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作文临考辅导
高考作文辅导 一、考场作文要把握常用文体的基本规范 1.把握记叙文的基本规范 记叙文写作侧重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表情达意,即通过精心选择的典型事例,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铺展精彩动人的生活画面,揭示生活真谛和人生哲理,力求达到以形动人,以情感人。 (1)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是由若干具有时间延续、因果联系的事件构成的。一种感情,凝聚着一个故事。感情的来由、成因或认识内容,绝不会是抽象的,在文中也不应以抽象的形式作交代或说明;而是要付诸事实,付诸引起你某种感情的那个或那些客观外界的刺激或主观上的生理心理状况,也就是要用事实说话,把你感情(包括文中人物感情)的来龙去脉写清写深。总之,写记叙文,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要有一两个曲折。巧意营造出文章的曲折(波澜起伏)之美是记叙文写作成功的关键。一是抑扬法,是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意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二是突转法,编故事时,故意顺着某个方面发展下去,层层递进,直到情节高潮时,笔锋突转,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顿起波澜,一下子把读者带到意想不到的境界。三是悬念法,是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运用这种方法,往往是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尖锐的矛盾冲突阻遏一下,暂时不把情节发展的结局告诉读者,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四是误会法,社会生活充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生活;人与人之间也充满矛盾,矛盾的产生有多种,其中也有因误会产生的。误会法运用得好,不但能在大开大阖的情节中使人物性格鲜明地凸现出来,而且能使文章在情节结构上跌宕多姿,魅力无穷。 (3)要有一两处细节描写。所谓细节描写即是指对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细微事件的描写。或是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形态动作、脸部表情,或是事情发展过程中具有特定氛围的某个场面,等等,如阿Q画押、严监生竖起两根指头。这些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体验都包容在作品的细节里,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本质,符合客观实际的细节描写,会起到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烘托文章主题的作用。 2.把握议论文的基本规范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主要运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 第一,要会提炼一个合乎题意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应当尽快地、旗帜鲜明地、简明扼要地表述出来,要形成一个表意确切的判断句。 第二,要会展开议论。所谓展开议论,就是要在提炼出一个中心论点之后,从关键处入手,将中心论点分解为两三个分论点。分解论点有如下方法: (1)并列法。如“梅花香自苦寒来”可以分解为:苦可以激发进取心;苦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苦可以培养创造精神。 (2)递进法。如“面对困难”可以分解成:要承认困难,因为困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不怕困难,因为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要分析研究困难,千方百计地战胜困难。 (3)对照法。如“学贵多问”可以分解成:多问可以相互参照,便于释疑;孤陋寡闻导致学业荒废。 第三,要会分析材料。对事实论据必须进行分析,揭示事实论据的实质、特征、意义、存在的条件、原因等多方面内容,对论据进行说明或限制,使论据的含意与论点的含意一致, - 7 - 这样才能使论据更好地为作者所持的观点服务。 3.把握散文的基本规范 散文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自由的文体,“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散文的“形”是指散文的外在形式,选用怎样的材料,材料又是怎样组织的,表达方式又是怎样采用的,语言使用得怎样,都可以看作“形”的一类。在一篇散文中,材料常常是“散”的,材料的组织,从表面上看也是“散”的。表达方式上,散文可记叙、可描写、可说明、可议论、可抒情,几种方式交替出现,同样是散的。散文的“神”,是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一篇散文的“神”总是集中、凝聚的。优秀的散文不但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开阔人们的视野,启迪人们的智慧。 (1)题目鲜亮。散文题目忌讳平淡、呆板,要有个性、与众不同,既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的眼球,同时又能够体现文章的内容。一个鲜亮的题目,就是一个极好的得分点。散文题目,有的是场景入题(如《樱桃红了》),有的是感觉入题(如《路是月的痕》),有的呼告(如《茉莉,我爱你》),有的祈祷(如《让双眼更加明亮》),有的比喻(如《给感情一把尺》),有的口语(如《其实阳光也很灿烂》),有的化用成语诗词(如《无边落木》),有的繁复(如《认知请不要屈从于感情亲疏》),有的简洁(如《我爱唐装》)等等。 (2)取材广泛。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篇好的散文,往往不局限于一人、一事、一物、一景,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古论今,比拟象征,由此及彼,挥洒自如。 (3)表达灵活。散文表现形式显得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从表现形式看,它不必像诗歌那样格律化,不必像戏剧那样模式化,只要在一定的思想情感的统率下,把零碎的材料组织成文就行。散文在选材上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在结构上也可以几放几收、舒卷自如。对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几种表达方式也一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有时突出其一,作为重点加以运用;有时几种方式熔为一炉。 (4)富有情趣。散文的本质特征是“情趣”,这是散文的“质”。就像议论文的写作目的是“以理服人”一样,散文也有自己的写作目的,那就是“动人”。衡量一篇散文成败优劣的标准是能否在读者心灵深处引发某种感动或触动,打动人心就是成功,而在这一过程中,情趣起到了关键作用。这里的“情趣”就是“真情实趣”。具体地说,散文就是作者借助文章中的某一形象传递给读者的一种富有积极意义的感悟或启发性的精神暗示,它在语言形式上通常表现为抒情或说理,在内容上可以是作者对某种自然规律、人生现象的顿悟,或是特定状态下对生命之光、生活之理的某种理解,甚至是二者兼而有之。 (5)语言精美。首要的一条是以口语为基础,以书面语(包括古语和欧化语)为点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二、高考作文要快速构建好亮点 高考作文要快速构建好亮点,让抢人眼球的亮点给阅卷者留下美好的印象,是我们在写作高考作文时应竭力追求的目标。 文无亮点,譬若人无优点,怎么能引起别人的好感? 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对作文中的亮点有这样一段极精彩的表述:“总而言之,它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形象的比喻,道出了亮点的意义。 构建亮点,方法很多,兹介绍常见的几种,或许对同学们有所启示。 1.题目设亮点 常言“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能顾盼生辉,闪烁智慧。若说作文是一间房,题目便是一扇窗,要让阅卷人透过这扇小小的窗能略知屋内的情况, - 7 - 并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那么,一个有磁性的题目应具备哪些特点呢?首先是“简”,即文字简约而能涵盖文章的内容;表达简明而不致出现歧解。一般而言,字数以十个字以内为宜。其次是“当”,即用语确当,能准确达意;题体得当,记叙议论各得其题。再次是“新”,即造语新奇,戒陈词滥调;角度新颖,戒落入俗套;形式新异,戒呆面目、死鱼眼。最后是“文”,即讲究一点文学性,增添一点文雅气,如果再能涂染上一点文化色彩,那当然更是求之不得。 具体拟制时,可借鉴下面的一些方法: (1)套用改造旧语。旧语包括名人名言、名著中的句子、歌词诗句等。旧语改造,翻陈出新,题目自然亮丽。如“将爱心进行到底”“忘记或铭记,这是一个问题”“迷人的笑容你有没有”“我笑故我在”“怎一个‘烦’字了得”,这些有点眼熟的题目,怎能不赢得阅卷者的好感? (2)抽象化为形象。抽象的感情、思绪如能以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来就会给人以可触可摸的质感,甚至唤起视觉形象。如“贩卖快乐的人”“握一把苍凉”“友情:小心轻放”“给‘从谏如流’上把锁”“为‘我不能’举行葬礼”,这样的题目不能不令人击节赞叹。 (3)词语巧妙嫁接。借用其他行业或时下流行的用语,与语文学科进行无缝对接,如此拟制出的题目无疑就具备了远缘杂交的奇异优势,是一朵赏心悦目的娇艳之花。如“金钱和快乐如何换算”“青春的内存和接口”“愚蠢指数”“心灵风湿症”“可持续的快乐”,看了这些题目,谁能不颔首称许? (4)错位造成奇崛。把相互矛盾的概念编织到同一题目之中,利用其错位的特征,使之相反相成,造成认知上的反差,从而产生冲击力。如“高尚的欺骗”“有风格的小偷”“完美的错误”“把自己亮在暗处”“种瓜得豆”等,让人一看便心生喜爱。 (5)运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具有增强语言表现力的天然优势,用之于拟题,其效果不言而喻。如“跟假话掰腕子”“嫁给一种生活”(拟人)“垒高自己”(拟物)“微笑是一句世界语”(通感)“网络很浅,孤独很深”(对比)“流行是恶俗的通行证”(比喻),看到这些题目,相信你一定会啧啧称奇。 此外,引用诗句(如“一蓑烟雨任平生”),巧用符号(如“母爱>爱母”“爱心‘SOS’”)等,都是亮化题目的好方法,同学们不妨一试。 2.开头造亮点 古人作文,有“凤头”之说,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强调了开头的重要。 (1)记叙类的文章,开头可渲染情境。比如《我选择你,我的中国》一文这样开篇: 冷月无言!知了在渐凉的夜气中发出最后的一声嘶鸣,扰乱了我逐渐理清的思绪。选择,好难的选择。 清冷的月光、渐凉的夜气、知了的嘶鸣,渲染了一种凄凉静寂的气氛,衬托了“我”烦躁不安的心境,突出了选择的艰难。 (2)也可设置悬念。如《魔镜》这样起笔: 我,小鼻子,小眼睛,脸也很小,天生的一副小人相,但现在我却已经是一市之长了。要问原因嘛——啊,多亏我“捡”到了一面镜子! 小人相的我,一跃而成为市长,成就我的不是才能,不是实干,也不是功德,而是我“捡”到的一面魔镜。这个开头,一下将魔镜的神奇推向了极致,让读者产生了欲罢不能的阅读冲动。 (3)还可采用倒叙。如《毒刺》的“凤头”是: 抚摸着手中的一枚长长的金子弹,他的眼中漾着泪水。多少年来,子弹像毒刺在他心里,悲哀缠绕着他的心,像丝线一般…… - 7 - 这里既有悬念,又分明是在把故事的结果先和盘托出,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他此时此刻的悲哀和泪水,接下去的文字才从头说起,叙述事情的原委,解疑揭谜,以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 当然,还可欲扬先抑,曲径通幽;妙语起笔,奇崛惊人…… 上面谈了记叙类文章几种主要的开头方式,下面说说议论类文章的主要开头方式。 (1)议论类文章,可开门见山。如《我的财富》一文这样落笔: 我的财富是微笑。 一句成段,简洁明快,不拖泥,不带水,单刀直入,鲜明有力。 (2)可用名言引入。如《面向大海》开篇写道: 清代张潮《幽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面对着大海,面对着这片蔚蓝,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为知己呢? 这几句恰当的引用,不仅破了题,而且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品位,将其提升到了一个脱俗的高档次上。 (3)还可以故事引入。如《放飞孩子》,开头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人,他养了一只鹰,后来这鹰逃走了。几天后,在山上发现了鹰的尸体。主人想不出为什么鹰会无缘无故地死。在守林老人的指引下,他剖开鹰腹,才恍然大悟。原来鹰在笼中,养尊处优,竟失去了猎食的能力,腹中空空如也,活活饿死了。 这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蕴含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用它来与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相类比,所要论述的道理不言自明。 3.段落闪亮点 首先,写文章要选好主体段。一般地说,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还是应用文,主体段都应该相对独立,能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 主体段一般由三个层次组成,即起始层、展开层和收束层。起始层一般会点明中心意思,展开层展开话题或阐述中心意思,收束层一般是深化中心意思。 在一个主体段里只能有一个中心意思,不宜把一些不相干的内容放在同一个段落里。 其次,戏剧要有高潮,文章要有亮段。一篇之中如果都是平面化的段落而没有重量级的语段突挺而出振起全篇,虽不能说是写作的失败,起码也是一种遗憾。考场作文就是“选秀”,要使自己一枝独秀,须拿出抓人眼球的真东西来。 (1)或以文采见长。《“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总决赛》中有如下一段绝妙文字: 感情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造就贾生偷香的浪漫,也会招致“安史之乱”的灾患;它既能书写林黛玉葬花的风流,也会造成屈原问天的幽怨。我们只有在看待事物时将公正放在感情之上,用公正的空气托起感情的气球,才能使之飞向更高、更远、更美的蓝天。否则,感情必然会像美丽的毒药,引你走向毁灭与绝望的深渊。 句式上有长有短,用语上有韵有散,修辞上有喻有典,读之朗朗上口,听之美妙悦耳,品之沁人心脾,你不能不为之颔首称赞。 (2)或凭哲理取胜。《幸福排行榜》中有这么一段: 你有没有想过,流泪也是一种幸福,因为还有人值得你为他流泪。被攻击、被妒忌也是一种幸福,因为你有值得被妒忌和攻击的地方。被出卖也是一种幸福,它让你看清楚你的朋友。甚至失望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盼望,才会有失望。 这段文字,巧妙转换思维的角度,从种种“不幸”中看到了令人庆幸的一面,并将其挂靠到幸福上,它所散发出来的哲理光芒让人心有戚戚焉而欣然信服。 (3)或以积淀的丰厚动人。《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中有这样一个精彩的段落: 秦岭说:“世事白云变苍狗,沧海亦会成桑田。看那盛唐之时,谪仙借大块之文章,为长安涂抹出盛世风华。波斯的宝石,映得我五光十色;天竺的经文,照得我光芒熠熠;更有洛阳的牡丹,衬得我是千娇百媚。谁说大山就没有绚丽多姿的青春?” - 7 - 上段文字,不仅文采好,更以其丰厚的文史积淀而折服了阅卷者,这样的文字谁人不爱,如此的华章能不得高分? (4)或凭开阔的视野赢人。《序〈高考杂谈〉》中显示出来的开阔的视野使文章增色不少,试看其中的一段: 当然,“杂”大多在奋斗与竞争时展示其好处,所以“杂物”总能表现勃勃的生命力。大自然中,植物方面,杂草的生命力总强于庄稼,庄稼中最有活力的是五谷杂粮,精粮水稻中最有价值的是杂交品种;动物方面,野生动物中,最长寿的是杂食动物乌龟,家畜中最得力的是马和驴杂交出来的骡子;社会生活方面,人群中最好看最聪明的是混血儿,国家中最先进最发达的是人种最杂的新大陆上的国家,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存留下来的国家,也是因为一直以来众多民族杂处一起,不事纷争,同舟共济。 好一段论“杂”的文字!其鲜明的特色就在于内容驳杂(植物界、动物界、人类社会、国家民族)而能尽归于一(本段的观点),以杂写“杂”。其视野之宽,思维之密,例证之力,令人叫绝。 此外,亮点段还可以形象描绘复活一段历史,细节刻画凸显一种性格,心灵透视揭开一方隐秘,景物描写营造特定气氛…… 4.结尾爆亮点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前者说明结尾之重要,后者表明结尾须有特色。俗气的结尾以直白浅露、意已尽而言未穷为其特征,就像那些三流歌手在一曲让人耳朵备受折磨的演唱之后还赖在台上要掌声一样让人生厌。好的结尾应该是言尽而意隽永,叫人回味、思索、追寻,魂牵而梦萦,产生曲终人不散的效果。 (1)有亮点的结尾,可以使情感升华。同学们熟悉的郁达夫《故都的秋》是这样结尾的: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对秋天的感情,对故都秋的喜爱,至此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以至于作者宁肯用生命作代价去换取,这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情愫啊! (2)也可由哲理生发。《管理=1.75件事》一文收束于极富哲理的议论中: 把简单的事弄复杂,很简单;把复杂的事弄简单,很复杂。 简短的语句,鲜明的对比,道尽了“复杂”与“简单”的关系,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3)还可妙笔点睛。《穷人的风骨》的结尾以极有分量的议论写道: 这个世界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擎自己的灵魂活着的人不多。很多的人常常因为很可怜的一点利益而丢失自己最可宝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猝然跌倒。 恰当的比喻,形象的表达,将风骨之于穷人的意义揭示无遗,振聋发聩,启人深思。 (4)亦可余味悠长。如《英雄》以西楚霸王项羽这个悲剧英雄为题材,集中展示了他悲情谢幕的场景,结尾是这样的: 他倒下了。空无一人的,是他背后的茫茫大地…… 茫茫大地,是他曾率领千军万马征战的人生舞台,也是他悲惨倒下的空阔背景,没有了人马,没有了对手,也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剩下的只有一具渐渐冷却的尸体。这样的收束,言已尽而味隽永,让人为这个刚愎自用的英雄深深地扼腕叹息。 5.文化底蕴露亮点 所谓有文化底蕴,也就是说,要通过你的文章,把你在平时积累下来的文化成果反映出来。一篇有文化底蕴的作文,肯定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从而获得高分。 (1)善引名言或历史故事。即考生在作文中,根据作文主旨,按照一定的线索或顺序,选取较多的较集中的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情,以此显示作者丰厚的文化积淀。这里的“积淀”,是指考生将长期的大量的阅读、思考所积累的素材内化为自己的智慧的一部分, - 7 - 在写作时自然地涌出,贴切地组合。 (2)新解历史故事、人物或经典著作。即考生在作文中,运用文化的眼光,对事物作详细、周密的观察与评判,或者对相应的人和事发表与传统看法一致却又包含个人认识的见解,或者,对相应的人和事发表与传统看法不一致的个人的独特见解。也就是说,对经典著作、传统事物等做出一种比较理性的审视,得出与时俱进的个人的独特见解。 (3)巧借故事新编。即考生在作文中,运用文化的眼光看待社会现实生活,辨别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表达作者的爱与憎、褒与贬,也就是要表达考生自己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独特见解。这一点与上一点不同:上一点侧重在对“历史故事、人物或经典著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是就事论事;这一点是对“社会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观点,只不过是用传统的历史的文化观点来审视“社会现实生活”,褒扬好人好事,鞭挞恶人恶事。因此,考生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运用理性去评判,借以使人警醒。这类作文更多的是带有批判性。 (4)巧选句式,善用修辞。即考生在作文中,要注意句式的变化,注意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的灵活搭配,语言就会变化多姿,产生一种特殊的美。同时,还要善于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会使山上的石头唱歌,山下的流水动情;会使花草倾诉心中的秘密,枯枝败叶讲述生命的真谛;它可以百川汇海,激情澎湃;也可以轻风拂琴,嘤嘤成韵。注意,不同的修辞格有不同的作用。如写人状物,多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和夸张,析事论理则多用排比、设问和反问。巧选句式,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会增强文章的审美含量和文化内涵。 (5)妙语连珠,凸现睿智哲理。即考生在作文中,语言文句要做到“有意蕴”。也就是要做到语句内涵丰富、深刻,且言近旨远,意味深长,富于暗示性、启发性和感染力,即“意不浅露”“言有尽而意无穷”。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要写哲理句。哲理句,内涵丰厚,点题明旨,精辟蕴藉,启发人们深入思考,令人遐思迩想,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怎样写哲理句呢?或者说怎样使文章具有哲理意蕴呢?其基本方法就是,以辩证法态度和人文精神,通过写景状物、写人叙事,哪怕是平平淡淡的事情、普普通通的人物、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来反映考生对事物的某种态度、体验和情感。 6.个性色彩显亮点 就个性色彩而言,为使高考作文获得高分,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情感求实。写作是生活的反映,是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我们要写最熟悉的东西,要写那些打动过我们心灵的东西。心灵,只有经历过颠簸与震荡才能成熟;文章只有渗透着泪与笑才会获得真的生命。 (2)自我求真。温家宝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时说过,人能做到“真实、真情、真挚、真切,境界就会不一样,我可能回答不好大家的问题,但我敢说实话”。有不少个人日记、书信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也与这种纯真袒露的自我意识有很大的关系。 (3)立意求新。森林中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大海上没有两朵毫厘不差的浪花,人海中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个性化作文,重在思维的独特个性。个性思维,体现在立意新颖,而不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更不是按图索骥,依葫芦画瓢。 (4)文体求变。现在高考对作文的文体要求比较宽松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个性化作文的发展。传统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类已经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和作文个性的发展要求。童话、寓言、散文诗,杂文、诗歌、短篇小说,甚至文言文、就诊报告等都登上了大雅之堂,给学生张扬作文的个性提供了日益广阔的舞台。这是考生之幸,也是作文个性化之幸! (5)语言求活。生动活泼的语言会让作文穿上一件美丽的旗袍,是思维、情感、自我流露的外在载体。这种语言,首先它是生活的,平易自然,如行云流水,飘然无序, - 7 - 舒卷自如。其次它是新鲜的,方言、流行语、外来词,或典雅,或俚俗,都可口、可耳、可心,它还是美丽的,不脏,不乱,不恶,不涩,不伪,不空。 判定作文是否“有个性色彩”,有如下原则:“有个性色彩”,不苛求作文全方位的优秀,而是强调它能侧重某一方面的突出,或语言个性化,或结构个性化,或技巧个性化,或立意个性化,等等;“个性色彩”,不等同于作家的“风格”,即测量作文“个性”的标准不应当过高;文体观念差、语言不规范、结构随意性大、主旨混乱等现象,不能认定为“有个性色彩”。 总之,考场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颗“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与高分彻底“绝缘”了。高考作文无法亮一片,也要设法亮一点。前面所说的亮点,主要是就作文整体而言的,作为文章的亮点,还可以是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可以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好句,可以是一个用得很有匠心的词语,甚至可以是一个别具风采的标点符号……对多数同学而言,在高考作文中竭力营造好亮点,这样才能走出平庸,使自己的心织笔耕之作绽放光彩。 - 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