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翻译学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翻译学案(1)

例1 [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译文: ‎ ‎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 ‎ 答案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2)苏轼曾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解析 重点词语解释:(1)锡:通“赐”,赐予。是:代词,这。虔:恭敬。‎ ‎(2)从容:郑重、严肃。救正:纠正弊病。持禄:保持禄位。固宠:加固宠幸。‎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任会稽县知县。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任郑州知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使者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的辖境内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搜查使者随从,果然如此。曾公亮明达详熟公文法令,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论处。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关部门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处死刑。契丹纵容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计较,将要生事端。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赵滋前去告谕旨意,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 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等到和他一起辅政,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于王安石,但表面上装作不同意。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曾公亮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含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我们应注意把握好几个原则:1.译好得分点。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得分点主要包括重要实词、关键虚词、特殊句式。而“直译为主”就是字字落实,不能凭大意去翻译,同时要将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即“字字落实”,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续表 技法 ‎1.留(保留法)‎ 人名、地名、官名、帝号、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以及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例1:“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后汉书·赵憙传》)中“青州”“百姓”分别为地名、人名,需保留。‎ 例2:“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2014年高考天津卷《魏叔子文集》)中的“利弊”“读书人”在现代汉语中仍通用,所以不必译成“利处和弊端”“读书的人”。‎ ‎2.删(删减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虚指成分等。‎ 例:“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中“之”是音节助词,无实义,不用翻译。‎ ‎3.调(调序法)‎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短语后置等。‎ 例:“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2017年高考天津卷《论衡·自纪篇》)中“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是介宾后置句,翻译时需调整语序为“于众诡”,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4.换(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在翻译时,应换这些古语为现代汉语,单音词对译成双音词。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词类的活用现象,也应该用现代汉语的相应词语加以替换。‎ 例:“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2014年高考山东卷《詹鼎传》)中“吾”,现代汉语中不再使用,所以应翻译为“我”或“我的”;“故”“废”“足”都为单音节词,现代汉语中习惯为双音节词“本来”“荒废”“足够”;“游”在现代汉语中语义转移,要替换为“交往”。‎ ‎5.补(增补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得通顺。如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 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例:“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2014年高考辽宁卷《宋史·赵立传》)中,“窟穴”为名词活用作动词,要补充动词,译为“挖掘巢穴”;“其间”前省略介词“于”,译时补出,译为“在”;“不与通”,“与”后省略代词“之”,译时补出,译为“他”。‎ 一、实词专练 ‎1.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重要实词,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渤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既奉承君子,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1)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 重要实词: ‎ 译文: ‎ ‎(2)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既奉承君子,唯命是从。‎ 重要实词: ‎ 译文: ‎ 答案 (1)重要实词:就(“接近”,根据语境可译为“跟随”)、奇(意动用法,“以……奇”)、妻(名词用作动词,作妻子)、资贿(财货,这里指“嫁妆”)。‎ 译文: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看重他的清贫刻苦,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陪送(给女儿)的嫁妆非常丰厚。‎ ‎(2)重要实词:大人(对父母叔伯等长辈的敬称)、唯命是从(宾语前置句)。‎ 译文:我父亲因为您有修养,品德高尚,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或嫁给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就听从您的命令。‎ 参考译文 ‎ 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看重他的清贫刻苦,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陪送(给女儿)的嫁妆非常丰厚。鲍宣不高兴,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穿漂亮的衣服和佩戴漂亮的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担当大礼。”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有修养,品德高尚,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或嫁给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就听从您的命令。”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了。”少君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及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汉代贵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长衫),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家乡。(她)拜见婆母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她)修习为妇之道,乡里的人都称赞她。‎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赵憬,字退翁,渭州陇西人。憬志行峻洁,不自炫贾。宝应中,方营泰、建二陵,用度广,又吐蕃盗边,天下荐饥,憬褐衣上疏,请杀礼从俭,士林叹美。贞元中,咸安公主降回纥,诏关播为使,而憬以御史中丞副之。向时使者多私赍,以市马规利入,独憬不然。使未还,尚书左丞缺,帝曰:“赵憬堪此。”遂以命之。考功岁终,请如至德故事课殿最,憬自言荐果州刺史韦证,以贪败,请降考。校考使刘滋谓憬知过,更以考升。‎ ‎(选自《新唐书·赵憬传》)‎ ‎(1)又吐蕃盗边,天下荐饥,憬褐衣上疏,请杀礼从俭,士林叹美。‎ 译文: ‎ ‎(2)向时使者多私赍,以市马规利入,独憬不然。使未还,尚书左丞缺,帝曰:“赵憬堪此。”‎ 译文: ‎ 答案 (1)另外吐蕃侵犯边境,天下连年歉收,赵憬用平民身份上书,请求简化礼仪,从简行事,士人赞美他。‎ ‎(2)从前的使者大多携带私人财物,用来买马谋求利润收入,只有赵憬不这样。出使还没有回来,尚书左丞的位子空缺,皇帝说:“赵憬可以担任这个职位。”‎ 解析 (1)关键词:盗、荐、褐衣、杀。(2)关键词:私赍、规、然、堪。‎ 参考译文 赵憬,字退翁,渭州陇西人。赵憬志行高洁,不炫耀自己。宝应年间,(朝廷)正营造泰、建二陵,用度很大,另外吐蕃侵犯边境,天下连年歉收,赵憬用平民身份上书,请求简化礼仪从简行事,士人都赞美他。贞元年间,咸安公主下嫁回纥,皇帝下诏令关播为使臣,并命赵憬以御史中丞的身份做副使。从前的使者大多携带私人财物,用来买马谋求利润收入,只有赵憬不这样。出使还没有回来,尚书左丞的位子空缺,皇帝说:“赵憬可以担任这个职位。”于是就任命他。年终时考核官员请示,请按至德旧例考核政绩优劣,赵憬说自己推荐果州刺史韦证,因为贪污废黜,请求降低自己的考核等级。校考使刘滋认为赵憬知道自己的过错,更提高了他的考核等级。‎ 二、虚词专练 ‎3.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关键虚词,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关键虚词:‎ 译文: ‎ 答案 关键虚词:与、之 译文:陈胜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息怨恨了好久,对(伙伴们)说:“如果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 解析 与:和。之:去,往(第一个);音节助词,无义(第二个)。‎ 参考译文 陈胜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息怨恨了好久,(对伙伴们)说:“如果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伙伴们笑着应声说:“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道:“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即范雎)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侯①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 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ò,铡碎的草。‎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 译文: ‎ ‎(2)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译文: ‎ 答案 (1)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不久),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又(对王稽)说:“您该不会和诸侯的说客一起来吧?这些人没有用处,只扰乱别人的国家罢了!”‎ ‎(2)(范雎)把诸侯国的使臣全都请来(把诸侯国所有来使请来),与他们坐在堂上,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草豆掺拌的饲料,命令两个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让他像马一样来吃。‎ 解析 解答时要注意直译,争取做到字字落实。(1)“有顷”:一会儿,不久。“劳”:慰劳,慰问。“得无”:莫不是,该不会,恐怕。“徒”:只。(2)“与坐堂上”省略“与”的宾语“之”,与他们坐在堂上;“坐”使动,让须贾坐;“置莝豆其前”省略介词“于”,在他面前放了草豆;“马”名词作状语,像马一样。‎ 参考译文 秦昭王派遣使者王稽到魏国,郑安平就在夜里带着张禄来拜见王稽。王稽知道范雎是位贤才,载着范雎进入秦国。秦国之相穰侯车马从西边来。范雎说:“我听说穰侯独揽秦国大权,他讨厌接纳诸侯的说客,我不如暂时躲在车子里。”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又(对王稽)说:“您该不会和诸侯的说客一起来吧?这些人没有用处,只扰乱别人的国家罢了!”随即告别离开。范雎说:“我听说穰侯是个智谋之士,处理事情多有疑惑。刚才怀疑车中有人,却忘记了搜查一下。”于是范雎就跳下车来奔走。……秦昭王把应城封给范雎,封号称应侯。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须贾去向范雎辞行,范雎便大摆宴席,把诸侯国的使臣全都请来,与他们坐在堂上,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草豆掺拌的饲料,又命令两个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让他像马一样来吃。范雎责令他道:“给我告诉魏王,赶快把魏齐的脑袋送来!不然的话,我就要血洗大梁(魏都城)。”须贾回到魏国,把情况告诉了魏齐。魏齐十分害怕,逃到了赵国。‎ 三、特殊句式专练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文言句式类型,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jiào,饮尽杯中酒)。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服徭役)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解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馀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1)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 句式类型: ‎ 译文: ‎ ‎(2)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 句式类型: ‎ 译文: ‎ 答案 (1)句式类型:被动句和判断句 译文:在乡里居住(同住一个乡里),竟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的德行修养得还不够。‎ ‎(2)句式类型:省略句 译文:大家因为这个原因十分尊敬他,争着为他效力。‎ 解析 (1)“见”“也”分别为被动句和判断句的标志。(2)“重”,形容词用作动词;“为”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是省略句。‎ 参考译文 郭解,是轵县人,字翁伯。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让人家把酒饮尽。人家的酒量小,不能再喝了,他就强行灌酒。那人发怒,拔刀刺死了郭解姐姐的儿子,逃跑了。郭解的姐姐愤怒地说道:“凭弟弟翁伯的义气,人家杀了我的儿子,凶手却捉不到。”于是她把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路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的去处。凶手窘迫,投案自首,把真实情况详细地告诉了郭解。郭解说:“你杀了他确实恰当,是我的孩子无理。”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 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都躲着他走。只有一个人两脚张开,像簸箕似的坐在地上,傲慢地看着他,郭解派人去问他的姓名。门客中有人要杀掉那个人。郭解说:“在乡里居住竟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的德行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啊!”于是他就暗中嘱托尉史说:“这个人是我该关心的,轮到他服役时,请免除他的差役。”以后每到服役时,多次放过那人,县中官吏都没找过他。那人对此感到奇怪,问事情的原因,竟然是郭解让人免除了他的差役,于是他就赤裸上身去找郭解谢罪。少年们听到这个消息,越发仰慕郭解的品行。‎ 郭解到别的郡国去,替人办事,事能办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方面都满意,然后才敢去喝人家的酒,吃人家的饭。大家因为这个原因十分尊敬他,争着为他效力。乡里的少年及邻近的县的贤人豪杰,半夜上门拜访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车的人,请求把郭解家的门客接回自家供养。‎ ‎6.[2017·滕州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宋汝为,字师禹,丰县人。靖康元年,金人犯京师,阖门遇害,汝为思报国家及父兄之仇。建炎三年,金人再至,谒部使者陈边事,遣对行在①。高宗嘉纳,特补修武郎,奉国书副京东运判杜时亮使金。‎ 时刘豫节制东平,丞相吕颐浩因致书豫。汝为行次寿春,遇完颜宗弼②军,不克与时亮会,独驰入其壁,将上国书。宗弼盛怒,劫而缚之,欲加僇辱③。汝为一无惧色,宗弼顾汝为不屈,遂解缚延之曰:“此山东忠义之士也。”命往见豫,汝为曰:“愿伏剑为南朝鬼,岂忍背主不忠于所事。”力拒不行,乃至京师,濒死者数四。‎ 豫僭号④,汝为持颐浩书与之,开陈祸福,勉以忠义,使归朝廷。豫悚而立曰:“使人!使人!使豫自新南归,人谁直我,独不见张邦昌之事乎?业已至此,夫复何言。”即拘留汝为。然以汝为儒士,乃授通直郎、同知曹州以诱之,固辞。‎ ‎[注] ①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②完颜宗弼:金兀术。③僇辱:僇lù,羞辱。④僭号:冒用帝王称号。‎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伏剑为南朝鬼,岂忍背主不忠于所事。‎ 译文: ‎ ‎(2)汝为持颐浩书与之,开陈祸福,勉以忠义,使归朝廷。‎ 译文: ‎ 答案 (1)只愿意被处死做南宋的鬼,怎能够忍心背叛朝廷,对所担任的使命不忠。‎ ‎(2)宋汝为拿着丞相吕颐浩的信给他,向他陈述投降金人的祸害,用忠义的道理勉励他,想让(他)回归朝廷。‎ 解析 (1)句中,先抓句式,“岂忍背主不忠于所事”是状语后置句,应变为“岂忍背主(于所事)不忠”;再抓重点词语,“伏剑”,被处死,“岂”,怎么、怎能;“所事”‎ ‎,担任的使命。(2)句中,先抓人名,“汝为”“颐浩”;再抓句式,“勉以忠义”,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忠义勉”,“使归朝廷”是省略句,应为“使之归朝廷”;最后对译重点词,“开陈”,陈述。‎ 参考译文 宋汝为,字师禹,丰县人。靖康元年,金人侵犯京师,(宋汝为)全家被害,宋汝为想报国家与父兄的仇恨。建炎三年,金人再次侵犯京师,(宋汝为)拜见部使者陈述边境之事,部使者送他到皇帝的行营去陈述。高宗皇帝赞许并采纳他的意见,特增补他为修武郎,作为京东运判杜时亮的副手,奉送国书出使金国。‎ 当时刘豫做东平节度使,丞相吕颐浩想通过宋汝为送信给刘豫。宋汝为行程中暂时停留寿春的时候,遇到完颜宗弼(金兀术)的军队,不(能够)与杜时亮相见,宋汝为独自驱马进入完颜宗弼军营,将要呈上国书。宗弼十分生气,劫持并捆绑了宋汝为,想加以凌辱。宋汝为全无惧色,宗弼考虑宋汝为不屈服,于是解开绳子延请他说:“这是山东忠义之士呀。”并让他前往去见刘豫,宋汝为说:“只愿意被处死做南宋的鬼,怎能够忍心背叛朝廷,对所担任的使命不忠。”宋汝为坚决抗争不前行,最终才回到京师,濒临死亡的情境有四次。‎ 刘豫僭越称帝后,宋汝为拿着丞相吕颐浩的信给他,向他陈述投降金人的祸害,用忠义的道理勉励他,想让(他)回归朝廷。刘豫惊惶失措地站起来说:“你这个使者!你这个使者!让我自新南归朝廷,谁能以我为忠臣呢,难道不见张邦昌的事情吗?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那还用说什么呢?”就拘留了宋汝为。但因为宋汝为是一名读书人,于是用授官职为通直郎、同曹州知府利诱他,宋汝为坚决推辞。‎ 四、综合练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先明确句意与选拔人才有关,然后用排除法来做。“初”,时间词,其后断开,排除B、C两项;“选者”与首句“选人调拟”相应,指被选拔的人。正是因为吏“为奸”,被选拔的人“又不得诉长吏”,许将才“奏罢南曹”,故应在“选者”之前断开,排除A项,选D项。‎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说法不准确,皇帝“近侍”职位不一定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不一定很大。‎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错误,文中有“及至北境”的表述,许将并未去代州,而是去契丹谈判。另“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原文无据。‎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译文: ‎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译文: ‎ 答案 (1)许将说:“这件事,指示守边大臣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 ‎(2)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的坟墓。‎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固定句式、宾语前置等。(1)“申饬”,饬令,指示。“何以……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是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式,其中“何以”为宾语前置,“为”是语气词。“惭”,羞惭。(2)“肆”,肆意而行。“罗织”,虚构罪名,进行诬陷。“发”后面的宾语为“司马光墓”,结合语境,可以确定其释义应为“打开”,可意译为“开挖”。‎ 参考译文 许将字冲元,是福州闽县人。考中进士第一。神宗召他入对,任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查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做奸邪的事,被调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撤销南曹,开放官舍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受到无理阻止,故意刁难的。契丹率领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宋朝割让代州的土地,每年派遣出使的使者不敢去,就任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在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定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谈到代州的事情,不对他们驳斥,就会伤害国家大体。”‎ 于是命令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住的人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说道:“看看南朝的状元。”等到练习射箭,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接待宾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两国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边界。”许将说:“这件事情,指示守边的大臣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萧禧羞愧不能回答。回来报告,神宗称赞他,第二年,担任秦州知州,又改任郓州知州。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都把他们释放,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了。父老感叹道:“从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又看到监狱空了。”郓州的俗人士子喜欢聚集在讲堂中议论国家的政事,许将虽然没有禁止,但他们的风俗自然而然地止息了。征召担任兵部侍郎。上疏说:“治理军队有规章,名称虽然不同,或纵或横,或方或圆,要让万众像一人一样。”对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他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详细奏报;第二天,询问枢密大臣,却回答不上来。绍圣初年,入朝任吏部尚书。章惇任宰相,和蔡卞一起肆意罗织诬陷,贬谪元祐时的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的墓。哲宗拿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墓,不是高尚品德的人所做的事。”担任颍昌府知府,又调任到大名府。在大名府六年,多次告老还乡,被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去世,年七十五岁。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定。‎ ‎ 好题狂练 ‎ A组(限时40分钟)‎ 一、[2018·昆明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十九登进士第,又制策登科。元和初,召为翰林学士,历中书舍人。群在内职,常以谠言正论闻于时。宪宗嘉赏,降宣旨云:“自今后学士进状,并取崔群连署,然后进来。”群以禁密之司,动为故事,自尔学士或恶直丑正,则其下学士无由上言。群坚不奉诏,三疏论奏方允。‎ 元和七年,惠昭太子薨,穆宗时为遂王,宪宗以澧王居长,又多内助,将建储贰,命群与澧王作让表。群上言曰:“大凡己合当之,则有陈让之仪;己不合当,因何遽有让表?今遂王嫡长,所宜正位青宫。”竟从其奏。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进绢五千匹,充助修开业寺。群以为事实无名,体尤不可,请止其所进。群前后所论多惬旨,无不听纳。迁礼部侍郎,选拔才行,咸为公当。‎ 十二年七月,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盐铁福建院官权长孺坐赃,诏付京兆府决杀。长孺母刘氏求哀于宰相,群因入对言之。宪宗慜其母耄年,乃曰:“朕将屈法赦长孺何如?”群曰:“陛下仁恻即赦之,当速令中使宣谕。如待正敕,即无及也。”长孺竟得免死长流。群之启奏平恕,多此类也。‎ 时宪宗急于荡寇,颇奖聚敛之臣。故藩府由是希旨,往往捃拾,目为进奉。处州刺史苗稷进羡余钱七千贯,群议以为违诏,受之则失信于天下,请却赐本州,代贫下租税。时论美之。‎ 穆宗即位,征拜吏部侍郎,召见别殿谓群曰:“我升储位,知卿为羽翼。”群曰:“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数日,拜御史中丞。大和六年八月卒,年六十一,册赠司空。‎ ‎(选自《旧唐书·崔群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 B.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 C.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 D.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臣奉命草制/若不知先帝深旨/臣岂敢轻言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授陛下淮西节度使”为双宾结构,意为“授任陛下为淮西节度使”,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节度使”是一个专有名词,如果和“臣”连在一起,不好理解,且“授陛下淮西节度使”语意完整,这里的“臣”是“奉命草制”的主语,应该在“臣”前断开,排除B项。故选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制策,皇帝有事书之于策以问臣下,称为“制策”。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与进士、明经、词科、任子、府史杂流等同为国家取士的科目。‎ B.连署,在文中的意思是“连名”“联合署名”。古代为证明已签署的文件的可靠性而由其他人连同签字。“连署”还有一个意思是“同一官署”。‎ C.青宫,太子居于东宫,东方属木,于色为青,故称太子所居之宫为青宫。“青宫”与“东宫”一样可以借指太子。‎ D.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进行追封爵位官职的制度。如文中的“司空”即为赠官。这既是对死者的尊敬,也能光耀死者门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赠”还包括对已死官员的父祖(亲属)加封官爵。对已死官员追封爵位官职,在古代叫赠官,只是“赠”的形式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崔群正直敢言,却难违圣意。宪宗要求学士进奏要有崔群的署名才能呈上,崔群认为这容易成为定例,会阻碍学士的言路,坚决不奉诏,但最终还是妥协应允了。‎ B.崔群行事得体,不以功自居。当初在建储之事上崔群的建言既符合情理又有利于遂王。遂王登基后,向他表达感谢之情,他表示功不在己,但依然得到晋升。‎ C.崔群坚持原则,能“守职尽责”。田季安献绢五千匹助修开业寺,他认为于理不合,奏请阻止;苗稷进羡余钱七千贯,他认为这违反诏令,请求退还,以代贫民的租税。‎ D.崔群宽厚仁慈,法外也容情。权长孺获死罪,其母向宰相乞求怜悯,宪宗同情权母老迈,欲赦免权长孺。崔群怕等不及正式赦令,建议宪宗及时派宦官先颁布赦免旨意。‎ 答案 A 解析 “难违圣意”“但最终还是妥协应允了”错,原文“三疏论奏方允”的意思是“再三上疏议论方才获准”,崔群最终也没有遵从圣意,是皇上做出了妥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宪宗以澧王居长,又多内助,将建储贰,命群与澧王作让表。(5分)‎ 译文: ‎ ‎(2)群前后所论多惬旨,无不听纳。迁礼部侍郎,选拔才行,咸为公当。(5分)‎ 译文: ‎ 答案 (1)宪宗认为澧王年长,宫中又有许多帮助他的人,将立太子时,命崔群替澧王写辞让的奏表。‎ ‎(2)崔群前后奏议大多切合圣意,皇上没有不听取采纳的。(崔群)升迁为礼部侍郎,选拔有才能有品行的人,(大家)都认为公允恰当。‎ 解析 (1)关键词:以、储贰、与。(2)关键词:惬、听纳、咸。‎ 参考译文 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十九岁考中进士,又考中制策科。元和初年,召入翰林院任翰林学士,历任中书舍人。崔群在内廷任职,因经常有直言正论而闻名于当时。宪宗赞赏他,降下诏书说:“从今以后学士进呈奏状,都要有崔群的署名,然后才能进呈上来。”‎ 崔群认为官禁中的一些事情,动辄形成规章制度,如果翰林学士中有嫉恨正直直言之人,那么以后的学士就无法进呈直言了。崔群坚持不遵奉诏令,经他再三上疏议论方才获准。‎ 元和七年,惠昭太子去世,穆宗当时为遂王,宪宗认为澧王年长,宫中又有许多帮助他的人,将立太子时,命崔群替澧王写辞让的奏表。崔群上奏说:“大凡自己应当得到的,才有表示辞让的礼仪,自己本来不应当得到,为什么突然要有辞让的表章呢?如今遂王为嫡长子,正适合做太子。”宪宗最终听从了他的论奏。当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进献五千匹绢布,说是资助修建开业寺。崔群认为事出无名,这种做法尤其不可行,奏请制止田季安的进献。崔群前后奏议大多切合圣意,皇上没有不听取采纳的。(崔群)升迁为礼部侍郎,选拔有才能有品行的人,(大家)都认为公允恰当。‎ ‎(元和)十二年七月,崔群被授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盐铁福建院官权长孺犯贪污罪,皇上下诏令交付京兆府处决。权长孺的母亲刘氏向宰相乞求怜悯,崔群因而在奏对时议论此事。宪宗怜悯权母年老,便说道:“朕将枉法赦免权长孺怎么样?”崔群道:“陛下如果怜悯他,那便赦免他吧,不过得尽快派宦官宣旨说明。如等待正式赦令,那就来不及了。”权长孺最终被免除死刑而永远流放。崔群的奏疏平和宽恕,大多如此。‎ 当时宪宗急于扫荡盗寇,对能为朝廷聚资敛财之臣大加奖掖。于是藩镇州府的官员因此迎合朝廷意旨,处处搜求聚敛,称作进奉。处州刺史苗稷以赋税盈余的名义进奉七千贯钱,崔群上奏认为这是违反诏令,若朝廷接受了就会失信于天下,请退还处州,以替代贫民租税。当时舆论赞美他。‎ 穆宗即位,征召崔群担任吏部侍郎,(穆宗)在别殿召见崔群时说:“我能升为太子,知道是你辅助的结果。”崔群道:“先帝的意思,本来就是陛下您。当初授任陛下为淮西节度使时,臣奉命起草诏书,若不知先帝的旨意,臣岂敢轻率出言?”数日后,拜任御史中丞。大和六年八月去世,终年六十一岁,册赠司空。‎ 二、[2017·安徽省皖北协作区高三下学期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王崇古,字学甫,蒲州人。由郎中历知安庆、汝宁二府。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四十三年,改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崇古喜谭兵,具知诸边厄塞,身历行阵,修战守,纳降附,数出兵捣巢。寇屡残他镇,宁夏独完。隆庆初,加右副都御史。吉囊子吉能据河套为西陲诸鄙长,南扰河、湟番族,环四镇皆寇。其冬,进崇古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崇古奏给四镇旗牌,抚臣得用军法督战,又指画地图,分授诸大将赵岢、雷龙等。数有功。吉能犯边,龙等出花马池、长城关与战,大败之。吉囊弟俺答纳叛人赵全等,据古丰州地,东入蓟、昌,西掠忻、代。四年正月,诏崇古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崇古禁边卒阑出①,而纵其素通寇者深入为间。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归者接踵。其冬,把汉那吉来降。把汉那吉者,俺答第三子铁背台吉子也。崇古念因此制俺答,则赵全等可除也,留之大同,慰藉甚至。俺答方掠西番,闻变急归,索把汉甚急,使使诇②之。崇古令把汉绯袍金带见使者。俺答大喜,屏人语曰:“我不为乱,乱由全等。天子幸封我为王,永长北方,诸部孰敢为患。即不幸死,我孙当袭封,彼受朝廷厚恩,岂敢负耶?”遂遣使,并请互市。崇古以闻,帝悉报可。俺答遂缚全等十余人以献,崇古亦遣使送把汉归。崇古广召商贩,听令贸易。布帛、菽粟、皮革远自江淮、湖广辐辏塞下。崇古仍岁诣弘赐堡宣谕威德,诸部罗拜,无敢哗者,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诏进太子太保。十五年,三封告成。又二年卒。赠太保,谥襄毅。‎ ‎(节选自《明史·王崇古传》,有删改)‎ ‎[注] ①阑出:无凭证擅自出边关。②诇:音xiònɡ,侦察,探听。‎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B.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C.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D.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本句的陈述对象就是王崇古一人,所以断句时要注意动词的变化,以此作为断句依据,如动词“从”的主语是王崇古,而非“靖江”,据此排除A、C两项;“浒墅”是作战的地名,“已”是表时间的词,据此排除B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郎中,战国始置,后从隋唐到清朝,朝廷各部都设立郎中一职,分掌各司事务,位于尚书、侍郎之下。‎ B.旗牌,指写有“令”字的旗和牌,是朝廷颁给封疆大吏或钦差大臣准许其代替王命、便宜行事的凭据。‎ C.袭封,与“荫”相同,均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上辈的封爵,都是一种封建皇帝封赏大臣子女的制度。‎ D.互市是指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的贸易,汉朝时期出现最早的互市,有名的如明朝的“茶马互市”等。‎ 答案 C 解析 “与‘荫’相同”错。“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入仕权利。‎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崇古通晓军事,保护一方平安。他任宁夏巡抚时,熟悉各边关的险要关隘,组织抵抗防守,收纳投降归附盗寇,屡次出兵直捣敌巢,使敌寇不敢残害宁夏。‎ B.王崇古善于用人,具有战略意识。他统辖陕西等四地区军务时,画出防区,分别授权给赵岢、雷龙等大将,这些大将各自独立作战,灵活机动。‎ C.王崇古巧抓时机,促使事况转变。当把汉那吉来降,他认识到这是处理蒙汉关系的契机,厚待把汉,让其穿绯袍束金带,趁机安抚俺答,铲除了叛徒赵全等人。‎ D.王崇古重视贸易,稳定发展边境。他广招商贩,听任贸易,数千里边地不动兵兴武,每年节省了很多费用,出现了数千里军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答案 B 解析 “各自独立作战”错,原意为王崇古上奏请求给四镇发放旗牌,使抚按大臣能够按军法督查战事,并没有“各自独立作战”之意。‎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5分)‎ 译文: ‎ ‎(2)崇古仍岁诣弘赐堡宣谕威德,诸部罗拜,无敢哗者,自是边境休息。(5分)‎ 译文: ‎ 答案 (1)他又发檄文慰抚少数民族和陷落敌手的汉族军民,率众来降以及自己逃回的人,全部进行安抚。‎ ‎(2)王崇古仍旧每年到弘赐堡宣告皇帝的威仪圣德,各部族环绕着下拜,没有敢大声说话的人,从此边境安宁。‎ 解析 注意重点词语“劳”“自拔”“存抚”“诣”“罗拜”“休息”的翻译。‎ 参考译文 王崇古,字学甫,蒲州人。由郎中历任安庆、汝宁二府知府。调任常镇兵备副使,在夏港攻击倭寇,在靖江追上并歼灭了他们。跟随巡抚曹邦辅在浒墅作战。不久,与俞大猷一起追倭寇出海。他积功升任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嘉靖四十三年,他改任 右佥都御史,任宁夏巡抚。王崇古喜欢谈论军事,完全知晓各边关的险要关隘,亲身参加部队作战,修治进攻和防御设施,接受投降和归附的人,多次出兵直捣敌人的巢穴。敌寇屡屡残害其他的边镇,唯独宁夏完好。隆庆初年,他被加封为右副都御史。吉囊的儿子吉能占据河套做了西部边疆各部落的首领,向南骚扰河、湟一带的少数民族,周围四镇都遭侵犯。这年冬天,王崇古升任兵部右侍郎,统辖陕西、延、宁、甘肃地区的军务。王崇古上奏请求给四镇发放旗牌,使抚按大臣能够按军法督察战事,他还根据地图画出防区,分别交给大将赵岢、雷龙等。他屡次立功。吉能侵犯边关,雷龙等人从花马池、长城关出兵与他们作战,大败他们。吉囊的弟弟俺答收留了叛贼赵全等人,占据古丰州地方,向东攻入蓟、昌地区,向西劫掠忻、代地区。隆庆四年正月,诏令王崇古总督宣、大、山西地区的军务。王崇古禁止边防兵卒擅自出境,却放出一向通敌的人深入敌营充当间谍。他又发檄文慰抚少数民族和陷落敌手的汉族军民,率众来降以及自己逃回的人,全部进行安抚。回来的人接连不断。这年冬天,把汉那吉来投降。把汉那吉是俺答第三个儿子铁背台吉的儿子。王崇古考虑可以趁此制服俺答,铲除赵全等人,便将把汉那吉等人留在大同,慰问安抚备至。俺答当时正在掳掠西部少数民族,听到事变急忙回师,急切地索要把汉,派使者刺探。王崇古让把汉穿绯袍束金带接见使者。俺答很高兴,屏退随从对他讲:“我不作乱,祸乱是赵全等人所为。希望天子分封我为王,永远为北方首领,各部落谁敢生祸乱。即使我不幸死去,我的孙子应当世袭封爵,他接受了朝廷的厚恩,怎敢辜负呢?”于是派遣使者,并请求互市通商。王崇古将这件事上报,皇帝全部答复可以。俺答就绑缚了赵全等十多人献给朝廷,王崇古也派使者将把汉送回。王崇古广泛地招集商贩,听任他们做生意。布匹丝绸、豆子米粮、皮革从遥远的江、淮、湖广用车运到了边塞附近。王崇古仍旧每年到弘赐堡宣告皇帝的威仪圣德,各部族环绕着下拜,没有敢大声说话的人,从此边境安宁。东起延、永地区,西到嘉峪关七镇,数千里地区的军民安居乐业,不动兵兴武,每年节省十分之七的费用。诏令晋升他为太子太保。万历十五年,三次封贡都成功了。又过了两年,王崇古去世。封赠为太保,谥号襄毅。‎ B组(限时40分钟)‎ 一、[2017·东北师范大学附中四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字元盛。父崇,冯跋吏部尚书。崇曰:“此子之生,相者言贵,吾每观,或未可知。”遂使入都为中书学生。太武幸中书学,见而异之,指谓从者曰:“此小子终效用于朕之子孙。”因识眄之。帝舅阳平王杜超有女,将许贵戚,帝曰:“李后必官达,益人门户,可以妻之,勿许他贵也!”遂劝成婚。文成即位,以旧恩亲宠,迁仪曹尚书。出为相州刺史。为政清简,百姓称之。上疏求于州郡各立学官,使士望之流,衣冠之胄,就而受业。书奏,献文从之。以政为诸州之最,加赐衣服。自是遂有骄矜自得之志,受纳人财物,商胡珍宝。兵人告言。尚书李敷与少长相好,每左右之。或有劝以奏闻,敷不许。献文闻之罪状,槛车征,拷劾抵罪。敷兄弟将见疏斥,有司讽以中旨嫌敷兄弟之意,令告列敷等隐罪,可得自全。深所不欲,且弗之知也,乃谓其女婿裴攸曰:“吾与李敷,族世虽远,情如一家。在事既有此劝,昨来引簪自刺,以带自绞,而不能致绝。且亦不知其事。”攸曰:“何为为他死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阑者先为敷杀其家切恨之但呼阑弟问之足可知委”从其言。又赵郡范檦具列敷兄弟事状,有司以闻,敷坐得罪。诏列贪冒应死,以纠李敷兄弟,故免。百鞭髡刑,配为厮役。未几而复为太仓尚书,摄南部事。用范檦陈策计,令千里之外,户别转运,诣仓输之。使所在委滞,停延岁月。百姓竞以货赂,各求在前,于是远近大为困弊。道路群议曰:“畜聚敛之人,未若盗臣。”弟左军将军璞谓之曰:“范檦善能降人以色,假人以辞,未闻德义之言,不早绝之,后悔无及。”不从,弥信之,腹心事皆以告檦。献文崩,迁司空,范檦知文明太后之忿,又知内外疾之,太和元年,希旨告外叛。文明太后征至京师,言其叛状。曰:“无之。”引檦证。慨然曰:“吾不用璞言,自贻伊戚,万悔于心,何嗟及矣!”遂见诛。‎ ‎(选自《北史·李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何为/为他死/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阑者/先为敷杀其家/切恨之/但呼阑弟问之/足可知委 B.何为为他死/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阑者先/为敷杀其家/切恨之/但呼阑弟问之/足可知委 C.何为为他死/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阑者/先为敷杀/其家切恨之/但呼阑弟问之/足可知委 D.何为/为他死/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阑者先/为敷杀/其家切恨之/但呼阑弟问之/足可知委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句为裴攸的话,结合上文内容可知,“何为为他死”是对李求死的质问,表意明确。据此排除A、D两项,“者”是句末表停顿的语气词,“……者,……”是判断句的标志。应在“者”后停顿,据此排除B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奏”是指臣子向帝王进言的文书,在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帝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如“表”“疏”等。‎ B.“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或西域各民族的泛称,一般称呼与胡人相关的物品常冠以“胡”字,如胡床、胡服。‎ C.“髡”是我国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对犯人施加的惩罚。‎ D.“摄”在文中是“统管”之意,它还有代理官职的意思,在我国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语还有“假”“转”等。‎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转”不是代理官职,是转任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生有贵相,与众不同。太武帝亲临中书学时,见到李,认为他不同寻常,将来能为自己的子孙效劳。‎ B.李善于理政,重视教育。他在相州任刺史时,因为政清廉,深得百姓称颂;曾上书请求在各州郡设立学校,被献文帝采纳。‎ C.李为保自全,出卖朋友。他在囚禁期间,听从女婿劝告,捏造李敷犯罪事实,揭发检举,因此得以免去死刑。‎ D.李一意孤行,终遭陷害。他没有听从弟弟李璞的劝诫,依然信任范檦,最终因范檦告发而被诛杀。‎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李为保自全,出卖朋友”理解有误,丑化传记主人公形象;且他并未捏造李敷犯罪事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李后必官达,益人门户,可以妻之,勿许他贵也!(5分)‎ 译文: ‎ ‎(2)百姓竞以货赂,各求在前,于是远近大为困弊。(5分)‎ 译文: ‎ 答案 (1)李以后一定会官运通达,使人的门第光大,可以使女儿做他的妻子,不要(把女儿)许配给其他贵戚了。‎ ‎(2)百姓竞相以财物来贿赂管理官员,各自请求在前面缴粮,从此远近的百姓处于困乏疲惫之中。‎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注意此题中的(1)必、达、妻之;(2)竞、以、困弊。‎ 参考译文 李,字元盛。他的父亲李崇,是冯跋的吏部尚书。李崇说:“这个儿子出生时,看相的先生说他有贵人之相,我常观察他,或许说不定。”于是李崇让儿子李入都城当中书学生。当时太武帝前去中书学,他见到李后觉得他不同寻常,指着李对随从的人说:“这个孩子终究能效命于我的子孙。”于是用心观看并记住他。皇帝的舅舅阳平王杜超有个女儿,将要许配给贵戚,皇帝说:“李以后一定会官运通达,使人的门第光大,可以使女儿做他的妻子,不要(把女儿)许配给其他贵戚了。”便劝说他们结成婚姻。文成帝即位,李因故恩受宠,被提拔为仪曹尚书。出京任相州刺史。他为政清廉俭约,百姓们称赞他。李上书请求在州郡各自设立学官,使士族、望族之流和官绅的子弟就地从师学习。奏书呈上,献文帝听从了这个建议。因为李的政绩为各州中最好,增加赏赐衣裳服饰。从此,李便有骄傲自得之意,开始接受别人的钱财和礼物,贩卖胡人的珍宝。士兵民众上告。尚书李敷与李从小到大都关系密切,常常帮助他。有人劝李敷将此事奏报,李敷没有答应。献文帝听说了李的罪状,用囚车将李押回京,拷打并审判他应负的罪责。李敷兄弟将被疏远排斥时,有关部门将皇帝怀疑李敷兄弟之意委婉暗示于李,让李揭发列举李敷等隐藏的罪行,这样李就可以保全自己。李十分不情愿,而且他也不知道内情,于是他对女婿裴攸说:“我与李敷,世代虽然很远,但情如一家。居官任事便有此勉励,昨日以来我用簪自刺,用带子自绞,都没能致死。况且我也不知道他的事。”裴攸说:“为什么要为他而死呢?李敷兄弟的事情其罪过可知,有个叫冯阑的人,以前被李敷所杀,他家的人对李敷深切痛恨。你只要喊来冯阑的弟弟问情况,足以知道详委。”李听从了他的话。又有赵郡人范檦详尽列出李敷兄弟的罪状,主管此案的官吏奏明皇帝,李敷因此获罪。诏令列举李贪图财物罪应处死,由于检举揭发李敷兄弟,所以免除死罪。李被处以鞭打一百和剃去头发的刑罚,发配为奴仆。不久就免除劳役任太仓尚书,统管南部大事。李用了范檦提出的计策,让千里之外的百姓,分户运输,到官仓缴纳粮食。致使处处粮食积压,滞留拖延了时间。百姓竞相以财物贿赂管理官员,各自请求能在前面缴粮,从此远近的百姓处于困顿疲惫之中。路上的众人议论道:“容留搜刮民财的人,不如容留盗窃府库财物的人。”李的弟弟左军将军李璞对李说:“范檦善于用媚态取悦人,用谄言恭维人,没听见他说过道德仁义的话,如不早些与他断绝关系,将后悔莫及。”李不听弟弟的劝告,反而更信任范檦,心中有事都告诉范檦。献文帝驾崩,李升为司空。范檦知道文明太后怨恨李,又知道朝内朝外也都痛恨李,太和元年,他迎合皇上的旨意,告发李在外反叛。文明太后召李到京都,言说他反叛的罪状。李说:“没有这事。”太后让范檦对质李。李感慨地说:“我不听李璞的话,自己留下这个忧患,万千悔恨在心头,还忧叹什么祸患来临。”他于是被诛杀。‎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旬日即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举茂材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又中贤良方正,选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 夏竦节制陕西并护 诸将,四路以禀复失事机,且诏使出师,逗遛不行。及丰州陷,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竦独不预,方平劾罢之,而请四路帅臣,各自任战守。西师久未解,元昊亦困弊,方平言:“陛下犹天地父母也,岂与犬豕豺狼较乎?愿因郊赦,引咎示信,开其自新之路。”帝喜曰:“是吾心也。”是岁,改庆历赦书,敕边吏通其善意,元昊竟降。‎ 以侍讲学士知滑州,徙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得邛部川译人始造此语者,枭首境上,而流其余党,蜀人遂安。‎ 迁尚书左丞、知南京。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方平不自安,请知南京。‎ 安石行新法,方平陛辞,极论其害,曰:“民犹水也,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兵犹火也,弗戢必自焚。若新法卒行,必有覆舟、自焚之祸。”帝怃然。新法鬻河渡坊场,司农并及祠庙,宋阏伯、微子庙皆为贾区。方平言:宋王业所基阏伯封于商丘以主大火微子为始封之君是二祠者亦不得免乎帝震怒,批牍尾曰:“慢神辱国,无甚于斯!”于是天下祠庙皆得不鬻。数请老,以太子少师致仕。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赠司空。遗令毋请谥,尚书右丞苏辙为请,乃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吾已得其详矣      详:详情 B.夏竦节制陕西并护诸将 护:庇护 C.许以便宜 便宜:见机行事 D.料简士马 料简:鉴别、挑选 答案 B 解析 “护”应解释为“统辖,统率”。‎ ‎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王业所基阏伯/封于商丘/以主大火/微子为始封之君/是二祠者/亦不得免乎/‎ B.宋王业所基阏伯/封于商丘/以主大火/微子为始封之君是二祠者/亦不得免乎/‎ C.宋王业所基/阏伯封/于商丘以主大火/微子为始封之君/是二祠者/亦不得免乎/‎ D.宋王业所基/阏伯封于商丘/以主大火/微子为始封之君/是二祠者/亦不得免乎/‎ 答案 D 解析 依据“阏伯封”表意不完整,可排除C,依据“封于商丘”缺少主语,可排除A、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方平敢于弹劾边帅,建言怀柔外族。他要求罢免行动迟缓、贻误战机的夏竦,建议对边境反叛者通过边吏释放皇上的善意,实行安抚政策。‎ B.张方平果断采取措施,一举平息谣言。他首先调集军队修筑城墙,又在元宵节连续三天晚上不关城门,诛杀为首的造谣者,终于使益州民心安定。‎ C.张方平处事未雨绸缪,精心守边御敌。闻讯西夏的军队即将压境,他认真备战,并且声言主动出塞,由于扎实有效的谋划,使得西夏不敢来犯。‎ D.张方平极力反对新法,忧其危及国家。他一面进言皇上,以为新法或致国家倾覆;一面对新法实施过程中买卖祠庙作为商贸场地的做法,严词谴责。‎ 答案 B 解析 “调集军队修筑城墙”表述有误,这不是张方平做的事情,而是他到任前的代理知州所为。‎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5分)‎ 译文: ‎ ‎(2)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5分)‎ 译文: ‎ 答案 (1)在路上碰到(前往蜀地)戍守的兵士,(张方平)都让他们回去,其他的劳役也都停止。‎ ‎(2)倘若对他治罪,以后守边大臣都不敢(在敌人入侵之前)做好事先的准备了。‎ 解析 (1)关键词:道、遣归、罢。(2)关键词:罪、为、备。‎ 参考译文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年时聪敏绝顶,家庭贫寒买不起书,他就向别人借三史读,十来天就归还,说:“我已经了解了其中的详情了。”被推荐为优异等次的茂才,任校书郎、昆山县知县。又考中贤良方正科,被选拔升任为著作佐郎,睦州通判。‎ 夏竦调度管束陕西并统率各路将领,四路将领因为往来请示汇报贻误了战机,加之皇上令他们进兵,他们却停步不前。等到丰州失陷,刘平等兵败,各路主帅都因此遭谴责,却唯独没有牵涉到夏竦,张方平弹劾他,免了他的职,请求给四路将帅各自决定作战还是坚守的权力。西北诸军长久不得休整,西夏元昊的军队也疲惫不堪,张方平说:“皇上是天下人的父母,岂能同禽兽豺狼计较得失?希望皇上能趁着举行郊祀的时机,赦宥罪犯,使他们自我检讨过失,取信于天下,给西夏人开辟一条悔过自新之路。”皇上高兴地说:“这正是我心里所想的。”这一年,修改了庆历年间赦免边寇的文书,让边境将士将皇上的好意转告对方,西夏王元昊终于降服了。‎ 又以侍讲学士身份任滑州知州,转任益州知州。还未到任,有人造谣说侬智高在南诏,将侵犯益州。益州代理知州急忙调兵筑城,日夜不停,百姓大受惊扰。朝廷听说这件事,也从陕西调集军队武器,络绎不绝地开往蜀地戍守。下诏书催促张方平尽快赴任,允许他见机行事。张方平说:“这必然是谣言。”在路上碰到(前往蜀地)戍守的兵士,(张方平)都让他们回去,其他的劳役也都停止。正逢上元节灯会,城门三晚上不关,抓获最先造侬智高犯兵谣言的邛部川的翻译官,将他斩首于边境,放逐余党,蜀民才安定下来。‎ 升任尚书左丞、南京知府。不久,以工部尚书身份统率秦州。谍报人员报告西夏将来侵扰,张方平挑选兵马,声称要出关讨伐西夏。但是后来夏人又没有来侵犯,言官认为他轻举妄动,曾公亮说:“我方的军队又没有越过边界,怎能说轻举妄动?强寇不来,是我方已有防备的原因。倘若对他治罪,以后守边大臣都不敢(在敌人入侵之前)做好事先的准备了。”张方平自己觉得处境不好,请求调任为南京知府。‎ 王安石推行新法,张方平在向皇帝辞行时,极力陈述新法的害处,说:“老百姓好比水,可以使船浮起,也可以使船倾覆。战争好比火,如果不加以平息,一定会烧到自己。假若仓促推行新法,必然会有翻船、自焚的祸患。”皇帝很不高兴。王安石等推行新法,卖渡口码头以及官府开设的市场,司农在变卖土地时涉及到宗祠和庙宇,甚至宋地先贤阏伯、微子庙都成了商贾活动用地。张方平说:“宋地是宋朝王业的发祥地,商朝时阏伯受封于商丘,主持祭祀大火星;微子是宋地的第一个封君。这两座庙,难道也不能幸免吗?”皇帝大怒,在奏章后面批示说:“亵渎神明,有辱国家,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于是天下的祠庙都不得出卖。张方平几次请求告老,后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元祐六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赠给司空职位。张方平的遗书让家人不要请求封谥号,尚书右丞苏辙为他请求封谥,于是朝廷给他封的谥号为文定。‎ C组(限时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孙晟,初名凤,又名忌,密州人也。好学,有文辞,尤长于诗。少为道士,居庐山简寂宫。常画唐诗人贾岛像置于屋壁,晨夕事之。简寂宫道士恶晟,以为妖,以杖驱出之。乃儒服北之赵、魏,谒唐庄宗于镇州,庄宗以晟为著作佐郎。‎ 天成中,朱守殷镇汴州,辟为判官。守殷反,伏诛,晟乃弃其妻子,亡命陈、宋之间。安重诲恶晟,以谓教守殷反者晟也,画其像购之,不可得,遂族其家。‎ 晟奔于吴。是时,李昇方篡杨氏,多招四方之士,得晟,喜其文辞,使为教令,由是知名。晟为人口吃,遇人不能道寒暄,已而坐定,谈辩锋生,听者忘倦。昇 尤爱之,引与计议,多合意,以为右仆射。‎ 周世宗征淮,李景惧,始遣泗州牙将王知朗至徐州,奉书以求和,世宗不答。又遣翰林学士钟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称臣,不答。乃遣礼部尚书王崇质副晟奉表,谟与晟等皆言景愿割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岁贡百万以佐军。而世宗已取滁、扬、濠、泗诸州,欲尽取淮南乃止,因留使者不遣,而攻寿州益急。谟等见世宗英武非景敌,而师甚盛,寿春且危,乃曰:“愿陛下宽臣五日之诛,容臣还取景表,尽献淮北诸州。”世宗许之,遣供奉官安弘道押德明、崇质南还,而谟与晟皆见留。德明等还,景悔,不肯割地。世宗亦以暑雨班师,留李重进、张永德等分攻庐、寿,周兵所得扬、泰诸州,皆不能守,景兵复振。重进与永德两军相疑,有隙,永德上书言重进反,世宗不听。景知二将之相疑也,乃以蜡丸书遗重进,劝其反。‎ 初,晟之奉使也,语崇质曰:“吾行必不免,然吾终不负永陵一抔土也。”永陵者,昇墓也。及崇质还,而晟与钟谟俱至京师,馆于都亭驿,待之甚厚,每朝会入阁,使班东省官后,召见必饮以醇酒。已而周兵数败,尽失所得诸州,世宗忧之,召晟问江南事,晟不对,世宗怒,未有以发。会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曰:“晟来使我,言景畏吾神武,愿得北面称臣,保无二心,安得此指斥之言乎?”亟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及其从者二百馀人皆杀之。晟临死,世宗犹遣近臣问之,晟终不对,神色怡然,正其衣冠南望而拜曰:“臣惟以死报国尔!”乃就刑。晟既死,钟谟亦贬耀州司马。其后,世宗怒解,怜晟忠,悔杀之,召拜钟谟尉少卿。景已割江北,遂遣谟还,而景闻晟死,亦赠鲁国公。‎ ‎(节选自《新五代史·孙晟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乃遣礼部尚书王崇质副晟奉表  副:带领 B.乃以蜡丸书遗重进 遗:送给 C.馆于都亭驿 馆:住宿 D.亟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 收:逮捕 答案 A 解析 “副”本为名词“副手,助手”,如《战国策·燕策·荆轲刺秦王》中有“乃令秦武阳为副”的语句,在A项中活用作动词,应为“担任……的副手”之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著作佐郎是著作郎下的属官。三国魏开始设置著作郎,属中书省,掌编撰国史。‎ B.判官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官名,始设于隋朝,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 C.蜡丸书指的是封在蜡丸中的密件。古时为了方便传送与保密,将书信藏于蜡丸。‎ D.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商旅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如都亭驿、孟城驿。‎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来往商旅”表达有误,应为“来往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孙晟自幼多磨难。少年时做道士,因早晚拜会贾岛画像而被误认为妖怪,被道士用木杖驱赶。担任朱守殷的判官,因朱守殷造反被杀而顾不上妻子和孩子,只身逃亡到陈、宋之间。‎ B.孙晟有文才。因文章出色被李昇任命为教令,孙晟由此得名。孙晟先天口吃,但坐定后健谈善辩、话锋生动,使听的人忘了疲倦。商量大事很合李昇心意,被任命为右仆射。‎ C.孙晟临危受命。周世宗征伐淮南,李景恐惧,两次派人求和、称臣,但周世宗不答应。李景于是派遣孙晟奉表割地求和,周世宗依旧不答应,扣留孙晟作为人质。‎ D.孙晟忠心耿耿。孙晟奉命出使求和之前,就明白此行难免一死。尽管周世宗厚遇孙晟,但孙晟拒绝回答周世宗对江南战事的询问。被害之前,孙晟正衣冠南望而拜。‎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周世宗依旧不答应,扣留孙晟作为人质”表述有误,原文为“而世宗已取滁、扬、濠、泗诸州,欲尽取淮南乃止,因留使者不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安重诲恶晟,以谓教守殷反者晟也,画其像购之,不可得,遂族其家。(5分)‎ 译文: ‎ ‎(2)重进与永德两军相疑,有隙,永德上书言重进反,世宗不听。(5分)‎ 译文: ‎ 答案 (1)安重诲厌恶孙晟,认为是他教唆朱守殷谋反的,便画孙晟的像悬赏捉拿他,没捉到,于是灭了他的家族。‎ ‎(2)李重进与张永德两军相互猜疑,有矛盾,张永德上书说李重进(意欲)谋反,周世宗不相信。‎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恶、购、族。(2)关键词:疑、隙、不听。‎ 参考译文 孙晟,起初名凤,又改名为忌,是密州人。喜欢学习,有文才,尤其擅长写诗。年少时做道士,居住在庐山简寂宫。经常画唐朝诗人贾岛的画像挂在屋里的墙壁上,早晚拜会。简寂宫道士厌恶孙晟,认为他是怪异、邪恶的人,用棍杖驱逐他出去。于是他就穿着儒服向北走到赵、魏,在镇州拜见唐庄宗,唐庄宗任命他为著作佐郎。‎ 天成年间,朱守殷镇守汴州,请孙晟当判官。(后来)朱守殷造反,被杀,孙晟便抛妻弃子,逃亡到陈、宋之间。安重诲厌恶孙晟,认为是他教唆朱守殷谋反的,便画孙晟的像悬赏捉拿他,没捉到,于是灭了他的家族。‎ 孙晟逃奔到吴。当时,李昇刚刚篡夺了杨氏政权,正广泛招纳四方贤士,得到孙晟,(因为)喜欢他的文才,便让他当教令,他因此而知名。孙晟有口吃的毛病,遇见人不擅长说嘘寒问暖一类的应酬话,可坐定之后,健谈善辩,话锋生动,使听的人忘掉疲倦。李昇非常喜欢他,经常和他商量大事,很合心意,任命他为右仆射。‎ 周世宗征伐淮南,李景害怕,起初派遣泗州牙将王知朗到徐州,手持文书求和,周世宗不答应。又派遣翰林学士钟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称臣,周世宗还是不答应。于是又派礼部尚书王崇质当孙晟的副手奉表(求和),钟谟与孙晟等人都(对周世宗)说李景愿意割让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每年贡奉百万两银子用来供应军队。但周世宗已经攻取滁、扬、濠、泗各州,打算完全攻占淮南才停止进军,因此留住使者不准回去,(自己)却加紧攻打寿州。钟谟等人看见周世宗英武,李景不是对手,而周军士气又很盛,寿春危急,就说:“请陛下宽限五日不杀我们,让我们回去取李景的表,进献淮北各州。”周世宗答应了,派遣供奉官安弘道押着李德明、王崇质南还,却把钟谟和孙晟都留下来。李德明等回去后,李景反悔,不肯割地。周世宗也因为暑热多雨而退军,留下李重进、张永德等人分别进攻庐州、寿州,周军所攻下的扬、泰各州都没有守住,李景军势重新兴起。李重进与张永德两军相互猜疑,有矛盾,张永德上书说李重进(意欲)谋反,周世宗不相信。李景知道二将相互猜疑,就将蜡丸书送给李重进,劝他反周。‎ 起初,孙晟奉命出使,对王崇质说:“我这次出使必然免不了一死,但是我不能出卖永陵一抔土啊。”永陵是李昇的墓地。等到王崇质回去,孙晟与钟谟却都到了周的京城,住在都亭驿,周世宗对待他们非常优厚,每次朝会,他们的位次在东省官后面,每次召见喝的都是醇酒。不久周兵数次失败,所攻取的各州都失守了,周世宗很忧愁,便召见孙晟问他对江南战事的看法,孙晟不答,周世宗愤怒,但未立即发作。恰好李重进把李景的蜡丸书送上,书里有很多斥责周世宗种种罪过的话,因此周世宗发怒说:“孙晟出使到我这里,说李景害怕我神武,愿意北面称臣,保证没有二心,为什么会有这些斥责的话呢?”立即召来侍卫军虞候韩通逮捕孙晟下狱,把跟随孙晟出使的200‎ 多人都杀了。孙晟临死时,周世宗还派遣近臣问他江南的事,孙晟始终不肯回答,神色自然,整理衣冠,望着南面礼拜说:“我只有以死来报答国家了!”于是被杀。孙晟死后,钟谟也被贬为耀州司马。后来,周世宗的怒气消了,怜惜孙晟是个忠臣,后悔杀了他,召回钟谟并提升他任尉少卿。李景已割让江北给周,于是周放钟谟回去,李景听说孙晟死了,也追封孙晟为鲁国公。‎ 二、[2018·石家庄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进士第三,性颖敏,有权略。‎ 皇太子出阁,召拜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丁母忧归。服除,擢国子祭酒,寻改吏部。故事,吏部率门,所接见庶官不数语。阶折节下之,见必深坐,咨边腹要害,吏治民瘼。皆自喜得阶意,愿为用。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帝察阶勤,又所撰青词独称旨,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嵩怙宠弄权,猜害同列。既仇夏言置之死,而言尝荐阶,嵩以是忌之。一日独召对,语及阶,嵩徐曰:“阶所乏非才,但多二心耳。”盖以其尝请立太子也。阶危甚,度未可与争,乃谨事嵩,而益精治斋词迎帝意。寻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密疏发咸宁侯仇鸾罪状。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 帝既诛鸾,益重阶,数与谋边事。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一品满三载,进勋,为柱国;满六载,再录子为中书舍人;满九载,改兼吏部尚书。‎ 杨继盛下锦衣狱,嵩属陆炳究主使。阶戒炳曰:“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又为危语嵩曰:“上惟二子,必不忍以谢公,所罪左右耳。公奈何显结宫邸怨也。”嵩惧,乃寝。倭躏东南,帝数以问阶,阶力主发兵。又念边卒苦饥,请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自居庸输宣府,紫荆输大同。帝悦,谕行之。‎ 万历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赠太师,谥文贞。‎ ‎(节选自《明史·徐阶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B.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C.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D.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闻渊代自”语意不通,“自”(意为自己)指代不明,据此排除A、C两项;根据文意,徐阶不乐意闻渊所为,要求出去躲避,因而“阶意不乐求”表意不准确,据此排除D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出阁,即出阁读书,皇太子出阁是明朝培养太子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出阁有隆重的讲学仪式。‎ B.服除,守丧期满。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期满后就官复原职。‎ C.青词,又称绿章,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嘉靖帝因笃信道教,常让臣下写青词进献。‎ D ‎.飞鱼服,是补色为飞鱼图案的袍服。被赐予飞鱼服是极大的荣宠,后多为东厂和锦衣卫头领所穿。‎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期满后不一定官复原职,可以提拔。‎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徐阶很被皇帝看重。朝廷推他做吏部尚书,皇帝不愿他离开左右,没让他任职;进入内阁官居一品后,九年之内一再加官进爵,多次和他谋划边境事宜。‎ B.徐阶非常关心边事。仇鸾被诛,时议减去他增加的卫卒,徐阶没有同意;倭寇侵犯东南,徐阶力主发兵,还请求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运输到边关,皇帝同意了。‎ C.徐阶行事讲求谋略。在吏部折节庶官,庶官皆愿为用。自度不可与严嵩争锋,恭谨事奉他,且更加精心写青词迎和帝意。杨继盛一案,又用危语使严嵩害怕罢手。‎ D.徐阶深遭严嵩忌惮。严嵩害怕夏言置他于死地,而徐阶又与夏言关系密切,所以对徐阶忌惮有加,曾借独对的机会诋毁他,又想借仇鸾事件扳倒他,都没有成功。‎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严嵩仇恨夏言,置夏言死地后,因夏言曾推荐徐阶,所以对徐阶忌惮有加。‎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阶折节下之,见必深坐,咨边腹要害,吏治民瘼。(5分)‎ 译文: ‎ ‎(2)阶戒炳曰:“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5分)‎ 译文: ‎ 答案 (1)徐阶屈尊(降低自己身份)礼遇(礼待)他们。会见必定久坐,咨询边塞腹地要害,吏治的情况和民众的疾苦。‎ ‎(2)徐阶告诫陆炳:“如果不谨慎,一旦涉及皇子,宗庙社稷该怎么办!”‎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折节、下、咨、瘼。(2)关键词:戒、即、如……何。‎ 参考译文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1523)考取进士第三名,性情聪颖机敏,有权术谋略。‎ 皇太子出阁读书,皇帝召拜他为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遭逢母亲丧事归乡。守丧期满,被提拔为国子监祭酒,不久调任吏部。按旧例,吏部总是大门紧闭,接见下层官吏不多言语。徐阶屈尊礼遇他们,会见必定久坐,咨询边塞腹地要害,吏治的情况和民众的疾苦。他们都高兴自己被徐阶赏识,愿意为其所用。尚书熊浃、周用都看重徐阶。周用死后,闻渊接替他,以前辈自居,做事独断专行。徐阶不乐意,恳请将自己调出以回避他,被任命兼任翰林院学士,不久晋升礼部尚书。‎ 皇帝明察徐阶的辛勤,加之唯独他所撰写的青词合乎圣意,召他值宿无逸殿,赐给飞鱼服和宫廷饮食,皇帝对徐阶优礼不断。朝廷推举徐阶为吏部尚书,皇帝没有同意,不想徐阶离其左右。‎ 严嵩恃宠弄权,猜嫉加害同列。因为仇视夏言,置其于死地,而夏言曾推荐过徐阶,严嵩因而忌恨他。一天皇帝单独召对严嵩,谈及徐阶。严嵩缓缓地说:“徐阶缺的不是才干,仅多二心罢了。”大概因为他曾奏请册立太子吧。徐阶岌岌可危,考虑到不能与其争执,于是谨慎事奉严嵩,而且更精心撰写青词迎合皇帝心意。不久晋升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秘密上书告发咸宁侯仇鸾罪状。严嵩认为徐阶与仇鸾曾经共执政事,打算以仇鸾事打倒徐阶。待听说仇鸾的罪行是徐阶告发,才愕然作罢,但对徐阶更加猜忌。‎ 皇帝诛杀仇鸾后,更重视徐阶,屡次同他谋划边疆事务。当时商议减去仇鸾所增加的卫兵,徐阶说:“不能减。京营积弱的原因,终不在疲乏而在于闲散,应当做精选淘汰,提取他们的粮饷作为奖赏的花费。”(皇上)都听从了徐阶的意见。徐阶一品三年满期,功勋有加,任柱国;六年考满,并任用其子为中书舍人;第九年,改兼吏部尚书。‎ 杨继盛被打入锦衣卫的牢狱,严嵩嘱托陆炳追究主使人。徐阶告诫陆炳:“如果不谨慎,一旦涉及皇子,宗庙社稷怎么办!”又说了令人害怕的话劝阻严嵩:“皇上只有两个儿子,必定不忍心开罪于皇子,以回答你的质询,以此来向您道歉,问罪的只是左右朝臣。您为什么要公开同宫邸结仇怨呢?”严嵩闻言惊恐,才算终止究问。倭寇蹂躏东南,皇帝几次询问徐阶,他力主发兵。又念及边关士卒苦于饥饿,奏请征收京都辖区的麦子数十万石,自居庸输往宣府,从紫荆输往大同。皇帝很高兴,下诏实施这个方案。‎ 万历十一年(1582)徐阶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被追封为太师,谥号文贞。‎ D组(限时40分钟)‎ 一、[2018·福建霞浦一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万历二十年,擢进士第一,授修撰,累迁少詹事。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①,正春献八箴,曰:清君心,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谨财用,恤民命,重边防。帝不省。王贵妃薨,久不卜葬,正春以为言。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②,奈何以天下俭之?”奏上,报可。琉球中山王遣使入贡,正春言:“中山已入于倭,今使臣多倭人,贡物多倭器,绝之,便矣;否,亦宜诏福建抚臣量留土物,毋俾入朝。”帝是之。四十年,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正春议黜学贤,谪之麟,而不及主考官。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因劾正春徇私。正春求去,不许。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诗教复劾正春,正春疏辩,益求去。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以侍养归。天启元年,起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抗论忤魏忠贤,被旨谯责。明年,御史赵胤昌希指劾之,正春再疏乞归。帝以正春尝为皇祖讲官,特加太子少保,赐敕驰传,异数也。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十六》)‎ ‎[注] ①万寿节:皇帝诞辰日。②元良:太子的代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B.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C.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D.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答案 A 解析 断句的难点有两处:一处为“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此处易错断为“母百岁率子孙”(主语为母),这不符合中国传统孝礼的文化,“率子孙奉觞上寿”的主语应为翁正春,可排除B、D两项;第二处为“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不能是“峻整终日”,而应该是“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符合评价语言的整齐原则,排除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箴,古代以告诫规劝为主的一种文体,如箴铭,是古代常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于规戒、褒赞的韵文。‎ B.薨就是死的意思,是诸侯以及王公大臣死时的专用字,也可以用于妃嫔和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乡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考生以举人身份参加,一般在春天举行,又叫“春闱”或“礼闱”。‎ D.驰传,指驾传车急行;传车,古代驿站专用车。文中因为翁正春曾做过皇祖讲官,皇帝“赐敕驰传”,礼遇有加。‎ 答案 C 解析 选项阐述的应为会试内容。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通常在八月举行,又叫“秋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翁正春忠诚正直,敢于诤谏。日食出现时他极力陈述朝廷的过失,万寿节上向皇上提出八点劝告,这些直言均未被采纳。‎ B.翁正春深明国体,建言得当。他认为应该诏令福建抚臣阻止已归附倭人的琉球中山王来朝入贡,这个建议得到皇帝认同。‎ C.翁正春遭人弹劾,辞官自辩。在处理韩敬科场事件中遭人弹劾而请求去职,皇帝虽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 D.翁正春为人正派,不媚权贵。他因为抵触魏忠贤被朝廷降旨斥责,后又遭赵胤昌借机中伤弹劾,他就再次上疏乞请回乡。‎ 答案 C 解析 错在“皇帝虽安慰留任他,却不想让他再担任官职”,对应原文“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应为“皇帝虽然安慰挽留了他,他却从此不安心自己的职位”;从后文中的“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也可知皇帝并没有“不想再让他担任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之?”(5分)‎ 译文: ‎ ‎(2)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5分)‎ 译文: ‎ 答案 (1)宦官却以此事烦杂费事为由而责难翁正春,翁正春非常愤怒地说:“贵妃生育了太子,为什么让天下人俭慢(用轻慢的方式)对待她?”‎ ‎(2)不久,言官告发韩敬在科举考场上的罪行。翁正春治韩敬不恭谨的罪名,韩敬的党羽很恼恨他。‎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难、诞育、奈何、俭。(2)关键词:顷之、发、坐、不谨。‎ 参考译文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万历二十年(1592),考中进士第一名,授职为修撰,多次升迁后任少詹事。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一月出现日食,翁正春极力陈述朝廷的过失,皇帝没有答复。第二年秋天,万寿节,翁正春提出八点劝告:清净君王的心绪,遵循祖制,振奋国家纲纪,信赖臣僚,珍重贤才,节俭开支,体恤百姓,重视边防。皇帝并不省悟。王贵妃去世,许久不占卜葬地事宜,翁正春因此谏言。皇帝命令宦官去选择墓地,选取到了好风水的墓地。宦官却以此事烦杂费事为由而责难翁正春,翁正春非常愤怒地说:“贵妃生育了太子,为什么让天下人俭慢(用轻慢的方式)对待她?”启奏皇帝,答复可以。琉球中山王派遣使者朝贡,翁正春称:“中山王已归附倭寇,现在的使者多是倭人,贡物大都是倭国的器物,断绝与其往来比较好;要不然,也可以下诏让福建的地方官约略留下一些土物,不要让他们到京都朝贡。”皇帝对此表示赞同。万历四十年(1612),进士邹之麟分管乡试,对举人童学贤徇私,被御史马孟祯等人告发。翁正春提议废黜童学贤,贬斥邹之麟,却不涉及主考官。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于是弹劾翁正春徇私。翁正春请求辞官,皇帝不同意。不久,言官告发韩敬在科举考场上的罪行。翁正春治韩敬不恭谨的罪名,韩敬的党羽很恼恨他。亓诗教再次弹劾翁正春,翁正春上奏争辩,更加恳求辞官。皇帝虽然安慰挽留了他,他却从此不安心自己的职位。不久,改派到吏部,负责詹事府,以侍养的名义回乡。天启元年(1621),出任礼部尚书,协助掌管詹事府的事务。言论忤逆了魏忠贤,被皇帝下旨责备。第二年,‎ 御史赵胤昌迎合魏忠贤而弹劾他,翁正春再度上奏请求辞官回乡。皇帝因为翁正春曾担任皇祖的讲官,特意加封他为太子少保,赐与敕令乘驿车驰归,在这当时可算例外。当时翁正春已经年过七十,母亲百岁,他率领子孙孝敬老母,乡里人都赞美他。翁正春风度峻肃,整天没有轻慢的话,疲倦了从不东斜西靠,暑天不裸露身体,眼睛不四处张望,看见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人。旧名义伦,以与太宗名下字同,止名伦。少习《三礼》于嵩、洛间,以讲学自给。‎ 周显德初,太祖领同州节度,宣徽使昝居润与伦厚善,荐于太祖,留幕府。太祖继领滑、许、宋三镇,皆署从事,掌留使财货,以廉闻。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郡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还具以白。朝论沮之曰:“今以军储振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太祖即命发廪贷民。‎ 建隆四年,王师伐蜀,用为随军水陆转运使。先是,王全斌、崔彦进之入成都也,竞取民家玉帛子女。伦独居佛寺饭疏食,有以珍异奇巧物为献者,伦皆拒之。东归,箧中所有,才图书数卷而已。太祖知之,遂贬全斌等。‎ 先是,伦第庳陋,处之晏如。时权要多冒禁市巨木秦、陇间,以营私宅,及事败露,皆自启于上前。伦亦尝为母市木营佛舍,因奏其事。太祖笑谓曰:“尔非逾矩者。”知其未葺居第,因遣中使按图督工为治之。伦私告使者,愿得制度狭小。使者以闻,上亦不违其志。‎ 伦清介醇谨,车驾每出,多令居守。好释氏,信因果。尝盛夏坐室中,恣蚊蚋嗜其肤,童子秉箑扇至,辄叱之,冀以徼福。在相位日,值岁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斛。岁余尽焚其券。‎ 开宝二年,丁母忧,起复视事。太平兴国六年,疾作,自是多请告。雍熙四年,卒,年七十九。赠官侍中。‎ ‎(选自《宋史·沈伦传》,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郡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 B.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郡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 C.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郡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 D.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郡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 答案 D 解析 首先疏通文意,据此可断句,如“属岁饥”的应是扬州、泗水,而非只是“泗水”,因而排除A项;“多死”的应是“民”,它们之间不应分开,据此排除C项;且“属岁饥民多死”应是两个句子,据此排除B项。‎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礼》是《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是古代汉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基础,是礼法、礼义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 B.“宸衷”中,“宸”原本指屋宇,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指内心。“宸衷”指皇帝的心意。‎ C.“制度”一词在古时含义丰富,可指法令、礼俗,又可指一定的规格。文中指的是一定的法令、礼俗。‎ D.“释氏”是佛教在中国的别称。佛教大约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答案 C 解析 “文中指的是一定的法令、礼俗”错误,根据“愿得制度狭小”中的“狭小”可以确定,此处为“规格”。‎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伦清正廉洁。沈伦掌管钱库以清廉著称;在成都时,沈伦洁身自好,粗茶淡饭,拒绝贿赂;东归时,仅有图书数卷。‎ B.沈伦爱惜百姓。扬州、泗水一带发生饥荒,饿死了不少百姓。沈伦将实情告诉宋太祖,并恳请皇帝开仓贷粮救济百姓。‎ C.沈伦谨小慎微。沈伦为官不贪不占,家中宅第低矮简陋,也坦然处之;即使宋太祖派人给他修建房屋,他也缩小规格。‎ D.沈伦富有慷慨。沈伦任宰相期间,碰上年岁饥荒,乡人借了他很多粮食,他来者不拒,并在一年后把借条契约都烧掉了。‎ 答案 D 解析 沈伦借粮给百姓并在一年后烧掉借条契约,体现的是他体恤百姓,而不是富有慷慨。‎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以军储振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5分)‎ 译文: ‎ ‎(2)恣蚊蚋嗜其肤,童子秉箑扇至,辄叱之,冀以徼福。(5分)‎ 译文: ‎ 答案 (1)如今用军队的储粮赈济灾民,如果连年歉收无法回收,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2)(沈伦)任凭蚊虫叮咬皮肤,童子拿了扇子来,沈伦就斥退他,希望以此求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以”,用;“储”,动词做名词,储备的粮食;“振”同“赈”,赈济;“孰”,谁;“任”,承担;“咎”,责任。(2)“恣”,任凭;“嗜”,叮咬;“秉”,拿;“辄”,就;“冀”,希望。‎ 参考译文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县人。原名义伦,因与太宗名字后一个字相同,改叫“伦”。从小在嵩、洛间学习《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凭借讲学自己养活自己。‎ 后周显德初年,宋太祖赵匡胤担任同州节度使,宣徽使昝居润和沈伦关系很好,把沈伦推荐给宋太祖,沈伦就留在了太祖的幕府中。宋太祖后来又陆续接管滑、许、宋三镇,都让沈伦担任从事,掌管留使的钱库,凭廉洁闻名。出巡经过扬州、泗水,适逢这年发生饥荒。百姓饿死的很多,郡县的官员对沈伦说:“郡里储备的军粮还有一百多万斛,如果借给百姓,到了秋天再收新粮。这样公私都有利。这事非得您去请示不可。”沈伦回到京都后把详细情况向皇上汇报。朝堂议论的人阻止说:“如今用军队的储粮赈济灾民,如果连年歉收无法回收,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宋太祖就问沈伦,沈伦说:“国家用库存的粮食赈济灾民,自会招来祥和,庄稼丰收,怎么还会有水旱灾害?这事应当由皇上来决定。”宋太祖立即下令打开粮仓借粮给灾民。‎ 建隆四年,朝廷军队讨伐蜀地,任命沈伦为随军水陆转运使。在此之前,王全斌、崔彦进等进入成都,争相掠夺百姓家的财物和年轻的女子。只有沈伦居住在佛寺粗茶淡饭,有人拿奇珍异宝当作礼物进献,沈伦都拒绝了。回朝时行李箱中的东西只有几卷图书而已。太祖知道了,于是贬黜了王全斌等人。‎ 在这之前,沈伦的宅第低矮简陋,他却处之坦然。当时的权贵大多违反禁令在秦、陇一带采购巨大的木材,来营造私宅,等到事情败露,都到皇上面前认罪。沈伦也曾经给母亲采购木材修建过佛舍,因此也奏明了这件事。宋太祖笑着对他说:“你没有违反规矩。”宋太祖知道他没有修葺宅第,于是派遣宦官按照图纸监督工匠替他修建。沈伦暗地告诉宦官,希望规格小些。宦官告诉了皇上,皇上也没有违背他的心意。‎ 沈伦清廉耿介淳朴谨慎,皇帝每次出行,大多命令他留守。他喜欢佛教,相信因果报应。曾经盛夏时候坐在房里,任凭蚊虫叮咬皮肤,童子拿了扇子来,沈伦就斥退他,希望以此求福。他在担任宰相的时候,适逢饥荒,乡里来借粮食的人他都借给,差不多借出去了一千斛。一年后他把借条契约都烧掉了。‎ 开宝二年,(沈伦)因母亲去世服丧,丧期未满就被起用理政。太平兴国六年,他疾病发作,从此经常请假。雍熙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被追赠侍中一职。‎ 教师备课题组(限时40分钟)‎ 一、[2017·昆明一中高三七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王鼎,字定九,陕西蒲城人。少贫,力学,尚气节。赴礼部试至京,大学士王杰与同族,欲致之,不就。杰曰:“观子品概,他日名位必继吾后。”嘉庆元年,成进士,选庶吉士。丁母忧,服除,授编修。两以大考①升擢,累迁内阁学士。十九年,授工部侍郎。仁宗谕曰:“朕向不知汝,亦无人保荐。因阅大考考差②文字,知汝学问。屡次召见奏对,知汝品行。汝是朕特达之知。”调吏部,兼署户部、刑部。二十三年,兼管顺天府尹事,复谕曰:“朕初意授汝督抚,今管顺天府尹,犹外任也。且留汝在京,以备差往各省查办事件。”自是数奉使出按事鞫狱。二十四年,调刑部,又调户部。浙江德清徐倪氏因奸谋毙徐蔡氏狱三年不决,按察使王维询因自尽,巡抚程含章与按察使祁埙鞫之,甫得情而犯妇在监自缢。宣宗特命鼎典乡试,就治其狱,廉得徐故富家,以狱破其产,官吏多受赇,勾结朦庇,致狱情诪幻。悉发其覆,置之法,浙人称颂焉。道光六年,授户部尚书。八年,回疆平,以赞画功,加太子太保,绘像紫光阁。二十一年夏,河决祥符,命偕侍郎慧成往治之,寻署河督。议者以水势方涨,不宜遽塞,请迁省城以避其冲,鼎持不可,疏言:“河灌归德、陈州及安徽亳、颍,合淮东注洪泽湖,湖底日受淤。万一宣泄不及,高堰危,淮、扬成巨浸,民其鱼矣!无论舍旧址、筑新堤数千里,工费不赀,且自古无任黄水横流之理。请饬户部速具帑,期以冬春之交集事。不效,愿执其咎。”具陈民情安土重迁、省垣可守状。初至汴城,四面皆水,旦夕且圮,躬率吏卒巡护,获无恙。洎工兴,亲驻工次,倦则寝肩舆中。次年二月,工竣。叙功,晋太子太师。积劳成疾,命缓程回京。自禁烟事起,英吉利兵犯沿海,鼎力主战。至和议将成,林则徐以罪谴,鼎愤甚,还朝争之力,宣宗慰劳之,命休沐养疴。越数日,自草遗疏,劾大学士穆彰阿误国,闭户自缢,冀以尸谏。军机章京陈孚恩,穆彰阿党也。灭其疏,别具以闻。上疑其卒暴,命取原稿不得,於是优诏悯惜,赠太保,谥文恪,祀贤良祠。后陕西巡抚请祀乡贤,特诏允之。鼎清操绝俗,生平不受请托,亦不请托于人。卒之日,家无馀赀。‎ ‎(节选自《清史稿·卷三百六十三·‎ 列传第一百五十》)‎ ‎[注] ①大考:清代翰林、詹事的升级考试。②考差:科举制度中考官的考选差派制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学士王杰与同族,欲致之   致:招纳 B.自是数奉使出按事鞫狱 按:查办 C.命偕侍郎慧成往治之,寻署河督 署:任职 D.洎工兴,亲驻工次 洎:到,至 答案 C 解析 署:代理、暂任官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庶吉士”,清代的庶吉士是在参加会试后考取进士,再参加朝考,选择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 B.“顺天府”,明清时设于京师(今北京)的府属建制,掌管京畿刑狱、财赋、农业等事项,最高长官为府尹。‎ C.“徐倪氏”,封建社会的女子大多没有名字,未出嫁前在姓后加“氏”,出嫁后在自己的姓前加丈夫的姓。所以“徐倪氏”的丈夫姓“徐”。‎ D.“休沐”,原意指“休息以洗浴”,指官员休假。各朝代休假制度不同,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就有“十旬休假”之说。‎ 答案 A 解析 清代的庶吉士是指殿试后除一甲三名外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鼎才学优异,成绩突出。不仅在科举考试中成绩卓著,就是在升级考试中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嘉庆皇帝看了他的试卷也非常欣赏他的学问。‎ B.王鼎才干超拔,皇帝常常委以重任。浙江德清县的一桩通奸杀人案久审不决,皇帝专门派遣正在参加乡试的王鼎前去查办,王鼎很快审结了案件,深得民心。‎ C.王鼎一心为民,不辞辛劳。黄河决堤,王鼎为了保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身先士卒守住了河堤;修堤之时又亲自驻扎工地,保证了工程顺利完工。‎ D.王鼎自幼就重气节,身为臣子忠君爱国。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反对议和,极力主战;看到林则徐获罪贬官不惜以死进谏,弹劾穆彰阿误国。‎ 答案 B 解析 皇帝是派遣王鼎掌管乡试的同时,顺便侦办这个案件;且他不是“参加乡试”,而是掌管乡试。‎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请饬户部速具帑,期以冬春之交集事。不效,愿执其咎。(5分)‎ 译文: ‎ ‎(2)军机章京陈孚恩,穆彰阿党也。灭其疏,别具以闻。(5分)‎ 译文: ‎ 答案 (1)请求命令户部马上准备钱银,希望在冬春换季时把水患治理好,不成功,愿意接受责罚。‎ ‎(2)军机章京陈孚恩,是穆彰阿的党羽,销毁了王鼎的奏疏,另外伪造了一份来呈给皇帝知晓。‎ 解析 (1)关键词:饬、帑、效。(2)关键词:党、灭、闻。‎ 参考译文 王鼎,字定九,是陕西蒲城县人。年少时家中贫穷,努力学习,重气节。参加礼部的考试到了京城,大学士王杰和他是同乡,想要招纳他到门下,但他没答应。王杰说:“我看你的人品气概,将来的名声地位一定紧接我之后。”嘉庆元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母亲去世守丧,丧期满后被授予编修的职务。两次因为在大考中成绩优秀而升迁,连续升迁到内阁学士。嘉庆十九年,他被任命为工部侍郎。仁宗诏令说:“我之前不知道你,也没有人保举推荐你。因为看了你大考和考差的试卷内容,知道你很有学问。多次召见,你进言对答,了解了你的品行。你是因为特别突出让我知道的人。”调任吏部兼管代理户部、刑部。嘉庆二十三年,兼管顺天府尹的工作,(皇上)又诏令说:“我开始想任命你为督抚,如今你担任顺天府尹,就像到地方任职。暂且把你留在京城,也可以预备着派往各省去查办事情。”从这以后多次奉命出京查办事情,审问案件。嘉庆二十四年,调任刑部,又调任户部。浙江德清县的徐倪氏因为奸情谋杀了徐蔡氏,案子三年都没有判决,按察使王维询因为这件事自杀,巡抚程含章和按察使祁埙审问这个案件,才问出实情,这个女犯人就在监狱中上吊自杀。宣宗特意命令王鼎掌管乡试,顺便侦办这个案件。王鼎查访到徐家原来也是富户,因为这个案子散尽了家产,官吏大多接受了贿赂,互相勾结,上下包庇,导致案情扑朔迷离。王鼎揭开案情重审,依法判决了案件,浙江的民众都称赞这件事。道光六年任命为户部尚书。道光八年,平定回疆,因为辅佐有功,加封太子太保衔,并画了像挂在紫光阁。道光二十一年夏天,祥符一带的黄河决堤,皇帝命令王鼎和侍郎慧成一起去治理,不久代理了河督的职务。众人议论认为,黄河水势正在上涨,不适合马上重筑河堤,请求迁走省城来躲避洪峰,王鼎坚持认为不可行,上疏说:“‎ 洪水流入德州、陈州和安徽的亳州、颍州,在淮东汇合流入洪泽湖,湖底天天都会有淤泥流入。万一来不及流走,高高的围堰就会危险,淮河、扬州一带就会大面积被洪水淹没,老百姓都要成为鱼了!更不用说是在旧址上重建屋舍还是修筑几千里的新堤岸,工程费用都不可计量,并且自古以来没有任由黄河水泛滥的道理。请求命令户部马上准备钱银,希望在冬春换季时把水患治理好,不成功,愿意接受责罚。”王鼎又详细陈述了人民安土重迁的心愿和省城可以坚守的情况。当初王鼎刚到汴州的时候,四面都是洪水,河堤随时都有决堤的危险,王鼎亲自率领官吏士卒巡查守护,终于安然无恙。等到修堤工程开始的时候,王鼎亲自驻扎在工地上,累了就在轿子中睡一下。第二年二月工程竣工。评定功劳晋升太子太师衔。由于王鼎积劳成疾,皇帝命令他慢慢回京。自从开始禁鸦片烟,英军进犯沿海,王鼎极力主战。等到议和的事情将要结束,林则徐因为获罪被贬官,王鼎十分气愤,回到朝廷极力争取,宣宗慰劳他,让他在家中休息养病。过了几天,王鼎自己写了遗疏,弹劾大学士穆彰阿耽误国事,在家上吊自尽,希望以死劝谏皇帝。军机章京陈孚恩,是穆彰阿的党羽,销毁了王鼎的奏疏,另外伪造了一份来呈给皇帝知晓。皇帝怀疑王鼎突然死亡的原因,命人拿王鼎原来的奏疏,却没有找到,于是颁下褒奖赞美的诏书,痛惜王鼎逝世,追赠太保衔,谥号文恪,在贤良祠享受祭祀。后来陕西巡抚请求在陕西的乡贤祠中祭祀王鼎,皇帝特别下诏允许。王鼎节操清廉脱俗,一生都不接受别人请求委托,自己也不请求委托别人办事。死的时候,家中没有剩余的钱财。‎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绿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兴,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选自《辽史·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B.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 臣故以穆宗为贤 C.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D.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答案 D 解析 “暴虐”是一个词,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由句意“轻徭薄赋,人们生活很快乐”,可知“人乐其生终”不合事理,据此排除B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书令,古代官名,指中书省的长官,掌管传宣诏命等事宜。中书省和尚书省、门下省并称“三省”,隋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 B.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文中是“史官”的意思。‎ D.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奉入宗庙祭祀,都要给予相称的尊号。一般来说,开国皇帝称“祖”,第二代以后的多称“宗”。‎ 答案 B 解析 在古代,“廪”指官府储备粮食的仓库。“帑”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忧虑别人会受到损害,退钱领回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不迎合皇上心理,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答案 D 解析 “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说法错误,皇上命他删去,他先是删了,出宫之后又记录了下来。‎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5分)‎ 译文: ‎ ‎(2)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5分)‎ 译文: ‎ 答案 (1)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的人。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用少壮之人补充。‎ ‎(2)从此一天天被亲近和信任,每当入内侍候,都要赐座,遇到节庆之日,皇上同他一起饮酒赋诗,相互敬酒,君臣之间互相投合(十分融洽)为人所不及。‎ 解析 重点词语:(1)“假”“鬻”“逋”;(2)“物故”“胜”“酬酢”。‎ 参考译文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萧安抟的孙子。他少年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996)开始出任官职。家中有一头牛,不听使唤,其奴仆得到好价钱将它卖了。韩家奴说:“自己得利,让别人受害,我不能这么做。”便退了钱取回了牛。‎ 二十八年(1010),主管南京栗园。重熙初年,同知三司使事。四年(1035),皇上跟他交谈,觉得他有才,让他做了诗友。皇上曾经从容地问他:“你在京外做官有特别的见闻吗?”韩家奴回答说:“臣仅仅只知炒栗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则小的一定焦了。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别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因为曾掌管栗园,所以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大笑。‎ 当时诏令天下陈说治国之道的关键,制问:“徭役不曾比从前增加,征伐之事也不常有,谷子丰收了,府库仓廪也充实了,然而百姓受到重重困扰,难道是做官的怠慢疏忽、做百姓的懒惰吗?现在的徭役哪一种最重?哪一种尤其烦苦?将哪一项减省则能得益?用什么办法可以恢复补役之法?用什么办法可以防止盗贼的蠹害?”韩家奴回答说:“臣下见近年以来,高丽不曾宾服,阻卜仍然强大,备战防守之举,实在不能停止。前者选派富民防边,自备粮草。道路甚远又多险阻,动辄积年累月;等到到达屯所,费用已用去过半;一头牛一驾车,只见人去,很少有回来的。没有男丁的家庭,要用两倍的耗费去雇人租车,人们都害怕劳苦,半途逃亡,所以戍卒的军粮多数不能得到供应。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的人。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用少壮之人补充。在鸭绿江以东,戍役情况大抵如此。我听说唐太宗向群臣请问治盗的关键,都说:‘严刑峻法。’太宗笑着说:‘盗贼之所以滋生,是因为无限制地征收赋税,以致民不聊生。现在我在内节制嗜欲,在外停止巡游,使天下安静,那么盗贼自然就没有了。’由此看来,盗贼之多寡,都是因为衣食之丰俭、徭役之轻重不同所致。愿陛下裁定。”‎ ‎(韩家奴)提升为翰林都林牙,(皇上)又下诏晓谕他:“将翰林之职授予你。我的起居状况,都要据实记录。”从此一天天地被亲近和信任,每当入内侍候,都要赐坐。遇到节庆之日,皇上同他一起饮酒赋诗,相互敬酒,君臣之互相投合为人所不及。韩家奴知无不言,即使是诙谐戏谑之言,也不忘作规劝讽谏之语。‎ 韩家奴每次见到皇上出猎,没有一次不加以劝谏的。适逢有司上奏皇上在秋山狩猎,熊、虎致伤致死数十人。韩家奴将此事记于史册上。皇上见到,命他去掉。韩家奴出宫之后,又记了下来。后来有一天,皇上见到了,说:“史官就该是这样。”皇上问韩家奴:“我们国家创业以来谁可以算是贤主?”韩家奴回答说是穆宗。皇上奇怪,问:“穆宗贪酒,喜怒无常,将人命视如草芥,你为什么说他贤明呢?”韩家奴回答说:“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田猎的死伤的人数。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皇上无言以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