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信阳市一高2017—2018学年度下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阅读和表达两部分。满分 150分 ‎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和阿拉伯人远航的局限性 ‎ 中古时期,中国人和阿拉伯人的远洋航行技术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他们开辟了从东亚到印度洋和东非之间的各条航线,包括从好望角到印度的航线。15世纪的中国,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军事实力,都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强大的国家,郑和船队就已具备了环球航行的能力,但郑和下西洋后,中国的远洋航行却偃旗息鼓了,阿拉伯人的远航也仅在印度洋海域,至多到中国而已。‎ ‎ 首先,明成祖命郑和下西洋政治上的动因是主要的。这是因为在仍以自然经济立国的中国,没有对海外商品市场的需求。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统治者都以天朝上国自居,把邻国视为番夷,对邻国主张宣化、怀柔政策,通过“贡赠”或“厚往而薄来”的形式,笼络邻国,建立起封建宗主国和臣属国的关系,只要邻国番邦岁岁来朝,歌功颂德,就满足了。其贸易交往实质上是以经济赠予为手段,达到邻国在政治上拥护自己的目的。如1411年马六甲国王拜里迷苏刺率540余人的庞大使团访问中国,明成祖按王礼接待,他们住在中国的开支不算,告别时,还赠送礼物和金银。因此,郑和下西洋期间,主要是宣诏封王授印,调解邻国间的纠纷,立碑颂德,送迎使节等,以天朝上国的姿态吸引亚非国家向中国示好。‎ ‎ 需要指出的是,明朝基于政治上的考虑,降低来自东南沿海的海盗、倭寇等政治势力的威胁,一方面对海外奉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却对本国商人出海采取封禁政策,毁灭性地打击了正在兴旺发展的民间海上商业力量,严重影响了中国航海在海外的开拓。‎ 其次,明朝命郑和下西洋,与海外互通有无,贸易目的也主要是为官府服务。明朝的远航是由政府组织的,海外贸易控制在政府手中,进口的主要产品,珍宝类和动物类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显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占第二位的是医药和香料,由于价格昂贵,只有统治阶级才享用得起;进口的布匹,虽属外国普遍使用的生活用品,然而明初中国的棉花种植也尚属大力发展阶段,棉织品使用并不普遍,进口的布匹可能因为价格不菲而未能落入普通居民手里。用中国精美的手工业品丝绸、瓷器,交换珠宝、珍禽等自然物品,不仅对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很小,反过来巩固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 完全违背价值规律的贸易方式,使国家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种方式在当时尽管赢得了邻国的拥护,却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因此明成祖去世后,就有大臣劝谏停止远航。1431年,明宣宗时郑和第七次远航,终成绝唱。‎ ‎ 活跃于印度洋海域的阿拉伯人,经济上比较依赖海上贸易,以盈利为目的,独立性较强,但14、15世纪,阿拉伯各国尚未出现资本主义关系萌芽,阿拉伯人的商业没有国内的产业作为基础,没有建立海内外一体化贸易网络的必要,不像西欧基于国内手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基础,具有强烈的扩张特点。因此,阿拉伯的海外贸易也是建立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中介贸易,所得利润多用于封建性耗费,对商品经济的促进没有很大影响。‎ ‎(选自解光云《世界文化史•全球海道大通和新旧大陆文化的交融》,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明成祖曾以天朝上国自居,命令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因为中国当时以自然经济立国,没有产生对海外商品市场的需求。‎ ‎ B.明朝远航通过政府组织,自然海外的贸易控制在政府手中,进口的珍宝类、动物类产品占有很大的比重,明显服务的对象就是统治阶级。‎ ‎ C.明朝贸易方式完全违背了价值规律,使国家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有大臣反对远航,郑和的第七次远航则不同,于是成了绝唱。‎ ‎ D.建立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中介贸易,所得利润多用于封建性耗费,这是阿拉伯各国海外贸易的特点,对商品经济的促进没有太大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文章从两个方面,也就是政治动因和贸易目的来论证中国远航受限的原因,其中政治动因是主要的。‎ ‎ B.文章第二段举明成祖按王礼接待马六甲国王拜里迷苏刺率领的使团告别还赠送礼物、金银的例子,证明明朝贸易交往实质是以经济赠予为手段,达到邻国在政治上拥护自己的目的。‎ ‎ C.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中国人和阿拉伯人远航受限的原因,其中指出了中国人的远航给国家财政带来的沉重负担。‎ ‎ 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论证了中国和阿拉伯远航的局限性,二者平分笔墨,举例详实,具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15世界中国的郑和船队已具备了环球航行的能力,后来却偃旗息鼓了;阿拉伯人的远航虽然独立性较强,但也仅在印度洋海域。可见,中国人和阿拉伯人远航有局限性。‎ ‎ B.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统治者通过“贡赠”或“厚往而薄来”的形式,笼络邻国,建立相互关系,因为他们喜欢以天朝上国自居,只要邻国番邦岁岁来朝,歌功颂德就满足了。‎ ‎ C.如果明朝远航与海外互通有无的目的不是以服务官府为主,那么海外贸易有可能加大对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动摇中国的自然经济。‎ ‎ D.只要明朝不采取封禁本国商人出海的政策,就不会使中国人的航海受到毁灭性打击,使中国航海在海外的开拓严重受损。‎ ‎(二)文学类义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扶贫往事 侯德云 下乡,一行四人,坐在吉普车里。吉普车是老朱的。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年前才调入瓦城。‎ 路过一个叫八里的村子,这个村子以种桃出名。春天的时候,村子还张罗过一场“桃花节”,可以想见,桃树的种植规模有多大。现在是夏天,正是收桃季节。人、桃、车挤在公路两边,道路一下子窄了很多。‎ 四个人的话题里自然而然就有了桃。说桃的价格、桃的味道,说桃的其他种种。‎ 吉普车拧拧巴巴终于离开了八里村,这时话题已经转到樱桃上。‎ 不管是说桃还是说樱桃,老朱都是主讲。后来才知道,老朱是内行,农大毕业生。‎ 老朱不光说桃说樱桃,还说了些扶贫往事。‎ 老朱说,他在三台乡当农业助理那会儿,搞扶贫,动员农民栽樱桃。乡干部一拨拨挨村动员,大会小会,可村民一个个都木着脸,袖着手,似听非听。白给的樱桃树苗没人要。乡长气得拍桌子,说:“他们不栽,我们栽!把树苗栽到老百姓的地里去,非逼着他们富起来不可!”‎ 车内一阵哄笑。‎ 我说:“真去栽啊?”‎ 老朱说:“可不是!那个春天,我们天天栽树,灰头土脸的。”‎ 我在心里感慨,没想到乡镇干部还得上劳动课。‎ 老朱继续说:“你说可气不可气,有的村民,就站在地头上,叼着烟,看你给他栽树,好像这事跟他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后来呢?”‎ ‎“后来,”老朱说,“四五年后,樱桃结果,市价居高不下,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不少人跑到乡政府要樱桃树苗。乡政府又不是苗圃,哪有苗啊?”‎ 我们三个听众都感慨:“扶贫这事儿,真是不容易。”‎ 老朱又说起他当副乡长期间发生的事儿。“‎ 我们在一个村里搞试点,原计划只扶持十户,结果二十多户报名,那个吵啊。没办法,乡里咬咬牙,决定扶持二十户,每户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还挖了沼气窖,干净,也节省能源。忙了一秋天。快到过年的时候,一天,我们正在开会,突然听到一阵农用车的轰隆声进了政府大院。走到窗前一瞅,我吓了一跳,心说这是谁要闹事啊?一溜三辆农用车,装满青黄的蔬菜,挤在政府小楼门口。每辆车的车斗边沿,还都坐着两三位壮汉。我赶紧下楼,仔细一瞅,乐了,这不是种植大棚蔬菜的那些人吗?大伙儿见了我,也乐,说:‘第一批蔬菜下来了,我们不能忘本,给政府送些来,让领导尝尝。’”‎ 我故意问老朱一句:“三车蔬菜,怎么处理的?”‎ 老朱说:“我指挥他们送食堂里了。”‎ 三个听众都笑。‎ 老朱说:“笑什么笑?没白吃!我们哪能占老百姓的便宜?不光没白吃,我随后还给他们联系了几个蔬菜批发商,定期到村里收购。现在那个村,已经是蔬菜大棚专业村了。”‎ ‎“噢,干得不赖。”三个听众都感慨。‎ 四个人都笑。‎ 老朱沉默了一瞬,又说:“还是我当副乡长的时候,遇到过一个怪人。那年乡政府决定,为水稻种植区内的贫困户补助一些稻种和化肥。挺好的事儿,大伙儿都高兴。第二年春,一天我正在办公,突然‘砰’的一声,门被踢开,一个老农冲进来,敲着我的桌子说:‘你是不是庄稼人啊?什么时候了,还不送稻种和化肥?’”‎ 三个听众忍不住,还是笑。‎ 老朱说:“我抬头一看,认识,就是前一年我的贫困户,老李头。老李头气得浑身发抖,他腋下还夹了两只蛇皮口袋。”‎ 老朱说:“你说那老李头,那么蛮横,为什么呢?”‎ 我给老朱的三个故事加以概括,得出的结论是:“扶贫这事儿,难心,开心,偶尔也闹心。”老朱听罢,连连点头:“对对对,就这意思。”‎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首段交代老朱当过多年乡镇领导,为下文老朱讲述扶贫往事做了铺垫;接着以整段笔墨写了八里村的桃子,暗示政府扶贫工作卓有成效。‎ B.村民不要樱桃树苗,扶贫工作无法开展,乡长为了避免被上级批评,逼迫乡镇干部种树,可见乡长是一个不能体恤下属、沽名钓誉的领导。‎ C.小说善于运用动作和语言表现人物,老李头“踢”“冲”“你是不是庄稼人啊”活画出一个急躁的老农形象。‎ D.小说中多次写到“笑”,但每次笑的含义都不同,“三个听众都笑”,包含了对老朱做法的肯定和赞许;“四个人都笑”则表达出对扶贫工作见成效的开心和满足。‎ ‎5.“老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分)‎ ‎6.小说写了三个扶贫故事,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结合作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 浙江省外语种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孝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孝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 (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材料二:‎ ‎ 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业,比现行高考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 ‎ 各高校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 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 材料三:‎ ‎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孝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 ‎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 材料四:‎ ‎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借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从已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上看,各省在突破文理界限、设置“3+3”的考试科目、外语科目一年两考上取得了共识。‎ ‎ B.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各省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 C.从2017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业比例的影响较大。‎ ‎ D.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从而打破“一考定终生”。‎ ‎ E.各省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录取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档到专业录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 ‎9.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刚步入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从信字思齐,亳州永城人。恭谨强力,心计精敏。太宗在晋邸,令典财用,王宫事无大小悉委焉。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责之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三司使楚昭辅惧,诣太宗求宽释,使得尽力。太宗既许,召从信问之,对曰:“从信尝游楚、泗,知粮运之患。良以舟人之食,日历郡县勘给,是以凝滞。若自发舟计日往复并支,可以责其程限。又楚、泗运米于舟,至京复辇入仓,宜宿备运卒,令即时出纳,如此,每运可减数十日。楚、泗至京千里,旧八十日一运,一岁三运。若去淹留之虚日,则岁可增一运焉。今三司欲籍民舟,若不许,则无以责办,许之,则冬中京师薪炭殆绝矣。不若募舟之坚者漕粮,其损败者任载薪炭,则公私俱济。今市米腾贵,官价斗钱七十,贾者失利,无敢致于京师,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若听民自便,即四方奔凑,米多而价自贱矣。”太宗明日具奏,太祖可之,其事果集焉。太宗即位,迁东上阁门使,充枢密都承旨。会八作副使綦廷硅,因疾假满不落籍,愈日不朝参,即入班中,宣徽使潘美、王仁赡并坐夺奉一季,从信与阁门使商凤责授闲厩使、阁门祗候,余抵罪有差。太平兴国三年,改左卫将车,复为枢密都承旨。太宗征并、汾,以为大内副部署。七年,坐秦王廷美事,以本官罢。明年,分使三部,以从信为度支使,赐第于浚仪宝积坊,加右卫大将军。九年,卒,年七十三,赠太尉。‎ ‎(节选自《宋史·陈从信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 B.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 ‎ C.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 D.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官,谓积功升官,意思与“累迁”相似,文中指经过多次升迁后担任某官职。‎ B.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称的唯一名号,如文中的“太祖”“太宗”。 ‎ C.郡县,古代地方两级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今天的省与县。秦朝开始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D.漕运,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一般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 ‎12.下到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从信精明能干,为国分忧。他周密核算运粮船只往返时问,建议由每年三运增至四运,解决了京城仓储不足的问题。‎ B.陈从信善于理财,深得信任。宋太宗赵光义将朝廷中的财务费用交由陈从信主管,宫中大小事务全都委托给他办理。‎ C.陈从信体察民情,关心民生。京城米价日盐上涨,民不聊生之时,他建议放开米价让百姓自由买卖,使米价得到平抑。‎ D.陈从信恭敬谨慎,颇受重用。虽然历经仕途的浮沉,他却始终能够恪尽职守,因而得到太宗的器重,最终加右卫大将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三司欲籍民舟,若不许,则无以责办,许之,则冬中京师薪炭殆绝矣。‎ ‎ ‎ ‎(2)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 ‎ ‎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题,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 李 端 卢 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 少孤②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③?‎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 故人江海别,几度④隔山川。乍见翻⑤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⑥惜共传。‎ ‎[注释] ①故关:故乡。 ②孤:少年丧父或父母双亡。 ③期:相会。 ④几度:几年。 ⑤翻:反而。 ⑥离杯:饯别的酒。‎ ‎14.下面对诗的分析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卢诗前四句写送别的环境和离别的情景。遍地野草衰枯,天空寒云密布,天地苍茫,故人远去,前路渺渺,诗人归来,暮雪霏霏,构成一幅萧条凄凉的隆冬送友图。‎ B.卢诗后四句忆友人的不幸身世,表离别的难舍之情。友人年少而孤,浪迹天涯,终遇知音,而今故友分离,社会动荡,后会无期,不禁掩面而泣,字字情深意切。‎ C.司空诗首联从过去别离写起,忆写江海分别,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之久远,相见之困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D.司空诗颔联紧承上联写久别重逢时的情景。突然相见反疑为梦,而后却悲从中来,叹年华流逝。“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E.司空诗颈联和尾联写叙谈对饮的情景。孤灯、寒雨、湿竹、暗烟,凄冷凝重,明写景而暗喻情;“更”字蕴含着多少无奈和惋惜,“惜”字又包含着多少珍重和祝福。‎ ‎15.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悲”,除此之外还分别抒发了哪些“悲”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在《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2)“明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在《虞美人》中也用了这个意象的词句是 。‎ ‎(3)杜牧《阿房宫赋》用对偶句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3分)( )‎ ‎①目前,整个狗年春晚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各类创新节目正紧锣密鼓地在央视排练,冯巩、蔡明、潘长江正夜以继日地彩排新小品。‎ ‎②由于持续数日低温降雨天气,物流出现大面积延误,导致市面上各种生产物资价格上涨,一时间洛阳纸贵。‎ ‎③电影《战狼2》获得国产电影票房冠军,导演吴京表示,《战狼2》的成功,是因为有个声情并茂的好剧本,弘扬了时代主旋律。‎ ‎④由于他的特殊经历和天性中独具的那份敏锐和柔情,余光中的作品饱含着对故土的依恋,勾起了几代华人的莼鲈之思。‎ ‎⑤烟花三月固然是下扬州的好时节,但春暖花开时旅行者未免过多,莫如初夏时迎着细雨清风品古城、游运河,犹如邂近一场温婉的南柯一梦。‎ ‎⑥王老师对来自各方面的刁难从容应答,面对主持人巧妙设置的障碍,能够举重若轻,一一化解,真可谓妙语连珠,金玉满堂。‎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首届“中国金球奖”颁奖典礼日前在广州举行,恒大球员冯潇霆获得分量最重的“金球奖”。该奖项是由体坛传媒发起并主办,国内外百家媒体记者参与投票评选的。‎ B.花侯路靠近长沙南站的的士等候区发生一起广告牌起火事件,经相关工作人员及时扑救,火势被扑灭,事发地离高铁站 200 多米,对旅客进出高铁站未造成影响。‎ C.杨洁篪在白宫会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克马斯特和总统高级顾问库什纳,双方讨论了有关加强中美在重要双边领域和国际事务上的合作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D.今年2月1日,春运的第一天,武汉市三家商业集团的90家门店,同时开设的“东欧优选商品专区”,营销的重头戏就是中欧班列从欧洲运回来的洋年货。‎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政府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解决地区矛盾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说:“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 B.王明播放一则广播稿:“接一中办公室通知,明天上午8点,省教育厅领导将来我校做工学检查工作;下午所有班级全不上课,大家要保持好校园卫生。”‎ C.中央美院的小陈参观完两位学长的《寒梅图》画展后,觉得各有千秋,难分高下,于是感慨道“真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啊!”‎ D.小赵老师参加工作刚一年,她对教学经验丰富的张老师说:“教学上我有许多不懂之处,请您不吝赐教。”‎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中国上古时代,①_________。称氏是为了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后来,随着分封制的覆灭,②_______。至少在秦汉时代,姓和氏已经成了一回事,所以司马迁称孔子“姓孔氏”,就是很正常的了。而一般老百姓,原先只有名,是不配有氏的,有的干脆连正式名也没有。日本也有类似的情况,在明治维新以前,除了贵族,一般老百姓也是没有姓氏的。看来姓氏的发展轨迹,③____________。‎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在信息时代,个人隐私的保护成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社会文明提升的一个瓶颈。由于信息不对称,公众用户始终处于弱势,但只要信息技术企业意识到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并加强行业自律,就能对个人隐私进行完全保护。当然,保护个人隐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企业制订出相关行业规定,就能将保护个人隐私工作落到实处。信息技术产业方兴未艾,如果现在就将其置于政府监管之下,信息企业必能马上认识到保护个人隐私不只是保护用户的利益,也是在奠定自己发展的基础,迅速开创全社会共赢的局面。‎ ‎①单凭企业意识到重要性并加强行业自律是不能完全保护个人隐私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镜头一:法国某著名百货公司,人潮涌动,中国游客争相购物。‎ 镜头二:美国总统特朗普五岁的外孙女,用中文声情并茂地背诵《三字经》。‎ 镜头三:中国高考前夕,英国物理学家霍金发微博鼓励中国考生“未来将因你们而生”。 ‎ 镜头四:非洲马里,中国工人在援建医院的工地上热火朝天地工作着。‎ 镜头五:中国产的仿制刀具经过各种破坏性测试后仍完好无损,德国网友一脸惊叹。‎ 镜头六:西班牙足球俱乐部,前来求学的中国少年在绿茵场上训练,挥汗如雨。‎ 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看了以上六个镜头,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两三个镜头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信阳市一高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一、(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C【解析】C项,互相矛盾。“郑和的第七次远航则不同,于是成了绝唱”表述与原文意思相反,原文说“明宣宗时郑和第七次远航,终成绝唱”,与其他的远航没有什么不同。‎ ‎2.D【解析】“二者平分笔墨”,“举例详实”不当,故D项错误。‎ ‎3.D【解析】“只要……就……”推断过于绝对;“就不会使中国人的航海受到毁灭性打击”错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14分)‎ ‎4.B ‎5.老朱是一个精通农业知识,工作踏实,为农民着想,廉洁奉公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2分)①精通农业知识。农大毕业生,讲桃子讲樱桃都很内行。②工作踏实。给农民栽了一个春天的樱桃树。③为农民着想。帮助菜农,定期到村里收购。联系蔬菜批发商④廉洁奉公。把菜农送来的蔬菜送到食堂。(3分,一点1分,写出三点即可)‎ ‎6.①三个故事分别展示出扶贫工作中的难心,开心和闹心,多侧面地反映出扶贫工作中的苦与乐,使小说内容丰富,更符合生活的真实性。(2分)②三个故事表现出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百姓对政府由不信任到信任再到依赖的过程,反映出政府扶贫工作逐渐深化,逐渐深入人心,深化了小说主题。(2分)③小说以老李头的故事结尾,揭示出当前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引人深思。(2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7.(3分)C(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有可能出现不同年级学生参加同一次考试的现象。)‎ ‎8.A C(答对1项记2分,答对2项记5分。B项,必考科目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D项综合素质评价只是作为录取参考,并非依据,“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属无中生有;E项录取方式“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 ‎9.①了解本省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②规划个人人生及专业发展方向:‎ ‎③关注高校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合理选择科目组合;④立足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兴趣与特长,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每点1分,答对3点给全分。)‎ 二、(一)文言文 ‎10.D(断句应先大致理解句意,弄清楚陈述对象,了解名词术语,注意语气舒缓与停顿之处。附原文标点: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 ‎11.B(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12.B(张冠李戴。此事发生在赵光义还是晋王的时候,让陈从信主管的只是晋王府事务。)‎ ‎13.(1)如今三司想征用民船,如果不同意,那么不能责成办理,如果答应他们,那么冬天京城的柴炭恐怕断绝了。(得分点:“籍”“许”“殆”各1分,句意2分,共5分。)‎ ‎(2)即使商栈储存多也藏起来不卖,因此米价更贵,百姓将要饿死。(得分点:“虽”“粜”“饿殍”各1分,句意2分,共5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从信字思齐,亳州永城人。恭敬谨慎很有能力,思虑谋划精细敏捷。太宗在晋王府时,命令他主管财物费用,王宫里事无大小全部委任给他。多次升官任右知事押衙。开宝三年秋,三司报告皇帝:仓储月俸只能维持到第二年二月,请分驻各地的军队率领所有民船,以资助长江、淮河的漕运。太祖非常愤怒,斥责道:“国家如果没有九年的储蓄叫不足,你们不早作打算而使仓库的储备将近用完,这才请求驻军调集民船来运送,这可以仓促办到吗?如今设置你们这三司有何用?假使供给短缺,就要定你们的罪来告诫众人!”三司使楚昭辅害怕,到太宗那儿请求免罪,使他得以竭尽全力。太宗答应他之后,叫来陈从信询问对策。陈从信回答说:“我曾游历楚州、泗州,知道粮运的症结。实在是因为船工的费用,每天由所经过的州县核实供应,因此停滞拖拉。如果从开船时计算日程往返所需用度一次过支付,可以责令他们按规定期限办妥。另外,楚州、泗州用船运米,到了京城又用车运入粮仓,应 该早早预备运粮隶卒,让他们即时卸粮入仓,这样,每次运输可减少几十天。楚州、泗州到京城有一千里,旧例八十天运一次,一年运三次;如果除去拖延停留的时间,那么每年可以增加一次运输。如今三司想征用民船,如果不同意,那么不能责成办理,如果答应他们,那么冬天京城的柴炭恐怕断绝了。不如募集结实的船运送粮食,用其中破损的船承载柴炭,那么公私都有利。如今市场上的米价昂贵,官价每斗七十钱,做买卖的人不能得利,不敢运粮到京城,即使商栈储存多也藏起来不卖,因此米价更贵,百姓将要饿死。如果听任百姓自行贸易,他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运粮到京城来,米多了价格自然低廉了。”太宗第二天详细奏报,太祖同意了,这件事果然办成了。   太宗即位,陈从信升为东上阁门使,担任枢密都承旨,适逢八作副使綦廷珪因为病假满没有销假,过了日期没有上朝参拜,就进入朝班中,宣徽使潘美、王仁赡一同因此获罪而扣去一季度薪俸,陈从信与阁门使商凤被责罚授为闲厩使、阁门袛候,其余的人抵罪不等。太平兴国 ‎ 三年,改为左卫将军,再次担任枢密都承旨。太宗征伐并州汾州,任命他为大内副部署。太平兴国七年,因为秦王廷美的事情牵连获罪,在原职上被罢官。第二年,撤销三司改为三部,任命陈从信为度支使,赏赐宅第在浚仪宝积坊,加官右卫大将军。九年,去世,享年73岁,赠官太尉。‎ ‎(二)诗歌阅读 ‎14.BD(B项少孤为客的是“主人”,而不是“友”;D项“诧异、自责”错,应该是“欣喜、惊奇”。)(答对1项记2分,答对2项记5分)‎ ‎15.卢诗还抒发了:‎ ‎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 ‎②身世不幸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 ‎③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司空诗还抒发了: ①年华流逝之悲,久别重逢,相视问年,写出了年华流逝的悲伤。(2分)‎ ‎《送李端》译文 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我们的离别本就令人伤悲。远去的路延伸到云天之外,我归来在傍晚雪花纷飞时。少年孤苦漂泊他乡恨过早,多难之时与你结识又太迟。向着你去的方向空自流泪,世事纷繁哪还有见面之期?‎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译文 自从和老友在江海分别,隔山隔水已度过多少年。突然相见反而怀疑是梦,悲伤叹息互相询问年龄。孤灯暗淡照着窗外冷雨,幽深的竹林漂浮着云烟。明朝更有一种离愁别恨,难得今夜聚会传杯痛饮。‎ ‎16、(1)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紧锣密鼓”,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气氛和舆论准备,使用正确。“洛阳纸贵”,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句中说的是“生产物资”,对象不当。“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句中说的是“剧本”,对象误用。“莼鲈之思”,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符合语境。“南柯一梦”,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与前文的“一场”重复。“金玉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此处用第二个意思,使用正确。)‎ ‎18.D(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发起”在这里是“倡议(做某事)”的意思,“评选”是“评比并推选”的意思,均与“奖项”搭配不当,应改为“该奖项是由体坛传媒发起设立并主办的,其结果是由国内外百家媒体记者参与评选出来的”。B“火势”与“扑灭”搭配不当;末分句主语残缺或是偷换主语,改为“这一起火事件对旅客进出高铁站未造成影响”。C“讨论了……交换了意见”句式杂糅,应删掉“交换了意见”或改“讨论了”为“就”。)‎ ‎19、D (A、语体色彩不得体,“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是口语化的表达,不适合用于新闻发布会这种正式场合;B 、广播稿中的“全不”与“全部”同音,容易让人误听。C、诗句应是说明“人和事物都各有缺憾”;D、正确。)‎ ‎20. ①姓和氏是有分别的 ②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 ③在人类社会中有着类似的现象 ‎21、【答案】 (1). 单凭制订出相关行业规定是不能将保护个人隐私工作落到实处的。 ‎ ‎(2). 单凭政府监管是不能马上提高企业认识、迅速开创全社会共赢局面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