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时优案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时优案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课时优案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古义是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更)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士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怎么样)?”‎ 曰:“不可,直(通“只”,只是,不过)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通“毋”,不要)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音ɡǔ,‎ ‎)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样,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名词作动词,种植)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名词作动词,穿)帛矣;鸡豚狗彘之畜(音xù,畜养),无(通“毋”,不要)失其时,七十者可以(古义是可以凭借)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错过)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古义是这样却)不王(名词作动词,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狗猪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救济),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斯(那么)天下之民至焉。”‎ 5‎ ‎1.梳理文章结构脉络,完成填空。‎ 答案 王道之始 王无罪岁 ‎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结合课文,从方针政策、具体措施、目标三方面作答。‎ 答:                              ‎ ‎                                   ‎ 答案 (1)方针政策: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 ‎(2)具体措施:①小面积住宅,“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②大面积的田地耕种,“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③家禽的饲养和家畜养殖,“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④加强教育,“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3)目标:“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B.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C.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语言上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文章中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比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D.孟子“仁政”思想的内容是“王道”,具体内容是:顺应农时,使民生有保障,并进而对他们实行伦理道德教育。‎ 答案 D 解析 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王道”,其他内容还有如“人性本善”“民贵君轻”等。‎ 5‎ 一、基础检测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违农时 违:耽误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发现 D.谷不可胜食也 胜: 尽,完 答案 C 解析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请以战喻 B.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案 C 解析 A、B、D三项为介词,拿;C.介词,按照,根据。‎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黎民不饥不寒 答案 D 解析 D.“黎民”,意思是“百姓”。古今同义。A.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B.无望,古义:不要希望。今义:没有希望。C.然而,古义:为两个词,“然”是代词,这样;“而”是连词,却。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填然鼓之 B.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王无罪岁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答案 B 解析 A.鼓:名词作动词,击鼓;C.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D.衣:名词作动词,穿。‎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答案 D 解析 D.判断句。A、B、C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二、精段鉴赏 5‎ 阅读课文,完成6~9题。‎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 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增加 C.兵刃既接 兵:士兵 D.弃甲曳兵而走 曳:拖着 答案 D 解析 A.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更;C.兵器、武器。‎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句末助词,可不译/代词,哪里;B.助词,的;C.介词,在;D.代词,这样。‎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一书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诸子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 B.梁惠王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因为魏国的都城在大梁,故魏国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C.“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D.“庠”“序”都指学校,“庠”指小学,“序”指中学。古代孝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答案 D 解析 “庠”“序”都指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9.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主张用“仁政”去统一天下。本文倒数第二段的叙述体现了他“仁政”主张的两点具体内容: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 B.孟子可以说是个雄辩家。他能用巧妙的方法将谈话引入预设的话题,能用连续的反问句揭露对方的破绽,能用形象恰当的比喻说明道理。本文就是最好的例证。‎ C.孟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认为人格的重要性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和地位。但本文的论述中却强调制民之产。由此可见他的“仁政”主张和他推崇的理想人格是互相矛盾的。‎ 5‎ D.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更鲜明地反映了他的民本思想;但是本文的叙述没有反映他的这种思想。‎ 答案 A 解析 B.本文没有运用连续的反问句,本文也只能说明孟子能用形象恰当的比喻说明道理;C.两者是不矛盾的;D.本文的叙述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