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古诗词鉴赏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古诗词鉴赏6

第6讲 增分主观题——古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古人云:“诗言志。”对诗歌思想内容、主旨的把握是诗歌鉴赏的必要步骤,也是鉴赏诗歌的终极目标。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角度有二:一是直陈式,要求直接答出某句(某联、某片)或全篇的思想感情,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常因答不全要点而失分;二是分析式,要求不仅答出其思想感情,还要进行分析,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往往因不会分析而失分。本讲针对以上两个失分点进行点拨,让考生突破低分瓶颈,走上高分平台。‎ 一、怎样答准答对——保基本分 ‎ 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 ‎[学技法——系统思维]‎ ‎(一)常见设问要明了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诗人主要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4.某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答题模板要记牢 ‎1.感情概括题(要求直接说出所表达的感情)答题模板 要概括的感情=情由(感情产生的原因)/情境(感情产生的境地)+感情基调 示例: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014·全国卷Ⅱ)‎ ;‎ 。‎ ‎“感情基调”多用表示感情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情由(情境)”是出于原因(境地)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 ‎2.感情分析题(要求分析感情)答题模板 ‎(1)分析+概括:先具体分析诗句,后概括出情感内涵。‎ ‎(2)概括+分析:先概括出情感内涵,后具体分析诗句。‎ 这里的“分析”,就是要结合语言,说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分析既要扣住所给文字,又要兼顾全诗,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同时,要抓住具体的词句、意象分析,不可笼统空泛。必要时,还要结合情感表现手法分析。‎ ‎3.规范答题用语 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感情术语,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关切”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感情术语,总让人觉得别扭。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容易丢分。因此,最好使用感情术语。‎ 常用的感情术语: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 ‎[即时用——讲练悟通]‎ ‎[典例] (2017·江苏高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迮:狭窄。‎ 根据中间两联,分析作者“愁”的原因。(6分)‎ ‎(一)这样读懂诗 ‎1.审题目 ‎“秋兴”可知时令,诗作可能是作者借景抒怀之作。‎ ‎2.明作者 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3.抓关键 如,“遒”是迫近的意思,“日月遒”指感觉时间不多了,这是“病入中年”所带来的结果。‎ ‎(二)这样稳答题 ‎1.审题要“准”‎ ‎“中间两联”明确了答题区域,“分析”说明需联系具体诗句。(“概括”说明不需联系具体诗句。江苏卷原题是“概括”)‎ ‎2.答题要“范”‎ ‎①壮志难酬,怀抱未展。(概括)“空许国”,写作者抗金理想的破灭。想当年,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分析)②中年多病,时光日迫。(概括)一“醉”一“病”,构成了作者生活的两大内容。“乾坤迮”就作者主观感觉而言,人老了,能够驱驰的天地也狭小了。(分析)③国土沦丧,战事未宁。(概括)“五更画角”,写现实中听闻五更天吹响的军号,已是愁肠百结,悲愤难平。(分析)‎ ‎[针对训练]‎ ‎1.(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 ‎ ‎ ‎ 解析:题目要求从“戏赠”入手分析诗歌中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所以不仅要体会其表层情感,还要体会作者“戏赠”背后的微妙心思。诗歌首联,写作者的诗歌成就;颔联,写自己的诗歌被元稹模仿、让李绅服气。诗歌的前两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创作成就的自得。颈联,是作者的牢骚话,表现了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体现了作者的不平与无奈;尾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新编成集的欣喜。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有两种:一是作者对自己诗歌成就的自得;二是作者对不能被当世重用的无奈和自嘲。‎ 参考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偷”“伏”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诗人认为,世间的富贵是人人都羡慕的,但“我”却命中无分,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 ‎2.(2015·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残春旅舍 韩 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 ‎ ‎ 解析:颈联的意思是,诗人以写诗抒发内心的悲愤,躁动只能依靠参禅降伏;悉肠百结,欲借酒为兵来冲击愁阵。句中的“愁”字直接揭示了诗人的感情。尾联的意思是,保存好官帽不要让它遭受污损,擦拭干净朝簪等待明天到来。借助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唐的一片忠心。‎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二、怎样答全答美——创高分 ‎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含蓄、复杂的,因此,要想使“诗歌思想情感题”答全答美,需要考生练好“内外”两功,多点发掘。‎ ‎(一)习得“外家功”(挑字析、逐联〈片〉析)‎ Ⅰ.挑字析 古诗歌写作重炼字,以至“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样的字,有时表现在高度凝练的情感词语上,这叫“情字”。分析某句、某联(片)或全篇的思想感情,首先要把这样的“情字”挑出来分析。有时,“情字”并不是那么显豁,而是藏在某些富有表现力的实字或虚字中。“挑字析”主要用于对某句、某联(片)较小范围的分析中。‎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报恩寺上方 方 干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 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 这首诗的首尾两联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 ‎  ‎ 解析:题干要求把握诗歌首尾两联所蕴涵的诗人的思想情感,而诗歌中的某些关键词语往往就蕴涵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因此,要抓住首尾两联中的关键词语。如首联中的 ‎“来来”“无穷”“宽”等,这几个词语虽然不是直接抒情,但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们写出了诗人登上寺院上方后兴致勃勃的情形,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尾联中,只要抓住“惜”“难”两字,结合诗歌内容,就不难理解尾联抒发了诗人无限的依恋之情。‎ 参考答案:首联通过写诗人兴致勃勃登上寺院上方后,发现这里可以尽情扩展视野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异常惊喜之情。尾联通过写寺院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在诗人的心田,可惜眼下就要归去了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报恩寺之景流连忘返、情难自已的无限依恋之情。‎ Ⅱ.逐联(片)析 ‎“逐联(片)析”就是对律诗和有上下片的词采取逐联逐片的分析,从而得出该诗歌的思想感情。此法主要运用于对诗歌全篇的思想感情分析题中。有时对诗歌全篇感情变化的分析也用此法。‎ ‎[针对训练]‎ ‎2.(2015·四川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 ‎ ‎ 解析: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前三联通过所见所闻营造出幽静空明的山中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悠闲惬意的自然生活的喜爱;尾联“樊笼累”与“松桂心”对比,写出了对仕途凡尘生活的厌倦,“松”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桂”更以其脱俗之香被历代文人寄寓了高洁幽隐的人格特征。所以,作者借“松”“桂”的意象表达了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的情感和志向。‎ 参考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二)练就“内家功”(分析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细节情)‎ Ⅰ.会分析景中情 中国古诗歌最重要的内容是景情,所谓分析鉴赏,主要是分析景物中包含的情感。‎ ‎1.分析景中情,要从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写景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入手,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内涵。‎ ‎2.分析景中情,要从景物冷暖入手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的多为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的多为喜悦。但也要注意诗歌中“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的抒情方式。‎ ‎3.分析景中情,要从物象所寓情思入手,准确品悟情感。如“玫瑰”承载爱意,“明月”寄寓思情,“松柏”代表坚强等。因此,把握诗人情感,须品鉴诗中物象之意蕴。“杨柳、梧桐、桑梓、红豆、梅花、菊花、鹧鸪、杜鹃、鸿雁、沙鸥、流水”等古诗歌常用意象的含义须掌握。‎ ‎[针对训练]‎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 玉 案 曹 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注]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 谩:徒然、空自。‎ 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词句简要说明。‎ 答: ‎ ‎ ‎ 解析:该题要求分析景中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首先,抓住上片中的“忽”字把景象分成两个层次,分别根据景物特征不难得出“惊喜”“温暖”两层内涵来。再结合“凄凉只恐乡心起”可以得出“思乡”这一层内涵。‎ 参考答案: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 Ⅱ.会分析物中情 借物抒情也是古诗歌常用的抒情方式。要把握诗歌中“物”中情,最根本的是能抓住所写之物的特点,如形态、色泽、品质、环境等特点,从而体悟所寄托的感情。在答题时要能把握住两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二是“物”中的深层感情。另一方面,托物言志是古诗歌常用手法之一。在理解时,注意把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这一形象即是诗人内心情愫的物化。‎ ‎[针对训练]‎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菊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 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 ‎ ‎ 解析:解答本题应当结合整首诗的诗句考虑,前四句写菊花之色与香,关涉自己翻官之事。五、六句写菊不畏霜露而怯日暮,关涉自己的迟暮之感。“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这两句是说菊花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同时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自己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 参考答案:前六句借助对菊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才德俱佳却不为世用的苦闷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两句以菊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 Ⅲ.会分析典中情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其思想情感。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能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从而收到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时应将典故所涉及的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状况进行多角度的对比,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在备考过程中,应注意积累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同时还要注意典故的运用方式——明用、暗用,典故的用意——正用、反用。‎ ‎[针对训练]‎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 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③何须吊屈平。‎ ‎[注] ①若为:怎堪。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③贾谊曾经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 本诗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 ‎ ‎ 解析:答题时首先要明确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分析时要借助“才子”表达对友人才华的肯定,“长沙不留”表达遗憾,“何须吊屈平”表达劝慰朋友不要太伤感,只是稍作停留,以此安慰朋友。‎ 参考答案:尾联运用典故,把友人比作才子贾谊,以贾谊之才肯定友人的才华;写到朋友将在郴州稍做停留,不会像贾谊悼念屈原一样伤感,以此鼓励安慰朋友。表达了作者对贬谪者才华的肯定和对朋友的鼓励与安慰。‎ Ⅳ.会分析细节情 人的肢体动作细节能折射出诗人的情感,人的喜怒哀乐,发之于内心,形之于神色,也显之于举止。因此,揣摩诗中的人物神态举止的细节描写,可一窥诗人的情感。宋朝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语,“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一些细节性的意象或修饰语也要格外注意。‎ ‎[针对训练]‎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阮 郎 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 请结合下片简要分析末句“画堂双燕‘栖’”所蕴涵的情感。‎ 答: ‎ ‎ ‎ 解析:末句虽然是运用了“燕”这个意象,但其前有个细节性的修饰语“双”,主人公的“单”与“双”就形成了鲜明对比,诗歌情感不言而喻。‎ 参考答案:天色渐晚,主人公踏青归来坐在秋千上,感觉到疲乏,欲解衣小憩,抬头看见画堂上立着两只燕子,猛然感到自己的孤单,心生怅惘,思念之情也油然而生。‎ ‎[课时跟踪检测] ‎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送梓州①李使君 王 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 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省三台县。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开头两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互文见义,极有气势,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 B.颔联“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紧扣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致。‎ C.颈联“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转写蜀中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极写蜀地生活条件的恶劣。‎ D.作为一首送别诗,该诗前两联描绘巴蜀山川风光的雄奇秀美,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以及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 E.同大部分赠别之作一样,王维此诗开头便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 解析:选CE C项,“极写蜀地生活条件的恶劣”错,写“汉女”“巴人”的日常生活场景,主要是为了表现蜀地人民生活的淳朴自然。E项,“同大部分赠别之作一样”错,古代诗歌中大部分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 ‎★(2)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表达的情感与本诗尾联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试进行比较。(6分)‎ 答: ‎ ‎ ‎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熟练掌握课内所学诗歌的思想内容,并与课外诗歌进行比较分析,说明所表达的感情的不同点。从表现情感的手法来看,李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写景,而由注释可知,王诗“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很明显是用典。从表达的情感的类型来看,李诗通过作者送别的视角,写友人的船越来越远,表达的是长久驻望的送别者依依不舍的深厚情感;王诗则通过蜀郡太守的事迹典故,表达了自己对李使君所寄寓的期望,希望李使君也能像文翁一样有所作为。回答时,将以上分析总结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李诗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离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3分)而本诗尾联运用典故,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传达出作者真诚、殷切的期望。(3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注] ①该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40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③青阳:指春日。‎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第一句“北阙休上书”的意思是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己见,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 B.颔联上句“不才明主弃”中的“不才”,既是诗人的自谦之辞,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下句则写出了诗人因生病而被故友疏远的世态炎凉。‎ C.颈联中的“白发”“青阳”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D.尾联中“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看似写景,实是抒情,反衬怨愤的难解。‎ E.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在辗转反复、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表达了一腔怨悱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表达,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 解析:选AD A项,“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错,此句实际上是诗人的自艾之言,诗人以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不为世用、对现实失望的忧愤之情;D项,“反衬怨愤的难解”错,“松月夜窗虚”以迷蒙空寂的夜景写仕途的空虚、心境的落寞惆怅,是正衬。‎ ‎★(2)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本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 ‎ ‎ 解析:解答此题,须结合题干中高步瀛的评价“结句意境深妙”,联系诗歌原文,进行分析。回答时,须先写出诗歌结句所营造的意境,再分析是否运用了某种手法以及创设这种意境的作用。本诗结句写了“松”“月”“窗”三个意象,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韵致深婉。‎ 参考答案:寒冷的夜晚,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1分)这句诗以景结情、语涉双关,(2分)既是对眼前清冷、寂寥的实景的客观描写,(1分)也是诗人求仕不得后内心愁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含蓄委婉,极有韵致。(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春日山居寄友人 周 贺 春居无俗喧,时立涧前村。‎ 路远少来客,山深多过猿。‎ 带岩松色老,临水杏花繁。‎ 除忆文流外[注],何人更可言。‎ ‎[注] 文流:文士之流,指有才学之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歌标题既点明了写作的时令,又表明了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写作意图,可谓“一举多得”。‎ B.首联描写了春居山中、远离尘嚣、时立观景、怡然自得的诗人形象,诗人高雅脱俗,飘然世外。‎ C.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少”与“多”相对比,鲜明地写出了山居环境远离尘嚣的清幽和静谧。‎ D.颈联写岩石旁松树的老色,寄寓诗人年老之意;写临水杏花的繁茂,又暗喻诗人的老当益壮。‎ E.尾联写诗人除了文友可忆之外,再无人可与之交流,表达了希望友人能与自己一起隐居山林的愿望。‎ 解析:选DE D项,颈联写景只是借以抒发诗人对山居春色的喜爱之情;E项,诗人并非“希望友人能与自己一起隐居山林”,而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6分)‎ 答: ‎ ‎ ‎ 参考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山林春景和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2分)①借景抒情。借春日山居所见之景寄寓自己内心对山林春景的喜爱之情。(2分)②直抒胸臆。“除忆”两句写面对眼前山居的春景,除了能和文友分享外,无人可以分享,抒发了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2分)‎ ‎[诗歌鉴赏] ‎ 本诗写于诗人隐居期间,表达了诗人对山林春景和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首联,“无俗喧”“时立”写出了诗人远离尘嚣、怡然自得的形象;颔联,以“少来客”与“多过猿”相对比,突出了山居环境的清幽和静谧;颈联,以岩石、松树、杏花等衬托环境的清幽,表达了对山林春景的喜爱之情;尾联,写诗人居于山中,面对春景,除了能和文友分享之外,无人可以分享,表现了自己志趣的高雅,抒发了念友深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书怀示友十首(其一)‎ 陈与义 ‎[注] ①陈孟公:西汉王侯陈遵,字孟公。此处指诗人的友人陈国佐。②东家驴:杜甫《逼仄行》“东家蹇驴许借我,泥滑不敢骑朝天”。③有老眼:杜甫《闻惠二过东溪》“皇天无老眼,空谷滞斯人”。④荐鹗:指推荐贤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前四句说俗子易来、贤士难招,与陈师道诗“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一句的意思很接近。‎ B.“久阔今何如”中的“久阔”与曹操《短歌行》中的“契阔谈”的“契阔”,都表示“久别重逢”之意。‎ C.最后两句中的上句将“我不念功名”之意写成“功名勿念我”,颠倒主客,寓意深远,别有一番韵味。‎ D.这首五言古诗脉络清晰,层次井然,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内涵丰富,全诗情感表达委婉而含蓄。‎ E.用典是本诗的一大特色。此外,本诗还运用了对比(前四句)、拟人(末两句)等修辞手法。‎ 解析:选BD B项,“久阔”是指分别已久;D项,“全诗情感表达委婉而含蓄”错,最后两句是直抒胸臆。‎ ‎★(2)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 ‎ ‎ 参考答案:①对世风的感叹。诗歌前四句通过将“俗子”与“贤士”进行对比,写出了诗人对世风的感叹。②对友人的思念。“城东”六句多处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③对功名利禄的鄙弃。诗歌末四句,诗人笔锋一转,写到听闻上天有眼,能够举荐贤士,但诗人明确表示,自己已经没有了追求功名利禄的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每点2分)‎ ‎[诗歌鉴赏] 诗歌前四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诗人的处境:凡夫俗子纷纷来到诗人的座位旁,让诗人感到很无奈;而费尽心思结交的贤士却不接受书信的邀请,没有来到诗人家中的。这里运用“俗子”“贤士”与“令我病”“费怀思”等几处对比,写出了诗人对世风的慨叹。“城东”六句,使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与友人陈国佐许久没有相见了,不知他如今境况如何。最后四句,写诗人似乎听说过上天是公平、公正的,能够举荐贤士,但诗人认为自己已经没有了追求功名利禄的心境,所以希望上天不要举荐自己,表现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白话诗歌] ‎ 浅薄的人来到我的座位前喋喋不休,让我十分无奈。费尽心思想结交的人,因不受俗世礼节让我无缘相见。我与城东的陈国佐,已经许久没有相见了,不知他如今怎样了。明月朗照天地,期待今夜能与君共享此景。与友人相距不过十多里路,到他那儿并不困难,但我不敢开口向邻居借驴。似乎听说过上天有眼,能够举荐贤士。但功名利禄的事情不要再打扰我了,我在这方面已经没有了追求。‎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11分)‎ 夜 行 吴兆骞①‎ ‎[注] ①吴兆骞(1631~1684):清初诗人。字汉槎,号季子,吴江松陵镇(今属江苏苏州)人。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二十三年。②属国:指汉朝的苏武,被扣匈奴19年,获释归国后曾任典属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歌的首联紧紧围绕“夜行”展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夜行中所见景物的特点。‎ B.“惊沙”“飒风飙”突出了西北的特点,“赤烧连天”是指烧野草的火焰在远处与天边相连。‎ C.颔联写三更雪岭上尚有人打猎,冰河四月才开始解冻,描写了当地的生活习性和物候特征。‎ D.尾联中“杨花”“楼阁”“玉骢”三个意象,虚实相生,描写春天来临时江南繁华的生活场景。‎ E.诗歌运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景,突出了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差异,全诗语言委婉沉郁。‎ 解析:选DE D项,“虚实相生”错,尾联是回忆,三个意象都是虚写;E项,“比喻”错,写景时没有运用比喻修辞,“全诗语言委婉沉郁”表述不当,本诗语言慷慨悲凉。‎ ‎★(2)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解析:结合注释中诗人的遭际,根据标题“夜行”,可知本诗是诗人写自己在贬谪之地夜行的所见所闻所感。首联写诗人夜行所见景物,极富地方色彩。颔联的景物突出了当地的气候苦寒和生活的艰辛,和尾联回忆江南繁华热闹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思念。颈联上句用苏武典故,既表明自己的处境,又表明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像苏武一样得以返乡;下句“学射雕”一事写诗人在被贬谪到苦寒之地后仍然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表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尾联忆江南景象,表达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运用苏武的典故,表达诗人对赦免返乡的期待;(2分)“学射雕”表明诗人身处困境,没有被命运击倒,依然乐观向上的情感;(2分)尾联回忆江南繁华热闹的景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2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 ‎.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而诗中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解析:选BE B项,“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错,诗中并无此意,“羽翼”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说明他很有才华。E项,“语言直白浅显”错,诗中多处运用比喻,委婉含蓄。‎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 ‎ ‎ ‎ 解析:本诗是一首赠别诗,抓住诗歌的类别有助于我们分析作者的情感。赠别诗常见的情感有: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朋友间的叮咛、称颂,体贴入微的宽慰,积极奋发的勉励,前路珍重的殷切祝愿,对前途艰险的担忧等。本诗首联“文章达”“羽翼高”是对友人才能的赞美;颔联“白首”“尚青袍”是对友人年华逝去却不得重用的同情,“青袍”在古代泛指品位低级的官吏;颈联“须藏器”“莫告劳”是对友人的劝诫忠告;尾联则是对友人的勉励,希望友人能施展才华。‎ 参考答案:①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的才能;②同情:颔联对其长期不能升迁表达了同情;③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④鼓励:尾联鼓励他要不辞辛劳,建功立业。(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水调歌头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 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苟安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地描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了朦胧凄迷的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情绪。‎ D.上阕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E.“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寄寓田园之思。‎ 解析:选CD C项,“朦胧凄迷的意境”错,应是空旷辽远的意境。D项,“借代手法”错,以“万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尽,是夸张;使抽象无形之愁,化为形象具体之物,比喻妥帖、生动。‎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6分)‎ 答: ‎ ‎ ‎ 解析:理解诗歌情感,需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还要结合注释知人论世。从注释中词人的经历,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爱国”“不得重用”。以此为出发点联系词句,可以得出热爱故国、壮志难酬两方面的情感;根据“夕阳”这一意象的常见含义,可以得出岁月蹉跎、青春逝去的愁情;结合词句“无处落征鸿”“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可以看出漂泊无定之愁;根据陶渊明、范蠡的人生归宿,结合词人遭际,可以看出词人的退隐之心。‎ 参考答案:①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起首两句,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有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由“人倚醉醒中”的惆怅,“谁是中州豪杰”的发问,以及注释中“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可知此词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悲愤。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以陶渊明和范蠡的典故,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④漂泊的愁绪。下阕“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漂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词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倾吐了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望 秦 川[注]‎ 李 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 这首诗是诗人李颀晚年官场失意,将归东临离长安时,眺望秦川之作。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此诗中指长安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颔联中的“净”字和“重”字,将秋色的明净阔朗,长安城的庄重肃穆,传神地点染了出来。‎ B.本诗前两联既写出秦川的广阔视野,又衬托出长安城的巍峨雄姿,不言秋而秋色自现,描绘出一幅萧瑟、苍凉的画面。‎ C.颈联写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了一层寒冷的色彩,渲染出一种清冷之境。‎ D.尾联中的“霜露”,既指自然界中的霜露,也指自己在官场经历的风霜雨露;“凄其霜露浓”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 E.本诗情景交融,对秋景的描写极为生动细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解析:选BE B项,“描绘出一幅萧瑟、苍凉的画面”错误,应为“辽阔明净的画面”。E项,本诗没有表达“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解析:由诗下注释可知,本诗是诗人晚年官场失意,将归东临离长安时,眺望秦川之作,分析作者的情感时,不能脱离这一背景。诗歌前四句所写的景物明净、壮丽,这是京城长安之景,而诗人即将离开了,从中可见其留恋、不舍之情。诗歌后四句萧条、清冷,诗人仕途失意,因而要离开,联系尾联中的“叹”“凄”,可见其恋恋不舍之中隐含的怅惘和凄凉。‎ 参考答案:①本诗前两联通过写“秦川”“日出”“山河”“城阙”‎ 之景渲染了一种明净、壮丽的氛围,体现了作者对京城生活的留恋与不舍之情。②后两联通过描写“竹之声”“松之色”“霜露之浓”,营造了一种萧条、清冷之境,再加上尾联中“归欤叹”和“凄”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和辞官归乡之前的怅惘、凄凉之情。(每点3分)‎ ‎[专题过关检测] ‎ 专题过关检测(一) 唐代诗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吴中书事 杨 乘①‎ ‎[注] ①杨乘:唐朝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传说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中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蕴相同,表达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E.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解析:选CD C项,颈联描写的并非“想象之景”,而是实景,写出了吴中如今的荒凉破败;D项,尾联“谁与同”与范仲淹的“吾谁与归”意蕴不同,诗人“尊前多暇”,无事可做,只能慨叹谁能陪他一起借酒消愁呢,表达了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无奈和伤感。‎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 ‎ ‎ 参考答案:愁:①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1分)②对国运衰微、世事难测的感叹。(1分)‎ 表现:①对比。将吴中当年的繁华热闹和眼前的荒凉衰败、凄清冷落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伤。②运用典故。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而后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羡慕之情,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③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且无人理解的愁苦。(每点2分,共4分;答出两点即可)‎ ‎[诗歌鉴赏] 吴中之地,自春秋吴越之后,一直是文人览胜上古之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复国;浣纱女西施馆娃宫中一笑倾国;范蠡进可助勾践复国,退可泛舟五湖,这段历史给后世文人提供了怀咏之资。本诗亦是有感于此,即事抒怀,借古事以喻今,思古人以伤己。首联虚写,想象吴国强盛之时,十万人家坐拥天堑,亭台歌舞声响铮。颔联中“一笑中”,有一种家国破灭,只在一念之中的幻灭之感。颈联由昔及今,通过“小”“深”“空”等字写出了吴宫如今的荒凉破败。尾联写诗人神游历史之后,最终由古人联系到今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如今每日无所事事,但无人能理解自己的忧愁心情。情感中充满了不为所用、报国无门的不甘和无奈。‎ ‎[白话诗歌] 遥想当年的吴中,有十万人家在长江之东;吴王宫里亭台楼榭倚叠如山,君臣尽享丝竹之乐,春风骀荡。功成之后的范蠡急流勇退,隐于五湖;吴国因西施美人一笑,而顷刻覆灭。如今,昔日供美人采摘的香草不再茂盛;吴王宫里过去美人跳舞的长廊在月光的映照下更显空寂。我终日无事可做,每日看着这破败之景,就感念旧事;终日沉浸在愁苦中,谁能理解我内心这愁苦呢?‎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曲江二首(其一)①‎ 杜 甫 ‎[注] 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濒遭贬官。曲江:又名曲江池,是唐代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览胜地。②翡翠:鸟名,此处指翡翠鸟。③麒麟:传说中的仁兽名,象征吉祥。此处指麒麟状的石雕墓饰。‎ ‎(1)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而且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的惆怅,此处“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句中的“且看”是只管看之意,“莫厌”是不推辞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行乐的愿望。‎ D.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词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 E.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 解析:选CE C项,“且看”中的“且”是姑且、暂且的意思,诗人没有“只管看”“不推辞”的率性无忌,看花和饮酒的举动在这里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无法挽留的悲哀,不能说“尽情行乐”。E项,刘诗中“寻常百姓家”的景象,不同于杜诗中的“江上小堂”和“苑边高冢”因无人居住和照管而变得荒凉破败的景象。‎ ‎(2)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诗人“细推”的有哪些“物理”?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 ‎ ‎ 参考答案:诗中的“物理”既有自然界美好事物、美好生命的盛衰枯荣,也有家国盛衰、人事兴亡的无常。(2分)尾联表面上是写诗人的感想:世间万物盛衰无常、得失难料,既然无法实现理想,何必留恋官位荣华,索性抛开世俗功名的束缚,自在行乐。(2分)而实际上,旷达之语的背后潜藏的还有诗人有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悲哀。(2分)‎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写诗人在曲江江畔观看落花、无奈吃酒的情景,抒发了诗人的伤春之愁以及对国家昔盛今衰,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首联、颔联具体描写了江边落花的景象。“一片花飞”已经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面对此景诗人已暗暗发愁,然而之后却看到“风飘万点”之景,诗人愁绪满怀,只能借酒浇愁了。颈联,通过描写翡翠鸟在小堂筑窝和麒麟倒卧在地的残败景象,表现了当年繁华的曲江江畔如今已经是满目荒凉,抒发了对昔盛今衰的感慨;联系诗人此时的处境,可以感知诗人心如死灰的状态。尾联,表达诗人幻灭后万念俱灰的心情:如果“物理”只能如此,无法改变,不如丢掉浮名,及时行乐。诗人用旷达之语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哀。‎ ‎[白话诗歌] ‎ 落下一片花瓣就让人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瓣吹落,怎不令人发愁?暂且看着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莫嫌伤感太多,只管将酒入口。翡翠鸟在曲江上的小堂上筑起了巢,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名荣华绊住自己呢?‎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南 浦 别 白居易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白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 B.白诗的第三句,“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C.李诗的颈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D.李诗的尾联写第二天又眼睁睁地看着表弟启程远去,在深秋的重山间的巴陵道上奔波。‎ E.两诗主题虽同为伤离别,但语言特色不同,白诗语言朴素清淡,李诗语言奇特典雅。‎ 解析:选DE D项,尾联是诗人想象的景象,想象第二天表弟启程远去,在深秋的重山间的巴陵道上奔波。E项,“李诗语言奇特典雅”表述不当,从“十年离乱”“一相逢”“初见”“旧容”等平实的词语可知李诗语言朴素自然。‎ ‎(2)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请结合原诗分析两首诗主要表现手法的异同。(6分)‎ 答: ‎ ‎ ‎ 解析:回答此题,要注意分析两首诗歌写作手法的异同,具体可以从人物的情态、景与情的关系以及诗人的情感等角度入手。相同方面,如两首诗都使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白诗描写了“看”的场面,李诗描写了“惊初见”“语罢暮天钟”等场面;不同方面,可以分析白诗的以景衬情和李诗的想象等。‎ 参考答案:相同点: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或白描)来表达情感。(2分)白诗通过送别时“看”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分别时的悲楚。(1分)李诗则通过自己和表弟由“惊初见”到“语罢暮天钟”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1分)‎ 不同点:白诗以景衬情,先用萧瑟的秋景渲染浓厚的离情别绪。(1分)李诗通过想象表弟登程远去的画面,表达伤别情怀和为弟担忧之情。(1分)‎ ‎[诗歌鉴赏] 《南浦别》 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南浦”,南面的水滨,是送别之地的代名词,于是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忧。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当“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倍增离愁。后两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恻。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诗人劝慰离人安心离去,不要再回头了。‎ ‎《喜见外弟又言别》 首联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这里有三层意思: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二人分离于幼年,“长大”‎ 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的变化。颔联,正面描写重逢。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颈联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诗人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前三联,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喜见”,突出了一个“喜”字,尾联转入“言别”。诗人没有使用“离别”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的画面,隐蕴着诗人伤别的情怀。‎ ‎[白话诗歌] 《南浦别》 在南浦凄凉愁苦地分别,秋风萧索黯淡。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一次,好好离去吧,不要再回头了。‎ ‎《喜见外弟又言别》 战乱之中离别,屈指算来已十年;如今一朝相逢,表弟已经成人。问姓顿感惊喜亲切,道名忆及儿时面容。别后有多少世事变迁要说,一直说到远处传来阵阵晚钟声,原来已是黄昏。明天又要踏上远去巴陵的征途,你我之间又要相隔多少重秋山?‎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潭 州 李商隐 ‎[注] 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往寻,得知舜帝已死,便在湘水边抱竹痛哭,泪洒在竹子上,使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名将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祠庙如今破败,只回荡着风吹承尘发出的声音。‎ E.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含蓄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解析:选BD B项,“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错,诗人借此典故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幽怨哀伤之情。D项,“东晋名将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错,颈联的“空滩雨”不是“呼风唤雨”的意思,而是说“现在陶公的战舰已经没有了,空荡荡的沙滩上,只见细雨飘飞”。‎ ‎(2)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答: ‎ ‎ ‎ 参考答案:①羁旅愁思之痛:借此地空寂、缺乏生机的环境以及娥皇、女英为舜帝之死痛哭而泪洒湘竹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寄居他乡的幽怨哀伤之情。②世事沧桑之感:面对昔日大将陶侃的战舰已经不在,空空的沙滩上只有细雨飘飞以及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呈现出破败荒凉等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世事变迁,而自己却无可奈何的心情。③怀才不遇之悲:才华出众的诗人屈原被贬后投江而死,贾谊因梁怀王堕马而抑郁而终,诗人借此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悲。④知音难觅之伤:诗人孤独寂寞,“人不至”“与谁同”,无人可诉,难以释怀。(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分析合情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诗歌鉴赏] ‎ 这是一首讽喻诗,开头两句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接下来四句,诗人运用多个典故,不仅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严谨,而且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幽怨哀伤的心情。如“湘泪”句,是引用故事: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伤心痛哭,泪下沾竹,而竹色尽斑;“楚歌”句,“楚歌”指屈原的作品,楚歌连续不断地唱着怨恨“兰丛”的歌;“陶公”句,借当年陶侃之战功显赫,暗讽当今之摒弃贤能;“贾傅”句,借贾谊祠中蛛网尘封等景象,寓人才埋没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之情景融成一体,读之令人顿生无限感慨。末尾两句则更满含着诗人因‘目断故园人不至’而难与痛饮述怀的感慨。‎ ‎[白话诗歌] 傍晚时分,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没有来由地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水边抱竹痛哭,以致泪洒在竹子上,使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楚歌反复吟唱怨恨“兰丛”的歌。现在陶公的战舰已经没有了,空荡荡的沙滩上,只见细雨飘飞;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如今破败不堪,只回荡着风吹承尘发出的声音。望断故园没有人来,又有谁能与自己同醉呢?‎ ‎5.(2018·锦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登锦城散花楼①‎ 李 白 ‎[注] ①锦城散花楼:锦城为成都的别称,又称锦里;散花楼为隋末蜀王杨秀所建。②珠箔:珠帘。③飞梯:高梯。④双流:今四川成都双流县。‎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人通过对散花楼的建筑规模、营造特点、位置与布局等的描写,极力显现出散花楼的高雅别致、宏伟壮观。‎ B.“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两句色彩对比明显,脍炙人口,把初日临照下的锦城散花楼金碧辉煌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C.“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全诗仅有这两句不合格律,如果去掉这两句,变成一首五言律诗就更加简练了。‎ D.诗人综合运用比喻、对偶、夸张等手法写景状物,读来诗意盎然,极具感染力。‎ E.作者在这首诗中以大量笔墨描写散花楼的壮美景观,充分蓄势、铺垫,抒发自己登楼远眺的愉悦之情。‎ 解析:选AC A项,本诗写景从“金窗”“绣户”等细微器物入手,没有描写散花楼的“建筑规模、营造特点、位置与布局”。C项,“全诗仅有这两句不合格律……变成一首五言律诗就更加简练了”错,这两句在诗中非常重要,是“诗眼”。‎ ‎(2)这首诗的前六句描写了哪些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 ‎ ‎ ‎ ‎ ‎ 解析:本题明确要求在诗的前六句中寻求答案,即要准确找到前六句中所描写的意象(景物)有哪些,然后将这些意象连缀在一起,组合成一幅具体可感的画面,从中感悟意象所表现的氛围特点。诗句中的朝阳、金窗、绣户、珠箔、银钩、飞梯等意象色彩明艳,渲染出精巧雅致的氛围。‎ 参考答案:诗歌前六句通过朝阳、金窗、绣户、珠箔、银钩、飞梯等器物的色、光、形态的变化和交相辉映,显现出散花楼的高雅别致、宏伟壮观,渲染了一种静美雅致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登楼赏景难以掩饰的愉悦之情。‎ ‎6.(2018·大理高三统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 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借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解析:选AD A项,“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错,诗人回忆中的故山生活是轻松闲适的。D项,解读错误,“却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的山色。‎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 答: ‎ ‎ ‎ ‎ ‎ 解析:题干中关键词为“颔联”,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手法来分析情感。“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的意思是:秋天月夜,江上晚潮未落,岸边的杨柳随风摇摆;水草经霜枯萎,天气已冷,北雁南飞。诗句写秋日萧疏、凄凉景象十分逼真。‎ 参考答案:①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②从意境上看,用杨柳、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③从语言上看,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每点2分)‎ ‎7.(2018·西宁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①‎ 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 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②水。‎ 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注] ①此诗写于829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乐天)在洛阳,元稹(微之)在越州(今浙江绍兴)。②镜湖:越州境内的一个湖。‎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一望雪相似”出语平易而境界真切,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洁白纯净。‎ B.“遥想”表明空间距离之远,而“正如此”则隐隐地表明了这份情谊不会因距离而衰减。‎ C.“知君当此夕”中“知”字,语气肯定,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会如约欣赏月下湖景。‎ D.末尾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彼此牵挂的缕缕情思,随着皎皎月光绵延至“千万里”。‎ E.全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诗人在帝都赏月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无尽的思念。‎ 解析:选CE C项,“如约”错误,并非相约看湖景,而是在写诗人内心的一种情感信念;E项,“全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诗人在帝都赏月的情景”错,首联实写诗人赏月,中间两联是诗人的想象,并非诗人赏月的情景。‎ ‎(2)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答: ‎ ‎ ‎ 参考答案:本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2分)一、二句写诗人在帝都长安望月,是实写;中间四句虚写,其中三、四句想象友人身处的洛阳城中,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皎洁,五、六句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镜湖;表现了诗人对两位友人的思念,也表现了友人间心心相印的绵长情谊。(4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始闻秋风①‎ 刘禹锡 ‎[注] 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返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E.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解析:选BD B项,“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理解有误,诗中并无此意;D项,“‘雕’畏惧秋风”错误,颈联表现了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并无畏惧秋风之意。‎ ‎[易错分析] 本题易错选A项,首联中“君”“我”分别指代对象理解错误,将“君”理解为“秋风”,如今听到秋蝉鸣叫,“我”又回来看望秋风。并根据E项的“君”确定了这种理解。这种理解虽符合常见的抒情主人公“我”的设置,但将去岁离开如今又回来的对象理解成“我”,秋风反倒变成固定不变的事物,不符合自然常理。在作者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秋风才具备每年离开来年秋天又再来的性质。因此首联的“君”与尾联不同,前者是指“我”,后者则是指“秋风”。‎ ‎(2)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参考答案: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诗人把秋风拟人化,通过写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种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返的欣喜之情。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起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和品格。(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情感”1分,“简要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 首联运用拟人手法,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君”‎ 则是指诗人。去年观赏黄菊时秋风与诗人分别,此刻听到秋蝉鸣叫,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颔联由秋风转向诗人自己。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察觉出是“你”回来了,此时对镜自照,镜中显露出“我”衰老的容颜。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颈联笔锋一转,精神顿作。“马思边草”渐起雄心,“雕眄青云”的直冲云霄之志,情感由感伤转向豪壮。尾联写天地肃清,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豪情不减,更表现出他对秋的喜爱,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 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白话诗歌] 去年赏菊之时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秋蝉鸣叫的我又返回与您叙旧。五更卧听枕边传来飕飕的风声,再无睡意,起身揽镜自照,一年的容颜变化全呈现在镜中。感受到这飒飒秋风,战马拳毛抖动,思念边塞秋草,大雕睁开惺忪睡眼,顾盼青云。秋高气爽之时,正是极目远望的好时光,此时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专题过关检测(二) 宋代诗歌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铁 如 意①‎ 谢 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 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楚舞,一起作楚歌。‎ 双执铁如意,击碎珊瑚柯。‎ 一人夺执之,睨者一人过。‎ 更舞又一人,相向屡傞傞。‎ 一人独抚掌,身挂青薜萝②。‎ 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 ‎[注] ①如意:象征吉祥的陈设品,长柄微曲,可供赏玩。诗人与友人为文天祥设立牌位,酹酒恸哭,以如意击石,作楚歌为文天祥招魂,歌毕如意和石头俱碎。这首诗乃记录此事。②青薜萝:语出屈原《九歌》“被薜荔兮带女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开头四句从“影”“音”的角度写仙人月下歌舞的情景,诗人想象文天祥此时也像仙人一样歌舞,无忧无虑。‎ B.五、六两句强调了仙人跳的是楚舞,唱的是楚歌,诗人把文天祥比作屈原,突出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C.七至十句运用了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的手法,其中的动作描写主要是仙人击碎珊瑚树的枝条、仙人夺走如意等内容。‎ D.十三、十四两句描写了一位身挂青薜萝、独自用手击打节拍的仙人,“独”和“挂青薜萝”表现了他性格的孤僻。‎ E.诗歌前十四句勾勒出一幅月夜仙人歌舞图,营造出一种欢快、祥和的氛围,为最后两句的抒怀蓄势。‎ 解析:选AD A项,“想象文天祥此时也像仙人一样歌舞,无忧无虑”错误,开头四句只是单纯地写仙人;D项,“表现了他性格的孤僻”错误,表现的应是他的超群脱俗。‎ ‎(2)诗歌最后两句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参考答案:①情景交融。诗句描写了万籁俱寂的深夜,诗人辗转反侧不能入睡,表达了诗人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心境。②对比。这两句诗人的“愁”与前文仙人歌舞的欢乐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文天祥殉国的悼念。(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为了悼念文天祥殉国而写的。至正二十七年,诗人与友人冯桂芳、严侣等人登西台为文天祥设立牌位,酹酒恸哭,并以如意击石,作楚歌为文天祥招魂,以寄托哀思。诗的前四句,总写月下歌舞的概况。“仙客”与“月下”对举,更显缥缈之至,“散影”“遗音”体现诗境空灵。接下来十句,就“影”“音”展开描写,勾勒出一幅月夜仙人歌舞图。“楚舞”“楚歌”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独”“挂青薜萝”表现了此仙人的超群脱俗。以上诗句表现了仙人歌舞的欢乐。最后两句陡然反转,写诗人在漫漫长夜不能入睡的情景,突出了诗人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心境。原来之前的歌舞描写,不过是聊以发泄心中的忧愤而已。诗歌这样结尾,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②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 ①乙亥年十月,秦桧死后,宋高宗召回一些受打击迫害的官员,诗人即在此列,其在大年三十行经渔梁村时写下了此诗。②柳眼桃腮:柳眼,初生的柳叶;桃腮,初开的桃花。‎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颔联,用“爆竹”渲染节日的气氛,用“残灯”“永夜”刻画凄凉的环境,对比之下,表现了诗人旧愁之上又添新愁的悲凉情怀。‎ B.“云容山意商量雪”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雪意浓酣、垂垂欲下的景色,进一步映衬游宦在外的艰辛和漂泊羁旅的寂苦。‎ C.从诗歌第六句描写的景色分析,诗人对这次临安之行充满希望,因为残冬将尽,春天将临,诗人终于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D.尾联从家人着笔,描写儿女们围炉思念诗人,用儿女们对诗人的思念之情表达诗人对他们的思念,情感表达得直接明了。‎ E.整首诗以情出景,以景寓情,虚实结合,情景相生。在时地的跨度中,开拓了诗的意境,用词鲜明,真切质朴。‎ 解析:选BD B项,“比喻”错误,应该是拟人的手法。D项,“情感表达得直接明了”错误,应是委婉含蓄。‎ ‎(2)诗歌首联中的“似觉”一词能否换作“犹觉”?请简述理由。(6分)‎ 答: ‎ ‎ ‎ 参考答案:不能。(1分)“似觉”含有不确定之意。诗人多年来仕途奔波,宦海沉浮,似乎觉得谙练世情,但又感到政治风云变幻难测。“似觉”一词准确地写出了诗人对前途把握不定的心理状态,能很好地呼应下句中的“空更”一词。“犹觉”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5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别吴仲俊 吴锡畴 背人春事①水趋东,浅紫深红次第空。‎ 宿霭未干桑叶雨,薄罗初试楝花风。‎ 诗联锻炼微吟里,豪气施行半醉中。‎ 此去相逢堪几度,别怀作恶②老来同。‎ ‎[注] ①春事:春意,春天的景象。②作恶:指忧郁不快。‎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从离别之时的自然现象入笔,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 B.颔联中“未干”既指桑叶上的雨水未干,也指诗中的人物因为离别而整夜流泪,此时泪水未干的情景。‎ C.颈联从前两联对景物的描写中跳出,侧重写人,“微吟”“半醉”等词通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凸显人物情态。‎ D.尾联虚实结合,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场景渲染得真切动人,同时最后一句中的“老来同”也暗示了诗人的年龄。‎ E.全诗在结构安排上富有章法,“起”“承”“转”“合”四部分层次清晰,其中第三联成功实现由景到人的转换。‎ 解析:选BD B项,“宿霭未干桑叶雨”的意思是夜里的露水落在桑叶上,到了白天还没有干,表现了暮春的特点,不是表现诗中的人物因为离别而流泪,此时泪水未干的情景。D项,尾联并没有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场景渲染得真切动人。‎ ‎(2)“背人春事水趋东,浅紫深红次第空”两句写得很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答: ‎ ‎ ‎ ‎ ‎ 参考答案:①构思巧妙。由“春去”引出“人去”,渲染友人间离别的氛围,奠定了情感基调。②手法精妙。“背人”使用比拟手法,借春天的离去形象地表达诗人的感伤。“浅紫”“深红”使用借代的手法,以“次第空”写出繁花的凋零,营造了暮春时节感伤的氛围。③用词精妙。“空”字使用精妙,形象地写出春天离去的空寂之感。(每点2分)‎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从离别之时的自然现象入手,前两联侧重于景物描写,写暮春时节所特有的景象。首联,描写春天将逝、百花凋零。颔联,描写露水未干、夏风习习。颈联,侧重于写人,“微吟”“半醉”是通过动作、神态等相关细节描写,来彰显诗人作诗、饮酒时的情态。尾联,表达离别时忧郁的心情。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白话诗歌] 春天已渐渐远去,如同向东流逝的水,盛开的百花已次第凋零。昨夜的露水落在桑叶上,今晨还未干;楝花开时,人们穿起了薄薄的罗纱衣,享受着初夏的风。在轻轻的吟咏中,不断地推敲锤炼诗句;在半醉的酒意中,展示出自己的豪气。与你这一别,来日还能有几次相逢?人们在离别时的情怀,总是忧郁不快的,即便是年老也是如此。‎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万里桥江上习射①‎ 陆 游 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②看射及春晴。‎ 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 天上欃枪③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 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④他年下百城。‎ ‎[注] ①万里桥:在四川成都南锦江上。淳熙四年正月宋孝宗有诏:“沿江诸军,岁再习水战。”②胡床:交椅,最初从域外传入。③欃枪: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定有兵乱。这里代指金兵。④笴:箭。‎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上句写景,诗人眼中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奔流而下,别具壮阔的气势。‎ B.首联下句点题,诗人在晴朗的春天观看江上将士们演习射箭,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之中。‎ C.颔联上句写春风和软,弓箭力量减弱;下句写将士们臂力不凡,长箭的声响远处可闻。‎ D.颈联将天上的“欃枪”与草间的“狐兔”对举,以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 E.本诗紧扣“射”字,以景起兴,继而叙事,再转入议论,结以抒怀,有陆游豪迈雄健的诗风。‎ 解析:选BD B项,“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之中”错误,首联的下句通过描写诗人观看江上将士们演习射箭,表现了诗人壮怀激烈的情感,不是“闲适”的情怀。D项,“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与诗中表达的意思不吻合,诗中意思是说如此习武练兵,正可击退南犯金兵,那些“草间狐兔”大可不必因此而惊慌。‎ ‎(2)本诗尾联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答: ‎ ‎ ‎ 解析:回答此题,注意把握三个方面,诗句的内容、使用的表现手法以及体现的诗人情感等。从诗句内容的角度看,尾联主要表现了诗人的志向,就是一定要建功立业;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使用了夸张、想象等手法;从情感的角度分析,表达了诗人对收复中原的渴望。‎ 参考答案:①尾联自问自答,以豪壮之语作结,呈现出豪迈雄健的风格;②以“一笴”“下百城”的夸张与想象表达志向,具有感染力;③表达了诗人希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执着追求,有昂扬之气。(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也可)‎ ‎[诗歌鉴赏] 首联写景,上句诗人从大处落墨,说放眼望去,那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向东北倾流而下;下句写诗人在一个晴朗的春天坐在交椅上观看江上将士演习射箭,一方面点题、点明时间,另一方面为下文埋下伏笔。颔联紧承“春晴”生发。春天风和日暖,角弓用的胶的黏力受到影响,所以弓的力量也有所减弱,但是,尽管“风和渐减雕弓力”,还是可以听到将士们射出的羽箭带着一声长啸,飞向旷野的远处。这两句诗一退一进,刻画出将士们认真演习、臂力不凡的形象。颈联是从颔联引出来的议论,意思是如此习武练兵,正可击退金人的侵犯,那些“草间狐兔”大可不必因此而惊慌,强调出收复失地的宏愿。尾联表现诗人志向,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谁能断定一定无所作为呢?体现了陆诗豪迈雄健的风格。全诗以写景起,以叙事承,以议论转,以抒怀结。‎ ‎[白话诗歌] 高低不平的坡地,如起伏的波涛,向东北方向倾斜;在这晴朗的春天,我坐在交椅上看将士们射箭练兵。风和日暖,稍稍减弱了角弓的力量,射出的羽箭带着一声长啸,飞向旷野的远处。奋起了神威呵,天上的彗星也能射下,草间的狐兔呵,用不着慌乱吃惊。大丈夫只要不死,谁能料定我再无作为?他年若能施展身手,一箭攻下百座坚城。‎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宿芥塘佛祠①‎ 贺 铸 青青②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 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 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 底许③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 ‎[注] ①诗人当时以阅田为务,每天忙于巡查农事。②:大麦。③底许:几许,多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麦欲抽芒”点明春末的物候,以“东风晚更狂”写风势变大,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庄稼的担忧。‎ B.“微径断桥寻古寺”,以“微径”“断桥”衬托出寺庙僻静冷落略带荒凉的特点,极具画面感。‎ C.“短篱高树隔横塘”,描绘了寺庙周围错落有致的环境,暗示了探幽寻寺之路的曲折萦回。‎ D.全诗写入寺过程,层次井然:先写进入庭院;再写傍晚燃香;最后写在寺内长廊看到满是故人的题字。‎ E.全诗以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为序,意在表现诗人投宿古寺途中由“倦”到“忘”的心理变化过程。‎ 解析:选AE A项,“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庄稼的担忧”无中生有。E项,不是“意在”表现“途中”的心理变化。‎ ‎(2)尾联说“底许暂忘行役倦”,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暂忘”的原因。(6分)‎ 答: ‎ ‎ ‎ 解析:首联点明时节,此时诗人正是阅田劳倦的时候,故投宿古寺,可以暂时摆脱繁忙的公事,暂离疲倦;颔联写了寺庙的幽僻,颈联写了寺庙的清幽宁静,让人心神自在,这种外在环境氛围让诗人忘却疲倦;尾联写自己看到了故人的题字,十分欣慰,因而忘却疲倦。‎ 参考答案:①诗人每天以阅田为务,投宿古寺,暂离行役的劳倦;②古寺处幽僻之地,杨花飘落,柏子燃香,自在清静;③见到故人的题字,诗人感到慰藉。(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诗歌鉴赏] 全诗可分“寻宿”和“投宿”两部分。前四句写寻宿。诗人从麦田着笔,一则点明春末的物候,二则暗示自己求宿之由。第二句写风势之大,诗人既已阅田事毕,风尘仆仆,故欲求一块清静的地方休息,由此引出下面的“寻寺”之行。诗人写“寻寺”有两个画面。第一个画面是“微径断桥”,尽显环境之荒芜深僻;而正当道路不明之时,却出现了第二个画面,一个“短篱高树”的处所,一“短”一“高”,暗示了错落有致的人工布置和安排,给人以柳暗花明的感觉。后四句写“投宿”。诗人按入寺过程写来,层次井然:先写进入庭院见满地杨花,再写走进祠殿看寺僧点燃柏子香,最后写转至殿后的长廊,意外发现故人的题字。于此,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全诗有事、有景、有人物、有情致;虚实隐显,巧于安排,而读来又浑然一气,毫不见雕琢之迹。八句之间,承转无痕,潜相呼应。例如第七句“行役”照应首句起兴;第五句中的“杨花雨”,既承上一句“高树”而来,又和第二句的“东风晚更狂”相呼应,而且着一“雨”字,就把眼前所见的杨花堆积的静态画面,变为一个纷纷扬扬飘散撒落的动态画面,从而为全诗平添了风韵和情致。‎ ‎[白话诗歌] 正是春末青青大麦将要抽芒的时候,暮春东风声势更加浩大,我既已阅田事毕,风尘仆仆,故欲求一块清静的地方休息。走过蜿蜒的羊肠小道和坍塌的小桥,那池塘对面,竹篱高树掩映之下的院落,便是佛祠的所在地了。进入庭院,僧人还未及清扫满地堆积着的飘落的杨花,为了便于我早些休息,天色未晚,寺僧便在祠殿里点燃柏子香。在此留宿,多少让我暂时忘却了行路的疲倦,更别说长廊里还满是故人的题字,让人倍感欣慰。‎ ‎6.(2018·绥化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少 年 游 柳 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①?狎兴②生疏,酒徒萧索③,不似少年时。‎ ‎[注] ①前期:以前的期约。②狎兴:狂放游乐的兴致。③萧索:零散,稀少。‎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这首词由秋日中的长安古道起笔,低沉伤感,为全词蒙上了一层愁绪。‎ B.“夕阳”至“目断四天垂”三句,描绘出一幅空阔寥落的茫茫秋野之景。‎ C.“归云”乃作者自喻,“一去无踪迹”表现其归隐的洒脱和胸襟的豁达。‎ D.“不似少年时”,含有作者对过去时光的否定和对眼下处境的失意之情。‎ E.全词不事雕琢,采用白描手法,营造出一种低沉萧瑟而又冲淡清丽的意境。‎ 解析:选CD C项,“归隐的洒脱和胸襟的豁达”与原作情调不合。D项,“含有作者对过去时光的否定”错,应是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2)“高柳乱蝉嘶”一句中“乱”字用得妙,请结合全词,分析其妙在何处。(6分)‎ 答: ‎ ‎ ‎ 解析:“乱”字在这里是双关手法,表面上写蝉声的“乱”,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情绪的“纷乱”。结合词的内容和情感,围绕这一手法的使用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蝉嘶”之前加一“乱”字,表现蝉声纷乱;(2分)这纷乱的蝉嘶,配以日暮、寒风、茫茫荒野,以及易令人产生离愁别绪的“柳”,构成了萧瑟凄凉的景象。(2分)由蝉声“乱”更引出词人内心的纷扰烦乱,“前期”的渺茫、昔日欢乐的不可复得等愁绪令词人难以安适。(2分)‎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鹧 鸪 天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辛弃疾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注]陌上尘。‎ ‎[注] 柴桑: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西南,陶渊明的家乡,陶渊明晚年居住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词作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陶渊明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 B.作者在本词中充分显现出对陶渊明诗作的熟稔,多处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如“躬耕”出自“躬耕非所叹”,“王谢”出自“旧时王谢堂前燕”。‎ C.“晋宋之间事”指的是当时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乱世下,陶渊明只能选择独善其身,就像自己笔下桃花源中的人一样不问世事。‎ D.“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了对比,突出了陶渊明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 E.这首词是作者表达对陶渊明的喜爱的词作,写陶渊明其实也是写作者自己,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解析:选BE B项,“旧时王谢堂前燕”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而非陶渊明的诗句。“王谢”是六朝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合称,后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E项,词作主要表达的是对陶渊明的赞颂,作者以陶渊明为榜样,无法得出“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2)词的下阕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 ‎ ‎ ‎ 参考答案:①以陶渊明的诗歌历经千年还有百篇传世,突出世人对他的诗歌的认可,以此赞颂陶渊明的诗才;②将出身高贵的王谢子弟与陶渊明进行对比,说王谢子弟比不过“柴桑陌上尘”,以此赞颂陶渊明的高贵脱俗。(每点3分)‎ ‎[诗歌鉴赏] 辛弃疾非常仰慕陶渊明,这首词便表达了辛弃疾对陶渊明诗作和人格的高度评价。‎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晚年的陶渊明依旧下地耕种,但他并不怨恨自己的贫穷,偶尔还杀鸡设酒,邀请邻里聚会。开篇即赞颂了陶渊明对贫穷没有怨言的君子节操。“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晋宋之际,政坛黑暗,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毫不留恋地归隐田园,不再过问世事,生活如远古初民。这里暗含着作者对自己的期许,希望自己像陶渊明一样。下阕先对陶渊明的诗歌进行评价,特拈出“清真”‎ 二字。千年之后,陶渊明仍有百篇诗歌流传,文中没有一个字不清新纯真,这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诗品的仰慕之情。之后,又用一个极端的对比盛赞陶渊明的人品。即使是潇洒儒雅的王谢子弟,他们连陶渊明门前的尘土都比不上。‎ 这首词为戏作,所以词中用了一些夸张的写法。词中多处化用陶渊明的诗文章句,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堪称妙笔。‎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江 梅 引①‎ 姜 夔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②。漂零客,泪满衣。‎ ‎[注] ①庆元二年丙辰之冬,正值园中蜡梅绽放,词人见梅怀念远方的恋人,因作此词。②淮南小山(一说刘安)著辞赋《招隐士》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江梅引”,词牌名。“引”表示词的音律特点,意义、用法同《李凭箜篌引》和《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中的“引”。‎ B.“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三句,开篇点明主旨,词人感慨人间离别,又见梅花,引发了他不尽的相思之情。‎ C.“湿红恨墨浅封题”,是说心中充满了离恨,相思的泪水打湿了红笺,冲淡了墨迹,默默将信封好,题字签押,情思低徊。‎ D.“宝筝空,无雁飞”两句,写恋人曾弹奏宝筝,而今却无处可闻;那些和泪写成的相思,也因无鸿雁传递而难以排遣。‎ E.结尾“漂零客,泪满衣”二句,写自己的恋人而今漂零异乡、孤苦无依、泪湿衣襟的情景,表达了词人的惦念之情,意境凄苦。‎ 解析:选AE A项,“箜篌引”中的“引”是乐府古体诗的一种诗体,《滕王阁序》中的“短引”指序文;E项,此二句写的是词人自己,而非恋人。‎ ‎(2)本词在抒发情感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 ‎ ‎ ‎ 解析:根据题干“抒发情感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可明确答题的范围:抒情手法和表现手法。从抒情手法的角度看:“忽相思”“泪满衣”属于直抒胸臆,“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等为即事抒情,“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为借典故抒情。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词中提到梦境和回忆,此为虚写(想象);既有携手同游之美梦,又有“梦中无觅处”之残梦,既有昔日之欢,又有今日之孤独,此为对比。‎ 参考答案:①直抒胸臆。“人间离别易多时”“忽相思”“漂零客,泪满衣”等句直接抒发伤感和相思的情感。②虚写(想象)。内容包括梦境和回忆两部分。“几度”句,写两人欢会梦境,“今夜”句,写另一种梦境,表达别后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俊游巷陌”“旧约扁舟”回忆往昔,表达人事已非,旧约难以实现的悲苦,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答“虚实结合”也可)③对比。通过悲欢两种梦境的对比,昔日之欢的回忆和今日之孤独的现实对比抒发情感。(借景抒情、即事抒情、用典,言之成理亦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易错分析] 考生在回答本题时,容易被题干所迷惑,“抒发情感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的问法不同于“主要采用了什么抒发感情的手法”,后者只需要考虑抒情方式,而前者还需要考虑诗歌的表现手法(联想、想象、对比、衬托、象征等),甚至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 上片以悲欢两种不同梦境反映相思之情。“人间”三句,回想之前两人依依难舍的惜别场面,匆匆几年过去,相会仍是无期。看到“翦翦寒花小更垂”的蜡梅,相思之情,悄然而生,然思而不见,就只能在梦中寻觅。“几度”句,写两人欢会梦境。小窗之下,伊人几度进入词人的梦境,仿佛当年两人携手出游,其乐融融。“‎ 今夜”四句,写另一种梦境,今夜伊人未曾入梦,词人只好在凄凉的庭院中独自徘徊寻觅,仍一无所见,不禁悲从中来,以致寒气侵入衾被,也感觉不到。两种梦境相比,前者能给予暂时的安慰,后者却带来无限的伤感。梦境,本来是虚无缥缈的,词人正是借此进一步诉说别后对伊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下片“湿红”三句,薄薄香笺,和泪写成,而无限伤心往事,尽在其中;所恨的是书已成而信难通,于是想起伊人当年弹筝情状,此时玉颜既不可见,那宝筝也踪影全无。“雁”字既可理解为筝柱,亦可理解为传书的飞鸿。“俊游”几句,通过回忆透露内心的惆怅和伤感,泛舟同游的旧约已难以实现,这种悲苦的心事也只能深埋于自己的心底了。“歌罢”两句,眼下冬将尽而草已青,春草萋萋归期何时?一种惆怅迷离之感弥漫心头,无人与说。结尾两句,总收全词,梦已醒,人不归,泪下沾襟,是既恨相见之难,兼以自叹漂泊,自伤身世。‎ ‎[白话诗歌] 世间离别总是相会无期,今日看到梅花,心底忽然涌起对你的思念。分别之后,你我几度在梦中相会,如同当初未曾离别时那样携手同游,而今我却连梦中都不得见你,只好独自徘徊在庭院,连寒气侵被也不自知。‎ 我将愁怨写在纸上,泪水打湿了红笺,但我却见不到你当初弹筝的笑颜,也看不到传书的鸿雁。当初你我同游的巷陌,如今仍有古木沐浴在斜晖中,却独独少了你。当年泛舟同游的旧约已难以实现,空余心底的慨叹。又见芳草萋萋,唱着淮南春草赋,想到自己独自飘零异地,不禁泪满襟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