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 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②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速。”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③“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并不止于此,还有很多不同的层次。这是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④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⑤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⑥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其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幕”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象而感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兴。‎ B. 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最大作用是使读者拥有与作者同样的感动与诗心。‎ C. 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这属于孔子所说“诗可以兴”的感动。‎ D. 王国维“成大事业大学问”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兴”的重要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用总分结构,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论述古代诗歌中“兴”的作用。‎ B. 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②一⑤段每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C. 文章既援引孔子的经典诗论,又举《诗经》及唐宋诗词的实例,论证丰富有力。‎ D. 文章通过对比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差异,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表现出读者是具有生命感悟能力的。‎ B. 子贡能够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C. 文章引孔子的“诗可以兴”证明诗不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更能感动无数读者。‎ D. 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相比,后一首词写得更有感发力,更有境界。‎ ‎【答案】1. B 2. D 3. B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混淆信息,“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最大作用是使读者拥有与作者同样的感动与诗心”中“‘兴’的最大作用是使读者拥有与作者同样的感动与诗心”表述错误。“使读者与作者拥有同样的感动与诗心”并不是“兴的最大作用”,“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这是第一层次”,文章并没有表达第一层次是最大作用,根据下文可知,反而另一些层次的理解程度更深,作用更大。‎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曲解文意,“文章通过对比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差异,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中“对比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差异”错。原文“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可知,东西方文学理论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是类比,不是对比,也没有差异。‎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A项曲解文意,“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表现出读者是具有生命感悟能力的”中“越背离……越能体现……”的说法错。文章只是论证了有生命感悟能力的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会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但不等于倒过来也成立。‎ C项曲解文意,“文章引孔子的‘诗可以兴’证明诗不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更能感动无数读者”说法错误。 “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是说读者能从诗歌所表达的本意中读出其他的含意,而不是感动的读者人数众多。‎ D项混淆概念,“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相比,后一首词写得更有感发力,更有境界”中“后一首词写得更有感发力,写得更有境界”错,文章并不是针对作品本身作比较,而是针对读者的层次境界作比较。读者读出了高境界不代表这首词比其他词写得更有境界。‎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眼数据显示,2019年已有超过1000家垃圾分类相关企业注册。仅7月1日当天,就有6家相关企业注册。上周,又有53家相关企业注册成立。‎ 在各电商平台垃圾桶销量倍增、电商平台二手闲置商品交易业务上扬的同时,一些看似没什么科技含量却实实在在解决消费者小烦恼的“新兴业务”商机纷涌。其中,代扔垃圾服务备受追捧,不少快递公司、二手电商及外卖平台纷纷尝试推出这一新服务。微信搜索“垃圾分类”关键词,关于垃圾分类的小程序已猛增至100多个,支付宝平台上的垃圾分类小程序,累计新增用户数已突破百万。‎ 当“垃圾”成为创业新赛道,一些长期存在的固有问题将得到进一步解决。‎ 外卖行业是垃圾分类的前端,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解筱文表示,垃圾分类的严格实施,将降低外卖业对社会环境的污染影响,先前分散的巨量餐饮白色垃圾,有望进行批量化、集约化处理,餐食残渣和剩汤垃圾污染也将得到控制。‎ 很多消费者了解生活垃圾中大量的外卖餐盒、包装袋、餐具等都是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但却不一定知道,若外卖餐盒和剩余食物一起处理,原本在土壤中能快速分解的食物,降解时间将延长数倍。这也是垃圾分类要求对外卖餐盒和剩余食物分类处理的原因。‎ ‎(摘自《“垃圾分类”成创业掘金新风向》,科技日报)‎ 材料二 在日本,垃圾的收集和转运由各区负责,各区会根据垃圾种类和产量的季节性变化制定详细的收集计划,对垃圾收集点的设置及收集频次进行合理调整。而对于部分收集运输范围较大的城市,通常会设立垃圾中转站,以便把垃圾从中小型车辆转运到大型运输车辆。同时,在垃圾清运的过程中,环卫部门装运垃圾车辆多次往返,每次仅运输一种垃圾,由此避免了“混装混运”。不同类别的垃圾被运输到不同的垃圾处理工厂,然后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垃圾处理以焚烧方式为主,注重资源再利用。日本由于土地面积有限,焚烧是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填埋处理所占比例很小。2016年日本采用焚烧方式进行垃圾处理的占比为80.20%。在垃圾焚烧处理中,焚烧炉排炉和流化床是最主要的焚烧处理方式。此外,一些电子、电器类垃圾和大件垃圾,则会对有再利用价值的部分进行回收。据统计,日本每年废弃的家用电器重量达60万吨,回收利用率为50%至60%。‎ ‎(摘自《2019年全球及中国垃圾分类行业发展概况及未来投资前景分析》)‎ 材料三 ‎2014—2017年全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变化情况(单位:万吨,%)‎ ‎2000—2017年中国生活垃圾清运量变化情况(单位:万吨,%)‎ 材料四 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围城”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各地的共识。尽管部分试点地区垃圾分类取得初步成效,但记者调查发现,分类投放准确率低、分类知晓率低和资源利用率低等“三低”问题交织,成为垃圾分类推进的“拦路虎”。‎ 投放准确率低是垃圾分类试点的难点之一。记者在合肥、马鞍山、阜阳等一些试点地采访时,随机打开分类垃圾桶看到,有的分类比较清晰,有的依然是混合投放。‎ 分类知晓率低是垃圾分类遇到的另一大难点。部分居民仍没有垃圾分类投放的意识,也缺乏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导致分类“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末端处理能力不足,资源利用率低也是难点所在。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各地垃圾分类的处置体系残缺不全,往往前端分类、后端就“混为一团”,末端处理不足不仅挫伤了群众的垃圾分类参与热情,影响了分类体系建设,也造成我国垃圾资源化率低。据李大勇介绍,国家住建部的标准要求是35%,但从合肥市试点来看,只能达到20%左右。‎ 不少受访者反映,垃圾处理涉及生态环境、发改委、住建、城管、商务、供销社等多个部门,各管一段,重点不同,往往造成垃圾处理统筹不足、难以协同。比如城市生活垃圾目前多由城管部门负责,但生活垃圾中的有害垃圾处置、可回收垃圾处置又涉及生态环境、商务、供销社等多个部门,在一些地方由于衔接不力、各管各的,导致有害生活垃圾无处可去、可回收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低。此外,对于一般工业固废物的处理,不少地方还存在生态环境部门不愿意接手,环卫处理难度大,进而造成这类垃圾处理不及时不规范等问题。‎ ‎(摘自《“一桶天下”到四桶并立,垃圾分类待解“三低”难题》,《经济参考报》)‎ ‎4.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上涨,垃圾问题越来越严重,垃圾分类工作刻不容缓。‎ B. 2016-2017年的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率有所下降,由此可见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C. 生活垃放清运量持续增长应与产生量增长有关,生活垃圾清运量增长率虽波动较大,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D. 从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清运量的差距可以看出,大、中城市是生活垃坡产生的主要场所。‎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垃圾分类带动一系列相关业务产生,可以成为新兴创业切入点,而企业又可以助推垃圾分类的进行,为环保方面做贡献,二者互有帮助。‎ B. 要求对外卖餐盒和剩余食物分类处理,目的在于使消费者了解剩余餐食的分解时间,进而可以控制外卖行业产生的巨量白色污染。‎ C. 垃圾处理方式要依据国情而定。日本由于土地面积有限,垃圾处理以焚烧为主,而中国土地面积充足,则可以多使用填埋方式。‎ D. “三低”问题严重影响了垃圾分类的效率,分类知晓率低,是导致投放准确率低的最大原因,同时也导致我国垃圾资源化率低。‎ ‎6. 请结合材料谈谈要做好垃圾分类,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工作。‎ ‎【答案】4. B 5. A ‎ ‎6.‎ ‎ (1)加强宣传,提高民众分类意识,提高民众对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了解和学习。(2)加强监督,监督分类落实和执行情况。(3)加强合作和统筹,各部门之间协同作战,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等等涉及不同处理部门的情况,部门之间要积极配合。(4)加强具体方案的设计,可以根据具体的区域、时段对垃圾处理制定详细的收集和处理规划。(5)加强末段处理能力,杜绝前段分类,后端混乱,提高垃圾的资源化率。‎ ‎【4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 B项,强加因果,“2016-2017年的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率有所下降,由此可见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2016年和2017年的垃圾产生增长率相较于2015年有所下降,但是垃圾的产生量还是在增长,并未下降,且这和民众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之间并无关系。‎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B项,曲解文意,“要求对外卖餐盒和剩余食物分类处理,目的在于使消费者了解剩余餐食的分解时间,进而可以控制外卖行业产生的巨量白色污染”中“使消费者了解剩余餐食的分解时间”错,“当‘垃圾’成为创业新赛道,一些长期存在的固有问题将得到进一步解决”,原文说消费者“但却不一定知道,若外卖餐盒和剩余食物一起处理,原本在土壤中能快速分解的食物,降解时间将延长数倍。这也是垃圾分类要求对外卖餐盒和剩余食物分类处理的原因”,所以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给消费者普及知识。‎ C项,无中生有,“垃圾处理方式要依据国情而定。日本由于土地面积有限,垃圾处理以焚烧为主,而中国土地面积充足,则可以多使用填埋方式”中“中国土地面积充足,则可以多使用填埋方式”的推断在文中没有依据,中国尽管土地面积大,也应该分类多方式处理垃圾。‎ D项,强加因果,“‘三低’问题严重影响了垃圾分类的效率,分类知晓率低,是导致投放准确率低的最大原因,同时也导致我国垃圾资源化率低”中“分类知晓率低,是导致投放准确率低的最大原因,同时也导致我国垃圾资源化率低”错,知晓率低应该会影响投放的准确率,原文说“分类知晓率低是垃圾分类遇到的另一大难点。部分居民仍没有垃圾分类投放的意识,也缺乏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导致分类‘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并未表明影响的程度有多大,原文说“末端处理不足不仅挫伤了群众的垃圾分类参与热情,影响了分类体系建设,也造成我国垃圾资源化率低”可知,我国垃圾资源化率低是末端处理问题,并非知晓率低造成的。‎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本题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题时要审清题干,找出关键词语,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理清要点,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最后归纳要点分点作答。‎ 本题要求筛选概括要做好垃圾分类,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工作。审题可知,答题区域在材料四。据材料四“分类投放准确率低、分类知晓率低和资源利用率低等‘三低’问题交织,成为垃圾分类推进的‘拦路虎’”可知,以下要分析怎么做好垃圾分类 ,本题要求概括政府部门应做的工作。“投放准确率低是垃圾分类试点的难点之一”, “随机打开分类垃圾桶看到,有的分类比较清晰,有的依然是混合投放”,“分类知晓率低是垃圾分类遇到的另一大难点。部分居民仍没有垃圾分类投放的意识,也缺乏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导致分类‘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从这些信息可以概括出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工作,提高民众的垃圾分类意识,并且提高民众对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了解和学习,使做到准确分类并投放;政府部门还要加强监管力度,监督垃圾分类落实和执行的情况。原文说“末端处理能力不足,资源利用率低也是难点所在”,“目前各地垃圾分类的处置体系残缺不全,往往前端分类、后端就‘混为一团’,末端处理不足不仅挫伤了群众的垃圾分类参与热情,影响了分类体系建设,也造成我国垃圾资源化率低”,所以政府要加强末端处理能力,杜绝前端分类,后端混乱的形式,提高我国垃圾的资源化率。据原文“垃圾处理涉及生态环境、发改委、住建、城管、商务、供销社等多个部门,各管一段,重点不同,往往造成垃圾处理统筹不足、难以协同”可知,政府部门应该做的工作是各部门之间要协同作战,加强合作和统筹,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等等涉及不同处理部门的情况,部门之间要积极配合,不能互相推诿。针对于“在一些地方由于衔接不力、各管各的,导致有害生活垃圾无处可去、可回收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低。此外,对于一般工业固废物的处理,不少地方还存在生态环境部门不愿意接手,环卫处理难度大,进而造成这类垃圾处理不及时不规范等问题”,政府要落实具体方案的设计,可以根据具体的区域、时段对垃圾处理制定详细的收集和处理规划,在政策和制度上进行要求和管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幅画 宗璞 戊辰龙年前夕,往荣宝斋去取裱的字画。在手提包里翻了一遍,不见取物字据。其实原字据已莫名其妙地不知去向,代替的是张挂失条。而连这挂失条也不见了。‎ 业务员见我懊恼的样子,说,拿走罢,找着以后寄回来就行了。‎ 我们高兴地捧了字画回家。一共五幅,两幅字三幅画,一幅幅打开看时,甚生感慨,现只说这三幅画。‎ 三幅画均出自汪曾祺的手笔。‎ 老实说,在1986年以前,我从不知汪曾祺擅长丹青,可见是何等的孤陋寡闻。原只知他不只写戏还能演戏,不只写小说散文还善旧诗,是个多面手。四十年代初,西南联大同学上演《家》。因为长兄钟辽扮演觉新,我去看过戏。有两个场面印象最深:一是高老太爷过世后,高家长辈要瑞珏出城生产,觉新在站了一排的长辈面前的惶恐样儿。哥哥穿一件烟色长衫,据说很潇洒。我只为觉新伤心,以后常常想起那伤心;一是鸣凤鬼魂下场后,老更夫在昏暗的舞台中间,敲响了锣,锣声和报着更次的喑哑声音回荡在剧场里,现在眼前还是那老更夫的模样,耳边还有那声音,涩涩的,很苦。‎ 老更夫是汪曾祺扮演的。‎ 时光一晃过了四十年。八十年代初,《钟山》编辑部举办太湖笔会,从苏州乘船到无锡去。万顷碧波,洗去了尘俗烦恼,大家都有些忘乎所以。我坐在船头上乘风破浪,十分得意,不断为眼前景色欢呼。汪兄忽然递过半张撕破的香烟盒纸,上写着一首诗:“壮游谁似冯宗璞,打伞遮阳过太湖,却看碧波千万顷,北归流入枕边书。”我曾要回赠一首且有在船诸文友相助,乱了一番,终未得出究竟。而汪兄这首游戏之作,隔了五年,仍清晰地留在我记忆中。‎ ‎1986年春,偶往杨周翰先生家,见壁悬画图,上栖一只松鼠,灵动不俗。得知为汪兄大作时,不胜惊异。又有一幅极秀的字,暑名上官碧,又不知这是沈从文先生笔名。杨先生则为我的无知而惊异,笑说,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 实在是的,我常处于懵懂状态,这似乎是一种习惯。不过一经明白,便有行动,虽然还是拖了许久。初夏时,我修书往蒲黄榆①索画,以为一年半载后可得一张。‎ 不想一周内便来了一幅斗方。两只小鸡,毛茸茸的,歪着头看一串紫红色的果子,很可爱。果子似乎很酸,所以小鸡在琢磨罢。‎ 这画我喜欢,但不满意,怀疑汪兄存有哄小孩心理,立即表态:不行不行,还要还要!‎ 第二幅画也很快来了。这是一幅真正的赠给同行的画,红花怒放,下衬墨叶,紧靠叶下有字云:“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临风亦自得,不共赤城霞。”画中花叶与诗都在一侧,留有大片空白,空白上有烟灰留下的一个小洞。曾嘱裱工保留此洞,答称没有这样的技术。整个画面在临风自得的恬淡中,却有一种活泼的热烈气氛,父亲看不见画,听我念诗后,大为赞赏,说用王国维标准来说,这诗便是不隔。何谓不隔?物与我浑然一体也。‎ 这时我已满意,天下太平,不再生事。不料秋末冬初时,汪兄忽又寄来第三幅画。这是一幅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顶上几瓣素白的花,叶用蓝而不用绿,花就纸色不另涂白。只觉一股清灵之气,自纸上透出。一行小字:为纪念陈澄莱而作,寄与宗璞。‎ 把玩之际,不觉虚秋。谢谢你,汪曾祺!‎ 澄莱乃我挚友,和汪兄也相识。五十年代最后一年,澄莱与我一同下放在涿鹿县。当时汪兄在张家口一带,境况比我们苦得多了。一次开什么会,大家穿着臃肿的大棉袄在塞上相见。我仍是懵懵懂懂,见了不认识的人当认识,见了认识的人当不认识。澄莱纠正我,指点我这人那人都是谁:看我见了汪兄发愣,苦笑道,汪曾祺你也不认识!‎ 澄莱于1971年元月在寒冷的井中直落九泉之下,迄今不明原由。我曾为她写了一篇《水仙辞》的小文。现在谁也不记得她了,连我都记不准那恐怖的日子。汪兄却记得那水仙花的譬喻,为她画一幅画,而且说来年水仙花开,还要写一幅。‎ 从前常有性情中人的说法,现在久不见这词了。我常说的“没有真性情,写不出好文章”的大白话,也久不说了。性情中人不一定写文章,而写出好文章的人,必有真性情。三幅画放到1987年才送去裱,到1988年春节才取回。在家里再翻手提包,那挂失条竟赫然存在焉。我只能笑自己的糊涂。‎ ‎【注】①蒲黄榆,北京地名,是当时汪曾祺居住的地方。‎ ‎7.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回忆了友人汪曾祺的一些逸事及他对我的三次赠画始末,借写画而写人,随意处突显人物本色,文风秀雅古朴又轻松自然。‎ B. “小鸡思果图”仿佛一个涉世不深的人在品味人间的酸甜苦辣,观察和思考着社会、人生,汪曾祺借这一形象来调侃宗璞的单纯情懂。‎ C. 作者的挚友陈澄莱不幸惨死,作者虽曾为她写《水仙辞》悼念,却也渐渐淡忘了她,汪曾棋赠画给作者既有对逝者的缅怀又有对生者的警醒。‎ D. 作者几次写自己的糊涂,一方面将其作为一条暗线串起全文,一方面将自己与汪曾祺作对比突出他的博学多才,丰满了人物形象。‎ ‎8. 作者说“没有真性情,写不出好文章”,你认为作者眼中的汪曾棋有怎样的真性情?‎ ‎9. 有人评价本文“结构为文,浑然天成”,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答案】7. A 8. 真性情指:真实单纯的赤子之心,他虽上了年纪画作中却还现着童趣,可见其单纯澄澈之心;安处环境的宁静淡泊,他居于一角而临风自得的花作与配诗,物我一体,体现了他淡泊自乐的心境;对朋友的真挚,作者的挚友陈澄来逝去多年,已经没有多少人还会忆及她,而汪曾祺不仅记得水仙的典故,还为其作画,可见他对朋友的一片赤诚;对事情的执着投入认真,他仅仅扮演老更夫这一次要形象,却真情投入,声音喑哑苍凉,给作者留下极深的印象,他的认真可见一斑。 ‎ ‎9. 本文结构清晰,流转自然,结构的设计能够服务于主题,所以“结构为文,浑然天成”的评价非常恰切。文章是围绕“三幅画”构思的,“三幅画”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结构清晰又能借此呈现文章主旨:中间岔开的一笔写演戏和作诗看似闲笔,实则呈现了汪曾棋的执着认真与博学,既为写其认真赠画做铺垫的,又突出了汪曾祺博学多才的多侧面形象。以三幅画送裱和取回开篇又以此结尾,首尾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结构。‎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对这篇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B项,“汪曾祺借这一形象来调侃宗璞的单纯情懂”表述错误,汪曾祺是否有将小鸡与宗璞作比较的意思文章并未交待。‎ C项,“渐渐淡忘”不准确,作者不是淡忘,而是不愿想起朋友的惨死。“对生者的警醒”表述亦不准确,汪曾祺正是理解作者对于朋友的思念,才送画给她,缅怀他们共同的朋友。‎ D项,作者几次写自己的糊涂并非全是为了与汪曾祺作对比。‎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结合文章分析汪曾祺的个性和品格的“真性情”,注意分析的重点是“真性情”, 真性情指的是真实单纯的赤子之心,回答这类试题注意梳理文章的情节,重点抓住文中体现“真性情”的情节进行概括,此题可根据文中的信息概括。原文中“老更夫在昏暗的舞台中间,敲响了锣,锣声和报着更次的喑哑声音回荡在剧场里,现在眼前还是那老更夫的模样,耳边还有那声音,涩涩的,很苦”,汪曾祺仅仅扮演老更夫这一次要形象,却真情投入,声音喑哑苍凉,给作者留下极深的印象,可见他对事情的执着投入认真。“万顷碧波,洗去了尘俗烦恼,大家都有些忘乎所以。我坐在船头上乘风破浪,十分得意,不断为眼前景色欢呼。汪兄忽然递过半张撕破的香烟盒纸,上写着一首诗:‘壮游谁似冯宗璞,打伞遮阳过太湖,却看碧波千万顷,北归流入枕边书’”,“而汪兄这首游戏之作,隔了五年,仍清晰地留在我记忆中”,这些信息都可见汪曾祺的童趣,其单纯澄澈之心。“1986年春,偶往杨周翰先生家,见壁悬画图,上栖一只松鼠,灵动不俗”;“这是一幅真正的赠给同行的画,红花怒放,下衬墨叶,紧靠叶下有字云:‘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临风亦自得,不共赤城霞’”, 他居于一角而临风自得的花作与配诗,物我一体,体现了他宁静淡泊的心境。“汪兄忽又寄来第三幅画。这是一幅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顶上几瓣素白的花,叶用蓝而不用绿,花就纸色不另涂白。只觉一股清灵之气,自纸上透出。一行小字:为纪念陈澄莱而作,寄与宗璞”, 可见他对朋友的一片赤诚、真挚,作者的挚友陈澄来逝去多年,已经没有多少人还会忆及她,而汪曾祺不仅记得水仙的典故,还为其作画。‎ 根据上述信息分条概括其真性情的特点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分析作品结构就是分析文本的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文本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关键。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结合人物和主题,分析如此安排情节结构的效果。注意一些术语的运用。‎ 先写从荣宝斋取回字画,“三幅画均出自汪曾祺的手笔”,交代了三幅画,为汪曾祺所作,起到了点明标题,总领全文的作用;接着宕开一笔,写“在1986年以前,我从不知汪曾祺擅长丹青,可见是何等的孤陋寡闻。原只知他不只写戏还能演戏,不只写小说散文还善旧诗,是个多面手”叙写汪曾祺演戏和赠诗两件事,展现其多才多艺的形象,为写三幅画做铺垫;然后详写三幅画的有关情况,第一幅“两只小鸡,毛茸茸的,歪着头看一串紫红色的果子,很可爱。果子似乎很酸,所以小鸡在琢磨罢”,“第二幅画也很快来了。这是一幅真正的赠给同行的画,红花怒放,下衬墨叶,紧靠叶下有字云:‘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临风亦自得,不共赤城霞。’画中花叶与诗都在一侧,留有大片空白,空白上有烟灰留下的一个小洞”,“汪兄忽又寄来第三幅画。这是一幅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顶上几瓣素白的花,叶用蓝而不用绿,花就纸色不另涂白。只觉一股清灵之气,自纸上透出。一行小字:为纪念陈澄莱而作,寄与宗璞”,这三幅画作都展现了汪曾祺的真性情;最后交代三幅画送裱和取回的时间,照应开头,首尾呼应。本文在结构上非常清晰,流转自然,结构的设计完全能服务于主题,所以“结构为文,浑然天成”的评价非常恰切。‎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巢谷传 ‎【宋】苏辙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相与为金石交。及存宝得罪,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 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囊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县釜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或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B. 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C. 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D. 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11.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所至友其秀杰 此亦飞之至也 B. 顾妻子不免寒饿 顾视无可置者 C. 既见,握手相泣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D. 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巢谷为气任侠,年少时多力尚武,遂投笔从戎,改应进士考试为应武举。‎ B. 巢谷守信尚义,既能够不负朋友临终所托,又能不顾年迈徒步万里访友。‎ C. 巢谷不从俗流,做事特立独行,不在意世俗眼光评价,知不可为而为之。‎ D. 巢谷行事有古风,苏辙为他立传,同时也从侧面批判了趋炎附势的世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 ‎(2)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答案】10. D 11. C 12. A ‎ ‎13. (1)士大夫都忌讳和我们两兄弟交往,往日的亲友没有再互相联络。只有巢谷慷慨激昂,在眉山公开声言,想要徒步拜访我们兄弟。‎ ‎(2)我正和南夷混居在一起,和他们一起生活,大概将要终老在这里了,虽然了解他的贤能,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发扬他的事迹呢?‎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对划线句子“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进行断句,“其囊中”是“阅”的宾语,表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意思是“看他的钱袋里”,所以排除AC;“不可”意思是“没有留住他”,表意完整,其后应断开,“阅其囊中”是另一个动作,二者中间应该断开,排除B。“予方乏困”是主谓句,中间不能断开,意思是“我(当时)正贫乏穷困”,“亦”是另一个意思的开始,其前面断开,所以排除AB。‎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使用。比较两个句子使用的虚词意义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从后面的句子入手,因为这些句子是我们在课文里学过的,我们了解它们的意义与用法,然后我们再看第一句文言文出现在文中哪个地方,再来比较两者意义用法是否一致。‎ A项, “所至友其秀杰”中“至”,动词,到; 翻译:他每到一处就与杰出的人物交友 。“此亦飞之至也” 中“至”,名词,极点 ;翻译: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意义用法不同。‎ B项,“顾妻子不免寒饿”中“顾”,副词,只是;翻译:只是妻子儿女不免受冻挨饿。“顾视无可置者”中“顾”,动词,看;翻译:看看四周,没有什么可以安置的地方。意义用法不同。‎ C项,“既见,握手相泣”中“相”,副词,互相 ;翻译:见面之后,我们握手相对而哭。“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中 “相”,副词,互相 ;翻译:我一个人留在空房里,我们见面的日子实在少得很。意义用法相同。‎ D项,“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中“以”,相当于连词“而”,表承接;翻译:有南蛮差役偷走了他的钱袋然后逃跑了。“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中“以”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翻译:我和四个人拿着火把进入山洞。意义用法不同。‎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项,“巢谷为气任侠,年少时多力尚武,遂投笔从戎,改应进士考试为应武举”中“投笔从戎”说法不准确,“投笔从戎”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原文说“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意思是“他被选拔进京参加进士考试,看见了赴试武科的人,心里喜欢。巢谷一向力气大,于是就放弃了他原来学习的知识,置办了弓和箭,学习骑马射箭。不久,他的武艺学成了,却没有考中进士”,据此可知他不是文人从军。‎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重点词语和句式:‎ ‎(1)讳:忌讳;游:交往;相:互相;闻:联系;独:只有;诵:公开。‎ ‎(2)方:正;杂居南夷:省略介词“于”, 和南夷混居在一起;盖:大概;终:形容词作动词,终老;焉:代词,这里;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尚何以发之: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以何”, 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发扬他的事迹呢?‎ ‎【参考译文】‎ 巢谷传 巢谷,字元修,父亲叫中世,是眉山的农民。巢谷从小传承父亲的学问,虽然朴实无华但是丰富。他被选拔进京参加进士考试,看见了赴试武科的人,心里喜欢。巢谷一向力气大,于是就放弃了他原来学习的知识,置办了弓和箭,学习骑马射箭。不久,他的武艺学成了,却没有考中进士。‎ 他听说西边的人大多英勇矫健,他离开家乡到秦凤、泾原一带游历。他每到一处就与杰出的人物交友,有一个叫韩存宝的人,巢谷尤其和他交好,巢谷教韩存宝兵书,两个人交往,结下了像金石一样坚固的友谊。等到韩存宝获罪,将要被逮捕,他自己料想一定会死,对巢谷说:“我是泾原的一介武夫,死了不可惜,只是妻子儿女不免受冻挨饿。装银子的袋子里有几百两银子,除了你没有人可以代我把钱送给妻子儿女的人了。”巢谷立下了承诺,立刻改变姓名,把银子放在怀里步行,前往交给他的儿子,没有人知道这件事。‎ 我因为同乡的缘故,小时候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节操,是个可以托付危急之事的人。绍圣初年,我因罪被贬停留在筠州,从筠州迁移到雷州,又迁移到循州。我的兄长子瞻也从惠州又迁移到昌化。士大夫都避忌和我们两兄弟交往,往日的亲友没有再互相联络。只有巢谷慷慨激昂,从眉山公开声言,想要徒步拜访我们兄弟。听说的人都嘲笑他的痴狂。元符二年春天正月,他从梅州送信给我说:“我不远万里步行来见您,自己都不认为能保全性命,现在到梅州了。不出十天一定能见面,死了也没有遗憾了!”我惊喜地说:“这不是当代人,而是品德高尚的古人哪!”见面之后,我们握手相对而哭,不久,我和他讲述往日的经历,过了一个月(一个多月)仍不感到厌倦。当时巢谷年纪有七十三岁了,瘦弱多病,不再是往日的元修了。他将要又到海南去看望子瞻,我怜悯他年老多病,制止他说:“你的心意是好的,但是从这里到儋州有几千里,又要渡海,不是老人能做到的事。”巢谷说:“我自认为不会立刻死,你不要制止我。”我挽留他,没有留住他。看他的钱袋里,没有几千钱了,我(当时)正贫乏穷困,也(只能)勉强资助他一点钱,送走了他。船行到了新会,有南蛮差役偷走了他的钱袋然后逃跑了,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随他到了新州,就病死在了那里。我听说了这件事,失声痛哭。‎ 从前,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智伯率领韩、魏两家决开汾河灌城,城墙只差三版就要被淹没了。城里满是积水,只能把锅吊起来烧火煮饭。人们因为没有粮食饥饿得无法再忍受,只好把孩子互相交换了吃掉。在这种情况下,赵襄子的臣下对他都有点息慢,只有忍受,只好把孩子互相交换了吃掉。在这种情况下,赵襄子的臣下对他都有点息慢,只有高恭一个人始终对他保持着应有的礼节。等到襄子摆脱智伯、韩、魏的包围,冲破困境,对部下论功行赏时,就给高恭记了头功。有人说:“晋阳危难的时候,只有高恭一点儿功劳也没有。为什么却要给他记头功呢?”襄子说:“晋阳被困时,群臣都对我有点儿怠慢,只有高恭一人始终保持着应有的礼节,我因此给他记头功。”巢谷在对朋友讲义气方面,实在不比高恭差,不会因此而惭愧。只可惜他没有遇上赵襄子受到器重,却先是碰上了韩存宝,后来又碰上了我们兄弟两人。我正和南夷混居在一起,和他们一起生活,大概将要终老在这里了,虽然了解他的贤能,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发扬他的事迹呢?我听说巢谷有一个叫蒙的儿子,在泾原军队中,所以替他写了传记,日后来交给他的儿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阕前两句由近及远地描绘诗人的生活环境,此地树木茂密、翠竹掩映、蝉鸣缭乱、枯草凄凄、池塘狭小,展现了居所旁幽狭的景象。‎ B. 上阕后两句运用动静结合手法,将白鸟翻飞、自由翱翔的欢腾与绿水映衬的红荷散发出的幽微清香融汇成一幅清新美好、淡雅怡人的画卷。‎ C. 上阙四句调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铺陈了大量意象。意象之间既有生机与衰颓的对比,又有色彩暖冷的对比,暗示出诗人心境复杂。‎ D. 下阕“村舍外,古城旁”点明诗人的活动范围:“杖藜徐步转斜阳”描写细致,既呈现诗人的老态,又表现出诗人散步的悠闲,兴致颇高。‎ ‎15. 本词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写到了“雨”,而两场雨又有诸多不同。请结合诗句分别从雨的特点、作者写雨的手法、对雨的情感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答案】14. A 15. 雨的特点:《鹧鸪天》昨夜好雨,送来清凉;《定风波》骤雨乍逢,颇有寒意。写雨的手法:《鹧鸪天》拟人:《定风波》侧面描写“穿林打叶声”,比喻“一蓑烟雨”。借雨抒情:《鹧鸪天》对雨送清凉的欣喜与承谢;《定风波》无惧风雨的豁达乐观。‎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A项,“上阕前两句由近及远地描绘诗人的生活环境,此地树木茂密、翠竹掩映、蝉鸣缭乱、枯草凄凄、池塘狭小,展现了居所旁幽狭的景象”中分析写景“由近及远”错误,“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意思是“远处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围绕在屋舍旁”, 上阕前两句作者用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写景应该是先写远景后写近景。‎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综合能力。‎ 本题是比较阅读题,本词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写到了“雨”,而两场雨又有诸多不同。请结合诗句分别从雨的特点、作者写雨的手法、对雨的情感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鹧鸪天》中“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写到“雨”,‎ ‎ 昨天夜里三更时分,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好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雨”是好雨。“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雨”以人的性格,犹言“多承”。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作者借雨抒情,表达了对雨送清凉的欣喜与承谢之情。细细品评,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殷勤”两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 ‎《定风波》中“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在一次出游途中遇到阵雨,骤雨乍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作者颇有寒意。“莫听穿林打叶声”, 不要倾听雨点穿过树林和冲击树叶的声音,以“穿林打叶声”侧面描写“雨”,以“一蓑烟雨”比喻人生中的风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于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那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作答时,从三个方面整合归纳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左传·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曹贵求见国君献策,但他的乡人质疑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孟子对一些人面对优厚俸禄不管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的做法持否定态度。‎ ‎(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说,同一学舍的求学者都衣着华丽,光彩耀人,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他以求知为乐。‎ ‎【答案】 (1)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略无慕艳意 ‎【解析】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辩、受、缊、敝。注意一些虚词不能漏掉如“之”“又”“焉”“而”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文学式微”频频被人提及,很多人不禁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觅”的感叹。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为________的话题,人们不仅津津乐道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获得殊荣,更是密切关注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儿”。‎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式微”之所以成为公共话题,与文学作品和大众阅读之间的割裂不无关系。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喟叹“________”。( )——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带动全民阅读的兴趣与能力。反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________,其自身也难免沦为圈子里人情世故的温床。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而非________的收益。如果文学奖能多一些专业和纯粹,作家就能多一些自由和酒脱,公众也不必将宝贵的想象力浪费在文学之外的细枝末节。‎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炙手可热 曲高和寡 形同陌路 惨淡经营 B. 街谈巷议 曲高和寡 浙行渐远 苦心经营 C. 街谈巷议 高山流水 形同陌路 惨淡经营 D. 炙手可热 高山流水 渐行渐远 苦心经营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B. 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成为加剧双方隔阂的罪魁祸首。‎ C. 文学奖本身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D. 文学奖本身不仅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且不应进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赢得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B. 当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增强公众关注度时,文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C.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D.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提高公众关注度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答案】17. B 18. C 19. D ‎【17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街谈巷议:指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谈论。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语境是说形形色色的文学奖日渐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所以选用“街谈巷议”;曲高和寡:旧指知音难觅,现比喻言论或者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两个成语侧重不同。语境中是说作家喟叹自己的作品不被读者了解和认同,所以选用“曲高和寡”;形同陌路:本来很熟悉的朋友或者别的人,因为一些事情而不再联系或交往,如同成为陌生人一般,对象多指人,强调陌生,而“渐行渐远”多强调关系“慢慢变远”。语境的对象是文学奖,是说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会关系慢慢变远,其自身也难免沦为圈子里人情世故的温床,所以选用“渐行渐远”;惨淡经营,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多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难地从事某种事业。苦心经营: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语境是说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而不是靠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所以选用“苦心经营”。‎ 故选B。‎ ‎【18题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选填衔接句,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由后文“反之,文学奖如果……”可推知主语应该是文学奖,且应放句首。也可借助句后的破折号的作用看,此破折号应进一步解释说明“文学奖”应如何,因此排除A、B;根据前后文的逻辑关系,两个分句间是转折关系,故可排除D。‎ 故选C。‎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A项,缺少主语;‎ B项,“增强”与“关注度”搭配不当,且“文学是一个黑色幽默”,不合句意,也不妥当;‎ C项,“引起”与“关注度”搭配不当。‎ 故选D。‎ ‎20.下图是教师网上阅卷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不超过125个字 ‎【答案】教师开始网上阅卷时,首先要获取用户名和密码,输入IP地址登录系统,然后进入培训阶段,培训阶段会先获取培训卷,接着进行培训卷评阅,评阅结束后提交等待审核,审核如果通过,即试评转正评,如果未通过,系统将再次下发培训卷,教师获取培训卷后继续评阅。‎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这是一道流程图的题目,流程图是用结构式图表,将事物或某些概念连接起来,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根据这种结构关系,特别是箭头方向所表达的意思,用语言将所示内容表述出来。‎ 这个流程图结构关系相对简单,箭头指向比较一目了然,流程图中的内容根据箭头的指向表述出来比较简单。箭头从左向右指向,直到“审核”这一阶段,出现了“是”“否”,箭头分离,一是指向“试评转正评”,就是审核通过了;从“否”指向“获取培训答卷”,中间标明“再次下发培训试卷”,意思是审核没有通过时,系统会再次下发培训试卷,教师获取培训试卷后将继续评阅。根据以上分析,准确、简明、连贯地表述出来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21.“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提出五年多来,作为一项国家倡议,已在国际上取得巨大成果请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关于“一带一路”的对联(每副开头已经给定)。要求:语意连贯,符合对联的基本特点,所给短语全部用上,不得重复使用。‎ 互信互惠 百国百族 共荣共赢 中欧班列 万里海疆 东往西来 经贸巨轮 引领潮流 创新局面 风驰电掣 第一幅:‎ 一带一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副:‎ 千年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副:一带一路引领潮流互信互惠 百国百族创新局面共荣共赢 或:一带一路共荣共赢创新局面 百国百族互信互惠引领潮流 ‎ 第二副:千年丝路中欧班列风驰电掣 万里海疆经贸巨轮东往西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对联的形式考查。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对联的要求,一般需要具备以下特点: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第一副对联的上联开头“一带一路”,对应下联应该是“百国百族”,第二副对联的上联开头“千年丝路”,对应下联开头应该是“万里海疆”;分析出开头内容,然后分析词语特点,“互信互惠”“共荣共赢”;“中欧班列”“经贸巨轮”;“东往西来”“风驰电掣”;“引领潮流”“创新局面”等应该分别对应;最后按照对联的要求来写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联系实际,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合则同舟共济 当凶猛的海浪来临时,船上的人各谋私利,破坏大船,为自己逃生搭建小舟。如果大船都不能在风浪中幸存,小船更难逃被风浪吞噬的命运。面对困境,我们最应该做的难道不是齐心协力,共同抵御风浪吗?‎ 齐心协力,各自分工,合力创造奇迹。‎ ‎“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女排姑娘们以再次夺冠的好消息向我们证明了女排精神。而在此前,我国女排还处于低谷时期,郎平教练带领女排克服种种困难,荣耀归来,再次登上王者之位。是奇迹,是磨难,是女排姑娘们在比赛中齐心协力的结果。在比赛中,她们有各自的分工,主攻,助攻,防守,是她们的团结协作,才使团队在逆境中崛起,战胜强大的对手,夺得冠军。若她们不顾自己的分工,各自为政,又哪里有赛场上的荣耀归来呢?‎ 目标明确,同心一致,取得成功。‎ 若没有高级焊工精确焊接,那么再多的钢材也只是废铁,更不会有一个又一个的航天奇迹。“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让五星红旗在月球上高高飘扬,这背后离不开无数工作者的自我坚守和辛苦付出。从设计到发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所有工作人员的齐心努力。正是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科研人员才能舍身忘我,服从集体责任,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祖国的任务,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同舟共济,风雨兼程,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各族人民同舟共济,齐心协力,为祖国的繁荣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各行各业的工作者披荆斩棘,为建设美好的未来而奋斗。在今天人工智能、5G大数据即将普遍应用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需要风雨兼程,克服种种困难。正是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中国才能飞速发展,“港珠澳大桥”“5G”等成就无一不向世界展示着团结的力量、合作的力量。‎ 正是靠着团结的力量,我们把大悲大喜的2008年永远定格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中:团结使我们战胜了罕见的雪灾,重获温暖;团结使我们战胜了特大震灾,重建家园;团结使我们点燃圣火,惊艳世界;团结使我们打造神舟,一飞冲天……团结,使中华民族众志成城,走向更精彩的明天!‎ 合则同舟共济,不合则寸步难行。没有谁是可以独自成功的,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合作才能共赢,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方能抵御风雨,重见彩虹!‎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的作文。漫画材料一般都属于比喻型,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暗示、影射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或画面组,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在表达主旨的方式方法上类似于寓言,它往往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来反映事实、表明道理,漫画的主题有贬斥意义的居多,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写作时,应把它还原成现实,而不应就画论画。‎ 审题:这幅漫画的要素是:大船,小船,惊涛骇浪,船员。一艘大船在惊涛骇浪中颠簸前行,船上的每个人都在急着做自己的小船,他们或用斧头,或有锯子,把大船上的木板砍断、拆卸下来,好让自己能独自逃生,而丝毫不顾大船的安危。这种临危起内乱的做法,其后果可想而知,大船沉没,小船的命运也不一定更好。据画面分析可知,这幅漫画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大船”喻指团队、集体、国家等,“小船”可以指私心、个人利益,“惊涛骇浪”指困难险阻、恶劣环境,“船员”则是每个个体。写作时,应该从精诚团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出发,但是不宜泛泛而谈地写“团结”“个人与集体”,而不能少了外部环境恶劣、面临紧急关头的前提。行文时,既不能与漫画毫无关系,也不能缺乏联想能力,就画说画(比如只停留在“拆船”的层面),一定要联系社会实际,谈到象征意义上去。写成议论文、记叙文都可以很好把握。‎ 立意:(1)只有同舟共济、精诚团结才能共渡难关,离心离德、分崩离析只能导致全军覆没。‎ ‎(2)没有大家,就难有小家,没有集体,个人没保障。只有齐心协力保证“大船”(集体、国家)的安全,才能保护“小船”(个体)的安全。‎ ‎(3)紧急关头,要摒弃小我和自私念头,而要考虑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相关素材:(1)“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这是感动中国对屠呦呦的颁奖词中的一部分,我曾觉得困惑,如此富有诗意的名字却属于一位严谨负责的科学家。她的耐心可以让她在成千上万的古代典籍中发现治愈疟疾的线索,并且在历经190次试验失败之后,一直努力下去。我想她自己的内心不仅仅是对于成功的渴望,更多的是对于世界人类健康的守护,更是千千万万日日夜夜的一颗永远不变的为人类的心。‎ ‎(2)“宝贝回家”,这是多个失去孩子的父母内心强烈的愿望。也许正是因为经历过失去孩子的痛苦,所以能过体会这些父母的心。因此,张宝艳、秦艳友利用自己本身就不多的工资和那仅存的积蓄,向每一个失去孩子的父母打电话送去安慰,并且创立了“宝贝回家”寻亲网站,召集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帮助走失的孩子尽快回家。他们在家长的心目中是希望,仿佛有了自己孩子的信息,那孩子也就已经在排队回家的路上了一样。在帮助孩子回家的过程中,他们遇到许多困难和不同的声音,但他们都咬着牙,舍弃自己的需求而为了更多家庭的幸福。‎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并不矛盾。集体、社会、国家,都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的,简单做个定义,集体就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或者因为共同的利益而组合成的人的团体。在集体内部,个人的目标,或者说个人的利益是基本保持一致的,个人的目标集中起来,就形成了集体的发展目标。‎ ‎(4)同其心,一其力 ,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夫五指之更弹,不若卷手之一挃;万人之更进,不如百人之俱至也。用力谐,人尽其才,悉用其力.强而不相败,众而不相害,一心以使之也。止如丘山,发如风雨,如此则战无不胜。‎ ‎(5)名言警句:‎ 团结就是力量。——谚语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人心齐,泰山移。——谚语 众人拾柴火焰高。——谚语 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精神以及同全世界劳动者的团结一致,是取得最后胜利的保证。 ——列宁 个人如果但靠自己,如果置身于集体的关系之外,置身于任何团结民众的伟大思想的范围之外,就会变成怠惰的、保守的、与生活发展相敌对的人。——高尔基 团结就有力量和智慧,没有诚意实行平等或平等不充分,就不可能有持久而真诚的团结。‎ ‎——欧文(英国)‎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淮南子·兵略训》‎ 行文结构:拟定一个观点鲜明,醒目的标题。开篇围绕材料内容展开论述,旗帜鲜明地亮明观点,“面对困境,我们最应该做的难道不是齐心协力,共同抵御风浪吗?”呼应标题。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展开论述,先引用事例,正反对比论证,抒情说理,叩击听众心灵,引发读者共鸣。再用事例论证,再次证明观点。然后从历史到现在,从政治到科技,全面论证团结的重要意义。接下来再次联系实际,用排比句式,气势磅礴地证明团结在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战略意义。结尾照应题目,回归论点,发出呼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