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2017年高考考前押题卷语文试题(二)
www.ks5u.com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路两侧是青青的草坪森森的梧桐,间或有刻着李白、杜甫、孟浩然、皮日休、欧阳修等人诗词的碑刻。一粒粒黑黝黝的饱满遒劲的汉字,婉如圣哲先贤们的一颗颗瞳仁,静谧肃穆而又慈祥。 走出一片松林,眼前豁然一亮箕形山坡下,累累卧石和簇簇青葱之间,好鸟相鸣,荷叶田田,萼红(灼灼/濯濯),一池晶莹,笑容可掬。池塘约三四亩,澄澈(宁静/幽静),(映照/映衬)着青山绿树,蓝天白云,日月沉浮,好一个安详的世界!那是大地的脉络,那是历史的记忆。池中有一座湖心亭,重檐六角,斗拱高耸,恰似魏晋高士的峨冠。池水周围是一丛丛毛竹,滴青流翠,楚楚动人,又如美女明眸的睫羽。 1. 文中加点的词语,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间(jiàn)或 婉如 B. 黑黝黝(yōu) 笑容可掬 C. 累累(léi) 安详 D. 遒劲(jìnɡ) 峨冠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灼灼 幽静 映照 B. 灼灼 宁静 映照 C. 濯濯 宁静 映衬 D. 濯濯 幽静 映衬 3. 文中画横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和字形。A项,“婉如”应为“宛如”;B项,“黝”应读“yǒu”;C项,“累”应读“lěi”。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灼灼”形容明亮。“濯濯”形容山上光秃秃的,没有草木。根据语境,“萼红”应是明亮的,应选“灼灼”。“幽静”指寂静。“宁静”指(环境、心情)安静。此处的环境应是“澄澈宁静”。“映照”指照射。“映衬”指映照、衬托。此处不存在“衬托”的问题,应选“映照”。 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③处的冒号改为句号。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军队改革必然会触碰到各种盘根错节的利益,也可能会在“深水区”遇到种种阻挠。但无论如何,都应该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前行。 B. 正月初一出行的旅客本来就不甚了了,并且以短途为主,所以一向人涌如潮的车站此刻显得冷冷清清,与前几天的拥挤形成鲜明对比。 C. 在台州打工的小郑被人劫持,他打电话假意向人借钱,却用温州方言向哥哥求救,听不懂方言的劫匪不知所云,还以为钱马上就能到手。 D. 过去两周,这家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处于关停状态。危急时刻,湖南商会伸出援手,帮企业解决了资金问题,这家企业最终起死回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盘根错节:形容事情或关系等相互交织,纷繁复杂。B.不甚了了: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不形容少,用于此处望文生义。C.不知所云: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用于说话人或写文章的人,不用于听者。D.起死回生:使人复活,多形容医术或技术高明,也比喻把处于毁灭境地的事物挽救过来。其主语应是施救者,而非被救者。此处对象用错,“起死回生”的主语不是“企业”,而应是“湖南商会”。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本月北京遭遇今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雾霾天气,其中最严重的一天局部城区达到900微克/立方米污染程度的惊人情况。 B. 重庆外国语学校的一组生物笔记因配上了萌萌的手绘图在网上走红,其中一份笔记,用铅笔画出了逼真的线粒体、内质网、中心体等。 C. 根据大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写作业时间达3个小时,是全球均数的2倍,但睡眠普遍不足7个小时,低于全球均数。... D. 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比如建立医联体,鼓励社会力量办医等。 【答案】B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 ①多元共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它是多元的,具体可以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我们过去讲中国文化,一般都讲黄河文化,以黄河文化为基准,因而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等,成为人们概括中国文化的常用语言。 ②但长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黄河文化的范例,甚至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也是不同的。 ③长江上游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和黄河流域非常不同,有非常夸张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甚至使人怀疑这是中原人制作的造型。从这些青铜器的构造上,我们约略可以想象出四川人的性格似乎带有青铜器的刚性。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器造型浑厚庄严,有力度,感觉很震撼,而楚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虽大,腰身却很细,年代也跟黄河流域差不多。“楚王好细腰”,宫廷的审美取向已经影响到了青铜器的造型。黄河文化的那些人们熟悉的特征,不一定完全适用于长江文化。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可以直接和海洋联系起来,如果说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那么长江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长江流域南面的岭南文化,更是很早就直接跟海外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④就学术思想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术思想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是最高形态的文化。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是其显例。历史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宗教战争,但是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很少有宗教战争。这是由于中国的文化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特别是儒家思想。所以然者,在于儒家不是宗教,或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正因为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不是宗教,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才融合得很好。汉以后儒家是在朝的思想,道家和道教以及佛教主要在民间。对于一个知识人士而言,三家思想的互补使得精神空间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进退、顺逆、浮沉,均有现成的学说依据,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思想给人以上进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士人的共同理想。但是,如果仕途受到了挫折,乃至革职、斥退、罢官的时候,道家无为的思想便可以给他很好的支撑。道教崇尚自然,可以让他畅游于山水之间。甚至遭遇罪愆,如果信奉佛教,剃度出家,也可以避世完身。总之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所以,多元性、包容性和自性的超越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的基本特征。 ⑤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会依托物。依据文化人类学的法则,文化传统可以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比如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就是大传统;而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则是小传统,大小传统是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所谓“礼失,求诸野”,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到东南亚一带,看到那里的华族社会,其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性仍然相当牢固,甚至比我们国内看得更重。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 下列有关“中国文化”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通常是指以黄河文化为基准的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 B. 中国文化的发生具有多元的特点,如同属长江文化的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就不相同,最主要的表现是青铜器造型的不同。 C.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两个不同的源头,黄河文化所具有的一些特征,长江文化不一定全具备。 D. 中国文化的地域特征明显,例如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而长江文化则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的特点。 7. 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因儒家不是宗教,故儒释道三家思想才融合得很好。儒释道三家思想各有特点,形成互补,知识人士的精神空间因此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B.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表现的是传统士人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追求。 C.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的关系充分显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 D. 儒释道思想使人们在进退、顺逆、浮沉方面都可找到依据,因而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 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失,求诸野”是“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会依托物”的最好阐释。 B. 在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在汉以后是在朝的思想,而道家和佛教思想则主要在民间。 C. 道家无为的思想可以给仕途受挫的人以支撑、佛教可以使遭罪的人避世完身,而儒家思想给人以上进的力量,是大传统。 D. 三星堆、黄河流域、楚地出土的不同造型的青铜器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特点,也反映了不同地域人的性格及审美取向。 【答案】6. C 7. B 8. A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A“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错,原文1段“我们过去讲中国文化”,时间概念不一致。B“最主要的表现是在青铜器造型的不同”错,原文只是以“青铜器”为例,而不是说“主要表现”。D“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的特点”错,原文3段“长江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论述类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考点强调的是“文中”,所以在理解概念的含义时一定要将它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到“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如题干中的有关“中国文化”的解说,应回到原文具体分析判断。 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加以比照。B项,“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仅仅表现为理想追求,还包括逆境、沉沦、挫折时独善其身,相关内容在原文中的第四段,具体分析判断即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找出选项中不符合“表述”的地方。明确要求之后,应到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文字,然后进行比对辨析。找到这些内容的所在区域之后,一定要抓住关键的地方进行分析,比如选项B项中,题干中涉及信息,考生就要重点看一下原文内容。 8. 试题分析:该题中考核文本分析能力。A从原文“大小传统是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所谓“礼失,求诸野”,就是这个意思,可知,“礼失,求诸野”说的是“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本题属于判断类题目解答,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如该题中A选项,原文中在第五段——“所谓“礼失,求诸野”,就是这个意思”,即“大小传统是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张冠李戴,回到原文分析判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封禅仪记 马第伯 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下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如无道径。遥望其人,端如行朽兀,或为白石或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亦赖酒脯。处处有泉水,目辄为之明。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仰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遂至天门之下。仰视天门,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焦,五六步一休。蹀蹀据顿,地不避湿暗,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 早食上,晡后到天门。郭使者得铜物。铜物形状如钟,又方柄有孔,莫能识也,疑封禅具也。东上一里余,得木甲。木甲者,武帝时神也。东北百余步,得封所,始皇立石及阙在南方,汉武在其北。 东山名曰日观,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所。 日入下去,行数环,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乍步乍骑 乍:忽然 B. 如从谷底仰观抗峰 抗:高耸的 C. 如画重累人矣 累:疲惫 D. 早食上,晡后到天门 晡:申时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 B. 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 C. 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 D. 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上山途中,先前可以骑马而行,但是遇上道路陡峭之时就只能牵马步行,到中观时,走路与骑马走过的路程基本上各占一半。 B. 从中观向上看,可以看到山的险峻以及石壁的幽深,而山上的行人往往会被看成行将衰朽的东西,有的被看成白色的石头,有的被看成雪。 C. 在登山的过程中,累得实在上不去了,就四肢摊开僵直不动地卧倒在山石上,吃喝了自带的肉和酒,恢复了体力后再互相搀扶着继续上山。 D. 到达天门后,郭使者等人意外捡到了一个形状似钟而方柄有孔的铜器以及一个木甲神像,铜器是汉武帝封禅时使用的器具。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 (2)稍疲,咽唇焦,五六步一休。蹀蹀据顿,地不避湿暗,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 【答案】9. C 10. B 11. A 12. D 13. (1)又努力地互相搀扶着行走,到达了天关,自认为已经到了,问路上的人,却说还有十多里。(关键词“勉强”“以”“尚”各1分,大意2分) (2)渐渐疲乏了,喉咙嘴唇干渴,走五六步就歇一次。小步爬上几步,就得停下休息,也不避开潮湿的土地,前面有干燥的地方,眼睁睁地看着,两条腿却迈不动。(关键词“焦”“蹀蹀”“随”各1分,大意2分)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C项“如画重累人矣”的“累”,结合“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分析,重叠的意思。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项,副词,才/副词,竟然。B项,均为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C项,指示代词,那/语气词,表反问语气。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递进。 1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断句题,首先应当通读语句,力求对语句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如“举足随之”是一个完整的动作,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B、D两项。又“一人居其前”句子结构完整,前后均应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 1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分析。说“铜器是汉武帝封禅时使用的器具”不合文意,原文是“疑封禅具也”。 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勉强”译为努力地,“以”译为认为,“尚”译为还。(2)“焦”译为干渴,“蹀蹀”译为小步爬上几步,“随”译为动。 参考译文: 这天早上上山,骑马而行,道路常常陡峭,就下马,牵着马步行,一会儿走路,一会儿骑马,基本上各占一半,到了中观留下马匹。中观距离平地有二十里,向南远望,景物尽收眼底。抬头望天关,好像从山谷的底部抬头看极高的山峰一样。天关很高,看它如同看飘浮的云彩。天关很险峻,石壁幽深,好似没有道路。远远地望见山上的人,真像一些行将衰朽秃兀的东西,有的像白色的石头,有的像雪,过了一段时间白色的东西移动经过树木,才知道是人。实在上不去时,就四肢摊开僵直不动地卧倒在山石的上面,不久又恢复了体力,这也是有赖于带来的酒和肉干。山中到处都有泉水,让人看了眼目清明。又努力地互相搀扶着行走,到达了天关,自认为已经到了,问路上的人,却说还有十多里。抬头看岩石上的松树,苍翠茂盛,犹如在浮云之中。低头看溪谷,岩石平滑不能看清它的深浅。于是到了天门的下面。抬头看天门,天门幽深遥远,人如同从洞穴中看天。又直着向上走了七里路,全赖那弯曲的羊肠小路,小路名叫环道,常常有粗的绳索,可以用来攀登。两个随从在旁边扶着,前边的人拉着向上爬,后边的人可以看见前边人的鞋底,前边的人可以看见后边人的头顶,像画中叠罗汉那样。刚走上这条路,走十多步歇一次,渐渐疲乏了,喉咙嘴唇干渴,走五六步就歇一次。小步爬上几步,就得停下休息,也不避开潮湿的土地,前面有干燥的地方,眼睁睁地看着,两条腿却迈不动。 吃完早饭就开始上山,傍晚才到天门。郭使者捡到了一个形状似钟、方柄有孔的铜器,大家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怀疑它是封禅用的器具。又向东攀登了一里多路,捡到了一个木甲神像。木甲是武帝时的神。向东北走了一百多步,找到了举行封禅仪式的地方,秦始皇封禅所立的石碑以及阙在南面,汉武帝封禅所立的石碑以及阙在秦始皇的北面。 东山名叫日观。所谓日观,是鸡第一声啼叫时,见太阳刚刚要出来,露出大约三丈。 日落时下山离去,走过几个盘道,傍晚时下起了雨,看不见道路。一个人在前面开路,后面的人知道前面的路已经有人走了,才抬脚跟着他,等到了天门下,已夜深人静了。 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雨中花·岭南作① (宋)朱敦儒 故国当年得意,射麋上苑,走马长楸。对葱葱佳气,赤县神州。好景何曾虚过,胜友是处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 胡尘卷地,南走炎荒,曳裾②强学应刘③。空漫说、螭蟠龙卧,谁取封侯。塞雁年年北去,蛮江日日西流。此生老矣,除非春梦,重到东周④。 【注】 ①1126年,金兵攻占汴京,宋室南渡,朱敦儒不得不随着逃难的人辗转来到岭南,在粤西泷州暂住下来。②曳裾:提着衣襟,形容谦卑之态。③应刘:汉末依附曹氏的应玚、应璩兄弟与刘桢。④东周:代指洛阳一带。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此生老矣,除非春梦,重到东周”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上片追述了承平岁月中胜景狂游的盛况,下片描述了沦亡生活的痛苦,发出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叹。通过今昔对比,抒写了词人面对山河破碎、满目疮痍而生发的去国离乡的悲痛之情。 (2) 运用了虚实结合或反衬手法。先实写此身已老,北归无望,接着虚拟出一个心魂入梦重返故园的结局,以梦境的欢愉来反衬现实的悲凄,把去国离乡的悲哀推向极致。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得意”“狂游”追述了承平岁月中胜景狂游的盛况。“胡尘”三句描述了金兵南下之时,词人被迫避难南荒,不得不过寄人篱下的生活。“老矣”抒发了词人对山河破碎的悲痛。将此综合起来作答即可。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赏析表现手法,要仔细分析词句,“除非春梦”说明后面是词人想象的内容,故为虚写;“老矣”是写词人现在年华已逝,故属于实写。由此可得出词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解答此类题还要把词人运用这种手法的目的,即表达的情感回答出来。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用“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自己对过去从政生活的否定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2)李白《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的艰辛。 (3)姜夔《扬州慢》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人民对战争的痛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悟已往之不谏 (2). 知来者之可追 (3). 地崩山摧壮士死 (4).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5). 废池乔木 (6). 犹厌言兵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谏”“摧”“钩”要理解字义去记忆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16. 请根据给出的有关中秋节、重阳节的对联的下联,用给出的词语组成两副对联的上联。要求:语意完整连贯,符合节日特点,不重复使用词语。 池塘 黄菊 月静 倚风 桐叶 村酒 影 熟 中秋节: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风摇庭幕桂花香。 重阳节: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紫门临水稻花香。 【答案】 (1). (中秋节)月静池塘桐叶影 (2). (重阳节)黄菊倚风村酒熟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注重两个方面:①了解两个节日的相关习俗和两副对联的下联描写的具体对象。②从句式、词语结构等角度思考给出的下联的特点。答题时,可先根据节日特点将词语进行分类。如中秋节有赏月的习俗,故“月静”应是描述中秋节的;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之时,有登高、喝菊花酒的习俗,故“黄菊”“村酒”是描述重阳节的。从平仄、词性对应角度分析,“风摇”对“月静”,“庭幕”对“池塘”,“紫门”对“黄菊”,“临水”对“倚风”,“桂花香”“稻花香”对“桐叶影”“村酒熟”,由此便可得出答案。 17. 下面是明德中学星云文学社社长给该校校长写的一封信,其中有4处表述不当,请找出来并改正。 尊敬的程校长: 您好! 我是敝校星云文学社的社长,我社想出版一本名为《放飞梦想》的书。这本书收录了我社同学的102篇大作,是我们文学社成员智慧的结晶。希望您能抽出时间拜读,为这本书写一篇序言。您是著名的教育家,能得到您的鼎力相助,我社备感荣幸。希望您能同意,在此敬谢不敏! 祝您工作顺利! 明德中学星云文学社 2016年5月24日 【答案】①“敝校”改为“咱们学校”(或“学校”,或删掉“敝校”) ②“大作”改为“作品”(或“文章”)... ③“拜读”改为“阅读” ④“敬谢不敏”用词不当,删掉“在此敬谢不敏”或改为“在此先表谢意” 【解析】试题分析:“敝校”是谦辞,不能用于内部;“大作”是敬辞,用于称对方的著作;“拜读”是敬辞,不能用于请别人读己方的文章;“敬谢不敏”是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 18. 请在下面的文字中提取四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不超过3个字。 冷漠已使我们的社会陷入尴尬的境地。每一次“老人倒地无人扶”,都会被作为道德滑坡的“标本”;频仍的“助人为祸”总能激起“好人难做”的嗟叹。“女童被碾,路人旁观”的悲凉场面,让“冷漠流行症”达到高潮。有网民说,“行善有风险”,出手不得不谨慎。“彭宇案”殷鉴在前,法律在几起类似的案件中也是难以应对,对社会道德水平的下滑,其负面作用怎么评估都不为过。但是,社会价值观的坍塌与法律的助推,究竟谁是因谁是果? 早在2001年,已有32名全国人大代表就增加刑法罪名提出议案,建议增加“见危不救罪”和“见死不救罪”,发挥法律对公民向善的引导作用。这一方面有助于遏制类似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法律毕竟不是道德。法律应该站在社会道德的底线上,而道德虽然不是强制性的,却是一个社会得以凝聚的软实力之一。怎样让整个社会都鼓励善良、奖励善良,不仅是法律的事,更是价值观的问题。真心希望下一次不再出现因害怕惹祸而沉默的围观者。 【答案】冷漠 道德 法律 价值观(语序可调整)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给出的文段较长,因此解答本题,可以用先概括再提取的方法。即首先概括出语段的主要信息:冷漠、道德水平滑坡与社会价值观的坍塌、法律的助推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唯有重建社会价值观,鼓励人们向善才能有效解决问题。然后依据主题词(文段的主要表述对象、主要概念或主要事件)不可不取的原则,可以初步确定本文段的关键词。最后依次正确写出这四个关键词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白菜玫瑰 陈麒凌 “阿嬷,我买菜回来啰!”莹下班回来,轻快地唤。 “乖孙回来啰,乖孙!”阿嬷含糊不清地应,在藤椅上前倾着身子,脸上透着喜。 “阿嬷,你猜我买了什么菜?” “白菜,嗯,猪肉、白菜。” “好聪明,猜对了白菜,还有鱼和豆腐。”她用手摸摸阿嬷皱皱的脸。 “择白菜,择白菜。”阿嬷心急地要帮忙。 “阿嬷好乖,帮忙择白菜。”莹突然记起什么,回身从提包里擎出一枝红玫瑰。 “阿嬷,靓不靓?” “好靓啊。你摘公园的花呀。” “别人送我的,阿嬷。”莹微微润红了脸,找了一个空瓶子把花插上,左右看了几遍。 阿嬷用剪子去掉菜根,把白底青头的菜摆齐整。现在她干得最好的就是这个。去年有一次她便秘出血,医生要她多吃白菜,用滚水煮得软软熟熟,阿嬷从此就认准白菜,日日都要莹买白菜。 莹盛好饭,想想又把那枝花拿过来在餐桌上摆好。 “阿嬷,你知道送人玫瑰花是什么意思吗?” 没等阿嬷回答,自己先笑着答了:“就是说人家中意你啰。” 送她玫瑰花的那个人,叫阿峰,在隔壁上班,常常会来店里复印。莹会给他倒一杯茶,让他坐。有时他也会帮莹,装订啊,换墨啊。莹喜欢跟他说话,他资料印好了也不急着走,常常聊好久。然后,他就带来一枝玫瑰花,轻轻插进她的笔筒。 第二天他又带来一枝,第三天还有,天天都有。 下次莹回家问:“阿嬷,你猜我买了什么菜?”阿嬷就会应:“猪肉、白菜,嗯,还有玫瑰花。” 莹总是一笑,摸摸阿嬷的脸说:“好聪明哇,猜中。” 她每天带回新鲜的白菜、鱼、猪肉,还有玫瑰花,笑盈盈地如常煮菜、和阿嬷聊天,却难免分心,想起阿峰。... 阿峰要去珠海了,想让她一起去:“跟我去珠海吧,咱们结婚。” “可是阿嬷……” “阿嬷是你一个人的吗?你有权利过自己的生活,不是吗?” 那些夜里,阿嬷睡熟后,她就坐着发呆,好久好久。 她曾打电话给大伯,大伯是个急性子,一听是她,马上就嚷:“阿嬷出了什么事?” “阿嬷很好啊。” “吓得我,你就辛苦些好好照顾阿嬷,也不枉她把你带大,需要钱就说,你伯母身体不是很好,我又忙,最近都没时间去看她,辛苦你啦。” “哦。” 三姑脾气好,莹愿意去跟她聊。还没坐下,三姑已经收拾好许多包包,要她带回去给阿嬷。 “你成哥要结婚了,现在房子这么贵,只好先回家住,大家挤一挤算了。”三姑唠叨着,“对哦,你有没有男朋友啊?” “我啊……”她不知该怎么说好。 康乐院是她最后考虑的地方。她去看过两次,看护小姐很温柔,老人们坐在一起看电视,很开心的样子。 她不是不要阿嬷,莹打算着,半年,最多一年,等在珠海安定下来,就接阿嬷过去。 她对阿嬷说:“阿嬷,我要出差了,要去好长时间。”叹口气,接着说下去,“我送你去一个好玩的地方,等我回来再去接你,好不好?” “好呀。”阿嬷应得很清楚。 有时阿嬷好像什么都明白。 “你放心去做事,我好乖的,你不用心急挂记我,我也不心急。”那天早晨阿嬷穿好衣服,梳好头发,忽地抬头笑笑。莹摸摸她皱皱的脸,轻轻地。 看得出来,阿嬷紧张,一路上手紧紧抓住布包。到了康乐院,要她在大堂长椅上等,莹去办手续,她忙举起手说:“拜拜,拜拜。” 莹笑道:“阿嬷,我还没走呢。” 关于白菜的问题,莹和司务长有了争吵。 “我阿嬷只吃白菜,其他的瓜菜不吃的。” “她可以尝试一下其他品种嘛。” “不吃白菜,她很容易便血。” “那你想怎样?” “能不能给她开个小灶,每天煮一点白菜?” “这么金贵,干吗要送她来这里呢?” 莹生气,还没来态度就这样恶劣,怎么放心把人托付给他。走出前廊,远远看见阿嬷孤零零地在椅子上打盹,佝偻着肩,下颌瘪瘪地垂在胸口,抓着布包的枯手缀着暗斑,原来阿嬷已经那么老了。 别骗自己了,她还能活几年呢。把她放在这里,这半年里她没了怎么办?什么能够弥补?想起幼时,父母早亡,阿嬷就如同亲生爹娘,台风夜步行十几公里为她找牛奶;她感冒,鼻塞喘不过气,是阿嬷用口吸出她的鼻涕;走到哪里她都牵着阿嬷的手,一直牵着,从很小长到很大。世界上只有一个这样的阿嬷。 她擦眼睛,躲在转角擦了一遍又一遍。 “阿嬷。”莹扶住老人的肩。... 阿嬷醒来,以为她要走,连忙举起手说:“拜拜。” 莹牵着她的手说:“这里不好玩儿,我们一同回家。” 阿峰还是走了。 莹也知道,总有一场伤心的,但阿嬷只有一个。 可在回家的车上,却不禁一路地掉泪。 还好能在阿嬷面前装出笑来。“阿嬷,我回来啰!猜猜我买了什么菜?” “猪肉、白菜,嗯,玫瑰花。” “嘻嘻,对了一半。”她一副调皮轻松的样子,“没有玫瑰花啰!” 装得很辛苦啊,炒菜的时候,她忍很久才抽一下鼻子,装作擦汗去擦眼泪,一直不敢回头。 吃饭的时候,阿嬷从身边捧出一只碟子:“乖孙,不用流眼泪哦,阿嬷给好多个‘中意你’,好多好多。” 莹低头看去,白色的瓷碟里,盛满一朵朵头脸上仰的小白菜根,那些齐齐切剪的白菜根,像一层层晶莹洁白的苞,瓣瓣曲折婉转,好生生地拥簇着一点翠绿的芯,看上去,竟像是一朵朵小小的玫瑰花。 19. 文中两处画横线的细节描写,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她用手摸摸阿嬷皱皱的脸。 (2)莹摸摸她皱皱的脸,轻轻地。 20. 请简要概括莹的形象特点。 21. 小说为什么要以“白菜玫瑰”为题? 22. 结合文中有关内容,谈谈小说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案】19. (1)表现了莹对阿嬷的体贴、爱怜以及对祖孙二人间亲昵关系的享受、惬意的心理。(2)表现了莹将要离开阿嬷时的依依不舍、牵挂担忧与愧疚不安的复杂心理。 20. 温柔多情;孝顺善良;善解人意;有牺牲精神;有责任担当。 21. ①白菜、玫瑰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小说分别以白菜、玫瑰设置亲情、爱情两条线索,展开故事,题目有提示概括小说情节的作用;③莹为了阿嬷选择白菜、放弃玫瑰,阿嬷将平凡的白菜制作成宽慰失恋孙女的高雅玫瑰,白菜玫瑰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凝聚着感人的情感力量;④白菜玫瑰将莹置于亲情爱情的两难选择中,内涵丰富,发人深思,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主题。 22. ①莹放弃爱情而选择亲情,阿嬷选择面对孤独而让莹追求爱情,小说塑造了祖孙二人坚守传统美德的鲜明形象,具有传播正能量的积极意义;②小说借赡养老人的故事,引起人们对老年人生活和精神的关注,对于逐渐步入老龄化时代的中国,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③大伯和三姑没有真正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文章借此委婉地批评了社会上子女逃避赡养责任的现象,具有一定的警醒意义。 【解析】 19. 试题分析: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意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答案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运用“同义互解”和“虚实互解”等方法变通一下即可。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这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章题目的含意和分析题目作用的试题。题目的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解释其表层意、深层意和象征意等,题目的作用要从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和表达作用等几个方面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这是个开放性的题目,需要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阅历,人生见识来评价。注意评价时要观点鲜明、表达连贯、层次清晰,切不可模棱两可,观点模糊。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不能强词夺理,故作惊人之语。要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在公交车上,杨女士给一对母女让座,下车后发现手机落在座位上,打电话确认时手机已关机。经查监控发现,当时小女孩捡到手机后想叫住杨女士并归还,却被其母亲制止并让她压在屁股下,等杨女士下车后便据为己有。报道播出后,有人大骂那位母亲忘恩负义,有人叹息做好事不得好报,有人感慨小女孩的向善之心被毁灭……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答案】不要把“熊”基因遗传下去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在公交车上,一女子给一对母女让座,下车后发现手机落在座位上,打电话确认时手机已关机。经查监控发现,当时小女孩捡到手机后想叫住她并归还,却被其母亲制止并让她压在屁股下,等杨女士下车后便据为己有。真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这件事让人惋惜的不仅是让座女子被恩将仇报,而是小女孩的成长教育。所谓一部手机毁掉一个孩子,这位母亲的言传身教可以写成一本书——《论妈妈如何教育儿女做坏蛋》。老师千万句教导,到母亲这里一秒清零。以后孩子出问题不能怪老师,母亲的这一个动作,胜过老师讲100节德育课。 给孩子做这种坏榜样,就别抱怨社会太冷漠。教孩子犯错,可谓不可饶恕。毁掉孩子的不是社会,也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带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父母。占小便宜吃大亏,如果哪天这个孩子为了钱当街暴打她的母亲,也在情理之中。想一想就知道,若干年后,这位母亲可能就是那种上调解节目、哭诉女儿不养老、只惦记自己房产的“受害者”。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校老师教孩子书本知识,父母教孩子如何做人,书本知识只在学校上课时教,而如何做人则是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重点学校上重点班,也应该想想自己本身有没有提供给孩子高质量的人格教育,而人格素养不分家庭的贫富、成长的背景。从孩子和家长对同一件事的不同反映就可以看出,在家长的影响下,多少孩子可贵的品质慢慢被家长的“世俗”所改变。 人们常说“熊孩子”。熊孩子总是天不怕地不怕破坏一切。很多人在控诉熊孩子的同时,也在埋怨那些做家长的大人放纵熊孩子,而那些家长拒不道歉,反过来还埋怨你“跟小孩子一般见识”。其实,那些家长是怕担责赔偿,大事化小。孩子哭着找家长,家长笑着说孩子不懂事,摆摆手就完了,你又能怎样?公交车上的母亲就是这样。如果被抓到了,就说孩子不懂事,让孩子替自己背黑锅。于是,一个好孩子就这么被熊家长教化成了熊孩子。“熊”是可以遗传的。 现在已经不能指望那位母亲承认自己的错误,只希望孩子长大后能不被母亲影响,仍能记得这次亲身经历,并认真地告诉她自己的孩子什么才是正确的,不再把“熊”基因遗传下去。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讲述了杨女士给一对母女让座,手机落在座位上,女儿想要归还手机被母亲制止,母亲将手机占为己有;后一部分是公众对该事件的看法和评价。看法分别指向母亲、杨女士、女儿三人,称材料中的母亲“忘恩负义”,称杨女士“做好事不得好报”,称小女孩的向善之心被毁灭。从材料中母亲的角度看,别人为她让座,她却将其手机占为己有,毫无感恩之心;女儿想要归还手机,她却强行制止,泯灭了女儿的向善美德。据此可以得出“要知恩图报”“家长应该言传身教做榜样”等立意。从材料中小女孩的角度看,小女孩本身是有善心的,却因错误的家庭教育而不能付诸行动。据此可以得出“家庭美德教育很重要”“加强道德教育”等立意。从杨女士的角度来看,她做了善事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据此可以得出“莫让善心之花枯萎”“莫让热心变凉”等立意。 点睛: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见仁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对于利弊互见的时事,我们必须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用辩证的角度来审题立意,来分析问题,才能使文章的观点更加客观真实,也更具说服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