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专题2 考点3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考点三 理解与分析 (2013·青岛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 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于堂上,重帷而见其手,请因说之。”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 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于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说之,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至,因见惠王。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 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众林皆羸。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 饥马盈厩,嗼[注]然,未见刍也;饥狗盈窖,嗼然,未见骨也。见骨与刍,动不可禁。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往者非其形心之谓乎?齐以东帝困于天下,而鲁取徐州;邯郸以寿陵困于万民,而卫取茧氏。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 故贤主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乱世当之矣。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首时》,略有改动) 【注】 嗼(mò):静默无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之而恶其貌 恶:讨厌。 B.搏其手而与之坐 搏:握住,抓住。 C.与将军之节以如秦 节:符节,用于做凭证。 D.故圣人之所贵 贵:贵重。 解析 贵:重视,崇尚。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都是介词,趁着,趁机。B.前者为副词,于是;后者为判断动词,是。C.前者为动词,到;后者为代词,他。D.前者为介词,表被动;后者为介词,对于。 答案 A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体现“待时”的一组是( ) ①故钓于渭以观之 ②退而耕于野 ③若步之与影不可离 ④水冻方固,后稷不种 ⑤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 ⑥见贤人,则往不可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 ③体现圣人与时机的关系;⑤说明不知时;⑥说明遇时了。 答案 B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子胥想办法拜见王子光,其目的就是想寻找时机得到重用,他等待数年,终于在吴国施展才能,兴国强兵,大败楚国,最终报了杀父之仇。 B.田鸠在秦国待了三年,想见秦惠王却没见到;后来在一门客帮助下,到楚国拜见楚王,楚王喜欢他,封他为将军到秦国才见到了秦惠王。 C.饥饿的马、狗在厩棚或窝中默然无声,是在等待时机,一旦有了食物它们就不再默然无声;混乱世道的人民,一旦遇到贤能之人就会身心归附,这也是遇到了时机。 D.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人的才能不会在做事时两方面都同时达到精巧,事情的成功在于适逢其时。 解析 “封他为将军”错,原文是给他将军的符节才见到了秦惠王。 答案 B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王子光说:“他的相貌正好是我讨厌的。”(关键点:“其”“适”“恶”) (2)所以,有道之士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就到处隐匿藏伏起来,甘受劳苦,等待时机。(关键点:“故”“以”) (3)凭着鲁国、卫国那样的小国,却都能从大国那里实现愿望,是因为遇到了恰当时机。(关键点:“细”“于”,判断句式) 【参考译文】 太公望是东夷人,他想平定天下,可是没有贤明的君主。他听说文王贤明,所以到渭水边钓鱼,以便观察文王的品德。 伍子胥想见吴王僚,但没能见到,有个门客对王子光讲了伍子胥的情况,王子光见到伍子胥却讨厌他的相貌,不听他讲话就谢绝了他。门客问王子光为什么这样,王子光说:“他的相貌正好是我讨厌的。”门客把这句话告诉了伍子胥,伍子胥说:“这是容易的事情。希望让王子光坐在堂上,我在两层帷幕里只露出手来,请让我借此同他谈话。”王子光答应了。伍子胥谈话谈了一半,王子光就掀起了帷幕,握住了他的手,然后跟他一起坐下;伍子胥说完了,王子光非常高兴。伍子胥认为享有吴国的,必定是王子光,回去后就在乡间耕作。过了七年,王子光取代吴王僚当了吴王。他任用伍子胥,伍子胥于是就整顿法度,举用贤良,简选精兵,演习战斗。过了六年,然后才在柏举大败楚国。九战九胜,追赶楚国的败军追了千余里。楚昭王逃到随,吴军于是占领了郢都。伍子胥亲自箭射楚王宫,鞭打楚平王之墓三百下(以报杀父杀兄之仇)。他先前耕作,并不是忘记了杀父之仇,而是在等待时机。 墨家有个叫田鸠的,想见秦惠王,在秦国待了三年但不能见到。有个门客把这情况告诉了楚王,田鸠就去见楚王。楚王很喜欢他,给了他将军的符节让他到秦国去。他到了秦国,才见到了惠王。他告诉别人说:“到秦国来见惠王的途径,竟然是要先到楚国去啊?”事情本来就有离得近反而被疏远、离得远反而能接近的。时机也是这样。有商汤、武王这样的贤德,而没有桀、纣无道那样的时机,就不能成就王业;有桀、纣无道那样的时机,而没有商汤、武王那样的贤德,也不能成就王业。圣人与时机的关系,就像步行时影与身不可分离一样。 所以,有道之士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就到处隐匿藏伏起来,甘受劳苦,等待时机。时机一到,有的从平民而成为天子,有的从诸侯而得到天下,有的从卑贱的地位进而辅佐三王,有的从普通百姓进而能向万乘之主报仇。所以圣人所看重的,只是时机。水冻得正坚固时,后稷不去耕种,后稷耕种,一定要等待春天到来。所以人即使有智慧,但如果遇不到时机,也不能建立功业。正当树叶长得繁茂的时候,整天采摘,也采不光;等到秋霜降下以后,所有树林里,树叶都落下来了。事情的难易,不在于大小,关键在于掌握时机。 饥饿的马充满了马棚,默然无声,是因为它们没有见到草;饥饿的狗充满了狗窝,默然无声,是因为它们没有见到骨头。如果见到骨头和草,那么它们就会争抢,不能制止住。混乱世道的人民,默然无声,是因为他们没有见到贤人;如果见到贤人,那么他们就会去归附,不能制止住。他们去归附贤人,难道不是身心都归附吗?齐湣王因为称东帝而被天下诸 侯弄得困窘不堪,因而被鲁国夺取了徐州;赵肃侯因修建寝陵扰民,人民都不亲附他,因而被卫国夺取了茧氏。凭着鲁国、卫国那样的小国,却都能从大国那里实现愿望,是因为遇到了恰当时机。所以贤明的君主和杰出的人士想为百姓忧虑的,遇到混乱的世道,正是合适的时机。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人的才能不会在做事时两方面都同时达到精巧,事情的成功在于适逢其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