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17-5+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五-2017年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忠实自述人生路 陈忠实 ①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我的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②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 ③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间有“作家”和“小说”。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 ④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⑤ 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我不能过那种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⑥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很使一些供给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 ⑦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 ⑧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凡人与天才的极大差别。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尤其想到刘绍棠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曾凭《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等。在《白鹿原》的开头,他用一页纸的篇幅写下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他指出,《白鹿原》的灵魂就是中国人从帝制之下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精神剥离的过程,剥去腐朽,滋长新生。 (蒋肖斌《<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去世带走“一个民族的秘史”》) ②关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写过一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的小册子。“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源自作家海明威。陈忠实说:“这句话很准确,可以说把作家的个性化追求一语道破了。” (摘自2012年9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忠实在青少年时广泛阅读丰富的文学作品,激活生活体验,也开拓视野。他创作出版的第一部小说《三里湾》复活了陈忠实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 B.在兴趣驱使下,陈忠实努力进行文学创作实践;他读初中二年级时,在阅读赵树理小说后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陈忠实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 C.陈忠实的创作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充满阳光,他经历过许多艰难和痛苦,忍受过饥和嘲讽,甚至一些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也时常“光顾”。 D.陈忠实曾凭《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而一举成名,这部小说被读者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是中国人从帝制之下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精神剥离的过程。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学创作,陈忠实用了整整16年的时间在基层了解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并在再三思考下放弃了省作协的工作,回到老家静心创作。 B.《三里湾》展示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陈忠实来说非常熟悉,这使他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和农民的印象、体验,文学梦在他心中也不再那么遥远了。 C.陈忠实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了作品,这超出了他之前对自己的预期,是他不断忍受痛苦,克服折磨与打击,静心自修而取得的成绩。 D.陈忠实为自己不是天才而痛苦,同时又以鲁迅的话来自勉,最终凭借勤奋努力和坚持不辍创作出了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作《白鹿原》。 E.追逐文学理想的过程中,赵树理、海明威、巴尔扎克、刘绍棠等中外名家的创作及其主张都对陈忠实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3为了实现理想,陈忠实是如何直面现实中的种种困境的?你认为应如何处理个人理想与父母期待之间的矛盾?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CD 3.第一问:①尊重父亲提倡的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和无所畏惧的品质。②从旁人身上得到生活经验,消除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静下心来,努力自修。③忍受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折磨与打击。④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第二问:①观点:我认为应该尊重父母的价值观,但要打破他们目光的局限性,勇敢追求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②文本:陈忠实尊重父亲所教诲的忠诚老实,本分勤俭等做人的美德和规范,但不能服从其“挖一辈子土粪,求得一碗饱饭”的人生追求,他坚定了“搞文学创作的理想”,《白鹿原》等作品的成功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解析】 1.“这部小说被读者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不正确,不是读者这样评价,而是作者的看法:在《白鹿原》的开头,他用一页纸的篇幅写下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他指出,《白鹿原》的灵魂就是中国人从帝制之下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精神剥离的过程,剥去腐朽,滋长新生。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较难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梦家:生当乱世如浮萍 朵 渔 陈梦家,著名新月派诗人,同时也是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他原籍浙江上虞,自幼在南京长大,早年师从徐志摩、闻一多,是新月派重要成员。陈梦家从16岁便开始写诗,1931年便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家诗集》,并立即扬名。大学毕业后,陈梦家赴京在燕京大学中文系就读,并在该系任助教。此后的陈梦家开始以一位浪漫派诗人的形象出现。正是在燕大期间,他邂逅了与其相伴一生的“神仙妹妹”——赵萝蕤。 赵萝蕤自幼长在苏州,1928年,她直接升入燕大中文系,受业于郭绍虞、周作人、谢冰心等名教授。翌年,转系攻读英国文学。1935年,赵萝蕤从清华外国文学研究所毕业,转入西语系任助教。 七七事变后,夫妇俩跋涉到昆明,陈梦家任教于西南联大。联大仍循清华旧规:夫妻不能在同一学府任教。这样,赵萝蕤便作出牺牲,一面在家操持家务,一面做些翻译工作。此时的赵萝蕤“勤读而多病。联大图书馆所藏英文文学各书,几于无不披览。师生群推之”(钱穆语)。 当时,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与西南联大有一个交换教授的规划,陈梦家被选派为交换教授之一,于1944年首度赴美。赵萝蕤也一同前往,并进入了当时全美一流的芝大英语系学习。在美期间,陈、赵夫妇会晤了当时已名声大噪的著名诗人艾略特。艾略特是陈、赵都非常崇敬的现代派大诗人,早在清华读书时,赵萝蕤就翻译了艾略特的长诗《荒原》,她是《荒原》的第一位中译者。 1947年,陈梦家先行回国后,任教于清华,同时担任文物陈列室主任,为校方多方搜集青铜文物,干劲十足。赵萝蕤回到北平后,任燕大西语系教授,后又兼系主任,为建设一个一流的英文系四处奔走,延聘人才。著名学者巫宁坤即是当时受赵萝蕤的邀请,自美返国,加入燕大英文系的。 然而到了1951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从天而降,在群众性政治运动面前,作为新月派浪漫诗人陈梦家自然难以躲过。果然,“运动”一兴起,陈梦家就被揪了出来。 此时,身在燕大的赵萝蕤也好过不到哪里去,作为西语系主任,她不仅要检讨个人的“资产阶级思想”,还要参加各种会议,没完没了地检讨在领导教学工作中“重业务,轻政治”的错误倾向。此时,其父赵紫宸已经被揪了出来,要求人人与他“划清界限”,其夫陈梦家正在清华遭受猛烈批判,一向镇静自若、从容不迫的赵萝蕤,一下子憔悴了。 “思想改造运动”刚告一段落,紧接着便是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大学重组,教会学校一律解散。清华大学的文科系取消。陈梦家在清华大学受到猛烈批判后,离开学校,被“分配”到考古研究所,赵萝蕤调入北大西语系任教授。 刚调入考古研究所的前几年,是陈梦家生命中相对平静的时期,也是他学术丰产的时期。这几年里,他相继完成和出版了《殷墟卜辞综述》《西周铜器断代》《尚书通伦》等。他不仅第一次在考古和古文字领域引入了现代西方学术规范,同时还完成了由浪漫派诗人向古文字、考古学专家的蜕变。 1956年,他用《殷墟卜辞综述》的稿费在钱粮胡同买了一所房子。从此他一个人占有了一间很大的寝室兼书房,在里面摆下了两张画桌,拼在一起成了他的书桌,上面堆满了各种需要不时翻阅的图籍、稿本、文具。梦家勤奋治学有着很好的物质条件。他身体好,不知疲倦,每天能工作差不多十小时到十二小时…… 1957年“反右”斗争一开始,陈梦家应声落网,他被划成“右派分子”的罪状之一是“反对文字改革”。《汉字简化方案》于1956年由国务院公布,在1957年有关文字改革问题的“鸣放”中,陈梦家提出:“文字是需要简单的,但不要混淆。这些简化字,毛病出得最多的是同音替代和偏旁省略。简化后有些字混淆了。”“文字这东西,关系了我们万万千千的人民,关系了子孙百世,千万要慎重从事”。经此一役,陈梦家彻底倒下,不但被剥夺了发表学术论著的权利,已经在《考古学报》上连载六期的《西周铜器断代》也被大批判文章所取代,没了下文。 划成“右派分子”后,对陈梦家的惩罚是“降级使用”,妻子赵萝蕤受到过度刺激,导致精神分裂。他曾经一度被下放到河南农村劳动。被贬兰州后,陈梦家又投入到了汉简研究之中,并以惊人的毅力和才华,完成了《武威汉简》和《汉简缀述》两书。在兰州呆了两年后,60年代初期,政治气候回暖,陈梦家又被召回考古所,《汉简缀述》也得以出版。正当他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文革”爆发了。 1966年8月,陈梦家在考古所作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被重新揪出来“批判”“斗争”。8月24日傍晚,在被“斗争”了一整天后,陈梦家离开考古所,来到附近的一位朋友家中。一整天非人的折磨与侮辱让他产生了可怕的绝望感,他告诉朋友:“我不能再让别人把我当猴子耍了。”这时,考古所的一些造反派又跟踪而来,在他的朋友家中,强行将他按跪在地,对他进行又一轮的叱骂和毒打。随后,这些人把他押回考古研究所。 那个晚上,他悄悄写下了遗书,吞下大量安眠药片自杀。由于安眠药剂量不足以致死,他活了下来。9月2日,陈梦家再一次自杀。这一次,他选择了自缢。 “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考古所为陈梦家举行了追悼会,在这年1月25日出版的《考古》杂志第1期第19页有一则报导:“黄文弼、陈梦家先生追悼会在北京举行”,文中称,陈梦家先生“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被林彪、‘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迫害致死,终年五十五岁。” (选自《同舟共进》2014年第10期,有删节)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梦家从16岁便开始写诗,1931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家诗集》而扬名,从此陈梦家开始以一位浪漫派诗人的形象出现。 B.1944年,陈梦家首度赴美,他是选派为中美交换教授之一,1947年,陈梦家先行回国后,任教于清华,后任系主任,为建设一流的英文系四处奔走,延聘人才。 C. 陈梦家调入考古研究所的前几年,是他生命中相对平静的时期,也是他学术丰产的时期,他相继出版了《殷墟卜辞综述》《西周铜器断代》《尚书通伦》等著作。 D.在“反右”时期,陈梦家被划成“右派分子”后,饱受人生的磨难;在“文革”时期,陈梦家受到非人的折磨与侮辱让他产生了可怕的绝望感。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陈梦家“早年师从徐志摩、闻一多”,这一方面写出了他的早年的求学经历,另一方也显示了他的诗学渊源,暗示了他成为新月派诗人的缘由。 B.国学大师钱穆说:“联大图书馆所藏英文文学各书,几于无不披览。师生群推之。”这话从侧面表现了陈梦家的勤奋好学以及颇受时人欢迎的现实。 C.“思想改造运动”后,大学重组,教会学校一律解散,这是赵萝蕤由燕京大学调入北大西语系任教的时代背景,也是她工作调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D.1957年“反右”斗争一开始,陈梦家就被划成“右派分子”,即使在这种恶劣条件下,他依然完成了《西周铜器断代》《武威汉简》《汉简缀述》等书。 E.作者饱含感情地描述了陈梦家文革中自杀身死这个悲剧,意在说明悲剧的发生一方面固然有时代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与陈梦家自身不够坚强有关。 6.陈梦家取得巨大成就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并谈谈对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B 5.AC 6.取得成就的因素:①师出名门,师从徐志摩、闻一多等诗学大家。②个人的天赋与勤奋,天资聪颖,治学研究不知疲倦。③一定的人生机遇,比如被选派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交换教授。④家人的支持与付出,相对良好的物质条件等。给自己的启示:①要努力学习,加强锻炼,不断提升个人科学文化素养。②确立恰当的目标,挖掘自己的天赋,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③寻找创造适合自己的外部环境,外部条件。④抓住机遇,厚积薄发。 6.这是道探究性试题,可以就陈梦家成就中的一点或几点来谈,但不要过度拓展延伸,而且要紧扣题目要求。一般而言,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家庭的支持、社会因素(包括老师的指导、朋友的帮助等方面)等,这也就是答题的思路,关键处就是能根据题目的要求梳理答题的思路,确定答题的角度,所以,我们要注重这种思维的训练,而不能只看答案对不对,而不思考和分析为什么这样答。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较难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风雨乐清贫 生死系医学 ——记我国胸心外科奠基人黄家驷 黄家驷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曾任嘉兴府知府,父亲任盐运史,35岁时死于大咯血。他5岁丧父,5个叔伯亦相继因病早逝,因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就萌发要当一名医生的志愿。 少年时代,黄家驷不满足私塾的一点古文知识,13岁时瞒着母亲随堂兄到省城求学,后又投考天津南开中学。高一时,他竞提前两年以同等学力考上了门庭森严的协和医学院。193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在协和任外科住院医师。他曾说,“我感兴趣的是当一名好教师,当一名好的胸外科医师”。 1941年,他来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医学院求学。黄家驷基础扎实,在导师指引下较快掌握胸外科技术,于1943年获外科硕士学位,并通过全美专家考试取得外科专家称号。留美期间,黄家驷还担任密执安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主席,每两周组织一次中国建设讨论会,立志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1945年德、日法西斯相继覆灭,黄家驷不为美国优裕待遇所动,放弃高薪聘任,决心为开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他迫不及待搭乘太平洋上第一班通航的美军运输机回国。三天三夜的颠簸飞行,在印度转机叶行李丢失,但完整无缺地带回整套开展胸外科手术的器械设备。 回国后,他一面在上海医学院执教,一面在附属中山医院和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从事胸外科的创建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与上海第二医学院和上海市南洋医院协作,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胸腔外科专科医院——上海胸科医院,并亲任院长。多年来,虽然担负重要的行政工作,但总是坚持在医疗第一线。他行医近50年,亲自为数以千计的工人、农民、军人及领导干部做过手术。 黄家驷非常重视医学教育事业。1959年,他在北京创建中国首都医科大学,这是我国唯一的八年制医科大学,先后担任校长、名誉校长,亲自主持研究决定了建校方针、教学计划以至校舍建设、师资队伍和教学设备等问题。现在国内的一些知名的胸腔外科专家,像石美鑫、苏应衡、钱中希、林尚清、钱定一等,都曾得到过他的培养和指导。 协和医科大学1964级学生、北京协和医院著名胸外科医生方国栋回忆了一件往事: 1970年夏天,毕业分配去向宣布后的一天,黄老师带我到他在外交部街的家里。知道我添置行装有困难,毕业分配后也不再回上海家里而直接赴西北,年逾花甲的黄老师亲自爬上闷顶子,递出一只旧的藤条箱说:“这个箱子你拿去,做你去西北的行装。”尤为珍贵的是,黄老师还找出人民卫生出版社留给他的、由他主编的《外科学》(上、下)和《外科学各论》送给我。黄老师还在每本书的首页都写上“国栋同学批评指正”,并签上他的名字“家驷”。知道我酷爱读书,他殷切地期望我到西北后坚持自学下去。带着黄老师赠送的这些无比珍贵的教科书,肩负着黄老师的教导和希望,我来到了当年的古城武都。正是黄老师这种深藏的关爱之心让我在千里之外的穷乡僻壤倍感温暖而不气馁。 “如何使祖国的医学事业尽快发展,这是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黄家驷是知行合一的医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出现许多新兴学科。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确定生物医学工程学为一门独立学科。黄家驷以极大热情担负起新学科的筹建工作。他各处奔走,拟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发展规划》于1979年在重庆召开会议,成立国家科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组,他被任命为组长。 晚年的黄家驷虽退居二线,仍精神饱满地专注于医学事业,争分夺秒地笔耕。由于《外科学》要大量充实内容,再版将成为大型外科参考书。他日以继夜查阅文献,先写成《胸部损伤》文章作为蓝本,赶在5月份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召开《外科学》编委会讨论第四版的编写计划。5月13日他按时出席了全国政协会议,5月14日主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会,在赴会途中因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终年78岁。 黄家驷逝世后,《外科学>编委会决定由吴阶平、裘法祖两位教授继续他的主编工作。为纪念黄家驷对发展外科学的卓越贡献,编委们一致决定此书定名为《黄家驷外科学》。中华医学会追授予黄家驷“胸心血管外科科学进步贡献奖”以表彰他一生致力于医学教育事业,发展我国胸心血管外科的突出贡献。 相关链接 ①黄家驷,江西省玉山县人,生于1 906年,1933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1945年在上海创建胸腔外科,他主编的《外科学>等著作,促进了我国外科学的发展,是我国胸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奠基人之一。 ②“文革”中,他因“复辟旧协和”挨批;过后,他竭尽全力于医大的复校和老三届学生的成长、回炉、招研和放宽考研的年龄限制等,以及后来开展国际交往,学术交流,送出去、请进来……对学生、同事和朋友,他都是尽其所能,有求必应。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家驷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曾任嘉兴府知府;父亲任盐运史35岁时死于大咯血,5个叔伯亦相继因病早逝,他幼小的心灵中就萌发要当一名医生的志愿。 B.少年时代的黄家驷不满足私塾的一点古文知识,13岁时瞒着母亲随堂兄到省城求学,后又投考天津南开中学,高一时他竞提前两年考上了门庭森严的协和医学院。 C.1945年,黄家驷在上海创建胸腔外科,他主编的《外科学》等著作,促进了我国外科学的发展,是我国胸外科学、脑外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奠基人之一。 D.黄家驷少年时天资聪慧,勤奋好学;青年时胸怀大志,赤胆忠心;他的一生热情创业,成就卓著,关心后学,重视教育。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黄家驷出身医生世家,白幼聪颖好学,才智过人,由于家中亲人因病早逝,使得他萌生了要当一名好医生的志愿。 B.黄家驷基础扎实,领悟力强,先后获得美国密执安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担任密执安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主席。 C.医学报国是黄家驷的毕生追求,国家动荡、时局危难之时,黄家驷“决心为开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毅然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回到祖国。 D.“我感兴趣的是当一名好教师,当一名好的胸外科医师。”这句话是黄家驷的人生梦想,“好教师”“好的胸外科医师”也是他一生的最好概括。 E.晚年的黄家驷虽然告别了手术台,但依然笔耕不辍,从事外科学的研究,撰写、主编了《外科学》等著作,成为我国胸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9.“风雨乐清贫,生死系医学。”黄家驷在治学、行医和处世等方面堪称楷模。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就以上三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 C 8.CD 9.示例:①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治学当如黄家驷,面向世界,不断超越。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年轻一代更应严谨治学,以活跃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为科学发展做出贡献。②济世担当——金钱名利无法成为成功的内在驱动力。行医当如黄家驷,生命不息,仁心不止。只有心系人民的福祉,勇于承担白己的责任,才能够在各自领域不断进步与发展。③志存高远—— 远大的抱负与理想是攀登事业高峰的必要条件。处世当如黄家驷,风雨乐清贫,生死系医学。只有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深深扎根于脚下这片热土,你的人生才会焕发异样的光彩。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较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