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专题6 考点2 新闻包括访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专题6 考点2 新闻包括访谈

考点二 新闻 ( 包括访谈 ) 阅读 高考真题寻踪 (2010 · 山东卷 ) 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 “ 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 ? (2012 · 广东卷 ) 围绕 “ 寂寞出学问 ” ,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倡导? 分析概括 (2012 · 广东卷 ) 秦绍德认为,学者 “ 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 ” ,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 观点理解 (2010 · 山东卷 ) 1. 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 2. 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2010 · 广东卷 ) 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所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技巧鉴赏 (2010 · 山东卷 ) 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2012 · 广东卷 ) 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 “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 ?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 评价探究 考点思维精髓 (2012 · 广东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寂寞出学问 —— 《 解放周末 》 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 25 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 “ 冷板凳 ” 的治学精神。 对点精练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 —— 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 —— 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 “ 潜心十年 ” 。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 20 世纪 50 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 “ 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 这种甘坐 “ 冷板凳 ” 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 —— 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 “ 冷板凳 ” 、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 “ 著作等身 ” 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 “ 硕果累累 ”“ 著作等身 ” 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其实, “ 寂寞出学问 ” 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 20 年的功夫做了 《 全唐文补编 》 、 《 全唐诗补编 》 ,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 20 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 “ 冷板凳 ” ,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 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 “ 媒体学者 ” 。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 “ 全才 ” 。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 选自 《 解放日报 》 ,有删改 ) 1 .围绕 “ 寂寞出学问 ” ,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倡导?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思路指津 】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此题并不难,考生只要抓住记者的问话和秦绍德教授的回答要点 ( 这种甘坐 “ 冷板凳 ” 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与媒体应形成良性关系 ) 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1) 做学问要有甘坐 “ 冷板凳 ” 的精神,耐得住寂寞。 (2) 对学问要有兴趣,热爱学术,才能耐得住寂寞。 (3) 媒体与学者之间应形成良性关系。 2 .秦绍德认为,学者 “ 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 ” ,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思路指津 】  此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考虑学者被媒体过度关注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考生联系实际,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加以整合即可。如学者被媒体过度关注,就会变得浮躁,无法潜心研究,当然也就难以取得成果。 答案  (1) 媒体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会影响学者专心治学。 (2) 在传播学术成果时,一些学者将名利和传播挂钩,成为 “ 媒体学者 ” ,失去学术界限,降低学术影响,暴露自身不足。 3 .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 “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 ?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思路指津 】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思, “ 不止于复旦 ” ,意思是甘坐 “ 冷板凳 ” 的治学精神同样适用于其他学校; “ 不止于教师 ” ,意思是不只是教师要有这种精神,从事其他行业的人也需要有这种精神。另外,考生还应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深层意蕴。 答案  (1) 秦绍德针对目前学界普遍存在的浮躁学风,倡导“寂寞出学问”的传统治学精神。这个倡议不仅适用于复旦大学,也适用于其他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所以说“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 (2) 文中提到的浮躁现象,不仅是学术界存在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都普遍存在而应重视的问题。静心求实的作风,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也是社会其他领域的从业者应学习的。所以说“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技巧强化 快速读懂新闻的技巧 1 .看标题,抓要素,整体把握新闻内容 新闻标题是新闻主要内容的提要。 新闻属于记叙类文体,分析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可以帮助进一步把握主要内容。 2 .理清脉络,把握文章结构 消息一般都是采用 “ 倒金字塔 ” 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通讯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 3 .抓重点句,把握中心,把握主旨 抓住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去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研究文本的主旨,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感情态度。 快速把握访谈内容的技巧 1 .迅速通读全文,把握讨论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 2 .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提问者 ( 访问者 ) 的问题,把握有哪些主要问题;再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其阐述的主要观点。 3 .重点精读提问者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4 .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文章解读分析方法一样。 整合信息的两种方法 1 .摘引语句法:根据题旨要求选择与原文相关语句,筛选出其中的关键词句,加以组合。 2 .提炼重组法:将较为零散的没有明显短语和句子提示信息以及关键内容隐含其间的文字,按一定要求概括出其大意。经过整合,就很容易得到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新闻探究三注意 1 .综合权衡,稳妥立论 在保证立论正确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选择易于表述、利于自己把握的观点,省时高效。 2 .回读原文,精选论据 应从原文中精心挑选有力的论据用以支撑自己的观点。抓住文本的主旨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情感句,对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探究。 3 .简要论述,联系实际 适当扼要地引用原文关键语句作为论据,还要作精要的论述,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有的时候,还要联系实际适度分析,以使论证更为有力。 【 经典例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 她只能活七小时 ” 注 [ 美 ] 保罗 · 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 3 点 40 分。 失分探源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 “ 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 7 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 · 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 34 大道第 83 号。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 144 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 “ 创造奇迹 ” 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得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救援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 “ 只能活 7 小时,除非 ……” 易错点一 分析表现手法找不到角度 【 应对策略 】 新闻的表现手法与文学类文本相似,从结构和细节方面设题是新闻考查的热点,答题时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新闻人物特点的作用,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对表现群众接受新闻的作用。 常用的思考角度或者说答题术语有以下几种:①让群众如临新闻现场 ( 生动形象 ) ,②让群众体会作者态度,③让群众把握新闻主题,④突现新闻的社会效应。 辨症施治 易错点二 鉴赏语言抓不住特点 【 应对策略 】 新闻要求准确,准确的数据能加强事实的真实可信度,准确的叙述和描写能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使人物血肉鲜明、性格突出,或者营造出新闻场景,使读者如亲历其境。 通讯和特写在表现人物和刻画场景时允许使用文学手法,所以有些句子呈现出形象生动的特点。答这类题目要抓住具体语言点或表现手法,分析其对塑造鲜活形象、再现典型场景、为主题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点击此处进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