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
2019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落,完成下面小题。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 ——《史记·伍子胥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 隙:隔阂 B.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 猜贼:猜忌敌人 C.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怨望:怨恨情绪 D.必树吾墓上以梓 梓:梓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王卒伐之而有大功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B.今不见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我以死争之于先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令可以为器 将以有为也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的大夫和军事家。选文叙述了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亲自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的事实。 B.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着重记述了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弃小义而灭大恨的事迹。司马迁饱蘸笔墨。略貌取神,立体化地突出了伍子胥的精神风貌。 C.伍子胥是智勇双全的人物。他为吴国率兵打仗,为吴王称霸一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他被赐死前对门客说的一番话,是预言,是现实,是政治远见,是身遭诬害的愤慨,也是对吴王昏庸的憎恨!这使伍子胥的形象达到了新的高度。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顾谓良曰 顾:回头看 B.旦日视其书 旦日:天亮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布衣:平民百姓 D.若虽长大,好带刀剑 若:假若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乃为装遣荆轲 B.乃得复见将军于此 信钓于城下 C.信亦知其意 吾其还也 D.父以足受 以其无礼于晋 7.下列对文段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 B.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 C.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 D.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 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能忍辱为老人取履,穿履,并能听从老人训导,如期赴约,终有所得。 B.从张良愕—忍—怪—异的心理变化中,可以看到他思想转变的过程。 C.漂母的大怒是为了激发韩信作为大丈夫的尊严。 D.韩信受辱时,众人都笑他,认为他胆小。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 (2)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3)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 一 1.B 2.B 【解析】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A连词,表顺承;连词,却,表转折。B 表示被动。C介词,在;介词,对。D动词,做;名词,作用、作为。 3.A 【解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A应是“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 4.(1)你立为太子后,想把吴国分一部分给我,我本来就不敢有你这种想法。可现在你竟听信谄媚小人的坏话来杀害长辈。 (2)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离间之言(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 【解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若”你、“既”之后、“谀臣言”谄媚小人的坏话。(2)“劳苦而功高如此” 倒装句式、“细说”离间之言、“续”继续。 【参考译文】 吴太宰嚭早就与伍子胥有嫌隙,因而毁谤子胥说:“伍子胥为人生硬凶暴,没有感情,好猜疑,爱嫉恨,他对大王的怨恨不满恐怕早晚要成为大祸害的。前次大王准备伐齐的时候,伍子胥就认为不能伐,但大王终于出兵向齐国发动了进攻,结果大获成功。伍子胥对自己的计谋未被采纳感到羞辱,反而因此怨恨大王。现在大王准备再次伐齐,伍子胥刚愎自用,强词夺理地进行拦阻,不惜诋毁和诽谤大王,一意孤行,他只不过是在幸灾乐祸地希望以吴国的失败来证实自己的计谋的高明。如今大王亲自率领大军,出动国内全部军队去伐齐,而伍子胥由于谏议未被采用,便不再来上朝,他假装生病而不跟大王一道北上,大王不可不防备呀!这个时候他要惹祸闹事可太容易了。况且我派人暗中注意着伍子胥,他出使齐国的时候,已经把他的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鲍氏了。伍子胥身为臣子,在国内不得意,便到国外去投靠诸侯,他自以为是先王的谋臣,如今不被重用,就常常心怀不满地怨恨大王。希望大王及早采取措施。”吴王说:“你不说这些话,我也早就在怀疑他了。”于是,吴王派人给伍子胥送去一把“属镂”宝剑,说:“你拿它去死!”伍子胥仰天长叹道:“啊!奸臣伯嚭在作乱了,大王却反而要杀掉我。是我曾经使你的父亲成为称雄诸侯的霸主;当你还没有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各公子争抢着要当太子,又是我用生命在先王面前为你争取,差一点就不能把你立为太子。你做了国王之后,要把吴国分一部分给我,我倒也并不指望着那样。然而,你今天竟然听信奸臣的恶语中伤要杀害你的长辈。”伍子胥便告诉他的舍人说:“我死了以后,一定要在我的墓上种上梓树,让它长成之后可以派用场,把我的眼睛摘下来悬挂在都城东门之上,我要亲眼看到越寇的入侵、吴国的灭亡。”说罢便自刭而死。 二 5.D 【解析】若:人称代词,你。 6.B 【解析】A.介词,为,替,给/动词,准备,打点。B.都为介词,在。C.代词,他们的/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D.介词,用/连词,因为。 学……科网 7.B 8.C 【解析】表述有误,漂母是可怜韩信才给他吃的,没想得到他的回报,更没有要激发他大丈夫的尊严。 9.(1)有一位老人,穿着粗布衣裳,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径自把他的鞋子丢到桥下。 (2)张良因此感到此书非同一般,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3)在这时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参考译文】 (一)张良曾经在闲暇的时候,在下邳的桥上不慌不忙地信步游览。有一位老人,穿着粗布衣裳,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径自把他的鞋子丢到桥下,回过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给我)取上来!”张良非常吃惊,想要打他。因为看他年纪大,竭力忍住怒气,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于是跪着给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脚穿上鞋,大笑然后离开。张良非常吃惊,目送着他离去。老人走了将近一里路,又返回来,(对张良)说:“小子是可以教导的啊。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跟我相会。”张良于是感到很奇怪,跪下说:“好。”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说:“(你)跟老人约会,(比老人还)晚来,为什么呢?”(说完就)离去,并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儿,老人也到了,(他)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老人)拿出一卷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十年后(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就离开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天亮时(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此感到此书非同一般,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二)淮阴侯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操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会做买卖维持生计,经常跟着别人蹭吃喝,人们大多厌恶他。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于是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到吃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就和他们断绝关系离开了。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在漂洗,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有办法重重地报答您。”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心中其实很胆怯。”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在这时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查看更多