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四)

‎2018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括当苗税充百官俸钱①‎ 刘长卿 春草长河曲,离心共渺然。‎ 方收汉家俸,独向汶阳田。‎ 鸟雀空城在,榛芜旧路迁。‎ 山东②征战苦,几处有人烟。‎ ‎【注】①元判官要去老家河南征收“当苗税”,以充百官俸禄。诗人为其送行,写下此诗。②山东:古代指崤山以东,河南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首句写春天的草才刚刚发芽,暗写麦苗初成,百姓们还没有收成,朝廷就要来收税,可见当时苛捐杂税非常繁重。‎ B.颔联中的“汉家”指的是唐朝,唐诗中常用“汉”“汉家”来代指本朝,这样写含蓄隐晦,也更富有文学气息。‎ C.颈联想象了朋友此去路途中的见闻,既写出了沿途荒芜破败的景象,也为因道路变化唯恐朋友找不到路而担心。‎ D.尾联写了一幅荒凉的景象,长期的战乱造成了严重灾难,诗人建议友人,此去只到有人烟的地方应付一下了事。‎ E.这首诗语言平易,虽然名为“送别”,但并未过多写及离别之情,更多地表达了对当时弊政的批评,情感真挚。‎ 答: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B“更富有文学气息”赏析欠当,但有一定道理,给1分。C“担心朋友找不到道路”理解不当,“榛芜旧路迁”的意思是道路长满了杂草,已经无法通行,表现战乱后的荒芜景象。D“诗人建议友人,此去只到有人烟的地方应付一下了事”分析不当。此联意在表现战乱与赋税给百姓带来不堪之苦。‎ ‎2.这首诗主要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与朋友的离别之情。从“离心共渺然”可以看出。②对百姓遭受战乱的深切同情。全诗想象了战乱后的场景,表现了百姓生活之悲惨。③对朝廷强行征税的不满。战后人烟稀少,但朝廷依然征税,诗人对此极为愤慨。‎ ‎[解析]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3分,给满6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11分)‎ 次韵尹潜感怀 陈与义①‎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②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①陈与义,南宋诗人,少即有才名。此诗写于1129年,诗人遭受贬谪,仍未复官。又因金兵南下,连陷三州。故避乱江汉,转徙湘湖。②金兵南犯,南宋政府对定都何处存在争议。‎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C )‎ 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的幸运之情。‎ B.颔联用借代的手法。“翠华”是皇帝仪仗队中用翠鸟羽做的旗,常用来指皇帝;“白羽”指白羽扇,古代将军指挥作战的白色羽毛扇。‎ C.诗人用“风尘”比喻战乱,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往,来往风尘共白头”中“风尘”之意相同。‎ D.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家多战乱,下句叹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形成因果关系,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E.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文题,表明诗人与尹潜定都南京的主张一致。‎ ‎[解析]A“为国有人”指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C戴诗中的风尘指尘事、平庸的事。A项2分,C项3分,其他项不得分。‎ ‎4.整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首联诗人用“又”“叹息”等词,表达了面对金兵的多次入侵,自己却无能为力、才不得展的愤懑。②颔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表现了对朝廷现状的不满,表达了对“匡扶社稷”的英豪的期盼之情。③颈联与尾联通过对自己漂泊的状态及国无定都的现状的描写,表达了对自己和朝廷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 ‎[解析]周莘(字尹潜)是陈与义的诗友,其诗亦学杜甫。陈与义避乱襄汉、转徙湖湘之际,和周屡有唱和。此诗即其中之一,是一首因巨大历史事件引发无限感慨的政治抒情诗。‎ 靖康之变后,高宗即位,国祚似可中兴,但其实仍无宁日。建炎元年(1127)冬至二年(1128)春,金兵三路南犯,将宋高宗赶至扬州。二年冬至三年(1129)春,金兵又大举南下,连陷徐、泗、楚三州,直逼扬州,高宗仓惶渡江,经镇江、常州、吴江、秀州等地,最后到达杭州。这首诗为建炎三年(1129)四月所写,抒发了诗人深挚的爱国感情。‎ 起句用虚实相济的手法,高度概括地叙述了三年来金兵两次大规模的进攻,象引信一样点燃了诗人心灵的火花。徐、泗、楚、扬均离淮水不远,金人第二次南犯,时值春季,故曰“绕淮春”。着以“又”字,则将前次来犯一并叙出,用语简洁。次句用“叹息”二字表出忧国之意,接以“犹为国有人”,则语带愤激。贾谊《治安策》曰:“犹为国有人乎?”陈与义以此语入诗,不只是宋人以文为诗的句法,更表明他忧国情殷,与贾谊相似。‎ 三四句以问句组联,语气突兀、感情激越而又对仗工整。诗人大声疾呼:岂可使皇帝到处流亡,谁能指挥三军澄清宇内呢?“翠华”是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为饰的旗,常用以指皇帝。如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云:“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周宇县”,指周游天下,暗喻到处奔逃。“白羽”,指白羽扇,魏晋间人(如谢艾、顾荣)常持白羽扇指挥三军。苏轼《祭常山回小猎》诗云:“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风尘”则比喻战乱,杜甫《赠别贺兰铦》诗云:“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 颔联如此,颈联亦然。杜甫《夜闻觱栗》诗云:“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上句言国多战乱,下句叹身久飘零。这首诗的五六句即从这两句脱胎而出,而又自述情事,并非蹈袭古人。自宣和七年(1125)金灭辽攻宋,到建炎三年(1129),五年中天翻地覆,变乱相仍。这种种事变,无穷感叹,尽纳入“五年天地无穷事”一句之中。“万里”句则叙个人奔走江湖,饱经忧患,幸而获全性命。“见在身”意为现时存在的躯体。(“见在”即“现在”)意思是说,现时的转徙流离,正由于五年的无穷事变。两句表达了一种因果关系,虽对仗工整而一气直下,不用嗟叹字面而嗟叹之意自见,忧愤之情溢于言表。‎ 尾联是说自己在烟津迷路之上(意即对当前大势本不甚了然),感到金陵有帝王气,应定都于此。“共说”一语切“次韵感怀”之题,意谓这是他和周莘的共同主张。“龙虎气”,即天子气。《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曰:‘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放臣”,被贬谪的官吏,陈与义自宣和六年谪监陈留酒税,到此时仍未复官。定都于何地,是南宋主战派与投降派激烈斗争的一个重大问题。主战派力主定都金陵,旨在据此虎踞龙蟠之地,不仅可以凭借长江天险,抗击金兵南进,而且可以在有利时机挥师北伐,恢复中原。投降派畏敌如虎,只求偏安,不图恢复,则反对定都金陵。当时虽尚未定都,但陈与义从高宗一径南逃的行动中,已经感觉到了投降派的卑劣意图,于是就在诗中陈述了自己的主张。这时事态的发展,尚未达到建炎四年春高宗逃到温州时那样严重,诗人便只用了“放臣迷路感烟津”这种说法,纡徐婉转而用意闳深。‎ 这首诗抚事感时:沉痛激越,寄托遥深,不独得杜诗句法,且亦得杜诗精神。‎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11分)‎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5.下列各项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DE )‎ A.本诗首联写相送,“江城”点明送别的地点,“新秋”点明送别的时间。‎ B.本诗首联中的“阻”即指相送之人视线为烟波所阻,又指行舟被烟波所阻。‎ C.颔联“闻道”“更言”两词语言含糊,表明这些消息都是来自传闻。‎ D.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才华出众,尾联写陈琳是为了表现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 E.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通常是四联八句,也可以是四句,也可以多于八句。‎ ‎[解析]D“为了表现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错,这里是将孔巢父比作陈琳。E也可以是四句,错,四句是绝句。‎ ‎6.本诗颈联运用了想象和反衬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并说说此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是想象边地的情景,“乡人绝”,预想孔巢父到彼处后身边无同乡伴侣;“塞草青青战马多”,写塞上草青、马多,衬托出当地的荒凉寂寥。此联极写边地的荒寒和友情的缺乏,从而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解析]首联这两句写相送,上句的关键在一“阻”字。它似指相送之人,视线为烟波所阻,无法看到孔巢父所乘的渐渐远去的船只,又似指孔的行舟被烟波所阻。“烟波”二字,给送行抹上一层凄迷的色彩。送别本已令人心绪索然,何况又值新秋时分,孤雁掠过长空,更增人愁怅,下句翻进一层,借悲秋抒伤别之情,雁之孤单又暗指孔巢父途中的孤独、寂寞。‎ 颔联“北虏”指吐蕃。“全师”出征,说明“北虏”强大。本联意思是说朝廷已派大军征讨吐蕃,诸将又会集河南,孔应召赴军,必然对军事有所策划,由于这些消息都来自传闻,所以说“闻道”“更言”,以含糊的语气说出。‎ 颈联是设想孔巢父到河南后的情景,“边心杳杳”写孔驻守边防心情复杂、难过。“乡人绝”预想孔到彼处后无同乡伴侣,从反面写出为他送行的友人的情谊。“塞草”句,极写塞上草青马多,衬托出当地的荒凉寂寥。此联写边地的荒寒和友情的缺乏,为下文埋下伏笔。‎ 尾联紧承上联,笔势陡起。意思是说,军中虽荒寒而少友,但一为国事,二为自己的功名,还是应义无反顾地前往,何况因才华出众,人们都把你比作工于奏记的陈琳呢。由此可知,你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不曾潦倒蹉跎。这两句借众人的赞语来作推断,显得实而有据,并非溢美之辞。‎ 这首诗两句一层,起承转合分明。首联送孔,写烟波孤雁,依依惜别,此为一抑;颔联叙“征北虏”“会南河”,大书军威之壮,此为一扬;颈联写杳杳边心,景荒意冷,又是一抑;尾联以功业许孔,祝其成功,再一扬,振起全篇作结,结构纵横变幻,令人眼花缭乱。‎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11分)‎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①家 王 维 寒更传晓箭②,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③,翛然④尚闭关。‎ ‎【注】①胡居士:王维的邻居,贤而贫困,王维曾经周济过他。②箭:指漏箭,古代计时器漏壶中用以指示时间刻度的箭状指针。③汉时袁安未显达时,一次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独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见而贤之,举为孝廉。后人常用“袁安高卧”指身处困穷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④翛(xiāo)然:自由自在的样子。‎ ‎7.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紧扣标题中的“忆”字,写诗人听着声声寒冷的更漏,一夜没有入眠,拂晓时分,对镜自照,看到自己衰老的容颜。‎ B.颔联紧扣隔窗“听”和开门“看”的动作神态,“风听竹”状其声,“雪满山”状其色,境界冷峻,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 C.颈联对雪展开铺写,从地上写到天空,从广庭写到深巷,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引出对胡居士的忆念,并照应诗歌标题。‎ D.尾联由对雪景的描写转入对人的怀想,借袁安卧雪的典故,想象胡居士在雪中高卧,像袁安一样贤明旷达而固穷守志。‎ E.本诗题为“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诗中并无一字提及“胡居士”,而“忆”也只出现于诗尾,然而句句都在写胡居士。‎ 答: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B“境界冷峻”分析不当,应为“意境空阔”。C应为从天空写到地上,从深巷写到广庭。E“句句都在写胡居士”分析过于绝对。‎ ‎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6分)‎ 答:描绘出一幅清寒寂静而空阔的夜雪图。抒发了对胡居士的仰慕与怀念之情。‎ ‎[解析]这首诗的大意是:寒冷的更声传报已到拂晓时刻,明镜中先看到自己的衰老容颜。隔窗听风声乱撼着窗前的丛竹,推门见大雪盖满了对面的群山。雪飘洒空中早使那深长的小巷宁静,白皑皑的积雪更觉庭院宽广清闲。试问胡居士您在家里怎么样,想必是坦然高卧柴门依旧紧关。‎ 首联紧扣标题中的“忆”字,写诗人听着声声寒冷的更漏,一夜没有入眠,拂晓时分,对镜自照,看到自己衰老的容颜。‎ 中间两联是写雪景的名句。一般人好用鹅毛柳絮、碎琼乱玉等来描写雪景,王维写雪,则笔墨空灵,感觉细腻而有层次。诗人先从听觉着笔,写他夜里隔着窗子听见风吹动竹子的声响;接着写视觉所见,清晨开门一看,才发觉皑皑白雪已铺满了山头。‎ ‎“风听竹”有声,“雪满山”有色,境界空阔,又紧扣着诗人隔窗“听”和开门“看”的动作神态,一惊一叹的内心感受,这就使人如临其境。接下去的一联,“洒空”二字摹写动态,描绘雪花纷纷扬扬、漫空飞舞之态;“积素”二字写静,表明地面上已积起厚厚的一层白雪。‎ ‎“深巷静”“广庭闲”则渲染雪夜深巷、广庭的清寂,传达出诗人的心境。诗人通过“惊”“满”“静”“闲”四个动词和形容词,细致地表现了在雪夜中的思绪变化。诗人吸取前人写雪的艺术经验,同样运用不粘滞于物象而纯从感觉印象着以淡墨的表现方法,绘出一幅清寒、寂静而又有声息、光色、动感和生气的夜雪图。‎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11分)‎ 菩 萨 蛮 ‎[宋]谢 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苹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9.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CD )‎ A.“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与杜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运用拟人手法,虽是概括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的联想。‎ C.“葡萄水绿”,描写两岸葡萄青藤生长茂盛,爬满支架,倒映在碧绿的水中,摇曳多姿,甚是可爱,暗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暄风迟日”写白天游春所见,“青山啼子规”写游春晚上所闻,这两句由白天过渡到晚上,开启了下阙的“归来愁未寝”。‎ E.“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解析]C应为将春水比成葡萄美酒,写出水色可爱。D青山子规啼应是白天游玩时所闻。‎ ‎10.在这首词中,主人公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动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喜悦——忧愁。上阕描绘春日游春图景,女主人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的内心喜悦;下阕女主人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浇愁,表达了内心的忧愁。‎ ‎[解析]‎ 本词一开始,词人便用浓墨重彩,描绘出一幅春日冶游图景,“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虽无一字及人,而人却在其中。“暄风”,即春风。“暄”“迟”二字,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春光闹”虽是概括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的联想。“葡萄水绿”乃以酒喻水,将春水比作葡萄美酒,暗示着游春者为大好春光陶醉,不徒形容水色可爱。“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两句,就是由乐转悲的一个过渡。虽然看起来只是写景,似乎船儿划到一个开阔去处,水平岸低,时闻杜鹃的啼叫。“芳草”“杜鹃”等语汇与意象有其特殊的内容积淀。芳草萋萋的景色,常用来暗示着情亲者的远游未归。下片“未寝”二字,写出女主人公愁极失眠,同时完成了时间由昼入夜的转换,一石二鸟。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这个不眠的春月夜,女主人公独个儿喝起闷酒。“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两句之妙,妙由花影而见月,由醉颜而示闷。空灵蕴藉,颇有余韵。“花影”由廊外移入“廊腰”,可见女主人公花下对月独酌已久。而喝闷酒最易醉人,看她已不胜酒力,面颊已经泛起红潮。如此复杂的心绪,如此难状之情景,词人笔下表达得竟是如此轻灵。这首词巧用比兴与暗示,用语措词空灵多变,风格婉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