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散文阅读训练(全国)(二十九)
2018届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 训练(全国)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4分) 空巢 朱以撒 南方很难看到空巢。 茂密的枝条浓郁的绿色,总是把内部遮盖得严严实实,让人的目光难以穿透绿色进入内部,因此弄不清绿色的内部隐藏着什么秘密。这种遮蔽是没有季节性的,无论是春夏或者秋冬,一概如此。但如果冬日去北方,空巢就很清晰的进入眼帘了。 夏日过了秋日了,晚秋萧瑟,叶落纷纷,成群的鸟就离巢远行了,它们到温暖的南方,重新筑它们的巢。而留在北方的巢,随着叶片落尽而暴露无遗,北风扫过,大雪压下,巢日渐衰败破落,像一堆乱糟糟的垃圾。 空巢是没有什么实用意又的,空巢能让人回味,让人感到淡淡的怅惘。空巢是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越模糊、残损,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些还带着羽毛的枯枝就不断地掉落下。 有一个日子,我应朋友之约到一个村子里散心。村子很大,人迹却稀疏。现代气派的住宅一座接着一座,可是大多房门紧闭,闻不到鲜活的人气。我感受着它的豪华,也感受着豪华中的枯寂。朋友说不少房子没人住,只是每月请人打扫打扫罢了。问及这些人哪去了,说是到大洋彼岸淘金去了。这使我想起了空巢。只不过在这里,空巢已经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主人的富有。他们有意设计这一个个空巢,为的是给别人看。他们在这个豪华空巢筑好之后,一阵热闹,又再度远走他乡,回到彼岸那个要寒酸得多的客居住所。他们把异乡当作了故乡,留给老家的是一个华丽的空壳,像蛇蜕一般,闪动着银色的光亮,只是没有生命在内。风吹过,什么响声都有,就是没有生命的吟咏。让我奇怪的是它引起了留守本土的村民的歆羡,似乎村子的形象就是这些空巢,好像自己被生活大大地亏待了。其实他们日子过得也不赖,打打鱼做点小生意,一家子和和美美。但是他们满眼都是别人的空巢,算计着自己何时也能拥有一座空巢,牵引住往行人的目光。 有一类空巢是我常会在旅行途中顺便走进的。在一些古旧的四合院,一代一代地繁衍,人丁兴旺,曾在某一些日子里达到饱和,一天到晚都充溢着几代人或稚嫩或昂扬或浑厚或深沉的声响。这样的家族给人的感觉就是旺盛,尽管屋瓦上长出衰草,天井的缝罅漫上青苔,外人还是羡慕这种大家族的团圆、集合,有时就爱上门说说话儿,沾点旺气回去。人们乐于与这种人家接近,缘于这类宅院的欢笑、和睦和协调气息,让人觉得这里盛满了寻常人家生活的全部内容。十年、二十年过去,这些宅院明显萧条和空旷了,年轻人都走远了,去追求他们的梦。外边世界要比老宅广大得多,使他们的才情得以无限量地扩张。只有年关将近,他们才像候鸟般返回,使老宅重新焕发生气。只是新春末了,他们又离巢远行,继续新的里程,老宅又一度归于岑寂。越往后,他们返回的次数越少,一次又一次难以聚齐,不是少了这个就是少了那个,而老宅也有不少地方颓了倾了。前尘梦影交迭,1日时月色重。有的老宅因着这些远行者的声名,贴上了名人故居的标签,引得四面八方的人参观。但岁月的风雨已把老宅摧残成千疮百孔的空巢,在飘摇中任人指认、品评。有些人记住了,有些人以为和自己无关,看过以后也就淡忘了。时光越往后移,这类空巢越多。人们寄寓的心愿,似乎教化的一部分内容,就由空巢承担。譬如我们会说,某位名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提示人们不要忘记了这个起点。 南方是游移的放纵的不安分的,这使得许多人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温馨的巢。他们的巢总在路上,是背上那个移动的壳子。没有固定居所的日子就是漂泊的日子,漂泊的日子更多一分风险和一大串未知数,匆忙仓皇,在急切中穿行。可是有些人恰恰适应这种节奏,这大致可以追溯到古人游历的风尚、仗剑而行四海为家、天当被地当床的浪漫主又情怀。现在年轻的漂泊者正在重温这一壮举。只是日子变得越发实际,其中滋味若何,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了。 每次冬天我到北方,都要目击空巢,这是北方空间中最能吸引我仰望的目标。空巢在瑟瑟寒风中发抖,谁也不知道它们的主人是鸟类中的哪一种,更没人关注它们年复一年的变化,我只是在目击时荡起淡淡的思想上的涟漪。但愿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 (1)“让我奇怪的是它引起了留守本土的村民的歆羡”一句中,“歆羡”在文中的含又是什么?你怎样看待村民对空巢的态度?(4分) 【答案】人有着远行的天性,生命在飘泊流动中出现空巢,空巢象征着上一代与新生代的无奈的隔阂,村民对空巢的“歆羡”是一种莫名的期待与向往。他们盲目的歆羡空巢给主人及家族所带来的荣耀,希望自己也有这样毫无生气的空巢,寓意了当今社会人们物质丰裕之后所产生的本我的异化,精神的空虚。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你怎样看待”还是要求我们理解全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从作者的担忧与哀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种歆羡心理的否定,具体原因需要我们结合社会发展的情况,看出这种歆羡背后所体现出的精神迷茫与空虚。答题时一定要注意层次清楚。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从全文看,文中写了哪些空巢?为什么会有这些空巢出现?请分条作答。(2分) 【答案】一、北方鸟类的空巢,是因为它们每年冬天都需要飞往南方过冬,这是自然现象;二、人类象征富有与自豪的空巢,这类空巢是那些去大洋彼岸淘金的人们在自己家乡为了象征与自豪而建的空巢,是人类固有的虚荣心,他们矗立了豪华的象征,却又很快离开了这片豪华,因此形成了名副其实的象征性的富有的空巢了。三、古旧的四合院也逐渐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巢,因为年轻人的远离与漂泊,造就了现代社会无数的空巢,作者对这一类空巢带有一种淡淡的忧愁。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文中说空巢“是北方空间中最能吸引我仰望的目标”,其中寄寓了作者对空巢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分) 【答案】作者最后写的“每次冬天我到北方,都要目击空巢,这是北方空间中最能吸引我仰望的目标” 空巢在瑟瑟寒风中发抖,谁也不知道它们的主人是鸟类中的哪一种,更没人关注它们年复一年的变化,我只是在目击时荡起淡淡的思想上的涟漪。但愿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其实就是作者对人类社会“空巢”的担忧,表达了作者对“空巢”的深切的关注、担忧、哀愁等复杂心理以及当今强烈的文明冲突的人生价值趋向观,呼唤人之生存的本真之喟叹。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加以分析”,所以一定要梳理全文中作者对空巢的复杂感情,再分析整合答案。文中“淡淡的怅惘”“感受着豪华中的枯寂”“岁月的风雨已把老宅摧残成千疮百孔的空巢,在飘摇中任人指认、品评”等体现了作者的担忧、落寞,更深层的是对人们羡慕外在豪华与面子这种心理的不安。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4)文章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写空巢。请结合文章,选取一个角度分析这样写的妙处。(4分) 【答案】作者将游移族的不安定的住所比喻成背上那个移动的壳子,而他们的巢总在路上,暗喻了游移族不为人知的悲戚生存状态,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这样象征和比喻对游移族现象作了意味深长的结语,其中包含些许人生的哲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4分) 木屐的彼岸 里翔 ① 游走于广州的长街深巷,尤其是老西关,随处可见麻石铺砌的青石板路。这使我想起那首家喻户晓的广东童谣:“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可以想象,人们穿着木屐踩在青石板路上忙里忙外时,一种悦耳的声响引人遐想,“嘀嗒—嘀嗒”,仿佛由远而近的马蹄声,或是牛毛细雨打在窗棂上的声音。多年以后,这些熟悉的声响仍盘旋于脑海里,遗憾的是,俱往矣,那种让人回味无穷的情景已难以再现,渐渐地,在时光深处陷入沉寂。 ②木屐最让人怀念的地方,不光是它与青石板路触碰时的声响,还有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渊源。木屐在古代早已流行,据说晋文公是第一个穿木屐的人。《释名·释衣服》曾记载:“屐,搘也,为两足搘以践泥也。” ③几十年前的广州,木屐的潮流还造就了木屐店的红火。前些天,访遍老城的犄角旮旯,寻觅木屐店的踪迹,未果。从网上得知,天河那边有一家连锁的木屐店,谁知过去一瞧,让我大失所望,那个档口卖的是日式木屐。我特意问老板,“有广州人穿的那种木屐吗?”老板一脸茫然,指着那些冰冷的木屐说,“这些都是啊。我们的客人有很多广州人,我也是广州人。”我不清楚老板是否明白我的意思,也许老板大智若愚,不想聊起与时下无关的往事。但这一切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当木屐从一种文化演化成一种记忆,它的光环也正变得暗淡。 ④某个秋日的傍晚,再次回到昔日的住处,偶遇多年未见的街坊,她年逾古稀,儿孙满堂,十年前举家移居国外,最近独自回广州颐养天年。聊起当年的往事,她便从卧室的床底拖出一个落满尘土的木箱,从里面找出一双陈旧的漆花屐,它尽显沧桑,但褪色的漆底上还隐约能看见斑斓的图案,仿佛岁月的刀痕忽略了它的存在。灵动与真诚、淳朴与幽深,都镌刻在那双已然衰老的木屐里。 ⑤时光荏苒,老城依然跟随着都市的步伐行进,但木屐却选择躲进历史的森林,从人群恍惚的目光淡出,蜷缩在人去楼空的记忆堡垒里。这或是木屐的宿命使然。从五味杂陈中捧起木屐破败的身躯,如同捧着一艘即将靠岸的舰艇,翻涌的海浪扑面而来。科技迅疾地异化了人类的言行举止,现代化的魔掌无孔不入地伸进了千家万户。无法想象,一百年后的人们是否还要靠自身的力量走路?也许,有人觉得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伪命题,然而它却像若隐若现的精灵一样,让你不置可否。 ⑥木屐,它在眼前静默不语,却反而在记忆的彼岸里散发出针尖般的光芒。 ⑦万物皆有定数。说实话,现在提起木屐,人们首先联想到的词语除了感叹,更多的是惋惜。岭南素来雨水充沛,这让木屐的生命得以诞生,却未能延续。换个角度想,木屐可能会以另外一种形式重生。比如,盛夏时节,广州的街头,女士所穿的人字凉鞋不正是木屐的改良版吗? ⑧我笃信木屐是有彼岸的。历经沧海桑田之后,终有一天还会归来,收获此起彼伏的掌声,抵达更为深邃的艺术高地。 (摘自《广州文艺》2014年第11期,有删改。) (1)请解释第③段画线句子(“木屐从一种文化演化成一种记忆”)的含意。(4分) 【答案】几十年前,木屐在广州随处可见,而如今,已难觅其踪影。(评分要点:“文化”指此物普遍流行、可做地方标志;“演化”指时间流逝,事物变化;“记忆”指不复可见;地点、范围1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本文第一段引用了一则广东童谣,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奠定全文怀旧的基调;②激发读者对逝去的生活的回忆,引起读者的共鸣与关注;③该童谣具有岭南文化特色,自然引出关于木屐的怀想,增强了文章的内涵与韵味。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作用类题目,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方面考虑。该童谣具有岭南文化特色,自然引出关于木屐的怀想,增强了文章的内涵与韵味。奠定全文怀旧的基调,激发读者对逝去的生活的回忆,引起读者的共鸣与关注。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文章结尾说,“我笃信木屐是有彼岸的。”这话浓缩了本文的意蕴,请你简要解读。(6分) 【答案】①木屐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彼岸”是指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的归宿。②作者怀念木屐,其实是人们眷念传统文化,寻找精神家园心态的一种影射。③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有解构,也有对精神家园的重构。④这句话表明了作者重构精神家园的信心。⑤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可能暂时迷失精神家园,但不会永远迷失。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题目。(14分) 清粥 潘向黎写过一篇小说:《清水白菜》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个极爱米饭的恬淡女子,她煮出来的米饭,清香四溢,颗颗饱满,光看文字,就让人口齿噙香。白米是如此神奇的食物,既可蒸出筋道饱满的米饭,也能煮成儒软甘甜的清粥。 清粥是最家常的饭食,自然也不需要高贵的香米,普通的新鲜白米即可,洗过,泡过。傍晚,几朵夕阳的余晖打在灶台上,开始煮一锅清粥,只米和水,还有一颗悠闲的心,简单明了。 煮粥过程很悠长,却并不枯燥。眼见着米和水,陷入纠缠,米会一下子感知到水的温暖,开始会觉得有点不适应,躲躲闪闪的。随着水一点点的沸腾翻滚,不停示好,米粒终于欢快起来,在水一波一浪的推动下,咕嘟咕嘟地跳着舞,随着热气徐徐上升,开出乳白的花朵。厨房里就会弥漫起淡淡的甜香,热乎乎的。这是米在慢慢地释放着自己,也是水,在慢慢的融入米的世界。这时候,就要把火关到最小,小到可以让锅保持着咕嘟的状态,又不会让刚氤氲出来的热气散掉。 之后,米和水的生命进入另一状态,行动开始迟缓,安静,当米与水之间没有一丝的缝隙,稠且润泽,咕嘟声均匀如尘世的喧嚣,香气,便徐徐的氤氲,是人间烟火的香气,也是幸福的香气。 煮粥的时候,心是静的,手却很少闲着,随便拿一本闲书,看两页,照顾一下粥,再返回来看,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随便从哪里看起,只是一种消磨,衣机里转动着衣服;或者摘一篮子青菜,是晚上的小菜,菜叶子油绿油绿的,用清水泡进红色的小框子里。为了配菜,再切了一盘雪白的豆腐,此时,孩子回来了,奔跑着去开了门,顺手将垃圾搁门口……忙乱,却有序,琐碎也掺和着静好。 朋友老是觉得我为一锅粥浪费了太多时间,她煮粥和许多人一样,放点米进去,加上水,调好电饭锅的火候,盖上盖子就可以了。吃饭的时候盛在碗里,有稀薄的米汤浮在上面,而米粒,却仿佛是受了什么委屈似的,悄悄地沉到了碗的最底下。事实上,米真的是委屈的啊!在这样的不受关注与注视下熬成的粥,只不过是添肚子的食物而已,米粒根本不肯释放香气。 米也会分享主人的好心情,然后变成自己的好味道来报答你。 粥快熬好的时候,锅里的米,早就变的懒懒的,躺在水的怀抱,惬意舒心的样子。而水,早就化成袅袅蒸汽,缭绕四散,也有调皮的,钻到了米的身体里躲起来了。锅还是那只锅,可是,锅里的水和米,却不想隐入,水中有米,米中也有水,再也分不开了,如生命和经历,总会有抗争和激烈,慢慢变进入一种状态——互相依存,又并不干扰。 我是极爱喝粥的人,白瓷碗,小咸菜,或者一只腌出油的鸭蛋,是清粥的绝配。喝一口,黏稠润泽,牙还没有感知到,就滑到了身体里,唇齿留香,紧接着,是身体里的温暖与熨贴,心,一下子就松弛下来,世事都远了,只愿此刻,专心感知粥的美味,体味生活的眷顾,感知安静的,有粥可食的人生。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作《食粥》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被鸡鸭鱼肉和各种添加剂刺激的味蕾回归敏感,清香满口,余味不绝,清粥带给世人的福泽,是人如神仙。 宋代苏东坡有书帖曰:“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清粥的好处不仅仅是简单、养生、清香。 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述:“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清粥一碗,可养身心,可助药力。” 青春飞扬的年纪,处处都是好风景,很难将自己关在厨房里为自己,为家人煮一锅真正的清粥。便常常用稀饭代替,哄骗的,终究是自己的身体和心。 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有心思慢慢熬一锅清粥,好像没有着急要做的事,吃了亏,煮粥的过程便慢慢平复了心境。躲在厨房里,少了一些灯红酒绿,却多了许多闲适,心和味蕾都更敏感,对幸福有了更清醒的感知。房子车子票子,盈余就好,不求太多。身体的熨帖和儒滑的口感,成了第一需求。 清粥为伴,滋润身心,给予生命营养,便不惧流年。 愿为自己慢慢煮一锅白米清粥的人,也在生活的大命题中将自己慢慢的熬煮着,不激烈,不偏执,不放弃,一点点让灵魂散发出香气。 (摘自《文苑经典美文》2014、8) (1)请对煮粥这个富有情趣的过程进行概括。(4分) 【答案】开始时水米磨合(躲躲闪闪)——沸腾后水米相互渗透——熬好前水米融合(胶着)【评分细则】1点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的回答,需要结合文本中相关语句加以概括。如:“眼见着米和水,陷入纠缠,米会一下子感知到水的温暖,开始会觉得有点不适应,躲躲闪闪的。”、“之后,米和水的生命进入另一状态,行动开始迟缓,安静,当米与水之间没有一丝的缝隙,稠且润泽”、“粥快熬好的时候,锅里的米,早就变的懒懒的,躺在水的怀抱,惬意舒心的样子。而水,早就化成袅袅蒸汽,缭绕四散,也有调皮的,钻到了米的身体里躲起来了。锅还是那只锅,可是,锅里的水和米,却不想隐入,水中有米,米中也有水,再也分不开了”等加以归纳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愿为自己慢慢煮一锅白米清粥的人,也在生活的大命题中将自己慢慢的熬煮着,不激烈,不偏执,不放弃,一点点让灵魂散发出香气。 【答案】运用比喻方法,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状态比喻成熬煮粥一样,形象地说明人在生活中要学会和缓地接受,慢慢体味,感知安静。【评分细则】修辞1 分,对本体与喻体的说明1分,表达效果3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煮一锅清粥”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6分) 【答案】①生活中,我们总是追求新奇的食物,却往往忘记了食物的本源。煮一锅清粥,启示我们要学会感知粥的美味,体味生活的眷顾,感知有粥可食的人生;②生活中,我们面对各种压力,总是容易出现各种亚健康状态,煮一锅清粥,启示我们要在生活中懂得养生,学会养生;③生活中,我们总是过多地执着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却忘记了精神的回归,煮一锅清粥,启示我们要追求简单的生活,追求灵魂的美好,不去追求过多的物质。【评分细则】每点2分,启示1分,结合生活的体验1分,共6分。学生如能有其他启示,能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其实这是一道探究题,注意从“生活中,煮一锅清粥,启示我们感知有粥可食的人生”、“生活中,煮一锅清粥,启示我们学会养生”、“生活中,煮一锅清粥,启示我们要追求过多的物质”等方面加以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