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全国卷用)(6)

‎2020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人生从六十一岁开始 钱红莉 郑板桥的外祖父汪翊文是个博学多才的乡间隐士,把家里唯一一个女儿嫁给了郑板桥的父亲。郑板桥的父亲给儿子取名为“燮”。燮,这个字含有和顺、调和之意。郑板桥仿佛注定了要走一条主流之路,从小浸染在“四书五经”里,学习八股文,然后参加科举、入仕……他真的这么做了,做得很辛苦,将大量时间用在温书赶考上,一级一级地往上走。‎ 郑板桥在赶考的遥远路途上,家庭随之发生了巨变,娇妻病亡,小儿早夭。那时节,为了生计,他凭借天生的绘画才能,偶尔也去扬州卖画。可是扬州繁华热闹,谁又识得一个叫郑板桥的年轻人呢?他的画少人问津,势在必然。他郁郁地回到家乡兴化,继续沉浸在读书中,把中榜入仕视为最后的人生寄托,一试,二试,三试,尚算不负厚望,最后勉强地做上县令。彼时,清朝已经换了三个皇帝,他已人到中年。‎ 郑板桥是一个天生耿直喜好针砭时弊的人,二十几年来,他在县令的位置上就一直徘徊不前。那个时代的一种官场风气是给皇帝身边的重臣写赋,如果讨得欢心,也许你就会平步青云。历史上司马相如就是这样获得成功的。但是写赋这种事,你叫郑板桥去做,他肯定做不好。在六十一岁的时候,郑板桥终于想通,辞官归田(另有被革职一说),从山东回到江苏兴化老家,造绿园一座,遍植绿竹,广养幽兰,从事书画生涯,专心做起了职业画家。‎ 古人一直没有走出读书为官的俗套,有人一辈子在这约定俗成的窠臼里沉浮,郁郁不得志,不知跳脱出来换一种人生。郑板桥终于在六十一岁那年清醒过来,不念仕途,解去精神枷锁,回到自己熟悉的领域,使得绘画技艺日渐纯熟,以至日后有了一个著名的郑板桥。‎ 他这一步走得清醒,也白白把前半生浪掷。人为何到了花甲之年才能想通悟透?这之后赫赫有名的“扬州八怪”,终于有了郑板桥的一席之地。“扬州八怪”中有五个人皆擅画梅花。当时扬州城内盐商云集,富可敌国。人富了以后精神难免空虚,想必会趋风迎雅,且喜好以梅自况,买一些挂在厅堂明志。所以,梅花图在当时的扬州特别畅销。郑板桥独辟蹊径,专攻竹、兰、石。他一生都在画这三样东西,不知倦意。他笔下的竹,苍老的,鲜嫩的,雨后的,月下的,经霜的,风吹的,不一而足。“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可见他对自然造化的用情之深。他一直主张以“造物为师”,在自然中发现奇景。‎ 我尤爱他的兰花图,一两丛,在偌大的宣纸上吐香,寡瘦幽微,旁边是密密麻麻的小楷,仔细读,认真辨,好比一篇百字小品,言简意赅,其意无穷——美食家从一只鱼头里看见江山,我通过郑板桥的小楷行书,同样可以望见人生,清淡、恬然、自足、祥和,自己成全自己。不看作画年代,也明白这是老郑的晚年作品。‎ 他早年的兰花图,微微用力了些,把一种不与世俗为伍的架势拉得过于满了,像一张弓。这个时候的郑板桥尚未寻到灵魂的安枕,一直处于突围的状态。郑板桥的兰都在悬崖绝壁处,看他的题兰诗写得何等决然:‎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连浮云的喧闹,都不予理睬;浮云走了,更不挽留。等到六十一岁回到家乡以后,整个人放松下来。一颗心放下来,稍微弹一下,便奔上了更高的台阶。所以,我非常理解他晚年的那些兰花图,终于自早年的悬崖绝壁处回到了他的庭院,好好地养在瓦盆,一样的幽香争芬。人生就像双臂,一开始总是往外扩张的,慢慢地,等到一切通透,才又想起收回来,拢住自己。‎ 郑板桥的画好,众所周知他的书法同样了得。从郑板桥的书法里,我同样可以看得见烟云——是兼顾了怀素的狂草逸态和黄庭坚的气势开张的一种独创的笔法。在中国古代,历来视书画同源。前人的绘画,一般都在书法里汲取灵感。但到了郑板桥这里,他的书法往往从绘画里寻找灵感,最明显的例子是他写的“也”字,乍看去仿佛是他画里的兰,运笔气势兰一样秀气端庄。‎ 郑板桥虽没留下什么大部头的专业美术理论,但我看他给堂侄有限的几封家信,早已胜过了晦涩艰深的美术评论,甚至简直可当写作教材看,艺术大抵是相通的。譬如,他教堂侄画竹,先画几竿竹竿,这样大框架画好,然后再慢慢描叶,风起时,叶要有起伏态,霜叶为润,雨叶滞重……写作同样如此,先把大的架构打好,然后再补充细节。他对于竹叶四时变化认真仔细观察的态度别人难以匹敌。‎ 郑板桥的画也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寄托的一种象征。似简洁和顺,却深不见底,并与“四书五经”遥遥呼应。所谓人生如墨,那个小时候被父辈寄予厚望的郑燮,在六十一岁那年,终于挣脱枷锁,活回到自己,用一滴墨写起自己的人生来。在生前,凭借字画他早已暴得大名。在他死后,依然如此。‎ 人们为什么总是痴痴念念他的水墨兰竹?那是因为在他的墨黑里,我们人人寄予了自己的心思,孤傲、自香、有节、有义……这是多数人的情怀,这个叫郑燮的人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举司马相如曾以趋附的方式换取仕途升迁的典型事例,是为了与郑板桥形成对比,表现郑板桥耿直的性格。‎ B.文中“像一张弓”的比喻写出郑板桥天性傲岸、不与世俗为伍,但其精神绷得太紧,以致他画出的兰花都处于悬崖绝壁间。‎ C.郑板桥的书法别具一格,这得益于他常常从绘画里寻找灵感,郑板桥的书画造诣也印证了中国古代“书画同源”的理论。‎ D.作者认为艺术大抵是相通的,从郑板桥教堂侄画竹联想到写作,说明了写作同样也是需要先打框架再写细节的道理。‎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和鉴赏的能力。B项,“其精神绷得太紧,以致……”强加因果,原文无此因果关联;“精神绷得太紧”理解有失偏颇;“都处于悬崖绝壁间”错,处于悬崖绝壁间的是早年兰花图。‎ ‎2.文中引用郑板桥早年的题兰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答案 ①呼应前文。说明早年的郑板桥尚未寻到灵魂的安枕,精神处于一种突围的状态。②丰富人物特点。题兰诗中“千山顶上”“妙香”“去不留”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郑板桥傲岸高洁的情操。③形成对比。此诗表现的郑板桥早年的精神品格和“六十一岁”之后的人生境界形成对比,既勾勒其人生历程,更衬托了其晚年的“通透”。(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中引用诗文的作用。理解郑板桥早年的题兰诗要联系郑板桥个人的经历。他早年的兰花图,把一种不与世俗为伍的架势拉得过于满了,此时的郑板桥尚未寻到灵魂的安枕,精神处于一种突围的状态;诗歌言志,这首诗也表现了作者像兰花一样高洁傲岸的节操。另外,从手法来看,“六十一岁”前后形成了对比,反衬出其晚年的“通透”。‎ ‎3.文章标题“人生从六十一岁开始”有何深意?请结合文本探究。(6分)‎ 答: ‎ ‎ ‎ 答案 首先,“人生从六十一岁开始”意味着郑板桥艰难的人生选择。郑板桥生于书香门第,浸染传统风习,大半生致力科考为官,最终却辞官归田,回到自己熟悉的绘画领域。其次,“人生从六十一岁开始”包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郑板桥选择的背后是放弃的勇气和抉择的智慧,他解去人生的枷锁,才耕耘出独特而别样的人生。再次,“人生从六十一岁开始”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人要活得洒脱,活得通透,如此,才更能实践自己的人生价值。(本题落脚点为“人生选择”“精神智慧”“人生价值”等,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题角度,于文有据,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要完成这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情感的基础上作答。结合郑板桥的经历,可从“人生选择”“精神智慧”“人生价值”等角度来分析。此题关键句是“在六十一岁那年,终于挣脱枷锁,活回自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影戏源于中国,这是世界公认的观点。一般把汉代方士设帐弄影招魂,视为影戏的肇始,李少翁为汉武帝早逝的宠姬招魂就是一例。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期是影戏的滥觞期。当时影戏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度亡灵时,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 宋代的《都城纪胜》一书中介绍了影戏制作材料的演变和表演的内容:“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装皮(羊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宋代都城汴梁的市井游乐中,就有傀儡戏之类的表演。‎ 宋代影戏相当繁荣表现在出现了专门制作镂刻影人的艺人。宋《武林旧事》有“小径纪,一项,记载有“镞影人”即刻镂影人的行业。“武林”是南宋都城临安的别称,这说明从北宋至南宋,影戏又有了新的发展。因为需要众多,才会有专门刻镂影人的行业。当时影戏还有不同的种类,《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章说“丁仪、瘦吉等弄‘乔影戏’(滑稽影)”;《都城纪胜》“杂手艺”条说“有‘手影戏’一种”;《武林旧事》“元夕”条云“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在南曲曲谱中有“大影戏”曲调一种。‎ 元代统治者把影戏作为宫廷和军中之乐。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到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影戏也被传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又辗转传入土耳其、希腊等国家,至今希腊和土耳其称影戏为“中国皮影”。‎ 明代影戏在民间广泛流传,它不只受到广大下层民众的喜爱,也受到文人欣赏。《剪灯新语》作者瞿佑有《影戏》诗一首,诗中描写影戏的情景,结句说“线索重看傀儡喜”,由此可知明代有称影人为傀儡的习惯,正如近代有人称“皮影”为“平面傀儡”一样。‎ 经过明代二百多年的发展,至清代,中国皮影进入了空前的繁盛时期,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成熟和繁荣局面。‎ 其一,流传全国,形成了七大影系,北到黑龙江,南至广东、海南,西至青海、甘肃,几乎是遍布城乡,处处皆有影戏,而且酬神祭社、节庆娱乐,具有多种功能。‎ 其二,镂刻技艺高超,影偶造型精巧,形成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品种,为世人喜好,不少国家的博物馆中收藏有清代皮影人物。‎ 其三,形成了悦耳动听的各种影戏唱腔,有的成为独立的戏曲曲种。‎ 其四,剧目丰富而且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中国影戏发展至清代,积累了大量的剧目,而且差不多都有写定的本子,海内外一些博物馆和大学图书馆有一定收藏,大部分在民间收藏,是一份具有独特民俗文化内涵的文化人类学资料。‎ ‎(摘编自《中国皮影艺术的起源与史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少翁为汉武帝早逝的宠姬设帐弄影招魂,一般被视为中国影戏的开端。‎ B. 宋代的影戏制作材料的选用讲究,大致经历了由白纸到彩色装皮的演变。‎ C. 宋代出现镞影人之类专门制作镂刻影人的艺人,可见当时影戏已相当繁荣。‎ D. 皮影在清代空前繁盛,流传全国,具有酬神祭社、节庆娱乐等多种功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有力地阐述了中国皮影戏的发展概况。‎ B. 文章指出明代影戏受到文人的欣赏,并以瞿佑的《影戏》一诗予以佐证。‎ C. 文章从流传、工艺、唱腔和剧目等多种角度,阐述了清代皮影的空前繁荣。‎ D. 文章论述中国皮影戏的起源和发展,是按时代发展的先后顺序逐步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晚唐时期或五代时期俗讲僧用影人为死者超度亡灵,这种“影戏”服务于佛法。‎ B. 土耳其称影戏为“中国皮影”,是因为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将影戏传播到那里。‎ C. 清代皮影人物高超的镂刻技艺,精巧的影偶造型,是人们争相收藏的最主要原因。‎ D. 要研究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的清代皮影,就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民间收藏上。‎ 答案:(1) A;(2)B;(3)A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李少翁为汉武帝早逝的宠姬设帐弄影招魂,一般被视为中国影戏的开端”理解错误,“李少翁为汉武帝早逝的宠姬设帐弄影招魂”只是一个例证。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分析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文章指出明代影戏受到文人的欣赏,并以瞿佑的《影戏》一诗予以佐证”说法错误,引用瞿佑的《影戏》一诗主要是为了说明明代将影人称为傀儡。故选B。‎ ‎(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B项,“那是因为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将影戏传播到那里”说法有误,并非是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将影戏传播到土耳其;C项,“是人们争相收藏的最主要原因”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不少国家的博物馆中收藏有清代皮影人物”。D项,“‎ 要研究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的清代皮影,就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民间收藏上”片面绝对,原文说“大部分在民间收藏”。故选A。‎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