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9届广西桂林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广西桂林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桂林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段考 语文科试卷 ‎ 命题人:黄文红 审题人:杨生春 考试时间2017.11.22‎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考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当全国人民都在纪念抗日英雄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却有一种不良的文化现象屡屡发生,这就是英雄叙事的扭曲问题。比如,大量抗战“雷剧”“神剧”涌现,将严肃的抗战历史娱乐化;有人对抗战中的英雄人物进行解构乃至重构,试图颠覆或终结相关英雄的经典形象。‎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全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一些错误的英雄叙事借助新媒介,传播范围更广,受众更多,产生了更加恶劣的影响。比如,近年来互联上出现了不少诋毁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的各种扭曲的“英雄叙事”。媒体把这类叙事的“主体”命名为“凿船党”,并表达了对他们的警惕:“他们每天寻寻觅觅,看见正面的东西就上去凿几下子,而且每每有所斩获,用着放大镜在英雄身上发现了一些瑕疵,他们便极力将其放大。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开始坍塌。”与此同时,一些抗战题材影视剧不顾历史本真,肆意将爱情、悬疑、性感、时尚等元素塞进来,这种做法是对英雄形象的亵渎,以至连普通观众对“手撕鬼子”之类不靠谱的剧情都忍无可忍。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这些影视剧经由电视、电影、互联等媒介渠道得以在更大范围传播开来。伴随着上述种种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濡染,这种不着边际的“英雄叙事”对成千上万的普通观众——尤其是对年轻人贻害不小。抹黑恶搞英雄形象,导致英雄形象扭曲,既伤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也恶劣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这种错误的英雄叙事,既具有明显的隐喻性特征——‎ 它隐喻了当下有些人存在着虚无化的价值取向和戏谑化的政治取向,也具有另一种特征——扭曲的生活化叙事:传统的英雄叙事在本质上是传奇性的叙事,近年来由传奇性叙事向生活化叙事的转变,有人刻意对英雄人物进行解构甚至污蔑。‎ 新媒介环境下,扭曲的英雄叙事的出现有着诸多原因。首先,新媒介的技术特性,对英雄叙事的变迁乃至扭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新媒介为英雄叙事提供了相应的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也被“凿船党”们纳为其建构与传播“英雄叙事”的重要平台。进而,英雄形象的崇高性与非功利性被消解,并呈现出融合世俗、迎合消费的特征。其次,络推动了众多思潮的传播,一些非主流思潮成为扭曲的英雄叙事得以展开的思想土壤。一些人站在人民群众利益和情感的对立面,利用络上的社区、微博、微信等媒介,散播包括其“英雄叙事”在内的种种言论,挑衅人们的传统信仰,鼓吹错误的价值观。在这种思想土壤之上,“凿船党”们进行“英雄叙事”,是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所谓“策略”而已。再次,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双向互动的“微时代”,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助推了英雄叙事的扭曲现象。‎ 作为国人精神图腾的英雄形象,体现了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精神,不应被扭曲的英雄叙事所游戏化、娱乐化,而应成为国人的精神塔基。面对扭曲的英雄叙事及其危害,我们不可漠视,要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价值立场。‎ ‎(改编自2015《光明日报》,丁松虎《英雄叙事的扭曲与纠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量抗战“雷剧”“神剧”涌现以及有人试图颠覆或终结抗战中的英雄人物的经典形象,这都属于英雄叙事的扭曲问题。‎ B.“凿船党”们借助“三微一端”等新媒介将一些错误的英雄叙事传播的范围更广,受众更多,产生了更加恶劣的影响。‎ C.一些抗战题材影视剧出现“手撕鬼子”之类不靠谱的剧情,是因为创作者在剧中加入了许多爱情、悬疑、性感、时尚等元素。‎ D.不着边际的“英雄叙事”,抹黑恶搞英雄形象,既伤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也恶劣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错误的“英雄叙事”反映了有些人错误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取向,也反映了英雄叙事文本由传奇性叙事向扭曲的生活化叙事的转变。‎ B.英雄形象被一些人解构甚至污蔑,从而他们的崇高性与非功利性被消解,并呈现出融合世俗、迎合消费的特征。‎ C.“凿船党”们为达到扭曲“英雄叙事”的目的,采取的是利用络上的社区、微博、微信等媒介传播的策略。‎ D.英雄形象是国人的精神图腾和精神塔基,体现了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精神,不应被扭曲的英雄叙事所游戏化、娱乐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当全国人民纪念抗日英雄时,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人站在人民群众利益和情感的对立面,挑衅人们的传统信仰,鼓吹错误的价值观。‎ B.英雄人物身上可能存在一些瑕疵,但是“凿船党”们发现这些瑕疵后,把这些瑕疵极力放大,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慢慢坍塌。‎ C.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双向互动的“微时代”,助推了英雄叙事的扭曲现象,加强对微博、微信的监管能一定程度上遏制这种现象。‎ D.我们面对扭曲的英雄叙事及其危害不能漠视,只要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价值立场,就能防止扭曲的英雄叙事对我们带来危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 恼 王蒙 当钱莉莉的中篇小说《桦树林》终于在第一流的大型文学期刊上发表出来的时候,作家金永激动得流出了眼泪。‎ 他想起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先写在一个笔记本上,后来抄到稿纸上。抄了改,改了勾掉,勾完恢复,然后撕掉……稿子寄出以后,得到回音以前,他好像得了热病。‎ 他想起他的第一个责任编辑,又矮又胖,说话是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每句话都那么高明,那么权威。“是不是先搁一搁? ”这话就意味着稿子的死刑。“我们认为有修改的基础”,遥远的希望闪着光,曲折的道路上布满荆棘。“我们准备留用”,从此开始了折磨人的焦急等待。而最可怕的是甚至在通知你“已经发了”之后,仍然可能抽下来搁一搁,而这“一搁”,也许意味着永久。‎ 他想起他的恩师,已经长眠于地下的老作家郑之泰,他第一次见郑之泰的时候,“郑老”已经满头白发,满脸皱纹,老作家一面咳嗽,一面称赞他“能够写”,“‎ 我知道,你是能够写的……你能够把那种最微妙的感受传达给读者……你能够成功……读者会爱你的……但写作仍然是一件苦事情,你现在还想不到,这有多么艰苦……”‎ 郑之泰三十年前说这话的时候是含着泪水的。当时,二十二岁的金永不明白为什么老作家的语气里流露着感伤,但他的心深深地被那种父辈的情谊打动了。三十年后,在看到钱莉莉缭乱的小说稿《桦树林》以后,他的眼睛里也涌出了同样的泪。‎ 他这才明白,他的泪水既是为了钱莉莉的鲜花露珠似的才华,也是为了——他看得出来——这才华离真正的成功、成品、成就还遥远。让一个有着鲜花露珠似的才华、自负而又敏感、幼稚而又狂热的女青年去走这一段从小小的才华到真正的成果的路,他实在不忍得。而如果是让她独自去摸索,去沿着这崎岖的山径攀援,那简直是残酷。‎ 哦,才华!这令人战栗,令人苦笑,令人飞扬又令人大哭失声的字眼!它是财富,它是灾难,它本身就是辛劳和血汗,永远的不安宁,偶有的微笑,和常年的灼人的痛苦!‎ 所以金永不忍心说任何年轻人有才华,他怕毁了年轻人。他宁愿点燃自己的心做灯,为他们烛照。而才华的特点偏偏是要自己闯,哪怕鼻青脸肿,赴汤蹈火!他能不流泪吗?‎ 金永还体味到了这泪水里包含的欣慰——年轻人不断地冒出来了嘛!欣慰后面却好像有一种催促,一种莫名的、却又是分明无可逃避的惶恐——年轻人起来了,他呢?原来他也已经到了辅导青年、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的年纪了。‎ 他现在已经比当年的郑之泰还要大一岁了,这是真的?但他的头发还是黑的,看来郑之泰有点未老先衰。三十年前,他觉得郑之泰是老头,他怎么没有想到如今自己也已经“老”了呢?‎ 看过手稿以后,他一次又一次地与钱莉莉交谈。说服钱莉莉是不容易的,问题还不在于青年人常有的骄傲,可叹的是她那种执着,当钱莉莉用一两句尖刻而又大而无当、不负责任的话把他苦口婆心的“辅导”否定掉的时候,他气得真想动手把自己揍一顿。‎ 终于,她听了他的,不是全部,而是大部分。当她一旦接受了他的指点以后,《桦树林》的面貌是怎样地焕然一新了啊!‎ 金永提着提包回家。提包里有载有《桦树林》的大型文学期刊。他的提包变得暖人而且活泼,他的步伐变得活泼而且有力。他的眼前一会儿是郑之泰的白发,一会儿是钱莉莉的青丝,一会儿是夕阳照耀着的充满了温柔的生命的桦树……当他快要到家门口的时候,他忽然发现,《桦树林》的最后三句话本来是可以删去的,删去以后全文会更加隽永和谐。但他在作品排成铅字以前硬是没有想到,硬是没有把这一点给钱莉莉指出来。他的脸红了,他的心痛了,他算什么“老师”哟,钱莉莉称他做老师呢!‎ 回家以后, 爱人告诉金永,钱莉莉来过,并且留下两瓶小磨香油,一瓶广东腐乳。“小磨香油?”他茫然莫解。‎ 钱莉莉留下了字条,字条上说:‎ 金永老师:‎ ‎《桦树林》的发表,多亏您帮忙。您为我的稿子奔走的情形,编辑部已经透露给我了。一点小意思,聊表寸心,请笑纳。您有什么事需要我给办的,亦请尽管吩咐,过几天来看望您。‎ 莉莉 这……这是怎么回事?‎ 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字条。‎ 打击是沉重的。‎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金永在得知钱莉莉的《桦树林》发表时,想起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和第一个责任编辑,表现了他对那位编辑永生难忘的记忆和无比的感激之情。‎ B.文中写金永对自己恩师郑之泰的回忆与金永对钱莉莉的培养,既互相映衬,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桦树林》的最后三句话本来是可以删去的,但金永未能把这一点给钱莉莉指出来,这说明他作为老师却有所保留,不够称职。‎ D.金永回家时眼前出现了“夕阳照耀着的充满了温柔的生命的桦树”,这里的“夕阳”和“桦树”都具有象征意义。‎ E.小说用郑之泰和钱莉莉两个次要人物作陪衬,突出了金永这一中心人物形象,并通过他深刻地表现了文人相轻这一主题。‎ ‎5.文章开篇说,作家金永在得知钱莉莉的中篇小说《桦树林》在第一流的大型文学期刊上发表时,“流出了眼泪”。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金永的眼泪中包含的情感。(4分)‎ ‎6.文章以“打击是沉重的”作结,意味深长。请结合全文对这句话进行赏析。(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 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D.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文本,完成10—12题(每题3分;共9分)‎ ‎(一)‎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侍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逍遥游》)‎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秋水》)‎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定乎内外之分 定:安定。‎ B.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泠:轻妙飘然 C.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相:做相国。‎ D.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 止:栖息。‎ ‎1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B.旬有五日而后反 C.而御六气之辩 D.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起前四种人,列子和宋荣子能区别“小大之辩”,都可算是达到了“逍遥游”的境界。‎ B.“无己”、“无功”、“无名”也即“无所待”,就要培育一个充满无限自由的精神世界,反映了庄子追求心灵绝对自由的要求。‎ C.《秋水》中,庄子拒聘、讥讽惠子,说明庄子是一个不求闻达的人,也符合庄子淡薄功名利禄的思想。‎ D.《庄子》使用了多个寓言故事,充满了奇特的想象,体现了庄子散文的独特风格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二)‎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1)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2)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 注:同列:同辈。鸱枭: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1) ‎ ‎(2) ‎ ‎(二)古代诗歌鉴赏(8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①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②絮帽:绵帽。③铜钲(zhēng ):古代乐器名。‎ ‎④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14、下面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雨停,因而说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 这样写,使东风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新颖别致,饶有诗意。‎ B.颔联,描写春天早晨山村晴景。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絮帽”与“铜钲”分别比喻“岭”与“树”。‎ C.本诗第三、四两句写远景,第五、六两句写近景,意境优美,诗意盎然,散发着浓郁的山野气息,仿佛一组极为美丽的山水画卷,十分真切动人。‎ D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给春耕的人们准备食物。‎ ‎15、结合诗的二、三、四联描写的诗人“山行”途中所见的景象,分析诗人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感情。(5分)‎ ‎ ‎ ‎(三)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陶渊明以“云”“鸟”作比,说明自己无心做官,归家有意。(2分)‎ ‎(2)《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的诗句是:          ,             。(2分)‎ ‎(3)陆游《书愤》中用“         ,         ”两句,既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意,更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慷慨悲凉。(2分)‎ ‎(4)《旅夜抒怀》中以乐景写哀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一剪梅》中最能使人领略到女词人万千愁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不用过箪食瓢饮的日子了,但那种一掷千金“豪爽”‎ 也是我们应该唾弃的。‎ B.这位曾经一文不名的年轻人——马克•扎克伯格,于2006年创办自己的公司facebook,如今已是亿万富翁。‎ C.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我们要善于动脑筋,师心自用才能学深学透。‎ D.学习雷锋应该成为一种全民化的行为,当我们看到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要当仁不让,勇敢地伸出援助之手。‎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青年作家韩寒在4月21日发布博文《地震思考录》,他建议,在救援最重要的72小时内,名人、明星和志愿者暂时不要前往。‎ B.中国政府认为进行财产申报的目的是旨在减少腐败和防止政府官员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利,因而官员财产申报在中国受到了广泛关注。‎ C.近几年了,我国领海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变化,中国海监局调整了工作规划,加大了海上巡航密度和执法装备的质量。‎ D.尽管现行《著作权法》对一些抄袭行为的界定并不清晰,但我们可以通过互联平台曝光这些行为,让抄袭者明白,知识产权会得到社会的尊重。‎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真正的好诗, ① 是诗性充沛的,这个充沛指的② 诗的意境丰盈。 ③是感性的表达④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 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的诗歌。这首诗表面看是句子与句子的排列组合, ⑤ 更关键的是句子与句子相互激发着、推动着创造出来的诗境。这个诗境,是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共同完成的。当我们蓦然回首再看这首诗时,就会发现,语言消失了,⑥诗的丰沛意境诞生了,令人深受感染。‎ ‎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或许 就是 无论 还是 而是 而 B 一定 ‎/‎ 还要 还是 不正是 不正是 C ‎/‎ 甚至 才是 因此 而且 而且 D 一定 就是 无论 还是 其实 而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随着人类科技的飞速发展,西方一些学者开始对科技进行批判反思,强调科技的负面性。他们认为, ① ,人类自己创造的科学技术有可能会把自己毁灭掉。人类的智慧真的无法驾驭科技吗?西方学术界的疑问让人有一种错觉,好像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有多快似的。实际上同大自然的力量相比, ② ,人类连太阳系都走不出去,医学连人的寿命都无法有效延长。因此, ③ 。‎ ‎21.下面五个话语情境分别存在表述不当之处,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5分)‎ 情境一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陆亦可送给赵东来一本外国诗集《雏菊》,赵东来一边接过诗集一边说:“多谢美女,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二 一条请柬:“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 情境三 凤凰卫视记者连线报道:“南城门天池公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情境四 新闻广播稿:近期的多场暴雨,造成泸沽湖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丽江。‎ 情境五 收到曹文轩著作后的短信回复:您惠赐的大作已收到,定当惠存。‎ (1) ‎                ‎ (2) ‎                ‎ (3) ‎                ‎ (4) ‎                ‎ ‎(5)                ‎ 六、写作(60分)‎ ‎22. 梁思成曾说:一个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源于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层的民族自尊。 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抄袭。‎ 桂林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段考 语文科试卷 答案 ‎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C项,强加因果,前后内容不构成因果关系。‎ ‎2、C  弄混了“目的”和“策略”,原文:“凿船党”们进行“英雄叙事”,是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所谓“策略”而已。‎ ‎3、D 项,“就能防止扭曲的英雄叙事对我们带来危害”说法过于绝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4.(5分)B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文本内容及主题的理解类考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的内容,准确结合选项辨识错误。A项,对那位编辑的“无限感激之情”错;C项,“说明他作为老师却有所保留,不够称职。”错;E项,小说的主题并非文人相轻。‎ ‎5.(4分)金永眼泪中的情感包括:①激动。钱莉莉在小说稿《桦树林》里表现出来的才华让金永激动;②感伤。金永知道,钱莉莉的才华离成功还很遥远,这中间有着极为艰辛的过程;③欣慰。又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作者冒出来了;④惶恐。自己老了,到了辅导青年、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的年纪了。    ‎ ‎6.(5分)解析】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此题 ‎①从内容上说,这句话写出了金永看到钱莉莉留言后的痛苦与失望。钱莉莉把作品的发表视为金永“运作”的结果,玷污了他高尚的情怀,辜负了他殷切的期待。‎ ‎②从结构上说,这句话照应了题目,也照应了上文关于有才华的年轻人离真正的成功还很遥远的忧虑。‎ ‎③从人物形象塑造上来说,这句话从侧面完成了对钱莉莉这一人物形象的最终塑造,揭示了她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心灵深处庸俗的一面。‎ ‎④从主题表达上来说,这句话丰富了“苦恼”的内涵,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青年人成长中深层次的问题。⑤从阅读效果上来说,这句话言简义丰,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思索空间。‎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7.D(3分)题中,根据“材料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的说法可知D项说法的错误。‎ 8. A D(5分)‎ 题中B项根据“材料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的说法可知该项“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的说法错误。C项错误在于“《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的说法,文本是说“(各地政府应当)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E项错在文本中没有“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的内容。‎ 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这个问题,在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同时注意题干中“结合材料”一语,切忌凭空随意作答。比如,从材料一所列之表可以看出,虽然知道垃圾应该分类的人很多,但仅了解简单分类的人也不少,由此可知还应加强宣传;从材料二中“有人说”‎ 的话语可知,政府要负起责任;由材料二结尾“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等语可知要大家都尽力;等等 答: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一)9分,每题3分 ‎10.【答案】A【解析】定:认识,审定。‎ ‎11.【答案】D【解析】前三个分别通假为“智”、“又”、“变”。涂:泥水,稀泥巴,没有通假。‎ ‎12.【答案】A 【解析】列子和宋荣子依然“有所待”,算不上真正的“逍遥游”‎ 文言文阅读(二)‎ ‎13、8分。每个句子4分(1)给分词:自高大,自高自大;凌忽,欺侮轻视(2)给分词:如此,像这样;以,用;自损,损害自己。每处一分,语句流畅,句意明确2分。‎ 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1)我却看见有的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轻慢同辈。大家仇视他像对仇敌一般,厌恶他像对鸱枭那样。(2)像这样用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 ‎(二)古代诗歌鉴赏(8分)‎ ‎14、B(3分)‎ ‎15、(5分) 以“披絮帽”状山顶的“晴云”,以“挂铜钲”写树梢上的“初日”,以“含笑”拟人桃花的艳丽,以“自摇”写溪柳的舞姿,以“最乐”写农家的春耕,这些充满了欢乐和生机的景致和人物都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热爱自然的情趣。(状写景物的罗列3分,作者欢乐心情的反映3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5)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C(师心自用: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师:意动)‎ ‎18.D (A.不合逻辑,“名人”“明星”和“志愿者”概念有交叉。B 句式杂糅,“目的”与“旨在”用其一即可。C项搭配不当,“加大了……执法装备的质量”动宾不搭配)‎ ‎19.D(从区别最大处着眼,如③④处,表并列关系,表示都可或者都不可,有假设寓意,所以倾向于AD两项。再如第⑤处,加强语气,与上句之间不存在并列关系,故排除A项,选D项。将该项所有关联词语代入文本,顺读下去,感觉没有不妥之处,故确定答案为D项。)‎ ‎20、6分 ①人类的智慧无法驾驭失控的科技。②人类的技术力量微不足道。③人类科技的进展还远没到失控发展的地步。‎ ‎21、5分(1)“笑纳”改为“收下”;‎ ‎(2)“乔迁新居”改为“搬新家”,或者把“府上”改为“家中”;‎ ‎(3)“光顾”改为“游览”;‎ ‎(4)“可望”改为“有望”;(广播不能出现谐音)‎ ‎(5)“惠存”改为“珍藏”。(每句1分)‎ 六、写作(60分)‎ ‎21.梁思成曾说:一个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源于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层的民族自尊。 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以名言为材料的作文题目。材料以梁思成的名言为背景,讨论了“民族自信”与“民族的自大与自卑”之间的关系。这一句名言,有着鲜明的层次性和逻辑性。“民族的自大与自卑”产生的根源是“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而这种“无知”则因为对“过去”不了解。因此,树立“民族自信”,需要了解历史,需要站在客观立场上。理解了材料内容,立意时,可以分别从这几个角度进行思考,表达对时代与文化的认识。则需要对这一系列逻辑关系进行深入思考,理清各层次间的条理性,表达具有思想深度的观点态度。 立意方向: 1.民族自信。每一个民族都需要树立自信品质,从而以优秀的表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要展示这种自信,则需要战胜自卑,摆脱自大,以昂扬的姿态去面对一切。 2.了解历史。忘记历史,就是一种背叛。正是因为能够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反思历史,才能不断提升民族的自信力。对本民族历史的无知,注定会走向自大或自卑。 3.摆脱无知。一个人的无知,会让生命变得苍白;一个民族的无知,会让时代变得黯淡。一个对本民族历史无知的民族,是无法撑起民族的自信的。真正的民族自信,需要充分了解民族的历史,并能够客观认识历史,从而在不断完善中提升民族的品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