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理解)第05课模拟考试(含解析)
第 05 课 模拟考试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微信综合征 刘七平 阿辉百无聊赖地挤在地铁人流里,准确地说,是困在隐形的手机网络里。人们都在埋头 把玩自己的手机。玩游戏、刷微信,阿辉的超薄手机没电了,要不然他会像往常一样,埋头 关注微信朋友囤里的动态。 阿辉又试着长按了一下开机键,手机还是黑屏。他长舒了一口气.什么时候开始迷上微 信,以至于每天不看微信就心里空落落的?阿辉自己也记不清了。 走在复兴门换乘站的人流中,阿辉忽然决定去附近的大学室友阿鹏家蹭顿晚饭。阿辉想 起微信里的一条段子:因为微信,朋友变成了网友,网友变成了朋友。阿辉苦笑了一声,细 想起来,自己半年多没跟阿鹏见面了,平时两人只在微信上互动交流。 阿辉敲开了阿鹏的房门,却见阿鹏一脸疲惫地开了门,眼眶泛红。 “大哥你这是咋了?”阿辉一边往客厅走,一边关切地问。 “没什么……”阿鹏在阿辉对面的沙发上坐了下来,问道,“你怎么想起来看我了?也 不提前打声招 呼……” “嘻,我的手机没电了。内人加班,所以我想来蹭嫂子做的美食。咦,我嫂子呢?”阿 辉四周张望着。 “她刚出去了……”阿鹏给阿辉倒了一杯水,转移了话题,“你最近咋样?忙不?” “我呀,瞎忙,老样子。”阿辉也转移了话题,“借你的充电器使使,我的充电器落家 里了。” 阿鹏起身从书房里拿来充电器,递给了阿辉。阿辉打开手机后,登陆了微信,津津有味 地浏览着朋友圈里的最新动态,阿辉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飞舞,一会儿点赞,一会儿分享转 发,一会儿留言评论。 “大哥你看这条,超搞笑!”说着,阿辉把手机递给了阿鹏。 阿鹏探头瞅了一眼,兴致不高地说:“我看过这个,没啥意思。” 阿辉看了阿鹏一眼,这才察觉他的心情不太好。 阿辉放下手机,一追问才知道阿鹏和媳妇吵架了。祸根竟是微信。自从阿鹏最近迷上微 信后,每天回家后一有空就刷微信,话比从前少了,跟媳妇几乎没什么交流。以前两人经常 一起看电视,或者出门遛弯,家长里短,其乐融融。赶上今天媳妇上班累,心情不好,就和 阿鹏拌嘴吵起来了。 阿辉有些难为情,劝慰了阿鹏一番。阿鹏领着阿辉来到楼下的一家饭馆,聊了很多知心 话。聊到动情处,两人都唏嘘不已。 “面对面聊聊天,挺好,久违的感觉啊。”阿辉一边给两人的杯子里添酒,一边感慨道。 “是啊。来,再干一杯,为了这种久违的感觉。”阿鹏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这时,阿辉媳妇打来电话,说已经到家门口了,发现没带钥匙。阿辉挂了电话,与阿鹏 匆匆道别。赶回家中后,阿辉跟媳妇说起阿鹏吵架的事,媳妇愤慨地说:“微信就是害了不 少人,包括你,每天睡觉前抱着个手机看些没用的东西。依我看,微信比女人更有魅力,你 干脆跟手机一起过日子算了。”阿辉连忙放下手机,哈腰赔不是。 临睡前,阿辉趁媳妇洗漱的空隙,还是忍不住偷偷登陆了微信。通讯录显示有一条未验 证消息,竟是父亲的手机号发来的。父亲年初刚学会发短信,如今怎么用上微信了?阿辉迟 疑一下,验证通过了。 不一会儿,阿辉收到父亲发来的一条微信语音:儿啊,我刚跟邻居小张学会用微信了, 还不太熟练。他说经常在朋友圈里跟你交流,说城里年轻人都好玩微信。有了微信,以后我 就不用专门等你的电话了。最近都挺好吧? 阿辉愣坐在床头,眼眶不禁湿了。他快一个月没给父亲打电话了,此刻心里愧疚不已。 他马上拨通了父亲的手机:“爸,您还没睡呢?” “没,我不困。你收到我发的微信了吗?”电话那头传来父亲激动的声音,紧接着是一 阵咳嗽声。 “收到了。爸,您的哮喘又犯了?”阿辉关切地问。 “我没事,老毛病了,别担心我。你以后每天在朋友圈里说点工作、生活的事吧,我会 经常关注你。”电话那头又传来一阵刺耳的咳嗽声。 “爸,我会经常更新朋友圈的……不,我会经常给您打电话……”阿辉没说几句,一时 哽咽得说不出话了。 ( 《 山 东 文 学 》 2015 年第 6 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文中的阿鹏也是“微信综合症”患者,本是其乐融融的家庭,却因阿鹏迷上微信使夫 妻形同陌路,再加上巨大的生活压力,家庭出现危机。 B.本文擅长以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如“阿辉又试着长按了一下开机键”的细节, 形象地表现了阿辉对微信的依赖以及微信对人的毒害。 C.本文的语言描写也很有特色,阿鹏与阿辉在喝酒时的一句“为了这种久违的感觉”道 出了现代人生存的误区以及回归真实后的发自内心的感慨。 D.文中阿辉的父亲没有落伍于时代,也跟邻居小张学会使用微信,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和 儿子交流,不用再等电话。真诚朴实的父爱令人动容。 E.本文源自生活,极具典型性。阿辉们的生活状态是一部分现代人生活的缩影,生活在 隐形的手机网络里,生活在缺乏温情的虚幻世界中。 (2)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6 分) (3)本篇小说构思极有特色,请概括本文在情节安排、表现主题上体现出的构思特点。(6 分) (1)【答案】CE 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 AB 就是内容分析、概括不当,选项 D 则为主要 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 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 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答案】要点:①结构上是对前文内容中两人关系的概括。②内容上,形象精炼的语言, 意蕴丰富的潜台词。指出“网友”“朋友”应有的区别。③主题上借短信话语反映了带 有普遍启示意义的社会现实一一人陈关系的淡漠化。 (3)【答案】要点:①情节安排:因手机没电而想起朋友,和朋友聊天引发“微信”话题的 感慨,并从两个家庭中的摩擦引发思考。结尾处却以阿辉父亲添加微信再生波澜,反映 了更深刻的社会主题。②表现主题:提炼于生活,高于生活。充分表现了作者思考的深 刻性。科技给人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可能使感情淡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构思的能力。题干要求从情节安排、表现主题方面概括。分析情节安 排,常常要先回答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再概括出几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分析内容之间 的关系,一般小说的情节安排特色,分析结构特点就是要分析文章在谋篇布局上的“特 殊性”。分析表现主题的特色,也就是分析如何巧妙地反映出主题的。文学类文本阅读, 尤其是小说题,注重对情节安排,主题等方面的考查。考查情节安排的特色,应先找出 特色,常见的有①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 性;②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小说结构紧密完整;③倒叙式开头,作用是制造悬念,引 人入胜;④设疑式开头,作用是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情节, 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⑤写景式开头,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 氛,奠定基调,烘托人物心情;⑥出人意料式结局,作用是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 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⑦悲剧 式结局,作用是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 人回味、引人思考;⑧大团圆式结局,作用是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喜剧性的 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反映出人类追求 美好的愿望;⑨留白式结局,作用是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所 谓“特色”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如本 题情节安排上因手机没电而想起朋友,和朋友聊天引发“微信”话题的感慨,并从两个 家庭中的摩擦引发思考。结尾处却以阿辉父亲添加微信再生波澜,出人意料式结局,来 源于生活中平淡的事情,却又高于生活,更深刻反映社会主题。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 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 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 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 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 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 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着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 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 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 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 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就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 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 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 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 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 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 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 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 九四二年二月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对邮差先生进行了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并没有在故事情节上做过多 的设计,但就是这样的文章,却给人以很朴素的真实感。 B.小说含蓄地写出了小城的生活状态,邮差先生身兼二职,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 以至觉得它们很远,展现了小城落后、闭塞的特点。 C.小说叙述舒缓、略带散文化的风格,这并没有损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对情节的淡 化处理,更有助于作品抒情风格的形成。 D.小说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人物心理,从而揭示人与人的关系,面对家长,他尴尬地笑; 面对老太太,他小心谨慎,展现了人与人不太和谐的一面。 E.小说通过自然质朴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偏僻小城镇邮差工作的情形,语言简洁明丽、 诙谐幽默,饶有生活情趣,像是在描摹一幅地方风俗画。 (2)小说中多处写到“阳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对小说的结尾“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做简要赏析。 【答案】 (1)答 C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B.D 不给分。 【答案】 (2)①对“阳光”的环境描写展现了小城阳光温暖、明亮、充足的特点。②借助阳光的烘托, 极其自然地表现了小城和平安详的生活状态,点明了主题。③表现了邮差先生对小城生 活的满足,展现其乐观开朗的性格。(每点 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作用。速读题干要求,“小说中多处写到‘阳光’”谈谈作用,通读全文,找 出“阳光”出现的地方,从内容、结构、主旨方面作答。本题的“阳光” 展现了小城阳 光温暖、明亮、充足的特点,极其自然地表现了小城和平安详的生活状态,点明了主题, 也写出了邮差先生对小城生活的满足,展现其乐观开朗的性格。作用题属于较为常见的 题目,一般自然环境描写起到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交代人物活动背景, 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 可以从交代人物活动及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复杂的社会关系,交代人物形象表现人物 性格,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和主题。应从段落的内容、段落的结构位置、读者阅读等角度 展开答案。本题的“阳光” 展现了小城阳光温暖、明亮、充足的特点,极其自然地表现 了小城和平安详的生活状态,点明了主题,也写出了邮差先生对小城生活的满足,展现 其乐观开朗的性格。 【答案】 (3)这句话表面是在说小城的天气,而实际上是说这个小城正是晴天下的小城,(1 分)小 城里的生活很安详、静谧,在这样的小城里生活很舒适很快乐,每天都有好心情;(2 分) 展现出抗日战争背景下,没有硝烟只有祥和与宁静的生活画面,(1 分)表达作者对和平 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愿。(2 分)在结构上与上文的“阳 光”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紧凑完整,(1 分)暗示文章的主题,意蕴深刻,令人回味无 穷。(1 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像飞一样 立夏 “对了,岛上有汽车吗?”说这话的时候,我和阿龙正坐在一艘晃晃悠悠的小木船上。 去蜈蚣岛的客船每周仅一班,我等不及,让阿龙花钱雇了一条小船。 “哪有!”阿龙哈哈笑了,“本来就没有,现在更不会有了。” 毕业后这些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从学生时代就无比向往的海岛。公司欲开发大型荒岛 求生项目,需要一个岛,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老同学阿龙。 阿龙来自舟山群岛,是我们班唯一来自海边的同学。在他的描述中,大大小小的岛屿像 玉米粒似地随意撒在大海上,而他小时候居住的蜈蚣岛,有各种奇形怪状的鱼类、固定在礁 石上的贝类、沙滩上爬得飞快的螃蟹、滩涂泥洞里探头探脑的跳跳鱼,还有岛上高高低低的 石屋,渔船拢洋时码头上遍地白花花的鱼……这些场景从善于讲故事的阿龙口中讲出来,在 我的脑中构筑了一个如梦境一般神奇的世界。 阿龙接到我的电话就说:“你们可以去蜈蚣岛啊。” “拜托,我找的是荒岛,蜈蚣岛人丁兴旺,放百八十个人进去活 100 年都不成问题,还 搞什么求生训练啊。”我笑着说。 阿龙说:“唉,如今的蜈蚣岛,就一荒岛,你去了就知道了。” 船一靠岸,果然看到一片错落有致的石屋建在山上,却不见人烟。阿龙说,岛上的人基 本上都迁到陆地或者大岛上去了,现在只剩下几个老人不愿离开,还住在老屋里,他们的家 人每周用客船送些吃的用的过来。 环岛一周,我欣喜异常,这正是我想要的岛。可是走得人都快虚脱了。阿龙说,我带你 找个地方喝口茶坐一会儿。就这样,我见到了阿优婆,老人 70 多岁,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我 夸她屋子里的那些旧家具、院子里的大瓦缸……我确实从内心里喜欢这些老东西,怀旧又精 致。她很健谈。一只小黑狗乖巧地伏在她脚边打瞌睡。阿龙告诉我,阿优婆的儿子在大岛上 买了房子,但她死活不肯搬。阿龙指了指脑袋,说阿婆一辈子没出过岛,有点固执,是个老 脑筋。儿子带来的新玩意儿全被她扔在一边。媳妇有一次烫了头发来看她,也被她狠狠骂了 一顿。所以现在儿子媳妇也不大愿意来了。我很惊讶,一辈子没出过岛,是我无法想象。是 的,虽然阿优婆颇为热情,但我感觉得到,她不喜欢我的时装、我的卷发、我的眼影、我的 口红。我也不喜欢她,不喜欢她的封闭,以及言语中对岛外世界的抵触。 紧张的汇报、考察之后,老板最后拍了板,我们的荒岛求生营地终于可以规划建设了。 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联系好登陆艇运了一辆越野车和一辆卡车到岛上。 我驾驶越野车在海边疾驶,突然发现前面有个蹒跚的背影,是阿优婆。我下车,让她坐 上我的车,想送她回家,然而她并不搭理我,漠然地转头便走。我开车继续前行,突然有个 小黑点从路边冲出来,我一个急刹,吓出了一身冷汗。是阿优婆的小黑狗,冲着汽车吠叫。 我从梦中惊醒了。没有海,没有阿优婆,我躺在宾馆的床上,远处传来几声狗叫。我再 也无法入睡,我不明白,为什么会做那样的梦,但那个蹒跚的背影让我久久难忘。我想,若 我带着一大帮时尚的男男女女,打破这个岛的平静,对于阿优婆这样的老人会意味着什么? 第二天,我和阿龙来到阿优婆家。把我们在这个岛上想做的事,说给阿优婆听。我想, 即使阿优婆不能理解,让她狠狠地骂我一顿,也能让我的心里好受一些。 然而,阿优婆对我们说的似乎挺有兴趣。她说,这个活动好啊,海里全是宝,以前最苦 的时候,我们岛上也没饿死过人。海里可以钓鱼,海边可以捡海螺,泥涂里有跳跳鱼、小螃 蟹。人是饿不死的,就怕你们城里人吃不起苦。我得寸进尺,邀请阿优婆坐车去参观我们的 求生基地。阿龙在一旁摇着头说,阿优婆从来没出过岛,也没见过汽车,她不敢坐的吧。但 是阿优婆竟然同意了。她走到汽车前,小心地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车身,脸上带着孩童般 的好奇。 我驾驶越野车在海边疾驶,放下车窗,打开音乐,海风扑面而来。副驾驶座坐着阿优婆, 满脸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她说:“真的很快啊,像飞一样。” (选自《小小说选刊》)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中的“我”是线索人物,由于“我”寻找和考察,才引出阿优婆这一人物,情节 才得以发展;同时,小说还用“我”的时尚来衬托阿优婆的传统。 B.阿龙在小说中 不可或缺,没有他,“我”找不到蜈蚣岛并且不会决定把荒岛求生的 项目建在岛上;没有他,我见不到阿优婆。总之,没有他,故事无法发展。 C.阿优婆生活在一个原本热闹但已日渐冷清的荒岛,尽管外部世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她仍固执地想重复原来的生活方式。然而变化是趋势,谁也得面对。 D.我邀请阿优婆坐我的车回家,但她不搭理我,漠然地走了,连她家平日里看起来乖巧 的爱打瞌睡的小狗都对我不友好,冲着我的汽车吠叫,吓出了我一身冷汗。 E.阿优婆生活的蜈蚣岛是处在飞速发展环境中的很多海岛的缩影。它们曾经人丁兴旺, 但不断发展变化的外部世界改变着它们的曾经和未来,小说的主题令人深思。 (5)小说的第四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回答。 (6)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 【答案】(4)BD 【答案】 (5)①(内容)写出了蜈蚣岛曾经的特点:景象神奇,人丁兴旺。②(情节)与下文蜈蚣岛 成为荒岛形成对比,使行文有波澜,故事有起伏。③(结构)与阿优婆介绍“海里全是 宝”在结构上相呼应,可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④(主题)有利于突出主题,让人深 思曾经的古渔村在飞速变化的时代大潮中如何走向未来。 【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的第四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回答。”答题关键词 “第四 段”“作用”。答题应该从人物、情节、主题、表达效果等角度答题。小说情节这类题 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 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 明。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 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 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 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 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 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 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3.从 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 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 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 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 者思考等。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 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6)①(手法与内容)这句话通过人物的神态 描写与语言描写,写出了阿优婆坐 上越野车心情的兴奋与舒适的体验。②(人物)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特点,刻画了阿优婆 的另一面:内心深处对自己感兴趣的新事物很好奇,愿意接受。面对必然的变化,虽然 她对新事物、对外部世界有抵触,但她已开始面对和接受新事物了。③(主题 )以此结 尾,让人想到像阿优婆这样的老人都能开始体验和接受这变化的世界,看来坦然面对和 接受新变化是新时代人应有的态度,同时,也让人深思曾经的古渔村在飞速变化的时代 大潮中如何走向 未来,深化了主题。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那时候有多美 王璐琪 十年前的那个五月,我们班换了班主任。 外面下着雨,那个老师穿着茅草扎的蓑衣直屋,头上还戴着斗笠。我们那里不是很偏南 的南方,并不流行这身行头。所以,当他立在教室门口严肃地看着我们时,嘈杂的议论声戛 然而止,大家都诧异地盯着他看。 “今天的作文课,请描述你们的新语文老师,也就是我。”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新鲜的老师,很新鲜。我留意到,他的鞋上还粘着一片水灵灵的草 叶子。因为披着蓑衣,所以他走过的时候,掀起了一阵麦草的清香。 “写作不是闭门造车,要到田野里去!”这是第二节作文课的内容。孩子自然是喜欢玩耍 的,当其他班的同学在教室里上课时,我们则头戴柳条编的花环,蒲公英一样自由自在地飘 出了校园。 不仅上作文课走出校门,而且平时的语文课他也常常不愿意在教室上。我们会在长满芬 芳的牧草的草坪上背苏轼的词,在潺潺的小溪边念余光中的 《乡愁》……老师教我们唱一首 民谣《那时候有多美》,他会弹吉他。老师说,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就是孩子的合唱。 半学期在“草园牧歌”中度过,我们在期中考试遭遇了“滑铁卢”。除了语文成绩的平均 分全年级最高,其余的课简直惨不忍睹。孩子玩心大,在那么有趣的语文课里待着太美了, 其余的课都用来回味了,谁还有心思趴在课桌上,看着铁青的黑板?忽略窗外的诗意? 成绩出来的那天上午,老师神色还是正常的,下午家长会前还安慰我们,不要灰心,总 会有既有趣又能快速提高成绩的方法。下午,全班同学的家长几乎都到场了,他们像一群等 着吃肉的秃鹫,在老师发分数条的时候就开始虎视眈眈盯着了。当最后一个学生家长拿到分 数条之后,他们纷纷举着自家孩子的分数条,以讲台和老师为中心,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中 考”“升学率”“大学”,这些字眼出现的频率特别高。 很难说,老师是不是妥协了,期中考试后的语文课基本都是在教室里上的,可是有节作 文课,他还是带我们去了学校附近的湖边。 那一天,阳光十分灿烂,风把一湖水吹皱了,波浪反射着我们,映在我们一双眼神略有 些尴尬的眼睛里。 在老师讲述该如何描写湖的时候,一个平时就不怎么配合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没必 要来这里,这个湖我们天天见,知道怎么写。” “可是湖水每一刻都是不同的呀。光线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颜色是不一样的, 甚至湖水的气味也是不一样的!” “老师!我想回学校了!”这个同学的语气明显急了,“我不关心湖水是什么颜色、什么 气味,我只关心期末考试后还会不会再挨打!”说完,他走了。大部分同学陆陆续续也跟着走 了。 老师脸上的表情有些无奈,甚至有些哀伤。剩下的同学看着老师,老师也看着我们,风 呼啸着从我们之间吹过,我们都有些摇晃。老师看看我们,又望了望背影逐渐模糊的离去的 同学,说:“我们也回去吧。”他低头走了。从那以后,我们班再也没有在外面上过作文课, 老师也开始在教室里给我们读作文、弹吉他。不知谁还发起了“签名上书”的倡议,主要内 容是反映语文老师讲课不达标。这引起了教导主任的注意,他派过来几个人向学生询问老师 平日里的表现。大部分想提高成绩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可能他是一名好的作文老师吧, 但不是一名好老师。”一名学生如是说。一小部分学生,包括我在内,在大家的“举报”面前 沉默了。我们时不时会有目光交流,却没人站起来替老师说一句话。 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老师向我们辞行。他走得很突然,一如他来的时候那样,只不过 没穿蓑衣,而是穿着西装,打着一条草绿色的领带。这抹清亮的颜色使我想起他来时的那个 雨天。他是微笑着向我们告别的,大家心里都有鬼,不敢抬头看他的眼睛。后来,听到讲台 上毫无动静了,大家抬起头才发现,他走了。 后来,我偶尔也会来母校附近的那片湖泊转一转,看一看阳光下湖水的颜色,这才发现, 原来老师说的是真的。这片在我们曾经看来不变的湖泊,确实一年四季都不同:春季的水是 嫩绿色的,夏季的水是碧蓝色的,秋季的水是深蓝色的,冬季的水是冰蓝色的。而且,雨天 湖水散发着淡淡的白色雾气,细密的水蒸气里有青草的香味。 (选自《中国校园文学》2015 年第 21 期,有删改) (7)下列对标题中“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是指同学们在教室外“草原牧歌”式语文教学中体验到的新鲜、自由、有趣和 诗意的美好感觉。 B.“美”是指在老师新颖、开放的教学思想和方式的引导下,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 都能积极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共同唱响学习之歌的美好向上氛围。 C.“美”是指别具一格的语文课满足孩子玩心大的特性,遵循语文教学的特点,给学生 带来的语文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D.“美”是指湖、田野、草坪、小溪边等校外大自然语文教学坏境的美好景色。 (8)“因为披着蓑衣,所以他走过的时候,掀起了一阵麦草的清香。”联系上下文,谈谈“麦 草的清香”有哪两方面的含义。 (9)请从修辞角度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当其他班的同学在教室里上课时,我们则头戴柳条编的花环,蒲公英一样自由自在地飘 出了校园。 【解析】能写出一种修辞手法,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语言清晰、流畅即可。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八千岁 汪曾祺 他是靠八千钱起家的,所以大家背后叫他八千岁。他如果不是一年到头穿了那样一身衣 裳,也许大家就不会叫他八千岁了。总是一身老蓝布,年复一年。有些地方已经洗得露了白 色,打了许多补丁。长度一律离脚面一尺。八千岁有八千岁的道理,衣取蔽体,下面的一截 没有用处,要那么长干什么? 八千岁开米店。店堂里一块竖匾:食为民天。竖匾两侧,贴着两个字条:“僧道无缘”“概 不作保”。和尚来化缘,一看“僧道无缘”四个字,也就很知趣地走开了。不但僧道无缘, 连叫花子也“概不打发”。叫花子知道不管怎样软磨硬泡,也不能从八千岁身上拔下一根毛 来,也就都“别处发财”。 宋侉子是个世家子弟,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特别爱养骡马。没几年就把祖产挥霍去一 半,干脆做起了骡马生意。他相骡马有一绝,一次只买几匹,但要是好的,很大的价钱买来, 又以很大的价钱卖出。那一年,他带回两匹大黑骡子,来看的人不断,一问价钱,就不禁吐 了舌头。八千岁带着儿子到宋家看了看,心里打了一阵算盘。他知道宋侉子的脾气,一口价, 当时就取了八百大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件事轰动全城。一连几个月,八千岁买骡子 的壮举,成了大家茶余酒后的话题。 八千岁每天的生活非常单调。量米、看稻样,没什么事的时候,他就到后面看碾坊。这 年头大部分米店都已经不用碾子,改用机器轧米了,八千岁却还用这种古典的方法生产。他 舍不得这副碾子,舍不得这五匹大骡子。他不看戏,不打牌,不吃烟,不喝酒,食谱非常简 单,顿顿都是糙红米饭。菜是一成不变的熬青菜,有时放两块豆腐。稻仓里有许多麻雀,宋 侉子有时拿扫帚拦空一扑,能扑下十几只,说这是下酒的好东西。八千岁可不吃这种东西, 有什么吃头! 八千岁万万没有想到,他会碰上一个八舅太爷。 八舅太爷是个无赖浪子。初中毕业后,上了一年美专,都没上完就入了青帮,从此便无 所不至。后来混进了军队,在军队中很兜得转。抗战军兴,军事第一,他到了哪里就成了这 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只要他一拍桌子,骂一声汉奸,就可以拉出去枪毙,没人敢惹他。 他还很风雅。谁家有好字画古董,有借无还。他也不白要你的,会送一张他自己画的画 跟你换。他不是上过一年美专么?他有一匹乌骓马,请宋侉子来给他看看,嘱咐宋侉子把自 己的踢雪乌骓也带来。千不该万不该,宋侉子不该褒贬了八舅太爷的马。八舅太爷问:“你 那匹是多少钱买的?”宋侉子知道反正这匹马保不住了,就顺水推舟,很慷慨地说:“旅长 喜欢,留着骑吧!”——“那,我给你画一张画吧!” 宋侉子拿了这张画,到八千岁米店里坐下,说不出话来。八千岁劝他:“算了,看开一点。” 宋侉子只好苦笑。 没想到,过了两天,八舅太爷派兵把八千岁“请”去了。八千岁只来得及跟儿子说一句: “赶快找宋大伯去要主意!” 宋侉子一了解,案情相当严重,是“资敌”。八千岁有几船稻子,运到仙女庙去卖,被 八舅太爷的部下查获了。仙女庙是敌占区,别的粮商都是事前打通关节,八千岁没有花这笔 钱。宋侉子知道这是非花钱不能了事的,就转弯抹角地问。至少得罚一千现大洋。宋侉子说: “他拿不出。你看看他穿的这身!”——“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上。看你的面子,少要他二 百!他肯花八百块钱买两匹骡子,还不能花八百块钱买一条命吗!” 宋侉子劝八千岁不要舍命不舍财。八千岁说:“你做主吧。我一辈子就你这么个信得过 的朋友!”说着就落了两滴眼泪。宋侉子心里也酸酸的。 宋侉子请八千岁的两个同行出面作保,叫八千岁儿子带了八百现大洋,把八千岁保了出来, 劝他:“算了,不就是八百块钱吗?看开一点。”八千岁心想,毕竟少花了两百,又觉得有 些欣慰,好像他凭空捡到两百块钱似的。 八舅太爷接到命令要调防。他要办一桌满汉全席,在荷花亭子里吃它一整天!消息传遍 全城,大家都很感兴趣,因为这是多年没有的事了。赵厨房到八千岁的米店买米,八千岁就 问:“有多少道菜?”——“一百二十道。”——“啊?!”——“你没事过来瞧瞧。” 八千岁真还过去看了:烧乳猪、叉子烤鸭、八宝鱼翅、鸽蛋燕窝……八千岁真是开了眼 了,一面看,一面又掉了几滴泪:这是吃我哪! 八千岁回家就用一盆水把“僧道无缘”“概不作保”的字条刮下来。做了一身长袍,长 短与常人一样,把老蓝布换了下来。晚茶的时候,儿子又给他拿了两个烧饼来,八千岁往账 桌上一拍,大声说:“给我去叫一碗三鲜 面!” (有删改)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八千岁之所以叫八千岁,是因为他的穿着方式和外在形象经年不变、简朴破旧,尽显 顽固老态。 B.八千岁被抓后托宋侉子拿主意,宋侉子也为营救八千岁挺身而出,是因为两人在长期 的生意和生活交往中形成了彼此了解的关系。 C.八舅太爷强占他人字画古董却又送一张自己画的画交换,体现出盗亦有道,虽行为不 堪也要讲究江湖道义。 D.八千岁两次掉泪,意味深长。既有钱财被敲诈的悲伤,也有对自己长期明哲保身几乎 无人可托的悔意,以及对八舅太爷大肆挥霍敲诈所得的痛心。 E.文章以八千岁与宋侉子的友谊为主线,叙述了八千岁的人生变化过程,反映了动荡不 安的时代里人情世态的微妙变化。 (8)请结合文章前四段的内容,概括作品中“八千岁”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并简要分析。 (9)请解释“给我去叫一碗三鲜面!”这个句子的含义,并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答案】 (7)BD 【答案】(8) ①精明节俭:生意上精打细算,生活要求低。②冷漠吝啬:不为别人作保,不肯接济他人。 ③保守刻板:迷恋旧有的生产方式,生活一成不变。 (9)(8)含义:体现了八千岁人生哲学的改变,对自己的吝啬、冷漠有了一定的反省。 艺术效果:①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人物情感上,表 现了八千岁对八舅太爷这类不义之徒的强烈愤慨,情感不再麻木。③思想内容上,以八千岁 的性格转变映衬时代变迁的讯息,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解析】解答时要先理解题干中所给句子的含义,然后再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加以分析。由“食 谱非常简单”改为“给我去叫一碗三鲜面”,体现了八千岁人生哲学的改变,对自己的吝啬、 冷漠有了一定的反省。这种突然的转变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也表现了八千岁对八舅太爷这 类不义之徒的强烈愤慨,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逝去,不是升斗小民所能看清的,但他们却能 够清晰地感觉到那种动荡,而作品的主题也因这短短一句话得到了深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