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一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一语文试题

重庆八中高2020级高三(下)考前强化训练一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各种人类文明资源的共同滋养。其中,“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 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敦煌在千年左右的古丝绸之路文明史上成为多种文明形态接触、交流的大都会,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敦煌文化特殊的表达形态。敦煌文化更多的是在与其他文明形态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相比较而言,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类型较为封闭,而敦煌文化是在开放的前沿和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波斯文化直接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具有地域性,而且具有世界性,是一种更具国际比较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敦煌文化骨子里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有学者把敦煌文化排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敦煌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文明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 敦煌文化特殊的形成方式使其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敦煌文化既有古今中外思想精华的汇通融合,又保持了各种文化类型自身的独立性,又兼容了不同文化类型各自的合理性。‎ ‎“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特殊表达。“和而不同”意味着承认存在差异和矛盾,追求多样性的统一,反对无差别的同一。“和而不同”提倡多元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中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它不仅是理解中国古代学术派别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也是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关系的基本精神。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敦煌文化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通而不统”的精神,更深刻、更广泛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胸怀。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精神作为哲学底蕴,才造就了辉煌的敦煌文化,而这一精神与“和而不同”共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精神资源。‎ 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希望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但是中国也绝不希望用中国这套把世界统一起来,同时也不相信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文明有这样的能力将有上万年文明史、70多亿人的世界统一起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和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差异性,世界需要的就是“通而不统”的文化精神。‎ 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其延续不断的“基因密码”就是“和而不同”“通而不统”的精神。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一“基因密码”必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文化支撑。‎ ‎(摘编自范鹏《“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敦煌文化具有特殊的表达形态,主要因为敦煌曾处于古丝绸之路这个特殊的地理 位置。‎ B.有学者把敦煌文化排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因为他们不认可“通而不统”的敦煌 精神。‎ C.“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另一种表达,此二者都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关键因素。‎ D.自从有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世界上各种文明都可以借此来解决各种冲突和矛 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背景下阐述“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更具有现实 意义。‎ B.文章通过与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的鲜明对比,论证了敦煌文化具有世界性这一特点。‎ C.作者从敦煌文化的形成切入,论述了其具有“通而不统”特点的原因,并阐释了其 特点。‎ D.文章论述了“通而不统”与“和而不同”的异同,突出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 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敦煌文化形成于开放的文化环境,从而具有了世界性,说明越开放越能造就优秀的 文化。‎ B.有世界性特点的敦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认为它不属于中国文化的观点很 偏狭。‎ C.敦煌文化如果不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那么它就可能会被外来文明如佛教文化 异化。‎ D.相较于其他中华传统文化,作者认为兼具独立性和兼容性的敦煌文化更具国际比较 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5年来,我国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了4%以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目前,我国仍有3000万左右的农村贫困人口,下一阶段的任务仍很艰巨。要确保实现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攻克深度贫困堡垒,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准”和“实”上下功夫,确保脱贫攻坚目标顺利实现。‎ ‎(摘编自曾国安、李伟航《精准扶贫要在“准”和“实”上下功夫》,《经济日报》‎2018年9月20日)‎ 材料二:(柱状图左边数字的单位是:人,右边数字是百分比。)‎ 材料三:‎ 农业生产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和困难,通过哪些途径来解决困难,保证农民的收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说:“调查数据主要反映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业生产缺资金、货款难。解决资金缺乏的难题,应该建立一个多渠道、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投融资机制,通过财政资金,广泛引导国内外的民间资本参与到农业、农村的发展中来。二是没有好的品牌,农产品价格上不来。从品牌发展的角度看,现在中央已经在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名优的品牌能够获得较高的价格,使农民能够收入更多。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监管不严,很多冒牌、贴牌的农产品很流行,包括五常大米、阳澄湖大闸蟹、西湖龙井等,这些冒牌、贴牌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品牌兴农战略’的实施,必须要加强监管。三是缺乏一个稳定的机制,来确保农民的收入增长。建立一个稳定的机制,确保农民收入的增长。比如通过订单农业,减少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农产品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通过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扩大农业的保险面,提高保险的赔付率,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摘编自《谁在种地?农民种地有哪些后顾之忧?》)‎ 材料四:‎ 如今,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响应“互联网+”政策,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各个行业,尤其是像农业这样相对落后的传统行业,借助互联网之力实现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变革成为可能。近年来,互联网农业正在蓬勃兴起。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结合,加速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实现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这是传统行业与新思维的碰撞,更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互联网+农业”不仅推进了农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节省了人力成本,同时提高了品质控制能力,增强了自然风险抗击能力,更是打开了农产品销售的空间。互联网助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销售领域,带动农业走出困境,创新产供销模式,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摘编自《“互联网+农业”的六种实现途径》)‎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图表显示“农产品价格下跌”一项的选择比例是78%,可见这是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最普遍的困难,需要稳定的机制保证农民收益。‎ B.掌握市场信息很重要,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农民对信息技术也有一定了解,掌握市场动态已经不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困难。‎ C.资金周转问题已经不是农业生产中多数农民遇到的主要问题,而专家认识却与之相反,可见专家的认识不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D.图表显示,“雇工难”和“其他”两项的选择比例较低,但是选择比例低,并不意味着困难可以忽略,所以这两项同样也应引起注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实现3000万左右的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是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下一阶段的目标,也是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 B.农业生产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和困难,因而降低风险、解决困难,是保证农民收益的关键,也是促进农业发展、维持农村稳定的关键。‎ C.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是传统行业与新思维的碰撞,更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促使相对落后的农业借助互联网实现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变革。‎ D. “互联网+农业”推进了农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提升了品控能力,更是加速了农产品销售,让农业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6.从文章中看,农产品销售方面遇到了哪些问题?文章提供了哪些相应的对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航船中的文明 朱自清 绍兴到西兴本有汽油船。我因急于来杭,所以不顾亲戚们的坚留和劝说(他们说航船里是很苦的),毅然决然的于下午六时左右上了船。有了“物质文明”的汽油船,却又有“精神文明”的航船,使我们徘徊其间,左右顾而乐之,真是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幸福了!‎ 航船中的乘客大都是小商人,满船没有一个士大夫。我区区或者可充个数儿——因为我曾读过几年书,又忝为大夫之后——但也是例外之例外!真的,那班士大夫到哪里去了呢?这不消说得,都到了轮船里去了!士大夫虽也擎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但竟为那物质文明的孙儿、满身洋油气的小玩意儿骗得定定的,忍心害理地撇了那老相好。于是航船虽然照常行驶,而光彩已减少许多!这确是一件可以慨叹的事;而“国粹将亡”‎ 的呼声,似也不是徒然的了。呜呼,是谁之咎欤?‎ 既然来到这“精神文明”的航船里,正可将船里的精神文明考察一番,才不虚此一行。但从哪里下手呢?这可有些为难,踌躇之间,恰好来了一个女人——我说“来了”,仿佛亲眼看见,而孰知不然;我知道她“来了”,是在听见她尖锐的语音的时候。至于她的面貌,我至今还没有看见呢。这第一要怪我的近视眼,第二要怪那袭人的暮色,第三要怪——哼——要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女人坐在前面,男人坐在后面;那女人离我至少有两丈远,所以便不可见其脸了。且慢,这样左怪右怪,“其词若有憾焉”,你们或者猜想那女人怎样美呢。而孰知又大大的不然!我也曾“约略的”看来,都是乡下的黄面婆而已。至于尖锐的语音,那是少年的妇女所常有的,倒也不足为奇。然而这一次,那来了的女人的尖锐的语音竟致劳动区区的执笔者,却又另有缘故。在那语音里,表示出对于航船里精神文明的抗议;她说,“男人女人都是人!”她要坐到后面来(因前面太挤,实无他故,合并声明),而航船里的“规矩”是不许的。船家拦住她,她仗着她不是姑娘了,便老了脸皮,大着胆子,慢慢地说了那句话。她随即坐在原处,而“批评家”的议论繁然了。一个船家在船沿上走着,随便地说,“男人女人都是人,是的,不错。做秤钩的也是铁,做秤锤的也是铁,做铁锚的也是铁,都是铁呀!”这一段批评大约十分巧妙,说出诸位“批评家”所要说的,于是众喙都息,这便成了定论。至于那女人,事实上早已坐下了;“孤掌难鸣”,或者她饱饫了诸位“批评家”的宏论,也不要鸣了罢。‎ ‎“祸不单行”,凑巧又来了一个女人。她是带着男人来的——呀,带着男人!正是,所以才“祸不单行”呀!——说得满口好绍兴的杭州话,在黑暗里隐隐露着一张白脸,带着五六分城市气。‎ 船家照他们的“规矩”,要将这一对儿生剌剌的分开。男人不好意思做声,女的却抢着说,“我们是‘一堆生’的!”太亲热的字眼,竟在“规规矩矩的”航船里说了!于是船家命令地嚷道:“我们有我们的规矩,不管你‘一堆生’、不‘一堆生’的!”大家都微笑了。‎ 有的沉吟地说:“一堆生的?”有的惊奇地说:“一‘堆’生的!”有的嘲讽地说:“哼,一堆生的!”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妇者,服也”,这原是她的本行呀。只看她毫不置辩,毫不懊恼,还是若无其事的和人攀谈,便知她确乎是“服也”了。这不能不感谢船家和乘客诸公“卫道”之功;而论功行赏,船家尤当首屈一指。‎ 呜呼,可以风矣!‎ ‎ ‎‎1924年5月3日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写“我”“毅然决然的于下午六时左右上了船”,凸显了“我”来杭心情的急迫,也暗示了航船为“士大夫”所不屑的现实。‎ B.文章写当时有“物质文明”的汽油船,也有“精神文明”的航船,暗示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交融的时代背景,有利于表现主题。‎ C.船家对女人“男人女人都是人”的说法,有一段“十分巧妙”、生动形象的批评,这段批评突出了船家自作聪明、好管闲事的性格特点。‎ D.本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叙议结合中显出生动活泼、幽默讽刺的语言表达效果。‎ ‎8.面对两个女人提出“男女混坐”的要求,航船里的人们有哪些表现?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 ‎9.文章以“航船中的文明”为题,意味深长,请简要探究其内涵。(6分)‎ 二、 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东垣老人李君,讳杲,字明之。其先世居真定,富于金财。君之冲也,异于群儿。及长,忠信笃敬,慎交游,与人相接,无戏言。衢间众人以为欢洽处,足迹未尝到,盖天性然也。以乡豪接待国使,府尹闻其妙龄有守也,讽妓强之酒,不得辞,稍饮,遂大吐而出。其自爱如此。受《论语》《孟子》于王内翰从之,受《春秋》于冯内翰叔献。宅有隙地,建书院,延待儒士。或不给者,尽周之。‎ 母王氏寝疾,命里中数医拯之。温凉寒热,其说异同,百药备尝,以水济水,竟莫知为何证而毙。君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有愿曰:“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闻易水洁古老人张君元素医名天下,捐金帛诣之。学数年,尽得其方。进纳得官,监济源税。彼中民感时行疫疠医工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出己见妄下之不效复下之比比至死。医不以为过,病家不以为非。君独恻然于心,废寝食,循流讨源,察标求本,制一方,与服之,乃效。特刻之于木,揭于耳目聚集之地,用之者无不效,时人多之。‎ 君初不以医为名,人亦不知君之深于医也。君避兵汴梁,遂以医游公卿间,其明效大验,具载别书。一日,谓友人周都运德父曰:“吾老,欲遗传后世,艰其人,奈何?”德父曰:“廉台罗天益谦父,性行敦朴,尝恨所业未精,有志于学,君欲传道,斯人其可也。”他日,偕往拜之。君一见曰:“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谦父曰:“亦传道耳。”遂就学。日用饮食,仰给于君。学三年,嘉其久而不倦也,予之白金二十两,曰:“吾知汝活计甚难,恐汝动心,半途而止,可以此给妻子。”谦父力辞不受。君曰:“吾大者不惜,何吝乎细?汝勿复辞。”临终,平日所著书检勘卷帙,以类相从,列于几前,嘱谦父曰:“此书付汝,非为李明之、罗谦父,盖为天下后世,慎勿湮没,推而行之。”君殁,迨今十有七年,谦父言犹在耳,念之益新。噫嘻!君之学,知所托矣。‎ ‎ ——节选自《医史·东垣老人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彼中民感时行疫疠/医工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出己见/妄下之/不效/复下之比比/至死/‎ B.彼中民感时行疫疠/医工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出己见/妄下之/不效/复下之/比比至死/‎ C.彼中民感时行疫疠/医工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出己见妄/下之/不效/复下之/比比至死/‎ D.彼中民感时行疫疠/医工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出己见/妄下之/不效/复下之/比比至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在古代称他人可表尊称,如本文称李东垣为“李君”;还可以指对先祖、父母的敬称,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家君作宰”。‎ B.讳,古代有避名讳之俗,此俗专用于称死后的君主、尊长的名字。在名前称讳,以示尊敬。如《后汉书》载道“世祖光武皇帝讳秀”。‎ C.《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论语》一起被南宋的朱熹列为“四书”。‎ D.进纳,古时有些朝代允许子民交纳钱粮以买取官爵。此制虽曾经遭到过质疑与批评,但在古代社会却经常能见其踪迹,宋代尤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东垣为人慷慨,爱才惜才。他建书院接待儒士,周济那些不能自给者。后来给予生活困难的谦父二十金,并表示即使给再多钱财也不吝惜。‎ B.李东垣坚守操守,自持自爱。乡邻认为欢娱惬意之处,他从来不去。在接待国使的宴席上,府尹暗示歌妓劝酒,结果他饮酒少许便大吐离席。‎ C.李东垣医人传道,师德高尚。为将所学托付后世,他亲自拜访罗谦父。在得知谦父是为传道而求学后,他便将自己所学传授给谦父,直至离世。‎ D.李东垣勤奋好学、医术精湛。他曾因母亲死于不明之症而立志学医,弥补过错。几年后学成回乡,为家乡流行的疫疠研究出了很有效的药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温凉寒热,其说异同,百药备尝,以水济水,竟莫知为何证而毙。‎ 译文: ‎ ‎(2)特刻之于木,揭于耳目聚集之地,用之者无不效,时人多之。‎ ‎ 译文: ‎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14-15题。‎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1938年11月17日 ‎14.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与古代诗歌中具有传统审美意蕴的杜鹃、鹧鸪不同,是作者原创的带有自己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 B.生前“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写实和象征的交织中,贯注的是“鸟”对土地深沉且执著的爱。‎ C.全诗视角巧妙转换,另辟新境。抒情视角从第一节想象的鸟儿的视角转换为第二节实写的“我”的视角,情感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D.全诗表现出“忧郁”的情感特色,这种“忧郁”源自抗战初期民族的苦难,格外感人,遗憾的是,结尾直抒胸臆,诗味稍显不足。‎ ‎15.鸟儿歌唱的对象有:土地,河流,风,黎明。诗人借助这四个有象征义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种抒情方式。(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 , ”两句写出了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我却还是被无情贬黜的处境。‎ ‎(2)《曹刿论战》中曹刿判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 ”。‎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人之所以愈益圣明是因为他们“ ”,而普通人则相反,是因为他们“ ”。‎ 三、语言文字的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要问美是什么,首先得注意“美”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 从字源学看,《说文解字》里有“羊大则美”,意思是羊长得很肥大就“美”。这说明,美与感性存在,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有直接关系(包括好吃)。‎ 另一 种看法是羊人为美。从原始艺术、图腾舞蹈的材料看,人带着羊头跳舞才是“美”字的起源,“美”字、“舞”字与“巫”字,最早是同一个字。这说明,“美”与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有关,有某种社会含义在内。‎ 如果把“羊大则美”和“羊人为美”统一起来,就可看出:一方面“美”是物质的感性存在,与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直接相关;另一方面“美”又有社会的意义和内容,与人的群体和理性相连。( )‎ 在日常生活中,“美”字更多是用来指使你产生审美愉快的事物、对象。由于中国传统经常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使“美”这个词泛化了。它并不能完全等于英文的“beauty”,而经常可以等同于一切肯定性的审美对象,诸如:秋天的月色、李白的诗歌、古老的文物……就是说,把凡是能够使人得到审美愉快的欣赏对象就都叫“美”。‎ ‎17.文中句子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要问美是什么,首先得注意“美”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 B.这说明,美与感性存在,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有直接关系(包括好吃)。‎ C.一方面“美”是物质的感性存在,与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直接相关;另一方面“美”又有社会的意义和内容,与人的群体和理性相连。‎ D.它并不能完全等于英文的“beauty”,而经常可以等同于一切肯定性的审美对象,诸如:秋天的月色、李白的诗歌、古老的文物……‎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后无语病且适合放入原文的一项是(3分)‎ A.由于中国传统经常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使“美”这个词同化了。‎ B.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经常都叫“美”, 使“美”这个词泛化了。‎ C.由于中国传统经常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美”这个词被泛化了。‎ D.中国传统经常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使“美”这个词泛化了。‎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两种对“美”字来源的解释有个共同趋向,都说明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 B.说明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从两种对“美”字来源的解释就可以看出。‎ C.这两种对“美”字来源的解释有个共同趋向,都说明人的存在,离不开美的存在。‎ D.说明人的存在,离不开美的存在,从两种对“美”字来源的解释就可以看出。‎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为 ① ,‎4月4日,我国举行了全国性哀悼活动。“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新冠肺炎疫情的本土传播基本被阻断,我们得以穿过凛冬,再次拥抱春日的暖阳。 ② ,他们是用生命守护家园的烈士,他们是不幸被病毒感染去世的同胞。“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当鸣笛声与防空警报在城市与乡村的上空响起时,当泪水流过朝向半旗的脸庞时,逝者将安息, ③ 。‎ ‎21.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下定义。(不超过45字)(5分)‎ 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部炎症,WHO将本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nCoV。‎ ②临床症状:有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 ③饮食建议:均衡饮食,高蛋白饮食,多饮水,肉类和蛋类煮熟煮透后食用。‎ ④诊断:依据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⑤治愈性:早发现、早治疗,多数患者可治愈;少数患者病情危重,有一定病死率。‎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  生活不能缺少美,“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很难想象,如果一个人没有美育的熏陶,一个社会没有诸如音乐、绘画、文学、戏剧、诗歌等艺术的支撑,将是什么样的情景。可是在现实中,美育却遭遇不少尴尬:有些家长迫于孩子的学业压力,只能让美育靠边站;有些学生参加艺术培训班,是为了升学加分走捷径;有些学校任意挤占美育课程时间,美育课变成少数特长生的必修课。对此,教育部门准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代表的意见,再做决策。‎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重庆八中高2020级考前强化训练一答案 ‎1.C ‎【解析】 C项,原文“‘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特殊表达”,说明二者只是表达形式的不同,本质上是一体。A项,“敦煌在千年左右的古丝绸之路文明史上成为多种文明形态接触、交流的大都会”不能仅仅理解为“特殊的地理位置”B项,“这是因为他们不认可‘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于文无据,原文是说“有学者把敦煌文化排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并未提及他们不认同的原因。D项,“借此解决各种冲突和矛盾”说法绝对。依据“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希望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但是中国也绝不希望用中国这套把世界统一起来”可知,中国只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但并不认为中国智慧可以解决一切矛盾和冲突。‎ ‎2.D ‎【解析】“异同”错,只论述了相同点。‎ ‎3.A ‎【解析】A项,“说明越开放越能造就优秀的文化”属于过度解读。‎ ‎4.C ‎【解析】“专家的认识不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不对。因为两者调查的背景不一样。‎ ‎5.D ‎【解析】原文是“打开了销售的空间”,指数量或者距离,但加速不一定,如果定价不合理等还是不能加速销售。‎ ‎6.答案 ①问题:市场信息不通畅、农产品销售困难。对策:利用互联网助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②问题:没有好品牌,农产品价格上不去;冒牌、贴牌农产品很流行。对策: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加强监管,打击冒牌、贴牌行为。‎ ③问题: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对策:建立稳定机制,实施订单农业,完善农业保险。(每点2分)‎ ‎7.C ‎【解析】“突出了船家自作聪明、好管闲事的性格”,错。船家代表作者批判的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作者突出的是船家封建卫道的特质。 ‎ ‎8.答案 ‎①船家之类的人:制止,批评,讥讽。 体现了他们保守卫道、封建落后的心态。‎ ‎②与妇女同来的男子所代表的沉默者:默不作声。体现了他们麻木软弱的心态。‎ ‎③“我”:考察、反思。体现了“我”对女子们合理需求、平等观念的认同,对保守思想的批判。‎ ‎9.答案 ‎①指航船上“男女分坐”这种旧规矩所代表的封建落后思想,含讽刺意味。‎ ‎②指航船上两个女人言行中表现出的平等、自由观念。‎ ‎③指当时的士大夫对中国传统“精神文明”与西方“物质文明”带有虚伪性的取舍,含讽刺意味。‎ ‎10.D ‎11.B ‎【解析】避名讳不仅仅是对已逝之人,对在世的君主、尊长也要避名讳。‎ ‎12.B ‎【解析】A项“吾大者不惜,何吝乎细?”中“大者”并非指更多的钱,而是指自己所学;C项他并未亲自拜访罗谦父,而是朋友带罗谦父来拜访他;D项研究出治疗时疫的方子并非在回乡后、在家乡,而是在济源为官时。‎ ‎13.答案 ‎(1)是用温药还是用凉药,是用寒药还是用热药,那些医生的说法各不相同,所有的药都尝遍了,不过是用滋补的药来滋阴罢了(成语“以水济水”,比喻毫无作用,此处也可翻译为“毫无作用”),最终没有人知道王氏因为什么病而去世。(“异同”“备”“以水济水”“竟”“证”)‎ (2) 李先生特意让人把这个方子雕刻在木版上,公布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凡用了这个方子的人没有不取得疗效的。当时的人赞美他。(“特”“刻”“揭”“耳目”“效”“多”)‎ ‎14.D ‎【解析】“结尾直抒胸臆,诗味稍显不足。”评价错误!直接抒情也有诗味!‎ ‎15.答案 ①“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遭受深重苦难的祖国,表达了诗人在祖国遭遇苦难时的沉痛之情。‎ ②“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强烈的愤怒和不屈的反抗精神,表达了作者目睹人们反抗后的振奋和激动心情。‎ ③“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美好光明的胜利,表达了作者对光明未来的向往希冀。‎ ‎16.(1)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3)((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17.B ‎ ‎【解析】“(包括好吃)”应该放在“感性需要”后面。‎ ‎18.C ‎ ‎【解析】A项,“由于”和“使”带来残缺主语 ,“同化”用词错误;B项,“经常”位置不对,多层状语语序不当;D项,主语与后面句子的主语“美”没有保持一致性。‎ ‎19.A ‎ ‎【解析】B项,先说结论,与上文连接不紧凑。C项,“这两种……”与上文连接紧凑,但“说明人的存在,离不开美的存在”结论关系不正确,应强调“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D项,先说结论,与上文连接不紧凑,结论关系也不正确。故选A。‎ ‎20.答案 ①“表达对疫情中去世的烈士和同胞的深切哀悼”(呼应后文,“烈士”“同胞”均写到的给1分,“表达哀悼”给1分)‎ ②“然而他们却永远留在了冬天”或者“然而他们却没有走进春天”(转折1分;内容1分,主语要与后文“他们”保持一致,内容要呼应“春天”“冬天”)‎ ③而生者将在哀悼中积蓄继续前行的力量。(主语是“生者”或“我们”1分;写出与“安息”相反,与“积蓄继续前行的力量”相似的表达,1分)‎ ‎21.答案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种概念)是(“是”字句1分)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而导致的(1分)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甚至呼吸困难症状的(1分)可治愈(1分)但有一定死亡率(1分)的肺部炎症(临近属概念)。(此答案含标点共60个字。如果写入了③④的信息,不扣分;如果不是单句,得零分;如果不是“是字句”,得零分;如果语序不当,扣1分)‎ ‎【解析】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下定义三部曲:(1)梳理主干(找出主谓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肺部炎症)‎ ‎(2)添加枝叶(种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和其他肺炎的本质区别)‎ ‎(3)调整整合(按照语言逻辑顺序有效排列,不要有语病)‎ 经过梳理,我们会发现,③④属于无用信息,不是主要的内容,我们可以删除掉。①②⑤是重要信息,我们需要进行整理加工,最后得出正确答案。不过,为了得满分,我们要求你们在字数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多地写“点”。‎ 22. 按照高考标准评分 附文言文翻译:‎ 东垣老人李先生,名杲,字明之。他的祖先世代住在真定路,家里非常富裕。李先生幼年的时候,就跟一般的儿童很不相同。等到长大以后,为人忠诚守信、厚重端庄,对结交朋友的事情非常慎重,跟人相处的时候,没有戏言。街区里的众人认为欢乐惬意的地方,他的足迹从来不曾到过,因为他的天性就是这样。有一次,他以地方豪绅的身份接待南宋使节,府里的长官听说他年纪轻轻便很有操守,就用话暗示歌妓勉强他饮酒,他推辞不过,稍微饮了一点酒,就大吐着退席而出。他就是像这样地自爱。跟从翰林王从之学习了《论语》和《孟子》,又跟从翰林冯叔献学习了《春秋》。他家的宅院内有一片空地,他就在那里建造了一座书院,用以接待儒士。有的儒士生计艰难,他会尽力周济他们。‎ 李先生的母亲王氏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让乡里的数名医生救治她。是用温药还是用凉药,是用寒药还是用热药,那些医生的说法各不相同,所有的药都尝遍了,不过是用滋补的药来滋阴罢了(或毫无用处),最终没有人知道王氏因为什么病而去世。李先生为因不懂医术而失去了他的母亲十分痛心哀伤,立下誓愿说:“如果遇到了良医,我一定要跟他努力学习来弥补我的过错。” 听说易水县的洁古老人张元素先生(张元素,字洁古)‎ ‎,医术闻名天下,他就带着金银绸缎去拜见他。学了几年后,全部学到了他的医术。后来向朝廷捐献钱粮买到了一个官职,主管济源县的税务。那里的百姓感染上了当时流行的瘟疫。医生们查遍了医书,没有跟这种病对症的方子,就根据自己的见解,胡乱地给病人泻下(泻下,中医治疗法,通过泻下大便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泻下药,中医名词,凡是通利大便的药物就叫做泻下药),不见有效时,就继续给病人泻下,以致病人接连不断地死亡。医生和病人家属也都不认为这样不对。唯独李先生在心中深感哀痛,于是废寝忘食地依据病变探讨病因,分析症状探求病根,创制了一个方子,给病人们服下它后,就取得了疗效。李先生特意让人把这个方子雕刻在木版上,公布在过往行人聚集的地方,凡用了这个方子的人没有不取得疗效的,当时的人赞美他。‎ 李先生当初并不是因为医术而出名的,人们也不知道李先生在医学上造诣很深。李先生为了躲避战乱到了汴梁,于是凭着医术在达官贵人之间进行交往。他治病上取得明显而又良好疗效的事迹,全都记载在别的书中。有一天,对友人周都运德父(姓周,名都运,字德父)说:“我老了,想把医术传给后世,深感寻找合适的人选很艰难,怎么办呢?”周德父说:“廉台县的罗天益谦父,品行敦厚朴实,曾经为学业不精而感到遗憾,有志于继续学习。您想要传授医道,这个人大概可以的。”后来有一天,周德父带着罗谦父一起去拜见李先生,李先生一见到罗谦父就问道:“你来学习是为了做赚钱的医生呢?还是为了做继承和发扬医学的医生呢?”罗谦父说:“只是继承和发扬医学而已。”于是就跟着李先生开始学习。罗谦父的日常费用和饮食,都是靠李先生提供的。学了三年后,李先生赞赏他能长期坚持而且不知疲倦,送给他二十两银子,说:“我知道你生计艰难,担心你意志动摇,半途而废,可以用这些银子来供养你的妻子儿女。”罗谦父坚决推辞,不愿接受。李先生说:“我把大的医道尚且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你,哪里会吝惜这小小的钱财呢?你不要再推辞了。”李先生临终的时候,把平常所写的书都校勘好,按照类别罗列起来,摆在书案上面,嘱咐罗谦父说:“这些书交给你,不是为了我李明之、你罗谦父,而是为了天下后世的人们。你不要让它淹没失传了,要推广并使它流传下去。”李先生去世,到现在已十七年了,罗谦父说起来感到李先生的话仍然就象在耳边一样,回想起来更觉清新。啊!先生的学术,可知的确是得到了依托继承的人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