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7年高考语文(2月20-26日)
www.ks5u.com 2017年2月20日 杂记类文言文(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门肃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信宿:两三天。 C.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D.读书三十乘 乘:车。 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A项的错误在于,这里的“肃”虽有“恭敬”的意思,但不能译为“的样子”,而只能表示一种态度,应译为“恭敬地(请别人)”。 技巧点拨 1.联想迁移法。利用已经学过的实词,找出相似的语境,从而推断出词语使用的正误。 2.语法推敲法。根据词语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词语解释的正误。如上题中的A项,“开门肃茂先入”中,“开门”的主语是“老人”,“入”的主语是“茂先”,“肃”修饰动词“入”,是状语,而充当状语的一般是副词,命题人给出的义项“恭敬的样子”是形容词,是不正确的。 3.结构推断法。文言文讲究对称,一个语句中对应位置的词往往有意思相同(近)、相反(对)的特点。如李密《陈情表》中的“既无伯叔,终鲜兄弟”,从结构对应的角度分析,“无”与“鲜”的意思应该是一致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茂先坐与论说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B.若二十年外书 若望仆不相师 C.多所未闻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D.望石再拜而去 毕礼而归之 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B项的“若”,第一句做连词,相当于“至于、如果是”;第二句做动词,“好像”之意。A项的“与”都做介词,相当于“同”。C项的“所”都做助词,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D项的“而”都做连词,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项错误在于,文章之所以议及秦始皇焚书之事,是为了说明洞中所藏之书保存得完整,没有只字遗漏,并没有批评秦王的意思。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 (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第(1)句中的“爽然”有“茫然、怅惘”之意,“饷之”即“给他吃”的意思。第(2)句中的“见小”即“见识浅陋”,“春秋问蛄蟪”典出庄子《逍遥游》,可联系作答。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段中“曰”“矣”“也”“者”都是断句的标志性词语,其后可断开;动词“寝”的处所是“其上”,其后应断开;动词“燃”和“安”之后都既无宾语也无补语,后面应断开;“方今之势”是“何以异此”的主语,主谓之间应断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甘霖亭记 【明】韩日缵 甘霖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荆公守惠之明年,岁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田畴龟坼,郡之人戚曰:“不有播,其曷有获?”一月不雨谓之干,再月不雨谓之亢,一时不雨谓之槁,槁则无岁,无岁是无民也。太守荆公容有蹙曰:“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太守其不勤民,实弃守也!” 于是罪躬简事,禁酷徙市,损膳恶服。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其衷疚,其词伤,其足疻,其形容憔悴。如是者日行之,不雨;旬行之,不雨。行之不辍,尔乃润风墨云密布并发,淹淹祁祁,自原野达于畎亩,无不优渥霑足者。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郡人平越守张孟奇为甘霖之歌,绅衿之能言者和之。 无何,荆公以内计中考功令,郡之人戚曰:“民无岁,赖公以有岁,国人望公如望岁焉,奈何夺我公?” 群走藩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为公留行。业裹三月粮,叩阍乞还我良守,不许。荆公去之日,日集万众,积公车不得发,两岸攀号至百里外。时余偕诸荐绅饯公州中,挥涕而别。诗云:“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 郡人乃鸠工程物,作甘霖亭于江之浒。亭成,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曰:“伐石为亭以记太守之泽,不日成之矣。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余曰:“公之雨我民也,渗漉于闾阎,沦渍于心髓,其为雨也非一日矣,乃公精诚所结,叩于天而天答之,泽于民而民戴之。”父老徘徊亭下,旦夕必祝。 公名之琦,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进士。 (原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再月不雨谓之亢 再:二,两个 B.无岁是无民也 岁:岁月 C.行之不辍 辍:停止 D.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 造:前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甘霖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 绅衿之能言者和之 B.荆公守惠之明年 郡之人戚曰 C.太守其不勤民 其形容憔悴 D.作甘霖亭于江之浒 叩于天而天答之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B.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C.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D.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甘霖亭是太守荆之琦为求雨而建,亭子建成十多天后雨就落下,十分灵验。 B.荆公求雨得雨,平越太守张孟奇写诗赞美,当地的士绅都说写得好。 C.惠州老百姓盛情挽留,并向朝廷请求,荆太守终于暂时留了下来。 D.亭子将建成时,人们请求韩日缵写刻在石碑上的对荆太守的歌颂之辞。 5.将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 (2)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 6.请指出百姓尊敬爱戴荆太守的两个事例。(可摘录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岁”是多义词,在这里是“年成、收成”的意思。 2.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助词,与“也”连用,表判断/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都是结构助词,的;C项,副词,表揣测,大概/代词,他的;D项,介词,在/介词,向。 3.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从前后文看,这几句话主要是描述荆公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去祈求上天下雨的。其中“撤盖”和“谢乘”是两种行为;“自……徂……”可以看作固定结构,“从……到……”;“行”是动词,“日”是名词做状语,“数十里”做“行”的宾语。 4.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A项,甘霖亭不是荆公所建,而是当地百姓为纪念荆公求雨而建。B项,当地的士绅唱和张孟奇写的诗,不是“都说写得好”。C项,没有“暂时留了下来”。 5.(1)所有种田人的希望得到慰藉,各种农作物欣欣向荣,人们全都高兴地说太守感动了上天而对老百姓有恩德。 (2)我们登上这个亭子,就好像看到荆公又回来了,希望得到你的题记用来刻在石碑上。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注意关键点,如(1)中的“三农”“咸”“惠于民”和(2)中的“兹”“复”“勒诸石”。 6.①荆公求雨得雨,百姓欢欣感激,平越太守作歌,士绅唱和。②荆公要调任,百姓向朝廷请求留任。③荆公离开之日,百姓齐聚挥泪送别。④荆公走后,百姓建造甘霖亭纪念。(给出其中的两个事例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答本题时,先找出荆太守做的利民的事情,然后再筛选出百姓对此事的反应,找出两个典型事例归纳概括即可。 学霸之路,始于足下! 2017年2月21日 杂记类文言文(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部分参考2月20日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堂,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心石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 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 构:建造 B.揭之楣间 揭:张贴,悬挂 C.周环艺以花果竹木 艺:装饰 D.公以言事忤天子 忤:触犯 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B.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 C.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D.因于园中构屋五楹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2)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4.请简要概括作者借杏花书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艺:种植。 2.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C项,“于”是介词,对于。其他三项中的“于”均是介词,在。 3.(1)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侮,家族免不了有动荡不安的祸患。 (2)如今距离玉岩公去世,还没有多长时间,但以前和他同时中进士做官的人,一时富贵兴盛显赫,可他们的后代就有现在不知沦落到何地的。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如(1)中的“见”“侵侮”“患”、(2)中的“殁”“曾几何时”“向”。 4.①对玉岩公尽忠之心的赞颂;②对周孺允兄弟出众才华的肯定,以及期盼他们能早日受到朝廷的重用。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粗通大意,这篇散文共四段,前两段叙事,后两段议论、抒情。第三段赞玉岩公,笫四段赞孺允兄弟,思路很清晰。其次围绕文章主旨,思考作者抒发的情感。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2017年2月22日 杂记类文言文(三)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部分参考2月20日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兰亭记 何延之 贞观中,太宗以德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之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 太宗遂诏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 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辨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注】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上,弄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辩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 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翼即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 (选自张严远《法书要录》,有删改) 【注】响拓: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 募:招募 B.负才艺,多权谋 负:有 C.弟子又幼来耽玩 耽:潜心 D.弄萧翼二王诸帖 弄:把玩 2.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宗以德政之暇 B.知在辩才之所 C.梁元帝之曾孙 D.辩才熟详之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非常喜欢临摹王羲之楷书、草书的法帖,一心想得到《兰亭集序》帖,所以接受了房玄龄的推荐,让萧翼前去办理此事。 B.唐太宗满足萧翼提出的条件,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接近辩才禅师并逐步取得他的信任。 C.辩才十分喜爱书法艺术,所以一眼看出萧翼的二王法帖虽是真迹,却不是上品,远比不上《兰亭集序》帖。 D.萧翼借辩才禅师外出的机会取走《兰亭集序》帖,后来禅师得知萧翼是朝廷御史并已拿走了《兰亭集序》帖,一下子惊倒在地,很久才苏醒。 4.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5处) 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 (2)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6.萧翼是怎样得到《兰亭集序》真迹的? 1.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募:征集。 2.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D项,代词,代指二王法帖。其他三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3.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错,从“臣请私行诣彼”“翼遂改冠微服”可知,并非唐太宗让萧翼乔装打扮。 4.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将两处对话及辩才的问话断开,即“曰”“云” 后面断开,“何处檀越”后面断开;然后依据人名,按照现代汉语主谓宾的形式将其他几个句子断开。 5.(1)如果公开前去讨要,从道理上讲是不能够获得的。我请求私下到他那里,但必须要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各种法帖两三件。 (2)萧翼于是拿出圣旨,把情况都告诉了他们。差人叫辩才来,辩才仍在严迁家,没有回到寺庙,突然被人追来呼喊,不知其中缘故。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如(1)中的“义”“私”“杂”、(2)中的“因”“具告”“遽”。 6.萧翼假扮成商人,借入寺观看壁画的机会结识辩才禅师;然后拿出二王法帖引诱辩才,诱使辩才拿出《兰亭集序》真迹;最后,萧翼趁辩才外出取走《兰亭集序》真迹。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可以看出萧翼先寻找机会结识辩才;然后,萧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以此来引起辩才的兴趣,并给他看“二王楷书法”,诱使他拿出《兰亭集序》真迹;最后,萧翼趁辩才外出,取走《兰亭集序》真迹。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2017年2月23日 碑志类文言文(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5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申:表达。要善于运用学过的书本知识,解决书外问题。如杜甫《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这里的“申”就是“表达,说明”的意思。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苏轼“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错,原文最后说“而宪来求铭”,意思是欧阳宪来请张耒写了这篇铭文。 技巧点拨 1.圈点勾画,梳理文脉。阅读材料时,要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等,梳理文章脉络。 2.明确错误选项命制方法。命题者在命制归纳概括题的选项时,往往会使用下面几种方法:①曲解文意,背离原文,即故意曲解文中词语、句子的意思,造成选项不符合文意;②歪曲言行,误解形象,即歪曲传主的言行,错误概括传主的性格、思想等;③混淆时序,嫁接事件,即颠倒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或把不同的事件杂糅在一起,或把不是传主的事件放到传主身上;④片面理解,以偏概全,即对人物的性格、事件的原因或结果表述不全面,只用其中某一个方面来代替整体;⑤胡乱联系,无中生有,即对文中的信息加以发挥,故意用文中没有的信息来表述传主的性格或事件的过程、意义等。明确了命题者常用的设误方法,就能快速准确解题。 3.将选项内容与原文一一对应辨别。从根本上说,文言文的归纳概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所以无论命题者使用什么方法来命制错误选项,都是考查对文本中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因此解答归纳概括题时,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一一对应辨别,找出其异同。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1)句的关键词:号、检束、徒、从。第(2)句的关键词:治、苟简、创立、更。翻译时要注意古文句子翻译的“信、达、雅”的原则,尽量做到字句落实,语言准确。 4.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可先从原文中找出有关的信息:刻苦于学;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将以上信息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整合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 先君讳镇,字某。天宝末,经术高第。遇乱,奉德清君夫人,载家书隐王屋山。间行以求食,深处以修业。合群从弟子侄,讲《春秋左氏》《易王氏》,孜孜无倦,以忘其忧。德清君喜曰:“兹谓遁世无闷矣。”乱有间,举族如吴,无以为生。先君独乘驴无僮御以出,求仁者冀以给食。尝经山涧,水卒至,流抵大壑,得以无苦。被濡涂以行无愠容,观者哀悼而致礼加焉。 既而以为天子平大难,发大号,且致太平,人罹兵戎,农去耒耜,宜以时兴太学,劝耦耕,作《三老五更议》,斋沐以献。道不果用,授左卫率府兵曹参军。尚父汾阳王居朔方,备礼延望,授左金吾卫仓曹参军,为节度推官,专掌书奏,进大理评事。以为刑法者军旅之桢干,斥候者边鄙之视听,不可以不具。作《晋文公三罪议》《守边论》,议事确直,世不能容。表为晋州录事参军。 晋之守,故将也,少文而悍,酣嗜杀戮,吏莫敢与之争,先君独抗以理。无辜将死,常以身捍笞箠,拒不受命。守大怒,投几折箦,而无以夺焉。终秉直以免于耻,调长安主簿。居德清君之丧,哀有过而礼不逾,为士者咸服。服既除,吏部命为太常博士。先君固曰:“有尊老孤弱在吴,愿徏为宣城令。”三辞而后获,徏为宣城。四年作阌乡令。考绩皆最,吏人怀思,立石颂德。 后数年,登朝为殿中侍御史,会宰相与宪府比周,诬陷正士,以校私仇。有击登闻鼓以闻于上,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至则平反之。为相者不敢恃威以济欲,为长者不敢怀私以请间,群冤获宥,邪党侧目。封章密献,归命天子,遂莫敢言。逾年,卒中以他事,贬夔州司马。居三年,丑类就殛,拜侍御史。制书曰:“守正为心,疾恶不惧。”贞元九年,宗元得进士第。上问有司曰:“得无以朝士子冒进者乎?”有司以闻。上曰:“是故抗奸臣窦参者耶!吾知其不为子营私矣。”是岁五月十七日卒,享年五十五。 (选自《柳宗元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濡涂以行无愠容 被:披着 B.人罹兵戎 罹:遭受 C.而无以夺焉 夺:争夺 D.卒中以他事 中:中伤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柳镇“守正为心”的一组是( ) ①间行以求食,深处以修业 ②议事确直,世不能容 ③无辜将死,常以身捍笞箠,拒不受命 ④有尊老孤弱在吴,愿为宣城令 ⑤考绩皆最,吏人怀思,立石颂德 ⑥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至则平反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镇有一次独自骑着驴外出,请求具有仁心的人希望能赠给一些食物,路过山涧时洪水突然暴发,幸亏水流冲进大沟中,他才没有遇难。 B.尚父汾阳王很欣赏柳镇的才能,准备了礼物来看望延请他,授予他左金吾卫仓曹参军的职务,让他担任节度推官,专门掌管书信和奏疏。 C.柳镇为父亲德清君守丧期间,悲哀得非常厉害行为却不失礼数,有见识的人都非常佩服他,吏部还任命他担任太常博士。 D.贞元九年,柳镇的儿子柳宗元考中进士,皇上问有关官员说:“该不会是以朝廷官员儿子的身份蒙混进来的吧?”有关官员将实际情况汇报给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乱有间,举族如吴,无以为生。 (2)酣嗜杀戮,吏莫敢与之争,先君独抗以理。 (3)是故抗奸臣窦参者耶!吾知其不为子营私矣。 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夺:改变志向。 2.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①是隐居时的做法,尚不能体现“守正为心”;②因坚持正直才表现如此;③坚持正直;④表现孝慈;⑤政治才能;⑥正直。 3.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项,“期间”错。吏部任命他担任太常博士是在其守丧期满以后。 4.(1)战乱发生不久,全族的人迁居到吴地,没有办法维持生计。 (2)非常喜欢杀戮,官吏没有人敢跟他争论,唯独先父敢于跟他以理相争。 (3)这是当年对抗奸臣窦参的人啊!我知道他不会为了儿子图谋私利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如(1)中的“如”“无以”、(2)中的“酣”“以”、(3)中的“是故”“营私”。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2017年2月24日 碑志类文言文(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部分参考2月23日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 韩愈 公讳昌裔,字光后,本彭城人。曾大父讳承庆,朔州刺史。大父巨敖,为太原晋阳令。再世宦北方,乐其土俗,遂著籍太原之阳曲。父讼,赠右散骑常侍。 公少好学问。始为儿时,重迟不戏,恒若有所思念计画。及壮自试,以《开吐蕃说》干边将,不售。入三蜀,从道士游。久之,蜀人苦杨琳寇掠,公单船往说,琳感欷,虽不即降,约其徒不得为虐。建中中,曲环招起之,为环檄李纳,指摘切刻。环封奏其本,德宗称焉。环领陈许军,公因为陈许从事,以前后功劳,累迁检校兵部郎中、御史中丞、营田副使。 吴少诚乘环丧,引兵叩城,留后上官涚咨公以城守,所以能擒诛叛将,为抗拒,令敌人不得其便。韩全义败,引军走陈州,求入保,公自城上揖谢全义曰:“公受命诣蔡,何为来陈?公无恐,贼必不敢至我城下。”明日领骑步十余抵全义营,全义惊喜,迎拜叹息,殊不敢以不见舍望公。 上官涚死,代涚为节度使。命界上吏不得犯蔡州人,曰:“俱天子人,奚为相伤?”少诚吏有来犯者,捕得缚送,曰:“妄称彼人,公宜自治之。”少诚惭其军,亦禁界上暴者,两界耕桑交迹。吏不何问。 元和七年,得疾,视政不时。八年五月,涌水出他界,过其地,没邑屋,流杀居人,拜疏请去职即罪,诏还京师。即其日与使者俱西,大热,旦暮驰不息,疾大发。左右手辔止之,公不肯,曰:“吾恐不得生谢天子。”上益遣使者劳问,敕无亟行。天子以为恭,即其家拜检校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知军事。十一月某甲子薨,年六十。 (原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壮自试,以《开吐蕃说》干边将,不售 售:实现 B.吴少诚乘环丧,引兵叩城 叩:攻打 C.殊不敢以不见舍望公 望:怨恨 D.吾恐不得生谢天子 谢:感谢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乐其土俗 吾其还也 B.久之,蜀人苦杨琳寇掠 填然鼓之 C.以前后功劳,累迁检校兵部郎中 欲以客往赴秦军 D.上官涚死,代涚为节度使 不足为外人道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少好学问。始为儿时,重迟不戏,恒若有所思念计画。 (2)少诚惭其军,亦禁界上暴者,两界耕桑交迹。吏不何问。 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刘昌裔的主要品质。 1.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谢:辞谢。 2.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项,音节助词;A项,代词,那里/语气副词,还是;C项,介词,因为/介词,凭借;D项,动词,担任/介词,被。 3.(1)刘公年少时喜欢学习。起初为孩童时,就稳重不喜欢玩耍,经常好像有所思虑谋划。 (2)吴少诚为他军队的行为感到惭愧,也禁止他的士卒在边境上行暴,州界两边的百姓耕种时都跨越边界。官吏也不呵斥责问。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关键词有:(1)“重迟不戏”,稳重而不爱嬉戏;“思念”,思考;“计画”谋划。(2)“惭”,感到惭愧;“暴”,行暴行;“交迹”,跨越边界;“何问”,呵斥责问。 4.勤学好思;胆识过人;善于辞令(文辞);顾全大局;治军有方;宽厚持重。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从文章的第2段可分析出刘昌裔勤学好问,有胆识,善于辞令;从第4段分析出他顾全大局和治军有方等。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2017年2月25日 论辩类文言文(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5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 “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䵍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 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䵍 (tūn),均为人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至公也 A.到达 B.极、最 C.至于 D.导致 ②忍所私以行大义 A.忍耐 B.容忍 C.对……狠心 D.抑制 ①B ②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至公也”是对前面尧舜的高度评价,“至”指“极、最”。因此①选B项。“忍所私以行大义”中“所私”指偏私的(人)。“忍”指“对……狠心”。指巨子杀死自己犯罪的儿子的事情。因此②选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其谁可而为之 君知其难也 B.午非子之子邪 今者有小人之言 C.而遂杀之 后遂无问津者 D.伤人者刑 同予者何人 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助词,那么/代词,其中的。B项,助词,的。C项,副词,就。D项,代词,用于动词后,指人。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与其子而授舜 没有传位给自己儿子而传给了舜 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 B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君问可”,联系上文,应该是“您问我谁可以(担任南阳令)”。 4.请把第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日月照耀万物而不偏私,四季运行而不偏私。天地、日月、四季都是依据德而行,所以万物能够顺利生长。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重在翻译重点词语。“私”,动词,偏私。“烛”,动词,照耀。“行”,动词,运行。 技巧点拨 1.对译法。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一一替换要求翻译的文言词语。 2.增删法。由于古代汉语中多是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多是双音节词,所以将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就要把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增扩为双音节词。另外,要删去无意义的虚词。 3.移位法。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翻译时必须将其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句子。 4.保留法。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不必翻译,保留原文即可。 5.意译法。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适当改换词语或句子结构,使译文与原句大意保持一致。 5.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 ①晋平公 ②祁黄羊 ③腹䵍 晋平公:从谏如流 择善而从 祁黄羊:出以公心 不念旧恶 腹䵍:大义灭亲 铁面无私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人物的主要事迹。祁黄羊在推荐贤能之人时,没有避开自己的仇人和儿子。晋平公能够听从祁黄羊的建议,并且提出自己的疑问。腹䵍在国君赦免了自己杀死了人的儿子的情况下,为了大义,自己杀死了儿子。然后,各用两个恰当的成语或者熟语概括这些事迹即可。 6.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①平公曰:“善。”②国人称善焉。③孔子闻之曰:“善哉!” ①晋平公认可并批准祁黄羊的建议。②国人对祁黄羊的荐贤、晋平公的纳谏以及解狐、祁午的称职表示赞赏。③孔子对祁黄羊的荐贤原则表示赞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①句是晋平公赞同祁黄羊的建议,并批准这一建议。第②句是国人称赞晋平公善于纳谏、祁黄羊举贤荐能,认为解狐、祁午是合适的人选。第③句是孔子对祁黄羊的赞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义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为之,则苟钩釽析乱而已。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瘉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诸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观万方之略矣。 (选自《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 寖衰:逐渐衰微 B.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薄厚:刻薄亲厚的人 C.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殊涂:途径不一样 D.各推所长,穷知究虑 穷知:完全知道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诸家者/不犹瘉于野乎/ B.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诸家者/不犹瘉于野乎/ C.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诸家者/不犹瘉于野乎/ D.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诸家者/不犹瘉于野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诸子百家中,儒家能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在各派道术中最为崇高。 B.法家的长处在于奖赏有信用,处罚必施行,而舍去仁爱,专用刑法,则是刻薄之人对其的扭曲。 C.孔子认为,使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独当一面、应对进退的能力,接受任命就不能推辞。 D.圣明的君主如果能修明六经的学说,对诸子百家学说取长补短,就可以通达治国之术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2)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1.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知”通“智”,智慧,“穷知”,用尽了智慧。 2.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缺废”意为“缺失废除”,意思完整连贯,主语是“道术”,因此“道术”后不能断开,“缺废”后应断开,“久远”不能和“道术”连在一起,排除A、C、D三项。 3.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接受任命就不能推辞”错。 4.(1)然后知道秉持要点把握根本,守着清静无为,保持谦虚柔弱的态度,这就是国君治理国家的方法。 (2)等到眼光浅短的人来实行墨家学术,只看到节俭的好处,因此就反对礼节;推广兼爱的旨意,却不知道分别亲疏远近。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翻译时要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如(1)中的“执本”“自守”“南面”、(2)中的“蔽者”“非礼”“亲疏”。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2017年2月26日 论辩类文言文(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部分参考2月25日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残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 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日夜相击于前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甚矣,汝之不惠 C.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D.太子乃与见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B.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C.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D.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3)夫子休,就舍待命。 1.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项,“谋”应为“有所图谋”之意。 2.C 【解析】C项,两个“而”均为连词,表修饰关系。A项,前一个“于”为介词,在;后一个“于”为介词,到。B项,前一个“之”为代词,指击剑这件事;后一个“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项,前一个“与”为介词,“跟(庄子)”;后一个“与”为动词,亲附。 3.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曰”后应断开,排除C项。“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结构相同,“虚”“利”“发”后都应断开,A项正确。 4.B 【解析】A项,只是庄子的说法,不一定是事实。C项,正确的说法应是“庄子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D项,对本文主旨理解有误。主旨应是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 5.(1)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 (2)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3)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句子要注意抓关键点:(1)整个句式为判断句式;“所欲用周”,所字结构,想要用我的原因;“绝”,杜绝,中止。(2)宾语前置句式;“得”,得到。(3)“就”,到;“舍”,馆舍。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