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9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段考高二级语文科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南北文化 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差别与南北文化对立融合的问题。从周朝起,北方诸侯自称中国,而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则因为“断发文身”,地广人稀,刀耕火种,被视为“蛮夷”,并受到北方的排斥轻蔑,直到晋代仍被视为“化外之民”,南方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黄河与长江作为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远古时期就哺育滋润出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两大文化体系。而“炎黄子孙”“华夏民族”的称谓,正是远古南北文化对抗融合的遗迹。代表北方文化的黄帝部落,与代表南方文化的炎帝部落曾在中原大地摆开了宏大的战场,一决雌雄。这场战争打得异常激烈,天地都为之变色,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多次的反复,黄帝终于打败了炎帝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并从那时起,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南方部落虽然失败了,但南方文化并没有绝迹和湮灭,而是作为一种与北方文化相对立的“异端”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并不时燃放出一段光彩。如果说《诗经》代表的是北方文学,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那么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是南方文化的化身,流淌着浪漫主义的神韵。正如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说的“楚人信巫”,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这种激情激发了屈原的灵感,刺激了他的无穷无尽的想象,丰富了他的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确立了史官的权威和绵延不断的修史传统。‎ 后来则有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立和分庭抗礼。南朝文学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南朝民歌更是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和北朝民歌的刚健质朴。再后来则是南北文学走上合流,这种合流促成和孕育了唐代文学的博大卓著。而元杂剧作为北方文学的代表,其音律、曲调都不同于以南戏、明清传奇为代表的南方文学。‎ 从美学上说,北方文化代表壮美,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慷慨激昂,正所谓“铁马秋风塞北”;而南方文化则是优美的化身,弥漫着阴柔之气,“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正所谓“杏花春雨江南”。从地形地貌来说,南方多山多水,山川秀丽,北方则以平原、草原为主,一望无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从饮食结构来说,北方是麦黍文化,南方是稻作文化。‎ 从思想形态上说,儒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北方文化系统,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道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南方文化,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而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主导形态和文化发展趋势。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和官方意识形态,标志着北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主流性。文化的中心在北方中原、华北地区,这里的重要自然景观是黄土和黄河,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哺育中国文化的乳汁,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黄河,传统文化的根扎在黄土中。正统文化的底色就是黄河文明,或称黄土文明。中国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如西京长安、东京汴梁、北京等,它们都是中国传统华夏“黄土文明”或叫“黄河文化”的凝聚点和扩散中心。‎ ‎20世纪,北方文化有了“五四”运动的辉煌后,政治和文化的领导权就转移到了南方,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获得了中国文化发展潮流的领导权。20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意味着南方文化在拉动着中国战车;而长征更是从南向北一路播撒革命的种子,是南方文化向北方播撒现代福音;20世纪后半叶则有文化界劲吹东南风,港台商业文化从南方一路厮杀过来,演化成大众文化对北方精英文化的挑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周朝起,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因为“断发文身”,地广人稀,刀耕火种,被北方视为“蛮夷”,其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 B. 早期代表中国北方文化的《诗经》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而南方文化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流淌着浪漫主义神韵。”‎ C. 中国北方文化是麦黍文化,因而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而南方文化则是稻作文化,因而弥漫着阴柔之气。‎ D. 中国北方文化系统——儒家思想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而更多属于南方文化系统的道家思想则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 ‎2. 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要围绕“南北文化对立融合”这一中心展开分析论证,采用对比手法,突显了北方文化主导地位和主流性。‎ B. 文章第一、二段从历史的角度来阐释中心论题,引经据典,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和底蕴,又增加了论证的说服力。‎ C. 第三、四段,侧重从美学和思想形态两个方面,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南北文化的不同。‎ D. 文章末尾,以时间为序,探讨了南方文明在近现代的迅猛发展和其对北方文化的积极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帝打败了炎帝,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但南方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强大时还压制着北方文化。‎ B. 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化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民歌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和北朝民歌的刚健质朴,南北文化基本上势不两立。‎ C. 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黄河,传统文化的根扎在黄土中,根本原因是中国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 D. 20世纪,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曾领导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潮流,如20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就表明南方文化在起引导作用。‎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断发文身’,地广人稀,刀耕火种”和“被北方视为‘蛮夷’,其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因果关系不成立,强拉因果。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A项,“突显了北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主流性”错误,无中生有。故选A。‎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强大时还压制着北方文化”属于无中生有,根据原文,应该是“还不时地燃放出一段光彩”。B项,理解文意有偏差,“南北文化基本上势不两立”分析有误,原文表达的意思是“南北文化对立和分庭抗礼”。C项,“根本原因是中国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分析不完全正确,原文有很长的限制性表述,“儒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北方文化系统”“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和官方意识形态,标志着北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主流性”“文化的中心在北方中原、华北地区,这里的重要的自然景观是黄土和黄河,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哺育中国文化的乳汁”,可见根本原因应该是本段论述的重点内容——“思想形态”,而不完全是首都的位置。故选D。‎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边城的守望者 阿湄 在湖南、四川、贵州三省接壤处的湘西境内,有一座小城叫凤凰,四周皆山,草木繁盛,百鸟和鸣,相传是因早年曾有凤凰栖于此而得名。‎ 沈从文就出生于这个偏僻、美丽、民风淳朴的地方。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强,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引不起他半点儿兴趣,他常常逃学,去看染坊师傅踩着碾石,把布匹压得平整如镜;看豆腐作坊里衣着艳丽的苗族妇人一面用铜勺舀豆浆,一面轻轻地唱着歌引逗背包里的孩子;看面馆里头包青帕的大师傅骑在一条木杠上压面皮,再用又大又宽的刀子飞快地切剥……‎ 幼时的沈从文不愿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认识,所以他在自传里说他读着私塾里小书的同时读着一本大书。‎ ‎1917年,沈从文15岁,刚刚小学毕业,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离开家乡,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在这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人事与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1922年,“五四”运动余波未息,他受到报刊的影响,毅然放下枪,离开湘西,只身来到陌生的北京。在北京,他想进大学读书。到北大,接待人说他是“小学文化”,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报考燕京大学,又被认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最后,他决心用手中的一支笔打出自己的天下,从而开始了艰苦的创作历程。‎ 后来,他得到郁达夫、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励,到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拼命读书,拼命写作。他的作品最早载于1922年的北京《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后来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1934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并先后编辑北平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抗战爆发后,他离开北京逃难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作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 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边城的守望者的研究热点。人们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研究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荡涤自己的灵魂,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他最著名的小说《边城》,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沈从文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保存一份永久的希望。‎ ‎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让我们记住碑上的话吧: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他的塑像坐落山巅,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他就这样守望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 ‎ ‎(摘编自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相关链接】‎ ‎①谁又能想得到,这个只读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乡下人,后来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深厚的学问,被他曾经想进去读书而不得的北京大学聘为教授,这真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史的一个奇迹!‎ ‎(常青《读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②建国后他离开文坛,进入古代文物研究领域,中国文学史的编纂者也曾把他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他在世界上所享有的盛誉却经久不衰。‎ ‎(刘敏《阿湄<边城的守望者>之思考》)‎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常常逃学,因为他厌倦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被当地的染坊、豆腐作坊、面馆吸引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 神奇的湘西养育了一代大师沈从文,他的创作也包蕴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 C. 沈从文“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表明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应该回避社会矛盾,目的在于把希望留在人间。‎ D. 沈从文是一个 “奇迹”,一是因为他只上过小学,竟成为大作家、大学教授;二是因为他离开文坛后且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恰当的一项是 A.‎ ‎ 沈从文幼时从不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的认知,所以他读书的同时还读着自然生活以外本人生活的大书。‎ B. 沈从文年轻时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认识了那里的人事与民风,为自己的创作打下了生活基础,储备了写作素材。‎ C. 沈从文最早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作品,接着又有作品见报。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军旅生涯,结集为《湘行散记》。‎ D.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告诉人们,哪怕一个人的学历不高,但只要他执着追求理想,永不言弃,就一定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6. 作者认为“沈从文是边城的守望者”,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回答。‎ ‎【答案】4. C 5. B ‎ ‎6. 沈从文的确是边城的守望者:①形象守望。他的塑像像一幅画,他静静地站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②灵魂守望。沈从文病逝后归葬于凤凰。灵魂永远守望着边城。③文学守望。沈从文的大量作品反映的是边城生活,他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④精神守望。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感染和熏陶着边城的人们。‎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C项,“应该回避社会矛盾”错误,文中“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的意思是写作时要对生活进行适当加工,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不写社会的阴暗面,而不是回避社会矛盾。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察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恰当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文本中说到“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认识,所以他在自传里说他读着私塾里小书的同时读着一本大书。”而不是“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的认知,所以他读书的同时还读着自然生活以外本人生活的大书”。‎ C项,文本中说到“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后来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而不是“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军旅生涯,结集为《湘行散记》”。‎ D项,“只要……就……”充分条件句表述不妥。沈从文的成功因素很多,除了自身努力以外还有朋友的帮助等许多客观因素,所以并不只要他执着追求理想,永不言弃,就一定能取得辉煌的成就。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筛选主人公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抓住重要的语句,然后进行概括。题干表述为“作者认为‘沈从文是边城的守望者’,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详细回答”,从“他的塑像坐落山巅,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他就这样守望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边城的守望者的热点研究”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仙人掌 欧·亨利 一般而言,消沉的人最容易沉溺于对往事的回忆,而一个人能在脱手套这会儿功夫重温一下求婚的整个过程也不是什么难以置信的事情。‎ 特里斯戴尔伫立在他单身公寓的桌子旁,做的正是此事。桌子上放着一个红色的陶罐,里面栽着一株形状奇特的绿色植物。它属于仙人掌的一种,长长的叶子宛如触手一般,微风拂来,不停地摇曳,似乎在向人招手致意。‎ 特里斯戴尔慢慢地脱着手套,几个小时前发生的那令人揪心的一幕仍在他的脑海里闪现。教堂里那一簇簇鲜花的芳香,丝丝缕缕,依稀可闻;宾客们彬彬有礼的低声交谈言犹在耳;而牧师那拖长语调的话语一直萦绕在他的耳边,挥之不去。它宣告了一个无可挽回的事实:她与另一个男人结合了!‎ 这沉重的一击让他陷入绝望,但他仍想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失去她,又是怎么失去的。他突然发现自己正面对着以前从未正视过的东西——一个潜藏在他内心深处,纯粹的、真实的自我。他看到,以前穿在他身上那虚伪自负的华丽外衣如今破烂不堪,贻笑大方。‎ 他看到,当她缓缓走过教堂的过道,走向圣坛,当那个男人牵着她的手时,她抬起头来凝望着新郎,目光里流露出的是幸福和安详。他知道自己很快就要被遗忘了。这种目光,他也曾领略过,其中的意味,他自然心领神会。他的自负已经崩溃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他们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争吵,一次也没有……‎ 可是,局面突然变得不可收拾。几个月前发生的事件又在他的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回放起来。‎ 她一直把他当作偶像,而他每每带着高贵气派接受她的膜拜。她为他点燃香烛,香烟缭绕,沁人心脾。瞧,她是多么谦逊,多么纯真,多么虔诚,多么纯洁。她把他奉为天神,用很多溢美之词称赞他的品行和才华。他接受她的供奉,犹如沙漠吮吸雨露,却拿不出花朵和果实施以回报。‎ 那天晚上,他把她请到自己的住处,向她炫耀自己非凡的经历。她是那么美丽,头发自然卷曲,容貌清纯,话语温柔,令他着迷。她问道:“卡拉瑟斯船长告诉我,你会说一口地地道道的西班牙语,你怎么会懂得那么多?”‎ 唉,卡拉瑟斯真是个白痴。那是他特里斯戴尔从词典的旮旮旯旯里搜集的一些古老而隐晦的西班牙谚语,然后拿到俱乐部向人卖弄。毫无疑问,他为此感到过内疚。卡拉瑟斯是他的一位崇拜者,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把特里斯戴尔所谓的博学多才传得神乎其神。‎ 哎呀,她的崇拜是多么令人愉快,多么令人舒畅。对于她的赞美,他来者不拒,也不予辩解,任由她将虚妄的西班牙语学者的称号加封在自己头上。‎ 当他放下高傲,跪在她的脚下,向她求婚时,她是多么快活,多么羞涩,多么紧张!无论是那时,还是现在,他都可以发誓,她的眼神中分明包含了毋庸置疑的允诺。可是,出于女孩的羞怯,她却没有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明天,我会给你答复的。”她说。于是,他,这位宽容而自信的胜利者,微笑地答应再等她一天。第二天,他在房间焦急地等待着她的回音。中午时分,她的仆人来到他的门口,送来了一盆奇特的栽在红色陶罐里的仙人掌。没有字条,也没有口信,只是在那株仙人掌里挂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一个古怪的外国名字或植物学名。他一直等到了夜晚,却没有等到她的回音。‎ 两天后,他们在一个晚宴上碰面了。一阵寒暄过后,她注视着他,一脸的紧张、疑问和关切;而他却彬彬有礼,漠然相对,一心就等她开口解释。她以女人的敏感,从他的态度上得到了某种暗示,随即也变得冷若冰霜。就这样,他们开始疏远;最后,分道扬镳。他的过错在哪儿?该怪谁呢?此时此刻,谦卑的他在自负的废墟中寻找答案,假如……‎ 公寓房间里,一个人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把他又拉回到现实之中:‎ ‎“你的白兰地可不怎么样。”这位偶然来访的朋友走到他身边,“哪一天到潘塔看我,尝尝老加西亚走私过来的那玩意儿。嘿,这儿还有一位老相识呢!特里斯戴尔,你从哪儿弄来的这盆仙人掌?”‎ ‎“一个朋友送的礼物。”特里斯戴尔说道,“知道是什么品种吗?”‎ ‎“当然知道,这是一种热带仙人掌,在潘塔每天都能看到成百上千。喏,这上面挂着西班牙语标签呢。”‎ 特里斯戴尔笑了笑:“标签上写的是西班牙语吗?”‎ ‎“是的。当地人想象,这种仙人掌的叶子是在向人伸手招唤,所以他们把它叫做‘唤人掌’,英语的意思就是‘请把我带走’。”‎ ‎(选自《英语世界》2017年第12期,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开始部分写主人公特里斯戴尔站在房间里回忆往事,结尾部分又回到眼前,中间部分通过叙述往事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 B. 小说第二段中对仙人掌描写,既是展示特里斯戴尔房间的环境,也是对小说题目的照应,更为后文展开故事情节、揭开悬念的谜底埋下了伏笔。‎ C. 小说中的“她”内心已经接受了特里斯戴尔的求婚,却出于羞涩没有直接表态,而是借一份礼物代为答复,这是造成两人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 D. 卡拉瑟斯崇拜特里斯戴尔、把他的博学多识传得神乎其神,这一人物在小说中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对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8. 本篇小说结尾设计独具匠心,不同凡响。请对小说结尾的妙处进行赏析。‎ ‎9. 小说男女主人公的结局是悲剧件的还是喜剧性的?请根据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C 8. ①小说构思精巧,层层铺垫,最后揭示分手原因,收到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②前面精心设计一个个悬念,最后陡然破解,易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人无穷回味。③谜底揭开后戛然而止,让人印象深刻,强化了小说的人物形象,深化了小说主旨。 ‎ ‎9. 示例一:我认为结局是悲剧性的。他非常喜爱她,为她着迷;她对他更是十分欣赏,甚至奉为天神。两人相互爱慕,却因男主人公的小小的虚荣之心和女主人公的一个“聪明之举”,阴差阳错,互相误解,错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这样的结局令人遗憾。‎ 示例二:我认为结局是喜剧性的。他因为虚伪浮夸赢得了她的好感,最后因为不学无术、不认识仙人掌标签而错失对方,实是自食其果。她本来用送仙人掌这样含蓄的方式答应求婚,但对方并未领会她的意思,暴露了真容,这对她来说,也许是一种幸运。故事结局偶然中含有必然,极具讽刺意味和喜剧效果。‎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项,“而是借一份礼物代为答复,这是造成两人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错误。结合“他却彬彬有礼,漠然相对,一心就等她开口解释。她以女人的敏感,从他的态度上得到了某种暗示,随即也变得冷若冰霜”“中午时分,她的仆人来到他的门口,送来了一盆奇特的栽在红色陶罐里的仙人掌。没有字条,也没有口信,只是在那株仙人掌里挂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一个古怪的外国名字或植物学名。他一直等到了夜晚,却没有等到她的回音”“特里斯戴尔笑了笑……英语的意思就是‘请把我带走’”分析可知,特里斯戴尔虚荣自负,不懂装懂才是根本原因。故选C。‎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赏析作品结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结合小说结尾“所以他们把它叫做‘唤人掌’,英语的意思就是‘请把我带走’”分析,最后揭示分手原因,收到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结合“她问道:‘卡拉瑟斯船长告诉我,你会说一口地地道道的西班牙语,你怎么会懂得那么多?’”“那是他特里斯戴尔从词典的旮旮旯旯里搜集的一些古老而隐晦的西班牙谚语,然后拿到俱乐部向人卖弄”“她的崇拜是多么令人愉快,多么令人舒畅。对于她的赞美,他来者不拒,也不予辩解,任由她将虚妄的西班牙语学者的称号加封在自己头上”“可是,出于女孩的羞怯,她却没有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他却彬彬有礼,漠然相对,一心就等她开口解释。她以女人的敏感,从他的态度上得到了某种暗示,随即也变得冷若冰霜”等分析,前面精心设计一个个悬念,最后陡然破解,易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合最后一节内容分析,揭示谜底之后戛然而止,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深化小说主旨等。‎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分析,又要拓展延伸。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主旨思想、人物形象等方面分析。如认为结局是悲剧性的。结合“他们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争吵,一次也没有……”“她一直把他当作偶像,而他每每带着高贵气派接受她的膜拜。她为他点燃香烛,香烟缭绕,沁人心脾。瞧,她是多么谦逊,多么纯真,多么虔诚,多么纯洁。她把他奉为天神,用很多溢美之词称赞他的品行和才华。他接受她的供奉,犹如沙漠吮吸雨露,却拿不出花朵和果实施以回报”“她是那么美丽,头发自然卷曲,容貌清纯,话语温柔,令他着迷”“当他放下高傲,跪在她的脚下,向她求婚时,她是多么快活,多么羞涩,多么紧张!无论是那时,还是现在,他都可以发誓,她的眼神中分明包含了毋庸置疑的允诺”“中午时分,她的仆人来到他的门口,送来了一盆奇特的栽在红色陶罐里的仙人掌。没有字条,也没有口信,只是在那株仙人掌里挂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一个古怪的外国名字或植物学名”“她注视着他,一脸的紧张、疑问和关切;而他却彬彬有礼,漠然相对,一心就等她开口解释。她以女人的敏感,从他的态度上得到了某种暗示,随即也变得冷若冰霜。就这样,他们开始疏远;最后,分道扬镳”等内容分析,两人相互爱慕,彼此爱恋。但是却因男主人公的虚荣之心和女主人公的一个“聪明之举”,互相误解,错失一段姻缘,结局是悲剧的。也可以认为结局是喜剧性的。可以结合“他接受她的供奉,犹如沙漠吮吸雨露,却拿不出花朵和果实施以回报”“对于她的赞美,他来者不拒,也不予辩解,任由她将虚妄的西班牙语学者的称号加封在自己头上”“特里斯戴尔笑……请把我带走’”等分析可知,他因为虚伪浮夸赢得了她的好感,但是因为虚荣、不认识仙人掌标签而错失对方,是自食其果。结合“中午时分,她的仆人来到他的门口,送来了一盆奇特的栽在红色陶罐里的仙人掌。没有字条,也没有口信,只是在那株仙人掌里挂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一个古怪的外国名字或植物学名”“所以他们把它叫做‘唤人掌’,英语的意思就是‘请把我带走’”分析,她用送仙人掌这样含蓄的方式答应求婚,但对方并未领会她的意思,暴露了真容,这对她来说,也许是一种幸运。‎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进士第三,性颖敏,有权略。‎ 皇太子出阁,召拜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丁母忧归。服除,擢国子祭酒,寻改吏部。故事,吏部率鐍门,所接见庶官不数语。阶折节下之,见必深坐,咨边腹要害,吏治民瘼。皆自喜得阶意,愿为用。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察阶勤,又所撰青词独称旨,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嵩怙宠弄权,猜害同列。既仇夏言置之死,而言尝荐阶,嵩以是忌之。一日独召对,语及阶,嵩徐曰:“阶所乏非才,但多二心耳。”盖以其尝请立太子也。阶危甚,度未可与争,乃谨事嵩,而益精治青词迎帝意。寻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密疏发咸宁侯仇鸾罪状。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 帝既诛鸾,益重阶,数与谋边事。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一品满三载,进勋为柱国;满六载,再录子为中书舍人;满九载,改兼吏部尚书。‎ 杨继盛下锦衣狱,嵩属陆炳究主使。阶戒炳曰:“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又为危语嵩曰:“上惟二子,必不忍以谢公,所罪左右耳。公奈何显结宫邸怨也。”嵩惧,乃寝。倭躏东南,帝数以问阶,阶力主发兵。又念边卒苦饥,请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自居庸输宣府,紫荆输大同。帝悦,谕行之。‎ 万历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赠太师,谥文贞。‎ ‎(选编自《明史徐阶传》)‎ 注:青词,指道士上奏天庭或征召神将的符箓。用朱笔书写在青藤纸上,故又称绿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B. 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C. 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D. 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服除,在文中指除去丧服,守丧期满。丧服有五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B. 进士第三,在文中是指在科举会试考试中,获得一甲第三名,称为探花,赐进士出身。‎ C. 故事,在文中是指先例,旧例,跟“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句中的意思相同。‎ D. 畿内,古指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一指京城管辖之地。文中指京都辖区。‎ ‎12.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阶很被皇帝看重。比如皇帝不想徐阶离开自己;进入内阁官居一品后,九年之内一再加官进爵;所进言都被采纳。‎ B. 徐阶做事有主见。仇鸾被诛,时议减去他增加卫卒,徐阶没有同意;倭寇侵犯东南,徐阶力主发兵,还请求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运输到边关。‎ C. 徐阶行事讲求谋略。在吏部折节庶官,庶官皆愿为用。自度不可与严嵩争锋,恭谨事奉他,且更加精心写青词迎和帝意。杨继盛一案,又用危语使严嵩害怕而罢手。‎ D. 徐阶深遭严嵩忌惮。严嵩害怕夏言置他于死地,而徐阶又与夏言关系密切,所以对徐阶忌惮有加,曾借独对的机会诋毁他有图谋不轨之心,又想借仇鸾事件做文章,都没有成功。‎ ‎13.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 ‎(2)阶戒炳曰:“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 ‎【答案】10. A 11. B 12. D ‎ ‎13. (1)徐阶和仇鸾曾经共执政事(一起执政),严嵩想借助仇鸾的事情排挤徐阶。‎ ‎(2)徐阶告诫陆炳说:“如果不谨慎,一旦牵连皇子,国家怎么办?”‎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注意陈述对象。“上”作为后面“尊”的主语,和前面内容应该断开,排除B项、D项。“推”的宾语为“吏部尚书”,“不听”的主语是“上”,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C项。句意:召他值宿无逸殿,赐给飞鱼服和宫廷饮食,皇帝对徐阶优礼不断。朝廷推举徐阶为吏部尚书,皇帝没有同意,不想徐阶离其左右。故选A。‎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在文中是指在科举会试考试中,获得一甲第三名,称为探花”错误。文中“进士第三”是指在“殿试”中获得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故选B。‎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严嵩害怕夏言置他于死地”错误。“嵩怙宠弄权,猜害同列。既仇夏言置之死,而言尝荐阶,嵩以是忌之”分析可知,原文表达的是严嵩置夏言于死地。故选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尝”,曾经;“同直”,共执政事;“因”,借助、依靠;“以”,连词,来;“倾”,排挤。(2)“戒”,告诫;“即”,如果,连词;“一”,一旦;“及”,牵连;“如……何”,怎么办;“宗社”,宗庙和社稷,泛指国家。‎ ‎【点睛】参考译文:‎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1523)考取进士第三名,性情聪颖机敏,有权术谋略。‎ 皇太子出阁读书,皇帝召拜他为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遭逢母亲丧事归乡。守丧期满,被提拔为国子监祭酒,不久调任吏部。旧例,吏部总是大门紧闭,接见下层官吏不多言语。徐阶屈尊礼遇他们,会见必定久坐,咨询边塞腹地要害,吏治民疾。他们都高兴自己被徐阶赏识,愿意为其所用。尚书熊浃、周用都看重徐阶。周用死后,闻渊接替他,以前辈自居,做事独断。徐阶不乐意,恳请将自己调出以回避他,被任命兼任翰林院学士,不久晋升礼部尚书。‎ 皇帝明察徐阶的辛勤,加之唯独他所撰写的青词合乎圣意,召他值宿无逸殿,赐给飞鱼服和宫廷饮食,皇帝对徐阶优礼不断。朝廷推举徐阶为吏部尚书,皇帝没有同意,不想徐阶离其左右。‎ 严嵩恃宠弄权,猜嫉加害同列。因为仇视夏言,置其于死地,而夏言曾推荐过徐阶,严嵩因而忌恨他。一天皇帝单独召对严嵩,谈及徐阶。严嵩缓缓地说:“徐阶缺的不是才干,仅多二心罢了。“大概因为他曾奏请册立太子吧。徐阶岌岌可危,考虑到不能与其争执,于是谨慎事奉严嵩,而且更精心撰写青词迎合皇帝心意,不久晋升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秘密上书告发咸宁侯仇鸾罪状。严嵩认为徐阶与仇鸾曾经共执政事,打算以仇鸾事打倒徐阶。待听说仇鸾的罪行是徐阶告发,才愕然作罢,但对徐阶更加猜忌。‎ 皇帝诛杀仇鸾后,更重视徐阶,屡次同他谋划边疆事务。当时商议减去仇鸾所增加的卫兵,徐阶说:“不能减。京营积弱的原因,终不在疲乏而在于闲散,应当做精选淘汰,提取他们的粮饷作为奖赏的花费。”都听从了徐阶的意见。徐阶一品三年满期,功勋有加,任柱国;六年考满,并任用其子为中书舍人;第九年,改兼吏部尚书。‎ 杨继盛被打入锦衣卫的牢狱,严嵩嘱托陆炳追究主使人。徐阶告诫陆炳:“如果不谨慎,一旦涉及皇子,宗庙社稷怎么办!”又说了令人害怕的话劝阻严嵩:“皇上只有两个儿子,必定不忍心开罪于皇子,以回答你的质询,以此来向您道歉,问罪的只是左右朝臣。您为什么要公开同宫邸结仇怨呢?”严嵩闻言惊恐,才算了结。倭寇蹂躏东南,皇帝几次询问徐阶,他力主发兵。又念及边关士卒苦于饥饿,奏请征收京都辖区的麦子数十万石,自居庸输往宣府,从紫荆输往大同。皇帝很高兴,下诏实施这个方案。‎ 万历十一年,徐阶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被追封为太师,谥号文贞。‎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前两联是说,卖松人把生长在深山大谷中耐寒的松树送到长安卖与那些住在翠楼中的富贵人家,作者能理解卖松人的这种求利心情。‎ B. 诗歌的后两联是说,松树的“瘦叶”“淡花”是不被欣赏的,因为长安富贵人家喜欢的是妖艳媚俗的桃李。‎ C. 作者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进行了嘲讽,也对长安富贵人家不识松树价值的鄙薄进行了批判。‎ D. 本诗写法上多用对比。比如“寒涧”“翠楼”的对比,“瘦叶”“淡花”与“桃李”的对比,更能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15. 本诗语言婉中带讽,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答案】14. C 15. (1)本诗“婉”体现在巧用比喻手法。用“松树”喻有德有才之人,用“翠楼人”喻朝廷掌权之人,用“桃李”喻趋时媚俗无德之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用语委婉。‎ ‎(2)本诗的“讽”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诗人所讽喻的是:一切像松树一样正直而有才干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绝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之人的重视,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之人。‎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作者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进行了嘲讽”说法错误,作者并没有嘲讽卖松人,只是进行规劝,晓瑜。故选C。‎ ‎【15题详解】‎ 题干是“本诗语言婉而多讽,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能力。题干已经给出赏析的方向——婉而多讽。“婉”是指委婉;“讽”,是指讽刺。“婉而多讽”的意思是用委婉语言,来表达讥讽的意思。答题时,通读诗歌,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本诗分别是如何体现“婉”和“讽”‎ ‎。本诗是一首讽喻诗。本来,松树是耐寒的树木,生长在深山大谷之中,葱郁轮囷,气势凌云。人们称赞它有崇高的品德,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卖松人为了求利,才把它送到长安,希望“卖与翠楼人”。这些富贵人家看惯了宠柳娇花,对松树的“瘦叶”、“淡花”的外表,是不屑一顾的。这样,松树崇高的美学价值在这种场合之中,就不会为人们所认识。翠楼人不爱寒涧松,卖松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的社会需要很不一致。即使松树得售于翠楼人,这时,它失去了原来生长的土壤,就不能托根了。在微婉的词句中,表明松树是大不该被送到长安来寻求买主。诗人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夭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但是卖松人不卖春花,只卖青松,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的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个社会。无怪乎所得的结果,只能使寒涧青松徒为六街尘染而已。用意很微婉,诗中松树、翠楼人、桃李都是比喻,用“松树”喻有德有才之人,用“翠楼人”喻朝廷掌权之人,用“桃李”喻趋时媚俗无德之人。诗人所讽谕的是:一切像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决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的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对卖松树人是晓谕,是劝告;而那种不希求荣利的心情,却是诗人的自寓。‎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可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之意。‎ ‎(2)《氓》中回忆儿童时代尽情欢娱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由写景向写人过渡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 ‎【答案】 (1). 悟已往之不谏 (2). 知来者之可追 (3). 总角之宴 (4). 言笑晏晏 (5). 江山如画 (6). 一时多少豪杰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谏”“宴”“晏晏”等,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岁月不饶人,母亲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精精神神地来往了,固然她还是那样一副好强逞强的样子,但更多的时候,也只是精神上的一种象征,气息上的一种贯通。‎ 想到这些,她能够来这个城市的次数,怕是 ‎ 了。母亲离不开她习惯了的生活世界。到了城市,她 是诸多的不自在,精神的元气上,像是漂行的浮萍,无根在水泥路上的生硬,茫然在霓虹灯下的暧昧,听不到了鸡鸣狗吠,让她感觉有些落寞。看到的那些娇惯的宠物,没有家乡的土鸡土狗让她感到亲切,她甚至还看不惯那样的一种矫揉造作,( )。她也像是看稀奇一样地看着这城市的 ,像是看着一个她永远也走不进的世界。‎ 到了城里,她总是会 地看着我们,她总是说:这样看着你们,心里暖和。有一年春节,我们醒来,发现母亲竟然在我们的床边守着看我们,一副看不饱看不够看不厌的眼神,在夜光里闪烁。‎ 渐渐的,我发现了母亲内心的孤独,同时也习惯了她的孤独,隐忍了她的孤独,享受了她的孤独。母亲在她的孤独里,孑然了她的生命存在,卓荦了她的生命蕴藉,走直了她脚下的弯路,佝偻了她脊背的凸显,昂扬了她精神的矍铄。‎ ‎17. 依次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屈指可数 竟然 斑驳陆离 聚精会神 B. 历历可数 反而 斑驳陆离 目不斜视 C. 屈指可数 反而 光怪陆离 聚精会神 D. 历历可数 竟然 光怪陆离 目不斜视 ‎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发现了母亲内心的孤独,同时也发现,母亲隐忍了她的孤独,习惯了她的孤独,享受了她的孤独。‎ B. 我发现了母亲内心的孤独,但是母亲隐忍了她的孤独,习惯了她的孤独,享受了她的孤独。‎ C. 我发现了母亲内心的孤独,同时也发现,母亲享受了她的孤独,隐忍了她的孤独,习惯了她的孤独。‎ D. 我发现了母亲内心的孤独,但是母亲享受了她的孤独,隐忍了她的孤独,习惯了她的孤独。‎ ‎19. 下列在中文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她感到这城市的人没有乡下人的质朴与醇厚,像这城市的宠物一样,但是她并不就此厌倦了城市人的洋派和洋气。‎ B. 她感到这城市的人没有乡下人的质朴与醇厚,像这城市的宠物一样,她也因此厌倦城市人的洋派和洋气。‎ C. 她感到这城市的人也像这城市的宠物一样,没有乡下人的质朴与醇厚;但是她并不就此厌倦了城市人的洋派和洋气。‎ D. 她感到这城市人也像这城市的宠物一样,没有乡下人的质朴与醇厚,她也因此厌倦城市人的洋派和洋气。‎ ‎【答案】17. C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空,“屈指可数”,扳着手指就可以数清楚,形容数量稀少;“历历可数”,“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语境是说母亲能够来这个城市的次数之少,应使用“屈指可数”,排除BD两项;‎ 第二空,“竟然”,副词,表示出乎意料;“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思想)相反或出乎意料,在句中起转折作用;语境是说母亲“到了城市”之后的情况“诸多的不自在”,与前面的“习惯了的生活世界”相反,应使用“反而”,排除AD两项;‎ 第三空,“斑驳陆离”,不同色彩杂在一起,参差不一,形容色彩繁杂、斑斓绚丽;“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前者只能形容色彩,而后者还可以形容事物,语境就是形容“城市”,应使用“光怪陆离”,排除AB两项;‎ 第四空,“聚精会神”,指集中注意力地看,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样子;“目不斜视”,眼睛不往旁边看,形容目光庄重,神情严肃,也形容只朝一个方向看;语境是形容母亲看着我们时的专注,应使用“聚精会神”,排除BD两项。‎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我发现了母亲内心的孤独,同时也习惯了她的孤独,隐忍了她的孤独,享受了她的孤独”,第一个问题结构混乱,整个句子的主语都是“我”,但“习惯了她的孤独,隐忍了她的孤独,享受了她的孤独”的主语应该是“母亲”,应改为“同时也发现,母亲……”;第二个问题“习惯了她的孤独,隐忍了她的孤独”语序不当,应先“隐忍”,然后再“习惯”,应改为“母亲隐忍了她的孤独,习惯了她的孤独”。‎ A项,“我发现了母亲内心的孤独,同时也发现,母亲隐忍了她的孤独,习惯了她的孤独,享受了她的孤独”修改正确;‎ B项,“但是”错误,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错误,前面句之间不存在转折关系,应把“但是”改为“同时也发现”;‎ C项,“享受了她的孤独,隐忍了她的孤独,习惯了她的孤独”语序不当,应先“隐忍”,再“习惯”,最后是“享受”;‎ D项,该项包含了BC两项的问题。‎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中文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前面说“看到的那些娇惯的宠物,没有家乡的土鸡土狗让她感到亲切”,这是说城市的宠物,“她甚至还看不惯那样的一种矫揉造作”是说城市的人,所以从跟上文的衔接来看,括号中句子的前部分应该提到“城市的人”和“城市的宠物”,而AB两项前部分提到的“乡下人”在上文没有提到,不够衔接,这就排除AB两项;‎ 后面说“她也像是看稀奇一样地看着这城市光怪陆离”,这里没有厌倦之意,故D项,“因此厌倦城市人的洋派和洋气”与文意不合,排除D项。‎ 故选C。‎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产品说明书的出现是商品生产的一大进步。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商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许多商品的使用方法已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常识。①__,就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如不会使用或使用不当。可见说明书是不可或缺的。②__,否则,文字的任何错误都有可能使消费者乃至生产者付出沉重的代价。除了文字错误以外,产品说明书还存在诸如专业术语艰涩难懂、产品说明与实际不符等各种问题。现在关注产品质量问题的人越来越多,③__,许多人甚至不看说明书或者不按说明书来使用产品,这意味着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意识到说明书的重要性。‎ ‎【答案】 (1). ①如果没有说明书 (2). ②并且说明书的文字必须正确 (3). ③可是关注产品说明书的却很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做这类题型,需要通读语段,明白语段说明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的语意关系来作答。本题第一处后面“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如不会使用或使用不当”是在说假设没有产品说明书会产生什么害处,所以第一处填“如果没有说明书”;第二处前面说到说明书是不可缺少的,空后面又说到文字的任何错误造成的危害,所以第二处填“并且说明书的文字必须正确”;第三处后面说到“许多人甚至不看说明书或者不按说明书来使用产品”说明许多人对产品说明书的关注并不多,所以第三处填“可是关注产品说明书的却很少”。‎ ‎21.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00字左右。‎ ‎①阅读《红楼梦》或《巴黎圣母院》时,小说中的哪个场面最令你难忘,说明理由。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楚。‎ ‎②“环境可以造就人。”从《边城》或《家》中任选一个人物,以该人物为例,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认识。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③《三国演义》写了大大小小数十次战役,你觉得哪一次最精彩?为什么?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答案】参考答案一:《红楼梦》中黛玉和她外祖母初次相见,老祖宗把她的外孙女心肝肉地搂着哭叫的时候,所有人都敛声屏气,严肃恭整,却有一个人从后院笑着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写出了王熙凤的形象和在贾府的地位。‎ 参考答案二:环境可以影响并造就人。人的言行举止、思想心理无不或隐或显打上“环境”的印记。翠翠“生长”在湘西边城,她所生活的环境融自然美、风俗美和人情美于一体。自然淳朴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造就了翠翠善解人意的性格。‎ 参考答案三:我觉得《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最精彩。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和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是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三题中要任选一题。其次分析作答的时候大致要有如下要求:1.结构紧凑,内容集中,思维敏捷,思路清晰,饶有新意;2.语言准确凝练,简明合理,论说有理,自然得体;3.针对具体情境,写作紧扣要求,符合题意;4.鼓励写作风格有多样性、创造性与个性,叙述、议论、抒情皆可。如第一题场面的描绘,可以从描写的角度来分析也可从对人物塑造的方面来分析;第二题所选的人物必须能体现“环境可以造就人”这一观点,可以列举所选人物的相关事例,叙述的过程中注意侧重点,要紧紧围绕观点来叙述;第三题《三国演义》中战役的评述,可以评述它的精彩之处,也可以从体现人物形象来写,但必须能体现战役的精彩和历史作用来答。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校家委会举办主题为“学生成长”的座谈会,其中一个话题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难做到的是什么。经过热烈的讨论,家长们梳理出以下观点:①坚持自己的目标;②抵制诱惑,守住内心的宁静;③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④慎独,即在独处时也能谨慎不苟;⑤感恩,不要把自己得到的一切看作理所当然;⑥懂得舍弃。‎ 上述观点中,你最认同哪一点?结合自己对成长的认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抵制诱惑 猩猩喜欢喝酒,村里人用甜酒诱惑它们,猩猩最终大醉被捕。猩猩抵制不了诱惑,最终成为村民的猎物,葬送自己的生命。可见,只有抵制住诱惑,才能保存自己,获得自由。人生也是如此,时时刻刻面临着诸多诱惑,我们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自我,勇于抵制诱惑,才能避开祸害,走向成功。‎ 抵制诱惑,才能成就自己的梦想。秦末群雄争霸,刘邦率先领兵攻入咸阳,他看到了秦皇宫的豪华与气派。面对无数的金银财宝,绝色美女,他也想入主咸阳。但转念一想,如果这样做了,便会得罪实力强大的项羽,自己的命都可能难保。面对这些诱惑,他抵制住了,他果断放下眼前的一切,退守关中,做到“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并最终建立大汉王朝,成就了汉朝几百年的基业。刘邦虽是农民出身,但面对金钱女色的诱惑时,他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局势,为了自己的远大理想,果断地抵制了眼前的诱惑,这是何等的英雄气度!‎ 面对诱惑,保持冷静,不但能化险为夷,而且能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这样,人生才更有意义,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现在大多数贪官,在当上大官之前,都无不刻苦耐劳,兢兢业业,但是,一旦功成名遂,面对社会上形形式式的诱惑,失去了自己应有的本色。为了贪图享乐,为了金钱与权力,为了美色,他们都成了诱惑的奴隶,丢失了原来的理想,铤而走险。最终只落得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那些吸毒的青少年,也是如此,刚开始时,也如猩猩一样,尝试一下,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无法自拔,成了毒品的奴隶,害人害己,家破人亡。‎ 可见,守护心中的一方净土,勿让诱惑沾污自己的心灵,洁身自好,才能保存自己,活出真我。抵制了高官厚禄的诱惑,苏武留下了“大忠”的美名;抵制了“钟鼓馔玉”的诱惑,李白赢得了“诗仙”的美誉;抵制了“五斗米”的诱惑,陶渊明享受了田园的快乐。‎ 诱惑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如果抵制不了诱惑,成了诱惑的奴隶,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只有敢抵制诱惑,我们才能做好自己的事情,成就自己的完美人生。‎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性材料作文,题目要求从大家热内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难做到的内容“坚持自己的目标”“抵制诱惑,守住内心的宁静”“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慎独,即在独处时也能谨慎不苟”“感恩,不要把自己得到的一切看作理所当然”“懂得舍弃”中选取自己最认同的一点,写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写作时选取其中的一点进行论证即可,注意观点明确,行文中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如写“抵制诱惑”,可以结合“电子游戏”“手机”等,最重要的还要写出如何解决问题,使文章有深度。‎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 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