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秋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作为一种文学观念,《诗经》在对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 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 作为对佛道思想的批判和对儒学思想复兴的努力,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反对仅仅将诗歌看作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而是要尽力回溯到儒家“诗言志”的开端。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这一点从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那里都可以明显感受到。对前代“情志”的综合,正是唐代文学得以正常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迎来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到了宋代,随着宋明理学兴起,宋代诗歌表现出说理的特征,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中国诗歌的高峰和黄金时代也就此过去了。‎ ‎(摘编自肖朗《“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言志”作为古代诗歌理论纲领,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代成为较为普遍的说法。‎ B. “诗言志”的含义,在先秦时期主要指思想、抱负和志向,汉代开始内涵更加丰富。‎ C. 古代诗歌创作中“志”与“情”的关系大致有重志轻情、志情相融、重情轻志及志含情中。‎ D. 汉魏之后,诗歌创作从“言志”转变为“缘情”,诗家不再言儒家政教怀抱之“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为纲,论证了“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及其影响。‎ B. 文章引经据典,考据严谨,评析结合,体现了文学评论的特点。‎ C. 文章第三段两次引述刘勰的话,意在强调六朝时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 D. 对汉代“诗言志”内涵的变化,文章既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又指出了存在的不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中情感的抒发被抹杀,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之别。‎ B. 把“诗言志”与“诗缘情”有机统一起来,是汉唐诗歌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C. 唐代诗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是韩愈、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D. 由于背离了“诗言志”这一创作理论而偏重说理,宋代诗歌成为了圣贤之道的附庸。‎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汉魏之后,诗歌创作从‘言志’转变为‘缘情’,诗家不再言儒家政教怀抱之‘志’”错误,选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首句“汉魏之后……诗歌创作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表达的是创作的侧重点变化,不是截然变化;其后说六朝“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不囿于”不意味着“不再言”。‎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说两次引述刘勰的话“意在强调六朝吋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错,原文是“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由此可知第二次引用的目的有二,一是阐释刘勰的“为情造文”说,二是证明其“情”“包含了先秦的‘志’”,照应上文“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的论述。‎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诗歌中情感的抒发被抹杀,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之别”错误,选项因果不成立,原文是“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C项,逻辑混乱,韩愈“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对唐代诗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确实起了推动作用,但原文举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为例则是为了以其作品佐证“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的观点,选项则将其曲解为重回“情志统一”的条件,故错;‎ D项,遗漏原文重要信息,原因表述不周全,原文说“宋诗……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脱离传统的志与情”意味着不仅脱离了“诗言志”,同时也脱离了“诗缘情”。‎ 故选B。‎ ‎【点睛】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则新闻在全球炸开了锅,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宣称,他已经创造了一对基因编辑婴儿。这对双胞胎一出生就异于常人:她们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而婴儿的父母都是艾滋病患者,很可能将艾滋病传染给婴儿。尽管现有的辅助生育技术足以帮助患有艾滋病的父亲得到健康的小孩,他却依然选择尝试用编辑胚胎基因的方法来让婴儿免疫艾滋病。‎ 然而,这项看似是重大突破的医学技术,却遭到了全球医学界和媒体舆论的纷纷谴责。之所以各国都不越雷池,是因为两点:第一,从技术角度看,这项实验风险巨大,甚至有可能给人类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第二,从伦理角度看,人是生而平等的吗?这项技术所带来的不公平问题,将会扯掉最后一块公平的遮羞布。‎ 基因编辑婴儿这类事件的发生,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它涉及对人类疾病的理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甚至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基因“黑客”的出现,让我们重新审视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平衡发展。‎ ‎(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二:‎ 高绍荣表示,虽然目前在小鼠上做基因编辑的实验看起来比较完美,但当其应用于人的胚胎上时却可能遇到很多问题。贺建奎并没有对实验小鼠做病毒性感染等检测,也说明他的这项实验并不完善。“基因编辑婴儿”这件事本身就不符合规定,做任何实验都要有底线,这是不能突破的。‎ 李久辉表示,“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之后,舆论普遍认为其行为不对,但对于其到底是违法还是违规,很难说得清楚。他认为,只有建立生命科学、医学临床研究领域的相关法律,才能确保实践研究中避免偏差和灾难。‎ 在李久辉看来,医学和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药物运用于医学临床,在从医学试验研究向医学临床过渡或转化的过程中,必须明确二者的界限,具体到医疗实践中,还需要明确受试者和患者的界限,并通过相关的医学伦理审查和法律监督制度,保障受试者和患者的权利。‎ ‎(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三:‎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声明 近日,媒体报道某技术人员宣布其研究成果,声称诞生基因编辑婴儿,引发国内外科技界广泛关注和社会公众不安。我联合体就此事声明如下:‎ 一、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项革命性技术正在推动着生命科学研究发展,但其应用安全性尚有待于进一步全面评价,如何审慎使用该新兴技术关系到人类健康和长远福祉。中国政府分别于2003年和2015年出台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为基因编辑技术等的应用明确了基本准则,为开展相关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根本遵循,这得到了中国科技界一致共识。‎ 二、我们坚决反对有违科学精神和伦理道德的所谓的科研研究与生物技术应用。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实属违反伦理道德和有关规定,已严重扰乱科研秩序,对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国际声誉造成严重损害。我们对此坚决反对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立即组成多部门联合调研组对涉事机构和人员予以严肃调查和处罚。‎ 三、此项所谓“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无论是否属实,都是对新技术的滥用,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 我们将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愿意为调查工作提供学术和技术支撑。‎ 特此声明。‎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 ‎2018年11月27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基因编辑技术会扯掉最后一块公平的遮羞布意即它颠覆了人生而平等的基本伦理,造成生而不平等。‎ B. 为避免基因编辑研究中的偏差和灾难,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明确研究和临床、受试者和患者的界限。‎ C. 基因编辑技术虽然是一项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发展的革命性技术,但严重违反社会伦理道德和有关规定。‎ D.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明确表示,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必须严査涉事人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基因编辑技术使两个孩子“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从这个角度看贺建奎的研究实验应是成功的。‎ B. 基因编辑技术虽然已经通过小鼠实验成功,但如果应用于人的胚胎上,有可能遇到很多问题。‎ C. 靠法律和科学家的自律,本可以使基因编辑技术健康发展,但是基因“黑客”的出现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D. 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从伦理角度看,基因编辑技术都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伤害,因此各国表现谨慎。‎ ‎6. 根据以上材料,请简要分析贺建奎作为科学家错在何处。‎ ‎【答案】4. C 5. A ‎ ‎6. ①缺少应有的严肃、严谨的态度。科学家应该严肃地对待科学研究,贺建奎并没有对实验小鼠做病毒性感染等检测,说明他的这项实验并不完善,态度草率,很不负责任。②违反中国政府的相关规定。中国分别于2003年和2015年出台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为基因编辑技术等的应用明确了基本准则,而贺建奎罔顾这些规定。③有违科学精神和伦理道德。基因编辑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对伦理道德底线的突破,使各国都不越雷池,而贺建奎“已经创造了一对基因编辑婴儿”,造成了既定事实。‎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 项,“但严重违反社会伦理道德和有关规定”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实属违反伦理道德和有关规定,已严重扰乱科研秩序,对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国际声誉造成严重损害”分析可知,“严重违反了社会伦理道德和有关规定”的是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故选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从这个角度看贺建奎的研究实验应是成功的”错误。结合“而婴儿的父母都是艾滋病人,很可能将艾滋病传染给婴儿。尽管现有的辅助生育技术足以帮助患有艾滋病的父亲得到健康的小孩,他却依然选择尝试用编辑胚胎基因的方法来让婴儿免疫艾滋病”“这项实验风险巨大,甚至有可能给人类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项革命性技术正在推动着生命科学研究发展,但其应用安全性尚有待于进一步全面评价”等分析可知,就算两个孩子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也不能代表实验是成功的。基因编辑技术还不成熟,会有很多潜在的、未知的风险,贺建奎的实验也不完善,两个孩子的未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故选A。‎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贺建奎并没有对实验小鼠做病毒性感染等检测,也说明他的这项实验并不完善。‘基因编辑婴儿’这件事本身就不符合规定,做任何实验都要有底线,这是不能突破的”分析可知,贺建奎作为科学家,缺少应有的严肃、严谨的态度。结合“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项革命性技术正在推动着生命科学研究发展……和2015年出台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为基因编辑技术等的应用明确了基本准则,为开展相关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根本遵循,这得到了中国科技界一致共识”分析可知,贺建奎作为科学家,违反中国政府的相关规定。结合“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实属违反伦理道德和有关规定,已严重扰乱科研秩序,对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国际声誉造成严重损害。我们对此坚凑反对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立即组成多部门联合调研组对涉事机构和人员予以严肃调查和处罚”分析可知,贺建奎作为科学家,有违科学精神和伦理道德。‎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______‎ 毕飞宇 ‎①勘探船进村的那个夏季,父亲从城里带回了那把手电。父亲进城以前采了两筐枸杞子,用它们换了那锃亮的东西。枸杞是我们家乡最为疯狂的植物,每年盛夏河岸沟谷都要结满籽粒,红得炯炯有神。‎ ‎②他穿过一丛又一丛构杞走进我们家天井,大声说“我买了把手电——”手电在黄昏时分发出清冽冰凉的光。母亲问,里头是什么?父亲说,是亮。‎ ‎③第二天全村都晓得我们家有手电了。村里人都说,我们家买了把手电,一家子眼睛都像通了电。晚上我家天井里来了好多人。夏夜清清爽爽,每一颗星都干干净净。话题直在手电的边缘。夜很晚了,狗都安静了,他们就是不走。母亲很不高兴,她的芭蕉扇在大腿上拍得劈啪起劲。后来母亲站到了皂英树下,手里拿了那把锃亮的东西,说,你们睁大眼睛看够了!母亲用了很大的努力打开开关,一道雪亮的光柱横在了院子中间,皂英树上的栖鸟被惊飞起,羽翼带着长长的哨声彗星一样划过,使人的听觉充满夜的宇宙感。‎ ‎④母亲突然灭了手电,人们在黑暗里默不作声。‎ ‎⑤勘探船在那个夏夜进村的。勘探队长戴了一顶黄色头盔。勘探队长说他们是来找石油的,而石油就在我们村的地底下,再不打上来油就要流到美国去了。当天他们就在村北打了个洞,一声轰隆,村子像筛糠。村里人立即把父亲叫过去,他们坚信,只有父亲能够阻止他们。父亲走到村北,站立在勘探队长的面前双手抱在前胸,说,不许打了!‎ ‎⑥勘探队长说,你是谁?‎ ‎⑦父亲说,再打你就麻烦了!他把这句话撂在村北,一个人回家玩手电去了。‎ ‎⑧天黑之后来到我家天井的是大肚子队长。他称我的父亲为“亲爱的同志”,然后用科学论证石油和马路汽车的关系,尤其强调了石油与电的关系。他说石油就是电,有了石油,村子里到处是电灯,像枸杞树上的红枸杞子一样多。电在哪里呢?——电在油里:而油又在哪里呢?——油在地下。队长说,这是科学!父亲后来沉默了。母亲说,你听他瞎扯。父亲严肃无比地说,你不懂。母亲反驳说,你懂!父亲说,这是科学!‎ ‎⑨父亲对勘探队长说,你们随便打。‎ ‎⑩民间想像力的发达总与村落的未来有关。父亲的手电暂时给忽略了。人们一次又一次憧憬着电气化时代。父亲说,到那时水里也装上了电灯,人只要站在岸上就能看见王八泥鳅与水婆子。父亲设想到那时,每一条河都是透明的,人看鱼就像玉帝老儿在天上看我们那样。总之,科学似乎能使每一个人都变成神仙。‎ ‎⑪而勘探队的勘探进程完全是现实主义的。他们不慌不忙地打眼贮药点火起爆。河里的鱼全给震昏了,浮出水面,在水面上漂了一层。勘探队长整日呆在井口,面对地下蹿出来的黄泥汤忧心忡忡,有点担心找不出油来。“亲爱的同志们”不会接受没有结果的科学的。那些队员早就疲沓了,日午时分睡倒在树阴下,黄色头盔罩在脸上,打着鼾。‎ ‎⑫这时,父亲和乡亲们认真地趴在井口,看着黑洞洞的井底。有人提议说用手电照照父亲回家拿来了手电,照下去,一无所有。有人问下面有科学吗?父亲默然不语,他把科学和希望全闭在了嘴里。太阳金灿灿的,枸杞子红艳艳的。‎ ‎⑬即将收割的稻子和正成长的棉花被踩得遍地狼藉。乡亲们站在自己的稼禾上心情无比矛盾。勘探队长一次又一次告诉他们,这里将是三十八层高楼,四周墙面全是玻璃,在电灯光的照耀下无限辉煌。尔后稼禾带给他们的心疼被满满的憧憬替代了,但高楼和灯光在他们贫瘠的想像中雾一样难以成形。‎ ‎⑭父亲一次又一次与勘探队长讨论出石油的可能性。父亲每一次都得到肯定回答。父亲一次又一次把那些话传给乡亲,乡亲们默然不语。父亲大声说,不出二十年,我保证大家住上高楼,用上电灯。大伙听了这样的话慢腾腾地散开去,他们的表情一片茫然。‎ ‎⑮‎ 不久,大哥偷走了父亲的手电到村东找蛐蛐,不小心把手电掉到河里,开着的手电竟然沉下河底去了。有人发现了河底的亮光,有两三丈那么长。许多人赶到了河边,河底的光呈墨绿色,麦芒一样四处开张。人们站在岸边手拉手,肩贴肩。人们以恐怖和绝望的心情看着河里的墨绿光慢慢地变暗,消亡。山羊胡子老爹说,动了地气了,动了地气了,一个晚上他把这句话重复了一千遍。‎ ‎⑯勘探队在短暂的沉默之后又开始了爆炸。河里没有再死鱼,因为河里已经没有鱼可以死了。他们的动作失去了围观,只留下单调的爆炸和伤感的回音。‎ ‎⑰在暮色苍茫时候勘探队长脱掉了他的长裤,露出双腿堆满伤疤,一个劲地说话,这个世上到处是疤,枯叶是风的疤,水泥路是地的疤,井是土的疤。说着这些疯话,他悄然走上船。‎ ‎⑱浓雾使大早充满瞌睡相。鸡打鸣,撂了两嗓子,就睡回头觉了。浓雾里头父亲做着梦,他梦见了石油光滑油亮的背脊在地底下蠕动的模样。‎ ‎⑲太阳出来了,雾散了,太阳使村庄愈加鲜嫩可爱。这时候有人说,勘探队!勘探队!人们走东窜西没有发现勒探队的人影子。只有无尽的枸杞子被浓雾乳得干干净净、水灵灵。大伙跟在父亲的身后来到河边,河边空着,满眼是细浪和飞鸟。浓雾退尽后的河面有一片“之”字形水迹,如一只大疤,拉到河面的拐角。这个疤一直烙在父亲的伤心处。父亲的眼里起了大雾,弥漫了父亲的那个夏季。‎ ‎——有删节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自然段通过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写村民们在时间很晚且母亲很明显的暗示下仍不愿意离开,表现了村民对“手电”的好奇心理。‎ B. 对于勘探,父亲态度从不准打井到后来支持打井,其转变的原因是父亲懂得了什么是科学,知道依靠科学会给村子带来巨大的变化。‎ C. 手电筒在河底发出的墨绿色光亮,让村民们感到了恐怖和绝望,甚至还有人把原因归结为动了地气,表明了那个年代村民思想的落后。‎ D. 结尾写太阳驱散了浓雾,枸杞子蓬勃生长,暗示勘探队在村庄的石油勘探无果而终;写父亲眼里却起了大雾,表现出父亲对未来的迷茫。‎ ‎8. 请结合文本,分析划线句“这个疤一直烙在父亲的伤心处”中“疤”的内涵。‎ ‎9. 关于小说的标题,有人认为“手电”好,有人认为“枸杞子”好,你认为哪个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7. B 8. ①生态之“疤”:勘探队给村庄生态造成了极大破坏,令父亲痛心;②失望之“疤”:勘探队开采的失败让父亲对“新生活”的期待落空,令父亲伤心;③愧疚之“疤”:村民们信任父亲并在父亲的描绘下憧憬着“美好未来”,但最终落空,令父亲内疚。 ‎ ‎9.‎ ‎ 以“手电”为题好。理由:①“手电”在文中象征着“新事物”与“科学”,反映出父亲及村民们对“新事物”改变生活现状的美好渴望;②“手电”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手电”与“勘探队”构成小说行文的两条线索:“买回‘手电’—村民好奇—‘手电’掉河底”,“勘探队到来—村民憧憬—勘探队无果而终”;③“手电”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父亲对新生活的追求、村民们的落后思想及对新事物的好奇均可通过“手电”呈现。‎ 以“枸杞子”为题好。理由:①“枸杞子”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勘探队来前(枸杞子承载希望)——勘探队来后(枸杞子与庄稼一样被忽略)——勘探队离开(枸杞子依然生机盎然);② “枸杞子”作为当时村庄里常见的野生物种,在文中象征着简单、质朴的传统乡村生活;③文章结尾充满生机的“枸杞子”与被勘探队弄得“伤痕累累”的村庄形成鲜明对比,易引起读者对“传统”与“现代化”的思考。‎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考查的范围既涉及全文,也涉及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B项,“父亲懂得了什么是科学”错误,由原文来看,勘探队长虽然是“用科学论证石油”和马路汽车、电的关系,可是父亲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什么是科学”,父亲只是被勘探队长所描绘的未来景象打动了,才同意勘探队在这里寻找石油。故选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含意、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结合文本分析”“疤”的内涵,就要求考生把句子和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全文来分析。“这个疤一直烙在父亲的伤心处”出现在小说结尾段,有揭示主题的作用。表面上,“疤”是指上文的“‘之’字形水迹”,实质上,这个“疤”指的是勘探队给父亲内心造成的伤害,因此才说是“烙在父亲的伤心处”。从全文来看,首先,勘探队长给父亲描绘的美好未来打动了父亲,父亲才做通了村民的工作,允许勘探队开采石油,但结果勘探队失败,父亲对未来新生活的期待完全落空了,自然会伤心;第二,勘探队爆破,震死了河里所有的鱼,说明勘探队的开采行为破坏了村庄的生态环境,这是令父亲痛心的;第三,村民们是出于对父亲的信任才同意勘探队施工的,他们和父亲一样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结果勘探失败,勘探队悄悄离开,村民的梦想也就落空了,父亲感到内疚。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答出是以“手电”为小说标题好,有人以“枸杞子”为小说标题好,此类题目是探究性题目,注意要从主题表达、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等角度思考。如果一篇小说的标题能够更好地突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形象,那么这个标题就是好的标题,反之则不好。本题可答“手电”好,也可答“枸杞子”好,无论认为哪一个标题好,都要先明确观点,然后写出充分的理由来,注意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如答“手电”好,就要答出“手电”在文中象征着新事物,能反映父亲及村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也是行文线索,能推动情节发展,且描写“手电”的情节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等;如答“枸杞子”好,则可答出“枸杞子”在小说开头、中间、结尾都出现了,是行文线索,是村庄特有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以“枸杞子”为题能够引起读者思考,突出主题等。‎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 元行钦,幽州人,为刘守光裨将。与李嗣源战于山北,身中嗣源七矢。拔矢而战,反中嗣源。屡败,乃降嗣源。嗣源谓其壮士,以为养子。从战,数立功。庄宗闻其骁勇,取之为散员都部署。庄宗与梁军战,军败而溃,梁兵数百追及,攒槊围之。行钦驰一骑,夺剑断其二矛,斩首一级,梁兵解去。庄宗持行钦泣曰:“富贵与卿共之!”由是宠绝诸将。‎ 赵在礼反,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行钦曰:“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在礼再拜,以诏书示诸军。皇甫晖从旁夺诏书坏之,军士大噪。‎ 行钦攻邺无功,庄宗欲自将以往,群臣皆谏止,乃遣明宗①讨之。明宗军城西,行钦军城南。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行钦闻之,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庄宗遣李从璟驰诏明宗计事。从璟,明宗子也。行至卫州,而明宗已反,行钦乃系从璟,将杀之,从璟请还京师,乃许之。明宗引兵南,行钦率兵趋还京师。从庄宗幸汴州,行至荥泽,闻明宗已渡黎阳,庄宗复遣从璟通问于明宗,行钦以为不可,因击杀从璟。‎ 明宗入汴州,庄宗不得进。庄宗谓行钦曰:“卿等从我久,富贵急难无不同也。今兹危蹙,而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至荥泽,欲单骑渡河,自求总管,卿等各陈利害。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行钦泣而对曰:“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君臣相持恸哭。‎ 庄宗崩,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刺史 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送京师。明宗见之,骂曰:“我儿何负于尔!”行钦瞋目直视曰:“先皇帝何负于尔!”乃斩于洛阳市。‎ 呜呼!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 ‎ (节选自《新五代史·元行钦传》)‎ ‎【注】①明宗:李嗣源。‎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B. 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C. 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D. 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社稷”原指土地神和谷神,古代君主每年要到郊外去祭祀土谷之神,后来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B. “断发”,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此处指元行钦等诸臣以死报国的决心。‎ C. “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是检核问事,“史”是“御史”,负责对地方政府进行监察。‎ D. “先皇帝”指本朝在位皇帝的已逝的父皇,即太上皇。这里用“先”表示对已亡故君主的尊敬。‎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行钦作战勇猛,数立战功与李嗣源作战时身中七箭,他拔出箭继续作战,反而射中李嗣源;庄宗被梁军包围,元行钦单骑退敌。‎ B. 元行钦忠心为君,宠绝诸将。庄宗曾因感激元行钦,哭着说要与元钦共享富贵;赵在礼在邺城谋反,行钦攻邺无功,也并未受到斥责。‎ C. 元行钦眼光敏锐,见微知著。在庄宗派李嗣源去邺城平叛时,他就预见到李嗣源会兵变,后率军屯驻卫州,把其谋反消息上奏皇帝。‎ D. 元行钦誓死报国,但晚节不保。情势危急时,他和众大臣断发起誓,以死报主;唐庄宗死后,他却出逃偷生,最终被抓住而处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 ‎(2)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 ‎【答案】10. A 11. D 12. C ‎ ‎13. (1)臣原本只是一个卑贱之人,承蒙陛下爱护体恤,官位达到将相。如今危难之时,却不能报效国家,即使死了也无法推脱自己的责任。‎ ‎(2)在李嗣源发动兵变之时,诸将不知道该离去还是留下,而只有行钦把谋反的消息及时上报皇帝,至于断发自誓,他的忠诚节义实在值得嘉奖。‎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邺都行营招抚使”为官职名称,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排出B、D,“若公善为之辞”的意思是“倘若您在皇帝面前替他们说说好话”,所以“若”前断句,排除C,故选A。‎ 句子翻译:唐庄宗于是任命元行钦为邺都行营招抚使,率领二千兵马前去讨伐。元行钦用诏书劝降赵在礼。赵在礼登城对行钦道:“将士们离开家乡父母多年,没有皇帝的旨意就急切归家,后悔哪里来得及呢?倘若您在皇帝面前替他们说说好话,将士们还能改过自新。”‎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即太上皇”错误,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通常给予的对象是在世但已禅位的皇帝。“先皇帝”指本朝在位皇帝的已逝的父皇,所以不能称“太上皇”,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C项,“他预见到李嗣源兵变”不正确,原文是“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行钦闻之,退屯卫州”,意思是“李嗣源兵变,与赵在礼会合。元行钦听闻此事,率军撤退屯驻卫州”,可见“预见”之说纯属猜测。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小人:卑贱之人。蒙:承蒙。抚养:爱护体恤。塞:推脱。(2)方:在。就:留下。诚节:忠诚节义。嘉:嘉奖。‎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元行钦,幽州人,是刘守光的偏将。和李嗣源在山北作战,身中七箭。元行钦拔出箭继续作战,反而射中李嗣源。多次失败,于是投降李嗣源。李嗣源认为他是猛士,把他收为养子。跟随李嗣源作战,屡立战功。庄宗李存勖听说元行钦骁勇善战,收纳在身边做散员都部署。庄宗与梁军作战,战败而溃逃,被数百梁兵追赶,重重兵器包围。元行钦单马驰来,夺剑砍断敌军长矛两支,斩首一级,包围的梁兵退去。李存勖抱着行钦哭道:“富贵和你共享!”从此,元行钦在诸将中最受宠信。‎ 赵在礼谋反。唐庄宗于是任命元行钦为邺都行营招抚使,率领二千兵马前去讨伐。元行钦用诏书劝降赵在礼。赵在礼登城对行钦道:“将士们离开家乡父母多年,没有皇帝的旨意就急切归家,后悔哪里来得及呢?倘若您在皇帝面前替他们说说好话,将士们还能改过自新。”元行钦道:“天子将你们视为对国家有功之人,一定会赦免你们的小过错。”赵在礼拜了两次,把诏书给士兵们看。皇甫晖从一旁夺过诏书,将之撕毁,军士都吵闹不止。‎ 元行钦久攻邺城不下,而庄宗想亲自帅兵前往,群臣都进谏阻止,于是唐庄宗只得派明宗李嗣源前去平叛。李嗣源驻扎在城西,而元行钦则驻军城南。不久,李嗣源兵变,与赵在礼会合。元行钦听闻此事,率军撤退屯驻卫州,上奏皇帝李嗣源已经谋反。庄宗派遣李从璟快速赶到李嗣源处核实事情真伪。李从璟,是李嗣源的儿子。到了卫州,当时明宗已经反叛,行钦于是拘禁从璟,将杀他。从璟请求回到京师,行钦于是同意了。不久,李嗣源率军南下,元 行钦便返回京师。后来,元行钦又随唐庄宗前往汴州(今河南开封),行至荥泽时,闻听李嗣源已经到达黎阳(今河南浚县).庄宗便欲派李从璟去面见并劝降李嗣源,但元行钦认为不可,并将李从璟杀死。‎ 这时,李嗣源进入汴州,唐庄宗不能前进。唐庄宗对元行钦说:“你跟随我这么久,荣华富贵险急患难共同经历。如今情势危急,你们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到荥泽,要单枪匹马自己去求见李嗣源,你们各自陈说利害关系。如今让我到了这样的境地,你们怎么办呢?”元行钦哭着回答道:“臣原本只是一个卑贱之人,承蒙陛下爱护体恤,官至将相之位。如今危难之时,却不能报效国家,即使死了也无法推脱自己的责任。”于是和众将一百多人,都解开发髻,剪断头发,放在地上,发誓以死报主,君臣相拥痛哭。‎ 唐庄宗遇害后,元行钦出逃,被村夫捉拿,刺史石潭打断元行钦的双脚,用囚车将他送到洛阳。李嗣源见到元行钦后,大骂道:“我儿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元行钦怒目直视道:“那先帝又有什么对不起你的!”于是李嗣源将元行钦斩于洛阳闹市。‎ 唉!死亡可贵的原因,是能为道义(而死)而不苟且偷生。在李嗣源发动兵变之时,诸将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而只有行钦把谋反的消息及时上报,至于断发自誓,他的节义实在值得嘉奖。等到唐庄宗驾崩后,他不能自我决断,反而逃跑来苟且偷生,最终被抓住处死。他的言辞虽然慷慨不屈,但是他的死并不是他自愿的,哪里有什么可贵之处呢?‎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杜甫(712年~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②鹖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之冠。‎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寒食那天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他强打精神饮酒,吃着冷食,靠着几案休息。‎ B. 远眺舱外江水浩浩荡荡,岸边百花盛开,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 C. 第三联描写蝴蝶翩翩起舞,鸥鸟轻快飞翔,乐景乐情,诗人为眼前美景所陶醉。‎ D. 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境界阔大深远。‎ ‎15. 诗人因何而“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异乡漂泊之愁;②年老体衰、穷困潦倒之愁;③时局动荡、前途不明之愁;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慨。‎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综合分析此题各选项可知,C项,“乐景乐情”理解错误,诗中是乐景衬哀情”。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要理解好诗歌的内容,一定要结合好标题、注释、景物和表达情感的关键词。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要求概括诗人“愁”的原因。注意根据诗句中的重点词语作答,此题可根据诗句中的“老年花似雾中看”“直北是长安”“云白山青万余里”概括年老体衰,漂泊流浪,穷困潦倒,时局动荡,报国无门,思念朝廷等原因。‎ ‎【点睛】考查诗歌情感,一般答题步骤如下:‎ ‎1. 分析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 ‎2. 分析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如果涉及到艺术手法,需要指出手法的运用)‎ 答题格式:本诗通过对( )的描写(叙述、回忆),抒发(表现)了诗人( )样的情感。‎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比喻的方式描写自己身世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然而诗人对自己的生死并不顾惜,因为他的人生追求是“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先以“______________”来慨叹人生的短暂,接着又以“______________”对奔流不息的长江表达了羡慕之情。‎ ‎(3)庄子《逍遥游》中写去近郊的人,可以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时“______________”;而到千里外的人,则需要“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身世浮沉雨打萍 (2). 留取丹心照汗青 (3). 哀吾生之须臾 (4). 羡长江之无穷 (5). 腹犹果然 (6). 三月聚粮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萍、臾、羡、腹、聚。‎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8年12月13日,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的、以讲述“悬崖村”脱贫攻坚故事为原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正式在锦城艺术宫公演。舞台上,演员们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饱满的情绪 叙述着村寨近年来发生的 的变化。外出打工的尔呷在脱贫攻坚战打响时回到了家乡,( )。舞台背景上,山民世代攀爬的藤梯被安全、耐用的钢梯代替,这象征着“悬崖村 ”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演员通过舞蹈塑造出了一个个饱 满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用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 地表现了大凉山的人们走出贫穷、奔向未来的心路历程。‎ 舞剧《大凉山的回响》 ,以写意的手法,充分运用舞台的空间延伸力、民族音乐的穿透力,让脱贫攻坚的故事 展现在舞台之上,带着观众走进那遥远却又温暖的大山深处,走进那遥远而又温情的故乡深处。‎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沧海桑田 酣畅淋漓 别具一格 活灵活现 B. 前所未有 淋漓尽致 独辟蹊径 活灵活现 C. 沧海桑田 淋漓尽致 独辟蹊径 栩栩如生 D. 前所未有 酣畅淋漓 别具一格 栩栩如生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的、以讲述“悬崖村 ”脱贫攻坚故事为原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在锦城艺术宫正式公演。‎ B. 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的、以“悬崖村”脱贫攻坚故事为原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正式在锦城艺术宫公演。‎ C. 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的、讲述“悬崖村”脱贫攻坚故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在锦城艺术宫正式公演。‎ D. 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讲述“悬崖村”脱贫攻坚故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正式在锦城艺术宫公演。‎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与尔呷一起带领大家发展富有特色的山寨旅游 B. 与带领大家发展富有特色的山寨旅游的阿嫫,一起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 C. 与阿嫫一起带领大家发展富有特色的山寨旅游,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 D. 与守护彝族传统根脉的阿嫫,一起带领大家发展富有特色的山寨旅游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题考查考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前所未有:从来没有发生过的。要说“叙述着村寨近年来发生的 的变化”,用“前所未有”更合适。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用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搭配“淋漓尽致”更恰当。别具一格:比喻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体裁。语境是突出方法的,应用“独辟蹊径”。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逼真、传神,使人有亲眼所见的感觉。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语境涉及对象是“脱贫攻坚的故事”,应该用“活灵活现”。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记忆中的错例,找到错误。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逐一分析。A.项“以讲述……故事为原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讲述”成分赘余,“ 以……故事为原型”搭配不当。B项“ 以……故事为原型”搭配不当,“故事”不能说“原型”。C 项正确。D项“正式在锦城艺术宫公演”状语顺序不当,应该为“在锦城艺术宫正式公演”。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做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段,了解大概意思,对涉及的领域、语体风格进行明辨和认识。再次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根据语境综合分析作答,有时答题要点会在材料中有所提示。上文是“外出打工的尔呷在脱贫攻坚战打响时回到了家乡”,联系所给句子看,“尔呷”是整个句子的陈述对象,句子要连贯,需保持话题一致,排除A。此外,“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的是“阿嫫”,“带领大家发展富有特色的山寨旅游”,除了“阿嫫”,还有回来的“尔呷”。依此排除BC。故选D。‎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面是一封邀请函,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小弟家中近来乔迁,事项繁杂,幸得张兄略尽绵薄之力,现已顺利搬至幸福小区三单元405号。为表感谢,小弟各下几杯美酒,诚邀张兄明晚拨冗拜访寒舍,请务必前来。‎ ‎【答案】①“乔迁”改为“搬迁”②“略尽绵薄之力”改为“鼎力相助”③“美酒”改为“薄酒”④“拜访”改为“光临”⑤“务必”改为“尽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得体包括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主要是要符合特殊文体的特殊要求,语体得体要注意讲话者的身份、环境、尊卑、主客以及“谦辞”和“敬辞”的运用。本题,题干已经指出语段是“一封邀请函”,且“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要求“找出并作修改”。仔细阅读这封邀请函的主要内容,可发现信中:①“乔迁”,祝贺用语,贺别人迁居或贺人官职升迁之辞。此处是说自己搬家,表达不得体,可改为“搬迁”;②“略尽绵薄之力”,是自谦之词。用于帮助他人的时候说自己出力不多。此处是说他人对自己帮助,表达不得体,可改为“鼎力相助”;③“美酒”,美味的酒,是说别人酒好的客套话,此处是说自己准备了酒,请帮忙人来喝,用“美酒”有自夸之嫌,可改为“薄酒”;④“拜访”,访问他人的敬词。此处是请帮忙的朋友到自己家来,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光临”;⑤“务必”,指一定,必须的意思,口气较为强硬,带有轻微的命令口吻,此处是请帮忙朋友到自己家来,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尽量”。‎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21.下列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示例①,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近几年来,不少综艺节目引发关注热度,比如《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可见,歌唱竞演类节目必然带来高收视率。一档综艺节目想要“走红”,只能依靠高品质的视听享受,而高品质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所以,不砸钱的综艺节目是无法受到欢迎的。‎ ‎①歌唱竞演类节目不一定带来高收视率。‎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一档综艺节目想要“走红”不仅仅依靠高品质的视听享受。 (2). ②不砸钱的综艺节目不一定不受到欢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与逻辑推断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认真研读所给的语段,然后仔细阅读所给例句,根据例句指向,回归语段,找出另外两处存在逻辑推断错误的句子,仿照例句的形式把所找句子不合逻辑之处表达出来。解答此类题一般要注意语段中表达武断、绝对的,还有因果推理不合理的内容。比如本题除了“歌唱竞演类节目必然带来高收视率”推断不合理外,还有“一档综艺节目想要‘走红’,只能依靠高品质的视听享受”“不砸钱的综艺节目是无法受到欢迎的”两处推断不合理。仿照①的形式把句子不符合逻辑之处表述出来即可。‎ 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②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⑤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⑥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陆九渊)‎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居安思危方能不败 尼康可能从没想过它们会在时代的潮流中被智能手机打败,方便面巨头也可能没想过越来越懒散的人会有一天竟然拒绝它们。时代并没有给这些处在鼎盛时期的企业任何提醒就抛弃了它们,它们也没能在时代之中看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而走向下坡。所以,任何人都应该站在时代的潮流之上,居安思危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 马从不曾忘记奔跑,因为它知道只有跑得快才能逃避敌害,获得生存;蚂蚁一入秋就开始不停忙碌,因为它知道只有积累得多才能穿越寒冬;小树在还是苗的时候就不停地向深处扎根,因为它知道只有根扎得牢才能顶得住暴雨狂风。动植物尚且知道在安逸的条件下为以后的艰难做准备,我们人类呢,不是更应该懂得,居安思危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吗? ‎ 经济发展迅猛、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往往会过度沉浸于自我的优越感之中,而忽视了来自周围的危机和挑战。要知道,糖衣炮弹有时比冷兵器的杀伤力来得更为强大。你的对手可能是“智能手机”“外卖”等你意想不到的对象。而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甚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失去了前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又怎么能够脚踏实地地向未来发起挑战,又怎么能够如初生的朝阳般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向上攀登,直至达到人生的辉煌点?因此,摒弃盲目的优越感,树立必要的危机意识,我们才能在发展路上越探越深,越行越远。 ‎ 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提醒,使张瑞敏率领海尔走向世界;“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的告诫,使比尔·盖茨率领微软席卷全球。“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样丰富的哲理,不仅对国家、对企业具有警示和指导意义,对于个人亦然,能居安而思的人,必然是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成为生活的强者,是对生活有着深刻认识的智者。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人生的辉煌。 ‎ 在顺境中看时代,在危机中求生存,树立危机意识,不断推动自身前进发展,你的人生将更加稳定和开阔,更加丰富和精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名人名言的理解类的材料作文,名人名言类材料作文成为材料作文考查的一种新的形势。在对题干进行解读时,考生要注意结合对名句的理解并将其分类,考生在写作中要以对名句的理解为依托,要结合现实生活深入分析名言给自己的启示。本题要求选择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进行作文,考生要注意选取合适的名言,整合出一个统一的中心,紧扣材料。‎ ‎【审题】首先理解几则名言的意思,再找出名言之间的关联。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思是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这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②“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意思是广泛地观察然后才能精炼地取舍,深厚地积淀然后才能喷薄奋发,这则名言注重积累,提示考生要充实自己;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意思是忧虑劳苦才可以振兴国家,图享安逸必定祸害终身,这里强调人的忧患意识;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识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这里强调实践,强调做;⑤“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强调顽强、执着;⑥“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这是强调做人不能随波逐流,要有自我的主见。材料一、材料三,可以从人需要有忧患意识,要懂得居安思危等角度立意;材料二、材料四可以从获取知识的途径立意:比如广泛学习,还要与实践结合并懂得取舍,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材料五、材料六可以从如何做人的角度立意:比如顽强、执着,不要随波逐流,坚持自我等。‎ 参考立意:‎ ‎(1)材料①③: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2)材料②④:想要获得知识,不仅需要广泛学习,还要与实践结合并懂得取舍。‎ ‎(3)材料⑤⑥:不要随波逐流,坚持自我。‎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醒目的标题——《居安思危方能不败》,明确展示文章的观点。其次用尼康和方便面的遭遇引出观点——居安思危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正文主体部分先用一段排比句列举马、蚂蚁、小树等自然现象,同时过渡到人类,接着借助正反对比的方式来证明观点,结尾回扣文章标题,明确指出居安思危的价值。‎ 素材:‎ 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增广贤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止矣。——《荀子·儒效》 ‎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萨迪 ‎ 经验是永久的老师。 ——歌德 ‎ 才学如果不用就会永远埋没。 ——萨迪 ‎ 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劳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首创精神,自己的实践。 ——陀思妥耶夫斯基 ‎ 所有的理论法则都依赖于实践法则;如果只有一条实践法则,那么它们就都依赖这一条实践法则。 ——费希特 ‎ 凡是在理论上正确的,在实践上也必定有效。 ——康德 ‎ 如果你不带偏见地去考虑问题,如果你思考一下这些准则的一般性质,你就可以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因为所有的准则事实上都是实践上的。 ——布拉德利 ‎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 ——车尔尼雪夫斯基 ‎ 凡在理论上必须争论的一切,那就干脆用现实生活的实践来解决。 ——车尔尼雪夫斯基 ‎ 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这种人能由他们的工作取得最大利益;……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 ——居里夫人 ‎《谏太宗十思疏》和平时代,我们往往麻痹大意;一帆风顺时,我们很少想到困难之处。人生道路,又怎么会平坦笔直?魏征就告诫过唐大宗,“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点睛】名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大致分为这样几步:‎ 一、逐一解读名言的内涵外延。所谓内涵,是名言本身所说的意思,所包含的哲理。解读是为作文立意做准备,因此不能停留于内涵的准确把握,还要初步联系社会生活,即弄清名言适应的对象或范围,为后期的立意和选择打下基础。‎ 二、寻找名言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解读,不同名言之间最容易关系的句子可以先进行“组合”。理论上说,任何两两组合都是可以的,只要能找到其关联。多数考生可能以相关、相似或相反的两句来构思立意。如果以某两句为主,把相关的第三句加进去,立意的高度会更与众不同。‎ 三、综合两三句提出中心论点。仅仅将有关的两三句找出来,找到其关联的点,还不能“立意”。要综合其内涵与外延,针对个人或社会,提出一个基本的看法,即站在这几个名人的肩膀上去审视人生或社会。从逻辑上,两三则名言之间有“主次共建、相辅相成、正反对照、互为补充、条件因果、相互转化”等重构关系。‎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