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身怀六甲的爱妻…… ③“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疫情严重,无数90后医务人员奔赴前线,武汉95后护士李慧说:“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做研究攻克病毒”……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 第二次段考语文参考答案 第Ⅰ卷 阅读题(72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1、B 解析:题中A项,“蚕丝、丝绸,以及丝绸制作的华丽衣服的出现”和“人的希望,人的追求,人的实践就产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强加因果; C项,“再现历史上的辉煌”错误,无中生有;D项,曲解文意,原文是“好的艺术作品向我们昭示,……总是会战胜……”,选项丢失了“好的艺术作品向我们昭示”这一限制语。 2、B 解析:题中B项,“把蚕丝、丝绸等物与人的希望、追求等进行对比”错误,不是对比。 3、C 解析:题中C项,“可见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于原文无据,无中生有。 4.A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文章的开头的作用,B项考核艺术手法,C项考核人物形象,D项考核文章的结尾,其中A项,“直接告诉读者孩子是来看护窝棚的”错,应该是暗示小说的内容, 暗示孩子是来看护窝棚的。)(3分) 5.①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孩子形象,通过窝棚四周阴森恐怖的环境描写,烘托出孩子的勇敢。(或:借月光的描写来烘托孩子的坚定、勇敢。)②借助“野猪”这一物象来衬托孩子形象,通过描写野猪的野蛮凶悍,从侧面表现孩子的勇敢。③借助“孩子的父母”来表现“孩子”形象,通过父母对孩子的肯定赞扬,从侧面表现出孩子的勇敢。(任意答出两点即可,一点2分,两点5分) 6.小说的主人公是“孩子”(2分)。①从情节上看,小说主要讲述了孩子战胜恐惧心理,独自打跑野猪的故事。②从结构上看,小说以孩子独自战胜野猪为线索贯穿全文,表现了孩子面对 野猪时不易降服、不肯认输的硬骨头精神。③从人物上看,孩子是小说中作者着墨较多的人物,小说写孩子的父母始终不帮助孩子打跑野猪,只在孩子背后支持鼓励,是为了衬托孩子,突出孩子的勇敢顽强。④从主旨上看,孩子不依靠父母,靠自己的力量打跑野猪,揭示了小说的主旨:歌颂孩子独立面对困难时勇敢顽强、不轻易服输的不空格 精神。(一点2分,任意三点即可) 小说的主人公是“孩子的父母”。①小说的题目是《身后的眼睛》,在文中指的就是孩子的父母的眼睛。从情节上看,在孩子与野猪的搏斗过程中,父母虽担心孩子,但没有直接开枪去帮助孩子打跑野猪,而是在背后用眼睛默默地注视着孩子的行为。②从结构上看,小说以孩子的父母在背后用眼睛支持鼓励孩子为暗线贯 穿全文,孩子之所以表现得如此英勇无畏,都是因为有背后牵系的那“身后的眼睛”。③从人物上看,小说虽以较多的笔墨写孩子,但孩子之所以敢于独自打跑野猪,就在于身后总有父母支持与鼓励,写孩子就是为了衬托出孩子父母的良苦用心以及正确的教育方式。④从主旨上看,孩子的父母在背后支持鼓励孩子,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战胜困难的勇气。(评分同上) 7.(3分)A(不让座除了自己的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从对方考虑。) 8.(3分)C ( A项,材料一中“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可以看出年轻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了。B项,以偏概全。材料说中的是“一些人所谓的讲道德”。D项,不是根本原因。) 9.(6分)①加大公共交通的投入,增加老幼病残孕专座。②从自身做起,多做“让座主角”。③少当“让座指导”,旁观者不可用道德绑架别人。④让与被让者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别人让座,被让者要真心实意去感谢;不让座,也无须计较。(答对其中三点得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36分) 10、D.(出人:超出一般的人) 11、B.(B和例句都是人称代词,他们;A,表示推测的语气副词,大概;C,表示加强语气的副词;D,指示代词,那些) 12、C.(文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13、(1)(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2)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14、 A 分析:错在“勾画出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优美画面。” 15、答:有作客思乡的情思,天涯孤独的怅惘,悲秋苦病的愁苦,人在暮年的感叹,无力报国的苦闷。(答对一点给一分,全对给6分) 16、(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4)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第II卷 表达题(78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 17、D 分析:本题中,“靡然成风”,指群起效尤而成风气,贬义词,多指不好的风气。“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第一处,从前后文来看,对于幼儿园“小学化”,作者是不认可的,这应是一种不好的风气,故应使用“靡然成风”。“层见迭出”,指接连不断地多次出现。“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第二处,应是说“小孩还在幼儿园阶段就在上奥数班,至于学拼音、英语”等现象很常见,应使用“司空见惯”。“沸沸扬扬”,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沸反盈天”,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第三处,是说“上海的家长们为了给孩子报某个毫无资质的学前班……排队报名的黄牛号都涨到5000元”这一事情,应使用“沸沸扬扬”。“蜂拥而至”,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趋之若鹜”,本义是像鸭子一样成群成群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事物。多做贬义词。第四处,是说家长明知道这样做的弊端,却依然纷纷争着去做,应使用“趋之若鹜”。 18、A 分析:本题中,“这样做的弊端很显然,就是填鸭式的教育剥夺了孩子们应有的快乐童年和儿童的想象力”,“这样做的弊端很显然”搭配不当,“明显”是指清楚地显露出来,容易让人看出或感觉到,而“显然”是容易看出或感觉到,非常明显,公开显露貌,从句中来看,应使用“明显”;“剥夺了……儿童的想象力”搭配不当,“剥夺”与“想象力”不搭配,应是“禁锢了……想象力”。 19、D 分析:本题中,从前面来看,“只有加快各级招生体制改革,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前面都是说具体的做法,都使用动宾式句式,再看后面“幼儿园‘小学化’这一乱象才可能从根本上被遏制”,由此可知,前面是说遏制幼儿园“小学化”的措施,故横线上的内容也应采取动宾式的结构,D项,“逐渐减轻幼升小、小升初的压力”更符合主语一致的语言连贯性要求,与前面两个举措的句式结构一致。 20、C A.“光临”是敬辞,用于对来客所说的话,敬称他人的来访,不能用作自己;B.小红请假,使用“特此声明”,语气生硬,不合场景;D.“绵薄之力”指微不足道的力量,是谦辞,不能用在他人身上。 21、吸烟易引发肺癌、肺气肿、心脏病、口腔癌等多种疾病,在得知吸烟的这些危害后,被调查者有将近六成人表示不会吸烟,但仍有四成以上的人选择吸烟。(内容完整,给2分;表述准确,给2分;语言连贯,给2分。字数超出要求,酌情扣分。) 四、写作(共60分) 22、这是一个以最新时事为内容的组合材料作文,旨在考察学生对时事的关注、独立的思维、规范的表达,让学生以此立心志、成担当。 三则材料可分别提炼出“逆行者”“吹哨人”“青春可为”三个关键词。 第一则材料可写“致敬逆行者”。 第二则材料可以“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困顿于风雪,为苍生吹哨者,不可使其倒毙于灾厄”为切入点, 第三则材料则主要是让学生因“彼之青春”反思“我之青春”,思考自己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和担当。 也可综合起来写“英雄”,并思考何为真正的“英雄”,何为“民族的脊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