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解析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的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 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C. 文中引用《出塞》这首诗,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 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 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 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 “忧国忧民”诗词体现的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 C. 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 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家国情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表述错误,因果倒置;C项,“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错误,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D项,“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只是杜甫的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偷换概念。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二、三段不是层层深入的论述结构,是并列。第一段最后一句话“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这是总领句,第二段写的是“边塞况味”,第三段写的是“忧国忧民”,可见是并列关系。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于文无据,说法绝对。故选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一带发生了一场目前为止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遍地尘霾,天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有一片旺盛的柳树,闪电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狂震之后,有一棵树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③为了寻找这棵树,我从北京飞到银川,又坐汽车颠簸了四个多小时,终于在一个深山沟里找到了它。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站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地震时它已约400岁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将近100年。 ④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被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扯断,又从下往上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但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⑤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之意。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得特别顽强。它常年扎根寒冷干旱的西北,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两圈,移山填河,夺去28.82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地震最常见的遗址是倒塌的房屋、错裂的山体和沉默的堰塞湖,这些无生命之物,只能苦着脸向人们展示过去的灾难。而这株灾后之柳却不同,它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顽强的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约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约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震柳”不倒,精神绵长,塞上江南,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②段描述了约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及造成的巨大破坏,这样写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做铺垫。 B. 本文语言凝练,格调昂扬,如第④段“撕肝裂肺,横扯竖揪”等四字短句简洁有力,“阳光暖暖地抚慰”“细雨轻轻地冲洗”则充满生命的温暖。 C.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翔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生动性。 D.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古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5. 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答案】4. B 5. 答案:①开门见山,点明写作对象;照应标题,②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百年震柳”的描述和赞美。 6. 答案:①百年震柳,枝繁叶茂,是自然的美丽风景。②它见证了百年前的震灾和岁月的沧桑演变。③它教给我们生命的朴素道理:面对灾难要顽强、乐观,唯有坚守意志,坚强地活着,才能迎来希望和美好。④作者借此表达对“百年震柳”精神的热情赞美。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人物形象、内容情感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议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A项,“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做铺垫”理解错误,强调地震的巨大破坏是为了衬托“震柳”的奇迹存活。C项,“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不妥,强调这些数据是为了体现“震柳”的存活令人震撼。D项,“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理解错误,对比的目的是赞颂古柳生命力的顽强。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开头语段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结构上,开门见山地引出写作对象:震柳;并照应标题。内容上,引出下文对“百年震柳”的描述和赞美。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作品主旨及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分析作品结构,借助塑造的形象及议论抒情语句把握作品情感主旨。本题重点从“图画”博物馆””教科书”等方面来分析“震柳”存在的价值。从图画方面,“百年震柳”所构成的美丽画面,像一团浓浓的绿云,缝合了地球的伤口;从博物馆的角度,“震柳”历经百年沧桑变化,是历史的见证者:从教科书的角度,写出了“震柳”对人们的教育意义,即经历灾难也要坚强乐观面对,这样才能迎来希望和美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 B. “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 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D.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 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C. 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 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2)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答案】7. D 8. C 9. B 10. (1)侯蒙向他们说明:“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回答。” (2)到这时,皇帝就秘密地告诉他这种情况。侯蒙回答说:“因为财利来要求君主提拔自己,这不是臣下所敢做事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可用排除法。原文标点: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横行齐魏”语意相连不可断开,排除AB项;“今青溪盗起”语气相对完整,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D。 【8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C项,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B项,侯蒙没有建议改革币值,他是确实不知情,才斥责主管官吏。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关键点:晓,说明;无庸,无须;辱,侮辱;第,只管。(2)关键点:是,这时;谕,告诉;要,要求;进,提拔。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侯蒙,字元功,是密州高密县人。还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有好的名声,为正义的事情急于奔走,喜好施救有困难的人,有时一天就花掉千金。考取进士后,调任宝鸡县尉,后来又任柏乡县知县。百姓打官司都是当庭判决,受罚的人都没有任何怨言。转运使黄浞听到他的名声,要推荐他,叫他到衙署禀报事情,侯蒙因越过了自己的县境而不肯前往。黄浞很生气,过些天来到柏乡县,审阅文书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他获罪;查了一会儿,竞没有一点瑕疵可指摘,这才以宾客之礼接见他,说:“您真是个能干的吏员啊。”黄浞便率领各位使者一起推荐他。 镇守西部的将领高永年被羌人杀死了,皇帝很生气,亲自写了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的姓名,命令侯蒙去秦州逮捕他们治罪。侯蒙到了秦州,仲武等穿着囚服听候命令,侯蒙向他们说明:“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回答。”案件判定的结论还没有报上去,又提升他任御史中丞。侯蒙上奏说:“当年汉武帝杀了王恢,不如秦缪公赦免盂明。子玉自缢而死使晋侯高兴,孔明去世使蜀国的地位变轻了。如今羌人杀了我们一个都护,却使十八员将领因此而死,这是自残肢体啊。想要身体不得病,可能吗?”皇帝醒悟了,把这件事放在一边,不再追究。 (侯蒙)迁任刑部尚书,改任户部。近年郊庙祭祀提前办妥告成,尚书主管政事。到这时,皇帝就秘密地告诉他这种情况。侯蒙回答说:“因为财利来要求君主提拔自己,这不是臣下所敢做的事情。”一天,皇帝随便地问:“蔡京这个人怎么样呢?”侯蒙回答说:“假使蔡京能够端正自己的心术,即使古代的贤相也比不上他!”皇帝点头,并且让他暗中探察蔡京的所作所为。蔡京听说后怀恨在心。 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朝廷商议贬值十分之七,府库主管官吏报告说:“各部门都用车装载大面值钱币到店铺买货物,都疑心货币制度要变更。”侯蒙说:“我们府库之中有多少贮存?”官员回答道:“八千缗。”侯蒙斥责道:“怎么有变革而我却不知道!”第二天,法令颁布。又曾经有几件事侯蒙独自接受圣旨,蔡京不知道;蔡京侦探到这些事,告诉皇帝,皇帝说:“侯蒙也这样吗?”将侯蒙贬为毫州知州。 宋江进犯京东,侯蒙上书说:“宋江凭借三十六人横行于山东、河南一带,官军几万人没有敢与他抗衡的,他的才能一定超过常人。如今清溪的盗贼起事,不如赦免宋江,让他去征讨方腊来赎自己的罪。”皇帝说:“侯蒙身居外地却不忘君主,是忠巨。”命他任东平知府,还没有上任就死了,终年六十八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浣溪沙 李清照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1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院”一句写小院荫蔽在浓郁的春色之中,营造了寂寥、落寞的意境。 B. “重帘”一句写帘幕低垂、室内光线暗淡,但这些并没有影响词人对春天的热爱。 C. 下片采用了远近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了词人的惆怅感情和无聊意绪。 D. 最后一句“梨花欲谢”一语双关,将景物描写和对内心伤感的抒写巧妙地结合起来。 E. 下片中着一“催”字,加速了夜幕降临;用一“弄”字,使轻阴转浓,融成一片,天色变黑。这两句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傍晚时分天色变黑的景象。 12. 请简要分析“倚楼无语理瑶琴”一句在词中的作用。 【答案】11. BC 12. “倚楼无语理瑶琴”写词人在百无聊赖之中登上闺楼,随手抚琴排解心中的愁闷,勾画出一位满腹愁怀的闺中少女形象。②连接上下片词意,自然过渡。下片从风景写起,描写的景色正是由上片的“倚楼”二字生发,是词人“倚楼”时看到的景致。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 “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错误,这里主要是突出诗人内心的凄苦,并没有流露出对春天的喜爱;C项,“远近结合、以动衬静”手法错误,这里主要是通过从室内到室外的景物描写,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含蓄蕴藉的笔致,写出女主人公伤春怀人的悒怅情怀,表现了女主人公孑然独处的凄寂心境。故选B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理解诗句含义。作用可从内容情感和结构方面作答。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倚楼无语理瑶琴”一句蕴含了女主人公由愁苦满怀到情思缭乱的复杂感情。“理瑶琴”是她借以破除孤寂、诉说愁怀的下意识动作,反映了她心有所感、情思缭乱的心绪。为排遣愁绪,女主人公凭楼远眺,希望从中寻求慰藉,但室外的景象反而增添了苦恼。此句结构上连接上下片词意,自然过渡。下片从风景写起,描写的景色正是由上片的“倚楼”二字生发,是词人“倚楼”时看到的景致。 13.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壶口瀑布飞流而下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气势雄伟。《蜀道难》中与之情景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析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事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出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琵琶行》中用器物的破裂与兵器的撞击声来表现音乐高昂激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周瑜指挥作战时的潇洒自如的神态。 【答案】 (1). (1)飞湍瀑流争喧豗 (2). 砯崖转石万壑雷 (3). (2)位卑则足羞 (4). 官盛则近谀 (5). (3)金戈铁马 (6). 气吞万里如虎 (7). (4)银瓶乍破水浆迸 (8). 铁骑突出刀枪鸣 (9). (5)谈笑间 (10). 樯橹灰飞烟灭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注意“喧豗、砯、壑、谀、乍、樯橹”等字。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隋代玻璃瓶采用无模吹制技术制作而成,表面光滑,玲珑剔透。瓶口处有一精雕的凤首,倍显精致。 ②明代清官史事展览馆的文史资料,详尽记载了明代官员犯颜直谏,兴利除弊,赢得吏民称赞的故事。 ③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赵忠贤时常谈及从前的科研工作,条件异常艰辛,以致冬日里席不暇暖。 ④画家黄公望是画雪高手,他擅长在极短时间内画出大雪初霁后的世界,笔势斩截,倚马可待。 ⑤现如今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学富五车,违背了经典解读的基本原则,对经典进行随意性解读,造成了不良的文化影响。 ⑥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之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田野求田问舍,过着惬意在隐居生活。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句,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空穴明晰,结构奇巧,也形容人聪明伶俐。此处指隋代玻璃瓶制作技艺高超,精致光滑。成语与句子意思相符。成语使用正确。②句,兴利除弊: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此处指明代清官因其良好德行与作为受到吏民称赞。成语与句子意思相符。成语使用正确。 ③句,席不暇暖:座位还没有坐热就走了,形容很忙。此句想表达赵忠贤以前的科研工作环境艰苦,冬天极为寒冷。成语与句子意思不相符。选项成语使用不正确。④句,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此句想表达黄公望擅长在短时间内画出大雪场景,而非写文章。成语与句子意思不相符。成语使用不正确。⑤句,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此处指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学问大,对经典进行随意性误读,造成不良文化影响。成语与句子意思相符。成语使用正确。⑥句,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要断了,多形容形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句想表达游客很多,络绎不绝。成语与句子意思不相符。成语使用不正确。本题要求选都不正确的一项,应该是③④⑥。故选B。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积极向上,刻苦学习,奋发有为,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 B. 中国画独特表现方式中“书画同源”的要求决定写意画的表现方式是用“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的春秋笔法,把深邃的意境呈现出来。 C. 高盛认为,银行业对民间资本的潜在开发对行业利好。因为此举意味着对中小企业、消费者、民营企业的服务将有所改善,长此以往,将有助于促进行业竞争。 D.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社会有序进步,民生不断改善,就必须反对坐而论道,并力戒浮躁,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传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望文生义,用错对象。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人年龄正处于旺盛、强壮之际。旧时比喻人正当壮年,精力充沛。不能指时代。B项,春秋笔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此处用来形容画画的技法,不合语境。C项,长此以往:多指时间久了会有不好的结果。感情色彩不当。D项,坐而论道:坐着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无误。故选D。 16.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低龄留学值与不值、好与不好,也需因人而异。既不能盲目跟风,视留学为唯一出路;也不能 ,甘心做井底之蛙。 ②面对盘根错节的贪腐案件,调查组办案人员抱持坚定信念,纵使拔出萝卜带出泥,也绝不 ,看了佛面看僧面。 ③这次宴会虽然只邀请了你一个人,但他那里又不是龙潭虎穴,你何必 ,自己吓自己?不要多心,尽管放宽心去吧。 A. 畏首畏尾投鼠忌器杯弓蛇影 B. 投鼠忌器杯弓蛇影畏首畏尾 C. 畏首畏尾杯弓蛇影投鼠忌器 D. 杯弓蛇影投鼠忌器畏首畏尾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畏首畏尾: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投鼠忌器: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第一句“既不能盲目跟风,视留学为唯一出路”也不能过于顾虑,用“畏首畏尾”。第二句中“看了佛面看僧面”做事有顾忌,用“投鼠忌器”。第三句“自己吓自己”,用“杯弓蛇影”。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一句“既不能盲目跟风,视留学为唯一出路”也不能过于顾虑,用“畏首畏尾”。第二句中“看了佛面看僧面”做事有顾忌,用“投鼠忌器”。第三句“自己吓自己”,用“杯弓蛇影”。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人们对房屋租赁市场的认知还存在思维定式,主要源自房屋租赁权在现实中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其内涵和外延也相对模糊造成的。 B. 一般高校为了让学生们“乖乖就范”,采用“不实习不发学位证”的方法,因此没有学生不敢不服从学校的实习安排。 C. 留学生们如果能为自己找准清晰的定位,为自己而留学,那么社会上“留学归国后找不到工作”的抱怨,自然就会减少很多。 D.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A项,句式杂糅“源自……”和“……造成的”两个句子糅合在一起,任意保留其一;B项,不合逻辑,“没有学生不敢不服从学校的实习安排”多重否定失当;C项,语序不当,把“如果”放到“留学者们”前。故选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针对“三农”问题,全国13个产粮大省的政协联合调研,提出了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的建议。 B. “感动中国”人物蕴藏的正能量,不仅让个人信念得以提高,更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完美地再现。 C. 顺应“互联网+”趋势,市政府本着“让信息多跑腿,让老百姓少跑路”建立起分级诊疗信息平台。 D. 《中华百家姓》用姓氏作为纽带,以亲情和地缘家族文化为载体,激发了全体华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共同情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错在“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应改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B项,当配不当,把“提高”改为“增强”。C项,成分残缺,在“让信息多跑腿,让老百姓少跑路”后添上“的原则”。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是否恰当。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放回原文中,验证其是否恰当。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国家文物局将密切关注事件进展,并将继续根据相关规定,通过一切必要途径促使从我国非法流失的文物回归中国。 B. 近期美国方面几次三番采取错误行动,导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进而危害两国经济关系,更有损全体人民乃至中美企业家群体的福祉。 C. 反腐败行动是中国共产党从历史、国家治理的高度出台的态度坚决的重要举措,这决定了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是否好转、商业环境是否改善。 D. 如果奉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一套逻辑,如果采取尔虞我诈、以邻为壑的老一套办法,结果不是封上了别人的门,而是堵上了自己的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B项,词序不当。“全体人民”和“中美企业家群体”顺序要互换;C项,一面对两面。应改成“这决定了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商业环境的改善”;D项,关联词语使用错误。错在“结果不是封上了别人的门,而是堵上了自己的路”,应改成“不仅是封上了别人的门,而且是堵上了自己的路”。故选A。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縮句子,保留主干,看是舌残块、是否搭配。要认真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 序不当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折字组词。 20.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两种自然景物,另写两句话。 要求:运用拟人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 例:房前的那片翠竹,可能是受到了春雨的爱抚,高兴地伸展枝叶,摇曳在和煦的春风中。 ① ② 【答案】眼前的那只雏鹰,可能是受到了白云的鼓励,自信地展开双翅,翱翔在蔚蓝的天空中。 身后的那片鲜花,可能是听了小草讲的笑话,欢快地咧开了嘴,嬉闹在明媚的阳光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式以及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仿写类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同时考虑内在主旨与句间逻辑关系以及题目中对修辞手法的要求。首先,要与例句的“……可能是……”格式保持一致;第二,例句运用的拟人修辞手法,要保持修辞一致;第三,注意例句格调:喜悦、积极向上。 【点睛】句式仿写方法归纳: 1.研究示例,把握中心。明确要求,就是认真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示例。如果所给例句是一段话或一节诗,就要找出它的中心;如果是一组有联系但相互独立的句子,就要把握它们各自的主旨或整体所围绕的话题。 2.对应已知,把握结构。仿用句式的结构要求往往寓于已知条件即例句或上下文中,作答时必须明确要求仿用的是复句还是单句,句子的结构类型如何。如果是对联,还应弄清句子中的短语类型、词性等。3 .着眼特征,把握修辞。考纲指出了考生应掌握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9种修辞格,仿用句式往往与修辞综合考查,考生要抓住例句特征,认真辨析,弄清其修辞格。4.品味语言,把握风格。不同的语境往往需要不同的语言风格。考生只有认真品味题中给出的语句,分析其风格特征,才能够仿写出与例句语言风格一致的句子。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境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俗话说“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真的是这样吗?①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桃性温,与杏和李子比较,相对平和,具有补中益气、养阴生津、活血化瘀的功效。桃子中富含的果胶,能够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不仅能够预防便秘,还具有一定的养颜美容功效。②________________,孙思邈称其为“肺之果,肺病宜食之”。正因为如此,桃子又被称为“寿桃”“仙桃”,从这点来看,桃子确实能养人。但专家表示,③________________,适量食用杏和李子对身体有一定的益处,而桃子吃多了也容易引起上火。 【答案】 (1). ①之所以说桃养人 (2). ②桃子对治疗肺病也有一定功效 (3). ③再好的果品也不能过量食用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后文“是因为”“具有补中益气、养阴生津、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知应该填写“之所以说桃养人”,第②空根据后面的“肺之果,肺病宜食之”可知应该填写“桃子对治疗肺病也有一定功效”;第③空根据前文“桃子又被称为‘寿桃’、‘仙桃’”可知应该填写“桃子确实能养人”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承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写一篇议论文;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器”韵悠远 最早把“器”跟文化挂上钩,是在我读初一的时候。 历史书的同一页上有两张照片:一张是司母戊鼎,一张是四羊方尊。当时觉得这两件东西很笨重,也不好看。看课题是“商周文化”,不由疑窦顿生:“这和文化有什么关系?” “这两件是商代的礼器。” 老师很有学问,说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而制作的,四羊方尊是用来祭神的,这两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老师还拿出放大了的图片,指指点点说这是雷纹、这是盘龙、这是饕餮、这是卷角羊、这是夔纹……但我当时一句也没听懂。 去年在国家博物馆看到了实物,为鼎的壮观、尊的精美所震撼。上网查了很多资料,才多多少少对“文化”有了些皮毛的了解。青铜铸造工艺与技术的层面之外,“器”上的纹饰实际上代表了先民们对祖先及神祇的虔诚礼敬之心。“心诚则灵”,如此方可得到神灵的庇佑,江山永固乐享太平。 想到了“仪式感”这个词。古人的“仪式感”是中外合一的,而今人的“仪式感”更多地成了形式。 一周前去叔叔家串门,发现他的书房里居然摆放着这两件“礼器”的缩仿品。看我怀疑的目光,叔叔说,这两件可以称为“陈设器”,其中“礼”的意义淡化了,说白了就是摆设,就是装饰;陈设器,更多的是主人文化品位与心性趋向的外在反应,这两件与自己文化人的身份就比较“搭”。叔叔家的客厅里有一对青花瓷瓶,跟我在天津博物馆里看到的明清青花瓷瓶很像。叔叔说,这瓶其实也是摆设,是装饰。为什么人们对青花瓷瓶这么青睐?因为这里面寄托着国家太平、生活平安的祈望。巴金说过,我们不是光靠吃米活着。有高雅的精神生活与追求,有对幸福快乐的向往,生活才有意义。 中午吃饭,发现叔叔家的盘子、碗碟居然也都是青花的。“我明白了,这是实用器!” 叔叔夸我聪明,说实用器其实也反映着主人的审美情趣及品位高下,吃饭、饮茶、赏玩……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很广很深,有时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接近、了解、研究。 我彻悟。“器”里乾坤大,我的心神被悠远的“器”韵环绕、包围,魂魄也随之摇荡、氤氲,渐至空灵迷幻!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中的“器”既可以联想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玉不琢,不成器”“庙堂之器”“大器晚成”“器度”“器量”等先哲古语与古词,也可以结合当下中国科技迅猛发展而连绵不绝、横空出世的“国之利器”;既可以理解为工具,也可以理解为利器,还可以上升为精神、品质与文化。考生可以在引导语的启发下,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多角度的思维,并自主地选择自己最有感触、最感兴趣、最有话可写的角度来写。可选择议论文文体、记叙文文体等进行写作。 参考立意: ①由“器”的价值联想到华夏文化中数不胜数的文物及其价值,再联想到:弘扬传统文化。 ②从“器物”的作用角度来说以匠心精神打造匠心之作来助人成事:用工匠精神打造有利之器。 ③做人要有器量(包容、气度)。 ④联系社会热点:让大国重器掌握在我们手中。 可用素材: ①子贡曾问孔子,自己到达何种水平,孔子施施然回答“汝器也”;子贡追问,孔子又答“瑚琏也”。瑚琏美器,自然是很高的境界。东晋文学家谢玄也曾说:“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立志成为芝兰之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被父母长辈寄予“成器”的厚望。那么,新时代的我们,究竟应成为怎样的“器”? ②在学生时代,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件优秀的“容器”:我们不断学习知识,充实自己的大脑、锤炼自己的灵魂;又磨练意志,强健自己的体魄、培养良好的教养。这都是为了使好的内容与美的形制相得益彰,这时的我们,像是一件件形态不一但各有所长的“容器”,为追求更高的目标夯实基础。 ③不同的时代,对“器”的要求也各有不同。曾经,人们只能被动地成为“螺丝钉”,或是成为“社会的一块砖”。现在的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但不变的应是不断提升自己以服务于社会的决心和行动。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所以更应开拓创新,发掘自己的潜力,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不断进步,努力成为真正的“行业利器” ④从中国着眼,如今我国的发展日新月异,有了自己的大飞机和无轨电车,有了“天宫二号”空间站和“墨子”号卫星,有了“天河”二号计算机和大射电望远镜……这些,均无愧“国之重器”的名号。然而它们的背后,更加可以被称为“国之重器”的,是为之不懈奋斗的一批科学家和科研团队:歼20总师杨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青蒿素的创始人屠呦呦等,他们肩负荣光,成就梦想。正是有了他们日复一日的研究,才相继诞生了这些令世界都为之侧目的国之重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成为“国之重器”这一目标将支撑我们不断努力向前。 参考结构: “国之利器”,议论文文体。“鱼不可脱于渊,大国利器不可以示人。”在现今社会,国之利器是国家强盛的象征,是值得我们拿来夸耀并引以为豪的。这几年,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网,一个个奇迹般的宏大工程托举起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在机电设备、数控机床、港口设备、船舶制造等诸多行业装备制造量上占有领先地位,中国装备正在装备着世界。今天的中国,人们为改革发展而欢呼,为反腐成绩而叫好,也为科技进步而击掌。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爱这个国家,愿为这个国家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国在路上,在追赶中,用国之利器塑造自己的强国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