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 从艺术种类来说,陶瓷艺术与文学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前者为空间艺术,后者为时间艺术;前者为造型艺术,后者为语言艺术。‎ 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结缘,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非常相似:文学起源于劳动,起源于不自觉的口头文学,具有相当浓厚的再现风格,文学的内容与劳动的内容密切相关。‎ 陶瓷雕塑经历了写实这样一个阶段。那些陶塑动物的造型,与活生生的动物逼真无二,是纯写实的,是先民实际生活的再现。正如人们不能否认原始文学的审美一样,同样不能否认这些写实性的陶塑作品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我想,它们不仅是先民生活的一种反映,也是先民审美意识的一种形象见证,是文明发展轨迹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陶瓷雕塑艺术和文学艺术,尽管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但在其审美本质上是共同的: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景德镇称不上文学之城,但却是无可争辩的陶瓷之城,是名符其实的千年瓷都。尽管这样,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们,包括陶瓷雕塑艺术家,用智慧灵巧的双手,用泥土和火,把瓷都景德镇营造成为一个中国文学之城。在这里《三国演义》的烽火连天,《水浒传》的义旗招展,《西游记》的漫漫征途,《红楼梦》的悲欢离合,都在陶瓷艺术家们手中得到了形象生动的再现。‎ 文学艺术,不仅为陶瓷艺术提供了素材,而且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陶瓷艺术形象的塑造,不是如实地复制文学艺术形象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高度集中、高度凝练的艺术形象,使观赏者感觉到既像是自己感觉中的文学形象,同时又感觉到这是一个新的艺术创造。文学是时间艺术,雕塑是一种造型艺术,具有可触、可摸、可视的特性;文学长于叙事,长于展示文学形象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过程,而陶瓷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性的艺术形象,它不能告诉人们为什么是这样,它只能告诉人们只能是这样。要用陶瓷艺术手段,塑造一个文学题材的艺术形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大型组雕、群雕,其难度之大,就可想而知。‎ 但是,陶瓷艺术家们,不仅在塑造单个的形象上获得了成功,而且在组雕、雕群的塑造上同样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艺术成就。曾山东的《孙悟空大战众天神》、李恭坤的《三国演义》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取材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塑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水浒108‎ 将》大型人物群雕艺术形象的塑造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 ‎1.下列对陶瓷雕塑艺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陶瓷雕塑是纯写实的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B.陶瓷雕刻艺术和文学艺术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而在审美本质上却有许多相同之处。‎ C.陶瓷雕刻艺术是一种造型艺术,虽然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性的形象,却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D.在陶瓷雕塑中,组雕、雕群的塑造,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艺术成就,但与单个形象的塑造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2.关于陶瓷艺术与文学二者的关系,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陶瓷艺术是空间和造型艺术,文学则是时间和语言艺术。‎ B.陶瓷艺术与文学的结缘起于何时虽无从考证,但它们均来源于民间,与先民的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C.文学艺术为陶瓷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为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提供了许多启发。‎ D.文学长于叙事,其展示的是形象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而陶瓷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的固定死板的艺术。‎ ‎3.下列表达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景德镇是一个著名瓷都,更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文学之城。‎ B.文学名著中的所有艺术形象都能够在陶瓷雕塑艺术中得以完美再现。‎ C.陶瓷艺术形象的塑造,需要在如实复制文学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提炼与完善。‎ D.《水浒108将》大型人物群雕艺术彰显了陶瓷艺术手段的无穷魅力。‎ ‎【答案】1.C 2.D 3.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陶瓷雕塑是纯写实的艺术”表述有误,由原文第3段可知,写实仅仅是其经历的一个阶段,以偏概全,理解错误。B项,有第4段可知,二者的审美本质是共同的,而不是“有许多相同之处”。D项,“但与单个形象的塑造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原文未提及。‎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点评:“重要词语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因此要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还要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2题详解】‎ 试题分析: “固定的死板的艺术”有误,原文第6段只是说“瓷器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性的艺术形象。”‎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点评:在理解和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前提下,寻找在文中的对应内容,然后比较辨析,最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意思的错误,有的只是说法的不同,判断时要仔细认真。‎ ‎【3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由原文可知“景德镇称不上文学之城,但却是无可争辩的陶瓷之城”。B项,“所有”说法太绝对化。C项,原文第6段“不是如实地复制”,此选项中的表述恰恰理解反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解题时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认真仔细的通读全文结合重点词语、重点句子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观点,然后比较选项与原文的区别,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道:“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或者:“茶也喝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又战七日并七夜,罗成清茶无点唇”。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离野羊坳村二里地,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小瞎子撅着屁股烧火。老瞎子坐在一旁淘米,凭着听觉他能把米中的砂子捡出。老瞎子终于开了腔:“听我一句话,保准对你没坏处。以后离那妮子远点儿。”‎ 一早起小瞎子病了。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总想着那张药方和琴弦。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心里总在说:“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晚上仍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 ‎“明天我就去抓药。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 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小瞎子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本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那天。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小瞎子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一千二?”“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节选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第4段写老瞎子的听觉,意蕴丰富。既说淘米,也说管教徒弟,还在结构上暗联着小说前后的情节。‎ B.小说详细描写老瞎子弹断最后一根琴弦前的心理活动,目的是用来刻画老瞎子的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 C.琴槽里的纸条,本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可是瞎子师徒却认为是可以医好瞎眼的奇方,还代代相传,流毒深远。‎ D.这篇小说,以瞎子艺人追求睁眼看到光明为内容,倾诉了残疾艺人们内心对命运不公的愤慨和不平之气。‎ ‎5.小说中的“老瞎子”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6.这篇小说的题目叫“命若琴弦”,结合小说的主旨与情节等方面,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题目“命若琴弦”意蕴的理解。‎ ‎【答案】4.A 5.①努力进取,坚毅顽强。虽然眼瞎了,但心存希望,渴望弹断一千根琴弦后见到光明,并一直努力争取。天越热,越拼命,不愿失去说书好时候。②慈善悲悯,传承大爱。当他得知药方只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后,并不把真相告诉徒弟,仍鼓励徒弟继续努力,‎ 留给后人以希望。③技艺精彩,细心严管。其说书深受大家喜爱,观察仔细,眼瞎心亮,严格管教徒弟。 ‎ ‎6.(一)“命若琴弦”,在文中的意思是,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拉紧了,是指要给自己树立一个活下去的理由,一个美好的目标,如弹够一千根琴弦,取出药方治眼,就可以见到了光明。为了见到光明,这一生就好好弹够一千根琴弦。有了这目标或希望,瞎眼人才能活下去。弹好了就够了,是指即使希望落空,治不好眼睛,但只要活下去,就行了。师傅还有一个庄严的使命,即是把这个希望传承给下一代。(二)我们普通的人们,也会遭遇另外的打击或灾难,在重大的危机灾难面前,也要给自己树立一个美好的愿望或美好的目标,用这个希望或目标激励自己坚强地活下去,即使明知这个目标不能实现,也要给下一代人树立希望,让他们继续努力奋斗下去,勇敢地活下去。‎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B项,“目的是刻画老瞎子的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中的心理活动的作用,表述不全面,把较为重要的内容没有表达出。一是表达了老瞎子渴望见到光明的急切心情,二是与后文得知白纸后的失落乃至绝望形成对比和反差。‎ ‎ C项,“琴槽里的纸条,本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可是瞎子师徒却认为是可以医好瞎眼的奇方,还代代相传,流毒深远”错解了白纸的寓意和师傅们的坚毅与慈悲;‎ ‎ D项,“倾诉了残疾艺人们内心对命运不公的愤慨和不平”对小说的主旨的理解是错误的,瞎子艺人没有对命运的不公与不平,他们努力争取,说明了他们对眼瞎的接受并积极奋斗;‎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中的“老瞎子”形象特征。‎ 根据文本“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总想着那张药方和琴弦。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可知,文中老瞎子努力地弹断一千根琴弦,表明他努力进取,心存希望;根据文本“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小瞎子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一千二?’‘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可知,当他得知药方是一张白纸时,他仍然鼓励徒弟,说明他心地善良,有悲悯之心;通过大家喜欢听他说书,和与徒弟相处等事件表现了他技艺精纯,爱护徒弟等方面的特征。‎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标题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熟悉文本内容,把握小说主旨;其次了解“命若琴弦”在文中的意思是,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根据文本第八段“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由此可以看出,所谓药方实际上就是瞎子活下去的一个理由,一个美好的目标,为此文中第九段“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一千二?’‘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可以看出这也许就是这篇说的主旨所在,由此可谈论在生活中的我们普通的人,在生活中也需要有远大理想或生活目标。‎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 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2017年4月7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B.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C.‎ 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D.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B.材料一提出不能“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材料三提出“坚守住本质的东西”,都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来迎合观众的口味。‎ C.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才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 D.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如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 ‎9.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7.B 8.B ‎ ‎9.①加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现代的表达形式。如利用直播平台、综艺节目、发展文创产品等让传统文化跟得上时代的发展。②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从深邃和厚重的传统文化中挖掘内涵,获得智慧的启迪。③创新发展的同时要有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保持传统文化的底色。传统文化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的基因不变,不能因为听众文化积累和修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就去迎合。‎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最为准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 项,“上述三则材料,……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错误,材料二并没有谈到传统文化保护。C项,“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错误,网络直播优于传统表演形式的说法过于绝对。D项,“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错误,从材料来看,田青委员反对的是为迎合观众“将所有的戏剧改成流行音乐”。故选B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 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错误。从文中来看,季羡林的故事是以梵文绝学的凄凉景象,引出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需要亲近普通民众的观点。C项,“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才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错误,从文中来看,原文是“传统文化找到新的落点,才有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D.项,“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如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错误,从文中来看,迎合听众不一定就是指“网络直播”这种形式。故选B项。‎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并作简要分析”,“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说明考生应关注材料中传承成功或者受观众喜爱的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传承的方式,带着这些问题再来阅读材料,目标就较为明确,可以圈出作者阐述性的文字,也可以圈出个例成功的例子。如材料一中“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材料二借助二胡直播和古筝直播受欢迎来说明传承传统文化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多样;材料三中“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 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嗓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宜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C.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答案】10.A 11.D 12.B ‎ ‎13.(1)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2)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者还有成功的可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这句话的含义是:宣和末年,高丽人入朝进贡,使者经过的地方,征调民夫整治舟船,骚动混乱,大量耗费。孙傅说:“索求民力以至于妨害了农业生产,这样对于中原地区没有一点好处。宰相认为他说的和苏轼的话相同,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蕲州安置。根据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使者所过”使者经过的地方,“使者”前面要断开,所以可以排除CD两项。根据理解原文文句,“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 宰相认为他说的和苏轼的话相同,是一个整句不能断开,所以可以排除B。故答案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D,太子是古代被皇帝封为储君的儿子,其余的称皇子、殿下,有的封王。故答案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选项B,“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上皇徽宗,不是太子。“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杀了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不是杀的宦官。故答案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唯”只;“帝”名词做动词,称帝;“尔”而已;“苟”如果;“之”指示代词,为此。(2)“虽”虽然;“不吾索”主谓倒装,不索取我;“与”跟;“之”代词,太子;“责”指责“或”或者。‎ ‎【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了进士,担任礼部员外郎一职。当时蔡翛是尚书,孙傅给他陈述天下的事情,劝告他要立即有所变更。不这样的话,一定会失败。蔡翛没有听从他的话。孙傅升到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人入朝进贡,使者经过的地方,征调民夫整治舟船,骚动混乱,大量耗费。孙傅说:“索求民力以至于妨害了农业生产,这样对于中原地区没有一点好处。宰相认为他说的和苏轼的话相同,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言论虽然偶尔与苏轼的相合,本意也没有别的,只是就职论事责备得有点过头而已,许翰也被罢职离开。靖康元年,朝廷征召孙傅担任给事中,晋升为兵部尚书。他上奏章请求恢复祖宗的法令制度,钦宗问他原因,他说:“祖宗的法令能让百姓受惠,熙宁、元丰年间的法使国家受惠,崇宁、大观年间的法令使奸人得到好处。”当时的人认为他说的是 至理名言。靖康十一月,被任命为尚书右丞,不久又改任为枢密院同知,金人包围了都城,孙傅日夜亲自抵挡箭石。金兵分四面鼓噪着前进,宋兵败退,掉到了护龙河中,尸首都把护龙河填满了,城门急忙紧闭。这一天,金人攻进都城。靖康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国大帅的营帐求和,让孙傅辅佐太子留守都城,依然兼任少傅,二十天了皇帝也没有返回。孙傅多次写信请求金国送还皇帝。等到废钦宗的文书到达,孙傅非常悲痛地说:“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能做中国的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金人来索求太上皇、皇后、诸位王爷、嫔妃。孙傅留下了太子不遣送。秘密地谋划着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到了像宦官的两个人杀了他们,并杀了几十个死囚,带着他们的首级送给了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想要私下里让太子出城,城门口的人互相争斗杀了他们,误伤了太子。趁着大帅的军队讨伐平定的机会,杀了这些作乱的人来献上,如果还是不停止索求,我就只有用死来继续。”过了五天,没有肯承担这件事情的人,孙傅说:“我是太子的老师,应当和太子一同生死。金人虽然没有点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他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于是跟从太子一起前往。守门的人说:“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你参与什么?”孙傅说:“我是宋朝的大臣,而且是太子的老师,应当誓死相随。”这一天晚上,留宿在城门下,第二天,被金人召去。第二年二月,死在北廷。绍兴年间,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忠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拟古(其二)陶渊明 遘①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②石,君情定何如?‎ ‎【注】 ①遘(ɡòu):遇。②匪:非。‎ ‎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四句写出春回大地,大自然一片勃勃生机,"草木纵横舒"之"舒",尤其传神。‎ B."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一双刚刚到来的燕子,翩翩飞进我的屋里。"翩翩"、"双双",两组叠字分别举于句首,活泼泼地,直是状出燕子之神态。如在目前,毫不费力。‎ C."我心固匪石"之句,用《诗经·邶风·柏舟》成语:"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意思是我的心并非石头,是不可转动的。联系上句“门庭日荒芜”,流露出作者对长期隐居生活不够坚定的情怀甚至近乎动摇、后悔的情感。‎ D."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巢"、"居",皆指新筑之燕巢。"相将"即相偕。粱上旧巢依然还在,但这双燕子还是建了新巢,飞了进去,住了下来。原来,这双燕子是诗人家的老朋友呢。‎ E.‎ 全诗语言,读来平淡自然,可是细心体会,诗人用"时"、"始"、"舒"、"新"等语,表达春天一到大自然就发生的那种种最新变化,是多么锐敏、精当。‎ ‎15.简要分析诗的后面六句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14.CD ‎ ‎15.诗的后面六句着重写了燕子,表达了诗人对燕子的亲切感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隐居不仕坚贞不渝之品节。‎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流露出作者对长期隐居生活不够坚定的情怀甚至近乎动摇、后悔的情感”与文无据,表述错误。诗歌主要表现的是他隐居不仕的坚决意志。‎ D项,“巢、居,皆指新筑之燕巢”表述错误。根据“先巢”、“旧居”可知,皆指旧有之燕巢。‎ 故选C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另外还要抓住主要的意象等来分析把握诗歌情感。‎ 本题中,要求“简要分析诗的后面六句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意思是一双刚刚到来的燕子,翩翩飞进我的屋里。“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指粱上旧巢依然还在,这双燕子一下子便寻到了旧巢,飞了进去,住了下来。原来,这双燕子是诗人家的老朋友呢。他情不自禁地问那燕子:“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意思是自从去年分别以来,我家门庭是一天天荒芜了,我的心仍然是坚定不移,但不知您的心情究竟如何?“我心固匪石”之句,用《诗经•邶风•柏舟》成语:“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此句下笔极有力度,有如壁立千仞;亦极具深度,实托喻了诗人坚贞不渝之品节。“君情定何如”之结句,则极富风趣,余味不尽。由此分析可知,最后六句话着重写了燕子,表达了诗人对燕子的亲切感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隐居不仕坚贞不渝之品节。‎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 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古诗鉴赏:本题考查识记诗歌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诗歌从体裁角度分类情况。诗歌按朝代来分,唐以前的是古体诗,唐以后的可能是近体诗,也可能是古体诗,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近体诗即格律诗分绝句和律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律诗还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本题中,全诗一共八句,每句七字,故答案为:七言律诗。‎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现作者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 《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被誉为“千古绝唱”。(王勃《滕王阁序》)‎ ‎(3) 《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 ‎【答案】 (1)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兮,鹜,誉,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性格懦弱、谨小慎微,做起事来总是 ,从来不敢越雷也一步。‎ ‎②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我们更要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如果 ,就会落后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③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足于现状, ,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 A.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B.墨守成规 故步自封 抱残守缺 C.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 D.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 ‎【答案】B ‎【解析】 “墨守成规”的意思是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抱残守缺”‎ 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此处是做事,故用“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结合后面的内容“就会落后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淘汰”,应该选“故步自封”。“抱残守缺”指抱住残缺的东西,不肯放弃。比喻因循守旧,不愿接受新事物。结合“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此处选“抱残守缺”。‎ 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 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B.“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C.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D.父亲住院期间,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身旁,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整体阅读,重点分析文中的画线句,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可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进行压缩,先看主干有无语病,再看修饰成分。A项的错误为结构混乱,句子首先以“地坛书市”为主语,说“地坛书市”是北京市民非常喜欢的,后来更名“北京书市”,地点也更换到了朝阳公园。接下来说“依旧热情不减”,从语义上看,能够热情不减的,显然应该是北京市民,但是从句子结构上看,本句主语应该是承前省略的“地坛书市”。这样就造成了语义和结构之间的不一致。可以在“依旧热情不减”前面直接加上“北京市民”,使主语变成“北京市民”,这样语义和结构一致,可以消除混乱,使句子变成正确句。C项的错误是一面对两面问题,主语是“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宾语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一个方面搭配相反的两个方面,显然是不恰当的。我们可以直接在“能”后面加上表示否定的“否”,用“能否”和“好坏”搭配,句子就变成正确的了。D项的错误可以归为语序不当或者成分多余。问题出在“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这个小句。对该小句来说,主语是“她”,“就算……也”都应该是对“她”来说的,而下文的“也不例外”是相对于每天晚 上都陪伴在父亲身旁而言的,这样就产生了矛盾。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就算她再忙再累,也不例外”或者“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前者把“她”的位置和“就算”的位置互换,“她”只和“再忙再累”构成主谓结构,和“也不例外”没有关系,消除矛盾。后者直接把“她”去掉,从上下文也可以看出,主语承前省略了,消除了“她”和“也不例外”之间的矛盾,也不会对理解造成困难。‎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9.填入下列句中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某一地区特定时间内游客数量超过其接待能力,是造成该地区旅游业种种问题的重要原因。接待能力若不提高,再美的湖光山色也会暗淡无光, ,再好的微笑服务也会丧失魅力。‎ A.再多的投入和开发也无济于事 B.再浓厚的游览兴趣也会逐渐减退 C.再迷人的青山绿水也会索然寡味 D.再多的人文景观也会失去风采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解答此题,A项句式与上下文不一致,B项是从游客角度来说的,C项内容与前句重复。‎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如本题“人文景观”与“湖光山色”、“微笑服务”呼应得更好。‎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产品说明书的出现是商品生产的一大进步。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商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许多商品的使用方法已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常识。 ‎ ‎① ,就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如不会使用或使用不当。可见说明书是不可或缺的。 ② ,否则,文字的任何错误都有可能使消费者乃至生产者付出沉重的代价。除了文字错误以外,产品说明书还存在诸如专业术语艰涩难懂、产品说明与实际不符等各种问题。现在关注产品质量问题的人越来越多, ③ ,许多人甚至不看说明书或者不按说明书来使用产品,这意味着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意识到说明书的重要性。‎ ‎【答案】①商品如果没有配备产品使用说明书②说明书的文字内容要非常准确③可很多消费者不太关注产品说明书的质量问题 ‎【解析】通过读语段我们发现,在第一个空之后的一句话是“就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不便。”下面还有一句是“可见,说明书是不可或缺的”那我们要填的这个空要既能和下文相接,又和后面一句相照应,所以第一个空应该填“如果没有配备产品使用说明书”。第二个空后面的一句话为“否则,文字的任何错误都有可能使消费者乃至生产者付出沉重的代价”那么前文应该和它相对应的为“说明书的内容要非常准确”才不会使人们付出沉重代价。第三个空前后都有相关的句子 ,那么很显然我们要填充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上文为“人们都很注重产品的质量问题”下文为“人们甚至不看说明书或者是不按说明书来使用产品。”从“甚至”一词可以看出,空格应该填“人们不关注说明书的问题。”‎ ‎21.仔细观察下面这组漫画,按照要求完成题目。‎ ‎(1)根据所给句子,为另外两幅漫画仿写出画面说明文字。‎ ‎①把联系交给了手机;②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把腿脚交给了汽车;④ 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这组漫画拟出一个恰当的标题:_____________‎ ‎【答案】 (1)②把思考交给了电脑。(把交际交给了电脑。)④把健康交给了药丸。(2)现代人的“另类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两个问题,一是“根据所给句子,为另外两幅漫画仿写出画面说明文字”,二是“为这组漫画拟出一个恰当的标题”,然后分析漫画的内容,再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答题。从图上来看,漫画由四个场景组成,其主要内容分别是人与手机、人与电脑、人与汽车、人与保健药,其中第一幅和第三幅有文字说明,分析漫画一和三,漫画一描述的是一个人正迈开步子走着,手里拿着一部手机,对漫画的描述是“把联系交给手机”,漫画三描述的是一个人正站在停车的地方,大脑里想着汽车,对漫画的描述是“把腿脚交给汽车”;由此可以看出对漫画内容描述的内容是一个介词短语句,其句式特点是“把…交给…”;同时可以看出“把”字引起的名词短语是漫画内容,“交给…”动词短语句是漫画人物正操作的对象,由此可以推测 出漫画二和四内容的描述,漫画二描述的是一个人坐在电脑前,用手正操作着电脑,由此可见人是“把思考交给电脑”,漫画四描述的是一戴眼镜人手里拿着药,迈开步正走着,回头看着桌上一堆药,由此可知人是“把健康交给药丸”,明确了这些内容再来解答第一个问题就没有难度了。第二个问题要求为“漫画拟一个标题”,给漫画拟标题要抓住漫画的主体或主题。从图上来看,这四幅画面中的“手机”“电脑”“汽车”“保健品”都是现代人生活中的常见之物,而人的联系、思考、行走和健康都与之相关,由此可见,可以围绕现代人的另类生活进行拟题。‎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的很多困难和障碍往往不是来自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而是产生于我们的内心,是我们的内心深处那所谓的传统、经验或习惯造成了我们心灵的恐惧。名利是绳索,贪欲是绳索,嫉妒和偏狭也是绳索,时刻束缚着我们向往自由、追求幸福的心。只有斩断了这些绳索,我们才能真正享受自由和幸福的生活。是恐惧的绳索捆住了我们前进的手脚。只有清除心中的绳索,让心去飞,方能载起我们的人生,突破重重障碍,实现人生的飞跃。‎ 请以“生活的绳索”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生活的绳索 ‎ 传说,上帝在造人的时候,都会把有份无价的珍宝藏在人的心中,然后用纷乱的细线包裹起来,再绑上一个死结。千百年来,无数人尝试去解开这个死结,解开心中的绳索。‎ ‎  久在樊笼里的陶渊明看尽了官场的是非非,看尽了人间的酸甜冷暖。但在骄横的贵族面前一个地方官是何等卑微,何等渺小!于是,他选择了另一种生活,选择了辞官还乡的道路——解开心中的绳索后,他得到的不但是他所需求的生活,还有那世世代代传诵的桃花源。‎ ‎  平凡的小村、平凡的琐事、平凡的人--这种生活似乎是淡而无味。但这种清淡在王维眼中却是另一番景象——雨后的松山、晚来的秋霞、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归家的浣女、微荡的渔舟……世间最美的景致,其实就在最平凡的薄纱后面!世人不断地在灿烂里苦苦掘挖,却不会回头望一下那种被他们冷落的平凡的生活!于是,王维叹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解开心中的绳索后,他得到的又岂止是《山居秋暝》的情趣?‎ ‎  他曾追逐功名,曾为权贵折腰。但权贵们的堕落和反复无常令他的仕途曲折迂回。终于,在苦思中,他解开了心中的绳结,烂醉间他叹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解开了心中的绳结后,他得到的非但是淡名薄利的高洁,更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迈。‎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水承载着的是苏子阵阵的愁思。他不明白为什么被认为“大肚能容天下”的九五之尊仅仅因为意见不同而贬谪良臣,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鞠躬尽瘁地为国 为民,竟然落得如此田地!但与旁人的交谈中,苏子心中的绳索慢慢地解开——千古风流人物就如大江东去般褪色、消逝,这是规律,更是命运!解开心中的绳后,赤壁之上,他向世人展现的岂止是那场惊天地的战争,更是一种洒脱超然的精神。‎ ‎  艰苦的条件、人的离去、人民的误解——这些最不幸的事几乎同一时间发生在陈景润身上。但已解开心中的绳索的他却从未有过被不幸战胜的念头。他得到的又岂止有数学王国的桂冠?他得到的更是一个催人泪下的神话!‎ ‎  禅曰: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就只能团团转。心不被俗务纠缠而意游于天地之间者,禅也。‎ 是啊!解开了心中的绳索,你才能吃到更远处的鲜草。‎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为命题作文,已经明确要求以“生活的绳索”为题写作。这里的“绳索”是比喻,比喻阻碍我们前进的东西。比如所谓的传统、经验或习惯,这些会阻碍我们创新,阻碍我们取得进步。绳索还指束缚我们的名利、欲望、嫉妒之心、偏狭等。材料说只有我们真正斩断这些绳索,挣脱这些束缚,我们才能享受自由和幸福的生活。这就告诉我们做事不能畏手畏脚,要勇敢去求索,才能实现人生的飞跃。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缚心的绳索, 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的事都是大家乐于关注的, 我们要选取典型事例来行文。可以通过斩断缚心的绳索中的故事、见闻、亲身经历, 写出种种人生经历。当然, 也可以把这个斩断缚心的绳索理解为对自己的一种人生挑战也可以。 因为人生如登山, 只要高峰还在前头, 人的脚步就不会停下。可据此立意。‎ 参考立意:‎ ‎1、不畏困难,突破重围;‎ ‎2、减法人生更觉幸福;‎ ‎3、欲望是阻止我们幸福的绊脚石;‎ ‎4、“唯经验论”要不得;‎ ‎5、敢于突破传统才能收获更多。‎ 写作素材:‎ ‎1、后生从家里到一座禅院去, 在路上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 他想以此考考禅院里的老禅者。来到禅院, ‎ 他与老禅者一边品茗, 一边闲扯, 冷不防地问了一句:“什么是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老禅者随口答道。‎ 后生听了顿时目瞪口呆。“你怎么知道的呢? ”后生说, “我在来的路上, 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 拴在树上, 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 到草地上去吃草, 谁知它转过来转过去都不得脱身。我以为师父既然没看见, 肯定答不出来, 哪知师父出口就答对了。”老禅者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 我答的是理, 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脱, 我答的是心被俗物纠缠而不得超脱, 一理通百事啊。”后生恍然大悟! 我们的人生, 不也常常被某些无形的绳索牵住吗? 名利是绳索, 贪欲是绳索, 嫉妒和褊狭也是绳索, 时刻束缚着我们向往自由、追求幸福的心。只有斩断了这些绳索, 我们才能真正享受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2、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鱼儿, 要想游得远, 就必须游离禁锢它的鱼缸; 鸟儿, 要想飞得高, 就得飞出囚禁它的笼子; 人, 要想翱翔于更高的天空, 奔走于更广阔的大地, 就得斩断羁绊心灵的绳索。不知哪位名人说过:痛苦是一种瘾, 正如回忆是一种病, 而感伤则是终生不愈的残疾。这话确实不错, 因为人如果总是被这些情绪所缠绕, 那么在人生的旅途上将会寸步难行。相反, 如果我们能摒弃它们, 那将是另一番景象。‎ ‎3、英国前首相乔治, 有个习惯, 总是随手把身后的门关上, 他说, 这样他就把过往的一切都关在了身后, 就不会沉湎于过去的风雨, 不会被过去的失败与不愉快所缠绕; 正因为乔治记着随手关上身后的门, 他才成为了一位颇有成就的领导人。现代著名作家史铁生也是因为走出了残疾给他带来的阴影, 认识到死是一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才在写作上闯开了一条路。还有许许多多像乔治、史铁生这样的人, 因为他们深深懂得:“为误了头一班火车而懊悔不已的人, 肯定还会错过下一班。”所以毅然丢下怀旧的包袱, 斩断这条缚心的绳索, 才有了人生的精彩。‎ ‎4、人的一生中, 总被各种内在外在的因素所影响、所羁绊, 但是人如果能完全不被一切外在的内在的因素所影响, 那就成了完人。而世间的完人又有几个呢?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看到什么就以为他们绑住了我们的手脚, 缚住了我们的心灵而弄得自己惶惶不可终日。也不要“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想象一些根本不存在的羁绊。我们只有把眼睛擦亮一点, 把心灵放宽一些, 才能活得自在轻松。打碎鱼缸, 扔掉鸟笼, 放开心灵, 只有这样, 鱼才能跃, 鸟才能飞, 人才能感到海阔天空。‎ ‎5、当然, 绊住人们脚步的, 不只是怀旧的心理, 还有金钱、地位、荣誉等各种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东西。就拿金钱来说, 一个人如果被它遮住了眼, 就不会, 也不能看得远, 往往鼠目寸光, 在短暂的丰收中迷失自己。曾盛极一时的和珅, 在“和珅倒, 嘉庆饱”的童谣中被抄家斩首; 北京市市长陈希同, 一名震惊中外的贪污犯, 也在短暂的纸醉金迷后, 被送进了监狱。过度地追求名利, 只会累人、害人, 只有调整心态, 正确地看待, 才能站得高, 看得远。‎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提出观点:无数人尝试去解开这个死结,解开心中的绳索。文章接下来举陶渊明的例子,阐释了他解开心中的绳索后,他得到的不但是他所需求的生活,还有那世世代代传诵的桃花源;王维解开心中的绳索后,他得到的又岂止是《山居秋暝》的情趣?李白解开了心中的绳结后,他得到的非但是淡名薄利的高洁,更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迈;苏轼解开心中的绳后,赤壁之上,他向世人展现的岂止是那场惊天地的战争,更是一种洒脱超然的精神;陈景润解开心中的绳后,他得到的又岂止有数学王国的桂冠?他得到的更是一个催人泪下的神话!文章结尾点题:解开了心中的绳索,你才能吃到更远处的鲜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